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00 KB
- 2022-08-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等教育两学心理学单选题01以下不属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的是“A”理想化和现实感的心理冲突“B”交往与闭锁的心理冲突“C”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心理冲突“D”适应心理问题02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A”《理想国》“B”《论灵魂》“C”《乌托邦》“D”《论人性》03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包括“A”家长心理“B”教师心理“C”高校学生的心理“D”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04教师的角色内冲突不包括“A”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身份的矛盾“B”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C”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家同团体的领导、侦探和纪律执行者的矛盾“D”模范公民同普通人的冲突05教师的角色间冲突不包括“A”模范公民同普通人的冲突“B”模范公民同教师实际地位平庸的矛盾“C”知识传授者同知识建设者的矛盾“D”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身份的矛盾06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认知阶段“B”认同阶段..word.zl-\n.-“C”信念形成阶段“D”内化阶段07以下关于教师在咨询中常具备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心领神会“B”具有自发性和诚恳的态度“C”没有占有欲“D”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08教师的主要作用是“A”传授给学生知识“B”管理班级秩序“C”维护学生心理健康“D”开展教学活动09现代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展使人们对教师产生了什么样的新角色期待“A”学生的朋友和知己“B”模范公民“C”替罪羊“D”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10教师组织教学、维持课堂秩序,评分、定等,决定学生的升留级,评判行为的正确性,调停打架、争吵与争论,施用奖赏与惩罚,此时他是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A”团体的领导“B”侦探和纪律执行者“C”模范公民“D”家长的代理人11教师有时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生仇视的对象,此时他是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A”侦探和纪律执行者“B”家长的代理人“C”替罪羊“D”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12相比中小学老师,高校教师都身兼教师与什么的双重身份“A”科学家或思想家“B”组织者或管理者“C”反思者或研究者“D”指导者或促进者13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既包括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知识,被称为..word.zl-\n.-“A”教学的知识“B”组织教材的知识“C”理解教材的知识“D”实践的知识14教师对教育事业积极情感的核心是“A”兴趣“B”师爱“C”价值观“D”人格15什么是成为好教师的关键“A”知识投入“B”金钱投入“C”情感投入“D”时间投入16教师的情操不包括“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求知欲17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有特色,以下哪些不属于教师的情感特征“A”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B”对学生满怀期望“C”教师的情操“D”教师的品德18什么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因素“A”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B”良好的道德品质“C”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D”师生平等交往19什么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A”师生平等交往“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D”良好的道德品质20什么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word.zl-\n.-“A”良好的道德品质“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D”师生平等交往21德瑞福斯认为,大多数工作三、四年的教师都能达到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A”新手阶段“B”优秀新手阶段“C”胜任阶段“D”熟练阶段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属于婴儿感知运动阶段的特征是“A”开始具有信号功能“B”主要通过协调感觉输入和依靠动作来认识世界“C”认知活动有了守恒性“D”获得了科学思维、假设-演绎推理等逻辑推理能力23提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埃里克森“C”弗洛伊德“D”维果茨基24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埃里克森“C”弗洛伊德“D”维果茨基“A”大学生为了获得真才实学而勤奋学习“B”大学生不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的动机和行为之间也经常不一致“C”多样性和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D”由于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交往、升学、职业等多方面选择26“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这句话描述的是..word.zl-\n.-“A”人生观“B”价值观“C”世界观“D”职业观27以下关于价值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B”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C”是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D”如果一个人不追求对社会贡献,只追求个人需要满足,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就不可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28下列关于培养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中不正确的做法是“A”有效控制自我“B”正确认识自我“C”放纵自我“D”积极悦纳自我29关于学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学习只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中,动物不存在学习。“B”学习的发生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C”动物和人类都可以进行学习。“D”心理学中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30习惯化是指“A”由于刺激重复使有机体对它的反应性增强,即有机体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刺激更容易作出反应“B”人的感受能力发生了变化“C”感受能力和肌肉能力下降“D”由于重复刺激引起的反应性下降,它涉及反应的减少,而不是新反应的习得。31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word.zl-\n.-“A”加涅“B”奥苏伯尔“C”詹姆斯“D”布卢姆32以下不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学习过程的阶段:“A”感觉阶段“B”记忆阶段“C”理解阶段“D”遗忘阶段33巴甫洛夫通过狗分泌唾液的实验揭示了什么理论“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脑功能学说34下列不属于桑代克的“学习公律”是“A”效果律“B”练习律“C”消退率“D”准备律35认知地图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托尔曼“B”斯金纳“C”考夫卡“D”巴甫洛夫36下列关于陈述性知识,说法错误的是“A”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B”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C”大部分陈述性知识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D”陈述性知识是人的长时记忆中的重要内容。37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法是“A”命题“B”表象“C”产生式“D”图式..word.zl-\n.-38下列不属于对学习对象理解的水平是:“A”一般水平的理解“B”初级水平的理解“C”中级水平的理解“D”高级水平的理解39安德森(J·Anderson,1990)和加涅(E·Gagneetal.,1993)等人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主要的阶段不包括:“A”陈述阶段“B”联合阶段“C”识记阶段“D”自动化阶段40“翻开相册会在看到某X照片时会心一笑,而在看到另外一X照片时眉头深锁”这句话描述的是哪种记忆起作用:“A”语词-逻辑记忆“B”形象记忆“C”动作记忆“D”情绪记忆41如果将记忆的按时间分类,则不包括“A”永久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记忆42下列不属于遗忘理论的是“A”模块说“B”衰退说“C”提取失败说“D”同化说43下列不属于知识的正迁移的是“A”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B”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所需时间或所需练习次增加“C”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活动所需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D”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word.zl-\n.-44下列属于知识的负迁移的是“A”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B”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所需时间或所需练习次增加“C”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活动所需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D”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45下列属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是“A”在动手重新布置房间之前,我们会先利用头脑中各种装饰物和家具的形象考虑如何进行摆设,形成多种方案,再选择最佳方案。“B”3岁前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问题“C”聋哑人通过手势交往“D”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坏了,技术人员一边检查相关部件,一边思索损坏原因,最后排除故障。46下列不属于直观动作思维的是“A”在动手重新布置房间之前,我们会先利用头脑中各种装饰物和家具的形象考虑如何进行摆设,形成多种方案,再选择最佳方案。“B”4岁前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问题“C”聋哑人通过手势交往“D”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坏了,技术人员一边检查相关部件,一边思索损坏原因,最后排除故障。47下列不属于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所拥有的特点是“A”概括性“B”流畅性“C”独特性“D”变通性48关于发散思维的独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指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即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去反映事物。“B”它最能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是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word.zl-\n.-“C”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D”指思考方式变化多端,思维产品的种类不拘一格,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思维不受定势束缚,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新观点。49关于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误说认为,问题解决要经过一系列尝试和错误,这对后来的问题解决研究有一定影响。但它认为尝试和错误是盲目的,忽视了认知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B”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不是尝试和错误的渐进过程,而是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和豁然开朗,即突然领悟到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C”邓克尔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探索、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以达到目标的过程。“D”纽威尔和西蒙提出,问题解决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心理组织构成,每一心理组织都把问题分析综合为更狭小、更明确的陈述。一般要经历一般范围、功能解决、特殊解决这三个水平。50下列关于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手段-目的分析指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析成若干子目标,采用一定手段,消除差异,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B”爬山法即采用一定方法,有时是迂回方式,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异以解决问题。“C”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有时人们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不得不采取迂回方式,暂时扩大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暂时“退回去”或“欲进先退”)以有利于问题解决。“D”都属于算法的一种。51下列不属于创造性的特点是“A”新颖性“B”概括性“C”独特性“D”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word.zl-\n.-52一般说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主要方法不包括:“A”给予权威答案“B”勤于思考“C”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D”培养良好的否定意识53关于品德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B”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C”品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而且受个体的心理制约。54关于道德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B”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C”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要广阔得多,概括得多。“D”人们依据道德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5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B”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完善是衡量大学生道德认识成熟的主要标志。“C”道德意志的作用就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D”道德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实现道德目的,它将指导人做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事情。