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洛阳市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情”一词最早来源于德语,是心理学领域内的术语,有“同理心”“同感”“移情”
等意思。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
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
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
向”。“共情”可以指一种能力,也可以指一种情感状态。作为一种交往能力,“共情”指
能够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对方的行为和思想的一种能力。作为一种情感状态,“共
情”指能够尊重、理解、感受他人的一种情感。
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言,共情能力是尤其重要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可以通过共
情,感受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体验采访嘉宾的内心情感,进而消除与采访嘉宾心灵的壁垒,
达成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具备共情能力的主持人,会暂时放下自我,试图进入被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以最大的
善意和理解来面对采访嘉宾,使嘉宾感受到一种亲近,从而消除内心的顾虑,缓解内心的紧
张和压力,敞开心扉和主持人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主持人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探知规律深入
到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挖掘采访嘉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种探寻与挖掘是节目向
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具备共情能力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正是善于体验与挖掘嘉宾潜藏在
内心深处的情感。
具备共情能力的主持人,必然会拉近与采访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心理距离,使嘉宾和现场
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和力,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且自然的谈话氛围,嘉宾的状态就会
自然松弛,就会打开心扉和主持人交流。除此之外,主持人与采访嘉宾的平等交流是和谐的
谈话氛围实现的基础,具有共情能力的主持人会以彼此共同的情感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基础。
共情不仅指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感状态。共情是一种特质,是一种思维习惯。在大多
数情况下,共情是不需要刻意准备的,能够共情的主体流露出来的是对个体的尊重,表达了
- 2 -
一种善意、理解与支持。作为主持人只有读懂了他人的情绪,照顾了他人的感受,作出准确
的回应,他人才会主动给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共情是一种感觉.感觉的东西不可刻意营
造,应顺其自然,否则会适得其反,有故意之嫌。过度煽情的主持模式因为用情过多,难免
会给观众产生做作、虚伪的印象,引起媒体和观众的批评。
需要指出的是,谈话节目并不一定都要运用共情原理,谈话嘉宾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谈话
节目的复杂性、多样性。然而,主持人具备并恰当运用共情,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高榛英《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共情能力刍议》)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情就是关怀对方并了解对方及他的世界,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人他的世界。
B. 主持人具备共情能力,就进入了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能切身感受到对方的行为和思想。
C. 主持人具备共情能力,有助于使众人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谈话氛围。
D. 因为共情是一种感觉,不可刻意营造;因此,共情是不需要刻意准备的,应该顺其自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界定了概念的内涵,然后分别从能力和情感两方面阐释,最后予以小结。
B. 作者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度论述共情原理的适用,话题集中,针对性强。
C. 在本文的论证过程中,分论点句和过渡句的恰当使用,都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
D. 作者提倡运用共情,也批评了因用情过多而给人留下做作、虚伪印象的主持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感”也叫“移情”,实际上近于“共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就多处使用
了这种表现方式。
B. “共情”是个外来词汇,如果用我们中文语言来表达,比较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设身处地”
和“感同身受”。
C. 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教师善于倾听,给予理解,和学生平等交流,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
运用着共情的原理。
D.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任何形式的运用都有其局限性,不可一概
而论,更不能固守成规。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
- 3 -
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
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 项,“关怀对方”理解有误,原文“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
界……’”里的“关怀一个人”表目的,选项中成了途径或做法;
B 项,“进入了”理解错误,原文是“试图进人”,未然理解成已然了;
D 项,“共情是不需要刻意准备”理解绝对化了,忽略了原文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限定
条件。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 项,“批评……主持人”理解错误,原文批评的是“过度煽情的主持模式”。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 项,“通感”叫“移觉”,是修辞手法,着眼于主体的感觉。“共情”是心理学术语,特指
