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 M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消费经济学课件\n目录教学大纲8第一章绪论11补充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内容11一、微观经济学①②③④12二、宏观经济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3三、劳动经济学④(劳动供需)14四、财政学⑤(政府收支)15五、货币银行学⑥⑦⑧⑨(国内外宏观货币运动规律)16六、金融工程⑦(资本供需、资本定价和资产组合)16七、投资学⑦(项目投资和投资者资产组合)17八、公司金融⑧18九、金融市场学⑥⑦⑧⑨19十、国际金融⑨19十一、国际经济学⑨⑩(为什么要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20十二、国际贸易⑩20十三、国际贸易实务⑩(国际买卖方式、过程和法律)21十四、生产运作管理②22十五、质量管理学②22十六、市场营销学③22十七、消费者行为学①24十八、消费经济学①25第一节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和研究的历史演变26一、古典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26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前的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27三、凯恩斯的消费观点28四、当代经济学对消费理论的贡献29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分析30第二节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体系30一、微观消费问题31二、宏观消费问题32三、微观消费研究与宏观消费研究的关系32四、本课程体系32第三节消费者行为及相近学科比较33一、消费经济学与其他相近学科比较34二、消费者行为的原则和特征35小结:36关键术语:36复习思考题:36上半部分微观消费问题37第二章消费者的消费决策37第一节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及其预算约束38一、预算约束38\n二、预算约束的变动39第二节效用与满足程度41一、效用41二、基数效用理论43三、序数效用理论46第三节价格与消费51一、需求曲线51二、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见第二章附录和第二章)53三、替代品与互补品56四、需求的价格弹性58第四节收入与消费59一、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59二、需求的收入弹性61三、恩格尔曲线62四、预期收入63第五节影响消费决策的其他因素64一、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决策64二、社会文化因素65三、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67四、市场发育程度对消费决策的影响69五、税收对消费决策的影响71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75第一节储蓄的动机分析75一、生命周期储蓄75二、遗产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77三、谨慎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78四、目标储蓄及其影响78五、其他类别的储蓄动机79第二节利率、预算约束与储蓄79一、两阶段的预算约束79二、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81三、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81第三节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82一、社会保障制度82二、资本市场如何影响储蓄P6787三、税收对储蓄的影响88四、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90第四节我国现阶段的高储蓄91一、高储蓄的原因91二、储蓄高增长的负面效应91第四章消费者的信贷决策93第一节预算约束与信贷决策93一、当期收入与预期收入93二、跨期消费93\n三、消费信贷对预算约束的影响94四、消费信贷对储蓄的影响94第二节消费信贷的种类94一、消费信贷概念94二、消费信贷必要性95三、消费信贷种类95四、住房抵押贷款96四、汽车贷款96五、信用卡96第三节影响消费者信贷决策的因素97一、预算约束对信贷决策的影响97二、时间偏好及消费偏好对信贷决策的影响98三、利率水平及资产价格对信贷决策的影响98四、信贷决策的内容98第四节消费信贷决策的风险和信贷管理100一、消费者面临的信贷风险100二、银行面临的消费信贷风险100四、信贷管理的原则101第五节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102第五章消费者的投资决策103第一节消费者投资的主要类型103一、消费者投资的主要类型103三、银行存款107四、债券108五、股票114六、基金118七、证券品种—衍生品121第二节投资收益134一、收益方式134二、货币的时间价值135三、收益率的计算136四、流动性与税赋137第三节投资风险138一、风险分类138二、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140三、风险与收益的替换关系143第四节投资管理决策144一、有效市场理论144二、投资管理决策145第六章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147第一节劳动供给决策147一、消费者在收入与闲暇之间的选择147二、财富增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148三、工资增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149\n四、个人劳动供给曲线150五、劳动供给弹性151第二节劳动供给决策的扩展152一、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152二、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154三、劳动力的参与155第三节人力资本与教育158一、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158二、教育对消费的影响159三、教育造成的工资差距160四、文凭竞争161第四节家庭规模决策与长期劳动供给161一、工资与家庭规模162二、家庭规模决策与长期劳动供给162下半部分宏观消费问题164第七章消费函数理论165补充:国民收入核算166一、GNP和GDP定义168二、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171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175四、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177第一节绝对收入假定184一、主要内容184二、凯恩斯消费函数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185第二节相对收入假定187一、基本含义188二、主要内容188第三节持久收入假定189一、基本含义190二、要点191第四节生命周期假定191一、主要内容191二、家庭的消费函数:193三、生命周期假定的运用194四、消费理论的宏观经济含义195五、生命周期假说的重要意义195第五节其他的消费函数196一、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定196二、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196三、其他理论197第六节简单评述197本章小结:198关键名词:199复习思考题:199\n第八章消费与经济增长201第一节社会总需求的构成201一、社会总需求的构成201二、消费需求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205三、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205四、投资乘数原理208第二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210一、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211二、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211四、可持续增长与可持续消费212第三节消费水平216一、消费水平的测定216二、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218第九章消费结构223第一节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223一、消费结构223二、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225第二节消费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227一、消费结构的指标及其变化趋势227二、消费结构合理化229第三节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230一、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230二、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231三、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互制约231四、消费结构、产业关联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32第十章消费方式234第一节消费方式的含义及其变化趋势234一、消费方式的含义235二、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变化趋势235三、自给性消费与商品性消费的变化趋势236第二节消费服务商品化237一、消费服务商品化的含义237二、消费服务商品化的意义237三、闲暇时间、闲暇消费与休闲产业238四、消费服务商品化的实现240第十一章消费政策244第一节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245一、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245第二节消费政策实现的手段246第三节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247一、经济繁荣时期的消费政策247二、经济衰退时期的消费政策249第三节开放经济中的消费政策249一、消费政策的目标249\n二、发达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250三、发展中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250四、我国现阶段兼顾长、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消费政策251第十二章消费者保护253第一节消费者权益的内涵253一、消费者权益的基本内涵253二、制约消费者权益的因素254三、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主要表现254第二节消费者权益的保护255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255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255三、消费者权益争议及其解决途径255第三节消费者运动与消费者组织256一、消费者运动及发展256二、消费者组织与概况257\n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能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解释和说明微观消费现象和宏观消费现象。2、能看懂经济类文章。主要内容:微观消费研究:消费决策、储蓄决策、投资决策、消费信贷决策、劳动供给决策等。宏观消费研究:消费函数理论、消费与经济增长、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政策、消费者保护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学用书:伊志宏,《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新功,《消费经济学同步配套题》,光明日报出版社。参考书目: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3.尹世杰,《消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n1.AngusDeaton(安格斯迪顿),《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网站:人大经济论坛,有许多经济学课件可以下载。网上搜索,google“经济学精品课程”,可以视频听课。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学习时间安排:章节内容周学时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周微观消费问题第二章*消费决策第二、三、四周第三章*储蓄决策第五周第四章*信贷决策第六周第五章*投资决策第七、八周第六章*劳动供给决策第九、十周宏观消费问题第七章*消费函数理论第十一、十二周第八章*第十三周\n消费与经济增长第九章*消费结构第十四周第十章消费方式第十五周第十一章*消费政策第十五周第十二章消费者保护第十六周\n第一章绪论1、学习要求:l了解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研究历史;l掌握消费经济学研究对象;l掌握消费者行为的三个层次和特点。2、学习内容:补充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和研究的历史演变第二节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体系第三节消费者行为及相近学科比较补充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内容转移支付(补贴、三金)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等政府部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政府购买租金、工资、利息、利润④收入要素市场土地、劳动力④、资本⑥、企业家才能③最终产品和劳务家庭部门①企业部门②产品市场(1)1消费支出销售收入储蓄(存款、股票、债券)⑥投资金融市场融资⑧利息(利息、红利、利息)资本输入⑨资本输出(汇率)劳务输出进口国外部门进口或劳务输入出口⑩⑤\n经济运作循环图由如上图所示:大学所学的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一、微观经济学①②③④主要涉及以上内容。1、定义: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如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以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市场结构,博弈论等。2、研究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研究影响某类产品供给量(S)和需求量(D)的因素,均衡价格(P)决定。①②③(2)弹性理论:(产品自身和其他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及收入变化对供给量的影响②;(产品自身和其他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及收入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①。(第二章)(3)消费者行为理论:站在消费者(家庭)角度,其在一定消费预算的情况下,购买决策,如买衣服,教育,房产,食品等各买多少。(书第二章)①(4)生产理论:站在生产者(企业)角度,其在一定的资源价格和产品价格的情况下,生产什么决策,如生产衣服,教育,房产,食品等,生产什么?生产多少?②\n(5)成本利润理论:生产成本和利润的规律,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的。②(6)厂商理论:关于一企业面对它所处的市场结构类型,如何决定其产品(劳务)的产量(销售量)和价格,以使其所得的利润达到最大化的理论。②(7)分配理论:企业的销售收入在资本(资本家)、人力资本(工人)、土地(资源)、企业家(经理)的分配比例。④(8)一般均衡理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是如何趋向社会全面均衡的运行过程,全社会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均衡数量。①②③④(9)博弈论二、宏观经济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定义: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分析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动,所以宏观经济分析亦称总量分析。2、研究内容:(1)国民收人核算理论与方法:如何算GDP?G,I,C,NX?(2)国民收人决定理论:什么决定GDP?(3)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为什么存在失业?为什么存在通货膨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4)经济周期理论:为什么存在经济周期?\n(5)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原因?如科技进步,人才增加,资源,制度建设等。(6)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国家G和T的收支,税收和国家投资)财政部货币政策(货币多少,利率的高低,准备金率?)人民银行(7)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经济收入均衡与调节:进出品决定和资本项目进出的决定?三、劳动经济学④(劳动供需)1、定义:劳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的劳动行为特征的学科。2、研究内容:(1)劳动需求分析(2)供给分析(3)人力资本投资(4)劳动力的流动(5)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6)劳动力市场歧视(7)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n(8)失业四、财政学⑤(政府收支)1、定义:财政学研究的对象是政府。为什么需要政府?哪些事需要或不需要政府来干?政府采取不同的行动会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政府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动?要使政府的行为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应该如何制定政府的行为规则和制度?2、研究内容: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支出理论、收入理论和宏观理论等四个部分。(1)基础理论,阐述财政学的基本概念、规范和实证分析的一般工具以及评价标准,主要涉及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后三部分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框架。(2)支出理论,主要分析政府该在多大程度上应成为社会产品的购买者、生产者和分配者,政府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该部分涉及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政府管制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3)收入理论,从税收、价格和使用费以及公债三种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来阐述政府该如何征税,制定价格和发行债务,主要涉及税收效率理论、税收归宿理论、公共定价理论以及公债理论。(4)宏观理论,\n主要讨论多个政府或多级政府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以及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行为对总需求、消费、投资以及物价水平和就业状况会产生的影响。五、货币银行学⑥⑦⑧⑨(国内外宏观货币运动规律)1、定义: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调控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范围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金融领域。2、研究内容:(1)范畴,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外汇与汇率;(2)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包括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金融中介概述、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3)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包括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4)宏观均衡,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国际收支、国际储备;(5)金融监管。六、金融工程⑦(资本供需、资本定价和资产组合)1、定义:站在资本品的供给者(家庭)和需求者(企业)立场分析问题。