- 420.5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作业
1.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2.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3.(2019届湖北名校大联考阶段性测评,27)关于脑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能够调节水平衡和呼吸,并能够分泌某些激素
B.大脑具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还有语言、记忆等高级功能
C.脑干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还能控制生物节律
D.小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6)物质X可作用于突触,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下列关于物质X作用机理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物质X可导致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无法移动
B.物质X可在突触间隙中将神经递质分解
C.物质X可抑制突触后膜释放神经递质
D.物质X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5.(2019届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期中,50)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6.(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期中,40)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上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
B.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
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有关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7.(2018江苏无锡期末,12)下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中腓肠肌既与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细胞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既能接受兴奋,又能传递兴奋,故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
B.刺激M处,腓肠肌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刺激腓肠肌,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8.下图甲、乙、丙是三个电流计,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b处,电流计甲和乙的指针仍指向中央
B.刺激a处,三个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甲和丙
C.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的物质主要有Na+和K+
D.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9.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10.(2019届湖北荆州期中,15)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Na+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分别用图中曲线Ⅰ、Ⅱ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某种培养液可以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
B.a~b时,膜内Na+含量增加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有关
C.适当提高培养液中K+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
D.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Na+由内流转变为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
11.(2019届河南洛阳联考,18)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
12.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时,即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屈腿反射,已知屈腿反射中屈肌处于收缩状态。反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M、N、E、F表示神经元,ab
表示一段神经纤维)。
(1)动物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E神经元接受了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________的通透性加大,使________加大,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
(2)假设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发生屈腿反射时,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________,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用“a”“b”和“→”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
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也存在差异,下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问题。
(1)图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图1中离子通道甲应是______________(填“K+”或“Na+”)通道。
(2)图2中,当兴奋抵达时,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__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其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实触前神经元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______________。
(3)图3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这一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兴奋处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电位为________。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
这种药物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E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存在着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调节________的效率。
1.B 【解析】根据c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a→b→c→d→e,所以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错误;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甲方框中),B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错误;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2.C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A、B正确;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正确。
3.B 【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调节中枢,并能够分泌某些激素。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神经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4.C 【解析】物质X可导致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无法移动,导致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从而抑制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A正确;物质X可在突触间隙中将神经递质分解,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抑制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正确;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物质X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进而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正确。
5.C 【解析】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感受器,小腿突然抬起,属于膝跳反射,A错误;Ⅲ处为传出神经,Ⅰ处为传入神经,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Ⅲ处,兴奋不能传到Ⅰ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剪断Ⅰ处,反射弧被破坏,敲击Ⅱ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小腿不能抬起,C正确;Ⅳ处为脊髓,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大脑中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D错误。
6.B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该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A错误;兴奋传到b点时,a和c两点均为初始状态,没有发生膜电位变化,所以指针应向右侧偏转,B正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产生兴奋,C错误;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错误。
7.A 【解析】大脑既能接受兴奋,又能传递兴奋,但因反射弧中存在突触,而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也是单向的,A错误;刺激M处,
产生的兴奋能够传递到腓肠肌,引起腓肠肌收缩,此过程需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腓肠肌的线粒体活动明显增强,B正确;刺激腓肠肌,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将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再传到腓肠肌,在此过程中,兴奋先后从M点传到N点,所以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进而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
8.A 【解析】刺激b处时,由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特点可知,兴奋无法传至甲、乙电流计所连的前一个神经元,因此前一个神经元不产生兴奋,即处于静息电位。乙电流计的指针仍指向中央,而甲电流计两极分别连接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侧,则其指针偏离中央,由此判断A错误。
9.D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因突触小泡膜的保护而避免被细胞内水解酶等破坏,A正确;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根据题图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道开放,C正确;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引起Cl-内流,D错误。
10.B 【解析】 该实验记录的是膜内Na+含量变化,测定的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所形成的,需要膜外有较高浓度的Na+,因此,不能用KCl溶液代替某种培养液;a~b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引起膜内Na+含量增加;曲线Ⅱ
上c点值表示动作电位峰值,主要由Na+内流所形成,因此,提高培养液中K+浓度不能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c~d时逐渐恢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11.C 【解析】①→②电位变化表示细胞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可表示Q点兴奋产生的过程,A错误;③处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因此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有K+外流,B错误;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在P点给予细胞适宜刺激后,兴奋不能传递到S处,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12.(1)抑制性 K+(或Cl-) 膜电位差 (2)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受体类型不同或E神经元表面没有M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受体) (3)局部电流 a→b 单向的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E神经元连接的是伸肌,而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会发生屈腿反射,则伸腿反射受到抑制,原因是E神经元接受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K+(或Cl-)的通透性加大,使膜电位差加大,使得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2)若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到E时
,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3)在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局部电流。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在一个反射弧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则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a→b。
13.(1)组织液 Na+ (2)突触后膜 阴 载体蛋白 (3)化学信号→电信号 负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4)负 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节)
【解析】(1)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故图1中离子通道甲为Na+通道。(2)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由于A处的兴奋不能传递到B处,可推知离子通道乙的开启,导致的是阴离子内流,从而阻止兴奋的传导。依题意,Gly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细胞,故图乙中结构①应为运输Gly的载体蛋白。(3)在突触后膜上实现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处细胞膜外表面电位为负电位;某药物阻止NE(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将使NE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4)NE能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