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3 KB
- 2022-08-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特点:(1)在教育任务上,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在培养对象上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少年。(3)在社会职能上,有三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4)在地位作用上,是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5)栽培养方式上,传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科研引进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是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紧密联系。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p10(4点):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题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p11(6点):1)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2)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5)高等学校学生的德育心理。6)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P13-15(5点)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1)整体性。(2)层次性。(3)动态性。(4)组织适应性。3.实践性原则。4.道德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6、高等教育心理学几种常用的方法: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测量法。5)实验法。6)个案研究法。7、★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7-27(6点):观察法是高等教育心理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又叫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地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比如研究者对学生课堂不该行为的观察等等。观察法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开端环节,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8、★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8-34(5点)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特点的认知特点。(2)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3)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2)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的能力。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1、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1)体格发育趋于稳定。(2)性机能趋于成熟。(3)身体机能明显提高。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1)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2)情感的发展与情绪得不稳定。(3)自我意识的独特性。1)自我评价日趋完善。2)独立意识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度。(4)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5)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3、★什么是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它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4、★个别差异的成因: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5、★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2、冲动型和沉思型。3、辐合型和发散型。(2)性别差异。1、兴趣。2、成就动机。3、智力。4、情感与意志。5、性格。6、成就动机: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不畏失败威胁,以期达成目标并致成功的内在心理历程。7、★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1)气质差异与学习。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心理特征上有不同的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2)性格差异与学习。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能力差异与学习。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8、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一般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9、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n(1)获得信息和选择交往对象的功能。(2)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功能。(3)协调合作和促进团结内聚力的功能。(4)身心保健功能。10、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认知因素。(2)能力因素。(3)人格因素(4)相似因素。(5)情绪因素。11、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1)害怕人际交往,畏惧与人交往,不敢表现自我,自我封闭。(2)轻视人际交往,缺乏主动积极与他人交往的动力,过分依赖家庭,缺少合作意识,群体意识薄弱。(3)缺少交往方法,缺少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1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1)同学关系。(2)师生关系。(3)同室关系(4)网络人际关系。13、★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试。(1)羞怯心理及其调试。(2)自卑心理及其调试:1)、通过调整认知、增强自信心来解决。2)、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3)、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4)、积极与他人交往。(3)嫉妒心理及其调试。嫉妒的原因:1)性格缺陷。2)强烈的欲望感3)自我评价过高。嫉妒的调试:1)正确评价自己。2)转移注意。3)正确比较。4)提高修养。5)降低预期。1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掌握人际交往原则。1)平等原则。2)真诚原则。3)宽容原则。4)诚信原则。5)互助互利原则。(2)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1)注重仪表。2)重视第一印象。3)有幽默感。4)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5)加强交往,密切关系。6)寻找共同话题。(3)提高人际交往技巧。1)语言艺术。2)学会赞美别人。3)学会倾听。4)学会争吵与批评。5)富有恻隐之心。6)把握交往的度。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1.★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指导者(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5)家长代理人(6)心理调节者(7)科学研究者2.★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指角色扮演者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作来控制和衡量自己和行为)和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3.★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能力是顺利进行某种活动并确保其效率的心理特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的能动量或实际本领,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总体,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了解学生的能力。二、教学能力(一)教学组织能力(二)教学认知能力(三)教学操作能力(四)教学监控能力(五)教学反思能力。三、言语表达能力。四、获出新知的能力。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1.具有科学的学生观2.关爱学生3.树立威信(二)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六、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七、自我更新能力。4.★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一)认识心理方面1.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2.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3.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4.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5.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二)情感心理方面1.教师要具有积极情感2.教师要有移情能力3.教师要有情感调控能力。(三)人格方面 教师要做到心胸豁达,对待教育事业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四)意志方面 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五)自我意识方面 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成熟的标志,要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5.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高校教师主要面对的压力来自于经济、教学与科研,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一)社会层面1.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要对教师抱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期望2.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机构.(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创造宽松和谐和工作环境,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2.高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3.高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4.学校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师的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三)个人层面 1.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2.高校教师要学习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3.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n第四章 学习理论1.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人类的学习除了有同动物一样的生物学意义之外,还有社会意义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2.以语言为中介3.积极主动性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1)学生学习的接受性(2)学生学习的建构性2.