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41 KB
- 2022-08-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2.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语言、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3.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的方法。4.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5.心理发展:狭义上来说心理发展只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6.心理结构:是各种心理因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形成的整体,它代表一定的心理水平。7.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8.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任何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有经验而英气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9.接受学习:指在教学系统中,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对传授者所传递的经验进行吸收加工,确立起相应的经验结构。10.发现学习: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学习者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11.机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无实质性联系,学习者在缺乏先前经验的情况下完全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的行为方式。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4.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5.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式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7.形式顺利说:在各种官能之间,或者说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这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的;迁移是不条件、自动发生的。18.学习定势说:认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同类或类似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定势造成的。19.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20.表象:表象也成意象或心象,是外界事物与空间有关的连续信息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21.命题:认知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陈述性知识所反映是事物的意义(通常是语言信息),在人的记忆中关于事物意义的知识通常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的。命题是指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22.命题网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命题与命题之间有共同成分,这种共同成分通过一定的动词、名词或介词等关联词连接起来构成命题网络23.图式: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象与命题、情节知识与语义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分别进行存储,相反,他们往往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大的知识单元。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于广泛的情景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24.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25.下位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为下位学习。26.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27.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8.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完美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29.控制点:指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对控制自己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力量的看法。30.继时性加工:指认知主题对外界信息逐一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意义的信息处理方式。31.分析: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这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3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P181)3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P182)34.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P183)35.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原型启发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P183)36.戈登技术:又称教学式头脑风暴法或隐含法。它是由美国人威兼•戈登创始的,是一种由会议主持人指导进行集体讲座的技术创新技法。其特点是不让与会者直接讨论问题本身,而只让讨论问题的某一局部或某一侧面;或者讨论与问题相似的某一问题;或者用“抽象的阶梯”把问题抽象化向与会者提出。主持人对提出的构想加以分析研究,一步步地将与会者引导到问题本身上来。\n37.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38.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提出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力法。其做法是鼓励解决问题的人提出各种各种的想法,甚至包括离奇、荒唐可笑的想法,只要它还是一点合理的成分,有一线导致创作的希望,都不拒绝。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39.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P189)40.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去世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P189)41.不良品德:所谓不良品德,是指大学生存在违反某种道德准则、甚至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但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程度的行为表现。42.自我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43.自我调控: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态度的具体化过程,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的,是主动改变“现实我”以达到“理想我”的过程。44.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人们寻求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45.群体心理:是指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利益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人群结合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干预倾向。46.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47.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48.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49.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具体包括无心理疾病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两层含义。50.神经症:是一种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包括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怖症及疑病症等表现。51.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空间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让人难以理解。52.就业心理:是指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53.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包括有提供相关信息、经验及意见,帮助个体选择职业,落实就业岗位。广义就业指导包括有人力资源市场调查,预测社会需要量,汇总、传递就业信息,个体评估,培训技能,推荐、组织招聘等有关就业的综合性咨询、服务活动。54.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确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个体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55.教师角色:指教师自身和社会包括国家、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群体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期望,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也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56.