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8 KB
- 2021-10-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疫情报道电视传播新景观分析
摘要:电视媒体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这场“大考”中
的潜力被进一步激发,在疫情报道中呈现出有别于日常报道的传
播新景观:第一,权威重构:疫情风险传播中凸显社会建构功能;
第二,传播迭代:“大视频”生产逻辑催生多屏产品爆款;第三,
服务跨域:信息资源整合联动助力精准快服务;第四,表达转型:
新闻与综艺话语互鉴聚力价值传播。
关键词:新冠肺炎;电视媒体;疫情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就如同一场“大考”,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对
新媒体而言,都不失为一次传播能力的重要考验和媒体融合成果
的集中检验。尽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尽管
传统媒体落幕的论调此起彼伏,但在类似新冠疫情这种重大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
主流大众传媒梯队却鲜明地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而且,在各种
融合传播手段助力下亮点频出,大批设计巧妙、创意丰富、场景
多元、深度交互的融媒体产品跃入大众视野,在传递权威信息、
舆论扶稳纠偏、防疫知识科普、开展社会动员、凝聚大众共识、
动态情感陪伴等多维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权威重构:疫情风险传播中凸显社会建构功能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价值和渠道价值都在一定程度
上被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开放平台所稀释。然而,在这次疫
情风险传播中,互联网媒体却并未因开放、透明而遮蔽其在舆论
引导、风险协调与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反而在
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规避等功能上表现得“技高一筹”。
首先,电视长久以来所积淀的坚实用户基础和媒介接触习惯在疫
情传播中使电视媒体的权威地位再获彰显。当前传播环境下,电
视大屏开机率下降已是不争事实,然而,这并不能撼动电视庞大
的用户规模。根据 CSM 调查数据,我国当前电视观众规模为 12.87
亿,电视观众月均到达率约 90%,即电视的月活用户达 11.58 亿,
远超已然是国民级应用的微信、优爱腾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
①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恰逢春节期间,“大事看电视”的大众
媒介接触习惯加之“居家隔离”的要求进一步拉动了电视的收视
需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大数据系统(CVB)统计数据
显示,疫情发生以来的 1 月 25 日至 2 月 9 日,全国有线电视和
IPTV 较去年 12 月日均收看用户数上涨 23.5%,收视总时长上涨
41.7%,每日户均观看时长近 7 小时;全国 12 省份卫视频道晚间
新闻收视率涨幅超 50%,其中湖北卫视晚间新闻收视率整体提升
531%,收看用户数提升 906%。②此外,尼尔森网联统计数据也
显示:2020 年春节期间,电视收视时长增长近 1.5 小时,人均日
收视时长增长 30 分钟,7 天累计观众规模达 10.32 亿,占全国总
电视人口的 80.6%;全国人均收视时长环比增长 87 分钟,增幅
33%,全国城市观众收视增幅 38%。③与此同时,电视媒体在低
线城市的下沉影响中同样表现强劲。而较之在规模上的显著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电视媒体广泛、公开而持续的影响力在揭示风险
全貌、搭建沟通平台、呈现公众意见、监督风险决策等方面独具
优势,且在与鱼龙混杂、谣言四起的互联网环境共存下,其长期
形成的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尤显珍贵。回顾疫情信息传播的
时间链,武汉市卫健委 2020 年 1 月 5 日通报显示,病例最早发
病时间为 2019 年 12 月 12 日;从 2019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0 年
1 月 19 日,陆续有官方媒体或自媒体发布武汉市卫健委有关疫
情通告,但至此,“新冠肺炎疫情”在大众中的普遍知晓度依然
较低。直到 1 月 20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 1+1》播出报
道,主持人白岩松连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
组组长钟南山,全国民众尤其是广泛基层民众才首次获得对“新
