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50 KB
  • 2022-08-09 发布

[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2.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B)A.客观事实B.价值判断C.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D.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3.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C)A.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B.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C.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4.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D)A.相对稀缺性B.绝对稀缺性C.普遍稀缺性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D.揭示研究对象或现象内在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普遍联系5.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A.需求弹性B.资源的稀缺性C.机会成本D.边际生产力6.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B   )A.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B.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D.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第二章1.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C)A.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B.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C.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D.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2.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D)\nA.就业率B.失业率C.劳动力供给弹性D.劳动力参与率3.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D)A.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B.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D.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A.劳动者家庭或个人B.政府或公共部门C.行业工会D.企业或雇主5.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B)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B.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C.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D.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6.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B)A.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C.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D.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7.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A)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B.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C.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D.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8.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的是( D  )A.中国具有13亿以上人口B.张三家里18岁以上成员有3人C.李四今年大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D.王五来到人才市场应聘,要求最低工资不低于1万元/年9.引起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C  )A.生产技术革新B.资本规模变化C.市场工资率变动D.企业经营范围变动10.在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将( B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nC.保持不变D.向下移动1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是指(A)A.在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者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B.在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政府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总时间C.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D.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劳动人口的总和12.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工资率不变,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将导致(C)A.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上升B.劳动力供给减少C.劳动力供给增加D.就业机会减少13.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A    )A.无弹性 B.单位弹性C.缺乏弹性 D.富有弹性14.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且对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有较高回报预期时,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供给会产生(B)A.正向影响B.负向影响C.没有影响D.影响情况不确定15.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其他供给曲线存在明显区别,即“向后弯曲”。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B.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C.总互补关系D.总替代关系第三章1.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A)A.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B.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收入C.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品价值D.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工资投入2.等成本线的斜率取决于(D)A.劳动投入的数量B.资本投入的数量C.科技投入的数量D.劳动与资本要素的价格3.如果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始终为固定不变,则劳动力需求(B)A.缺乏弹性B.无弹性\nC.为单位弹性D.富有弹性4.如果某种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大于l,说明该劳动力需求弹性是(C)A.无弹性B.无限弹性C.富有弹性D.缺乏弹性5.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说法是( A  )A.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减少B.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增加C.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始终减少D.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始终增加6.企业经营中的“长期”的含义是( D  )A.仅资本投入可变B.劳动投入可变,资本投入不可变C.其他因素不变仅有劳动投入可变D.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7.如果两类劳动力存在总互补关系,则这两类劳动力需求的( C  )A.自身需求弹性为负值B.自身需求弹性为正值C.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D.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8.反映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是(B)A.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B.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C.劳动力供给的自身工资弹性D.劳动力供给的交叉弹性9.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最重要原因是(A)A.工资率B.技术进步C.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5.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可以表述为(D)A.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B.增加一单位劳动资料投入所增加的产品价值C.平均每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品收益D.劳动的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6.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该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B.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下降C.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正值\nD.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负值第四章1.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蛛网不稳定条件”是指(B)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边际替代率2.下列哪种情况劳动力资源能实现最优分配?(A)A.当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的时候B.当劳动力市场偏离均衡的时候C.当生产效率高的行业向生产效率低的行业转移劳动力时D.当不同行业出现不同的工资率时3.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收敛型蛛网”模型成立的条件是(A)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边际替代率4.在动态均衡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所形成的蛛网模型是(  B )A.收敛型B.发散型C.封闭型D.直线型8.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指的是( B  )A.市场分析中假定各种力量都不变的状态B.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力量相当或稳定的状态C.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同时处于变动的状态D.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9.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 A  )A.充分就业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10.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收敛型蛛网”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nB.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工资弹性11.资本存量增加引起的生产效率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取决于(D)A.企业的生产规模B.企业的生产技术C.产品价格的高低D.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12.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C)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成为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的原因在于(    )A.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形成人力资本存量B.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C.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抵销人力资本存量D.劳动力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2.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D.培训教材费用3.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优分配的做法是(    )A.低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B.高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C.高生产率的行业支付更低的工资率D.低生产率的行业支付更高的工资率4.下列属于企业雇用成本中直接成本的是()A.企业员工的年度工资总额B.企业员工的年度奖金C.招聘员工的广告费用D.参与雇用人员的工资5.企业对员工进行特殊培训所花费成本的补偿方式是()A.由受训员工直接承担所有培训成本B.由企业直接承担所有培训成本C.用低于员工的VMP水平支付员工工资D.用高于员工的VMP水平支付员工工资\n6.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是指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A.大于预期成本的现值时的折现率B.小于预期成本的现值时的折现率C.等于预期成本的现值时的折现率D.等于银行利息时的折现率7.根据人力资本预期投资净现值计算公式,下列因素中影响净现值的是()A.投资的方式B.投资的期限C.投资的客体D.投资的主体8.在下列企业提供的培训中,属于一般培训的是()A.生产知识培训B.产品知识培训C.专业技能培训D.普通话培训9.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是()A.企业对雇员有所有权B.企业对雇员有支配权C.雇员对企业有所有权D.雇员对企业有支配权10.下列属于雇佣成本中的机会成本的是()A.招用员工的广告费B.求职人员的考核费用C.参与企业雇佣行为人员的工资D.员工的考评费用11.在劳动力市场上,体现劳动资源最优分配实现过程的是()A.劳动力从高生产率行业流入低生产率行业B.劳动力从低生产率行业流入高生产率行业C.劳动力从高工资行业流入低工资行业D.劳动力从供不应求市场流入供过于求的市场12.下列属于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中的间接成本的是()A.上大学花费的学杂费B.上大学花费的书本费C.上大学花费的生活费D.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13.企业如对员工进行特殊培训,则特殊培训成本的合理补偿方式是()A.由受训员工直接承担所有培训成本B.由企业直接承担所有培训成本C.