主体对客体的理解,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
故选 A。
【点睛】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
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 4 -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
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
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
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
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
……
第四十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
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
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
防治的相关知识。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 年 5 月 9 日发布并实施)
材料二:
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应是有扎实的公共卫生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具备
文、理、医、工、经的系统知识素养,具有应对常规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胜任力的复合
- 5 -
型人才。2003 年“非典”疫情后,我国很多高校设立了公共卫生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培
养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较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具备医学、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等部门或岗位胜任的高级专门人才。
(摘编自王朝昕等《我国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的“痛点”思考与展望》)
材料三:
材料四: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批被世界各国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白喉、登革
热、霍乱、鼠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疟疾等卷土重来、死灰复燃。40 种以上新发传染病如
艾滋病、军团菌、丙型肝炎、出血型结肠炎、埃博拉出血热、SARS、H7N9 等被确认,这些新
发传染病大多与野生动物有关,传播方式复杂且快捷多变、病死率高,难以预防和诊治,一
旦放松警惕,就可能造成极为重大的灾难。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国可以实施举国体制,这一制度优势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
但举国体制不可多用,否则会形成灾难“大锅饭”,而忽略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本次武汉
各救治医院普遍出现了医疗物资紧缺并向社会紧急求援的现象,不仅影响患者的及时治疗,
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救治风险,给疫情防控埋下了隐患。
目前社交网络 90%左右传递的信息都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网络上来自专家的、民间
的关于口罩如何使用、病毒传播路径、乘电梯怎样避免被传染等各类信息,真假莫辨、来源
渠道复杂,权威性有待验证,然而这不应该是应急管理工作中要付出的试错成本。
这一场肆虐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多数线下商业暂时歇业,还有许多企业开展居家
远程办公。非常时期,疫情可能会压垮一些传统商业形态,重塑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并衍生出一些新的经济业态。
- 6 -
疫情防控中一批党员干部因防控不力或是任性作为被处理;多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刻意
隐瞒情况,致使大量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类似这些事例都对疫情防控造成了严重
的不良影响。
(摘编自林毓铭《深刻认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的应急管理短板》)
4. 下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条例》在抗击非典之际出台,也为以后依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
法律依据。
B. 《条例》中所指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发生突然、成因复杂、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害
的特点。
C. 从文字上看,《条例》有关疫情信息发布主要涉及信息发布的主体和信息发布的要求这两
方面内容。
D. 疫情发生时,各个卫生行政及医疗单位是主力军,地方各基层组织也要履行相应的应急处
理义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系统知识丰富、应对面广泛,才有可能成为公共卫生事业的
卓越人才。
B. 现代人类远离野生动物,才能避免那些可能给社会造成重大灾难的恶性传染病的回归、新
增和传播。
C. 所谓灾难“大锅饭”,就是比喻地方政府在灾难面前过于依赖上级部门导致自身主动性缺
失的现象。
D. 互联网的普及为非常时期的社会运转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催生了一些新型消费和
经营模式。
6. 请结合材料,提出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该采取的举措。
【答案】4. B 5. B
6. ①加大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力度。②加强权威机构对信息掌握和及时、准确发布的能力。
③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④提高民众防控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和责任意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 7 -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对社会损害”理解错误,见《条例》第二条中“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
损害”。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现代人类远离野生动物,才能避免……”推理不当。并非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携带并传
