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河南省郑州市中牟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七次限时练试题(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七次限时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所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这种风骨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历代典籍及先贤在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均重视宏观体察、整体思维,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境况、精神意志等进行关联探究,从而促使该学科在发展中能够屡屡契合时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如仲景先师立足临床而大展六经辨证之精妙;宋金之际为消除《局方》温燥之弊而产生了河间丹溪的寒凉育阴诸法;金元之交历经战乱饥困而出现了易水东垣甘温补虚诸方;明代薛己、景岳诸家立足脾肾而善扶正气;清代叶桂、吴塘诸贤突破伤寒而专擅温病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固本”原则;二是“强基”原则;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四是“出新”原则。‎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症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样一门优秀的科学技术,党和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曾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直至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保护,在组织、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都予充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学并没有按照自身规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科本质上,“继承、发展、提高”三步战略的第一步都没能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中医优秀思想、实用技术、优秀人才已经呈现窒息、萎缩、失传、流失的势态。对此,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有效保护。今年我国已将中医药学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规划,因此更加需要厘清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这一优秀遗产。‎ ‎(摘编自王旭东《中医药文化遗产必须得到有效保护》)‎ 材料四:‎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带领下,“家庭医生在线”‎ 副总裁麦延认为中医药行业未来的机遇肯定是非常多的,不过就目前的情况,首先得要让老百姓认可中医药,所以他认为针对青少年和大众人群的中医药教育尤为重要。他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一直倡导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可以结合青少年人群喜欢创新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的特性,通过动漫、短视频、歌曲等形式推广,效果会更好。”他还表示:“中医药行业可以尽早利用中医药的特点,把握时代脉搏,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其中,在中医药行业的健康新媒体、专业健康服务和连锁机构以及电子商务都充满大量机会,‘家庭医生在线’也可以给中医药企业和服务机构提出更多的建议或者参与合作。‎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健康热潮又将掀起,中国中医药行业将如何布局?》)‎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举金元之交历经战乱饥困而出现了易水东垣甘温补虚诸方为例,说明中医注意将人类健康与社会境况关联研究的特点。‎ B.从材料二可以了解到,中医诊断是一个运用“四诊法”结合“八纲”,对病人进项辩证分析,作出诊断的过程。‎ C.因为我国已将中医药学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规划,所以我们才要保护好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D.继承、发展、提高中医药学,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创造”和“创新”不同,创造的概念或事物是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创新更强调对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推陈出新。‎ B.中医药创新要坚持“四原则”,其中“守恒”原则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之心,是难以创新的。‎ C.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爱护,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思路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D.很多中医优秀思想、实用技术、优秀人才呈现不良态势,既有中医药自身的原因,也与老百姓对中医的认可度不高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其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钢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杨,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B.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曾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C.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D.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艺,儒家的六种经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者称为“孝廉”。‎ C.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乞骸骨,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辞的委婉说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衡聪颖明慧,善于广泛学习。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洛阳到太学参观、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B.张衡品格高尚,不慕世俗虚荣。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三公的公署征召,都没有就任;皇帝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为郎中,他也没去。‎ C.张衡“善机巧”,造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形状、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都体现了他高超的制作水平。‎ D.张衡不畏权贵,为政机智果断。河间王和很多豪族大户,胡作非为;张衡担任河间相后严厉治理,先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 然后一下子同时逮捕。‎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5分)‎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5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④缗:成串的钱。‎ ‎13.对文中加框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 B.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C.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缗,古代穿铜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一千文为一缗,又叫一贯。‎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关中百姓十分悲哀。‎ B.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 D.