在培训期间,双方承担培训成本;在雇佣期间,双方获得培训收益D.在培训期间,企业承担培训成本;在雇佣期间,员工获得培训收益14.当人们选择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条件是()\nA.投资报酬率大于等于时间内生偏好率B.投资报酬率小于时间内生偏好率C.投资报酬率等于市场利率D.投资报酬率小于市场利率15.从人力资本的特征来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其寓寄的载体是(   )A.雇主B.技术C.设备D.劳动者16.当员工接受了企业的特殊培训后,培训收益的确定原则是(   )A.全部归企业享有B.全部归员工享有C.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均等享有D.根据特殊培训的成本支付情况来确定归哪方享有17.下列有关教育投资决策模型表述正确的是(   )A.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教育的直接成本下降将刺激教育投资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教育的直接成本上升将刺激教育投资C.接受教育与不接受教育的收益差距缩小将刺激教育投资D.时间内生偏好率上升将刺激教育投资上升18.职业技术培训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投资具有(   )A.直接性B.长期性C.间接性D.短期性19.下列关于人力资本特点表述正确的是()A.人力资本是寄寓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B.人本身就是人力资本C.人力资本具有不可积累性D.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不具有风险性9.下列培训中属于特殊培训的是()A.上岗证书培训B.职业道德培训C.高压电工资格培训D.文化水平培训第六章1.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    )A.劳动数量的增加B.劳动时间的延长\nC.劳动需要特定的知识技能D.劳动条件的改善2.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3.下列选项中,属于延期支付方式的是(    )A.带薪休假 B.免费工作午餐C.折价优惠商品 D.失业保险4.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C.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不变D.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5.影响实际工资的两个因素是()A.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B.时间和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和时间D.货币工资和某商品的价格6.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均衡工资率会()A.上升B.不确定C.不变D.下降7.非技术性职业的工资低于技术性职业的工资,这种工资差别是()A.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B.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C.人力资本投资的竞争性工资差别D.效用均等化的竞争性工资差别8.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决定工资的基础是()A.劳动价值B.劳动力价值C.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弹性9.由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引起的工资差别是()A.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B.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C.竞争性工资差别D.垄断性工资差别10.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是()A.计件工资B.计时工资C.效益工资D.货币工资\n11.相同的劳动者从事危险岗位与不从事危险岗位时,产生的工资差别属于()A.竞争性工资差别B.补偿性工资差别C.技能性工资差别D.垄断性工资差别12.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基础是()A.劳动力再生产费用B.劳动的边际生产率C.劳动的负效用D.劳动力价值13.在采用计时工资作为基本工资的支付方式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是()A.工人B.企业C.社会D.政府14.适宜采用计时工资计算工资报酬的行业和企业是(   )A.产品数量、质量可以检验的生产行业和企业B.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工人的勤奋与努力的行业和企业C.品种单一且需要大批量进行生产的行业和企业D.产品数量标准不易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15.弱化地区工资差别最有力的杠杆是(   )A.商品贸易B.资本流动C.劳动力的流动D.政府调控16.下列各项中,属于延期支付形式的福利是(   )A.全薪公休日B.失业保险金C.免费工作餐D.带薪休假17.在工资形成过程中,决定劳动力需求价格的是(   )A.劳动力的供给B.劳动力价值C.劳动时间的长短D.劳动的边际生产率18.由于恶劣的劳动条件所导致的工资差别是(   )A.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B.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C.竞争性工资差别D.垄断性工资差别19.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地区间劳动力的差别B.地区间劳动的差别C.地区间竞争的差别D.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0.下列选项中属于实物支付形式的福利是(   )A.支付股权B.支付失业保险金C.带薪休假D.支付退休金\n21.下列关于福利的正确表述是()A.福利不构成劳动者收入来源B.福利是基本工资的一部分C.福利不构成产品成本D.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组成部分22.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A.劳动质量的差别B.劳动数量的差别C.恶劣的劳动条件及伤害危险D.劳动效率的差别23.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其员工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A.一定时间内劳动产品的价值B.一定时间内合格劳动产品的数量C.一定时间内劳动产品的质量D.一定时间内劳动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七章1.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2.劳动力市场中,会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的是()A.工会组织控制劳动力供给的能力下降B.工人的组织程度增强C.工会的组织规模扩大D.企业优先雇佣工会会员3.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企业的特点是()A.该产品市场有多个产品的提供者B.各厂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同质性C.厂商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D.厂商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没有近似的替代品4.在劳动力市场中,卖方垄断的存在将导致()A.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增加B.工资率降低,就业量减少C.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D.工资率降低,就业量增加5.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斜率()A.大于1B.等于1\nC.等于零D.为负值6.在一个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垄断的企业是()A.价格的接受者B.价格的追随者C.价格的决定者D.价格的影响者7.当产品市场由竞争变为垄断时,则劳动力流向是(   )A.从高生产率的行业与职业岗位流向低生产率的行业或职业岗位B.从低生产率的行业与职业岗位流向高生产率的行业或职业岗位C.劳动力不流动D.两者之间同等数量相互流动8.垄断企业的劳动边际产品收益曲线,位于竞争企业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的(   )A.右下方B.右上方C.左下方D.左上方9.劳资双方进行集体谈判时,如果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则(   )A.有利于增强雇主的谈判交涉力量B.有利于增强工会的谈判交涉力量C.对双方谈判没有影响D.对双方谈判的影响相同10.在产品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A.在任何工资水平下都比竞争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要少B.在任何工资水平下都比竞争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要多C.将支付与竞争企业相同的工资D.将支付比竞争企业更低的工资第八章1.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所以总供给等于(    )A.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总额B.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总额C.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减去储蓄的余额D.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加上储蓄的总额2.下列不属于季节性失业特点的是()A.行业性B.阶段性C.规律性D.地理区域性19.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数量标准是失业率控制在(   )A.0—1%之间B.3—5%之间C.8—10%之间D.10—15%之间4.摩擦性失业的基本特征是()\nA.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B.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年龄要求上是平衡的C.失业劳动力的数量小于就业岗位的数量D.失业劳动力的数量大于就业岗位的数量5.下列劳动类型中,属于就业范畴的是(   )A.家务劳动B.雇用劳动C.救济性劳动D.义务劳动6.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方法是()A.实施职业技能开发B.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C.进行职业预测D.缩短劳动者寻找工作时间7.下列劳动类型中属于就业范畴的是()A.家务劳动B.救济性劳动C.农业劳动D.义务劳动第九章1.从总供给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成因的通货膨胀类型是(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 D.惯性通货膨胀2.由于经营者要求增加利润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称为()A.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B.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C.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结构性通货膨胀3.有关自然失业率正确的描述是()A.自然失业率是正常失业与就业人口的比例B.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常量C.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D.自然失业率是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不一致时的失业率4.菲利普斯曲线含有的重大政策选择意义是()A.说明了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两个宏观总量的关系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选择,使二者处于某种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C.说明自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没有关系\nD.说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5.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源是()A.厂商的垄断B.厂商的竞争C.工会的垄断D.劳动力的竞争6.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主要结论是(   )A.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同时上升B.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同时下降C.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是此消彼涨的关系D.失业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7.自然失业率是指()A.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B.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C.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D.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社会平均工资率时的失业率第十章1.一般来说,公共部门工资水平的实行原则是()A.“比较工资”原则B.“最高工资”原则C.“最低工资”原则D.“社会平均工资”原则2.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我国劳动就业最低法定年龄为()A.15周岁B.16周岁C.17周岁D.18周岁3.根据国务院1995年通过的《关于修改<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我国职工每周工作的制度时间是()A.35小时B.38小时C.40小时D.48小时4.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是属于()A.政府的社会福利B.政府的社会补贴C.政府购买D.政府的转移支付5.在公共部门的工资结构中,工资差别所占比重较大的是(   )A.福利补贴费B.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C.岗位津贴D.年龄津贴\n第十一章1.效率合约是指(    )A.工会效率最大化B.用人单位效率最大化C.用人单位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D.工人效率最大化2.下列属于劳动关系范畴的是()A.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B.农户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作家与出版社因图书出版而产生的关系D.信息咨询公司的咨询员与各类客户之间的关系3.工会在集体谈判中,对其谈判能力约束最大的条件是(   )A.政府政策与法律B.工会组织规模大小C.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4.传统型的劳动关系类型是(   )A.利益一体型B.利益一体化C.利益冲突型D.利益协调型5.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划分的依据是(   )A.生产要素的合作论B.生产资料的公有制C.生产资料的私有制D.多元劳动关系利益论6.根据现有的《劳动法》规定,我国职工劳动就业的最低年龄是(   )A.14周岁B.16周岁C.18周岁D.20周岁二、多项选择题第一章1.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A.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B.劳动力形成周期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C.劳动力不能储存D.必须保证劳动力维持生命的最起码的收入或物质生活条件E.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n2.劳动力的特点主要有(     )A.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B.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特征C.