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0 KB
- 2021-10-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读《三十讲》有感4篇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
读《三十讲》有感4篇
【篇一】
近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出版发行,深受欢迎,一度脱销,其中第二十九讲提到“坚持抓铁有痕”,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反对一切纸上谈兵、弄虚作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是组织需要,更是时代呼唤,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抓实干、以身作则,以“钉钉子”“锯木头”的钻劲、韧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步步地推进事业发展。
思想浇灌“想干事”的根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党员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遇到困难畏手畏脚,遇到问题缩头缩脑,为“明哲保身”去当不想干事的“孙连城”式干部。要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在其位谋其政,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意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工作态度,对百姓负责、为百姓办事。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冲在前锋、干在前面的思想自觉,化作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行动自觉,撸起袖子用“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本领培育“能干事”的萌芽。领导干部要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进取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学习精神,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素质,为工作顺利推进创造条件。领导干部要“常思岗位之责,常想尽职之策”,牢记责任担当,顺应时代发展,遇到难啃的“硬骨头”要讲究方式方法,结合新变化,升华老思路,创新新办法;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要坚持群众路线,转变思维,从百姓的角度想对策,多调查、多请教、多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本领瓶颈,业绩“更上一层楼”。
行动美化“干成事”的枝杈。“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有干事创业的想法,有学富五车的本领,接下来就是脚踏实地。要以勇毅笃行的决心,百折不挠的韧劲,咬住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做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攻坚克难的“拓荒牛”。要坚持在一线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不打折扣地将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决策部署落实在一线,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政策“红利”。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劲头真抓实干,用心谋事,务求实效,做“口言之,身必行之”的“拼命三郎”。
【篇二】
我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本书,一本黄色封面、看似普通的新书,却在书店常常脱销,一书难求,它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简称《三十讲》)。看似一本普通的黄色书籍,对于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三十讲》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分三十个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常在讲话著文时,精当引用古典名句。《三十讲》同样有这个风格,使用了总书记引用过的大量名句。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常在讲话著文时,精当引用古典名句。《三十讲》同样有这个风格,使用了总书记引用过的大量名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路更不容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书中还指出:“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我们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同心协力应对各种问题,才能实现共享正义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篇三】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被写进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思想载入宪法。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十讲》在内容上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三十讲》分三十个专题,首尾呼应。开篇介绍思想概要,尾篇强调用思想武装全党,分别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话题上分别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民当家作等。《三十讲》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八个明确包括“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八方面内容。“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十四个方面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篇四】
通过学习,我深深的感觉,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重,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成果转化到指导工作的具体实践上来,认真践行好上级党委安排的各项工作,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组织成员领航示范的先锋模范作用,牢记使命,敢于担当。
在工作中,要严于律己。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时刻用合格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到自律、自警、自省,发挥好带头作用,维护好和谐稳定,勤奋工作,对得起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我们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了民情、知民心、体民意、和民风,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用实际行动凝聚党心、民心。
在生活中,要不忘初心。作为新时代的实践者,我们要时时刻刻恪守己心,时刻牢记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坚定地跟党走,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干干净净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在学习上,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学习,学无止境,补足自己的短板,不断给自己思想上补钙、学习上加压、能力上加油,不断提升自己的担当意识,增强自己的责任观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我们要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坚定四个意识,严守底线,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履行好工作职责,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
【篇一】
