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1 KB
  • 2021-10-15 发布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0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还是很不错的,不管是大小企业,都是源源不断的需要人力的,工作机会有很多,尤其像现在华为,腾讯这些大企业,很多都不社招了,都是直接面向大学招工,机会也还是很多的。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形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仅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造成了冲击。 为分析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公司,通过网络大数据和网络调查数据,从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择业期望、求职经历、疫情冲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疫情冲击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发生改变;单位就业是毕业生主要去向,新经济行业受到青睐,而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职者主要关注因素;实习经历有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线上招聘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求职的主流方式。 ‎ 值得注意的是,单位就业成为毕业生主要去向。其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比例为6.2%。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去向有所差异。硕士生主要选择单位就业,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倾向于国内/外升学,尤其对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专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或其他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从期望就业城市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首要选择。具体来看,期望去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庆、郑州等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这些城市的知名企业数量及就业机会较多,同时人才竞争也相对激励。另外,一些二线城市,例如石家庄、沈阳、太原、南宁、长春、呼和浩特、南昌等,这些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主,近年来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首选之地。 从期望就业行业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新经济行业就业。具体来看,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和8.1%,这些行业主要为新经济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发展空间较好,与当下新一代求职者择业需求相契合。 ‎ 从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来看,更多毕业生期望进入国有、民营企业。具体来看,期望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最多,为36.0%;其次,为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5.1%;再次,为三资企业和事业单位,比例分别为16.0%和14.0%;而选择国家机关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学历来看,硕士生选择进入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群体;专科生选择进入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达874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但求职申请人数增加69.82%。因此,在疫情突发事件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均受到一定影响,使得一季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 《报告》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疫情冲击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发生改变;单位就业是毕业生主要去向,新经济行业受到青睐,而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职主要关注因素;实习经历有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线上招聘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求职的主流方式。 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求职申请人数增加69.82%,CIER指数低于去年同期的2.82。 ‎ 在供给方面,1月和2月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分别为5.85%和12.30%,3月份毕业生开始进入春季招聘市场,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高达143.25%。 在需求方面,1月份对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增加了1.83%,2月和3月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了21.67%和26.69% 从重点地区大学生的CIER指数来看,京津冀地区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差,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学生就业形相对较好。 与去年同期相比,各经济圈大学生的招聘需求人数的同比也有减少,CIER指数同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供求变化与其他地区不同,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其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均有所下降。 从调研数据来看,选择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 从总体来看,单位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其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比例为6.2%。 ‎ 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去向有所差异。硕士生主要选择单位就业,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倾向于国内/外升学,尤其对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专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或其他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从期望就业行业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新经济行业就业。 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和8.1%,这些行业主要为新经济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发展空间较好,与当下新一代求职者择业需求相契合。 大学生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 毕业生期望薪酬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和4000元-5000元两个区间,经测算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 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分学历来看,硕士生的期望薪酬均值和中位数均要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学校类型来看,科研院所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最高,其次为双一流院校学生,再次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最后为专科院校学生。 ‎ 由于本次疫情,毕业生期望行业、工作地点和期望岗位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具体来看,期望行业变化的比例最多,为30.1%;其次,为期望工作地点发生变化,比例为28.1%;再次,为期望岗位发生变化,比例为27.9%。此外,还有25.8%的毕业生表示,受疫情影响,期望薪酬会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湖北籍学生和湖北院校的学生而言,受疫情影响期望就业地点发生改变的比例相对较多,分别为35.1%和38.4%。 多数毕业生认为实习有助于成功就业,线上招聘成为主流。大部分毕业生有实习经历,平均实习时间约5个月,平均投递简历约21份。不同学历、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求职经历存在差异。受到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面试无法正常进行,而线上招聘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毕业生求职的主流方式。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建议,政府在加大宏观经济需求扩张的同时,应切实落实就业优先的政策,推动实施投资项目就业效果的评估机制。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传播和流动,努力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提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匹配速度和能力。 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关注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就业,建立全方位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切实重视学生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全面培养,将提升各项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改革的中心任务等。 大学生就业形势 稳就业是我们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发展计划中一个重大的政策取向,在我们的财政预算报告中也得到了体现。就业的意义远远不局限于经济本身,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整体社会稳定。解决好就业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 ‎ 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考虑到目前国际形势,留学生回国就业至少还有几十万。这样一来,光是大学毕业生和回国就业留学生就可能达到900万人左右的就业。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要实现新增就业目标是900万,这900万不会刚好都是大学生,还有其他的劳动就业。 怎么办?今年教育部出台研究生扩招政策,让一部分本科生的就业适当往后延期,这既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又可以缓解当年就业。宁波大学今年就响应国家政策,扩招了1千多名研究生,考虑到往年2千多人的研究生基数,这个扩招比例是很高的。 那些不读研的大学毕业生,今年如何顺利就业? 从供给侧、需求侧、政府政策三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供给侧角度,大学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是首当其冲的。大学生也要改变就业观念,不能都往公务员队伍挤,都往全球500强挤,要走向基层。作为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创业,提高毕业生创业率。我们宁波大学近年接近5%左右的学生毕业时自己创办公司。创办一个企业,雇佣10个劳动力,跟你简单到市场上获取一个劳动就业岗位,其社会价值和意义是很不一样的。 ‎ 从需求侧角度,建议用人单位转变观念。人才有再培养再塑造过程,本科是通识教育,毕业生到单位后,很多技能要重新培养。企业招聘人才时,只要大学生基本素质好,学习能力好,有培养潜力,就可以考虑录用。政府部门和公立单位,要积极响应中央拓展就业岗位的号召,尽可能挖掘就业潜力。 从政府政策角度,政府可以有作为,让供需双方信息对接,适时调整大学的学科专业。目前大学的学科专业是教育部统筹,这是计划经济的典型表现。好在现在放开了自设学科和专业的口子。只要供需信息畅通,学校就可以及时调整专业,使得需求和供给对口程度尽可能高,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另外,除了研究生扩招、增加基础教育教师招聘等政策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支持政策,如安家费政策、创业政策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