播病毒,而且完全远离野生动物事实上不可能,逻辑上过于绝对。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二“2003 年‘非典’疫情后,我国很多高校设立了公共卫生卓越人才的培养目
标——培养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较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具备医学、预防医学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等部门或岗位胜任的高级专门人才”概
括出加大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力度;根据材料一“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
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
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概括出加强权威机构对信息掌握和及时、准确发布的能
力;根据材料一“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
力量……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材料四“本次武汉各救治医院普遍出现
了医疗物资紧缺并向社会紧急求援的现象,不仅影响患者的及时治疗,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
救治风险,给疫情防控埋下了隐患”概括出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根据
材料四“多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刻意隐瞒情况,致使大量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类
似这些事例都对疫情防控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概括出提高民众防控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和
责任意识。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 8 -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炉
薛培政
初冬夜,冷风嗖嗖,山野寂静。夜幕下,茹雪岩沿着崎岖的山道,向山坳间哨位走去。
突然,一声怪叫划破夜空,猫头鹰在路边树上憋足劲叫开了。望着黑黢黢的荒野,初来
乍到的他,顿觉毛骨悚然,不由加快步子。冷不防,一只受惊的野兔“嗖”地从脚下窜过,
他惊叫着跳起来。随同查哨的战士小廖安慰道:“茹干事,受惊了吧?这常有的事,慢慢适
应就好了。”意识到失态后,他脸上一热。
在团机关任宣传干事的茹雪岩,下连代职锻炼,去向是驻山区的连队单独执勤点。
从高校硕士毕业入伍的茹雪岩,早盼着能有“回炉”机会。虽说学历不低,笔杆子不赖,
可被人说没兵味。他不服:“我军装都穿两年了,还没兵味?”渐渐地,他就感觉到与当过
兵的“老机关”比,自己身上少种东西。
下来前,他听说小点上的兵“战味”足,训练不含糊,大小比武没遇过对手。
次日晨,哨声响过,当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室外时,隐约看见五公里武装越野的队伍,
已消失在山路尽头。见其边跑边系纽扣,留下来等他的战士小于忙接过水壶和挎包,一同朝
前追去。刚跑过半程,到达终点的队伍已返回了。“茹干事,这次越野比上次又提前了 30
秒——”迎上前来的班长曹峰兴奋地报告道。他赞许地点点头后,脸红了。
几天下来,紧张有序的生活作息,高强度体能技能训练,他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被汗渍
浸透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身上汗味也重了,可训练成绩仍差一大截子。
“一个干部有没有兵味,一看军姿,二摸老茧,三闻汗味,如果没这三样,那就不像个
兵!”当初,团领导上面讲,他下面小嘀咕:“这还不容易吗?”在碰了硬茬后,他心里默
默地鼓劲:坚持,别怂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相处久了,他发现那些兵训练都有绝活,心里开条缝:“嘿,取经之路在身边,何必西
- 9 -
天万里遥?就拜他们为师!”
哪知兵们推来推去,都不愿收他做“徒弟”。
他急了,把带来的那条烟,一分十份,不管会吸不会吸,一人一盒:“这里没有硕士、
干事,只有战士!”
兵们见他如此一来,也就没了距离感,帮教就开始了。长跑冠军小张,每天陪一个五公
里;“体操大王”小李成了单双杆教练;“俯卧撑达人”小刘教他增强臂力……
几周后,他训练跟得上趟了。
冬天黑得早,群山隐没进夜色,营区就成了孤岛,周围死寂一片。他寂寞发慌。走进班
里后,却丝毫看不出孤寂:喜欢收藏的小张摆弄着从河床捡来的鹅卵石;爱好绘画的小吴素
描群山峭峰;报考军校的小刘抱着书本看得入迷;足球迷小谢和小胡在侃世界杯……班长曹
峰看透了他的心思,打趣道:“茹干事,寂寞了吧,明天要不释放一下?”望着满面疑惑的
他,曹班长抿嘴一笑。
次日一早,留下值守,队伍上山了。站在顶峰举目远眺,战士们像出山的猛虎,对着山
谷狂吼:“哟吼—-吼——吼——嘿!”“哟吼——吼——吼——嘿!”吼声在空旷的山间回
荡,受到感染的茹雪岩,内心变得豪壮起来。
曹班长告诉他:“小点生活单调,人不能蔫,上山吼过瘾,就添了坚守的勇气和力量。”
又说:“在点上当兵,就要敢打敢拼,能吼能叫,有一种虎虎生风的兵味!”他不禁朝这位
年龄相仿的士官班长投去敬佩的目光。
寒风呼啸,夜色朦胧。“茹雪岩,上哨!”值班员叫哨。来点上后,班长照顾他上营区
自卫哨。两周下来,他已熟悉了周围环境,坚持要上目标哨。班长曹峰也不再劝阻,副班长
梁小虎却要陪他上第一班哨。望着岗楼外漆黑的山峦,听着呼呼的寒风,梁小虎问:“茹干
事,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点上老班长打狼的故事,你想听吗?”不待他回答,小梁便
开讲了:“有年冬夜,老班长刘虎臣下哨归来,猛然听到营区旁边露天猪圈里的猪在嚎叫,
借着月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两条狼在猪圈边上。刘班长大喊一声,拎起木棍就追了过去,吓
得狼朝后山窜去,他一气追出几百米,狼钻进灌木丛不见了。往后,刘班长打狼的事就载入
了咱小点的历史。”听他绘声绘色讲完后,茹雪岩问:“你见过刘班长吗?”“没有,这都
是老兵带俺上第一班哨时讲的故事。”在明白其用意后,茹雪岩会意地笑了。
一晃两月余,代职结束,望着送别的战士难分难舍,他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觉得身上有
了浓浓的“兵味”。
(有删改)
- 10 -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炉”本指把废铁重新熔化再炼成铁,小说用这个词来表现茹雪岩下哨点接受基层连队
再教育和再培养,可谓比喻精当,内涵丰富。
B. 开头结尾安排的是主人公往还哨位路上的情节,通过对比人物经历、心理的不同,显现“回
炉”前后的变化,首尾呼应,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刻。
C. 作者非常注重语言细节的把握运用,比如描写主人公的两次窘态,第一次是夜晚,用“脸
上一热”,第二次是早上,用“脸红了”。
D. 普通战士觉得茹雪岩身份特殊,文质彬彬,学历又高,体能又差,真正训练起来不便严格
要求,所以都不想给他当“师傅”。
8. 小说结尾那个刘班长打狼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9. 文中一再提到“兵味”这个词,请问,请结合文本概括你认为一个军人怎样才算有“兵
味”?
