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 KB
- 2022-03-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做好精神脱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贫困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志气,要真正摆脱困,就必须通过精神脱贫来实现。精神扶贫的策略是:必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确的贫困观、致富观和幸福观;将"除愚”和“促智"有机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关键词:精神,关于,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就是全面脱贫,并且国家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任务是艰巨的,特别是一些自然条件长期恶劣、资源极度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缺乏产业支撑的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未根本改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交织,长期的贫困在客观上更进一步助长了一些人“等、靠、要”等落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
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持久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的脱贫,更需要精神的脱贫,特别是处于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间点,唯有各级干部、人民群众精诚团结、行动同向才能打赢这场战役。 当前,农村的大多数地区已基本实现了物质脱贫,要想进一步求发展、迈进更高水平更高水准的小康是我们每一个帮扶干部面临的现实课题。扶贫要扶智,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扶贫路上有很多特殊的贫困户,有孤寡老人、有智障身残、有无依无靠的五保户,他们的生活有的是孤独的让人心生同情,有的是看不到希望的,有的是不思进取的,有的穿着破洞的衣服、露脚趾的鞋子,有的破罐子破摔令人心生痛恨,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致贫原因,但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努力着,有的人努力着靠政府,精准扶贫怎么扶,有的需要物质的扶贫,有的需要技术的扶贫,更多的需要思想的扶贫,生活态度的改变,家庭环境的改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实质就是使乡村具有像城市、像工业一样的现代化特性,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即使物质脱贫了,但如果缺少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思维、现代理念的人参与其中,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在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中国,尤其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贫穷观、致富观、人生观、幸福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大好形势。这提醒我们,精准扶贫工作还必须坚决打响精神扶贫攻坚战。 一、精神扶贫必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常言道:济困不济穷。在个人看来,似乎“穷”描述的是一种现象,而“困”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存在很大改变的希望。所以我们都说“贫困人口”大都心存希望。一个人都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是贫困的,说明他对生活是有追求的、有想法的,因为贫困源于对未满足的需求的审视,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审视,同样不知道贫困。贫困并非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更类似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本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贫困也并非单纯因低收入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失基本能力导致的。通过实地详细调研,我们发现有个别贫困户,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短缺,但他們看起来是十分贫穷的,他们的衣服没有规划的被扔在屋子的各个角落,但却在寒冷的冬天衣不蔽体;他们可以做一顿饭然后接着吃几顿的残羹冷炙;他们可以把政府给的取暖费存起来而忍受寒冷。这是一种生活能力的缺失,一种对日子没有规划的态度和观念的贫穷,他们这样做,有大部分的人心理是我穷,我吃不饱穿不暖,我必须是个贫困户。他们没有正确的贫困观,他们的贫困不是真正日子过得不好,而是不想把现有财富下的日子去用心的经营,他们是以争当贫困户为荣的假贫穷户,这样的贫困观又如何能做到扶真贫。 二、精神扶贫必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致富观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但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地区仍有个别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伸手思想”,甚至达到了脱贫条件也不愿意脱贫。这种“懒汉”依赖思想严重破坏社会风气,不利于整个社会形成人人积极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必须树立“勤劳致富”的正确致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值得鼓励,但致富的思路要摆正,不能动歪脑筋走上邪路乃至不归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的过程中,摆脱物质的贫困不是首要的,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才是最重要的。“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正确的致富观,提升其思想认识,树立“争戴贫困帽可耻,勇摘贫困帽光荣”的观念,心怀感恩,感恩政府的帮扶,在帮扶下能积极去筹划自己的致富道路,而不是想着钻政策的空子,骗取扶贫资金或是拿着扶贫资金不去做长远的投资,或是时时盯着左邻右舍政府给了多少,自己又得了多少,心生不满,而是要营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家庭氛围。 三、精神扶贫必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各项民生事业取得了更加充足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奋斗是没有希望的,不奋斗是没有幸福的,等要靠的思想是给不了自己幸福的。而“幸福”一词是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幸福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有了正确的幸福观才能有正确的生活态度,而有部分贫困户他们心里对政府帮助自己脱贫缺乏感恩意识,总觉得政府给的太少,帮的不多,总没有满足感,没有自我努力、自我反省,总觉得自己日子穷没有幸福。所以贫困者必须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志气一旦竖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方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幸福才能奋斗出来。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精神意志、区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贫困状况千差万别。一方面,物质的贫困加剧着精神的贫困;另一方面,精神的贫困反过来增加了脱贫的难度,但没有移不走的穷山,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贫困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志气,要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通过精神脱贫实现。“硬贫困”的骨头难啃,“软贫困”的骨头更难啃,破解贫困的过程中遇到的更大阻力往往不是来自“硬贫困”,而是来自“软贫困”。扶贫干部的扶贫成效、扶贫智慧、扶贫技巧和扶贫经验就彰显在破解“软贫困”工作上。“精神扶贫”不仅需要长期坚持的韧劲,需要科学精准的扶贫理念,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盲目效仿。只有将“除愚”和“促智”有机结合,才能让脱贫人口“站得更高”、也才能让脱贫人口“走得更远”,要想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局面,唯一的途径就是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并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