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7 KB
  • 2021-10-15 发布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三篇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三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三篇 ‎【篇一】‎ ‎【摘要】在新课程的推动下,高中信息课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即实施个性化教学、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互动。‎ ‎【关键词】有效教学;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深入课堂,反思每一节课,探索总结出以下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做法,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发。‎ 一、关注学生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授课 虽然新课标认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为非零起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基础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水平也就不同,不仅不同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不同,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内,学生也分多个层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大方向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班级,设置不同的课程难度,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一些班级学生比较活泼,能很好与老师互动,那么课堂就可以多充实一些理论性的内容;而学习氛围比较严谨的班级,教学流程中可多添加一些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在一个班级内,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任务,因材实教,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信的学生,可以设置更高的课程难度,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课堂中提高型的任务,还要能够完成探究型任务,做到举一反三;基础差、接受能力弱、有些自卑的学生,要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如一次认真的思考、一次大胆的回答、一次积极的互动等,都要用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引导他们掌握基础性任务的前提下,争取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提高型任务。      ‎ 例如在讲授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时候,可将任务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提高性、探究性。基础型任务:理解教师所给的程序算法,得出该算法预计得到的结果,再按教师所给的程序进行运行,看是否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提高型任务:提供不完整的程序给学生,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补充完整,并且得到预期的结果;探究型任务:只给学生程序的算法,让其独立完成所有程序并运行得出正确的结果。基础型任务是每个人都要会的,提高型任务教师应该做到绝大多数人能完成,而探究型任务就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而针对需要分组完成的任务,必须做到各组综合水平一致,将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弱协调到一起,做到互帮互助,达到共同进步。‎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不足,教师必须运用一系列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老师的授课产生兴趣,就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节的视频,由此引出春节的很多习俗,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去。再通过提问春节的由来,进而引导学生网络搜索获得精确的答案,这样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及教师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了解网络搜索的便捷和精确,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意义,只要学生觉得课程有用,就能对课程产生兴趣,课程的有效性自然大大提高。‎ 三、统筹课堂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由于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感兴趣的地方不一样,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应制定严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同时有效的控制教学流程,规范教学方法,提高对课堂气氛的掌控能力。比如教师要演示的时候,应及时进行系统广播,有效地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使课堂处于一个严谨的学习氛围中。只有在严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正确对待教学内容。教师还应经常布置任务,通过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了解学生是否学到了所讲授的知识点。‎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渠道的授受关系,是讲授式的专制关系,这种关系导致学生的消极与被动,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我们需要通过多方式的授课向学生传递学习内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习激情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还要让他们以创造者的态度进行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比分析式教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时,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平时去图书馆借书情况,图书馆的书是分类排放的,我们可以轻松找到要查找书的区域。如果不分类摆放的话,在浩浩书海中,我们要找一本书,就会很麻烦,所以对图书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引申到计算机里面有很多的文件,这些文件会有各个类别,我们只有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查找起来才比较方便。这样导入学习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就能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只有学生认为其重要,才会有兴趣去学习,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关注学生本身,优化教学互动方式 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单向性的,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则是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应自己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时刻充分与学生互动,并且与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差异性原则进行互动,互动的主要形式为教学评价。‎ 我们信息技术课前,可以设置一些预习环节,将一些课前的引入和题型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先行浏览学习,这些题型要能在书本中找得到,促使学生提前去看书预习。而且教师在此环节可以设置成学生可多次登录,多次做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同时给那些题目设置一定的分数值,做完题目统计其分数,课堂上对那些获得好成绩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被表扬的学生会以更高的激情去学习,并且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很好的互相影响,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环节,将一些与本课堂授课内容息息相关的进阶性问题放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这些题型须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充分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此环节可以设置成学生只能一次登录,学生提交练习后,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压力,而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学生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通过这种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进阶性题目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安排一些时间给那些有学习兴趣的同学进行学习和互动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五、结束语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以创造者的态度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保持自身教学风格的同时,也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伟伟. 浅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J]. 科教文汇, 2010(4).‎ ‎[2] 孙向军.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 新课程研究, 2010(6).‎ ‎[3] 李娟.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J]. 新课程研究, 2008(12).‎ ‎[4] 王海燕,常会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信息技术课堂, 2009(10).‎ ‎[5]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6 党 斌.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探讨[J]. 中国信息界,2010(5).‎ ‎[7] 于晓英. 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理论课中的探究[J]. 文化与教育技术,2013(7)‎ ‎【篇二】‎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一天天地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发展的可谓是如日中天,并将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也走进课堂,当今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对我国教育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与此同时,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中也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就对“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 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在2014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发表了“教育部将会组织研究提出适用于各个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点名当代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须能力和重要品质”的看法。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代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所应当必备的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才所必备的一种内在品质。‎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互联网+”是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经过快速发展交织产生的成果,并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与日常的学习和办公融为一体,惠及到人们身边的每个地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逐渐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其教学模式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渐渐出现了微课、微视频、多媒体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当今的高中生,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虽然不是高考必考的文化课,但其仍旧在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它能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最基本的能够作为学习查阅资料的工具、放松自身的玩乐工具、做沟通交流用的社交工具等等。因此,“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当今高中生的生活、学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要使人才全面发展培育出新世纪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经历过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也都有了新的标准。其中,令最多人关注的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已公布的内容了解到,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即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1]。‎ ‎“互联网+”时代下培育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素养教育为本”的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实时性、多样性等特点去丰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自从2003年高中教育改革之后,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走入了广大高中学生的视野,信息技术成了学生们必修的课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但我国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育方面仍旧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当前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方式是“理论加实践”,也就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际上机操作两个部分,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上机实践为巩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然而,即便是看似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教学模式也存在其漏洞,这个“漏洞”就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计算机游戏比较感兴趣,从而对实际上机操作有较大的渴望,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对理论课程部分失去了兴趣以及认真学习的耐心。众所周知,实践是理论的体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没有一个端正认真的学习态度,无法融入到现有的授课模式中去,认为当前的授课方法会影响到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如此以来,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上机操作都不能掌握到精髓,将无法真正领会到国家为高中阶段开设这门课的价值。