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①‎ 叶梦得 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②,蔽江行见下楼船③。‎ 灞陵醉尉④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 ‎【注】①刘季高:叶梦得的好友,叶、刘两人都遭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排挤。②雉堞:指防守的壁垒。③下楼船:指金兵浮江而下,楼船千里,进攻建康。④灞陵醉尉:西汉时,李广和一名随从返家时至灞陵亭,灞陵尉喝醉了酒,禁止他们通行,二人只得夜宿亭下。‎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又一次经过京口,得以暂时和故人相聚,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B.“照野”句写战场上烽火照野、战垒横陈,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 C.尾联中,诗人借李广无人识的典故说自己无人识,“漫"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悲痛之感。‎ D.本诗诗意悲慨苍凉,诗人对友人感叹时事,对议和深为不满,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7.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笑”“空”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l8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片首句,描写出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人之多、景况之热闹。‎ B.第三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全句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贬官烦恼、愿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 ‎(三)文学文化常识。(9分)‎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是西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这个时期朝廷的政治大权先后由董卓和曹操所掌握。‎ B.太子:在两汉指皇帝或诸侯王的继承人,但唯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 C.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古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设庙。‎ D.《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东周到五代后周16朝的历史。‎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等民政、财政事宜。‎ B.巡抚,明清时官职,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一般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C.贡使,进贡的使臣。贡,进贡,即古代藩属国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D.黑山阳,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黑山是山名,“黑山阳”是指黑山的北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和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飞落于清溪,( )。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袅袅余音,至今不绝如缕。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的壮观吗?‎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B.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C.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壮观的场面,真应得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有一大片,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B.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C.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有一片大森林莽莽苍苍,也有一道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D.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一道清澈的溪流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24.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两处省略号,作用相同是一项是( )(3分)‎ A.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B.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C.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 “指导员,指导员……”‎ D.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普通百姓则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所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各地端午节习俗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习俗背后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的______是高度一致的。为了保证顺利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人们______了各种民俗活动,如灭“五毒”,悬挂艾草、菖蒲,缠五色线、藏香囊等。纵观诸多民俗,形式虽有差异,但______,基本上是为了辟邪除祟。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______,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不一致,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以竞渡为例,南方河流众多,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但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提高了节日气氛。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以辟邪攘灾为目的,后来逐渐发展出纪念先贤的寓意。 ‎ ‎25.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疾病増多,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B.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毒虫活动加剧,各种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C.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D.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疾病增多,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猜想 创造 不谋而合 截然相反 B.想象 创造 殊途同归 截然不同 C.猜想 制造 不谋而合 截然不同 D.想象 制造 殊途同归 截然相反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北方个别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烘托了节日气氛 B.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提升了节日气氛 C.近年来,北方个别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烘托了节日气氛 D.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提升了节日气氛 四、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冬天到春天,时光走了两季;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78天、经历了凶险之极的彭博,因为人间大爱,战胜了死神。出院时,彭博对救命恩人再三鞠躬致谢。