劳动力可以储存并转移D.劳动力具有能动性作用E.劳动力的形成周期较短,一般为1年第二章1.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A.宏观经济状况B.人口性别构成C.家庭的和谐程度D.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E.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完善程度第三章1.等成本线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其斜率(       )A.等于零 B.为正值C.为负值 D.等于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E.取决于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价格2.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的正确理解有()A.工资率上升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减少B.工资率上升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增加C.劳动力需求量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D.劳动力需求量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E.劳动力需求量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3.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为()A.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B.产品的需求弹性C.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D.资本的供给弹性E.劳动力供给弹性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的一般性属性有(       )A.通过对立的两个主体——劳动者个体与企业之间的交换行为形成新的生产力B.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行为C.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形成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D.通过交换实现了高效的生产要素的结合E.通过劳动力市场调节了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2.当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和就业量的波动趋于均衡点时,应具备的条件有()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n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陡峭E.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平缓3.对于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理解正确的有()A.经济中各种对立变动着的力量处于相对稳定不变的状态B.经济中各种对立变动着的力量处于持续变动中的状态C.揭示经济变量之间实现均衡的条件和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分析方法D.揭示经济变量之间不稳定关系的分析方法E.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均衡4.对于劳动力市场含义表述正确的有(     )A.实现劳动力交换的场所B.实现劳动力交换的机构C.反映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劳动力价格(工资)的运行趋势D.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E.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唯一途径第五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雇用调整的成本,雇用调整对策的具体形式有(       )A.存货调整 B.商品数量调整C.商品价格调整 D.变更劳动关系调整E.劳动投入量调整2.用净现值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正确的做法有()A.把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与成本直接比较B.把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和成本按一定折现率折现后比较C.当净现值为正时说明投资决策在经济上合理D.当净现值为负时说明投资决策在经济上合理E.当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现值大于投资成本现值时说明投资决策在经济上合理3.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主要有()A.普通教育B.职业技术培训C.健康保健D.劳动力流动E.增加设备4.企业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企业内部劳动要素进行再组织时,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有\n()A.雇员的招聘、调动等活动通过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进行B.雇员和企业之间是从属关系C.雇员与企业之间是平等的选择关系D.企业对雇员具有使用支配权E.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是全社会的5.人力资本的特点主要有(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B.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风险性C.人力资本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D.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E.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6.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A.范围只限定在企业内部B.形成基础是企业与雇工的持续劳动关系C.劳动力流动的成本较低D.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不存在雇用关系E.主要靠市场机制来配置劳动力资源第六章1.劳动经济学家把引起补偿性工资差别的非工资性因素归纳为(       )A.恶劣的劳动条件与伤害危险B.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评价C.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D.劳动的时间长度E.劳动的数量与质量2.下列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中,属于福利种类的有()A.失业保险B.加班工资C.带薪休假D.免费工作餐E.年终奖3.在下列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中,属于福利的有()A.带薪休假B.免费工作餐\nC.失业保险D.免费或优惠服务E.加班补贴4.企业采取延期支付的形式支付福利具有的优势有()A.有利于减少企业在福利上的支出B.有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生产经营外部条件C.延期支付的灵活多样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D.有利于企业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E..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在免税的基础上获得积累5.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所具有的特征包括(     )A.法定性B.企业自定性C.灵活性D.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E.以劳动为支付基础第七章1.在集体谈判决定工资模型中,确定双方坚持点的主要因素有(     )A.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求状况B.经济的景气程度C.企业货币工资的支付能力D.其他工会组织的集体谈判结果的影响效应E.双方的谈判技巧2.在劳动力市场中,卖方垄断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A.工人的组织程度B.工会的组织规模C.工会的财政状况D.以往惯例E.企业的支付能力第八章1.解决摩擦性失业的方法有()A.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B.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C.增加就业机会D.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E.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2.有关充分就业的描述,正确的有()A.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愿意就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B.充分就业的实现,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nC.摩擦性失业及其他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行不悖D.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E.充分就业是一个理想状态3.总供给等于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其公式中的生产要素包括(     )A.劳动B.资本C.技术D.土地E.管理4.从均衡的国民收入价值形态角度来看,国民收入应等于(     )A.总供求B.总供给C.总需求D.消费+储蓄E.消费+投资第九章1.按照直接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分为()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结构性通货膨胀D.预期型通货膨胀E.惯性通货膨胀2.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有()A.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B.企业为追求更大利润而提高商品的价格C.总需求的过度增长D.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加E.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3.变形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有(     )A.失业率高,工资与价格水平较低,通货膨胀率低B.失业率高,工资与价格水平较高,通货膨胀率低C.失业率低,工资与价格水平较低,通货膨胀率高D.失业率低,工资与价格水平较高,通货膨胀率高E.失业率低,工资与价格水平较高,通货膨胀率低第十章1.在失业严重时期,政府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有()A.减少政府购买B.减少政府转移支付\nC.扩大政府购买D.增加政府转移支付E.降低税率2.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共部门服务范围主要涉及到(     )A.公共管理B.义务教育C.基础研究D.环境保护E.企业管理第十一章三、判断题第一章1、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3、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5、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6、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8、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身经验已经充分表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9、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劳动资源闲置的典型表现,劳动资源是稀缺的,闲置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稀缺的本质——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10.实现互惠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n第二章1、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3、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由工资率的变动所引起;表现为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位置的变化。4、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由工资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5、劳动时间所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各种配置组合,给主体(家庭或个人)带来的效用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7、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8、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9、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10、主体均衡的条件,即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W=MRS。11、在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必定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了,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消费闲暇的代价变得更加昂贵。12、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13、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14、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劳动,以能否取得最大效用为决策原则。15、如果家庭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增加了,对家庭非就业成员的劳动参与存在着明确的负向影响;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向影响。1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驱使下,将刺激劳动力参与率提高。17、其他条件不变,只限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较高回报的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是负向影响。18、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男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19、制度劳动时间缩短,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下降,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就业就会增加。20、如果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一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即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当工资率大于最低劳动供给价格,选择就业;当工资率小于最低劳动供给价格,选择不就业。\n第三章1、将劳动需求价格与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描述出来就可得到企业劳动力需求表。2、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无限可分、且连续变动,则可根据需求表描述出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表和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表格和几何图像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3、如果把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劳动力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揭示劳动力需求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个函数称为劳动力需求函数。