【答案】7. D 8. ①展现了军人面对危险时的担当精神和勇敢气概。②副班长梁小虎借这
个故事给茹雪岩增添战胜恐惧的勇气。③体现出潜移默化、旁敲侧击的教育方式,给作品添
加了柔情。④体现了哨点历史和军人精神“薪火相传”,永远延续。
9. ①外在形象:军装整齐,军姿规范。②职业素养:生活作息紧张有序,军事训练刻苦努力,
军事技能过硬。③精神品质:坚韧不拔,意志坚强,敢打敢拼,虎虎生风,充满大无畏的豪
情壮志。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 项,“普通战士觉得茹雪岩身份特殊,文质彬彬,学历又高,体能又差,真正训练起来不便
严格要求”错误,原文信息是“他急了,把带来的那条烟,一分十份,不管会吸不会吸,一
人一盒:‘这里没有硕士、干事,只有战士!’兵们见他如此一来,也就没了距离感,帮教
就开始了”可见选项原因理解不准,应该是因为“硕士、干事”而生的“距离感”。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结尾段中故事的作用。答题模式为:浅层概括写了什么+深层表现了何种思想情
- 11 -
感+结构思路+语言修辞。题干为小说结尾那个刘班长打狼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写班长打狼的传奇故事。
主旨上:①展现了军人面对危险时的无畏无惧的勇敢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体现
了哨点历史和军人精神“薪火相传”,永远延续。
结构上,照应开头部分“初冬夜,冷风嗖嗖,山野寂静。夜幕下,茹雪岩沿着崎岖的山道,
向山坳间哨位走去。突然,一声怪叫划破夜空,猫头鹰在路边树上憋足劲叫开了。望着黑黢
黢的荒野,初来乍到的他,顿觉毛骨悚然,不由加快步子。冷不防,一只受惊的野兔“嗖”
地从脚下窜过,他惊叫着跳起来。随同查哨的战士小廖安慰道:‘茹干事,受惊了吧?这常
有的事,慢慢适应就好了。’意识到失态后,他脸上一热” “我”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安以及
上文中“望着岗楼外漆黑的山峦,听着呼呼的寒风”环境的阴森可怖,②副班长梁小虎善解
人意想借这个故事鼓励除此值班站岗放哨的茹雪岩,给他增强信息和战胜恐惧的勇气和力量。
语言表达上,增添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是文章具有神秘色彩和传奇力量③体现出潜移
默化、旁敲侧击的教育方式,给作品添加了柔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赏析词语题一般要从浅层和
深层等多方面解读,筛选整合信息的前提是提取信息,按照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加以提炼。
答题时先弄清句子的含义,然后辨析手法,最后挖掘句子内部是否隐藏着作者的情感。还要
注意与上下文的内容相关联,不能孤立地理解,要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相联系。题干
为:文中一再提到“兵味”这个词,请问,请结合文本概括你认为一个军人怎样才算有“兵
味”?