学生学习的派生特点(1)学生学习的定向性(2)学生学习的连续性(3)学生学习的意义性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主体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知识应用能力上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学习的专业性(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5)学习的研究探索性与创新性。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1.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否则就感到烦恼。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习动机,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2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对于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如果多次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反应结果的好坏,愉快的结果加强联结,厌恶的结果削弱联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多奖励少批评以促进学生学习。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1.动机过程。2.了解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1)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客观条件下,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的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心理倾向性。(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主观性而非客观性。(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强调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的能力。(3)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个体性(4)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总之,建构主义与以和以往学习理论不同,实现了从注重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从注重个体式学习到社会化、从注重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三个重心的转移。7.★简述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1.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2.学习是全脑投入的过程3.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二)教师角色—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不应无视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和谐取决于老师与学生互动时的态度特征,即真诚、关注、同感。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值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再活动之外。外部动机,是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再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积极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2、★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3、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由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动机关系到学习行为的激发定向和维持,它调节学习行为,而学习关系到信息和行为的获得与矫正。一般来说,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学习动机是学习这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指导努力的方向;其次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的寻求有关的信息。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是间接的增强和促进学习效果,因而动机与学习的结果并不总是一致。总之学习动机能推动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5、★谈谈学习动机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迪。\n强化理论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相反收不到强化学生就会减弱其学习动机,因此叫教育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分别予以学习动机的强化,有针对性进行强化。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使学生由明确的结果期望,再次要能够使学生产生较高的效能期望,使其对自己有信心能后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学的安排上讲究目标明确,深入浅出。成就动机理论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对高成就动机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由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及其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与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是要稍稍放宽,避免在公众场合职责其错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水平,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6、★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一.内部条件1、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主要受社会化及家长教师的影响,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产物。2、性格差异:主要有好胜因素(涉及学习动机与态度)和沉稳因素(涉及情感和一致品质)。3、抱负水平:理性水平高,动机就强。抱负高低决定于:成就动机和成败经验对自己能力估计。5、年龄特征:大学生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5、焦虑程度,焦虑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中等水平的焦虑对学习有益。二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3、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4、不确定因素。7、★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S-R理论)、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8、★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大学生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学习需要产生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靶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有: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首先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提出合理的能接受的发展目标,提高其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其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二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a创设问题情景,指导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b提供内容新颖新异的学习材料c让大学生参与到利索能级的学习活动中。d采用研究性教学,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三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a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b第二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行为予以及时的反馈c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技能训练,方法有三①团体训练法②强化矫正法③观摩训练法四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五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感能;途径有以下:a行为的成败经验b替代经验c语言说服d情绪唤醒六恰当的批评和表扬:注意下几点:a要多表扬,少批评b评价要客观公正及时c注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d要考虑其受表扬和批评的历史e师生间要融洽互遵,有利于批评表扬效果。七适当展开学习竞赛9、★学习动机的心里机制是什么;答: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需要是一种刺激,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进而推动学习活动。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需要是一种原始信息,质押偶在情绪的作用下放大财经激起行为。兴趣的促进作用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符合它有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产生学习积极性。诱因的引发作用过程:诱因使个体的活动指向具体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是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学习行为由需要推动,需要由情绪放大,情绪由于内在的兴趣指向使然,再由外部的诱因是个体活动指向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总之人的学习行为很复杂,是以上各作用过程的整合。第六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的本质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行动和动作。对学习策略的理解表现在:1.学习策略是为达到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或有效学习所必需的。3.学习策略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2、★学习策略的类型(1)主策略和辅策略:主策略:对信息进行具体的直接操作或加工的方法,技能,它包括:理解—保持策略、检索—应用策略。辅策略:是指作用于各体,用来帮助学习者维持内在的心里轰动,以保证主策略有效的发挥作用的策略,它包括:目标定向和时间策划、注意的维持与分配、唤起和维持学习情绪的策略。(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a复述策略:重复阅读或背诵,运用记忆术,抄写,一字不落的做记录划线等b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总结,答疑,将材料教给他人c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分类,归类,确定等级和层次,列提纲,画图.元认知策略:a\n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b监控策略:自我调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c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资源管理策略:a时间管理:简历时间表,设置目标时间b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点,安静的地方等c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屑等d其他人的支持:寻求教师和同伴等的帮助,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3、学习策略与自我调控(1)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获取信息。