4、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5、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位。6、企业经营短期,在这个时期内其他的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7、企业经营的长期,这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的时期,不仅劳动投入可以调整,资本也可以调整,新的企业也可以建立。8、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9、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设为MC。显然,MC=W。10、从经济学原理可知,短期,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11、短期,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12、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之比。13、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企业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货币金额可能购买到的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限,它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14、在长期,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劳动和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品之比等于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同时这也是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必须遵循的原则。15、比较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D和由企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所示的短期需求曲线VMP,可以清楚地看到短期需求曲线VMP从上向下穿过长期需求曲线,并且短期曲线更为陡峭,长期曲线则较为平坦。即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16、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替代。17、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互补。\n第四章1、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2、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3、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于:其一,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4、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它是通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双方在竞争中自发地形成的。5、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稳定条件”。其图形称为“收敛型蛛网”。6、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被看作是“蛛网中立条件”。其图形称为“封闭型蛛网”。7、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看作是“蛛网不稳定条件”。其图形称为“发散型蛛网”。8、决定劳动力需求变化的长期力量并不是工资水平,而是社会的总需求。第五章1、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2、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3、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是投资的产物。4、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亦要承担投资风险。5、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6、一般培训,是指雇员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雇员培训的企业以外的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7、特殊培训是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8、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9、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础是企业和雇员持续的劳动关系。10、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其功能是使企业在劳动关系持续存在状态下劳动力的配置趋于优化,并使这种配置调整在费用较小的情况下实现。11、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核算,若净现值为正,说明收益的现值大于成本的现值,投资决策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如果净现值为负,那么成本现值大于收益现值,投资决策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12、当按某一折现率折现,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预期成本的现值时,此折现率即为投资报酬率。\n13、时间内生偏好率,是指个人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偏好,即个人愿意接受的最低的利息率,它大于或等于货币的市场利率。14、只有当投资报酬率大于或等于个人时间内生偏好率时,人们才会选择人力资本投资。15、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直接成本,是由接受大学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成本,亦称机会成本,是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16、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大学教育的直接成本下降,将会刺激大学教育投资。17、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大学生年收入比高中生年收入超出的部分扩大,将会刺激大学教育投资。18、个人时间内生偏好率给定,大学教育投资的报酬收益率增大,将会刺激大学教育投资决策。19、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以雇员与企业的从属关系、企业对雇员具有使用支配权为前提条件。20、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劳动力的流通,其实质是通过竞争实现工资和就业的决定。第六章1、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2、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地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4、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由于劳动力的特殊属性,故而其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5、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6、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7、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8、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X合格产品数量9、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10、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1、地区间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但不能最终地消除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和最终地使之消失,只能有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七章\n1、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只有一个唯一的产品供给者,厂商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没有近似的替代品,2、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3、垄断企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在竞争企业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的左下方。4、产品市场的垄断行业减少社会的就业和生产。5、产品市场的垄断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它使劳动力从生产率高的行业或职业岗位,流向低生产率的行业或职业岗位。6、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存在,造成就业量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就业水平。7、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存在,造成均衡工资水平,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工资水平。8、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存在,造成买方垄断企业内部长期存在职业空位。9、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存在,使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由卖方垄断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进入非垄断行业或地区劳动力市场。10、集体谈判双方的坚持点,即是谈判双方让步的最大限度。11、度量工资和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通常采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12、经验表明,基尼系数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收入分配格局缺乏激励;基尼系数大于0.4,则表示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某种社会震荡。第八章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2、就业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就业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4、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决定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5、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6、摩擦性失业不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故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信息和流动成本,缩短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就可使此类失业得到缓和。7、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8、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9、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10、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X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X100%第九章1、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升,是指价格总水平或一般价格水平。\n2、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3、如果价格总水平只是轻微地上升,比如,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低于2%,一般也被排除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之外。4、通货膨胀理论,一般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导机制为前提来分析通货膨胀的。5、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当在纸币替代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的上涨。6、揭示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关系。7、摩擦性、季节性、技术性、结构性等类型的失业均为正常失业,它与总需求水平没有直接的联系。8、从理论上讲,正常失业与社会劳动力的比例即为自然失业率。第十章1、政府购买,它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故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过程有着实质性的影响。2、国家劳动立法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劳动力市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3、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4、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5、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度量。6、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比较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7、在现代社会,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比企业部门相对较快。8、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9、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在个人所得税中,劳动者承担部分税负,雇主承担部分税负。1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得到法律的保护。1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13、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14、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15、收入政策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实行工资——物价指导、工资——物价管制、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等。16、政府在工资的宏观调控方面,总的原则是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n17、在工资的形成上,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效益决定、民主协商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调控体系。18、工资过高会侵害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工资过低,会侵害劳动力所有者的利益,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无法维持经营。