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64 KB
- 2021-10-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论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
目前,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十分注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高科技的运用,使西方的文化产品更具刺激性,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高校学生直接面对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多元化的生存环境和思想文化。在社区里,学生们往往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触到比班级里更多的来自其他班级其他院系的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到多元文化从而开阔眼界,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社区的开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区学生的不固定性造成的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学生容易迷失在多元的价值观中,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
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学生社区的教育者按照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学生社区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从其表现的内容上的功能来看,即从动词性的功能,它由动词+功能组成,分别有保证功能、导向功能、育人功能、调节功能、开发功能、转化功能。这六项功能都是通过影响人、发展人来发挥作用,能直接说明了功能的实际内容和意义。
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效果是由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产生的,因此必须探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发挥最大化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强学生社区的组织机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机构与后勤部门应密切配合,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队伍的配制上予以充分保证。通过构建新的社区组织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制度和明确工作职能,强化学生社区工作的服务职能,增强学生社区工作的育人作用。学生社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院系为单位,按规模大小分别设立社区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政工干部或优秀辅导员具体负责。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社区应当设立党组织活动室和办公室,在学生社区开展实实在在的现场工作。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积极发起各项有益的活动,带动更多的同学共同创建文明的学生社区。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这支队伍应当密切整合辅导员、社区管理员和学生干部。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的生活影响至关重要。目前一些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人员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年纪偏大,不易于同年青学生沟通。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及其职能发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因此学校应完善辅导员的福利制度,提高管理员的素质,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员会在校团委和辅导员工作办公室共同指导下的社区学生的自治组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
最后,发挥学生在学生社区的主体地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之后,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学生在社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大。从前的班级集中管理正向宿舍松散管理倾斜,学生也由被动管理逐步变为自我管理。因此,学校首先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参与社区民主管理,并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其次,不断探索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新制度、新载体,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交流直通车,鼓励学生参政议政,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浓厚氛围;最后,加强社区学生自律组织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把其建设成为学校政策的宣讲团、学生利益的代言人、文化建设的推进器。
时代在发展,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融入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才能最大发挥其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的功能。面对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除了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多元价值观中如何塑造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保证引领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总体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引领着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假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化繁荣就会失去根基、迷失方向。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基础设施硬件方面的建设,还是人文环境软件方面的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进行,引导大学生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这对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打牢思想基础,防止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做好迎接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并顺应其潮流。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又称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对其的定义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加。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弘扬表现人类社会属性的社会制度,团结亿万人民成为谋求自身利益和实现整体利益的社会主体,成为自我全面发展和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体,前所未有地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国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员全体人民的聪明智慧,共同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独立自主和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创造属于全体人民共享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拓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新高度、进入了新境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了基本框架、规划了主要途径。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贸易国际化为先导,以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生产全球化为显著特征,以跨国公司全球活动为微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又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发展自己,对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就中国而言,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其挑战的严峻性更是不言而喻。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想在21世纪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跻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发展机遇
全球化进程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它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促进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的形成,从而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营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同时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与协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中国充分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提供了有利时机。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真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提供的各种条件,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世界的整体发展,全球化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全球化为我国的人民加强同世界人民的交流和联合提供了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和推动的,是由大跨国公司所主导的,而这些大跨国公司基本上都为发达国家所有。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表现为资本的全球化,即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利益大部分为国际大跨国公司所获得,也就是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获得,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
经济全球化要求创造全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要求政府全面退出经济活动,大大减少对经济过程的干预。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功能。在这一体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除经济方面之外,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面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竭力采取各种手段推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挑战的考验。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如何维护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首先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挑战。中国能否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首先也表现为我们有没有从全球视角与中国命运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抓住机遇的意识,因此,当前最基本的一项任务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的经济全球化观念和意识,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孤立进行,必须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从而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应有地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方面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这条道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更要坚持这条道路。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积极融入到全球化中,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获得自由的发展,并通过发展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自己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
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很多国家都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的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另外,我国一直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就需要保持公平,教育公平就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并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平均,而是更高均衡度、更高普及度。更高教学质量公平,这些教育公平的实现是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的。
一、教育公平性的评判原则
追求教育公平,首先需要了解教育公平的评断标准。教育公平就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价值的平等观念,我们不可能确切地说公民是否教育公平,不同的人对于教育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1]。就政策这个方面来说,对于教育公平没有确切的原则和要求。当前,在国内主要使用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教育资源的分配要保证公平,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手段,主要通过协调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公平;其二,对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要尊重,在对公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盲目的追求公平,我们的评价原则中不能忽视差距的存在,如果不过差异一味地强调公平,实际上是一种忽视其他公民公平的体现。另外,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教育资源的在分配和调节,这种政策主导下的资源再分配和调节主要是在个体上得以体现,将资源补偿给接受教育比较少的个体,但是我们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是青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选择,引导和支持发达地区来扶持相对落后的地区[2]。
二、政策对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育公平的内在属性、还是教育公平的外在需求,政策都是一种引导教育公平实现的可见的重要手段。教育并不是一种物品,可以随意的进行搬运,而且不受市场的约束和支配。教育是在政府的统筹之下,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组织,因此,首先,在进行有关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时,一定要最大程度的尊重人们的诉求,如果存在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就代表教育政策的制定没有以人们的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其次,需要建立弱势群体的补偿政策,我们由前述可知,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从政策的角度入手,将这种地区之间的差异削弱,从政策出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当前,缩小和缓解教育差异的最主要和虽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制定政策进行调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需要对教育公平的评断标准进行完善。进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具体的事实进行评估,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评判过程。因此,当前通过政策评判过程所建立的价值体系,才是我们在特定的国情之下对于人权公平的思考。现阶段,进行教育政策评估时,教育公平效率的协调关系应该引起重视。最后,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分配机制。我们的教育质量的优劣,最终主要体现我们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上,因此,在对教育公平进行衡量时,我们最主要的参考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我国教育的要求和任务。对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调配和调整,以适应不同人对于教育的需求,我们只有在明确了教育体系对于培养目标的需求之后,才有可能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最大程度的降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三、教育政策公平性的政府定位
目前,我国的公共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控制的,而且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不会改变。政府对公共教育进行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公共教育系统的利益,但是这样会造成另一个问题,公共教育系统在享受稳定的财政支持的过程中,危机意识缺乏,安于现状,这对于公共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不利的。改变政府在教育中的职能定位,就需要将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改变,使教育政策在政府中的定位能够突显,为此,一方面要将以往的权利关系进行改变,政府在对公共教育进行投资时,要最可能的保证透明化、公开化,确保各项教育方针的公平性[4]。其次,由以往的公共平台,向市场和社会领域转变,在确保公共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扶持和鼓励社会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公平。
四、结语
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此,需要站在有关的教育资源分配的高度,对教育规划、投资以及政策大动文章。但是这项工作并使仅仅依靠教育部门以及教育政策就可以很好的实现的,还需要国家一些其他政策的支持和协助。总而言之,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表现,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出发点,通过教育政策这一当前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