\n金融工程学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和实际运用,它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创新金融工具,来更有效地分配和再分配个体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风险,以优化它们的风险/收益率。2、研究内容:(1)金融产品开发(2)权益类工具(3)固定收益证券(4)按揭证券分析(5)债券资产管理技巧分析(6)远期交易(7)期货交易(8)单期期权交易(9)多期期权交易(10)互换交易(11)混合证券七、投资学⑦(项目投资和投资者资产组合)1、定义: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可以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前者是指能带来收益的有形的实物,主要用于从事扩大生产流通事业,如设备、房地产、原材料、黄金等(产业投资),后者指能带来收益的无形的权证,如定期存单、政府公债、公司股票、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n投资学=金融工程(证券投资)+产业投资(技术经济学或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学、企业财务学)2、研究内容:(1)投资风险与投资组合(2)证券市场的均衡与价格决定(3)衍生证券投资(4)证券投资组合管理(5)产业投资(6)不确定条件下的产业投资决策(7)投资总量八、公司金融⑧1、定义:站在企业角度分析资金来源和去向问题。(公司投资、融资、资金运营和收益分配策略)公司金融学(corporatefinance),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它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2、研究内容:(1)企业筹资管理(资本结构即自有、借款和合伙,也就是自有、债券和股票的比例);\n(2)企业投资管理;(3)企业营运资金管理;(4)企业利润管理。九、金融市场学⑥⑦⑧⑨1、定义:⑥⑦⑧⑨,站在市场角度,分析产品的类型,交易机构及监管。研究资金如何从家庭部门流向企业部门。包括资金的流转形式,中介机构和管理机构。2、研究内容:(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2)债券市场:债券(3)证券市场:股票(4)衍生产品市场:期货(5)商业银行:中介机构(6)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十、国际金融⑨1、定义:研究与国外部门有关的金融活动。国际金融学是专门研究国际金融活动的经济科学。\n如何国际支付?2、研究内容:(1)国际支付体系(2)国际金融市场(3)外汇和汇率十一、国际经济学⑨⑩(为什么要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1、定义:研究与国外部门有关的金融活动和贸易活动。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全球有限资源的条件约束下,如何合理地实现人们的收益最大化的学科。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之间的商品、资本、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所形成的经济联系、即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以及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利益的均衡化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国际经济学还涉及到在开放条件下的一国对内和对外平衡的政策研究以及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研究。2、研究内容:(1)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和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政策工具以及典型的贸易模型;(2)外汇与国际收支,包括:国际价值流动即商品流动与价值流动、资金流动与债权流动,外汇市场与汇率理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的基本理论;(3)国际经济关系,\n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国际转移,国际传导机制、宏观经济的对外对内均衡,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十二、国际贸易⑩1、定义:研究与国外部门有关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是以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为研究对象,阐明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并据以研究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门科学。(国际贸易存在性、国际贸易政策、协定和组织)2、研究内容:(1)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2)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3)国际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概况等。十三、国际贸易实务⑩(国际买卖方式、过程和法律)1、定义:研究与国外部门有关贸易活动的具体操作。是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该过程经历的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2、研究内容:\n(1)国际贸易法律规范(各国法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2)国际贸易条件(商品条件、价格条件、装运条件、货运保险条件、支付条件、争议和违约处理条件)(3)国际贸易程序(准备阶段、交易磋商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和违约处理。)(4)国际贸易方式(包销、代理、寄售)十四、生产运作管理②1、定义:研究企业内部生产安排。生产运作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2、研究内容:(1)生产布局(2)生产安排(人力和资源计划)(3)项目管理(4)质量管理(5)设备更新十五、质量管理学②1、定义:站在企业角度,研究企业产品质量的形成和鉴别。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n2、研究内容:(1)影响质量形成因素(ISO9000和全面质量管理)(2)质量的鉴别(检验或抽查方法)十六、市场营销学③1、定义:站在企业角度,研究做什么产品和如何销售,4P即产品定位product和销售price,place和promotion。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即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分析评价、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从满足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整体活动,通过交换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向消费者手中,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2、研究内容:(1)营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市场及市场营销的内涵,近代市场营销的新概念,当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市场营销学科的发展;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哲学的演进与发展;市场营销学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基础等基本理论。2)市场分析部分product。主要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市场研究的内容与方式;市场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市场需求与类型,购买心理与动机、行为分析;竞争者的类型与行为分析等。3)战略部分product。\n主要介绍企业形象战略,企业资本营运战略,现有业务构成战略,业务投资发展战略等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战略;供应链关系营销战略,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定位战略,不同竞争地位的营销战略等市场竞争战略;STP战略与营销组合战略等市场营销战略。4)营销策略部分price,place,promotion。主要介绍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含服务)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整合传播策略等方面的有关策略。5)营销管理部分(营销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主要从管理的角度介绍市场营销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与变更;市场营销的诊断、评价与审计;市场营销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十七、消费者行为学①1、定义:站在购买者和消费者立场,进行的活动和行为。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行为规律的科学。问题是:在决定购买某类产品后,买谁家的?为什么买这类商品?这类商品中为什么要买这个商标?其购买的目的又是什么?为什么他选择在这儿买而不是别处?购买之前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他买回去后,对该商品可能会有怎样的评价,是后悔还是满意;下次是否还愿意购买该商品?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他的决定?2、研究内容:(1)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因素(2)消费者的动机(3)消费者的知觉与学习\n(4)消费者的态度(5)消费者的个性(6)消费者的决策(7)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社会因素(8)社会文化与消费者行为(9)流行与消费者行为(10)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11)群体与消费者行为(12)家庭与消费行为(13)影响消费行为的企业营销因素(14)产品与消费行为(15)价格、促销与消费行为(16)营销者与消费行为十八、消费经济学①1、定义:站在消费者角度和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分析个体消费问题和全社会消费问题。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2、研究内容:1)微观消费问题站在消费者角度,分析(个体)研究消费者支出、存和收入,即微观消费经济问题。\n消费者在一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储蓄决策。现在消费中,各类产品各消费多少?消费决策未来消费的储蓄中,各类投资品各投多少?投资决策(1)消费决策(2)储蓄行为(包括3)投资决策,和4)信贷决策)(5)劳动供给行为。2)宏观消费问题站在国家或区域管理者角度,分析全社会的消费活动、总消费支出的变化、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影响,即宏观消费经济问题。企业部门生产后的收入用于三方面,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a、消费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b、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先导性因素,是使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6)消费函数理论(7)消费与经济增长(8)消费结构(9)消费方式(10)消费政策\n(11)消费者保护第一节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和研究的历史演变一、古典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1、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威廉·配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最早研究消费问题观点:节约为资本积累(2)亚当·斯密,西方经济学之父市场是“资源配置无形的手”将欲望分成两种:(1)现在享乐的欲望————当前消费C(2)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未来消费S(3)魁奈,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将消费品分成:a、生活必需品观点:多生产生活必需品b、奢侈品\n(4)西斯蒙第,法国观点: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决定和创造着生产。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前的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1、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商品具有效用,效用就是消费者感觉的需求满足程度,效用越高,越需要,则需求量就高,市场均衡价格就高,因此,供给量就会增多。如果效用低,则需求量就小,则市场均衡价格就低,则供给量就小。消费者感觉决定价格,而不是劳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马尔萨斯认为社会消费的不断增长是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2)马歇尔提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框架。(需求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理论)。认为消费信贷制度影响消费。三、凯恩斯的消费观点他的贡献是建立宏观经济学框架,提出绝对收入理论,即当前收入会影响当前消费。\n1、理论基础:有效需求理论2、并认为:有效需求不足3、产生的原因是人的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人们新增收入中用于新增消费的的比重。此项比重递减,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增加不会比收入增加得快一些。人们把收入中的更大比例作为财富存起来。因此,人们越富裕,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由于人们的消费跟不上收入的增长,就会有一部分产品卖不出去,社会生产无法保持平衡。(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新增一个单位的投资所带来的新增利润。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开始投资时,总是投资于资本回报比较高的项目,随后的投资,其回报率相对降低,以此往下,预期投资的汇报率就会下降。并且,投资者的心理很容易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这也会使投资者趋于消极,使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3)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对持有现金爱好。人们心理上偏好现金,是因为三个动机:l交易动机:为了应付日常开支,人们需要保留部分现金在手上;\nl谨慎动机:为了应急,防止意外,人们也会留有部分现金;l投机动机:即人们为了寻求更大的效益,也需要留有部分现金,以备随时可以调用。四、当代经济学对消费理论的贡献1、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贡献:l货币主义者创始人;l提出持久收入理论,一生的收入会影响消费,而不是仅有当前收入,因此,宏观减税或增税对经济的影响不大。2、弗朗哥·莫迪利亚尼(FrancoModigliani)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贡献:l提出家庭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l提出MM定理,决定公司及资本成本的市场价值的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生命周期理论,为年轻人提供教育贷款制度和老年人的养老制度提供理论基础。\n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社会再生产分成四个环节,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一个独立的环节。生产《生产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分配《财政学》《分配经济学》交换《商业经济学》《市场学》消费???观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第二节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体系消费经济学是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运行中各个经济总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n一、微观消费问题消费者(家庭)消费者可支配收入I消费信贷决策劳动力供给决策储蓄部分S消费部分C存款食品住房衣着日用品股票债券基金品牌时间地点样式购买选择初次分配选择再分配选择投资决策······消费经济学研究范围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范围储蓄决策消费决策家庭收入来源及支配示意图微观消费问题是从微观消费主体——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的资源分配。1、消费者行为中最基本的是下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即消费者如何将其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影响这种分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消费者的收入分配行为将极大的受金融市场的影响。比如,他可以通过借贷来增加当期可支配收入,也可以通过对金融工具的投资来再增加未来的财富,因此消费信贷决策和投资决策\n也成为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重要内容。3、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其劳动供给决策的选择不仅影响其当期收入,还影响其一生的收入和消费,也影响其时间分配,进而影响其消费方式。二、宏观消费问题二战后,世界进入买方市场阶段,经济发展有资源约束型转为需求约束型,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变量。1、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消费函数;2、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消费结构含义及其演变规律、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关系;4、消费方式含义及其演变规律;5、宏观消费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6、消费者保护三、微观消费研究与宏观消费研究的关系1、微观消费研究是宏观消费研究的基础2、宏观消费研究是微观消费研究的目的3、消费者行为与宏观消费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四、本课程体系1、上半部分微观消费问题\n站在消费者角度和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分析个体消费问题和全社会消费问题。(1)消费者在一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储蓄决策)(2)现在消费中,各类产品各消费多少?(消费决策)(3)未来消费的储蓄中,各类投资品各投多少?(投资决策)(4)借钱消费的制度。(消费信贷)(5)提供劳动,改变收入。(劳动供给决策)2、下半部分宏观消费问题站在国家或区域管理者角度,分析全社会的消费活动、总消费支出的变化、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影响,即宏观消费经济问题。(6)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消费函数理论)(7)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消费与经济增长)(8)各类消费品的组成和比例?(消费结构)(9)消费服务社会化?(消费方式)(10)消费有关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消费政策)(11)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和组织。(消费者保护)第三节消费者行为及相近学科比较\n一、消费经济学与其他相近学科比较1、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者消费各大类产品的多少和比例,用于储蓄的投资决策等微观消费问题,以及宏观中各类物品的消费比例、消费方式、消费与增长关系、国家的消费政策和消费者保护等宏观消费问题。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消费在各类物品消费决策购买品牌、购买地点等具体购买某种产品的消费决策问题。