19、在我国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中,以工资指导线为主线,以劳动力市场价位为基础,以政府指导下的工资民主协商为主要的工资形成方式。20、人力政策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扩大就业的对策,其主要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第十一章1、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如雇主与雇员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2、劳动法律关系是人们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3、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是劳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的稳定性;4、享有法人财产权或经营权的雇主在劳动关系中是用工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效率。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也只能是在符合国家劳动立法基础上的集体谈判。6、货币工资决定,工会必须面对一条向右下倾斜的劳动力需求曲线。这样,无论是这条曲线的位置还是其弹性的大小,都会对工会达到其目标的能力构成一种约束。效率合约是指那些能够使雇主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在这些点上,任何一方福利的增加都要使对方的福利受损,即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可能。7、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确实是保障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较好的选择。8、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9、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10、当代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的主要方面就具有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特征。四、名词解释第一章1、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2、互惠交换:是从社会的角度看没有人损失的交换,即交换的结果使社会的福利不因交换而减少。互惠包括三种情况:(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第二章\n劳动力:劳动力有三层含义: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通常叫做社会劳动力。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中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概念的其他表达方式分别是,数学语言的方式S=f(w),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Es=(△S/S)/(△W/W);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实质就是工资率变动1%,劳动力供给变动多少。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相同效用(效用序列数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多少劳动收入的比。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即为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另外一方面,亦可以看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即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W=MRS。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横轴取年龄或年龄组,纵轴为劳参率,将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的劳参率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劳参率的生命周期。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则有:MRP=VMP=MP.P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工资率变动时,劳动力需求量相应地变动。劳动力需求量\n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平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在企业经营的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两个可变的投入,即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之比。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企业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货币金额可能购买到的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限,它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可以做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其图形称为“收敛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稳定条件”。“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看作是“蛛网不稳定条件”。其图形称为“发散型蛛网”。“封闭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被看作是“蛛网中立条件”。其图形称为“封闭型蛛网”。第五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投资:一般培训:企业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雇员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雇员培训的企业以外的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那么,不论这种业务技术知识、技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们都属于一般培训,或普通培训。特殊培训:特殊培训与一般培训相反,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这类培训就是特殊培训。\n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管理规则、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或雇员的组织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织内雇员由招聘、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构成的管理系统。第六章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X合格产品数量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由于职业的非货币特征或职业的非工资因素的存在,为了使各类劳动和职业的吸引力均等化,客观上需要用较高的工资来对工作环境差、职业社会声望低、风险大的职业进行补偿。此类工资差别称为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的特殊性给予补偿形成的。此类差别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别。具体分为两类:其一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其二为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工资: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的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即不同劳动者工资所得在数量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第七章洛伦茨曲线:横轴表示参与分配的个人或家庭户数累计的百分比,纵轴表示所得收入累计的百分比。当累计量不断变化时,即可画出从原点(0,0)到纵轴坐标(1,1)的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该曲线即为洛伦茨曲线。而从原点(0,0)到纵坐标(1,1)的直线是分配绝对均等线。基尼系数: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则可用A除以(A十B)的商表示分配的均等程度。这个数值称为基尼系数G,亦称为洛伦茨系数。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G=A/(A十B)。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n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只有一个唯一的产品供给者,厂商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没有近似的替代品,所以,垄断的企业就近似于一个行业。在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也就等于对这一行业产品的需求。因此,垄断的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工会组织通过控制、限制劳动力供给,从而获得影响劳动条件的能力。卖方垄断的范围和影响程度,视工人的组织程度、工会组织规模、工会的财政状况以及惯例而定。由于工会组织通过控制劳动力供给,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对工资决定和就业发生系统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成为一个买方垄断者,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唯一雇主。此时,买方垄断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将导致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在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左上方:越是增加工人的雇用,其边际成本增加的越多。第八章失业: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均为失业者。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问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由于摩擦性失业不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故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信息和流动成本,缩短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就可使此类失业得到缓和。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缓解结构性失业的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等。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该类失业具有地理区域性、行业性、规律性、失业持续期的有限性等特点。需求不足性失业: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劳动就业: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充分就业:\n可从两个视角观察,其一,从劳动力供求的相互关系看,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其二,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看,充分就业是指社会总需求增加时,而总就业量不再增加的状态。也就是说,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愿意就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的状态。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社会总供给: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来源于国民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连续不断地经常性生产。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即劳动、土地、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社会总需求: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那么,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均衡国民收入:当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均衡国民收入。第九章通货膨胀:一般被理解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当在纸币替代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总供给,形成膨胀性缺口,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经济社会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特点,各部门在市场需求结构变动、收入水平变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结构性因素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引起价格的普遍上涨。菲利普斯曲线:W·菲利普斯1958年发表一篇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论文,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换位关系的曲线。该曲线以发现者命名,故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系统中,总存在着一定水平的正常失业。摩擦性、季节性、技术性、结构性等类型的失业均为正常失业,它与总需求水平没有直接的联系。可以说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从理论上讲,正常失业与社会劳动力的比例即为自然失业率。第十章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转移支付是政府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此类支出虽然没有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只是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但通过这种收入的再分配影响着不同收益群体的经济选择和决策,与政府购买一样,都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地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n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最低工资标准不是由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协商决定,也不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作用自发形成的,它一般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颁布,具有单方面的强制性。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商品,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置、失业严重时,政府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等,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等,减少货币供应量,缩小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因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故称为收入政策。