冠肺炎疫情”的全面、准确认识。事实证明,此后中央广播电视
总台新闻频道的确成为疫情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并一直在信息下
沉、弥合信息沟、社会动员和社会建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德
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产生
于晚期现代性的风险“在知识里可以被改变、夸大、转化或者削
减,它们是可以随意被社会界定和建构的,因而掌握着界定风险
的权力的大众媒体、科学和法律等专业,拥有关键的社会和政治
地位”。④美国决策研究专家保罗•斯洛维奇指出:“大多数公众
评估危险,依靠的是直觉判断,即‘风险感知’,而他们有关风
险的经验主要是来自新闻媒体。”⑤从此次传播实践看,在新冠
肺炎疫情这一具有不可预知性、不确定性、知识依赖性的风险信
息传播中,电视媒体的确以无法抗拒之力参与了现实社会的建构,
并相较于互联网更好地承担起风险议题设置和风险阐释的重任,
在沟通、整合、监督、动员等社会功能发挥方面展现了更大力量。
二、传播迭代:“大视频”生产逻辑催生多屏产品爆款
从渠道建设到流程再造,从中央厨房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媒
体融合发展至今,已推动传统媒体在媒介形态、媒体业务、传播
渠道、传播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而若反思近年来传
统媒体的融合传播实践,不难发现,重大主题宣传之外的常态化
报道,仍难以避免传统端内容平移、浅层图文呈现、拆条分发等
“模式化”弊病,真正为新媒体端“量身定制”的精品内容依然
稀缺。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次疫情报道却促动传统媒体迅速实现
了一次传播上的迭代,中央和全国各省级卫视开始迎合“大视频
时代”的逻辑,进行差异化的多屏、跨屏适配生产,奉献出移动
化、多场景、互动性、无处不在的视觉产品,真正实现了立体无
缝传播。在大屏端,增设新闻直播特别节目或相关专题类、科普
类节目,扩大新闻节目播出量,减少或取消娱乐节目播出,推出
有关主题宣传片、公益宣传片等,是各大电视台的普遍做法。位
于疫情重点地区的湖北卫视于 1 月 25 日率先推出《众志成城抗
疫情》特别节目。此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统筹部署,全国广电建
立协同机制,至 1 月 30 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
和新闻频道特别直播《战疫情》为代表,全国已有 21 家卫视频
道播出特别节目。6 天时间,特别报道节目的合计收视量达 5.6
亿户次。⑥不同于大屏端的“统一战线”,全国卫视在小屏端纷
纷各自发力,所推产品形态各异,呈“百花齐放”之势,与大屏
端节目协同互补、遥相呼应。其中,最大亮点便是中央广播电视
总台在其央视频 APP 推出的 24 小时不间断“慢直播”。央视频于
2019 年 11 月上线,是基于 5G+4K/8K+AI 等新技术的综合性视听
新媒体旗舰平台,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 5G 新媒体平台。此次“慢
直播”将多机位对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的施工现场,
无主持人、无解说、无背景音乐、无剪辑、无议题设置,却吸引
过亿网友化身“云监工”,自行开展互动,自创热搜话题。数据
显示,直播在 1 月 29 日至 2 月 3 日期间每日以近 2000 万级观看
用户增长,日均评论量高达 7 万条,峰值评论量为 2 月 1 日 15
点的 7908 条,⑦堪称“年度爆款直播”。在“二神山”直播之后,
截至 2 月 16 日,央视频又陆续推出武汉天河机场、方舱医院等
多路慢直播,均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直播并非新鲜事物,而在此
次疫情报道中,慢直播能够取得爆发式关注,原因有四:其一,
从这一直播形态本身的传播特点来说,它依靠视频画面自我阐释,
原生态、长时段、陪伴式的自然真实呈现,为用户创造了一种新
的与临场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共景监狱”式的窥
视空间,恰好契合了大众想要了解施工真实情况的迫切需求,同
时将话语权交还用户,用户具有更强的主体性、主动性;其二,
从内容承载看,慢直播看似枯燥单调,但所传递出的信息量绝不
仅仅是建造医院本身,与此相关的疫情新闻、在线网友的屏内互
动及衍生话题等均构成直播内容,极大增强了直播的趣味性和可
观赏性;其三,从关系构建看,慢直播本质上可概括为一种基于
场景的实时移动交互直播,它借助场景、因场景而形成的互动机
制和互动关系以及共同情感、价值、立场观点而构建了一个临时
的“场景共同体”⑧,具有很强的仪式意义,不仅大大弥合了实
体空间的距离感,而且构成了非常时期的一种社会整合,使分散
的社会成员在特定场景中获得共同的情感体认;最后,从这次慢
直播的社会背景来看,“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设原本就是国家统
一调控、接管病例的重要举措,其背后有着强大的鼓舞性,这样
的主体意义使得直播间内的氛围具备高团结性和强凝聚力,无数