(2)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学习策略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而自我调节学习是积极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和过程。第二节常用的学习策略4、常用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a及时复习b排除干扰c避免前摄抑制和到摄抑制。d尝试背诵e多度学习e分散学习和集中复习f部分复习和整体复习,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到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会产生干扰作用。(2)精细加工策略:a位置记忆法:靶学习者自己所熟悉的场景,与要记住的事物联系起来,回忆时可以靶自己熟悉的场景和地点作为线索来提取已经记住的内容。b首字母连词法:是指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形成一个缩写的词。c谐音法;就是把一些枯燥无意义联系的材料采用谐音的方法使之变得有意义,便于记忆。d缩减法e划线法f5R笔记法gRQRST读书法(3)组织策略:使之发现知识的部分之间的类别关系,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系统化,便于加强对学习材料进行记忆,理解和表述的策略。二、★元认知策略(1)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认知的认知,关于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两部分。a元认知的知识: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的因素的认识以及对它们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包括:①关于个人的知识②关于学习任务方面的知识③关于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b元认知调控: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及主体把自己正进行的认知活动进程及状况作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调节与控制。(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元认知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调控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它可以间接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活动。元认知策略分为三部分:a计划策略:是在学前对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和奖励用的学习方法,时间进行统筹安排的元认知策略。b监控策略: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对学习进程、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监视的元认知策略。c调节策略:是在监控的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所采用的修正方法和技术。三时间管理策略(1)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a不要花时间去做毫无意义的事。b轰动安排要从易到难。c善于分配时间,学会同时做两件事,三件事的方法。(2)高效的利用时间:要按照认得体力,情绪,智力的活动周期合理高效利用时间。第三节策略性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教学5、策略性学习策略性学习:是指在对有关学习策略、自我、任务、内容和背景等方面认知的基础上,学习者积极主动的选择有效学习策略并对不良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保证学习成功的学习。(1)策略性学应具备的特征A具有保证学习成功的技能B具有积极主动的使用这些技能,方法的意愿和动机C具备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2)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相关知识A自我方面的知识B任务方面的知识C策略方面的知识D内容方面的知识E背景方面的知识。6、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靶学习策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加以掌握和利用的教学活动。7、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特征:(1)具有保证学习成功的技能。(2)具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技能、方法的意愿和动机。(3)具备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8、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相关知识。(1)自我方面的知识。(2)任务方面的知识。(3)策略方面的知识。(4)内容方面的知识。(5)背景方面的知识。9、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1)受元认知水平或者认知水平所限,大学生对自己、对学习任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认识不足,不能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2)学习者缺乏对学习策略的适当分析和联系。10、★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控制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注意自我效能感的原则。11、★高校教师如何进行策略性教学:学习策略的教学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高效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帮助大学生获得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五种基本知识。a帮助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方面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发现不足,另外还要让大学生学会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b有关学习任务方面的教学,要给大学生讲解在教学中教学任务分类目标的真正含义。c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它们记住对自己有意义,重要的事情。d有关学习背景方面的教学,要引导大学生对影响自己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背景进行分析和总结。e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n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尽可能的想出多的学习策略,并进行有反馈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某一策略的自我效能感。(2)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能力。自我调控学习的模式包括互相联系的四个过程:自我评价与监控、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策略执行与监控、策略结果的监控。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前教师应弄清:(1)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2)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a特定性原则:是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类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生成性原则:实施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c有效控制原则:是在学习中,不仅应该教给大学生某以学习策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还要告诉大学生具体学习策略的适用条件。d个体差异的原则: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年纪不同,给予相应的指导。e注意自我效能感的原则: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分类: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感情的迁移、能力迁移、世界观的迁移等。2、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分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学习迁移的层次:根据学习迁移的层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4、根据学习迁移的效果:正迁移和负迁移。5、根据学习迁移发生方式: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3.学习迁移的实践价值:(1)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2)促使教育者为“促进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学习迁移对教师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2)促使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充分运用学习迁移的条件,来创设与应用情景相类似的学习情景,选取教学方法,合理的选取、组织教学实例,适当的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3)对学校其他有关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说(贾德)、关系转换说(苛勒)、认知结构说布(布鲁纳、奥苏泊尔)、元认知与迁移。一、形式训练说: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是形式训练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多心里是由一系列的官能组成的,各个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同时,心理又是由种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增强其他所有的官能。二、相同要素说:19-20世纪,桑代克等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迁移只能发生在两个具有相同成分或因素之间的学习之间,而且两者学习之间的相同成分相同因素越大,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概括说:它是心理学家贾德经过试验提出来的,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学习迁移的作用。它认为两者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这仅仅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外在影响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学习迁移的真正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原理。因此,贾德的学习迁移理论被称为概括说或概括化理论。四、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学习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关系转换说是对概括说的进一步研究。五、认知结构说:与其他学说相比,该学说更加注重认知结构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较著名的有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六、元认知与迁移:弗莱维尔(1979)认为,元认知是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的认识;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能自动地掌握、控制和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二)主观因素:1、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年龄;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3、学生学习的定势。