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7.50 KB
  • 2022-08-09 发布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讲义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宏观经济学部分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作出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第二: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第三: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第四: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n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1.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主体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收入;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量与劳务。2.三部门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3.四部门的宏观经济是指包括了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四个部门。        (二)国民收入概念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2.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⑴GDP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⑵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⑶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称为实际GDP,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称为名义GDP.\n3.国内生产净值(NDP):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4.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5.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6.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7.指标之间的关系:GDP-折旧=NDP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国民收入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个人收入PI=NI-(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支付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1.用支出法来测算GDP.支出法是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于测算GDP的方法。从支出的主体的角度来看,支出方法测算的GDP主要包括家庭,厂商和政府的支出,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以及劳务支出。厂商部门的支出包括用于机器设备、厂房、民用住房及存货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包括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还包括净出口。        设家庭支出为C,厂商支出即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出口为X,进口为M.则GDP=C+I+G+(X-M)        利用支出法计算GDP,简单易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中。这些项目包括①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②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收入,此外,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n        第二,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是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往往无明显的区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复计算。2.用收入结束测算GDP: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终产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由于厂商出售产品获得的收入是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因而收入法测算的GDP是所有生产要素的货币收入总和,(其构成见上表所列,于是,用收入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GDP=个人收入+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税收(T)。        所以GDP=C+S+T要注意的:第一,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计算在内。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它们只是一种金融交易。第三,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一)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总方针:支出=收入,无论用什么方法核算,支出应等于收入一、两部门模型1、主角:居民户厂商2、支出=C+I,3、收入=C+S,所以有恒等式I=S,储蓄等于投资二、三部门模型1、主角:居民户厂商政府2、支出=C+I+G3、收入=C+S+T,所以有恒等式I+G=S+T→I=S+(T-G),既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三、四部门模型1、主角:居民户厂商政府外国2、支出=C+I+G+(X-M)3、收入=C+S+T+Kr,(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这种转移支付也是来自于生产要素的收入)可得(1):I+(X-M-Kr)=S+(T-G),表示私人国内总投资+可支配的外国资产=私人储蓄+政府储蓄;(2)I=S+(T-G)+(M-X+Kr),表示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四)名义GDP和实际GDP1.名义GDP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格。2.实际GDP是指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格。\n3.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第一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一)总需求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以产出水平表示。2.函数表达式:Y=AD=f(P)价格变动如何导致总需求变动?四种效应(1)利率效应:价格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是的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P↑→M/P↓(实际货币供给)→超额货币需求L→抛出债券换取货币→债券价格↓→利率↑→I↓→Y↓(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以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P↑→资产实际价值↓→相对贫穷→C↓→Y↓(3)税收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名义收入增加,进而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得人们的税负增加,收入下降。P↑→出现收入泡沫(名义收入↑)→T↑(税收自动上升)→DPI↓→C↓→Y↓(4)外贸效应:假如一国的物价水平上升,在外国消费者看来,该国的商品价格相对上升,就会减少对该国商品的消费,从而导致该国出口减少;同时,在该国消费者看来外国的消费品价格相对下降,增加对外国商品的消费,并导致进口增加;一增一减,该国净出口下降,导致总需求减少。