56关于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且可以单独地割裂开来。“B”..word.zl-\n.-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C”道德情感是品德的思想基础,是道德认识产生的依据。“D”它们分别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57关于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B”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C”后习俗水平这一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D”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58关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学校德育的启发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B”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C”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D”要以道德伦理说教来达到教育目标59在道德情感形成的形式上,不包括“A”工具性的相对主义“B”直觉的道德感“C”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D”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绪体验60下列不属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突出表现:“A”片面性“B”独立性“C”深刻性“D”全面性61下列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的绝对化要求的是“A”“如果我这门课考不好,我真是一个无用的人”“B”“如果我这次竞聘不顺利,我这一辈子就完了”..word.zl-\n.-“C”“我的表现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高度评价”“D”“尺有所长,寸有所短”62下列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的过分概况化的是“A”“如果我这门课考不好,我真是一个无用的人”“B”“如果我这次竞聘不顺利,我这一辈子就完了”“C”“我的表现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高度评价”“D”“尺有所长,寸有所短”63下列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的“糟的很”的是“A”“如果我这门课考不好,我真是一个无用的人”“B”“如果我这次竞聘不顺利,我这一辈子就完了”“C”“我的表现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高度评价”“D”“尺有所长,寸有所短”64下列大学生的合理信念的是“A”“如果我这门课考不好,我真是一个无用的人”“B”“如果我这次竞聘不顺利,我这一辈子就完了”“C”“我的表现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高度评价”“D”“尺有所长,寸有所短”65关于智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B”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看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C”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看他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乐于学习,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创新能力。“D”智力的高低等于成绩的高低66关于心理冲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又称为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B”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并及时调适,持续下去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C”..word.zl-\n.-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情绪、动机或价值观,个体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一个,又不能把两者在较高的层面上整合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D”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67关于心理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心理疾病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B”心理障碍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C”心理障碍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D”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或严重的心理异常,是多种心理障碍集中或综合的表现。68以下哪项不是高等教育的特征:“A”职业定向“B”注重发展和创新“C”非“大众化”“D”以成人为对象69以下不属于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认知问题的是“A”自卑“B”自负“C”虚荣“D”抑郁70人格一词最初来源于“A”古希腊语“B”古埃及语“C”古巴比伦语“D”古罗马语71人格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独特性“B”多变性“C”整体性“D”社会性72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气质与性格“B”认知与动机..word.zl-\n.-“C”动机和气质“D”认知和性格73气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先天的生理基础“B”社会文化“C”教育“D”家庭环境74气质类型说最早可追溯到“A”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B”罗马医生盖伦“C”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D”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75具有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情变化剧烈、脾气暴躁等特征的人属于以下哪种气质类型“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76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兴趣容易转移等特征的人属于以下哪种气质类型“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77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特征的人属于以下哪种气质类型“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78具有胆小孤僻、行动迟缓、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等特征的人属于以下哪种气质类型“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word.zl-\n.-79A-B型的人格分类由哪两位心理学家提出“A”弗瑞德曼和罗森曼“B”阿德勒和荣格“C”培因和李波特“D”弗瑞德曼和李波特80我国最早运用“中和”概念来描述人格的是“A”《易经》“B”《中庸》“C”《论语》“D”《大学》8119世纪后期,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健全人格问题。其中,哪一流派心理学家的贡献最大。“A”人本主义心理学家“B”行为主义心理学家“C”精神分析心理学家“D”认知心理学家82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长期研究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并把他们称作“A”“成熟者”“B”“此时此地”型人“C”自我实现型人“D”机能充分发挥型人83马斯洛还认为,自我实现者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大约只有多少人能够完全达到自我实现。“A”3%左右“B”1%左右“C”4%左右“D”2%左右84马斯洛认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A”“成熟者”“B”创发者“C”自我实现的人“D”机能充分发挥的人85弗洛姆强调产生大量心理健康者或“创发者”的唯一途径是“A”自我实现“B”机能充分发挥“C”社会变革“D”“中和”..word.zl-\n.-86人格障碍与正常人格的主要区别不包括“A”社会的接受性“B”生活的适应性“C”主观的感受性“D”日常的普遍性87在心理学研究中,用来研究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生物遗传因素作用最好的方法是“A”双生子研究法“B”实验室实验法“C”问卷法“D”测验法88激励的起点是“A”未满足的需要“B”需要“C”动机“D”目标89激励作为过程以什么告终“A”目标实现需要满足“B”行动“C”需要“D”动机90激励的中介机制是“A”动机“B”诱因“C”目标“D”行为91促使需要产生和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是“A”动机“B”诱因“C”目标“D”行为92根据需要起源的不同,将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归为“A”生理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93根据需要起源的不同,将交往、尊重、求知、审美、劳动、成就等需要归为..word.zl-\n.-“A”生理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94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将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归为“A”生理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95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将人对智力、道德、审美、音乐、美术的需要和劳动交往、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需要归为“A”生理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96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由什么造成的“A”动机过强“B”动机过低“C”中等动机“D”没有动机97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如写作或解决复杂问题),什么样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A”较低的“B”较高的“C”中等的“D”极高的98“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说的是什么的作用“A”需要“B”兴趣“C”抱负水准“D”诱因99“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动机冲突中的“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word.zl-\n.-100有的学生不喜欢读书,可又怕父母责备,读书和受责备都想回避,此类冲突属于动机冲突中的“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01旅游是很有吸引力的活动,但耗费时间、精力和钱财,此类冲突属于动机冲突中的“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02大学生在择业时,有的工作经济收入高但工作环境较差,有的工作经济收入低但工作环境较好,此类冲突属于动机冲突中的“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03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的职业特征是“A”风险小、独立决策少“B”风险高、独立决策多“C”风险小、独立决策多“D”风险高、独立决策少104在阿特金森看来,个体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比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什么难度的工作“A”无“B”低“C”中等“D”高105内容型激励理论不包括“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B”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C”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D”弗鲁姆的期望理论106过程型激励理论不包括..word.zl-\n.-“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B”弗鲁姆的期望理论“C”洛克的目标理论“D”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07状态型激励理论不包括“A”公平理论“B”归因理论“C”挫折理论“D”双因素理论108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B”赫茨伯格“C”麦克利兰的“D”弗鲁姆109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B”赫茨伯格“C”麦克利兰的“D”弗鲁姆110成就需要理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B”赫茨伯格“C”麦克利兰的“D”弗鲁姆111马斯洛认为,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饮、食、衣、居、性等需要属于“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12马斯洛认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需要属于“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13马斯洛认为,向往爱情、需要朋友、参加团体并被团体接纳等需要属于..word.zl-\n.-“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14马斯洛认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属于“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15马斯洛认为,人们追XX现自己的能力,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16麦克利兰研究人类的需要与动机的工具是“A”“主题统觉投射测验”“B”罗夏墨迹测验“C”问卷法“D”访谈法117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B”弗鲁姆“C”洛克“D”斯金纳118目标设置理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B”弗鲁姆“C”洛克“D”斯金纳119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B”弗鲁姆“C”洛克“D”斯金纳120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其提出者是“A”亚当斯“B”马斯洛..word.zl-\n.-“C”弗鲁姆“D”洛克121韦纳认为,人在对自己的成败理由进行分析时有6种主要因素,其中可控的是“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机遇122大学生激励目标的设置要“A”具体、有针对性“B”具体、无针对性“C”模糊、有针对性“D”模糊、无针对性123教师用于陈述预期学生获得学习结果的行为术语应尽可能“A”可观察、不可测量“B”可观察、可测量“C”不可观察、可测量“D”不可观察、不可测量124学习时间理论的提出者是“A”卡罗尔“B”布鲁姆“C”凯勒“D”斯金纳125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更强调什么在学习中的作用“A”学习准备“B”学习时间“C”学生参与“D”矫正性反馈126凯勒计划的原理是“A”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B”巴普洛夫条件性反射“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D”托尔曼目的行为主义127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A”卡罗尔“B”布鲁姆“C”凯勒“D”维果茨基..word.zl-\n.-128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主要的标准是“A”教师的投入“B”学生的投入“C”教师的进步和发展“D”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29教学效果如何,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关键在“A”教师“B”学生“C”教材“D”学校领导130在师生互动中,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为关键性因素是“A”语言沟通“B”眼神交流“C”肢体语言“D”面部表情131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就要“A”确立学习目标“B”使学生适应课堂教学“C”复习先前知识“D”呈现新内容132教师运用学习测查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新知识“B”提供练习“C”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的内容“D”复习旧知识133在把新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关键一步是“A”练习“B”反馈“C”教授“D”测查134建构主义的教学以什么为中心“A”教师“B”学生“C”教材“D”多媒体135建构主义教学的具体模式不包括..word.zl-\n.