社会心理角色: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57.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58.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59.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是因教师本人的人格特性而令学生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指德才兼备的人通过一贯的言行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信赖。60.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61.教学:包括“大教学”和“小教学”,小教学主要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大教学的概念除了课堂上师生的相互作用过程外,还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后评价和补救性教学等工作。62.有效教学:是应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取得相对于具体教学场合、条件来说是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方面获得成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63.直接教学:指教师直接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尽可能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一系列明确界定的目标。64.教学监控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而采取的教学谋略或措施。65.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66.教学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67.教学评价:指学校中用于测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所有方法,包括教学检查、随堂测验、期末考试、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68.主体性教学评价:包含三方面含义:①教学评价必须把学生受教育以后所获得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②教学评价不仅要成为衡量和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工具;③在对学生的“他评”中,不仅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评价对象、一个客体,还要把他们看成一个有个性特点的主体。69.强迫症\n: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症,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二、简答题:1.1简述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1)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1.2简述高等教育的功能。1)文化传承的功能;2)文化选择的功能;3)文化批判的功能;4)文化创造的功能1.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2.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规律2)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3)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4)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2.2简述大学生观察力的特点。答:1)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显著提高2)观察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3)观察具有坚持性和敏锐性2.3.简述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2)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3)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2.4.简述大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想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性;2)想象目的明确;3)想象内容丰富;4)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2.5.简述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2)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4)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2.6.简述大学生意志力发展的特点。1)自觉性普遍提高,但还存在惰性2)理智成分大大增加,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4)独立性显著提高,但同时伴有依赖性;5)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3.1加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将学习分为:①言语信息的学习。言语信息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这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②智慧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这是关于“怎么办”的能力。③认知策略的学习。即个体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学习如何学习。④运动技能的学习。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⑤态度的学习。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的选择倾向。3.2.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3.3.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学习的本质是尝试与错误;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律:准备率、练习率、效果率3.4.经典性条件反射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获得;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3)消退和恢复;4)延缓与调整;5)高级条件作用3.5.斯金纳是如何定义强化的?纳金斯认为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强化有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之分。3.6.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格式塔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前提下做出的有组织的反应。3.7.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教学要掌握基本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和强化原则;5)提倡发现学习3.8.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9.观察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是什么?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运动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的,因而榜样的条件会影响学习。理想的榜样应具备的5个条件:①榜样的示范特点突出、生动鲜明;②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③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④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行性;⑤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3.10信息加工理论如何解释学习?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补贴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为学习事件。3.1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共识有哪些?构建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新发展。1)知识观——知识相对论2)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构建3)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4.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式怎样的?两个方面:①学习需要与内驱力;②学习期待与诱因两者关系: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正是那些有待满足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目标的感觉,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不可少的成分。\n4.2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哪些?①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③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有哪些?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间接性;③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④学习动机的职业性。4.4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局限性?主要观点: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局限性:无论是外部的或内部的强化,都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并与惩罚有着千丝万缕的,在学习中要能合理的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提高学习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4.