蒙代尔-弗莱明效应。3.函数关系: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呈反向变动。4.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亦反。1、货币政策(LM移动)导致AD移动:(1)前提:P不变,M变动(2)过程:M↑→LM右移→Y↑,若P不变→AD右移。反之亦反是。(3)结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上升;反之亦反是。\n2、财政政策(IS移动)导致AD移动:(1)过程:G↑、T↓→IS右移→Y↑、若P不变→AD右移。反之亦反是。(2)结论: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右移。反之亦反是。(3)引申:I、G、X使IS右移,Y增加,称为“注入”;相反,S、T、M使IS左移,Y减少,称为“漏出”。(二)总供给1.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生产者和政府向国内和国外提供的,供最终消费用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也就是总收入和GDP。或者是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最大能力(包括现实的与潜在的能力),取决于该国的要素数量与技术水平。2.总供给函数:Y=AS=f(P)(1)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短期内,货币工资“刚性”):1)利用劳动供求曲线图,求得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实际工资w=W/P,w=f(P)(w’﹤0)就业量N=f(w)(N’﹤0)\n2)利用生产函数图,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总产出y=f(N)(y’﹥0)3)利用45°线,将国民收入由横轴变为纵轴。4)找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总产出y=f(P,w,N)(dY/dP﹥0).(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特征: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也就是短期总供给,指在整个社会没有实现最大产量和充分就业时,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提高,总供给不断增加。P与AS存在正向变化的关系。短期总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有关,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提高,产量也增加,短期总供给最终将变为长期总供给。AS曲线反映:价格水平→实际工资→就业水平→投资水平→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价格上升→原有企业增产,吸引新的厂商投资→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持续增加的结果是达到长期总供给曲线。1)进一步简化凯恩斯模型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把该曲线的向左下方倾斜的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作为倾斜部分的近似值。这时由垂直和水平线组成“反L”曲线。2)意义:在到达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够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最大国民收入y0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不会增长,可能出现通货膨胀。3)主要是在萧条时,存在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国民收入增长时,劳动力的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保持不变。所以,此曲线又称作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4)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中,工资具有完全收缩性)\n长期总供给:每个企业都实现产量最大化、平均成本最小化,整个社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的总供给。长期总供给主要取决于总的资源配置情况,因而不取决于一般物价水平。在长期中,实际工资会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就业水平,不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但一般来说,这条垂线的准确位置是难以找到的,是不确定的。(五)影响总供给曲线的因素:(六)宏观生产函数:\n1.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假定劳动用N表示,并将资本作为外生变量。土地、企业家才能、技术也被认为固定不变。第二节劳动市场1.劳动需求。设名义工资是W,实际工资是W/P。劳动需求函数是: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2.劳动供给:劳动供给也是工资的函数。3.劳动市场均衡: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劳动市场均衡:=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模型: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AD曲线已经表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AS曲线则表明劳动市场的均衡。所以,AD、AS曲线的均衡就达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二)模型曲线的移动分析:1、常规情形:AS为正相关的曲线\n在总供给曲线比较平坦的部分,供给富有弹性,曲线斜率低。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当总需求移动,产量变化幅度大,价格变化幅度小。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供给弹性小,经济接近其生产能力的继续,总需求的移动使产量变化小,价格变动大。(1)扩张性经济政策使AD右移:Y↑、P↑,加油(2)紧缩性经济政策使AD左移:Y↓、P↓,降温(3)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使AS右移:Y↑、P↓,理想状态(4)要素价格上涨使AS左移:Y↓、P↑,供给推进的通货膨胀。图示2、极端情形:(1)凯恩斯情形:AS为水平线——政策效果为P不变。\n(2)古典情形:AS为垂直线——政策效果为Y不变。货币中性: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实际变量(产量、就业)不发生任何变化。A、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右移:P上升,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B、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右移:M↑→P↑、Y不变→货币中性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AS曲线的水平移动: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和发现了新资源均会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这时AS曲线在坐标平面内水平移动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曲线右移。\n1)如果经济初始运行在AD处。该处AS平坦,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大,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因为此时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新追加生产能力的作用不大。2)如果经济初始运行在AD’处。该处AS陡峭,AD无弹性。这时总供给的增加,导致均衡价格显著下降。(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数学小结1.产品市场均衡条件:2.货币市场均衡条件:3.劳动市场均衡条件:;4.短期总量生产函数:第三章消费、储蓄和投资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一)消费函数消费函数的含义1.