3、市场营销学比较研究企业的产品定位和产品销售问题。4、消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从消费这一环节来研究生产关系揭示社会再生产一般规律研究消费领域的特殊矛盾和规律是消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具体化比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中只是提到和涉及,对于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只能由消费经济学来研究。5、消费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n消费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有密切关系。但消费经济学不可能成为部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也不可能代替消费经济学。消费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不是一个部门。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都与消费有关,都有其独立的学科,但都不可能全面解决消费领域的问题,正如消费经济学不可能全面解决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的问题一样。二、消费者行为的原则和特征1、效用最大化原则效用: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效用最大化: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最大化。2、习惯性是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爱过去习惯的影响。3、不可逆性是指消费者的支出不仅要受到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IC棘轮效应:高收入人短期消费曲线低收入人短期消费曲线长期消费曲线\n结论:差日子→好日子易但好日子→差日子难4、示范性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从众心理”,”生活圈子”。5、复杂性小结:关键术语:效用最大化;习惯性;不可逆性;示范性;复杂性复习思考题:(1)了解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2)观察并举例说明对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消费现象。(3)观察并举例说明消费者行为所具有的特征。\n上半部分微观消费问题第二章消费者的消费决策第一节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及其预算约束第二节效用与满足程度第三节价格与消费第四节收入与消费第五节影响消费决策的其他因素教学目的:明确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有关基本理论。教学要求:阐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教学重点:理解效用的基本含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教学难点: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跨期选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教学内容:本章从研究微观消费问题的角度出发,以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探讨消费者是如何作出支出决定、怎样进行消费选择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问题,就是要考察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如何分配他们收入,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受到收入、价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n第一节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及其预算约束消费定义: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消费的矛盾:限制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前者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有关,后者与效用和偏好相关。消费决策:就是几个可行的备选消费方案中,选择最优消费方案。消费决策原则:效用最大化原则,假设消费者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即:总是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最大利益。注意理解:理性人≈经济人≈理性经济人一、预算约束所谓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预算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预算所能购买到的假设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预算约束线也称为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假设:X商品的价格为Px,Y为Py,人们的收入为M。则:在不借贷情况下,人们总支出总是小于等于他们的收入。可表示为PxX+PyY≤M。预算约束线表示为PxX+PyY=M。另外:X和Y商品的消费量一定为非负的,即X≥0,Y≥0。\n例如:收入为2000元,X(衣服)价格为100元,Y(面包)价格为5元。则预算线为100X+5Y=2000,可行集为100X+5Y≤2000。X≥0,Y≥0。因此,画成图形如下。BPxX+PyY=M05101520XY400300200100EACF图2.1个人预算约束线含义:黑色区域表示消费者有能力选择范围。其他区域是不可选的。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P1/P2。由于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以斜率为负数。二、预算约束的变动预算约束线是在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的消费可能线,但是收入和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会变化的,所以预算约束线也将发生移动。1、价格的变动(1)例如:X价格变为200元和50元时,与原有100元比较,预算线发生什么变化。\n0510152025303540XY400300200100EABC图2-2某一价格价格变化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X为50元时预算约束线X为100元时的预算约束线X为200元时的预算约束线结论:消费者的收入不变,某一商品的价格变化,预算约束线旋转移动。(2)例如:X和Y价格同比例增加一倍时,即分别为200元和10元时;或同比例缩小一半时,即分别为50元和2.5元时,与原有价格比较,预算线发生什么变化。0510152025303540XY800700600500400300200100EABC图2-3价格同比例变化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X为50元时预算约束线X为100元时的预算约束线X为200元时的预算约束线\n结论:当消费者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变化增加时,预算约束线向左下平行移动;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变化减少时,预算约束线向右上平行移动。2、收入的变动例如:价格不变,收入变为3000元和1000元,约束线变化。051015202530XY600500400300200100EABCF收入为3000元时的预算约束线收入为2000元时的预算约束线收入为1000元时的预算约束线图2-4收入变化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结论:当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预算约束线右上平行移动;当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减少时,预算约束线左下平行移动。第二节效用与满足程度一、效用1、效用utility(1)欲望:所谓欲望是指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个目的的要求。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首先要看他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n(2)效用,就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或需要的能力。换言之,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不能确定统一的效用标准。注:效用概念的理解:1)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2)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是不同的。3)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的同一消费者也是不同的。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即效用是一个主观衡量概念。效用是如何度量的?有两种方法。2、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1)基数效用20世纪初以前,经济学家常认为效用是能够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的,可进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并提出了可测量的效用单位(util)这一术语来计量效用的大小。这与数学中的基数概念的特征相符合,基数是指1,2,3,…,可以加总求和,于是经济学家提出了基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2)序数效用\n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质疑,消费者从某种商品中所获得的效用的数量能否真正精确科学地估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借用了另一数学概念即序数。序数只表示顺序或等级,如第一,第二,第三,……,序数不需也不能加总求和。这时的经济学家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在序数效用的基础上,经济学家提出了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二、基数效用理论1、定义(1)总效用(TotalUtility)T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好处或满足的总量。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测量并且可以加总求和的。(2)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lawofdiminishingmarginal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效用增量趋于递减。举例:表2-1消费者的效用表\n某一商品的消费量总效用边际效用012345010018024028030010080604020画成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012345数量边际效用10080604020商品边际效用曲线012345数量总效用300280240180100商品效用曲线图2—1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2、消费者最优选择(ConsumerOptimum)\n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和物品一样也有效用。货币的效用就是给其所有者带来的满足,它的大小也取决于货币持有者的满足程度,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即收入越高,持有货币数量越多,每增加一单位货币给货币持有者带来的满足程度越小。由于购买某种商品所支出的货币只占购买者持有货币量的微小部分,所以,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量发生少量变化时,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非常微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只有一种商品购买量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货币的边际效用被认为不变,是一常数。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限制条件:PxX+PyY=M均衡条件:MUx/Px=MUy/Py=λ如果消费者购买多种商品,那么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的最优选择的条件是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各自的价格之比相等,所以消费者均衡条件为:限制条件:P1X1+P2X2+P3X3+……+PnXn=M均衡条件:MU1/P1=MU2/P2=MU3/P3==MUn/Pn=λ3、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P35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者通过消费在心理上所获得的收益。\n消费者剩余0123456QP12010080604020图2.2消费者剩余ACDBO图2.2中,阴影部分为张三愿意支付的总价格,斜线部分为消费剩余。这里作出的是离散图,而当Q的数量变化无限小时,即ΔQ趋近0时,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仍为BODC,张三愿意支付的总价格为AODC,消费者剩余则为ABC。三、序数效用理论它是序数效用论的分析工具。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1、消费者偏好(consumer’spreference)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效用评价不同,这是由于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的差别。经济学家对消费者偏好有三个基本假定:(1)完备性假定。给定消费空间里任何一对消费组合X和Y,下列三者关系之一必定成立;或者X﹥Y,或者X﹤Y,或者X~Y。消费者能对任意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进行比较或排序。\n(2)传递性假定。给定三组消费组合X、Y和Z,且蕴涵。又,X~Y且Y~Z蕴涵X~Z。消费者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在逻辑上是一致的。(3)”多比少好”的原则或非饱和性。2、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s)(1)什么是无差异曲线(见第二章附录)无差异曲线就是指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集合,或者说指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集合的图形表现。1)A(1,4),B(3,2)C(5,1)消费组合的效用一样,用I曲线连接。2)D(3.5,6),E(5,4)F(7.5,3)消费组合的效用一样,用I1曲线连接。其中,I1上所有点的效用大于I上所有点。012345678商品X商品Y7654321ABEI1ID图2-3无差异曲线FC\n(2)无差异性曲线的特点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斜率为负数的曲线。证明:在无差异曲线I1上,为了保持相同的效用水平,当消费者增加商品X的消费量时就必须减少商品Y的消费量,两种商品间相互替代,此消彼长。因此,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斜率为负。2)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012345678商品X商品Y7654321ABI1I图2-4两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不相交C证明:反证法。假设存在两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相交于A点,如图2-4所示,A、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上,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A、C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1上,A、C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因此,根据传递性,B、C两点的效用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在B点,X、Y两种商品的数量都要多于C点,所以,根据非饱和性,B点X和Y的组合提供的效用水平大于C点X和Y的组合提供的效用水平,即B、C两点的效用水平不能相等。出现矛盾,说明假设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3)\n在同一坐标图中,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如图2-3所示。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3)几种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一是完全替代品的情况。完全替代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二是互补品的情况。完全互补品的两种商品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50元人民币X眼镜片X眼镜架Y01234012121234100元人民币Ya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b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图2-5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3、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简称MRS)在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之间存在着替代的关系,消费者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同时,必然会放弃一定数量的另一种商品,这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用数学公式表示,衣物(设为X)对面包(设为Y)的边际替代率为:\n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过无差异曲线上的某点作一切线,切线的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步增加时,增加一单位这种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或能给他带来满足的程度也越来越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4、消费者均衡(consumer’sequilibrium)把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图结合起来就能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最优选择。\n0BXYAy图2-6消费者均衡I3I2I1CDE预算线AB条尽可能高的无差异曲线I2的相切之点E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在这一点,消费者既用尽了既定的货币收入,又得到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当然,在图2-2中无差异曲线I3代表的效用水平更高,但受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现行商品价格的影响,这是不能实现的,I1与预算线AB有C、D两个交点它能够实现,但I1给消费者提供的满足水平要小于I2所提供的满足水平,因而是不足取的。只有在无差异曲线I2与预算线AB切之点E,才是消费者行为的最佳境界。在这一点,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正好相等。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或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即:MRSXY=MUX/MUY=PX/PY调整得:MUX/PX=MUY/PY\n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它表示,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组合能使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第三节价格与消费一、需求曲线1、定义:需求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函数关系。2、需求曲线推导(1)按基数效用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购买物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的。