收入政策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实行工资一物价指导、工资一物价管制、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等。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第十一章劳动关系: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人们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一方为雇佣劳动者,仅有劳动力而不具有实现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以获得生存;另一方是资本的所有者。两者在经济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矛盾和冲突。阶级斗争的理论是指导劳动者斗争的基本原则。\n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其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包含在国家的利益之中,劳动者的利益由国家来代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由国家各项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保障。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这种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设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当代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的主要方面就具有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特征。效率合约:是指那些能够使雇主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在这些点上,任何一方福利的增加都要使对方的福利受损,即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将所有可能的切点连接起来,可得到曲线ed,曲线ed通常被称为效率合约曲线(或效率合约轨迹)。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工会的无差异曲线和雇主的等利润曲线的一个切点。五、计算题第二章1.假设在某一类劳动力市场中,当工资率为20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2000人;当工资率提高到30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5000人。要求:(1)计算该类劳动力的供给弹性。(2)判断该类劳动力的供给弹性类型。2.在某一劳动力市场,当工资率为10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0万人;当工资率为12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1万人。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劳动力供给弹性。3.(本题9分)题35表是某地区某年末人口统计数据(单位:万人)年龄段男性女性人口数劳动力人口人口数劳动力人口15-25岁22821625-35岁2827282635-45岁3231.63330.845-55岁3028.72926.255-65岁3734.1371.5根据表中数据:\n(1)分别计算15-25岁年龄段和25-35岁年龄段的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6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2)比较(1)中两个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情况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3分)第三章1.(本题9分)某一劳动力市场中存在A、B两类劳动力。当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由10元/小时降低到9元/小时后,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10000人增加到12000人;同时,这种变化也使得A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5000人增加到5500人。要求:(1)计算B类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2)计算A、B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3)判断A、B两类劳动力属于总替代还是总互补关系。2.假定某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总成本(C)为10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劳动力(L)和专用设备(K)。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W)为每人20000元/年,每台专用设备的成本(R)为50000元/年。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等成本线的斜率。第八章1.(本题6分)根据题36表所给资料,求该地区失业率。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万人)失业人口(万人)小学及以下804小学至初中1106初中至高中1208高中以上9022.根据题35表所给的2007年数据资料,并且已知当年该地区的平均失业周期为26周。计算该地区该年度的年失业率。受教育程度社会劳动力(万人)有失业经历人数(万人)小学及以下708初中10010高中1109高中以上805.43.某地区不同教育程度的失业者、失业周期的相关资料如题35表,求该地区平均失业持续期。\n受教育程度失业人口(万人)平均失业周期(周)小学及以下350小学至初中940初中至高中660高中以上2804.根据题35表所给的数据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失业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年龄段就业人口(万人)失业人口(万人)16-29岁7230-39岁10340-49岁9150-60岁51.55.根据题35表所给资料,求该地区失业率。年龄段就业人口(万人)失业人口(万人)16-30岁110430-40岁100640-50岁90850-60岁802题35表6.(本题6分)某地各年龄段失业者失业周期的相关资料如题36表,求该地区平均失业持续期。年龄段失业人口(万人)平均失业周期(周)16-30岁45030-40岁64040-50岁86050-60岁280题36表\n六、问答题第一章1.简要回答社会经济运行中导致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P13-14答:互惠交换:是从社会的角度看没有人损失的交换,即交换的结果使社会的福利不因交换而减少。互惠包括三种情况:(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实现互惠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一是信息障碍:信息的缺失,偏误,不对称;二是体制障碍: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三是市场缺陷: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主体的干扰阻碍互惠。2.简述劳动力的主要特征。P8-9答:其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其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其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3.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P3答: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第二章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P38-392.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几种类型?P41-433.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答:经验、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由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4、怎样理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劳动者在工资率变化的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是什么?答:相对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闲暇和劳动时间的效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随工资率的提高,主体选择了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由此推论,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反而减少了。\n5、试述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答: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人口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水平.长期的变动趋说明,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第三章1、简述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答: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2、为什么说劳动力需求具有派生性?3、简述决定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4、试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答: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则有:MRP=VMP=MP.P。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设为MC。显然,MC=W。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因为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即:MRP=VMP=W。如用文字叙述,即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第四章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属性。答: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属性是:\n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换行为,使劳动力与非劳动生产要素实现具体的结合,使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与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要素,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在交换的过程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计量,能够使双方接受交换的结果,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效率原则是产生劳动力市场的自然基础之一。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规定性。答: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通过劳动与工资的交换,不仅实现企业法人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同时实现劳动者的利益。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依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导形式,企业法人财产的投资者主体主要是代表全体劳动者的国家,生产资料归根结底是劳动力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因此,劳动力市场实现的经济利益,就是劳动力所有者的经济利益。1、简述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答:(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使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第五章1、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有哪些特征?答: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其一,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其二,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就像能够产生货币收入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资本一样,能够为其所有者提供现实的收益。其三,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是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并突出劳动能力和其素质结构的异质性,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形成;强调体力、智力诸如健康状况、知识、技能等是人力投资的结果,是人力投资的对象,强调并突出高素质结构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n其四,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亦要承担投资风险。2、什么是一般培训?什么是特殊培训?答: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如雇员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将企业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雇员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雇员培训的企业以外的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那么,不论这种业务技术知识、技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们都属于一般培训,或普通培训。特殊培训与一般培训相反,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这类培训就是特殊培训。3、什么是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有什么特征?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什么意义?答: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管理规则、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或雇员的组织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织内雇员由招聘、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构成的管理系统。与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较,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内部劳动力市场只限定在企业内部。雇员的招聘、录用、降职、调动、晋升、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暂时解雇等等,表现为企业内部劳动要素的再组织行为。其二,企业对组织内雇员的支配和雇员接受企业的行政指挥,受到必要的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指挥和服从这样的角度看,企业组织和每一个组织内的成员是从属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配置转换和工资变动等现象并不变更劳动关系。它是劳动力在企业内流动的表现。这种流动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过程,通过流动调整着劳动职能的变换,能与位的优化匹配。