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面的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变动。c=c(y)2.平均消费倾向(简称为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用C表示消费,用Y表示收入,则APC=C/Y3.边际消费倾向(简称MPC)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如以代表消费增量,以dY代表收入增量,则,MPC=dC/dY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n(二)消费函数的线性表达式1、诠释:c=α+βy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β—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2、APC与MPCAPC=c/y=(α+βy)/y=α/y+β=α/y+MPC(1)APC>MPC(2)α/y→0,所以APC→MPC(三)储蓄函数1.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大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储蓄函数主要反映收入与储蓄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2.假定收入一定,储蓄的大小还取决于储蓄倾向的大小,储蓄倾向是指在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2.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APS=S/Y(S表示储蓄)。3.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MPS=dS/dY.(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全部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全部收入增量可以分为消费的增量与储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即:APC+APS=1;MPC+MPS=1(四)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J.S.Duesenberry)“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ratcheteffect)\n经济衰退→y↓,c存在向下刚性→c不变或轻微下降2、生命周期理论(F.Modigliani)YL×WL=C×NL=C×WL+C×(NL-WL)其中,WL——工作期,NL——预期寿命,YL——每年劳动平均收入,C——年消费量,c*(NL-WL)——储蓄0~t1——幼年期,c>y,s<0,负父母的债t2—青壮年期,c0,s的用途有:还债,养老储蓄,放债。t3~∞—老年期,c>y,s<0,t他有两件事要做:消费(用青年期的储蓄),讨债。3、永久性收入消费理论1、前提(P——permanent,永久;t——transitory,暂时)(1)y=yp+yt,c=cp+ct(2)cp=βyp,β为消费倾向(3)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暂时收入用于储蓄2、应用:(1)繁荣阶段,现实收入>恒常收入,现实消费=恒常消费,所以现实APC<恒常APC,现实APS>恒常APS(2)萧条阶段,正好相反。所以,政府税收政策失效。第二节投资函数(一)投资的概念1.投资是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2. 净投资是指扩大资本存量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二)资本的边际效率\n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供给价格或者是重置资本)。第N年的本利和:资本边际效率r:其中,R为资本的供给价格2.贴现是指将未到期的收入变换为现期收入的过程。3.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因素是资本品的价格和投资者对资本品带来收入的预期。4.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投资的增加,MEC呈递减趋势。原因:(1)投资↑→对资本品需求↑→资本品价格↑→投资支出R0↑→MEC↓(2)投资↑→预期未来产量↑→预期利润下降↓→MEC↓5.投资边际效率MEI(MarginalEfficiencyofInvestment):由于资本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被缩小了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数值称为投资边际效率。因此,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三)投资函数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1.投资函数一般地可以表示为:I=I(r)2.投资函数以线形的形式可表示如下:I=I0-dr其中,I0为自主投资,(-dr)为引致投资。(四)影响投资的因素1.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投资↑(1)预期市场需求↑→预期收益↑(2)工资成本↑→预期收益↓,ontheotherhand,工资成本↑→机器替代劳动→投资↑(3)减税→预期收益↑\n2.投资风险:风险大→投资↓3.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一个企业的成本→新建企业优于购买旧企业→投资↑(托宾q理论:q=企业的股票价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第四章IS-LM模型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一)IS曲线1.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表示使得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均衡产出的不同组合描述出的曲线。2.IS曲线的推导和特征:(1)两部门均衡条件:\n(2)IS曲线的推导:S=III1I2S2S2S1S1SS(B)(C)OOY1Y2YY22Y1I1I2I=i(r)OOYIr2r1r1r2rrP1P2AB(A)(D)S=s(Y)       图A:由r推出I;图B:由I得出S;图C:由S得出Y;图D:对r与Y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三部门IS曲线:(3) IS曲线的特征是: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的移动投资增加或者储蓄减少,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投资减少或者储蓄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4)IS曲线斜率的变动:①β:前提是不考虑t与d1、数学意义:β大→β(1-t)大→1-β(1-t)小→斜率绝对值小→IS曲线平缓\n2、经济学意义:边际消费倾向β大→1-β(1-t)小→乘数大→Y的变动幅度大②d:前提是,不考虑β与t1、数学意义:d大→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小→IS曲线平缓2、经济学意义:d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敏感→Y的变动幅度大③t:前提是不考虑β与d1、数学意义:t大→1-t小→β(1-t)小→1-β(1-t)大→斜率绝对值大→IS曲线陡峭2、经济学意义:(比例税)税率t大,乘数小,Y的变动幅度小。(5)IS曲线的移动:①自发支出变动:α+e↑→(α+e)/d↑→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IS右移,即r不变时,Y也增加。(相当于教材中对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变动的解释)。②乘数变动:1/(1-β)↑→截距变大→IS右移。③政府支出变动:G↑→截距变大→IS右移(移动时要体现乘数的作用)④T变动:T↑→截距变小→IS左移(移动时要体现乘数的作用)第二节LM曲线(一)货币的需求1.货币的需求或流动偏好的含义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又被称之为流动性偏好。2.引起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1)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交易需求量取决于(1)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间隔:间隔越长,对货币的交易需求越大。(2)收入的大小。\n(2)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取决于(1)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程度;(2)收入的大小。        