答案①“外在形象:军装整齐,军姿规范”源自“一个干部有没有兵味,一看军姿”。
答案②“职业素养:生活作息紧张有序,军事训练刻苦努力,军事技能过硬”源自“几天下
来,紧张有序的生活作息,高强度体能技能训练,他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被汗渍浸透的衣服
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身上汗味也重了,可训练成绩仍差一大截子”。
答案③“精神品质:坚韧不拔,意志坚强,敢打敢拼,虎虎生风,充满大无畏的豪情壮志”
源自“曹班长告诉他:“小点生活单调,人不能蔫,上山吼过瘾,就添了坚守的勇气和力量。”
又说:“在点上当兵,就要敢打敢拼,能吼能叫,有一种虎虎生风的兵味!”他不禁朝这位
年龄相仿的士官班长投去敬佩的目光”。
【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
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
- 12 -
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
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
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寘诸
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
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
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
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
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
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
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
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
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
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
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B.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C.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D.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 13 -
/遂扶以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谥号是评价逝去的人功过是非的文字,文中的晋国国君生前残暴无道,所以谥为“灵”。
B. 衮是古代天子王公穿的礼服,引申为穿衮服的人,《诗经》的这一句,比喻的是晋灵公有
过失。
C. 春秋笔法讲究“一字寓褒贬”,文中出现“弑”,则属于下杀上性质,如子杀父、臣杀君。
D. 正卿是当时除国君外的最高军政大臣,终身执政,所以史官认为赵盾既然在国内,就要担
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公荒唐暴虐,行事方式变态。他为满足自己的奢侈而横征暴敛,弹射路人,杀厨曝尸,
对待大臣的劝谏虚与委蛇,居然在宫中放狗咬人,的确有失君道。
B. 灵辄知恩报德,保护宣子脱险,他虽然是晋灵公身边的护卫,但感念当年赵盾的救命之恩,
毅然决然地反戈一击,抵挡住了灵公的手下,助赵盾逃出生天。
C. 赵盾忠心事君,但却屡遭不测。他担忧国事,坚持进谏,夙兴夜寐,恭敬有加,这种品质
让他每次遇险都有义士相救,而这些义士也都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D. 孔子推重礼法,赞同依礼直书。他实有难言之隐,按儒家君臣伦理关系,国君再坏也不能
杀,所以他称赞董狐秉笔直书;尽管找不出赵盾政绩、人品的缺点,也仅止于惋惜而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2)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非常讨厌赵盾的劝谏,便派鉏
麑去暗杀赵盾。
(2)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因饥饿病倒了,便去问他
的病情。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意思是: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
- 14 -
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喝完三杯还不告退,就
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其右”是“提弥明”的身份,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AC;“宴”是动词,作“臣侍君”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比喻的是晋灵公有过失”错,《诗经》里这句比喻周宣王有过失。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 项,“他们也都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错,“不告而退”,并没有交代最终结局。“这种
品质让他每次遇险都有义士相救”也错,灵辄相助的原因是感念当年赵盾的救命之恩。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骤谏,多次进谏;患,担忧、讨厌;贼,杀害。
(2)田,同“畋”,打猎;舍,住宿。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
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
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
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
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
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
- 15 -
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
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抬着经过朝
堂。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
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
我先去规功,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伏地行礼走了三次,到了
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
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燕民》
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
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非常讨厌赵
盾的劝谏,便派鉏麑去暗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
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
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
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魔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
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
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喝完三杯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
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
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
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因饥饿晕倒了,