-“A”合作学习“B”发现学习“C”个别化教学“D”案例教学多选题01下列属于直觉思维起主要作用的是“A”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的观念“B”3岁前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问题“C”聋哑人通过手势交往“D”牛顿被落下的苹果砸中后突然产生了“万有引力”的想法02高等教育文化选择途径主要有哪几种“A”培养目标“B”课程和教材“C”教师群体“D”校园环境0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如下任务“A”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B”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C”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D”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04麦克因泰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A”组织者的角色“B”交流者的角色“C”激发者的角色“D”管理者的角色05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认为,教师应担负如下哪几种角色“A”家长的代理人“B”知识的传授者“C”团体的领导“D”模范公民06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消极作用的有..word.zl-\n.-“A”替罪羊“B”侦探和纪律执行者“C”家长的代理人“D”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家07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权威者作用的“A”家长的代理人“B”知识的传授者“C”团体的领导“D”模范公民08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支持作用的有“A”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家“B”学生的朋友和知己“C”知识的传授者“D”团体的领导09教师职业角色压力主要来源于“A”角色冲突“B”角色超载“C”角色混乱“D”角色不清10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务者”冲突“B”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现为“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C”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D”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和“谋生”的冲突11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A”善于因势利导“B”善于随机应变“C”善于对症下药“D”善于掌握分寸12在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中,最主要的是..word.zl-\n.-“A”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B”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C”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D”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13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哪三个阶段“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14斯腾伯格在专家型教师原型观基础上,总结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A”迅速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B”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C”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D”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15教师反思的阶段“A”具体经验阶段“B”观察分析阶段“C”重新概括阶段“D”积极的验证阶段16教师反思的具体方法“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职业发展“D”行动研究17心理发展的特点“A”连续性与阶段性“B”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C”不平衡性“D”普遍性和差异性18维果茨基的工具论认为,个体的两种工具是“A”物质工具“B”精神工具“C”意识工具“D”身体工具..word.zl-\n.-19下列关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B”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C”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D”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20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A”报答性和附属的学习动机“B”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动机“C”谋求职业和满足生活的动机“D”事业成就的动机21下列关于价值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B”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C”是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D”如果一个人不追求对社会贡献,只追求个人需要满足,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就不可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22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了“A”自我“B”他人“C”本我“D”超我2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有“A”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B”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C”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D”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24培养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A”有效控制自我“B”正确认识自我“C”放纵自我“D”积极悦纳自我25心理发展的特征..word.zl-\n.-“A”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着分化、专门化演变;“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着随意性、主动性演变;“C”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着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着稳定演变;26关于学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学习只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中,动物不存在学习。“B”学习的发生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C”动物和人类都可以进行学习。“D”心理学中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7关于习惯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于刺激重复使有机体对它的反应性增强,即有机体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刺激更容易作出反应。“B”人的感受能力发生了变化“C”感受能力和肌肉能力下降“D”由于重复刺激引起的反应性下降,它涉及反应的减少,而不是新反应的习得。28关于学习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学习过程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B”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相同“C”学习过程必须从头到尾都有实践的参与。“D”学习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29赫尔巴特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A”感觉阶段“B”记忆阶段“C”理解阶段“D”遗忘阶段30下列属于斯金纳的“学习公律”是..word.zl-\n.-“A”效果律“B”练习律“C”消退率“D”准备律31下列属于一级强化物的是“A”钱“B”安全“C”食物“D”娱乐32下列不属于一级强化物的是“A”钱“B”安全“C”食物“D”娱乐33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几个过程:“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过程“D”动机过程34关于程序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B”程序性知识既可能涉及人们要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运动技能,也可能涉及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科学原理的认知技能。“C”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D”大部分程序性知识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35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A”投桃报李“B”以牙还牙“C”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D”礼尚往来36下列关于陈述性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word.zl-\n.-“B”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C”大部分陈述性知识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D”陈述性知识是人的长时记忆中的重要内容。37下列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A”命题“B”表象“C”图式“D”线性排序38下列属于表象的特性的是“A”直观性“B”概括性“C”多通道性“D”可操作性39下列关于图式,说法正确的是“A”是指外界客观物体的抽象类似物在人头脑中的再现形式。"B"图式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和贮存方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整合单位。“C”将获得知识以图式形式,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将会有效地促进人对知识的存储和运用。“D”是将具有线性特征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40以下属于图式的特征的是:“A”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但不是定义。“B”图式有简单和复杂、抽象和具体、高级和低级之分。..word.zl-\n.-“C”图式不是事物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D”图式是在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经验的积极组织。41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分别有三个不同水平:“A”一般水平的理解“B”初级水平的理解“C”中级水平的理解“D”高级水平的理解42以下属于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有“A”材料的感性程度以及与经验的相关程度。“B”新旧知识间的联系。“C”概念的关键特征。“D”学习态度。43安德森(J·Anderson,1990)和加涅(E·Gagneetal.,1993)等人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主要包括以下阶段:“A”陈述阶段“B”联合阶段“C”识记阶段“D”自动化阶段44影响程序性知识形成的因素是:“A”完整的陈述性知识“B”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C”合并小程序,形成大程序“D”足够的练习45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A”形象记忆“B”语词-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46记忆的时间分类可分为“A”永久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记忆..word.zl-\n.-47影响遗忘的因素“A”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B”学习程度“C”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D”时间因素48下列属于遗忘理论的是“A”模块说“B”衰退说“C”提取失败说“D”同化说49下列属于知识的正迁移的是“A”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B”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所需时间或所需练习次增加“C”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活动所需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D”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50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有“A”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B”对材料的理解程度“C”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D”定势的作用51借助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可以通过已知来推断未知,主要表现为:“A”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B”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C”它使人能够超越感官的局限来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它使人的认识能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52下列属于思维的特征是“A”概括性“B”间接性“C”问题性“D”创造性53下列属于直观动作思维的是..word.zl-\n.-“A”在动手重新布置房间之前,我们会先利用头脑中各种装饰物和家具的形象考虑如何进行摆设,形成多种方案,再选择最佳方案。“B”4岁前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问题“C”聋哑人通过手势交往“D”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坏了,技术人员一边检查相关部件,一边思索损坏原因,最后排除故障。54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分为“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分析思维55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A”学习心理“B”知识获得的心理“C”品德和人格心理“D”社交心理56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以下特点“A”概括性“B”流畅性“C”独特性“D”变通性57关于发散思维的独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指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即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去反映事物。