观看者更容易在这里受到群体共鸣的影响”⑨。疫情带来的时空
阻隔没有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反而使电视的小屏传播迸发出新
的活力,从“云监工”到央视频陆续推出的“云陪伴”“云守望”
“云招聘”“云充电”等系列“云”产品,均是例证。它们“都
是由于媒介技术介入了人和人、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生成一
种新的场景、新的关系、新的在世状态”⑩。当然,不仅“国家
队”,全国各地卫视在融媒体报道中都不遗余力,统筹各类平台,
融动大屏小屏。值得关注的是,Vlog、短视频(包括短视频合集
和长视频拆分)从众多形态中脱颖而出,如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的
Vlog《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浙江卫视的 Vlog 式极简综艺
《我们宅一起》、湖北广电的抖音短视频合集《众志成城抗疫情》、
山东广播电视台的抖音系列短视频等,这些原本娱乐性较强的传
播形态凭借其短小轻快、内容直观、生动活泼等特点在疫情之下
被重新利用,赋予更多新闻性、科普性,成为疫情报道的有力武
器。
三、服务跨域:信息资源整合联动助力精准快服务
疫情传播表面看是疫情信息的传播,实则还具备一定健康传
播、科技传播的色彩,这使得大众传媒除了要发挥环境监视、解
释与规定、教育、娱乐等功能,还须承担起必要的服务功能。在
此次疫情报道中,传统主流媒体借助大数据等技术,与有关机构
合作,将各方信息资源进行大整合,推出一系列实用性、工具性
服务平台,体现出媒体融合发展为其注入的强大活力,而由提供
单一化信息服务向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转型,也可看作未来媒体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动能。聚合互联网信息、搭建时效性平台,
是不少媒体的“标准”操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挥央媒资源优
势,第一时间推出权威的疫情实时查询、“患者同行程”查询、
患者求助通道等平台,打通网上信息对接渠道。例如,央视频
APP 的“疫情 24 小时”模块设置“疫情寻人”功能;央视新闻
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推出“共同战‘疫’最新疫情实时地图”,
联合搜狗推出“共同战‘疫’新冠肺炎疫情查询”平台,自主推
出“新冠肺炎及其他危重病患求助信息”平台;央视网联合阿里
巴巴推出“疫情服务直通车”,搭建“战‘疫’最前线”在线心
理帮助平台,等等。地方媒体中,江西广播电视台“赣云”融媒
体中心、手机江西台客户端联合百度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实时大数据”平台,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新闻客户端联
合多家资讯平台推出的“疫情防控服务平台”等,也都在当地的
疫情查询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媒体的优势在于视频,各
地教育系统作出的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安
排给电视媒体向教育领域探索服务模式提供了契机。中央广播电
视总台在央视频开设“云充电”专栏,不仅联合多家教育培训机
构发起全年级全学科免费线上直播课程,而且吸纳诸多 UGC、
PUGC 科普类、教育类账号入驻,推出包含健身、歌舞、美食、
书法、绘画等在内的各品类免费课程;同时,融通大小屏,将电
视端节目拆剪为短视频,以“微课件”形式发布。数据显示,央
视频“云充电”课程系列上线 4 天,直播累计观看人次已超 2.2
亿。11 此外,央视网联合腾讯推出的以直播全国各地风景镜头
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云旅游”、央视影音打造的“战疫补给站”
内容融平台以及“客厅舞战疫 2020 一起赢”客厅舞挑战活动等
等,也都是为疫情期间大众“宅”生活而精准定制的服务产品。
不同于央媒的网络课堂,各地的“云课堂”多以“电视课堂”形
式呈现。例如,北京卫视继前期推出教育节目《老师请回答—大
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后,又与北京市教委联手推出电视课堂特
别节目《老师请回答—特别节目“空中课堂”》;天津、上海、江
苏、山东、浙江、湖北等 20 多个省区市也都通过广电有线电视,
以及电信、移动、联通的网络电视(IPTV)和卫星等方式打造了
本地区的“广电云课堂”。与网课不同的是,“广电云课堂”主要
利用有线电视覆盖的优势,多以广电机顶盒和各地广电融媒体客
户端为载体,充分发挥电视大屏清晰流畅、视听效果好的特点和
移动端小屏灵活便携的特点,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大
屏和小屏协同配合,构建起网端互联互通的教育传播网络。从单
纯提供信息到借助资源整合汇聚信息,再到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打
造集成化信息产品,不能不说,电视媒体在疫情报道中的跨地域、