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
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現在离
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
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挨饿的那个人。
“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
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便回来了。太史记载道:“赵盾弑杀了
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说:“您身为
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孔子说:“董
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
- 16 -
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周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注】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注】篝:即衣篝,薰衣服的香炉。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句点明地点是放满图书的书斋,结尾一句则将环境从书斋推向大自然。
B. “帘密”“手寒”暗示隆冬天寒,为词人只能白日安睡提供了环境依据。
C. 着一“细”字,让词人全神贯注、兴味盎然、怡然读书的闲情逸趣跃然纸上。
D. 本词无关重大主题,只是呈现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之美,给人以性灵的感染陶冶。
1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请以这样的
标准赏析这首词的“境界”。
【答案】14. B 15. ①这首词能写真景物:满室皆书,垂帘密掩,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
气飘逸研席之间,冬日阳光洒满窗户,香炉飘香,渲染出温馨安谧的室内氛围;梅将绽开、
雪将飘落,点染出诗意浓郁的自然氛围。②这首词能写真感情:书斋的环境,烘托了词人身
处其间读书的闲雅情致和自得之乐;“欲梅欲雪天时”,表现了词人心与自然相通的淡远怡
然之情。③这首词境界优美、阔大。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 项,“白日安睡”理解错误,诗中没有写白日安睡,“帘密”“手寒”暗示隆冬天寒,书斋
温暖,为词人在书斋读书、下棋的闲雅情致提供了环境依据。
故选 B。
【15 题详解】
- 17 -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意境的赏析一般从描写的意象、创设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
等角度分析,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题干王国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给我们提示了赏析的角度,即从“写真
景物”“真感情”“有境界”等角度赏析本词。
浏览全词看,此词以图书一室之境,抒发淡雅情趣,具有艺术化的生活之美。“图书一室”
点明是环堵皆书的书斋。“香暖垂帘密”,垂帘密,暗示时值隆冬天寒。那“香”暖从何而
来?“花满翠壶重研席”翠瓷壶中插满鲜花,花飘逸在研席之间。“睡觉满窗晴日”,一枕
高卧醒来,冬日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欲梅欲雪天时”写寒梅将开,天雪欲来,
别有一番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些景物自然舒展开,抒写出词人闲雅的真性情。宋代文人
的“闲雅”表现为精神境界之阔大。词作虽着笔于读书人的小天地,却用“欲梅欲雪天时”
婉曲地回应了“无酒无诗情绪”,意在表明,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是诗人欲诗欲酒之时,
从而将境界从小小书斋推向隆冬将春的大自然,使人觉得人与自然相通,意远神怡,这正是
中国文人和中国艺术阔大的精神境界。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认为的“好学”,除了生活方面不过多讲究,还应该做到“_______,
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那些启蒙老师的做法及其不足。
(3)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借暮春景色感叹流年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 18 -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敏、慎、授、句读、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________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________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________,这又使它们
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禅
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
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
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________,争论了将近一千
年。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也许让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
否认,禅给诗的那种新的刺激,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归趣 敏感 弦外之音 林林总总
B. 归趣 敏锐 言外之意 是是非非
C. 意趣 敏感 言外之意 是是非非
D. 意趣 敏锐 弦外之音 林林总总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诗人们谈禅、参禅
B. 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被植入了禅理、禅趣
C. 诗人们的谈禅、参禅,在诗中有意无意表现为禅理、禅趣
D. 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也许让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
彩了。
B. 这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诗的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
多彩了。
C. 这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
多彩了。
- 19 -
D. 这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那种新的刺激,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
彩了。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
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
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归趣”偏重于宗旨、主旨之意;“意趣”偏向于意向、意味之意。观照前文“一属文学,
一属宗教”,此处用“归趣”,更准确。
“敏锐”是指反应迅速;“敏感”是人的一种性格特点。此处说明人的内心活动,应用“敏
锐”。
“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意思相同,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但从
形容诗和禅这种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时,用“言外之意”更贴切。
“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是是非非”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