众所周知,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是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如今,教育创新致力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小学生未来更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授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集文字、图片、音频一体的短片,不但能达到活跃教学课堂的效果,并且能给学生视觉上与听觉上的享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为加深学生理解文章,多鼓励学生到户外拍摄相关的图片或者制作视频,并在课上展示并进行讨论,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与生活感悟完美结合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拓展活动,比如组织课外朗诵小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课外写作兴趣小组等,还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性活动,通过组织活动不仅达到教学资源整合的目的,而且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二、组织课堂情景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改的推行加快了我国教育的改革新进程,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停留在读写背的层面上,无疑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义不容辞,教师可采用学生提问,学生作答,小组辩论、小组合作学习,抢答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譬如,把班级分为多个小组展开辩论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
三、加强阅读训练理解,加强小学生写作训练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写作已成为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现象,对如何写好作文心中无数,心中有话不会表达,在写作过程中仍存在不懂得活学活用,不懂得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需要教师讲究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动脑习惯,让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何人何事,主旨大意是什么,同时让学生在理解文章词句的基础上去理解文章段落的意思。在平时要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会把一些好词好句运用到文章中去。要加强小学生对片段作文的训练,如外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情景描写等。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生活中的人与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为了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灵活使用修辞手法。比如,在写作中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加强模仿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把写作文当成是口语交际一样,相信学生肯定不会怕写作文,小学生的作文肯定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不言而喻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
四、运用经典诵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朗读是学生们对文章认识与感知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朗读需要有良好的感情投入,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工具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理解文章的信息符号。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的學习,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绘制小兴安岭的景色图,或者找相关的山峦的图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小兴安岭的景色,让学生对展示的图片进行自由发挥,分析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当学生逐渐被引入到情境中,便能激发想象力,实现更好地烘托朗读效果。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成长,成为实用型综合型人才。
【篇二】
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
效度,就是对准教学目标的程度
就一堂课而言,对课堂上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美丑的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必须围绕着课堂的教学目标,否则课堂就低效,甚至无效。这里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漫无目标,二是不能定歪目标。
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极期丰富,口头表达能力极强,于是课上常常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下课铃响,蓦然回首,已是下“语”千言离题万里,这样漫无目标的课堂必然低效。须知,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前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预设,课上必须按预设操作。
比起漫无目标,目标错位似乎更加糟糕。错误的目标可能导致课堂的无效甚至负效。比如语文,目标不只是所教的课文,更多的是通过教课文训练出什么能力。如《中国石拱桥》,不是要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知道赵州桥的长宽高,哪一年建成,它的功能特点等等,而是理解掌握怎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怎样准确生动地说明、用什么说明方法、用什么说明顺序、怎样使说明语言准确等等。如果把课堂目标定位于学生对赵州桥本身的认识,那么这堂课结构再巧妙、节奏再有致、气氛再活跃,也是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自下而上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等,这种目标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和具体的学习方式(思考、笔记、提问)等等,这种目标也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以上两类目标是显性目标,因而,可以量化、具体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类目标是隐性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达成而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它必须镶嵌、渗透在前两类目标之中。
广度,这是就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而言的高效课堂必须是多数学生最好是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有些课堂,只是几个性格外向思维活跃的优秀学生配合老师,其他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课堂的节奏疲于奔命或者干脆木然地坐在教室里,这样的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互动频繁,实际是是低效,因为大多数学生无所得。有些课堂,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说闲话,这样的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甚至那一部分侃侃而谈的学生合作探究还很成功,但依然是低效,因为它广度不够。
有时宁愿开始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低一点,也要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去思考、讨论、解决、应用,且都能够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参与的广度要为百分之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公,让他们都有话说,都有事做。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能使每个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但是必须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就感受,这才是高效课堂,这才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一致。
密度,是说容量恰当。
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无所谓效率高低。通常,这可以用两个方式计算,要么是同种知识或能力用多少时间获得,要么是相同的时间里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课堂密度就是看一堂课在额定的时间里学生习得了多少。
高密度要有一定的信息或题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量训练量。课堂上陈述性知识的信息量过多,必然会削弱学生的思维量和训练量,这样的课不能算“高效课堂”,部分的学生思维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们的思维密度必然很低。
当然,这里的“高密度”是辩证的。一堂课,其信息量、训练量要达到一定的浓度。信息量、训练量过少,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均达不到一定的量,没能发挥课堂45分钟的应有效率,当然低效;但是信息量、训练量过大,学生不消化,课堂也会低效甚至无效。这里的“度”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深度,主要是指学生思维深入的程度。