(2)按序数效用理论推导\n需求曲线图2—7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价格—消费曲线图2-7中,如果商品X价格下降,预算线将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向外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也就确定了消费者对商品X的最佳消费量。一定价格下的最佳消费量,也就消费者心目中最符合愿望的需求量。所以把图2-7(a)图中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均衡购买量在(b)图中表示出来,就得到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斜。序数效用论的分析同样表明:购买物品的最大效用原则,是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二、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见第二章附录和第二章)价格变化对预算约束具有双重影响:\n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从而引起对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尽管消费者的收入没有改变,但用这些收入能够购买的东西减少了,即消费者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如果商品价格上涨但收入不变,那么实际收入便下降了。这就是价格的收入效应。收入减少后,消费者通常会减少所有商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价格上升的商品在人们所偏好的商品组合中占有多大份额。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引起对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当商品X价格增加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向左旋转。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个人为了增加一单位这种价格上升的商品就必须放弃更多的其他商品。新的替换关系会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这种商品的消费量,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该商品。即随价格的上升,替代效应减少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部分,即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1、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则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种情况下得到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nXYX11X2X3AB`B0E2E3E1GFI2I1图2-8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Y11Y2Y3替代效应收入效应P2P1P需求曲线X2、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低档商品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即低档商品的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增加。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nXYX11X2X3AB`B0E2E3E1GFI2I1图2-9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Y3Y11Y2替代效应收入效应XP2P1P需求曲线3、吉芬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也有个别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大到超过了替代效应的地步,因而它们的需求曲线不是向右下方倾斜,而是向右上方延伸。这种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商品又被称为吉芬商品。\nXYX11X2X3AB`B0E2E3E1GFI2I1Y2Y3Y11替代效应替代效应XPP2P1需求曲线图2-10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表2-1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商品类别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关系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关系总效应与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的形状正常商品反向变化反向变化反向变化向右下方倾斜低档商品同向变化吉芬商品反向变化同向变化向右上方倾斜三、替代品与互补品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分为两种,一是替代关系,二是互补关系。1、替代品\n如果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我们就称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品。如苹果和梨之间就是替代关系。2、互补品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即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如磁带和录音机之间就是互补关系。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指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和偏好都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如下:式中,表示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率,表示y商品价格的变化率。当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Qx和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量△Py均为无穷小时,则商品x的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4、结论(1)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化,其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2)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互为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化,其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3)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n,则其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上述结论可以反过来使用,即可根据两种商品之间的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的正负符号来判断两种商品之间相关关系。若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若为负值,则二者互为互补品。若为零,则两种商品之间既不是替代关系也不是互补关系,即无相关关系。四、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需求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它等于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相除之比。如果用P表示价格,ηp表示价格弹性系数,需求价格弹性公式:(a)富于弹性PQAB(b)缺乏弹性PQAB(c)单位弹性PQABQ=f(P)Q=f(P)Q=f(P)(d)完全弹性PQ(e)完全无弹性PQQ=f(P)Q=f(P)图2-11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类型\n1、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1)ηp>1。弹性充足或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大的增加,因此,企业通常会通过降价来增加收益。(2)ηp=l。弹性为l或等1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变动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变化。(3)ηp1正常商品ηM>0生活必需品1>ηM>0低档商品ηM<02、价格PX:价格消费线需求曲线价格弹性ηP商品正常商品ηp>0低档商品ηp>0吉芬商品ηP<0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反向+反向>反向<反向=反向反向同向同向=同向=3、其他商品价格PY:替代品ηPXY>0和互补品ηPXY<0交叉价格弹性ηPXY4、其他影响因素心理和社会阶层税收影响\n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要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储蓄与收入、消费、投资、信贷之间彼此制约的关系,了解人们储蓄的一般动机和原因,掌握利率因素和非利率因素对储蓄所造成的影响,并正确认识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和基本国情的特殊性,理解我国高储蓄的历史缘由和解决方案。第一节储蓄的动机分析第二节利率、预算约束与储蓄第三节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第四节我国现阶段的高储蓄第一节储蓄的动机分析一、生命周期储蓄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是储蓄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个动机被称为生命周期储蓄。人们在他们工作的时期存钱,以便在退休后能够享用消费,这是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佛兰科·莫迪利安尼强调的储蓄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人是在比工作年数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的,人们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为目标,把储蓄看成是为年老时的消费所做的准备。\n1、生命周期储蓄概说206080财富年龄图3—1生命周期储蓄2、生命周期储蓄的决策过程假定: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某人从其生命的第一年开始工作且没有积累任何财富:他预计能活N年,其中要工作M年,并且工作期间每年赚取收入Y;储蓄不赚取利息,价格水平保持不变,从而当前的储蓄将等额的转换为未来可能的消费问题:(1)个人生命周期的消费可能是多少?给定工作时间M年(来自于个人劳动的)终身收入为Y×M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大可能消费支出为Y×M。(2)个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内分配储蓄与消费?生命周期内消费等于终身收入C×N二YM(3.1)两边同除以N就得到每年的计划消费水平C:\nC=Y×M/N(3.2)M/N:一生中用于工作的时间比重储蓄函数S=Y×(N-M)/N(3.3)举例:假设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且计划工作到65岁,该人将在80岁时去世。因此工作时间M为45年(65—20),生活年数N为60年(80—20)(这里假定该人20岁之前的生命开支由其父母为其支付,不由自己支付)。每年劳动收入Y为30000元,终身收入=Y×M=30000×45=1350000(元)年均消费C=1350000/60=22500=M/N×Y=45/60×30000=0.75×30000年均储蓄S=(N-M)/N×Y=(1-0.75)×30000=0.25×300003、生命周期储蓄的关键思想消费计划的制定,简单表述就是在高收入时期储蓄而在低收入时期负储蓄,以实现平滑的或者均匀的消费跨时期配置。更具有普通意义的是,生命周期理论预测人们在他们的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高时储蓄较多,而在其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低时进行负储蓄。为建立退休养老制度和青少年义务教育制度提供理论基础。二、遗产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1、遗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给孩子留下一份遗产而进行储蓄。\n(1)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行的储蓄就越多;(2)遗产动机越小,人们工作年间增加的储蓄就越少。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量上,少数相对富有的人的遗产储蓄要大于多数较穷的人们的生命周期储蓄。三、谨慎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谨慎储蓄来源于生命周期储蓄无法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即一些人们想要得到的重要东西市场上并不存在。比如,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风险。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得以转移,但是保险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在这些紧急情况出现时有钱应付,人们就必须储蓄。谨慎动机的大小与储蓄的多少是同方向变动的。谨慎动机越大,储蓄得越多;谨慎动机越小,储蓄得越少。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谨慎储蓄动机将不断得弱化。四、目标储蓄及其影响1、目标储蓄是指人们为了一些特定的目标,诸如支付购买住宅的现金、或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进行的。也被称为定向存款。2、特点:(1)稳定的目的;(2)存货款融于一体;(3)存款时间相对来说较短。\n五、其他类别的储蓄动机理财储蓄。储蓄的最直接动机是追求利息,利息率常常对消费产生影响。当利息率升高,这种储蓄回报的增加改变了未来消费和现在消费之间的相对价格,使得推迟消费更具吸引力。所以,实际利息率的增加对储蓄率有正效应。节俭储蓄。这是典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储蓄动机和倾向。我国人民素有节俭的传统,节俭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加上现有金融资产选择余地狭小,以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为特征的储蓄存款理所当然成为老百姓的首选,使储蓄存款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节利率、预算约束与储蓄储蓄决策是指在现在的收入是一定的情况下,这些收入是今天消费C还是明天消费S。利息将影响这种决策。一、两阶段的预算约束“年轻时消费”与”年老时消费”之间的选择\n0510年轻时的消费(万元)年老时的消费(万元)115.5y图3-6消费储蓄决策I3I2I1CDE当利率从10%升为20%1.高利率增加储蓄(图3—2(a))(1)更高的利率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2)导致年轻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3)从而年老时的消费增加得多。2.高利率减少储蓄(图3—2(b))(1)更高的利率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2)导致年轻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3)从而年老时的消费增加得少。\n(a)年老时的消费图3-2消费储蓄决策I2I1E年轻时的消费(年老时的消费I2I1E年轻时的消费((b)E’E’二、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新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三、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1.利率变化产生的替代效应当利率上升时,相对于年轻时的消费而言,年老时消费的成本低了。因此替代效应使消费者年老时消费得更多,而年轻时消费更少。也就是替代效应使储蓄更多。2.利率变化产生的收入效应\n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他现在的状况比以前变好了。只要两个时期的消费品都是正常物品,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利用这种福利的增加在两个时期享受更多的消费。也就是收入效应使消费者储蓄减少。3.利率对储蓄的最终影响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应如果高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储蓄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消费者储蓄减少。消费者选择理论说明利率提高既可能鼓励储蓄,也可能抑制储蓄。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这种结果令人失望。第三节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一、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体系一般认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n等项目。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在有的国家,社会保险的一些项目还覆盖全体国民。(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不断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主要包括各种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建设、家庭补充津贴、教育津贴、住宅津贴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自立能力。主要包括老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青少年福利、残疾人福利等。(4)社会优抚\n。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主要包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其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5)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2、现收现付社会保障体系对储蓄的影响什么是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它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如果工作人数超过退休人数的数量足够大,那么,对当前的工作征收相对低的税应能够直接为现在退休的人员提供数量可观的收入。这被称为现收现付体系,它有别于那种账户里的钱随着时间不断积累,并在人们退休后再付还给他们的标准养老金。\n社会保障计划是一种税收计划而不是储蓄账户。它通过对当前的工人征税(T)来筹集资金,政府支付给现在退休人员的钱必须来自于这笔资金。(1)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社会保障会对个人储蓄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其一是“资产替代效应”(asset—substitutioneffect),即人们从公共养老金计划当中获得的养老收益会降低为退休消费而进行资产积累的需要,减少储蓄;其二是退休效应(retirementeffect),因为与生活状况调查有关的社会保障能够增加储蓄,因而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意味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又反过来要求人们在工作期有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增加储蓄。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1929—1971年间(不包括1941—1946),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大约减少了50%的个人储蓄,即社会保障提供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对个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储蓄生命周期理论的退休储蓄假定,什么是挤出效应?(2)现收现付对公共储蓄的影响r为收入的增加率,g为人口增长率。