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L1=L1(Y)=ky(3)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够及时把握投机机会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分析过程:利率高→债券价格低→买进债券、抛出货币→L↓。反之亦然。L2=L2(r)=-hr        货币的投机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市场利息率。极端情况:A、现行利率过高→预期利率只能下降→预期债券价格只能上升→用所有货币去买债券→L2=0B、现行利率过低→预期利率只能上升→预期债券价格只能下跌→抛出所有债券而持有货币→L2=∞,此时出现“凯恩斯陷阱”3.流动偏好陷阱的含义:流动偏好陷阱又称为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是指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4.货币的需求函数:5.货币的需求曲线:为了满足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货币需求是与利率无关的;而为了满足投机需求的货币需求则与利率有关\n(一)货币的供给1.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1)狭义货币,M1: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2)广义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3)更为广义的货币,M3:M2+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近似物。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主要指M1。货币供给由国家货币政策控制,是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供给曲线垂直于横坐标轴。3.货币供给分为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三)均衡利率的决定1.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L=L1(Y)+L2(r)LM曲线的含义: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货币的供给M,垂直于横轴,与利率无关.包括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n(1)r>r0,L<M,用多余货币购买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上升,从而利率下降,最后恢复均衡。(2)r<r0,L>M,抛出债券换取货币,导致债券价格下降,从而利率上升,恢复均衡。2.货币的需求或供给变动都会对均衡利息率产生影响。(1)M变动:1、M↑→M曲线右移→利率↓:货币投放2、M↓→M曲线左移→利率↑:货币回笼(2)收入变动:收入变动,L的水平段不变,其他段移动,导致利率变动1、收入↑→L1↑→L曲线右移→利率↑2、收入↓→L1↓→L曲线左移→利率↓(3)投机需求变动L2变动,L的垂直段不变,其他段移动,导致利率变动1、L2↑→L曲线右移→利率↑2、L2↓→L曲线左移→利率↓(三)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1.均衡条件:LM曲线:反映L=M时r与Y之间关系的曲线,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推导:r→M2(M=L)→M1→Y,当货币供给一定时,M1与M2是此消彼长的关系。2.方程:m=L=ky-hr,由此可得LM方程如下:\n1.LM曲线的斜率:k/h(1)k大→k/h大→LM陡峭,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交易需求曲线陡峭,从而LM陡峭。(2)h大→k/h小→LM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投机需求曲线平缓,从而LM曲线平缓。4.LM曲线的特征:ry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1)垂直区:古典区域(工资具有完全弹性)(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当r较高时,L2=0,全部货币都被人们用于交易活动,这时L1很大,Y较高。(2)倾斜区:中间区域,r和Y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3)水平区: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是无限的(即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这时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都会被人们保存在手边。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信贷活动和生产活动都不旺盛。2.LM曲线的移动:(1)名义货币供给m的变动名义货币供给m↑,→LM在纵轴的截距(-m/h)↓→\nLM右移。经济学意义是: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消费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m↓时,有相反结论。(2)物价水平变动:P↑→LM截距(-M/hP)变大→LM左移: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带来国民收入减少P↓→LM截距变小→LM右移: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带来国民收入增加第三节IS-LM模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rYEISⅠⅡⅢⅣABCLMIS’LM’区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IiM,有超额货币需求IIIi>s,有超额产品需求L>M,有超额货币需求IVi>s,有超额产品需求L(进口+流向国外的转移支付),BP>0逆差:(出口+来自国外的转移支付)<(进口+流向国外的转移支付),BP<0\n(2)资本帐户:记录国际间资本流动。(3)官方储备: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持有。3.净资本流出函数:F=流向外国的本国资本量-流向本国的外国资本量rw—国外利率,r—本国利率,σ—利率差额对F的影响幅度(二)BP曲线1.国际收支差额BP=净出口(净资本流入)nx-净资本流出F2.国际收支平衡也称为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即BP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一个使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BP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BP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国际收支逆差(三)IS-LM-BP模型    \nOYrr0Y0ELMBPISE:国内均衡(内部均衡)和国外均衡(外部均衡)同时实现。IS与LM的交点:内部均衡BP上的点:外部均衡(四)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完全流动(1)初始状态BP为水平线,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为r=rw;A为均衡点。(2)分析过程若一国实行独立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使LM右移至LM’,出现国际收支赤字,这时存在汇率贬值压力,需央行进行干预。干预目标:保持原来的汇率水平(固定汇率制)。干预手段:抛出外国货币,接受本国货币,造成本国货币供给减少,LM左移到均衡点。(3)结论在开放经济条件和固定汇率制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否则汇率将存在变动压力。\nOYrrwAA’ISLMLM’(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资本完全流动(1)初始状态BP为水平线,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为r=rw;A为均衡点。(2)分析过程若一国出口增加,使IS右移到IS’,从而r>rw,并且产生国际收支盈余。这时,引起本国货币升值。汇率升值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净出口减少,IS’曲线自动回复到IS的水平。(3)结论在完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当局不用干预外汇市场,汇率能够自动调整,保持外汇供求平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