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扩大视野扩大范围,联系社会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之中,从一些实际案例中让学生领会到提高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真谛、主动培养自身素养。由此可知,高中阶段学生自身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能否学习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3]。‎ 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例,关注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万万不可批量灌输、一口吃个胖子,需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地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信息意识发展的氛围,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经意间培养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为原材料去设计教学情境、设计教学任务等。小的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当今生活质量的改善,大的方面,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军事实力的增强、政治格局的稳固都是强大的推动力。‎ 例如,在讲授“数据与信息”一课时,可采用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并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数据应用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具体分析,感受“互联网+”时代下数据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使用“网络购书”的例子,组织学生们对“网站给用户自动推荐商品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索,探查到网站所获取的用户数据的基本类型,同时考虑网站收集用户数据将会对用户产生哪些影响和这些影响的利与弊[4]。‎ ‎(二)设计信息技术活动,重视问题解决 ‎“计算思维”是指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法策略形成问题解决措施的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利用知识能够巧妙解决难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程序设计”一课的时候,可设立程序设计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掉的同时了解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性质,运用小组学习探究的模式,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算法。引导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百钱买百鸡”,通过设计基本程序来联系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找到在学习这门课程中的乐趣。‎ ‎(三)指导数字化学习,培养创新习惯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来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缺点,指引学生使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共享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养成创新的习惯。‎ 在进行“网络基础”教学时,对于新型的网络应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熟练运用软件的同时,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和信息技术有关的各类事物和资讯,深入了解创新网络服务的价值。教师可让学生试着运用各种网络源文件的共享,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掌握不同方法的所适用情况,进而利用互联网便利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核心素养。‎ 四、结束语 全球的经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也已经到来,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也应当大力响应时代的号召,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方法的改变来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努力学习技术,全面发展其自身能力,形成自身良好的学科素养,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 ‎【篇三】‎ 摘要: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同时,还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产生的很大的影响。在发展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信息教学的优势作用,发挥它最大的服务作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整合起来,形成信息技术与生物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生物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通过介绍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过程,通过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 ; 探究式 引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生物教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生物教学方面更新了教学理念,重视教育的功能,在生物教学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主总结生物知识,能够建立生物的知识框架,电子信息的介入,使生物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生物,研究其内部结构,拓展知识层面。‎ 一、信息技术模式下的中学生物理论基础的研究 中学生物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不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但是它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传播,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充分运用信息成果,利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创造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们置身其中,建立生物的知识框架,另外,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帮助学生更快的查找生物信息资源,通过交流建立生物的总体框架,另外,学生之间的互助是实现公共教学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们自己发展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教师也应该重视因材施教,重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轻实践,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学生能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更好的查询相关资源,同时,要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重视小组成员的共同作用,研究生物中的某个项目问题,结合自己的观点认识生物科目,教师应该组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生物,了解其研究对象。‎ 二、信息技术下的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发展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恢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它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代教育家广泛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自主挖掘一些学习资源,根据这些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探究生物的规律。‎ 三、信息技术作用下发展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拓宽了接受知识的层面,同时,使生物知识能够综合起来,满足学生的综合需求。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提出,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向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发展,而新课标改革的本质要求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学科内容,有利于使他们建立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育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一个结晶,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2)信息技术作用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中学生物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生物知识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如果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生物的知识框架,对于生物的模型的理解也比较有局限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下,会使学生迷茫,他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是不利的,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广泛的知识平台,它将生物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整理,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查阅到有关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近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了解很多学科以外的信息,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学生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目标也发生着变化,现代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以学生为核心的综合性教学,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当今时代的主题已经成为科技的竞争,科技力量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针对中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有限,思维模式也不够全面,他们对于生物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很难理解,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将生物群体动态处理,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通过整合信息与生物理论知识,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的知识平台,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4)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证指导了学习的方向。有利于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信息技术不仅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信息还实现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能够完成他们终生学习的目标。‎ 三、信息技术运用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关键举措 ‎(1)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首先,要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建议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验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将别人已经做过的实验给同学们展示,这对于一些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比较适用,能够减少教学资源的投入,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重理论的过程中,也要提高实践能力。其次,生物教学内容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要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层面为主,实验设计要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验条件安排,另外,要拓展生物知识的学习范围,通过信息设备查询相关信息,在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相关内容。最后,要注重情景教学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发展课堂趣味性,重视课堂的有效性,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中心,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将信息技术,生物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教师在设置课堂授课内容时,应该重视挖掘重点信息。给学生们大致的学习方向。注重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信息技术的引入,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增加了课程难度,需要学的知识多,学生能很难把握哪个是重点,学习没有目标,长期下去,对于他们专业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要注重课程重点内容的划分,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另外,生物教学还应该多举例子,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学科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模式要尽量遵循简单的选择,将教学表达的内容直观的体现出来,发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内容的时效性。‎ ‎(3)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师讲课时间的比例,权衡两者的利弊,把握好力度。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教学辅助手段,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课堂模式应该以中学生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维,发展学生的交流,要把握好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不能过分解读信息技术的优势,要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把学生当作学习重心,课堂模式应该以学生探究问题,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更多与实践接触的机会。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融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现代生物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实践中运用也比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