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里。4.6成败归因理论有哪几个维度?其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4.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前四种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自我实现理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项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成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习的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4.8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指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对某一特定工作或任务,经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处理的主观判断。其研究表明,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4.9自我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核心观点:首先,自我价值感是人们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其次,区别对待成功与失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维护自我价值感;再次,学习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级而变化。5.1学习迁移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四种类型:①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是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一般迁移是指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这种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简单的说,是指知识、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累积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是由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向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迁移,是低水平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④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零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影响。5.2学习迁移具有哪些作用?①有助于完善学习理论;②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和品德观。5.3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①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测验情况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②经验类化说认为:桑代克所强调的共同元素并不是迁移发生的充分条件,它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③关系转换说认为:“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即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6.1表象的一般特征有哪些?①表象能够表征空间上的立体信息和时间上连续的且不断变化的信息。②表象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运作。③与实际知觉相比,表象所表征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往往不够完整,不够精确。④对复杂的物象或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表象具有一定结构层次,这种结构层次的存在往往会对人的心理表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歪曲。6.2命题及命题网络的特征是什么?答:认知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陈述性知识所反映是事物的意义(通常是语言信息),在人的记忆中关于事物意义的知识通常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的。命题是指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命题与命题之间有共同成分,这种共同成分通过一定的动词、名词或介词等关联词语连接起来便构成命题网络。事件的抽象意义信息就是以命题网络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之中,人们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就是对记忆中已有的命题网络的组合和提取。6.3图式的特征有哪些?答: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①图式由恒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组成;②图式具有层次性;③图式包含着多种信息;④图式不仅是储存信息的静态结构,而且是加工信息的动态过程。6.4产生式的机构特征①一个产生式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产生式的两个基本因素\n是:“条件”因素和“行动”因素。“条件”因素即对直行一套特定的操作步骤必须满足或必须符合的条件所做的规定;“行动”因素列出了在符合这些条件时将要执行或激活的操作行动。②产生式是描述个体内部认知活动过程的重要手段。③产生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6.5产生式系统的结构特征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产生式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通过两个产生式“链接”而形成的。即在两个先后依次出现的产生式中,前一个产生式的行动将构成后一个产生式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每一个产生式均含有一个目标或子目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一个条件;这些目标和子目标能使所有的产生式相互连结成一个有组织的富有整体性的目标层级,产生式通过这种方式相互之间连结起来,便形成了认知心理学所说的“产生式系统”或“产生式集合”。实际上一个产生式系统代表了人在从事某一特定任务时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步骤。6.6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及条件有哪些?答: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构建。第二阶段:新构建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者进行重新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第三阶段:意义的提取和运用。条件:客体条件是新知识具有逻辑意义,即新知识与人脑中的有关旧知识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形成命题网络。主观条件有三个:1)学习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具有主动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加以练习的倾向;2)学习者必须先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联结;3)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意义,旧知识获得改造。6.7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及条件有哪些?答: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联系,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知识由陈述性向操作性转化,规则开始向技能转化。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条件:除具备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两点:一是例证和比较;二是联系和反馈。6.8技能的学习过程及条件有哪些?技能的学习过程:①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对当时的情景进行考察,对问题形成最初的表征,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②技能学习的联系阶段。学生逐步从需要在陈述性知识指导下执行一系列行动步骤的操作,转为不再需要陈述性知识的指导,而自动采取一定的行动步骤。③技能学习的自动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是联系阶段的延伸,在第二阶段得以程序化的与书面表达相关的程序,在第三阶段变的更加流畅和协调。技能学习的条件:(1)操作技能的学习条件:①内部条件:学习某项操作技能必须首先获得构成该技能的“执行性子程序”,然后还要能够顺利的从记忆中提取出来。②外部条件。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提供有关“子程序”的知识;其次,正确演示操作程序的执行步骤,提供示范;再次,要为学生创设练习情景;最后,要对练习的结果提供信息反馈。(2)认知技能的学习条件。加涅认为认知技能根据心理过程的不同复杂程度,可分为:辨别、具体概念、规则和定义性概念、高级规则、问题解决几个层级。其中低级技能时高级技能的学习条件,即辨别是概念的学习条件,概念是规则的学习条件等,而辨别的学习条件则是更为低级的刺激反应学习。7.1学习风格的特点和构成要素有哪些?学习风格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互动性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一、生理要素。如光、声、温度等。二、心理要素。(一)认知要素:1.知觉风格;2.对信息的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3.记忆风格;4.思维风格;5.解决问题风格。(二)情感要素:1.理性水平;2.成就动机;3.焦虑水平;4.控制点。(三)意动要素:1.学习坚持性;2.言语表达;3.冒险与谨慎;4.动手操作。三、社会要素。7.2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关系辨析答:(一)两者相互联系。