他说:“治病救人,在你们看来,是尽职尽责;但在我看来,是给了我生命。”‎ 彭博感恩的话语中含有多元视角:“治病救人”在医者的自我视角中也许微不足道,在患者的他人视角中却无比伟大。自我视角很普通的人,如果做了该做的事,也能获得他人视角的点赞;自我视角很伟大的人,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也难逃他人视角的差评。当然,普通人也不妨因自我视角的伟大而写就非凡人生,伟大的人更可能因自我视角的普通而更加伟大。‎ 那么,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视角,又渴望获得怎样的他人视角,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 ‎【解析】原文第一段“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强调有关系,并没有说起决定作用,夸大事实。‎ ‎2.【答案】D ‎ ‎【解析】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分析中国文人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这类自然事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风骨,接着阐释中国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 ‎3.【答案】B ‎ ‎【解析】A 项,把兼备关系、主次关系变成了取舍关系。原文为“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C 项,“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特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的内涵。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D项“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错误。个别不能代替一般,对松竹梅进行革命精神的新的阐释,并不代表一定要对所有的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都要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以偏概全。故选B。‎ ‎4.【答案】B (A项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C项“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D项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 ‎5.【答案】B ‎(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 ‎6.【答案】A ‎(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7.【答案】C ‎【解析】C项,“因为我国已将中医药学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规划,所以我们才要保护好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今年我国已将中医药学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规划,因此更加需要厘清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这一优秀遗产”可知,题干强加因果,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8.【答案】B ‎【解析】B项,“其中‘守恒’原则最为重要”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固本’原则;二是‘强基’原则;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四是‘出新’原则”可知,中医药创新要坚持“四原则”,但是“其中‘守恒’原则最为重要”无中生有,与文无据。‎ ‎9.【答案】C ‎10.【答案】A(“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学问和技能。)‎ ‎11.【答案】B(他去了,从“再迁为太史令”可知。)‎ ‎12.【答案】(1)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2)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 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件事。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13.【答案】B ‎14.【答案】B ‎【解析】(“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15.【答案】D ‎【解析】(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 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16.【答案】B ‎“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分析有误,该句表达了诗人对险峻局势的担忧和对主和派的谴责。‎ ‎17.【答案】①“笑”是“感到可笑”的意思。当权者力主议和,长枪大剑将无用武之地,可笑的是自己还想用它们收复国土。‎ ‎②“空”是“徒然”之意。诗人一心报国,却已经年老,只有徒然自怜。‎ ‎③“笑”“空”二字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凉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18.【答案】B (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项中“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 表述不当。词的第三句只写到“绿杨掩映的小楼外面有人荡着秋千”,而未必全是少女;且也未写到“欢歌笑语”和“让人心驰神往”。)‎ ‎19.【答案】A(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 ‎20.【答案】A ‎“乡试”多在八月举行,因而称“秋闱”。“会试”多在春季举行,称“春闱”。‎ ‎21.【答案】D D项,“山南水北为‘阳’”错误,山北水南为“阴”;“指黑山的北面”错误,“黑山阳”意思是黑山的南面。故选D。‎ ‎22.【答案】C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强调秋天并不总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富有生机的,不合语境,而且“一鹤”与文中“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矛盾,据此排除A、D两项。是“壮观的场面”应得名句描绘的画面,而不是名句应得“壮观的场面”,据此排除B项。‎ ‎23.【答案】B A项偷换主语,第一句话中的主语“天台山”还没被陈述完毕,下一句又换成另一主语“大森林”。C项成分赘余,“长年累月”与“终年”语意重复。D项“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不合逻辑。‎ ‎24.【答案】B 原文省略号为省略同类列举事项。B项,省略号作用与其相同;A项,用于引文的省略;C项,表示重复的词语的省略;D项,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 ‎④表静默或思考; ‎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 ‎ ‎⑥表语言的中断; ‎ ‎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25.【答案】C解析根据因果逻辑事理关系,因为“气温骤然上升”直接导致“各种毒虫活动加剧”;“毒虫活动加剧”导致“疾病增多”;“疾病增多”的结果是“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这里,“健康”与“安全”存在递进关系,“安全”应放在最后。因此选C项。‎ ‎26.【答案】B ‎“猜想”是因为对一个研究对象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做出的一个还不能得到结果的想法;“想象”更侧重主观方面;题中“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更侧重主观臆断,因此第一空用“想象”更合适。“制造”的对象一般为机械设备等具体有形的东西;“创造”的对象多指抽象的艺术活动、理论等;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民俗活动”,应该用“创造”。“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第三空所在句子介绍的是不同方法目的作用相同,应该用“殊途同归”。“截然相反”指完全对立;“截然不同”只认为二者不一致,有分歧。第四空选择词语时照应下文的“生产方式不同”,应该选与之结构对应的“截然不同”。‎ ‎27.【答案】C B、D项,“个别北方地区”语序不当,应改为“北方个别地区”;“提高……气氛”搭配不当,应改为“烘托……气氛”。上文语境为“南方河流众多,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介绍北方时,语意结构应与之照应,应该表达成“北方个别地区也……”,因此,排除A项。‎ ‎28.【答案】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