“B”它最能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是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C”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D”指思考方式变化多端,思维产品的种类不拘一格,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思维不受定势束缚,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新观点。58一般说来,创造思维有以下特征“A”敏锐性“B”首创性..word.zl-\n.-“C”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D”新颖性59一般来说,思维的过程包括“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分类“C”抽象与概括“D”具体化与系统化60关于抽象与概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抽象与概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B”概括是抽象的发展。“C”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D”只有通过抽象与概括,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61安德森(Anderson,1980)指出,问题解决有以下特征:“A”目标指引“B”操作序列“C”认知操作“D”得出答案62我国学者认为,问题解决包括“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63关于算法和启发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算法是一种随机尝试式的问题解决策略。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方法,并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B”启发法的优点是保证能够解决问题,但有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而费时费力。“C”算法不能保证问题一定能解决,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省时省力。“D”启发式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中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64关于逆向搜索和手段-目的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word.zl-\n.-“A”两者搜索方向相同“B”当从初始状态出发有多种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采用手段-目的分析较好“C”当从初始状态出发可以引出许多途径却只有很少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则采用逆向搜索较有效。“D”适用范围无差异65关于逆向搜索和手段-目的分析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者搜索方向相同“B”当从初始状态出发有多种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采用手段-目的分析较好“C”当从初始状态出发可以引出许多途径却只有很少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则采用逆向搜索较有效。“D”适用范围无差异66下列关于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手段-目的分析指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析成若干子目标,采用一定手段,消除差异,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B”爬山法即采用一定方法,有时是迂回方式,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异以解决问题。“C”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有时人们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不得不采取迂回方式,暂时扩大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暂时“退回去”或“欲进先退”)以有利于问题解决。“D”都属于算法的一种。67下列做法可以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是“A”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B”鼓励大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C”教给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D”鼓励大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68下列属于创造性的特点是“A”新颖性“B”概括性“C”独特性“D”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word.zl-\n.-69下列属于影响创造性的社会因素的是“A”早期教育“B”学校教育“C”年龄“D”人格70下列属于影响创造性的个体因素的是“A”早期教育“B”学校教育“C”年龄“D”人格71一般说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主要方法中包括:“A”给予权威答案“B”勤于思考“C”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D”培养良好的否定意识72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B”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C”道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73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B”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C”品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道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74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word.zl-\n.-“A”品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B”道德是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C”道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75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要广阔得多,概括得多。“B”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C”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D”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而且受个体的心理制约。76关于品德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B”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C”品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而且受个体的心理制约。77关于道德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B”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C”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要广阔得多,概括得多。“D”人们依据道德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78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word.zl-\n.-“A”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化。“B”社会道德风气影响品德的形成与发展。“C”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D”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79品德的心理成分“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0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表现“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C”爱国主义情感“D”集体主义情感8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B”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完善是衡量大学生道德认识成熟的主要标志。“C”道德意志的作用就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D”道德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实现道德目的,它将指导人做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事情。82关于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B”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且可以单独地割裂开来。“C”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种成分是核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取决于主体与情境、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D”道德认识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83下列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的是..word.zl-\n.-“A”简单性“B”整体性“C”敏感性“D”复杂性84关于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且可以单独地割裂开来。“B”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C”道德情感是品德的思想基础,是道德认识产生的依据。“D”它们分别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8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有“A”复杂性“B”整体性“C”历时性与共时性“D”稳定性与可变性86关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他律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B”自律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C”处在权威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D”处在公正阶段的孩子,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87关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他律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B”自律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C”处在权威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D”处在公正阶段的孩子,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word.zl-\n.-88柯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以下水平“A”自我中心水平“B”前习俗水平“C”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89关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B”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C”后习俗水平这一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D”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90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学校德育有以下启发意义“A”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B”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C”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D”要以道德伦理说教来达到教育目标91道德认识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由以下层次构成:“A”道德知识的掌握“B”道德概念的形成“C”道德判断的发展“D”道德信念的产生92道德情感形成的形式包括“A”工具性的相对主义“B”直觉的道德感“C”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D”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绪体验93道德情感体验的获得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成分“B”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引发与支持道德行为“D”..word.zl-\n.-移情是由道德认知引发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94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B”心理健康是相对的“C”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D”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坚强的性格、较高的智能、适度的社会适应行为和愉快和谐的情绪。9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方面“A”具有反社会人格“B”心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C”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D”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96下列属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八大特征是“A”智力正常“B”情绪健康“C”自我意识正确“D”社会适应良好97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关系重大,它的作用包括“A”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B”促进大学生独立发展“C”促进大学生取得成功“D”促进大学生个性完善98下列属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中生理方面是“A”自我评价偏差“B”遗传因素“C”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D”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99下列属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中认知方面是“A”自我评价偏差“B”遗传因素“C”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D”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100心理健康具有社会性是因为..word.zl-\n.-“A”不同社会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B”有相当多的人处于介于健康和不健康的状态中,称为“亚健康状态”。“C”在一个社会中是健康的、可以接受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中就属于不健康、不可接受甚至是犯罪的行为。“D”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01下列属于直觉思维起主要作用的是“A”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的观念“B”3岁前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问题“C”聋哑人通过手势交往“D”牛顿被落下的苹果砸中后突然产生了“万有引力”的想法02高等教育文化选择途径主要有哪几种“A”培养目标“B”课程和教材“C”教师群体“D”校园环境0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如下任务“A”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B”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C”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D”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04麦克因泰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A”组织者的角色“B”交流者的角色“C”激发者的角色“D”管理者的角色05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认为,教师应担负如下哪几种角色“A”家长的代理人“B”知识的传授者“C”团体的领导“D”模范公民..word.zl-\n.