若g>r,公共储蓄有盈余;若g0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四、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n18027090收入1880工作时间01018闲暇时间18027090收入1880工作时间01018闲暇时间L0L1 工作时间工资W1W0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五、劳动供给弹性1、定义:某一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对工资变化的反应程度。2、公式:劳动供给弹性=劳动供给量百分比/工资量变化百分比离散型连续型3、结论:(1)如果劳动供给弹性系数的绝对值ηw>1大于1,我们就称之为弹性充足,或者是有弹性。(2)ηw<1则称为无弹性,或弹性不充足。\n第二节劳动供给决策的扩展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l一是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l二是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家庭生产的实质: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一、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1、新家庭经济学与劳动供给决策新家庭经济学提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实际上进行了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生产实际上是间接为消费者提供了效用。这里分析劳动供给决策不是在闲暇与有报酬的工资之间进行,而是在家务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进行。家务劳动与有酬劳动的选择决策\n1880有酬劳动01018家务劳动18080工作收入M0M1B(0,180)A(10,80)C(18,0)Y:低工资的选择X:高工资的选择说明:(1)沿M0曲线,这位单身及其小孩得到的效用不变;(2)等效用曲线M0和Ml都是负斜率,表明家务劳动与收入是可替代的。等效用曲线的斜率反映了一个人在家务劳动时间和有酬劳动时间之间的权衡。如果等效用曲线非常陡峭,用收入来替代减少的这一个小时的家务劳动时间是相对困难的,因此,这一个小时家务劳动供给的时间价值非常高。如果是较为平缓的等效用曲线,那么替代家务劳动时间则较为容易。因此,追加的1个小时的家务劳动的时间价值就不那么高。2、个人劳动供给决策工资对家务劳动与有酬劳动决策的影响\nL2L1L3家务劳动有酬劳动工作收入收入效应替代效应L2L1L3家务劳动有酬劳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工作收入有酬劳动工资提高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有酬劳动工资提高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二、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1、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导出:每天工时(小时)工资(元)M00(a)个人S1S2S3S4每天工时(百万小时)工资(元)0(b)市场SL2、问题:市场劳动供给线是向右上倾斜?(1)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当一些消费者减少劳动供给时,其他的消费者可能正好相反,会增加劳动供给。(2)对有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3、总劳动供给量变化(1)每个人改变他愿意工作的时数;\n(2)愿意工作的人数发生变化。三、劳动力的参与1、劳动力分类中途退出退休辞职解雇人口(16岁及其以上)劳动力(就业加失业)非劳动力新进入或重新进入就业失业重新就业被召回(1)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16岁以上劳动力资源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员职工其他从业人员失业人员(2)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2、定义:劳动参与率指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3、消费者决定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原因:l消费者对非劳动时间的偏好较强;l对收入(消费商品)的弱偏好;\nl工资低,因而消费者宁愿从事家务劳动或休闲。4、结论: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家庭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四、妇女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为什么提高?因素:1、工资水平,2、家庭生产技术水平提高,3、偏好改变。1、妇女工资水平的提高L0—L118860工作时间0101218非工作时间W0工资A18860工作时间0101218非工作时间W0工资B处于劳动之内处于劳动之外非劳动时间的边际效用线非劳动时间的边际效用线(a)个人的劳动参与决策2、家庭生产技术的巨大变化S0—S1,L1—L2\n妇女参与劳动影响因素:1、妇女工资水平提高,妇女参与劳动的人数由L0到L1;2、家庭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妇女参与劳动的人数由L1增加到L2。L0L1L2妇女工作数量工资(元)0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与劳动力参与曲线S1S03、偏好改变l家庭比过去趋于消费型,因此,丈夫希望妻子牺牲闲暇多做工作,同时,妻子也愿意做。l查德·伊斯特林认为丈夫的收入低于其收入增长预期,因此,妇女劳动力参与率增加。五、退休年龄的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退休年龄正在逐渐提前什么影响退休年龄的选择?一是工资,二是外在强制,三是社会养老保障。1、工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退休也是消费者权衡收益和成本的结果。(1)退休的成本=工资高于养老金的部分+推迟退休可以多获得的养老金\n(2)退休的收益=更多的闲暇+从事更多的家务劳动退休年龄的提前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理解。通常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2、外在的强制对消费者的退休决策也有很大的影响。3、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否完善也会影响到退休年龄的早晚。第三节人力资本与教育一、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1、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概念什么是资本?现在需要投入,未来可牟取利益的凭借。(1)物质资本是指转化为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产品的资本。(2)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l人力资本是教育投资的结果2、经济学主要研究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l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所接受的各级正规教育;l走上工作岗位后所进行的各种在职训练活动;l为了保证身心健康而付出的各种努力父母用于照看孩子的时间和金钱;l工人寻找工作的活动;l工人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的迁移;\n3、美国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4、人力资本的特征:l是一种无形资本;l具有时效性;l具有收益递增性;l具有累积性;l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二、教育对消费的影响1、教育是最常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2、教育的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1)经济成本:包括各种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以及任何高出不上学时的生活成本。(2)心理成本:是指那些不愿意接受教育、但迫于压力而上学的学生在心理上受到的伤害。(3)机会成本:是指由于上学而牺牲的收入。其他选择的最高收入,就是上学的机会成本。3、教育投资的收益:货币收益,福利收益,非市场收益(对健康、闲暇质量、子女健康和教育的影响等)(1)货币收益:(2)福利收益:蓝领和白领的待遇(3)非市场收益:\n4、人们是否愿意接受教育关键取决于个人对教育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分析;5、人们在教育投资决策时,必须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权衡教育与现期消费同未来消费之间的替换年轻时期的消费成年后的消费AB0教育与现期消费同未来消费之间的替换。三、教育造成的工资差距非技术劳动和技术劳动的市场p147或p128\n非技术劳动DU0DU1SU0SU1WU2WU0WU10非技术工人工资(元)(a)技术劳动DS1DS0SS1SS0WS1WS0WS20技术工人工资(元)(b)四、文凭竞争招聘什么人员?1、人力资源市场是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不对称是雇主对雇员的工作质量不了解,指雇主不知道雇员的能力,而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因此,无法给雇员工作定价即定工资;而且雇主试用一个员工代价是很高昂的,如何培训费、工作效率低和工作失误等,因此,雇主愿意通过其他手段来判断雇员的能力。例如学历、考证和其他班级职位。2、教育的作用(1)学习知识,提高生产率;(2)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标志。即高学历一般是高能力。\n它可以帮助雇主认定那些应该被雇用的人,学校具有对人们进行筛选的功能,教育水平是他们能力的一种标志。人们为了使潜在的雇主相信他们确实是有才华的,为了标志他们有更高的能力,他们在学校呆的时间更长,获得更高的学位。第四节家庭规模决策与长期劳动供给家庭拥有小孩数量的决策?一、工资与家庭规模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家庭规模决策,就是从收益与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家庭规模决策。1、影响家庭规模的因素(1)母亲暂时放弃工作而损失的工资收入;(2)生小孩的医药费;(3)抚养及教育小孩所需的费用等。2、具有更高的实际工资的妇女有更小的家庭的解释(1)第一种看法:高工资“导致”小家庭规模;(2)第二种看法:大家庭“导致”了低工资;(3)第三种看法:其他一些因素,如教育,它既导致了高工资,也导致了家庭的小规模。\n二、家庭规模决策与长期劳动供给家庭规模决策对长期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对未来就业人口数量的影响。本章小结:1、第一节:将一天24小时分成:睡觉时间(假设为6个小时)、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劳动有收入,但不能休闲;休闲没有收入,但开心。因此,劳动供给决策是在休闲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决策。2、第二节:将一天24小时分成:睡觉时间(假设为6个小时)、有酬劳动时间与家务劳动时间。有酬劳动有增加收入,但不能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可增进家庭氛围,但没有收入。本章习题:\n下半部分宏观消费问题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一)问题1、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发展缓慢?2、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政府是否可以采取以及采取一些调控政策?3、什么因素导致了失业的存在和增加?失业现象在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尽管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可以保证每一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就业,但失业仍在某些年达到非常高的程度,什么原因引起如此高的失业?4、什么因素产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曾经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也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5、经济一体化如何影响一国经济运行?在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国际经济体系的变化会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汇率(二)、手段:1、经济手段(1)货币政策(人行):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2)财政政策(财政部):(a)收入:税收(税率、税种、税收减免)、国有企业、土地、国债\n(b)支出:基础投资、国家机器、转移支付。2、行政手段行政干预(配额,或其他干预)。二、宏观消费经济学问题研究主要内容:1、什么影响社会消费?2、消费需求与总需求关系;3、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4、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保护;第七章消费函数理论问题:什么影响国家居民的消费?原因:(1)现在的收入、未来收入(2)绝对收收入、相对收入(3)流动性约束(4)不确定性(5)其他因素\n1、要点: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品存量等与消费支出的关系,以及流动性约束、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支出的影响。2、内容:第一节绝对收入假定第二节相对收入假定第三节持久收入假定第四节生命周期假定第五节其他消费函数理论第六节对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简单评介补充:国民收入核算\n\n衡量指标:增长:GDP,GNP,人均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GDP缩减指数,CPI,PPI。一、GNP和GDP定义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写成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规定:第一,GNP是计算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衡量的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计算时不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例如前期生产而在本期售出的存货等。\n第二,GN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价值,计算时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以免重复计算。所谓最终产品,是指最后供人们消费的产品,现实经济中,许多产品难以区分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故常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因为各生产阶段上增加价值之和等于最终产品价值。第三,构成GNP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而且包括无形产品。在社会的三种产业中,第一、第二产业提供物质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第三产业提供的是劳务,虽然劳务无形,但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劳务价值也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之中。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的行业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及建筑业,还应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社会发展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以及社会公务部门。第四,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那些只是为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生产的非商品性产品,以及其它没有通过市场买卖而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的商品,由于没有市场价格,也就不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第五,GNP是一个时期指标,反映的是一个流量的概念。统计指标据其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事物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是流量方面的指标,而时点指标则是反映事物总体在某一时间(瞬间)上状况的总量指标,是存量方面的指标。\n第六,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开放性;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日趋频繁,于是为避免国与国之间重复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只计算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常住居民包括:①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居民;②暂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③常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其他类型居民在国外或国内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则不计入本国的GNP中。与国民生产总值相关的一个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的计量按照“国土原则”,是由GNP减去国外获得的纯收入后的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举例:2008年全球各国(地区)GDP(百万美元)(目前最准确的)\n—World78,360,000—EuropeanUnion18,930,0001美国UnitedStates14,330,0002日本Japan4,844,0003中国China(PRC)4,222,0004德国Germany3,818,0005法国France2,978,0006英国UnitedKingdom2,787,0007意大利Italy2,399,0008俄罗斯Russia1,757,0009西班牙Spain1,683,00010巴西Brazil1,665,000二、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世界各国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其中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其中支出法又称产品流量法,收入法又称收入流量法,成本法。1、支出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时期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之和。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用P1,P2,…,Pn\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支出法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为:GNP=Q1P1+Q2P2+…+QnPn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等转移支付(补贴、三金)政府部门政府购买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④收入租金、工资、利息、利润要素市场土地、劳动力④、资本⑥、企业家才能③最终产品和劳务产品市场(1)1企业部门②家庭部门①销售收入消费支出⑥储蓄(存款、股票、债券⑦)投资金融市场利息(利息、红利、利息)融资⑧资本输入⑨资本输出(汇率)劳务输出进口国外部门进口或劳务输入出口⑩⑤经济运作循环图统计上,用于购买最终产品的全部支出可分为个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四项。个人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品、非耐用品,劳务支出(如医疗、旅游等);但建筑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而归入固定资产投资中。