1)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组成部分;2)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都是以个体的行为者为研究对象,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都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3)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而形成的。(二)相互区别。1)认知风格具有更多的先天成分,学习风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2)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与智力的关系不同。7.3学习包的构成内容学习包包含:1.学习者的行为目标。2.前测试卷。3.主要内容。4.各种学习材料。5.各种学习活动。6.校正活动。7.自测试卷。8.教师评价。9.参考文献目录。10.评价表7.4两种不同类型控制点的学习者有何差异“控制点”概念即成败归因理论,将学习者分为“内控型”、“外控型”两种。内控型学者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主观的内部原因,他们可以从成功中获得更大的动力和信心,从失败中寻找自身的不足与差距。他们的成就水平较高,不论成败都能够全力以赴投入学习,学习兴趣浓,责任感强。外控者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客观的外部原因,他们面对失败往往怨天尤人,缺乏学习兴趣,动机水平低,对学习成绩常抱侥幸心理或“听天由命”,责任心差。7.5记忆趋同者与趋异者的区别记忆趋异者倾向于精确的知觉新的信息,能觉察出新旧信息的细微不同和变化,从而能精确回忆;而趋同者则倾向于很快将新信息同化与原有信息中,不做精细的分化,从而在头脑中保持较为模糊的印象,不能精确记忆。7.6简要分析教育合同的分类教育合同通常有三种类型:由教师制定且由教师决定执行的合同;有教师制定由学生决定执行的合同;由学生制定且由学生决定执行的合同。8.1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①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以后,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研究表明,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②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认清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③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没有假设,问题就无法解决,提出假设侍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④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n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8.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①情绪和动机状态②问题情境和表征方式③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④有关的知识经验⑤酝酿效应⑥原型启发8.3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①知识与创造②智力与创造③人格与创造8.4问题解决能力训练需要哪几个步骤?⑴识别问题与条件;⑵界定目标、表征问题;⑶探索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⑷预测结果并实施方案;⑸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反馈9.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P189)⑴品德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①所属的范畴不同。②所反映的内容不同。③品德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⑵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又是十分紧密的。①品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化。②社会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③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社会道德风气。9.2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9.3社会学习理论对品德教育有哪些启迪?1.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学习行为可由观察模拟而产生,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社会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中的优秀人物都会对学社干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人格陶冶、榜样引导的教育方式非常接近,容易为我们所理解和接受,所谓“言传身教”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2.重视自我调节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者应鼓励并促进受教育者将通过实践示范得来的外部标准内化为他们的内部标准,积极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自觉调节道德行为。9.4简述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不断成长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道德基本成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是道德认识的概念化过程。道德评价是将已掌握的道德经验、道德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9.5大学生提升品德修养的方法有哪些?1.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2.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3.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4.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9.6如何进行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1.了解他们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2.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热情关心他们,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3.尊重大学生,以鼓励、表扬、给予信任等方式培养、调动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4.以理服人,树立榜样,正面引导。5.对于犯有某种错误,并开始意识到应当改正的大学生,要抓住大学生醒悟的良机,对其改正的愿望与行为予以肯定与鼓励,支持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良品德,并引导大学生锻炼与不良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6.对存有不良品德的大学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错误轻重、态度好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并不怕反复,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10.1如何理解自我教育⑴主客体的直接同一是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⑵人的需要是自我教育的起因和最终动力;⑶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⑷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⑸自我教育的结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⑹自我教育既包括个体性的自我教育,亦有阻碍性的自我教育。10.2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⑴自我意识增强与精神无所归依的冲突;⑵理想与现实的冲突;⑶求知欲与鉴别能力的冲突;⑷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⑸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10.3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①自我概念发生变化;②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③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但仍然具有片面性10.4如何全面认识自我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10.5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有哪些?①全面认识自我;②积极悦纳自我③努力完善自我11.1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及原则?答:特点有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观念的自主性;3)交往手段的多样性;4)交往内容的丰富性。原则包括1)真诚原则;2)平等原则;3)尊重原则;4)互助原则;5)宽容原则。11.2人际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⑴定向阶段;⑵情感探索阶段;⑶感情交流阶段;⑷稳定交往阶段11.3群体有哪几种分类?一般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其成员之间有明显的感情色彩。12.1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情绪状态良好。③意志坚强。④自我意识正确。⑤人际关系和谐。⑥人格完整。⑦能够适应环境。⑧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12.2简述心理健康的特点。①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②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③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④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12.3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同12.1)12.4常见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①学习心理问题。