-06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消极作用的有“A”替罪羊“B”侦探和纪律执行者“C”家长的代理人“D”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家07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权威者作用的“A”家长的代理人“B”知识的传授者“C”团体的领导“D”模范公民08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支持作用的有“A”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家“B”学生的朋友和知己“C”知识的传授者“D”团体的领导09教师职业角色压力主要来源于“A”角色冲突“B”角色超载“C”角色混乱“D”角色不清10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务者”冲突“B”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现为“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C”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D”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和“谋生”的冲突11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A”善于因势利导“B”善于随机应变..word.zl-\n.-“C”善于对症下药“D”善于掌握分寸12在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中,最主要的是“A”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B”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C”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D”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13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哪三个阶段“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14斯腾伯格在专家型教师原型观基础上,总结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A”迅速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B”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C”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D”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15教师反思的阶段“A”具体经验阶段“B”观察分析阶段“C”重新概括阶段“D”积极的验证阶段16教师反思的具体方法“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职业发展“D”行动研究17心理发展的特点“A”连续性与阶段性“B”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C”不平衡性“D”普遍性和差异性18维果茨基的工具论认为,个体的两种工具是..word.zl-\n.-“A”物质工具“B”精神工具“C”意识工具“D”身体工具19下列关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B”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C”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D”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20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A”报答性和附属的学习动机“B”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动机“C”谋求职业和满足生活的动机“D”事业成就的动机21下列关于价值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B”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C”是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D”如果一个人不追求对社会贡献,只追求个人需要满足,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就不可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22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了“A”自我“B”他人“C”本我“D”超我2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有“A”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B”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C”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D”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24培养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A”有效控制自我“B”正确认识自我..word.zl-\n.-“C”放纵自我“D”积极悦纳自我25心理发展的特征“A”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着分化、专门化演变;“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着随意性、主动性演变;“C”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着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着稳定演变;26关于学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学习只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中,动物不存在学习。“B”学习的发生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C”动物和人类都可以进行学习。“D”心理学中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7关于习惯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于刺激重复使有机体对它的反应性增强,即有机体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刺激更容易作出反应。“B”人的感受能力发生了变化“C”感受能力和肌肉能力下降“D”由于重复刺激引起的反应性下降,它涉及反应的减少,而不是新反应的习得。28关于学习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学习过程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B”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相同“C”学习过程必须从头到尾都有实践的参与。“D”学习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29赫尔巴特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A”感觉阶段“B”记忆阶段..word.zl-\n.-“C”理解阶段“D”遗忘阶段30下列属于斯金纳的“学习公律”是“A”效果律“B”练习律“C”消退率“D”准备律31下列属于一级强化物的是“A”钱“B”安全“C”食物“D”娱乐32下列不属于一级强化物的是“A”钱“B”安全“C”食物“D”娱乐33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几个过程:“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过程“D”动机过程34关于程序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B”程序性知识既可能涉及人们要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运动技能,也可能涉及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科学原理的认知技能。“C”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D”大部分程序性知识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35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A”投桃报李“B”以牙还牙“C”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D”礼尚往来..word.zl-\n.-36下列关于陈述性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B”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C”大部分陈述性知识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D”陈述性知识是人的长时记忆中的重要内容。37下列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A”命题“B”表象“C”图式“D”线性排序38下列属于表象的特性的是“A”直观性“B”概括性“C”多通道性“D”可操作性39下列关于图式,说法正确的是“A”是指外界客观物体的抽象类似物在人头脑中的再现形式。 "B"图式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和贮存方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整合单位。“C”将获得知识以图式形式,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将会有效地促进人对知识的存储和运用。“D”是将具有线性特征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40以下属于图式的特征的是:..word.zl-\n.-“A”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但不是定义。“B”图式有简单和复杂、抽象和具体、高级和低级之分。“C”图式不是事物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D”图式是在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经验的积极组织。41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分别有三个不同水平:“A”一般水平的理解“B”初级水平的理解“C”中级水平的理解“D”高级水平的理解42以下属于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有“A”材料的感性程度以及与经验的相关程度。“B”新旧知识间的联系。“C”概念的关键特征。“D”学习态度。43安德森(J·Anderson,1990)和加涅(E·Gagneetal.,1993)等人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主要包括以下阶段:“A”陈述阶段“B”联合阶段“C”识记阶段“D”自动化阶段44影响程序性知识形成的因素是:“A”完整的陈述性知识“B”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C”合并小程序,形成大程序“D”足够的练习45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A”形象记忆“B”语词-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46记忆的时间分类可分为..word.zl-\n.-“A”永久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记忆47影响遗忘的因素“A”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B”学习程度“C”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D”时间因素48下列属于遗忘理论的是“A”模块说“B”衰退说“C”提取失败说“D”同化说49下列属于知识的正迁移的是“A”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B”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所需时间或所需练习次增加“C”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活动所需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D”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50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有“A”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B”对材料的理解程度“C”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D”定势的作用51借助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可以通过已知来推断未知,主要表现为:“A”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B”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C”它使人能够超越感官的局限来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它使人的认识能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52下列属于思维的特征是“A”概括性“B”间接性..word.zl-\n.-“C”问题性“D”创造性53下列属于直观动作思维的是“A”在动手重新布置房间之前,我们会先利用头脑中各种装饰物和家具的形象考虑如何进行摆设,形成多种方案,再选择最佳方案。“B”4岁前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问题“C”聋哑人通过手势交往“D”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坏了,技术人员一边检查相关部件,一边思索损坏原因,最后排除故障。54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分为“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分析思维55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A”学习心理“B”知识获得的心理“C”品德和人格心理“D”社交心理56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以下特点“A”概括性“B”流畅性“C”独特性“D”变通性57关于发散思维的独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指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即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去反映事物。“B”它最能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是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C”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D”指思考方式变化多端,思维产品的种类不拘一格,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思维不受定势束缚,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新观点。..word.zl-\n.-58一般说来,创造思维有以下特征“A”敏锐性“B”首创性“C”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D”新颖性59一般来说,思维的过程包括“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分类“C”抽象与概括“D”具体化与系统化60关于抽象与概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抽象与概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B”概括是抽象的发展。“C”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D”只有通过抽象与概括,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61安德森(Anderson,1980)指出,问题解决有以下特征:“A”目标指引“B”操作序列“C”认知操作“D”得出答案62我国学者认为,问题解决包括“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63关于算法和启发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算法是一种随机尝试式的问题解决策略。