楚。联系前文语境中“引出”的“意见”泾渭分明,所以用“是是非非”才准确。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A 项,两句话承接顺序颠倒了。按事物发展的逻辑,诗人们要先有“谈禅、参禅”的生活基础,
诗中才能“表现”出“禅理、禅趣”。
B 项,“有意无意”含有不经意、不主动之意,“植入”表示一种主动行为,二者矛盾。
C 项,“诗人们的谈禅、参禅”是个偏正词组,表示诗人们谈禅、参禅的活动;而所谓的“禅
理、禅趣”也并非指这些活动在诗中的表现;再联系后文可知,这句话分述了“诗人“和“禅
师”在诗中的“表现”,故排除 C。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 20 -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
原句语病有四处。其一,“让”表示被动,不合文意,应改为“把”,排除 A;其二,“禅给
诗的那种新的刺激”是一个偏正词组,作句子缺谓语;其三,“那种”指代不明,因为前文
中元好问的诗句并没有具体说出是什么样的刺激,可改为表示笼统说法的“一种”;其四,
最后一句前缺少“使”字,加“使”字,表达结果,前后衔接更紧密,连贯,排除 D。另外“使
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的主语是“禅”,而不是“新的刺激”,排除 B。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
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
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如何判断板蓝根能否治疗感冒?我们就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把患感冒的人群随机分
成三个组,让一组人服用板蓝根,另一组人服用淀粉类的安慰剂,再一组人什么也不吃。接
下来,我们观察三天,看三组人感冒痊愈的速度和数量是否有差异。①______,就说明板蓝
根没有效果。假设吃板蓝根的那组人一天后痊愈,没吃板蓝根的要三天,就说明板蓝根有效
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让患者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接受实验,这就叫单盲实验。可是,医生是
知情的,所以他们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发现”或者“观望”新药具有的某种“效果”,
如果让医生也不知道哪些人接受了实验,哪些人没有,②___________。单盲实验能检验安慰
剂的作用,③__________。
【答案】①假设三组人都在三天后痊愈了②这就叫双盲实验③双盲还能排除医生的某些期望
(双盲能准确判断药物的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
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
- 21 -
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
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语段主要说的是板蓝根能否治疗感冒的实验情况。第一空,此处是假设出现的情况,根据“我
们观察三天,看三组人感冒痊愈的速度和数量是否有差异”“就说明板蓝根没有效果”可知
应填“假设三组人都在三天后痊愈了”;第二空,根据“可是”推断,前面说的是“单盲实
验”的情况,后面说的是“双盲实验”,据此应填“这就叫双盲实验”;第三空,根据“单
盲实验能检验安慰剂的作用”可知此处说的是双盲实验的作用,再根据“医生是知情的,所
以他们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发现”或者“观望”新药具有的某种“效果”,如果让医生
也不知道哪些人接受了实验,哪些人没有”推知应填“双盲还能排除医生的某些期望(双盲
能准确判断药物的效果)”。
21.下面是疫区某中学生给来援医疗队的慰问信的部分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
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你们的忘我工作,增强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你们的鼎力相助,坚定了身边好多孩子
立志从医的信念;你们的无疆大爱,牢牢地守护着一方平安。你们为疫情的防控尽了绵薄之
力,你们是医疗战线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抗疫斗争的历史上,将写着你们不可磨灭的功绩;家乡建设
的伟大事业,仍要求你们的投入和付出。待来年,春绕枝头花怒放,让我们相约在大美天地。
【答案】①“鼎力相助”改为“奉献精神或无私奉献”;②“好多孩子”改为“莘莘学子”;
③“尽了绵薄之力”改为“竭尽全力”:④“写着”改为“书写或记载”;⑤“要求”改为
“需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要求找出并修改语段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
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
本题语境是某中学生给来援医疗队的慰问信,属于书面语体,要求“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
致”,解答时,准确指出错误并作出修改。
“鼎力相助”,意思是大力支持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对象使用
错误。
“好多孩子”,属于口语语体,此处是慰问信,应用书面语体。
“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 。谦辞,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此处语境用于对方,
- 22 -
使用错误。
“写着”,属于口语语体,此处是慰问信,应用书面语体。
“要求”,命令语气,语气生硬,此处根据表达的对象,语气应该委婉一些。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
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对这段话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标题自
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慎独,成功之道
慎独,是深谷幽兰,是夜空星辰,是云外明月,不会因为没为深处幽谷而不芬芳,不会
因为没人看见而不散发它的光芒。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许由清溪洗耳,屈
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弹冠,浴后更衣”,无不凝聚人性的光辉。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是指一个人独居
时仍能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仍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未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
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
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
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在校园里,我们坚持慎独。课堂上认真地听讲,做笔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任何时候
独处依然能做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想要不优秀都不行!如果我
们能在社会生活的独处中能做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中国式过马路,
我们不会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挤的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样,我们不会在有人跌倒时内心纠
结于扶还是不扶……我们的公务员尽心的为人民服务,排忧解难!我们的商贩们不再卖毒大
米地沟油,不再贩卖各种掺加了有毒物质的加工食品,我们城管不会再动不动就被临时工!
我们的校园不再出现校园暴力事件,我们的校园书声朗朗,鸟语花香!我们的家庭生活同样
离不开慎独,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孩子必定在
学习上认真勤奋,父母尊老爱幼,孩子们也必然秉承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 23 -
幼的孝悌文化!我们的家庭做到慎独,那么我们的家是其乐融融的景象!