投资支出I\n是指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如厂房和住宅建筑、机器设备以及存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本投资是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政府购买支出G是指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对国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国外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政府购买支出仅仅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原因是政府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转移,而没有发生相应的产品和劳务的交换。净出口NX是指劳务和货物进出口差额方面的支出。用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净出口就是X—M。如果用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X—M表示净出口,则用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值为:GNP=C+I+G+(X—M)下表是1996年美国GDP和需求的构成情况。表12—1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10亿美元,当年价格)项目数量\n1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2国内私人总投资住宅投资企业投资存货变动3政府消费和投资4净出口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5,2086351,5353,0381116309781261,407—958719667,636(资料来源:英国商务部),转引自[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323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收入法,(生产成本法)计算GNP的第二种方法被称为收入法,即通过把所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收入相加来获得GNP数字,这些收入有: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得的地租、资本所得的利息,以及企业所得的正常利润和政府的税收等。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工资从广义上讲,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补助和福利费(含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利息,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它不包括个人间因借贷关系而发生的利息和政府公债利息;租金,主要指个人在出租土地等资产时的租金收入。(2)业主收入\n这里的业主是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如医生、律师、农民等,他们的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往往混在一起的作为业主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以及公司未分配利润。(4)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指公司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赊账;企业间接税指企业缴纳的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5)资本折旧折旧虽不是生产要素收入,但它会冲减其他收入项目,所以也应将其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内。将上述前三个项目加总(即工资、利息和租金+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即可获得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指标;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即获得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指标;最后,将上述五项加总,我们就获得了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标。3、产出法与收入法的一致GNP的衡量可用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它们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们可从下图理解:(注:为说明GNP统计的不同方法,不妨先假定一个简化的经济社会,不存在政府和外贸部门,也有投资)宏观经济环形图消费购买最终产品、劳务生产性劳务工资、租金、利润等企业家庭\n图7—1(注:实线代表货币的流动,虚线代表商品与劳务的流动)在环形图上部,人们支出货币购买最终产品,其花费的货币流量加总即是以支出法计算出的GNP;在环形图下部,产出成本的流量加总即是以收入法计算出的GNP。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两种方法衡量的GNP必然相等。但在实际核算中经常会出现误差,因而在实际核算时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除了上面讨论的宏观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之外,国民收入还包括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D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1、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称NNP)NNP是指一国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年内用于销售的一切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余下的部分,也即NNP是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2、国民收入(NationalIname简称NI)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如果说GNP和NNP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那么NI就是从分配的角度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这些产品和劳务中所得的,以要素成本计算的收入总和。\n3、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称PI)个人收入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收入的总和。个人收入与国民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指标。首先,国民收入中有三个主要项目即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不会成为个人收入;其次,个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中有部分不是要素收入没有被列在国民收入指标中,如:转移支付,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失业保险金、退休金和公债利息等;利息调整,即不包括在上述利息净额之中的个人利息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简称PDI)PDI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它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后的余额。上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指标,与国民生产总值一起构成五大总量指标,它们的关系可表述如下:NNP=GDP—折旧(机器设备);NI=NNP—间接税;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户所支付利息PDI=PI—个人所得税我们可将上述内容用下图形象表示出来。\n四、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价值指标,它的变动必然会受到产量和价格两方面的影响。为了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特别是产量与价格各自变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一般分别按现价和不变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于是就产生了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指标。2、定义:(1)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现价(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3、二者关系为:(1)公式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n(2)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既反映了实际产量(最终产品数量)的变动,又反映了价格的变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只反映产量的变动。为准确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通常根据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4、举例说明(1)举例:设一经济社会生产六种产品,它们在2005年和2009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产品2005年产量2005年(美元)2009年产量2009年(美元)A251.50301.60B507.50608.00C406.00507.00D305.00355.50E602.00702.50试计算:(a)2005年和2009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b)如果以2005年作为基年,则2009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c)计算2005-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09年价格比2005年价格上升了多少?解:(a)2005年名义GDP:25×1.5+50×7.5+40×6+30×5+60×2=922.52009年名义GDP:30×1.6+60×8+50×7+35×5.5+70×2.5=1245.5(b)2009年实际GDP:30×1.5+60×7.5+50×6+35×5+70×2=1110(c)GDP缩减指数2009年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245.5/1110=1.122009年价格比2005年价格上升12%,(1.12-1)×100%\n(2)美国在1929名义GDP为1040亿美元,1933年名义GDP降至560亿美元,下降了46%;但若以1929年为基期,1933的物价指数(又称GDP紧缩指数)为0.77,名义GDP的大幅度下降部分是价格变动造成的幻觉。五、CPI和PPI(一)CPI1、定义ConsumerPriceIndex消费价格指数2、核算公式: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作用:CPI告诉人们的是,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3、举例:(1)某一消费资料如下表,计算CPI:日用品衣服食品数量价格数量价格数量价格200851.2612.52000.75200750.86112000.7[解]CPI=[1.2×5+12.5×6+0.75×200]/[0.8×5+11×6+0.7×200]=231/210=1.1\n(2)若2000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08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08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2000年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25%。在日常中我们更关心的是通货膨胀率,它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公式为T=(P1—P0)/P0,式子中T为1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1和P0分别表示1时期和0时期的价格水平。如果用上面介绍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水平,则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消费价格指数从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么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就为T=(112—100)/100*100%=12%,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12%,表现为物价上涨12%。3、我国如何统计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从2001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负责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及相关工作,并组织、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的消费价格调查统计工作。\n我国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根据全国城乡近11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资料和有关规定确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在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际规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来的。(二)PPI1、定义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也称产品价格指数。是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的物价指数,测量在初级市场上出售的货物(即在非零售市场上首次购买某种商品时,如钢铁、木材、电力、石油之类)的价格变动的一种价格指数,反映与生产者所购买、出售的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2、核算公式:PPI=(一组固定工业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工业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作用: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反映了生产者价格的提高,相应地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CPI的上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3、分类\n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4、PPI与CPI关系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n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n在美国,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资料搜集由美国劳工局负责,他们以问卷的方式向各大生产厂商搜集资料,搜集的基准月是每个月包含13日在内该星期的2300种商品的报价,再加权换算成百进位形态,为方便比较,基期定为1967年。一般而言,当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相应的反应是采取加息对策阻止通货膨胀快速上涨,则该国货币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真正的经济学家注重PPI而媒体注重corePPI,将食物及能源去除后的,称为“核心PPI”(CorePPI)指数,以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这是由于食物及能源价格一向受到季节及供需的影响,波动剧烈。corePPI短期内会产生误导作用。5、如何计算PPIPPI主要着眼于工业,矿业,原料,半成品的价格,目前也加进了服务业,不过比重较小。美劳工部会在25000多企业做调查,得出产品价格,根据行业不同和在经济中的比重,分配比例和权重。PPI能够反映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推算预期CPI,从而估计通胀风险。总之,PPI上升不是好事,如果生产者转移成本,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扬,通胀上涨。如果不转移,企业利润下降,经济有下行风险。第一节绝对收入假定\n一、主要内容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提出,1、基本观点:消费倾向递减。前提:(1)每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彼此独立的。 (2)消费决策是因时间而可逆转的。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绝对地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2、几个定义(1)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C/Y;(2)储蓄倾向: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Y;(3)边际消费倾向: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C/△Y;(4)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S/△Y。(5)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存在一个基本的心理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也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补减规律”。3、公式:Ct=a+bYt\n式中:Ct——当前消费Yt——当前收入a——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已知常数,代表各种主观因素,a>0b——边际消费倾向(即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例),1>b>0bYt表示引致消费公式的含义:(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短期内的消费倾向基本稳定。(2)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支出也会增长,但收入的增量不是全部用于消费,边际消费倾向b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3)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二、凯恩斯消费函数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1、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从个人自身角度)(1)谨慎:建立准备金,以防止预料不到的变化。(2)远虑: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做准备。(3)计算:赚取利息和投资收益,以增加未来的收入。(4)改善:出于一种人类的本能,总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所以存钱留作将来享受。\n(5)独立:保持个人的“独立感”和“有所作为”的感觉。(6)投机:作为投机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7)自豪:把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8)贪婪:纯粹的吝啬,以致节省到不合理的程度。2、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外在环境因素)(1)工资单位的变化。(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差额的变化。(3)财产的货币价值的意想不到的变化。(4)利息率的变化。(5)财政政策的变化。(6)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3、长期消费倾向的变化(1)利息率的长期变动趋势对消费倾向的影响——由于利息率逐渐下降,所以人们有可能减少自己的储蓄,从而提高消费。(2)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消费倾向的影响——如果采取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平的措施来重新分配财富和收入,消费倾向的提高将通过对投资的引诱,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采用遗产税作为财富再分配的措施,因此,凯恩斯认为财富再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因此,长期看,社会的消费倾向将会提高。