②环境适应问题。③人际关系压力。④性心理异常。⑤消费心理压力。⑥就业焦虑。12.5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特征。①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②拥有良好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n③拥有心理与行为和谐一致的能力。④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⑤拥有探索新知和创新的能力。⑥拥有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12.5简述精神病的异常表现。①病人的反应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扭曲的,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异常等。②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正常处理人际关系及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甚至给公众生活造成危害。③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身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如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及精神分裂症等。1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①教育性原则。②全体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⑤整体性原则。⑥发展性原则。⑦活动性原则。⑧保密性原则。12.7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及特征。答:1)偏执型人格: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乖僻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于他人。2)强迫型人格: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3)冲动型人格: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且自己不能克制。13.1简述正确职业选择应遵循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主动性原则。③协同性原则。④比较性原则。⑤主次原则。13.2常见的就业心理偏差。①知心理问题,包括有自卑、自傲心理。②情绪心理问题,包括有焦虑、抑郁心理。③社会化心理问题,包括有嫉妒、冷漠心理。13.3就业指导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①开设就业指导课。②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活动。③提供就业咨询。④提供就业信息。⑤进行职业测评。⑥建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⑦加强适应社会的指导。14.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公益型服务;(2)教师职业的角色形象和社会地位:崇高者形象、劳动者形象、专业工作者形象。14.2简述教师的社会心理角色内容①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②教学的组织管理者;③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④家长的代理人;⑤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⑥人际关系艺术家的角色;⑦科学研究人员。14.3简述教师角色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14.4简述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1)专业知识;(2)组织教材的能力;(3)言语表达的能力;(4)组织教学的能力;(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14.5教师威信的制约因素有哪些?(1)教师方面的因素:个性特征、使权行为、外貌特征;(2)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品德、知识和能力、隶属关系、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程度、学生年龄特征;(3)社会方面的制约因素:社会尊师风尚、教师社会地位、行政人员及家长对教师的态度14.6简述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14.7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差异?⑴课时计划的差异:前者更简单灵活;⑵课堂过程的差异: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教学策略运用、教材呈现等;⑶课后评价的差异:前者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后者关注课堂管理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14.8简述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⑴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⑵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15.1简述教学过程及教学的共同原理。教学过程包括6个环节:陈述目标、分析任务、确定学生的原有水平、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师生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的共同原理:①学习者通过学习的各个阶段而不断进步;②材料应该是有组织的,并且以小步子呈现;③学习者需要练习、反馈和复习;④社会榜样促进学习和动机的产生;⑤动机和情境因素影响学习。15.2有效的教学都有哪些特征?(1)教学时间分配得当:①善于利用教学的专用时间;②善于利用学生专心学习的时间。(2)教学富于技巧:①教学活动组织化;②师生间的语言沟通。15.3如何进行直接教学?(1)阐明学习目标;(2)使学生适应课堂教学;(3)复习先前知识;(4)呈现新内容;(5)进行学习测查;(6)提供课后独立练习;(7)评估操作并提供反馈。15.4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的具体模式。(1)合作学习;(2)发现学习;(3)个别化教学。15.5案例教学都有哪些作用?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15.6简述教学反思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2)有助于营造浓厚的进行研究氛围;(3)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15.7简述主体性教学评价理念下的大学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衡量学生进步的大小,二是衡量接近教学目标的程度。考试的内容不能局限在笔记中、课堂上,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和发挥。在成绩评定中,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思想,允许学生表达不成熟、甚至是有争议的意见。考试方式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多样化,要把静态考试变为动态考试,把无声考试变为有声考试,把单向考试转变为多向考试,把学生被动应试转变为学生在考试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要体现学生主体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要师生互动。三、论述题1.论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教与学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n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率。1.2论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2.1试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1)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3)大学生渴望独立与依然依赖的矛盾;4)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5)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6)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2.2.试述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两极性;2)稳定性和波动性;3)丰富性和复杂性;4)阶段性和层次性;5)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6)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3.1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的主要内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2)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3)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4)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3.2论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与中小学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③学科内容具有高层次性、争议性和选择性(2)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①学习途径多元化;②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③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自觉性较强4.1论述培养学习需要的路径①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4.2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②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③科学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成功感与责任感。