跨领域、跨界域服务为未来的媒体融合生态描绘了一幅切实可行
的愿景,大屏与小屏的“碰撞”究竟还能产生多大化学反应,值
得期待。
四、表达转型:新闻与综艺话语互鉴聚力价值传播
在重大主题宣传中,新闻宣传与文艺宣传互通借力是常见手
段;而电视媒体恰好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媒体,文艺宣传是其“强
项”。但新冠肺炎疫情这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国家级社会庆典、
重大事件,它带有很大的“灾难性”色彩,因此,“去娱乐化”
尤为必要。此次疫情发生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即部署全国卫
视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和舆论引导,其中一条重要举措就是减少娱
乐性节目。而疫情期间长时间居家隔离的广大受众对各类新闻、
娱乐、影视产品的需求其实有增无减,他们需要有情绪释放和转
移注意力的出口。矛盾之下,我国电视媒体在新闻与综艺的话语
表达之间寻找平衡,呈现出一番别样图景。一方面,那些没有被
取消或延播的娱乐性综艺节目纷纷进行结构化调整,或是创新录
制手段,或是加入一些思想性、引领性、激励性更强的内容,寻
求一种“严肃化”表达。这方面,2020 年央视春晚可谓具有“风
向标”意义。不仅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增设“唯一没有彩排过的
节目”—情境报告《爱是桥梁》,而且加入与疫情相关的公益广
告《大爱无疆》,向全国人民传递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
和决心。之后,各地卫视春晚紧跟趋势,纷纷做出类似调整。内
容增设之外,录制手段调整也是这次不少综艺节目的常规操作。
为减少人员接触,确保防疫工作严密到位,2020 年央视元宵晚
会临时取消现场观众设置;湖南卫视将历年的“元宵喜乐会”更
名为“元宵一家亲”,同时将现场观众席创造性改造为“弹幕式
观众席”,观众可通过场下设置的屏幕以“实体弹幕”方式参与
互动,传递温暖。此外,在全国电视综艺大范围停播的情况下,
湖南卫视从节目生产端创新,探索出“云录制”的全新综艺制作
模式,将短视频元素电视化,打造出分享互动生活创意秀《嘿!
你在干嘛呢?》和智趣类公益《天天云时间》两档全新节目,实
现了疫情下不可多得的综艺呈现,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赢。此后,
不少电视综艺甚至网络综艺节目纷纷开启“云录制”的模式,尽
管这是非常时期解决综艺荒的急救之法,但确实为电视综艺带来
了新气象。另一方面,在电视屏幕各类新闻节目、特别直播的日
常增量之外,一些在新媒体端呈现的新闻产品则尽力去吸纳轻松、
娱乐元素,寻求一种“去规范化”“去模式化”表达。例如,受
微博网友“陈小桃 momo”海报启发,各媒体二次创作的以地域
性食物代表为载体的“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系列漫画、短视
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与腾讯联合制作的“新型冠状病毒
谣言必考卷”、央视新闻微信平台制作推出的疫情防护“线路图”
和系列思维导图、央视网推出的“复工防疫成语宝典”,安徽卫
视联合合肥本土漫画家出品的漫画作品《防控疫情,如何科学地
宅在家?》,浙江卫视联合新浪微博、新浪新闻共同发起的“记
录抗疫时光”征集活动,等等。CSM 监测数据显示,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 月 13 日,全国 31 个省级电视台 918 个新闻类三微账
号,在微信、微博以及抖音、快手、腾讯新闻、今日头条 11 个
平台上,共发布 27.2 万条“疫情”相关内容,总传播量 97.9 亿。
12 据观察,这些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产品大多以一种活泼、轻
快的方式呈现,在抗疫报道的信息速递、科普宣传、情感动员等
诸多方面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央视权威引领,省级
卫视全媒出击、跨省联动,基层广电下沉一线,此次新冠肺炎疫
情报道中,电视媒体充分彰显了其“大众化”力量。与此同时,
面临与 2003 年“非典”期间截然不同的媒介环境,电视这个老
牌大众媒体借助与新技术、新平台的融合,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
常态化宣传报道、令人眼前一亮的传播新景观,这背后的经验值
得进一步总结、探研。根据 CSM 疫情期间用户媒介接触行为在
线调查数据和其《疫情期间用户媒介消费及使用预期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疫情以来,15-34 岁年轻观众收视率增幅高达 89%;
疫情期间,64%的用户更多“看电视”,43.2%的用户认为疫情信
息更为真实可信的媒体渠道是电视;57.6%的用户表示疫情结束
后将更多观看电视节目。13 释放的信号是:年轻人有望重回电
视大屏,电视内容价值有望迎来回归。5G 已来,视频时代已来,
电视媒体,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