6.★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的内容。2、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4、教会学生学习。5、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6、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心理第一节知识的概述1、知识的含义。狭义的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广义的知识则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既包括主体从自身及人类社火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即狭义的知识),也包括主体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和能力。\n2、★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麽样的问题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知识,用于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是一种动态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和技巧。程序性知识是完成某种任务时具体的操作步骤,而策略性知识则是学习主体用来调控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其目的是使活动更为有效。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或图式。(一)命题与命题网络1、命题:这个概念来自逻辑学,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命题被看作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征形式。一个命题相当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2、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相同成分,可以通过这些共同成分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命题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共同的成分往往是命题中的论题。(二)图式,图式是指人们把与某个客体和事件相关的属性组合的知识进行储存的方式。图式是一套概念、一套命题等的组合。4、★程序性知识的表征:1、产生式,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创始人纽厄尔和西蒙首先使用了产生式这一概念,用来表征人脑中储存的技能。他们认为,人脑和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人类经过学习,头脑中会储存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产生式。2、产生式系统。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活动,有些活动或任务需要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若干简单的产生式来表征。这些产生式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的形成于巩固被看做是个体掌握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5、陈述性知识的分类。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奥苏伯尔由简到繁将知识分了三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一)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体学习符号代表着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单词代表什么。(二)概念学习;概念是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概念学习就是指掌握以符号代表的同类事物或性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三)命题学习;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也就是学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一类是概括性命题。6、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一)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二)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三)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四)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第二节知识的学习与保持7、知识学学与保持的过程:个体完成学习任务时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一、感觉登记:又叫瞬时记忆、感官记忆、感觉记忆,是指个体凭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0.25-2秒)二、工作记忆:又叫短时记忆,是记忆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第二个信息储存库,是指感觉登记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可以说在任何时候,人们所意识到的想法、观念、事件,实际上是被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三、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深度加工后,可以较长时间保存在头脑中,甚至永远不会忘记。四、遗忘:是指记忆中的信息消失或无法找到信息。(一)遗忘的进程和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二)遗忘的原因(三)提高保持效果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信息量和意义性2、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和熟悉程度3、组织合理的复习。遗忘进程特点:不均衡,先快后慢。五、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8、提高保持效果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信息量和意义性。(2)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和熟悉程度。(3)组织合理的复习。第三节问题与问题解决9、什么是问题?西蒙和纽维尔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需要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行动。10、问题的类型:根据问题答案的数量和标准,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根据问题状态是否清晰,即问题结构是否完整,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根据是否采用新的程序来解决问题为标准,分为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11、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个体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按一定的目标,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及运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12、问题解决的早期理论:(一)桑代克的“试误说”(二)柯勒的“顿悟说”(三)杜威的“五阶段说”(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n13、★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识别过程(二)表征问题(三)选择策略(四)应用策略(五)结果评价14、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一)问题表征(二)心理定势(三)功能固着(四)酝酿效应(五)原型启发(六)知识经验(七)动机和人格第四节创造性及创造性的提高15、创造与创造性;创造是个体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过程。创造有三个要点:1.产品是否新颖;2.产品是否独特3.产品是否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1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一)智力因素(二)个性因素(三)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17、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力求获得创造性结果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以创性造活动作为产生基础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社会价值意义。18、★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提出四个阶段的理论:(一)准备期(二)酝酿期(三)豁朗期(四)验证期1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一)思维的流畅性(二)思维的变通性(三)思维的独特性(四)思维的敏感性20、★对大学生活创造性的培养,教师采取的措施:(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三)发挥学生个性(四)创设创造性情境.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测量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1.教学测量的含义: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教学测验的含义: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3.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而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地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鞭策学生的学习;2.促进教师的教学;3.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5.测量一般通过测验的实施得以实现。教学测验可以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分类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标准化成就测验1.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二)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1.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2.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6、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1.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及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评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2.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两个方面。\n7.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前述纸笔测验并不是收集资料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可使用许多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更需要采用非纸笔的测验。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二)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需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行为记录单;2.轶事记录;3.等级评价量表。