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方法,并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B”启发法的优点是保证能够解决问题,但有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而费时费力。“C”算法不能保证问题一定能解决,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省时省力。“D”..word.zl-\n.-启发式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中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64关于逆向搜索和手段-目的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搜索方向相同“B”当从初始状态出发有多种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采用手段-目的分析较好“C”当从初始状态出发可以引出许多途径却只有很少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则采用逆向搜索较有效。“D”适用范围无差异65关于逆向搜索和手段-目的分析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者搜索方向相同“B”当从初始状态出发有多种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采用手段-目的分析较好“C”当从初始状态出发可以引出许多途径却只有很少途径能够到达目标状态时,则采用逆向搜索较有效。“D”适用范围无差异66下列关于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手段-目的分析指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析成若干子目标,采用一定手段,消除差异,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B”爬山法即采用一定方法,有时是迂回方式,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异以解决问题。“C”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有时人们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不得不采取迂回方式,暂时扩大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暂时“退回去”或“欲进先退”)以有利于问题解决。“D”都属于算法的一种。67下列做法可以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是“A”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B”鼓励大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C”教给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D”鼓励大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68下列属于创造性的特点是..word.zl-\n.-“A”新颖性“B”概括性“C”独特性“D”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69下列属于影响创造性的社会因素的是“A”早期教育“B”学校教育“C”年龄“D”人格70下列属于影响创造性的个体因素的是“A”早期教育“B”学校教育“C”年龄“D”人格71一般说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主要方法中包括:“A”给予权威答案“B”勤于思考“C”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D”培养良好的否定意识72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B”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C”道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73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B”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C”..word.zl-\n.-品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道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74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品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B”道德是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C”道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75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要广阔得多,概括得多。“B”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C”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D”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而且受个体的心理制约。76关于品德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B”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C”品德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D”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而且受个体的心理制约。77关于道德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B”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C”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要广阔得多,概括得多。..word.zl-\n.-“D”人们依据道德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78关于品德和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化。“B”社会道德风气影响品德的形成与发展。“C”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D”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79品德的心理成分“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0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表现“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C”爱国主义情感“D”集体主义情感8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B”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完善是衡量大学生道德认识成熟的主要标志。“C”道德意志的作用就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D”道德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实现道德目的,它将指导人做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事情。82关于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B”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且可以单独地割裂开来。“C”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种成分是核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取决于主体与情境、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D”..word.zl-\n.-道德认识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83下列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的是“A”简单性“B”整体性“C”敏感性“D”复杂性84关于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且可以单独地割裂开来。“B”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C”道德情感是品德的思想基础,是道德认识产生的依据。“D”它们分别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8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有“A”复杂性“B”整体性“C”历时性与共时性“D”稳定性与可变性86关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他律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B”自律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C”处在权威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D”处在公正阶段的孩子,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87关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他律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B”自律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word.zl-\n.-“C”处在权威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D”处在公正阶段的孩子,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88柯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以下水平“A”自我中心水平“B”前习俗水平“C”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89关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B”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C”后习俗水平这一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D”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90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学校德育有以下启发意义“A”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B”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C”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D”要以道德伦理说教来达到教育目标91道德认识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由以下层次构成:“A”道德知识的掌握“B”道德概念的形成“C”道德判断的发展“D”道德信念的产生92道德情感形成的形式包括“A”工具性的相对主义“B”直觉的道德感“C”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D”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绪体验93道德情感体验的获得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ord.zl-\n.-“A”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成分“B”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引发与支持道德行为“D”移情是由道德认知引发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94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B”心理健康是相对的“C”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D”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坚强的性格、较高的智能、适度的社会适应行为和愉快和谐的情绪。9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方面“A”具有反社会人格“B”心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C”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D”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96下列属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八大特征是“A”智力正常“B”情绪健康“C”自我意识正确“D”社会适应良好97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关系重大,它的作用包括“A”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B”促进大学生独立发展“C”促进大学生取得成功“D”促进大学生个性完善98下列属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中生理方面是“A”自我评价偏差“B”遗传因素“C”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D”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99下列属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中认知方面是“A”自我评价偏差“B”遗传因素..word.zl-\n.-“C”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D”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100心理健康具有社会性是因为“A”不同社会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B”有相当多的人处于介于健康和不健康的状态中,称为“亚健康状态”。“C”在一个社会中是健康的、可以接受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中就属于不健康、不可接受甚至是犯罪的行为。“D”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01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自然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02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专门和高级03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创造是高等教育的功能04教育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活动05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06人格是个体独特的心理结构07教师是学生环境和学生集体的管理者08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计划者和组织者..word.zl-\n.-09教师是学校的咨询员,负有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责任10学生不会受到教师道德伦理价值体系的影响11教师是一个角色丛,各种角色的角色规范不一致,就会造成角色冲突12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13随着时代变迁,现代教育观念则更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14X积家认为教师除担任由教师职务所决定的角色外,在社会生活中还担任知识的建设者、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和普通公民的角色15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有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科学家或思想家、终身学习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16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务者”冲突;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现为“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和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和“谋生”的冲突。..word.zl-\n.