三、对绝对收入假定的修正1、库兹涅茨:长期看,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稳定的。\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对美国1869—1933年间的收入和消费的实际资料时发现,无论是边际消费倾向还是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中都是相当稳定的,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他还研究发现,收入中消费支出的比例,还取决于消费者的类别:年轻人和老人,白人和黑人,城市人和乡村人的收入中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是存在差别的。这种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不一致的现象被称为“消费之谜”(pozzlesofconsumption)。2、萨缪尔森: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只适用于单个居民和家庭,至于社会消费倾向则是长期稳定的。1915年出生第二节相对收入假定\n一、基本含义1、“相对收入假定”由杜生贝利提出,相对收入有两个含义:(1)相对于别人的收入,与别人比较。(2)相对于过去的收入,与过去比较。2、基本含义:消费或储蓄是现期收入与以前最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的函数。只要现期收入与按物价指数调整过的以往达到的最高收入之比是一个常数,那么现期储蓄与现期收入之比也就是一个常数。3、公式:C=KY式中:C——消费者的现期消费;Y——消费者的相对收入;K——消费与收入之比,接近于常数。二、主要内容(1)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的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示范作用)。而绝对收入假定假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彼此独立的,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受他人消费影响。\n(2)杜森贝里反对凯恩斯的消费者行为在时间是可逆的观点(可逆性),认为消费支出在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现期收入的影响,也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期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即使现期收入有所下降,仍可能通过减少储蓄或借贷消费以保持过去“高峰”时期的消费水平。不可逆性。(3)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变化往往落后于其收入的变化(掣轮作用)。当收入沿着长期趋势增长时,C和Y沿着C=kY变动,APC保持不变。假定现在的消费为C0,Y0点是历史上的高峰收入。若经济衰退,Y降低至Y1,C将不会沿着C=kY减少,而是沿着短期消费曲线减少至C1;当经济复苏,Y提高到Y2,C迅速增加到C2;若Y再减少到Y0,C也只会降到C3,而不是C0。如此反复,短期消费曲线就像棘轮一样,对消费下降起着阻滞的作用。(4)当消费者减少了的收入又逐渐回升,并恢复到过去的水平时,消费者可能首先恢复储蓄,而消费并不会增加。第三节持久收入假定\n一、基本含义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提出,1912.7.31—2006.11.16:1、主要观点(1)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对于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这一点,所有经济学家都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是什么。凯恩斯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现期绝对收入水平,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相对收入水平,持久收入假说则解释为持久收入。(2)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区分与联系。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不同,只有前者才影响消费支出。暂时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响而发生的。可以过去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变动来计算出持久收入。(3)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持久收入假定的核心是消费者的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是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一理论与前面理论的不同在于它是用人们的长期收入(未来收入)来分析人们现期消费支出的变化。2、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公式:Cp=KYp\n式中:Cp——持久消费;Yp——持久收入;K——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的比例,接近于常数。二、要点(1)消费者收入和消费都可以分为两类,即“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及“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2)有些家庭的“一时收入”、“一时消费”是正值,有些则是负值。(3)“持久收入”与现期收入不同,消费者预计到的现期收入在一生中可能有较大变化,但预计到的“持久收入”则是一个常数。(4)除了消费者的“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可以有一定的比率外,其他则没有固定比例关系。(5)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同他的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与他的可以预计的未来收入,即“持久收入”有关。三、持久收入的运用相机决择的宏观政策的有效性不高。例如:减税政策有效性。自由经济的拥护者第四节生命周期假定\n一、主要内容理论提出者:莫迪利安尼、布伦贝、安多弗兰科·莫迪利安尼1918-20031、基本思想: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要根据一生的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个人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2、该假说的前提是:(1)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万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2)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探讨了人们面临信用市场不完善、未来收入和寿命不确定以及自身目光管钱无足够储蓄的风险,胃规避这些风险,要求人们用相当程度的理性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3、该理论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区别\n在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联系。该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4、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1)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2)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3)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不变的。\n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二、家庭的消费函数:C=a×WR+c×YL在上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壮年时期的收入水平和储蓄率及开始时的财产状况,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储蓄和消费状况。上式中,ct、Yt、Y*、At分别代表现期消费、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b1、b2、b3分别代表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莫迪利安尼认为,可以把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收入的一个倍数,即则总消费函数可以变为:\n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三、生命周期假定的运用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得出的论点,也可以被称为“持久财产假定”。与持久收入假定所不同的是,生命周期假定考察的是包括未来收入在内的一生的总财产,它更强调的是消费与财产之间的关系。公式:Cp=KYpCp——消费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现期消费;Yp——包括劳务收入和财产收入;K——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比例,接近于常数。四、消费理论的宏观经济含义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在论证消费主要不取决于现期收入时坚持认为,总支出曲线是平坦的(从而乘数是小的)。这对经济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是因为,投资水平下降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要远远小于乘数大时。坏消息是因为,政府通过临时性减税来刺激经济的努力将没有乘数大时那么有效。五、生命周期假说的重要意义生命周期假说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和财产联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它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具体的,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YL/YD)\n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阶层家庭消费的差别、消费的逐季变动等问题。对生命周期假说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一假说的一些假设条件上。例如,储蓄无利率、生命周期与预期寿命的确定性、消费者的理性等等。第五节其他的消费函数一、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定1、理论提出者:詹姆士·摩根2、基本观点:在现代社会,并不是收入(现期的、过去的或未来的)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决策影响收入。3、主要内容:(1)消费决策之所以能够影响收入,是因为收入(包括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中包含不确定的成分。(2)消费决策对收入的影响,包括对现期收入的影响和对未来收入的影响。(3)消费决策还会对家庭的未来收入产生影响。(4)现代消费之所以能够以消费决策来影响收入,是经济高度发展,从而挣钱机会增加,信贷事业发展的结果。\n二、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1、理论提出者:贺塔克和泰勒2、中心思想:现期消费依存于现期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已有的消费品存量。3、主要内容:l消费品存量越大,对该种消费品的现期购买就越少;l消费品存量调整,是就耐用消费品而言;l在对消费支出进行分析时,“情况变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三、其他理论1、预防性储蓄理论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就会刺激消费者采取比确定性更为谨慎的行为,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把更多的财富转移到未来进行消费,以防范未来的不确定的劳动收入所带来的冲击。储蓄不仅仅是为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将收入进行均等分配,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性事件例如收入冲击加以保险。2、流动性约束理论\n现实中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人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借到钱,他只能消费当前的财富,所以为了保证收入下降时消费不会大幅下降,消费者就会被迫降低当前的消费,增加储蓄,以此来作为对收入下降效应的一种保险。因此,储蓄作为平滑各期消费的作用便被凸显出来,从而避免了各期消费的大幅波动。第六节简单评述一、消费函数理论解释某些经济现象1、绝对收入假定:假设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消费者只追求一种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上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消费者被认为是原始的、短视的消费者。2、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了时间上的“不可逆性”即“后瞻性”和“示范效应”“攀附性”。3、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没有流动性约束,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具有风险预期和规避风险行为,且追求跨时效用或一生效用最大化。二、西方消费经济理论产生于一定的经济环境西方的制度比较完善,而我国制度相对不完善,因此,要有注意应用环境。本章小结:1、国民收入核算增长:GDP,GN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GDP缩减指数,PPI,CPI\n2、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消费函数,消费倾向,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3、相对收入假说由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StembleDuesenberry提出。其基本思想:是消费者的消费受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及自己过去和消费的影响,因此,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不可逆性”。4、持久收入假说由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提出。其基本思想:消费者的现期消费和现期收入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但消费者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的固定比例。5、生命周期假说由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提出。其基本思想: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即个人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个人的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6、其他消费理论关键名词:复习思考题:1、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见下表)单位:10亿美元资本消耗补偿356.4雇员酬金1866.3企业支付的利息264.9间接税266.3个人租金收入34.1\n公司利润164.8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20.3红利66.4社会保险税253.0个人所得税402.1消费者支付的利息64.4政府支付的利息105.1政府转移支付347.5个人消费支出1991.9请计算:(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3)个人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n第八章消费与经济增长1、要点l分析消费和投资如何拉动总需求增长;l剖析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l阐述可持续增长和可持续消费;l探讨消费水平问题;l分析一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如何形成;l小康社会解析。2、内容第一节社会总需求的构成第二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第三节消费水平第一节社会总需求的构成一、社会总需求的构成GNP:某区域一段时间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国民收入可以从收入、支出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收入代表总供给、支出代表总需求。因此,我们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国民收入的构成。\n⑥④③利息(利息、红利、利息)融资⑧资本输入⑨资本输出(汇率)收入进口或劳务输入出口⑩劳务输出进口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等转移支付(补贴、三金)国外部门政府购买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政府部门投资储蓄(存款、股票、债券⑦)金融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1)1销售收入消费支出最终产品和劳务土地、劳动力④、资本⑥、企业家才能租金、工资、利息、利润企业部门②家庭部门①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1)谁购买:总需求D(Y)四个部门购买:居民部门C、企业部门I、政府部门G、国外部门(X-M)等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也就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国外支出的总和,即对消费品的需求、对投资品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国外需求的总和。因此,公式如下: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n=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的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D(Y)=C+I+G+X政府部门购买G可分解为C+I,省去国外部门购买。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投资即:D(Y)=C+I(2)谁生产:生产要素生产的,即人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税收、国外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其他及企业家才能)生产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这个总和又可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资、地租和利润)总和来表示。这些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因而又可用消费与储蓄加以表示。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进口=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如果以M代表进口,就可以写成:Y=C+S+T+M\n假设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需求与供给(即这购买和生产):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储蓄即:Y=C+S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是:总需求=总供给C+I=C+S两边同时消去C,即得S=I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C+I)和总供给(C+S)的恒等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投资是计划的投资而不是实际的投资,储蓄是计划的储蓄而不是实际的储蓄,此处I=S,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如果I≠S,即计划的投资不等于计划的储蓄,经济将处于非均衡状态,所以,计划的投资等于计划的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而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由于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n二、消费需求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在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的情况下,如果公众储蓄的总金额恰巧等于企业家花在投资上的总金额,那么总需求的水平就得到了维持,国民收入的水平也不会变化。