④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⑤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5.1请简要论述影响学习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①学习对象的相似性,包括:材料的相似性,情境的相似性及目标的相似性。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因此,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影响到迁移的效果。③认知技能与策略,包括: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元认知策略;学习者的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④定势的作用,定势是先于一种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5.2结合实际,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①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应遵循两点:确定“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目标,遵循教育目标的设置原则。②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就是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精选教材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材料要具有时代性,教学材料要具有迁移的价值。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应遵循三条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④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良好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把握以下两点原则:1、知识的传授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2、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关系。⑤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为了促进基本概念和规则的顺利迁移,教学中应该倡导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在事实材料中发现规则,概括总结出基本原理。⑥教会学生学习迁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2、在多情境中进行知识应用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的经验,3、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6.1论述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答: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建构意义;3)促进学生应用知识。6.2论述大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答:1)使学生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2)帮助学生实现子技能的组合;3)帮助学生实现技能执行的程序化。7.1如何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设计课堂教学?答: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为我们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了根本的一句。对于视觉性学习者来说,他们可能更擅长于快速浏览,接受视觉批示效果好,易看懂图表,书面测验得分较高,但是却短于接受口头指导,不易分辨听觉刺激。故而它的匹配型策略可以是采用阅读、幻灯(电视、电影)放映、实验演示、榜样示范等方式,在言语讲授时用视觉性词汇引导学生脑中产生画面;有意失配型策略可为要求学生做笔记、把学习内容录在磁带上反复播放。听觉型学习者则长于语音辨析,接受口头指导的效果好,且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日常表现优于考试结果,但是完成书面作业和抄录就比较困难,运动技能不高。因此,匹配型策略即为讲授、讨论、谈话、播音;而有意失配型策略可为做笔记、阅读、幻灯放映。而动觉型学习\n者就具有非常强的运动节律感和平衡感,书写整洁,令人赏心悦目,完成装配事务也十分容易,而它的明显缺点就是视觉和听觉能力较差,书面测验分数较低。其匹配型教学策略可为做笔记、实验、实习练习、角色扮演等;有意失配型策略可为讲授,放映、播音等。7.2小组教学策略的分类及其实施步骤是什么?答:第一类: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小组教学策略。其实施步骤为:1、教师向每一小组成员陈述所需完成的任务,以便得到小组成员的理解和认可;2、为每组成员分派不同的角色和特定的任务;3、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目录及获取方法;4、组织督促每个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5、小组每个成员为完成教师的要求提供口头的或书面的报告或有关视听材料。第二类:进行复习指导的小组教学策略。这类策略主要有两种形式:教导式学习小组。目的是传授和澄清抽象的材料、考试前进行复习或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其实施的步骤为:1、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确定小组;2、教师讲授或组织复习。个别指导式学习小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以后的矫正和指导。具体操作步骤为:1、选择对矫正学习有效的教学材料,使各学习者均能受益;2、轮流对各学习者提供个别指导、矫正和评价;组成学习小组,给组内各成员均配上一个助手(同伴),使他们互相帮助。第三类:专题讨论的小组教学策略。这类策略主要有:(1)苏格拉底式学习小组。教师确定讨论主题,并参与小组讨论。具体程序为:1、教师提问,小组内讨论并陈述观点,参与辩论,教师旁听;2、教师参与讨论,并作为讨论的领导者不断挖掘问题,引导、指示、刺激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反问作出回答。最后作出总结概括。(2)脑力激励式学习小组(Brainstorminggroup)。学生或教师确定讨论主题,学生讨论。具体程序为:1、将不同个体组织成讨论小组,人数以6~12人为宜;2、选择大家熟悉、有讨论价值的课题;3、学生充分发挥创造行参与讨论,提出新的想法和意见;4、对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总结;5、将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交给老师。8.1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P184-186)1.识别问题与条件2.界定目标、表征问题3.探索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4.预测结果并实施方案5.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反馈8.2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P186)1.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3.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4.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造技巧9.1试述道德发展阶段的内容及对品德教育的意义。道德发展阶段的内容: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一个人的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它所涉及的是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系的认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柯尔伯格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1)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自己和准则,而由外在的要求决定。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并符合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它也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3)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这也有两个阶段。第五阶段: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通过重新组织机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心理结构实现的。发展的各阶段形成一个不变的序列,发展不是跳跃的,运动也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的。对品德教育的意义1.个体思维水平的提高伴随着道德认识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提高道德认识,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出现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要根据学生所在的实际道德水平基础,创设较高水平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加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水平9.2论述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1.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2.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要时机准确地予以评价3.让大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10.1阐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⑴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⑵大学生自我教育可以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完善。⑶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0.2论述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⑴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⑵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与情境性;⑶大学生的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11.1结合实际,谈谈影响一个班集体凝聚力的因素以及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1.