-17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消极作用的有替罪羊和侦探和纪律执行者18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权威者作用的有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和模范公民19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按感情因素排列,其中起支持作用的有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家与学生的朋友和知己20在角色认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实践活动非常重要。21教师知识越多,教学效果越好2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和关注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23对一般的教学能力而言,高校教师应掌握包括专业知识、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学多媒体运用能力等24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25从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成熟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的人格特征:成熟的自我意识、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性格26..word.zl-\n.-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和善于掌握分寸27教师威信不会对教育、教学的成效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28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影响29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有: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师生平等交往和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30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通常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以及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31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32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观摩、微型教学实践、教学决策训练和教学反思训练33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34..word.zl-\n.-德瑞福斯根据教师教学专长的一般过程,将教师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35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差异有: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过程的差异和课后评价的差异36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只存在于人身上,而动物没有关键期。37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的某一段时间,如果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3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属于婴儿感知运动阶段的特征主要通过协调感觉输入和依靠动作来认识世界。39皮亚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40维果茨基的工具论认为,个体有两种工具:一是物质工具,二是精神工具。41维果茨基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的概念。42人生观是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word.zl-\n.-43价值观是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44大学生的情绪比中学生稳定。中学生的情绪往往受制于外部刺激,较少有情绪累积;大学生则有更稳定、更深刻的情绪45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46心理学中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47学习只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中,动物不存在学习。48动物和人类都可以进行学习。49习惯化是指由于重复刺激引起的反应性下降,它涉及反应的减少,而不是新反应的习得。50习惯化是指人的感受能力发生了变化。51敏感化由于刺激重复使有机体对它的反应性增强,即有机体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刺激更容易作出反应。5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十个电工,九个兔子胆”,都属于敏感化。53习惯化由于刺激重复使有机体对它的反应性增强,即有机体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刺激更容易作出反应。54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word.zl-\n.-55目前,自学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学业拓展能力的重要指标。56斯金纳进行了婴儿的恐惧形成实验。57空气属于一级强化物,而钱属于二级强化物。58完型-顿悟说属于格式塔学派的观点。59完型-顿悟说属于行为主义的观点。60托尔曼提出认知地图的概念。6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的学习理论将范围扩大到了对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的解释。6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属于程序性知识。6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属于陈述性知识。64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是人的长时记忆中的重要内容。65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侧重地传授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66..word.zl-\n.-将获得知识以图式形式,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将会有效地促进人对知识的存储和运用。67相对于鱼的图式而言,动物的图式是一个复杂图式,因为鱼属于动物;对于鱼来说,动物的图式是高级的、上位的图式,鱼的图式则是低级的、下位的图式。68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是以“产生式”的形式表征的;而程序性知识是以命题、表象、图示和线性排序的方式表征的。69小学生学习乘法总是从同数连加入手,因为有关加法的知识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70事物的外形、颜色、所能发出的声音特征、乃至闻起来或吃起来的味道都是属于形象记忆。71成语“耳濡目染”指的就是无意记忆起作用。72短时记忆指的是信息保持在5秒至2分钟之内的记忆,容量很小,大约为7±2个单位。7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即,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就逐渐变慢。到了一定时间以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74遗忘的动机说认为任何遗忘都有动机。记不起是因为不想记,于是就把信息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75干扰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于最后消退。..word.zl-\n.-76奥苏伯尔认为,遗忘是一种积极的现象,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77定势对知识迁移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78定势对知识迁移的作用总是消极的。79定势对知识迁移的作用总是积极的。80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81通过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823岁以前的儿童也具有发达的抽象逻辑思维。83“医生虽然不能直接看到病毒对人体的侵袭,但根据对病人的各项检查结果和已有经验,就能诊断病情”这句话描述的是思维的创造性。84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的观念,这属于直觉思维起主要作用。85我国学者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word.zl-\n.-86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行为中的具体体现。87可以说,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也就无从谈起。88道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即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89了解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这一特征,则在品德教育与培养中,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品德结构发展状况有侧重地进行品德的培养与教育。90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人的品德发展是建立在遗传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91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不同,并不会对子女品德产生影响。92班风对学生品德形成有着更直接的影响。班集体凝聚力越强,班集体力量就越显著。同时,集体舆论会对班集体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93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道德情感,也就没有个人的品德,它对人的道德行为有巨大的支撑作用。94健康可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躯体,还要有健全的心理。95自我评价偏差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word.zl-\n.-96根据心理异常的严重程度,我们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冲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层次。97“堕胎”这一行为在中国和在美国就有不同的含义,这表明不同社会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98心理健康具有社会性是因为不同社会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99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健康没有止境,是人的理想追求。100轻微的嫉妒叫羡慕,它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个体通过增加努力去参与竞争。101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认知问题主要有自卑、自负、虚荣。102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认知问题主要有自卑、自负、虚荣和抑郁。103焦虑是具有进化意义的情绪,它能促使人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104对大学生而言,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勇往直前。..word.zl-\n.-105人格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类概念的综合体。它是对人的整体描述,反映了人的整体性。106人格不具有跨时间反应的稳定性和跨情境行为的一致性107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功能性108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因素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109人格对个人行为具有调节功能110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根据阴与阳两种力量在人身上的比例不同,将人分为太阴型、少阴型、阴阳和平型、少阳型和太阳型五种不同的气质类型111从整体上讲,气质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气质类型也不会对一个人的品德、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将来的成就、贡献和价值起决定性作用112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将人分成三种性格:狂者、狷者和中行113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波特按照知、情、意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结构中谁占优势,将人的性格分为三种类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114气质与性格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影响,彼此制约..word.zl-\n.-115气质与性格的联系表现为: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气质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116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表现为: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气质与性格的发生发展也并不总是同步的。117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和协调,是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118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健全人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有心理与行为和谐一致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探求新知和创新的能力和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119皮尔斯认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充分地理解并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此时此地”的人,那些念念不忘过去,或对未来想入非非的人,通常表现出人格的不平衡。120马斯洛认为,个体即使无法满足较低层次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也能达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121..word.zl-\n.-罗杰斯认为,健全人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不断向前的。122人格障碍不同于精神病,但二者是相互转化的。严重的人格障碍者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矫正,会成为精神病的高发人群,给个体或社会造成精神痛苦与危害。123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攻击型人格124人格障碍的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反向观念法、行为禁止法、情绪调整法和习惯纠正法125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和自然物理因素126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与措施包括: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学会自我教育;增强挫折耐受力;养成良好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文化修养127一般来讲,在智力、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高的特征上,遗传的因素比较重要;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相关较高的特征上,后天环境的因素更为重要。128人格的发展受童年经验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儿童也会引发不良人格的形成,二者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word.zl-\n.