(三)情感评价,很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1、信度与信度系数,测验的信度:是指该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进行测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是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间的相关,用来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从这个意义说,信度也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随机误差等于零,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2.信度的类型与估算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测验复本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3.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信度是策略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测量工具、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4、测验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类型,一般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和结构效度。5.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编制测验或选择标准化测验时,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测验的构成(2).测验的实施过程;(3).接受测验的被试;(4).所选效标的性质、(5).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目的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6.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有密切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证效度一定高。7、代表性。几乎所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以取样的原理为依据的。(1)样本必须适当地代表总体;(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这个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8、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9.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2.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评分是否客观。1.★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答: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其特点如下: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虽然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2.★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n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手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查明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果。a、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b、教学评价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c、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答: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鞭策学生的学习;2.促进教师的教学;3.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看,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测评本身的功能来看,分为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从教学测评实施的目的来看,分为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根据教学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6.★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答: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工作态度有好坏,在编制测验时自觉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有强弱,因此,编制测验的质量也有高低。教师应学习一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知识,按照测验编制的科学原理去规范教师的测验编制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测验编制技术,努力提高教师自编测验的质量。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通常把这种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称为道德。2、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为思想品德,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体的道德。品德的特性:①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2)品德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②品德结构的内在统一性、③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④品德抉择的自觉性。3.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2)品德是在后天教育、标榜示范、社会舆论等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个人品德在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4.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研究的范畴不同。道德是社会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范畴。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通过道德内化的途径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现象,属于个性范畴。(2)影响因素不同。5.★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6.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2)品德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3)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4)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5)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6)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7.品德发展理论观点: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班杜拉的品德发展理论。8.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与现状:(1)大学生道德认识特点与现状;(2)大学生道德情感认识特点与现状;(3)大学生道德意志认识特点与现状;大学生道德行为认识特点与现状。9.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家庭、学校集体(班集体影响、学校德育的影响、学校集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的影响)。10.★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权威阶段(6岁~8岁)、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具体如下:(一)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二)\n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11.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大学生通过立志,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又是新的修养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习惯,品德逐成。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13,314-318)(1)智力发展正常,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2)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发展意识良好;(3)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4)和谐的人际关系;(5)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6)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8)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2)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3)心理健康是适应大学生生活需要。(4)心理健康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2)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3)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4)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5.★大学生的心里矛盾冲突:(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独立与依赖的矛盾;(3)自豪与自卑的矛盾;(4)心理的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情绪与理智的矛盾。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环境适应问题2.学习压力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感情问题5.求职择业问题。7.★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精神病。8.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内因和外因。内因: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心理因素(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情绪)。外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总之,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9.★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n(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2)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世界观;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生活接凑合理;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自我激励法、合理宣泄法、自我代偿法、幽默化解法、自我升华法)。10.★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1.★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心理逐渐成熟.但是,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