其三,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其功能是使企业生产诸要素的投入在劳动关系持续存在状态下的配置趋于优化,并使这种配置调整在费用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活动受到企业严密完整的计划约束,并受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刺激企业内培训的发展。第二,降低培训成本。第三,降低雇用调整的成本。4、简要回答企业特殊培训的成本补偿途径。P186-1875、简要回答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P168-1717、简述运用净现值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核算的主要步骤。P173-174第六章1、试论述哪些因素有利于缩小地区工资差别?2、根据下面提供的员工福利方面的资料,回答资料后面的问题。《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一项调查报告,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227位资深经理人的调查,结论是增加员工福利投入的回报率达600%。同时,生产率持续提高,员工福利形式越多,福利支出占薪酬总额百分比也一直持续上升。其中,美国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占直接薪酬之比大约是30%~\n40%。近50年来,不仅传统的企业福利形式,如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和实物以及服务快速增加,而且包括咨询服务、家庭援助、困难慰问、法律援助等一些新福利项目也在员工福利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员工福利增加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问题:(1)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在近年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员工福利形式有什么样的新变化?(2)简述企业员工福利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3、简要说明计件工资形式的适用范围。答: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X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工资以劳动的结果为计量工资的基础,它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适用范围主要是:(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生产行业和企业,等等。4、如何看待由于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5、简述地区工资差别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具体表现。答:地区工资差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工资差别。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形成地区工资差别的原因方面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1)地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差异;(2)人均物质资本差异;(3)人均人力资本差异;(4)市场竞争程度差异,等等。地区间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但不能最终地消除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和最终地使之消失,只能有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6、试分析垄断性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7、试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原理。答:工资: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作为劳动力的均衡价格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取决于:(1)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本,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训练费用等。(2)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其次,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或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最后,工资的决定,即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是在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确定的。从工资决定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可变的活劳动加之于不变的资本上面,一方面,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其边际使用价值递减,劳动力体现其使用价值的程度依资本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工资又具有与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和维持费用密切相关的趋势,即与劳动力价值有密切相关的趋势。所以,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地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n同时,在工资决定方面还应看到,与商品价格决定的另一重大差别,商品价格的决定一般不受社会的和历史的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由于劳动力的特殊属性,故而其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因素等。8、简要说明计时工资及其使用范围。答: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下述部门和人员:(1)产品数量标准不易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是主要地由个人决定,而是取决于机械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3)产品质量重于数量,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工人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4)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控制的企业,等等。9、什么是福利?福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福利有以下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的支付,由一定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制度安排决定,从而具有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多种福利支付形式具有强烈的企业个性色彩,依企业和职工各自的偏好,自主灵活地确定基本工资和福利的组合,以及福利的支付项目。企业间在福利支付项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等等。第七章1、简述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答: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只有一个唯一的产品供给者,厂商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没有近似的替代品,所以,垄断的企业就近似于一个行业。在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也就等于对这一行业产品的需求。因此,垄断的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值,这样就使得垄断企业增加产品销售量所得到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的平均收益,即低于产品的价格。由于垄断的企业在每种工资水平下雇用的劳动力,均比完全竞争的企业少,所以,产品市场的垄断对经济的第一个影响是垄断行业减少社会的就业和生产。垄断对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它使劳动力从生产率高的行业或职业岗位,流向低生产率的行业或职业岗位。2、某地区从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如题38表:时期1978年1988年1992年1998年2004年基尼系数0.150.300.350.380.45\n根据以上资料:(1)说明基尼系数的含义、取值范围及各区间的意义。答:工资和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一直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高度重视。度量工资和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通常采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含义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则可用A除以(A十B)的商表示分配的均等程度。这个数值称为基尼系数G,亦称为洛伦茨系数。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G=A/(A十B)。取值范围及各区间的意义收入分配不可能绝对均等也不可能绝对不均等,所以,基尼系数G≠0,基尼系数G≠I,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洛伦茨曲线越弯曲,收入差距越大,分配越不均等;经验表明,基尼系数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收入分配格局缺乏激励;基尼系数大于0.4,则表示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某种社会震荡。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比较正常。(2)简述该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并判断该地区在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合理。表中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尼系数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表明人们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1978年时基尼系数为0.15,表明人们收入差距非常小,收入格局缺乏激励,基本是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能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1988年—1998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但在合理的范围,极大调动了大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改善。但进入21世纪以来收入差距超过了基尼系数的合理范围,引起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摆在了党和政府的面前。3、简要回答劳动力市场处于卖方垄断时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答: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工会组织通过控制、限制劳动力供给,从而获得影响劳动条件的能力。卖方垄断的范围和影响程度,视工人的组织程度、工会组织规模、工会的财政状况以及惯例而定。由于工会组织通过控制劳动力供给,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对工资决定和就业发生系统的影响。卖方垄断存在,使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由卖方垄断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进入非垄断行业或地区劳动力市场。使流入地区或流入的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最终也会降低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4、简要回答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垄断时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答:\n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成为一个买方垄断者,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唯一雇主。此时,买方垄断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将导致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在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左上方:越是增加工人的雇用,其边际成本增加的越多。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存在,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是:造成就业量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就业水平;造成均衡工资水平,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工资水平;买方垄断企业内部长期存在职业空位。5、试论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6.根据有关部门调查A国20%的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而20%的高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0%;B国20%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10%,20%高收入人口占收入比重为45%。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说明哪国贫富差距大?(2分)(2)简述基尼系数的含义。(2分)(3)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在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6分)第八章1、如何正确理解就业概念?答: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2、简述就业总量决定的基本原理。答: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决定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来源于国民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连续不断地经常性生产。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即劳动、土地、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余下的部分用于储蓄。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那么,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当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均衡国民收入。因而,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3、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缓解?答: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问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n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失业者缺乏有关就业岗位完整的、准确的信息,企业缺乏求职者完整的、准确的信息;(2)失业者缺乏迅速流动的条件;(3)不能迅速地找到适合本人的职业;(4)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障碍,等等。