-129普通教育的对象是各年龄段的人,而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和研究生130激励,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它含有引起需要、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131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是激励的四大基本要素,在管理中是激励的着眼点132激励的作用有: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造就良性竞争环境;激励是教育和管理中最重要的职能133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134物质需要只包括生理需要,不包含社会需要。135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人的一切活动总是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136动机由需要转化而来,但两者之间仍有严格的区分。需要是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137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word.zl-\n.-138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139相对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坚持用社会意义较小的动机取代社会意义较大的动机的情况普遍存在。140奥苏泊尔认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动机成分,分别是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41麦克利兰测量成就动机的方法是投射测验142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43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难以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144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为人最渴望得到而又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优势需要,它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145赫茨伯格将引起对工作的满意感的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146赫茨伯格将只能防止不满意感产生的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147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笼统的目标要比具体的目标效果更好..word.zl-\n.-148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如果能力和目标的可接受性不变,目标越困难,绩效水平越高149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绩效反馈能带来更高的绩效150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参与设置自己的目标可以提高目标接受性151亚当斯认为当一个人感到他所获得报酬的结果与投入的比值和作为比较对象的这个比值相等时,就有了公平感觉152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由以下因素引起:个体的抱负水平、个体的挫折耐受力和个体对挫折的经验153挫折与攻击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154挫折行为的表现特征主要有攻击、退化和妥协。这些表现通常以综合的形式出现。155应付挫折的方法有:正确对待挫折;改变情境;适当的精神发泄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156大学生的需要激励内容有满足发展需要激励、满足情感需要激励和满足成就与尊重需要激励157大学生目标激励主要表现在确立目标和目标行为的指导上。158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获取成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关键因素。159在大学生活中产生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错误的攀比心理、奖励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工作者的不公正..word.zl-\n.-160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因时应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做有利的归因,即对成败做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适应的归因161皮连生将广义的教学过程概括为六个环节:陈述目标、分析任务、确定学生的原有水平、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师生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教学评价16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63皮连生将认知目标分为3类: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164学习者通过学习的各个阶段而不断进步165学习者需要练习、反馈和复习166社会榜样促进学习和动机的产生167动机和情境因素影响学习168所有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169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170有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171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word.zl-\n.-172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173有效教学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174程序性知识(“知道怎样做”)比陈述性知识(“知道是什么”)更适宜于采用直接教学175教师应当通过变化、活动或幽默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176多进行测验比没有测验更能促进学生学习,但测验也不易过多、过滥。177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自下而上的教学,而非自上而下的教学。178建构主义的教学通常采用大量的合作学习。179在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180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81柯林斯等人提出的探究式教学对辅导者和学习者有较高要求182一个管理良好的课堂就是没有行为问题的课堂。183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活动形式采用多种座位安排形式,集体教学时可采用传统的“秧田型”排列;小组讨论时则可以采用“会晤型”和“马蹄型”排列。..word.zl-\n.-184有一种特性是优秀教师所共有的,这就是教学的意识性。185根据调控发生的时间将教学监控能力分为在线调控型和线下调控型186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有:角色改变、教学反馈和现场指导187只有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会越来越好。188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189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190高校应实行多元的主体性教学评价。191主体性教学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192人类心理是共同性和差别性的统一193斯卡尔等人指出“遗传-环境-行为表现”的关系随着个体年龄发展而变化,并具体表现为被动式、唤起式和主动式三种形式194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认为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的作用是静态的195..word.zl-\n.-布朗芬布伦纳将个体置于五个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这五个系统分别为:微系统、外系统、中介系统、宏系统和时序系统196由于人的遗传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从事的实践活动也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心理特点。197“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依据就是学生的个别差异198卡特尔认为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199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随着生理的成长而变化,随着机体的衰老而减退。200智力成分子理论是智力三元论的核心。201加德纳认为就智力的结构而言,智力不是某种能力或围绕某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力构成202模块论认为大脑的不同部分与不同智力有关。所以,智力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离负责不同智力的脑区。203在PASS模型中,注意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204全面发展等于平均发展205在评定气质时,不能认为一种气质类型就是好的、积极的,另一种气质类型就是差的、消极的。206气质与人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和成就高低有直接的联系。207学生的气质类型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心理学依据。208爱利丝(Ellis)1894年出版《男人和女人》一书,标志着性别差异研究的开始..word.zl-\n.-209男性和女性的智力在总体水平上不存在差异210男性和女性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有自己的智力优势211男性在成功的情境下多做外部归因,在失败的情境下多做内部归因212女性在成功的情境下多做内部归因,在失败的情境下多做外部归因213人际关系指人们在活动中直接的心理关系。214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和维系的理性条件215认知成分是人际关系的核心216米尔格伦认为,在人际网络中,两个陌生人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5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217PAC分析论认为,人格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218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论认为,每一个体在人际互动中都有包容、支配和情感需要。219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交互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220大学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有相应技巧。221在商店买东西的顾客群、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群、在影剧院看电影的观众群,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222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影响都是积极的223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群体内的每一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就是群体压力。224从众有两个基本要素: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225一般来说,群体中地位低的人不易出现从众行为,地位高的人容易出现从众行为226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的人因为好奇心强,容易模仿别人。..word.zl-\n.-227匿名因素是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的诱因228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去个性化行为会不会发生的关键因素。229通过制定社团章程来规范社团工作行为和活动程序,比仅靠人指导更有效。230群体极化经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231如果他人在场但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可以检验和鉴别,就不会产生“浑水摸鱼”的情况。232群体规范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233根据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234集体规范的作用都是积极的235对集体成员来说,个体目标必须与整体目标一致,当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发生矛盾时,应以集体目标为重,修正个人目标。236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已迫在眉睫。237就业指导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238如何引导大学生到合适的地区、行业和岗位上去,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239一般而言,高校就业系统的主要职能部门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240就业指导的总目标是协助大学生做出职业选择,解决就业问题。241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24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信念、人生意义的前后一致性的自我意识。243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包括了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这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244..word.zl-\n.-埃里克森认为,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共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245最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是同一性混淆246常见的求职择业心理偏差有自卑心理、盲目攀高心理、矛盾心理、冷漠心理和实惠心理247政策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前提。248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准则的体现,是调控、约束、导向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基本依据。249就业观念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科学合理地选定求职目标。250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行为反应模式,这就是个人的风格251兴趣是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增强对所选择的生活或学习的满意度和稳定性,可以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252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将人的价值观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XX型。253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可划分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五个时期。254抉择平衡单是进行生涯抉择的一种具体练习方式。255生涯彩虹图描绘出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状况256高校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择业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257可以通过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各项求职技能。..wor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