因素:①学生的相似性;②师生关系③外界的压力和威胁;④集体内部的奖励方式;⑤集体的规模2.培养:①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③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11.2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1)大学生交往自卑及调适首先要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其次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同时还要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抱负水准。(2)大学生交往孤独及调适首先要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其次,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第三,要修正不良的性格,培养高尚的情趣,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3)大学生交往嫉妒及调适首先要学会转移注意;其次,要提高认识;三是学会自我反省。\n(4)大学生交往恐惧及调适首先,应当明确认识社交是增长才干,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其次,要调整心态,多参加交往活动;第三,要掌握相关知识。12.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本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包括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2、心理活动因素,即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有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二)诱发因素,是引起心理问题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指不良家庭环境因素易造成家庭成员心理行为异常。2、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等。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12.2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要。(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2.3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角色改变和环境遇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二)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有强化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等。(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有性心理卫生教育,鼓励与异性正确交往以及正确对待失恋等。(五)大学生应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有教育学生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以及如何采用精神发泄法疏泄消极情绪。12.4论述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与措施。(一)高校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措施。1、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注重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包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如何善于和他人相处,调动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成长的人文氛围。3、学校要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咨询讲座、开设相关心理课,利用网络、广播、校报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4、用高尚的师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二)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的途径。1.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2。学会自我教育。包括有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及保持良好的心境。3.增强挫折耐受力。4.培养良好习惯。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6.加强文化修养。13.1论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一、就业指导能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就业指导能帮助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一)正确的职业选择应遵循客观性、主动性、协同性、比较性、主次性原则。(二)正确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如有助于实现劳动者以职业岗位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安定团结等。三、就业指导能促进毕业生的发展和成才。四、就业指导有助于国家对人才的合理配置。五、就业指导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学校声望。13.2阐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一、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初级目标。(一)以培养大学生职业适应意识,增强职业适应紧张度。(二)树立理性择业的就业观,积极调整职业心态。二、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匹配能力为中级目标。(一)塑造现代就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现代职业精神。(二)明确个人职业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三、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高级目标。(一)树立职业生涯自我概念,积极适应职业环境。(二)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系统的职业设计。13.3论述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构建全方位的高校就业指导内容体系。(一)以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为核心。(二)以塑造大学生职业个性为主要任务。(三)以促进大学生职业成熟为重点。二、拓展和创新就业指导的方式和途径。(一)开设就业指导课。(二)开设就业指导系列活动。(三)提供就业咨询。(四)提供就业消息。(五)进行职业测评。(六)建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七)加强适应社会的指导。14.1试述教师角色的形成与培养。⑴教师角色的形成:3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⑵教师角色培养:①加强角色学习,全面认识教师职业;②加强角色训练,熟练扮演各种角色;③通过榜样示范,掌握角色技巧;④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强化教师角色信念。14.2试述教师人格结构的主要内容。成熟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人格特征:(1)动机结构以强烈而稳定的教育成就动机为主;(2)有强烈的责任心;(3)有正确开放的教育思想体系;(4)有真挚深厚的爱的情感;(5)具有坚强的意志;(6)有与教师工作相适应的性格、气质特征;(7)有高水平的自我意识;(8)具有崇高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9)具有职业特色的兴趣和价值观;(10)富有创新精神。14.3试述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⑴教师威信的获得:①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意识和心理结构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②教师的仪表、言行举止、生活作风和习惯对威信的获得具有重要影响;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获得威信的一条捷径;④教师要善于利用自然威信来形成个人威信;⑵教师威信的维护:①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自己的威信;③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14.4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1)系统的理论学习;(2)课堂教学观察;(3)微型教学实践;(4)教学决策训练。15.1试述有效教学的理念、意义及特征。有效教学的理念:⑴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⑵关注教学效益;⑶关注可测性和量化;⑷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⑸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4)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教学的特征:(1)教学时间分配得当:①善于利用教学的专用时间;②善于利用学生专心学习的时间。(2\n)教学富于技巧:①教学活动组织化;②师生间的语言沟通。15.2试述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及其发展。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⑴教学的计划性与准备性;⑵课堂教学的组织;⑶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⑷沟通性;⑸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⑹对教学结果的反省性;⑺职业发展性。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由他控到自控;(2)由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