由于摩擦性失业不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故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信息和流动成本,缩短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就可使此类失业得到缓和。4、试论述技术性失业的特点及缓解对策。答: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有以下特点:(1)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2)工资的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3)以新方法生产现有产品与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比较,前者对失业的影响程度大;(4)技术进步对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的影响大;(5)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工人的平均年龄越高,对失业的影响越严重。缓解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5、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哪些形式?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扩张与收缩、景气与衰退)不能科学预测,持续期限、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第九章1、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答:通货膨胀一般被理解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在把握通货膨胀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升,是指价格总水平或一般价格水平。其二,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其三,如果价格总水平只是轻微地上升,比如,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低于2%,一般也被排除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之外。其四,通货膨胀理论,一般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导机制为前提来分析通货膨胀的,由于制度或体制性因素的作用,例如对价格实行严密的管制,使价格上涨受到阻碍,这便出现了潜在性或压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不涉及这类问题,故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实际上涨而言的。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当在纸币替代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的上涨。2、试分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答: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具体是:其一,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二,企业的正常盈利属于生产成本的范畴,在追求更大利润的情况下也造成商品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当工资提高时,企业与工资提高的形势相对应,要求增加利润,把商品价格提高到补偿工资提高的水平上,造成价格的普遍上涨。其三,国际贸易对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n3、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意义?答:揭示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关系。W·菲利普斯1958年发表一篇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论文,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换位关系的曲线。该曲线以发现者命名,故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主要是:第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第二,当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定义为正常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第三,菲利普斯曲线含有重大的政策选择意义: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选择,使二者处在某种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4、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其一,技术进步的速度。其二,劳动力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三,工资刚性增强。其四,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与水平,职业技术培训事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获得新技能与信息的费用与组织等等。自然失业率的客观存在说明,企图采用降低总失业使之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不仅不会对就业产生持久性影响,反而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第十章1、试论述公共部门就业决策的特点及其就业增加的原因。2、简述政府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答:政府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1)为完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以及提供某些不便由社会厂商提供的公共服务活动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由于上述活动,特别是政府购买,它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故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过程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本身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国家劳动立法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3、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有着性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第二,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第三,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度量。第四,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比较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4、在现代社会,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是什么?答:在现代社会,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主要是:(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公共部门服务的需求;(2)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交换为基本外在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物品的社会价值,例如气象信息服务等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3)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公共部门迅速发展的基础。5、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主要原因有哪些?\n答: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的比重,公共部门劳动者比企业部门劳动者高;(2)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通常低于各类企业部门,工龄的增长与职务的提升带来工资的增加;(3)公共部门的劳动特点、职业结构特点使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4)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部门那样强,很多公共物品类似于生活必需品,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5)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等等。6、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答: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市场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及其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和企业工资分配的制度。政府在工资的宏观调控方面,总的原则是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在工资的调控上由总量控制向水平控制转变。在工资的形成上,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效益决定、民主协商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调控体系。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形成的市场均衡工资率,决定了工资必须围绕劳动力价值波动。工资过高会侵害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工资过低,会侵害劳动力所有者的利益,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无法维持经营。在上述调控体系中,以工资指导线为主线,以劳动力市场价位为基础,以政府指导下的工资民主协商为主要的工资形成方式。第十一章1、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目标模式及其建立的基础。答:(1)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目标模式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所谓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其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由国家各项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保障。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所谓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这种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设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当代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的主要方面就具有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特征。(2)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法人财产权及劳动力产权的逐渐明确,必然使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第二,劳动关系多元化。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劳动关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第三,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第四,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第五,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n以上劳动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已经由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向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3)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物质利益原则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而物质利益原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物质利益原则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二是物质利益平衡机制;三是物质利益调节机制;四是物质利益约束机制。劳动合同制作为国家基本劳动制度充分体现了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要求。2、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答:劳动关系: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桥梁。劳动关系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和内容。第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兼有的特点。第三,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第四,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一方是雇主,另一方是雇员。3、如何理解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确定工资等劳动条件的方式是实现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比较好的选择?答: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充分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权利的对等性。因而,由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确定工资、劳动条件,保障了劳动关系运行的公平性。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谈判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可以在给定生产力的条件下保障效率的实现。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确实是保障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较好的选择。2、案例:“近些年来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备,一些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难。”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玫说。此前,劳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不承认与劳动者有事实劳动关系,不支付经济补偿金;②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③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有的用人单位设立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⑤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目的是不交或是少交社会保险金,降低用工成本。(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