“深度”的一种情况是,不仅要明确获得多少,还要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如学习英语单词,就不能笼统地说要学会本课的10个英语单词。什么叫“学会”,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单词要“四会”(听说读写),有的单词要“三会”(听说读),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哪几个要达到“四会”要求,哪几个要达到“三会”要求,该“四会”的单词只教到“三会”,那就是“深度不够”。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堂新授课上,对于一个新的智能点,学生从思维层面上一般会经历听懂——掌握——迁移——探究(创新)这四个阶段。如果学生还没有听懂,那当然属于低效课甚至无效课;当时听懂了,过后不记得或不理解,这叫没有掌握。但是仅仅使学生“听懂”了甚至“掌握”了也不能算“有深度”。我们认为,学生对新授内容达到能“迁移”甚至“探究”的层面才是高效课堂。“听懂”了不一定“掌握”,“掌握”了固然很好,但如果仅限于训练到的题目本身,离开了这个题目就不一定能解决,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才真正训练出了能力。高效课堂就是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防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在表面上。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深度”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一定要把思考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产生疑问,让他们在疑问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也许,这样的课堂上是静悄悄的,没有频繁的讨论,没有热闹的场面,殊不知一堂有深度的课,总要给学生思考甚至苦思冥想的时间的,这样的课堂上必然有“静止”,只要学生的大脑在动,就是有深度,就是高效课堂。
自觉度,是说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果说合作和探究是诸多学习方式里的一种,不一定在每堂课上出现,不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自主”则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适切度,是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的适当程度。
模式没有好差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其原则概括起来是“四个适合”,即适合教师、适合学生、适合内容、适合情境。
适合教师。就教师来说,什么样的模式是适合的呢?跟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者志趣相投、理念相应、能力相当,那么这个模式就比较切全自己的实际。
适合学生。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差异,高龄学段学生与低龄学段学生有差异,因此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来选择相应的模式。可以从学生的整体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学生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采用教学模式。
适合内容。模式作为教学活动框架、程序有自己规定性的结构。这种结构对相应的内容特别有效,但不一定适用其它内容。因此要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模式。
适合情境。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模式,要选用跟教学情境关联度高、契合性好的模式。这样教学模式跟实际的课堂教学才会相得益彰,而不会模式、教学两张皮。
【篇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主要反映在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类,我校试行已经大半年了,从经历看效果,我认为,实施过程中还或多或少的存在形式主义。
一、教师备课拒绝形式主义
教师备课是上课的保证,如果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认真的备好一节课,这样在教学中就不会走弯路,效果就能达到预定的要求。而不少教师备课只是一个形式主义,法宝只有一个字——抄。反正现在的学案唾手可得。教师抄好“备课”,一般都是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往往不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而到了课堂上,则基本不用“备课”,主要靠自己在教科书上的画画点点,靠自己的积累与经验,甚至靠临场发挥。“备课”本该为课堂教学服务,却成了为检查“服务”。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其实,备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都反映在备课笔记上。有些内容,教师可以随手写在教科书上,备课笔记并不能反映备课的全貌。再说,不同教师的文化业务功底、教学经验乃至备课习惯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不同,所任教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状况不同,备课笔记上究竟该写哪些内容,写到何种程度,必然应该因人因班而异,不可强求一律。这就无法用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
这些年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与手段,已逐步走进课堂。教师即使不用备课笔记,也能备好课,上好课。备课笔记,尤其是手写的备课笔记正在淡出历史舞台,我们又何必抓住它不放,还要论出个高低优劣来!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已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成败取决于课前的“有效备课”,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1、备课目标要重实效。2、透备学生,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3、吃透教材、重点解读。在备课中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4、写好“教后记”。5、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发挥集体智慧。6、按要求提前编制“讲学稿”。7、认真开展教学反思,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通过课前、课后的精心备课,所写的讲学稿是有生命的优秀教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可以给人提供参考,也可以互相学习,吸取精华,修正备课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教师应扎实备好课,切不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二、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拒绝形式主义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部分教师不能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尽管有的学校对教师讲授的时间也做了要求,但教师还是听不进去;部分教师教学实行满堂灌,有的像作报告,只有自己讲的,没有学生说的,完全不给学生一点时间。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教师虽然形式上也给了学生一部分时间,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多数情况下,学生仍是教师的附庸。有的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反复练习,以求“牢固不化”。如此简单重复,看似学生活动占了不少的时间,其实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开启与激发,学生仍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怎样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而不搞形式主义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1、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时间分配重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尽量保证,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否则轻重不分费力不讨好。2、周密计划,留有余地,45分钟时间对各教学环节和步骤的时间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同时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分秒算尽,要有机动,即密度强度适当,这样课堂教学中要强调某一环节或步骤时才有活动的余地。3、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不可取,但节奏过快也不行,那种连珠炮式的讲解,使学生无暇思考,也来不及消化。因此,在确定教学密度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