我们需要君子坦荡荡,而不是小人常戚戚!就如《大学》里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
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
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慎独,就应该是我们深爱的小苹果,不离不弃的小苹果!如果你是学渣,请你宠爱慎独
吧,你会成功逆袭成学霸!如果你是屌丝,如果你钟爱着慎独,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优雅的贵
族!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
步花开。
做到慎独慎染,人生的航舰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航行。慎独,成功之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段文言文,首先要做好
翻译,然后结合译句理解句意、段旨,进而归纳整合出最佳立意。
所给材料的大意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
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
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
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
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
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
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读解深层含义: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
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
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
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
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
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
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
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
装修你自己 (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
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君子慎独,且说慎独,其意指言行没有错,但从生活的方面来理解,更有另一层意思,“慎
- 24 -
独”把“独”理解为自己一个人,也就是说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慎,思想上莫有邪念,精
神上不要松懈。21 世纪的生活中有很多诱惑,而这些诱惑大部分在自己“独”的时候更有魔
力。试想一下自己是否有时候很希望自己一个人,是否是为了某些邪念的方便才希望是一个
人?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说君子慎独,告诫我们,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切勿肆无忌惮的泄欲或
邪念横生。记着这四个字:君子慎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默念,尤其癖好很多的人。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
风范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能有半点虚伪。可见材料里有两个关键词,其
一为“真诚”,其二为“慎独”。可以合二为一,可以单独立意。
参考立意:
(1)做人最是“慎独”
(2)做人当真诚
(3)真诚需慎独
(4)真诚诚可贵,慎独价更高
(5)诚意慎独
参考素材:
(1)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一直是二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而说之者
极多,真正实践者甚少。其中有二人的事迹比较突出:
其一,东汉人杨震。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
少好学,博览经籍。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因遭小人诬陷,免
官自杀。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他一生“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
最丰厚。“四知”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
其二,元初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
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
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 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
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
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
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 25 -
杨震与许衡,一为千年前的古人,一为六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
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近几年我从各种报纸上见到被揭发出来的大
大小小贪官墨吏,触目惊心。其中不少属于“社鼠”,仗势作恶,危害极大,极难根除,此
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2)慎独慎染不仅是对行为的考察,更是对内心的磨砺。
慎独慎染,方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坚守。林徽因说“真正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内
心修篱种菊。”
齐白石老先生,一生以画虾闻名,他的画生动灵巧,他的秘诀是每天坚持作画,不管有什么
安排,未尝有一日废离。老人认为画虾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不能因被生活所累而有一
天中断画虾,这是齐老的自律与坚守。
陈忠实隐居故里,每天坚持写作。二十年前,他拿起笔,伴着窗外那颗稚嫩的梧桐树苗;二
十年后,他放下手中的笔,窗外的梧桐树已翠盖擎天。一曲《白鹿原》,情系在长安。这是陈
忠实的坚守。
世人都曰慎独慎染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慎独慎染好,惟有内心难做到。在电子邮
件纷飞的现在,还有几人像尼玛拉木那样为几封信件每天徒步奔走?以雪山为伴,用梅花相
送?有人问她:“生命与信件哪一个更重要?”她说:“一旦信件背在我的身上,便成了我
生命的一部分。”慎独慎染的背后,她用生命做了赌注,无论如何,她都是生命的赢家。
(3)做君子并不难,难的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能保持君子风度。所以说,其实,“慎独”
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至高境界!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早在
《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
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
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
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
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
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
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
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
- 26 -
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
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
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
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
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
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每一位君子就如同寂寞山谷中肚子绽放的兰花,即使孤身一人,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高尚
之人!
行文结构:
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慎独,成功之道”。开头部分使用比兴兼排比手法,富有文采,
紧接着一组铺排,事例典型,语言酣畅,增强说服力阐明慎独的重要性,结构上照应题目,
引出下文。正文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取材,论证充分。大量的引用名人名言,丰富文本内容,
富有文化底蕴。结尾部分“慎独,就应该是我们深爱的小苹果,不离不弃的小苹果!如果你
是学渣,请你宠爱慎独吧,你会成功逆袭成学霸!如果你是屌丝,如果你钟爱着慎独,总有
一天你会成为优雅的贵族!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递进一层从怎样做的角度加以诠释。结尾段“做到慎独慎
染,人生的航舰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航行。慎独,成功之道”,照应题目和开头,并总结上
文,结构严谨,行文自然,突出强化论点。
【点睛】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
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
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
确态度。
必须“保持一致”。 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
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
后有感,有感而发。
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
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
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
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
- 27 -
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
“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必须把握“要求”。“ 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
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 28 -
相关文档
-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2021-06-0418页
- 辽宁省铁岭市私立求实中学2019-2022021-06-0419页
-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19-2020学2021-06-0425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2021-06-0427页
-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四中学2018-20192021-06-0421页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2021-06-0422页
- 【语文】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2021-06-0414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2021-06-0416页
-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一中2019-20202021-06-0426页
-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2021-06-0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