假定消费支出不变。如果企业家减少了用于投资的借款,投资需求减少,总需求就会缩小。相反,总需求会扩大。假定投资额不变。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总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三、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凯恩斯在分析宏观经济均衡和国民收入决定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即不论社会总需求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应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影响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而不会引起相应的价格变动,这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凯恩斯定律。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存在大量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因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和生产增加,而不会引起资源和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不会引起产品成本和价格的上升。因此,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是,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从而社会总供给是不变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由于总需求又可以用总支出来表示,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与总支出相等的收入。下面运用消费函数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n由于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总支出(计划的总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计划的总支出等于消费支出加投资支出,即Y=C+I。为使分析简化,在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中,我们假定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不随国民收入水平而变化,即投资为自发的计划投资,为一常数,I=I0。根据这一假定,把国民收入恒等式与消费函数结合起来,建立联立方程组,就可求得均衡的国民收入。Y2Y*Y1收入=总产出(C+S)总支出曲线(C+I)D(Y)=C0+c*Y+I0总需求(C+I)=总产出(C+S)总需求(总支出)C+I450图8-1总支出曲线和收入-支出分析A总需求:D(Y)=C+I消费需求:C=C0+c*Y投资需求:I=I0总需求=总供给:D(Y)=Y解联立方程,就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上式中,(C0)为自发性总需求,或称自主性总需求,它是不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总需求。1/(1—c)为乘数。从公式可以看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自发性总需求和乘数两个变量,与自发性总需求和乘数成正比。\n上面的分析还说明,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均衡的国民收入。例如,假定消费函数C=1200+0.8Y,自发的投资始终为800(单位:亿美元),则均衡收入:亿美元均衡收入决定也可用图形表示,图8—2表示如何用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和45°线相交决定收入。10000收入=总产出(C+S)总支出曲线C总需求(总支出)C+I450图8-2总支出曲线和收入-支出分析12002000总支出曲线(C+I)总需求(C+I)=总产出(C+S)图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消费加投资,在消费曲线C上加投资曲线I得到消费加投资曲线C+I,这条曲线就是总支出曲线。由于投资被假定为始终等于800亿美元的自发投资,因此,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所形成的总支出曲线与消费曲线相平行,其间的垂直距离即800亿美元投资。总支出线和45°\n线相交于E点,E点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均衡的国民收入10000亿美元,这时,居民户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厂商想要有的投资支出的总和正好等于国民收入即产量。如果经济离开了这个均衡点,厂商部门的销售量就会大于或小于它们的产量,从而被迫进行存货投资或存货负投资,出现意外的存货增加或减少,引起生产的扩大或收缩,国民收入出现非均衡,但厂商部门的存货调整最终会使国民收入回到均衡点。具体来说,在均衡点E之左,收入小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总支出(或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意味着厂商销售出去的产量大于它生产出来的产量,厂商存货出现意外减少,合意存货不足,此时扩大生产是有利可图的。于是厂商为使存货达到合意存货水平,就会增雇工人,增加投资,增加产量,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扩张,并最终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如果在均衡点E之右,收入大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总支出(或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厂商生产出来的产量大于它销售出去的产量,厂商存货出现意外增加,非合意存货增加,此时厂商为使存货达到合意存货水平,就会减少产量,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收缩,并最终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只有在E点,收入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时,则既没有非计划的存货投资(存货意外地增加),也没有非计划的存货负投资(存货意外地减少),厂商的产量正好等于其销售量,厂商存货保持在合意水平,此时厂商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国民收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四、投资乘数原理投资乘数原理:虽然投资只占国民收入中的较小部分,但当投资数量变动时,却能使总收入和总就业量的变化程度远远超过投资量本身的变动程度。\n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投资的最初增加量K=⊿Y/⊿I投资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决定K=1/1-c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实现的。举例说明: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推导出来乘数的公式。假设第一轮总需求增量为100亿元,这种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中有(80亿元)为支出(c为边际消费倾向,c=0.8),这个(80亿元)就成为第二轮中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总需求的增加又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此一直继续下去,则会出现下面的情形(表8—1)。表8—1增加100亿元的总需求而导致的国民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c=0.8)单位:亿元第几轮本轮总需求的增量本轮国民收入的增量国民收入总增量11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280亿元()80亿元()180亿元[]364亿元()64亿元()244亿元[]451.2亿元()51.2亿元()295.2亿元[]……………………500亿元从表8—1中可以得知:第一轮总需求增加\n为100亿元,国民收入增加量为100亿元,国民收入总增加量为100亿元;第二轮总需求增加为80亿元,国民收入增加量为80亿元,国民收入总增加量为两轮国民收入增加量之和,即(1+=100+80=180亿元;第三轮总需求增加量为第二轮国民收入增加量的c倍,即亿元,国民收入增加量亿元,国民收入总增加量为三轮的国民收入增加量之和,它等于亿元。由此类推,可以得知以后各轮的情况,最后结果表述如下:亿元又因为0<c<1,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n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与c同方向变动。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反之,亦反。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越大,从而引起下一轮总需求增加也就越大,以后国民收入的增加也就越多。而且由于0<c<1,所以乘数>1。第二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一、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1960年提出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消费比例各国经济增长过程高消费比例l传统社会低消费比例l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l起飞阶段l向成熟推进阶段高消费比例l高额群众消费阶段l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最关键的阶段是起飞阶段:“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提高生产性投资率;第二,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改革。\n二、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1、社会增长来自:生产推动和需求拉动。生产效率越高则增长越快。2、工业化大生产的后阶段,由生产推动向需求拉动转变。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是由生产推动的;现在的经济发展是需求拉动。3、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移的过程中在现代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约束,需求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更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投资扩大,从而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源、市场等条件决定的。相对来说,大国经济具备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市场基础。3、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大国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开发潜力巨大,市场需求多样化。从投资需求角度来看,大国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投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物质空间。中国人均GNP以及居民消费基本情况综合表中、日、美各国需求要素对GDP增长贡献率比较国别时期总消费贡献率总投资贡献率净出口贡献率中国1990-1998年52.342.55.2\n美国日本英国1989-1996年1987-1995年1985-1995年82.462.289.713.838.025.41.8-0.16-15.1四、可持续增长与可持续消费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一)、可持续增长武汉的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应当跳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合理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需求的满足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外部性:(1)定义外部性(Externality)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祉,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2)分类“正外部性”,比如修缮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负外部性”,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n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分。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3)外部性的影响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而“坏”的供应得“多”。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苦着他的痛苦”,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它们也会少排污。总之,供应的“多”和“少”都是相对于社会最优供应量而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坏”的供应得多,“好”的供应得少。(4)外部性的纠正办法政府的一个作用就是纠正这种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把供应量增加或减少到最优。A、负外部性纠正方法当政府对化工厂的排污收税,然后用之于周围居民,化工厂立即会“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减少排污量。\n另一个常见的政府的纠正行为是拍卖“排污牌照(pollutionlicence)”,它能达到和排污税收(pollutiontaxation)同样的效果,而且一般认为更容易实行。B、正外部性纠正方法外部经济通常是指有益外部性商品的生产。这类商品的生产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正效应(如教育和安全)。外部不经济通常是指有害外部性的商品。这类商品的生产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负效应(如污染和犯罪)。个人通常会倾向于‘外部不经济’的消费行为,因为有害外部性商品带来的成本不需要个人承担(如污染),经济上称此为‘过度消费(overconsumption)’而由于有益外部性商品带来的收益并不能被个人独占,个人通常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做出‘外部经济’的消费行为(如教育),经济上称此为‘不充分消费(underconsumption)’2、国民生产净值计算方法:l传统方法:NNP=C+S—Dm式中:S储蓄、消费C、Dm是指后天资本的折旧(机器设备)。l可持续的方法:如果我们考虑自然资本的存在,就需要对国民生产净值(ANNP)进行调整。\nANNP=C+S-Dm-Dn式中:Dn是指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二)、可持续消费1、定义可持续消费是指为适应可持续增长而进行的消费。2、含义(三层)第一,它是一种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又符合代内公正原则的消费;第二,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第三,它要求人们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和文明消费;它倡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发展。第三节消费水平一、消费水平的测定(一)定义消费水平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狭义的消费水平,人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数量。广义的消费水平,包括消费品的质量和消费质量。(二)消费水平的测定指标包括1、价值指标:\n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居民货币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支出水平2、实物指标:人均食物拥有量、人均衣着拥有量、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住房面积等3、劳务消费指标:医疗保健费用、教育费用、旅游费用、文化娱乐费用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和个人服务费用4、生活质量指标:l居住区环境状况l购物的便利程度补充资料:全面小康社会小康和大同薄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指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更高水平,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n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1)人均GDP;(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3)恩格尔系数;(4)城乡居民收入;(5)基尼系数;(6)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7)平均受教育年限;(8)出生时预期寿命;(9)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10)犯罪率;(11)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12)能源利用效率;(13)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14)环境污染综合指数;(15)廉政建设;(16)政府管理能力。\n二、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根本的因素。消费水平提高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消费品生产的发展。2、收入分配制度(1)收入分配制度的各类:收入的市场分配和收入的计划分配公平?三种公平:A、结果公平:计划分配机制B、机会公平:市场分配机制C、起点公平:(2)洛伦兹曲线结果公平?度量方式?a、来源: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或说奥地利统计学家)M.O.洛伦兹(MaxOttoLorenz,1903-)1907年(或说1905年)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b、画法: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n图中横轴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累积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弧线OL为洛伦兹曲线。(3)基尼系数:a、公式G=A/(A+B)A--实际收入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G—基尼系数。将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G=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b、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n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c、基尼系数区段划分图以国家作为划分单位的基尼系数区段划分图深绿色:少于0.25 草绿色:0.25–0.29 黄色:0.30–0.34 浅橙色:0.35–0.39 橙色:0.40–0.44 粉红色:0.45–0.49 大红色:0.50–0.54\n 深红色:0.55–0.59 超深红色:不少于0.60 灰色:无资料3、消费模式(三种)定义:消费增长与本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超前型消费模式:指消费方式超越本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拉美一些国家。(2)滞后型消费模式:消费方式滞后本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例如:50年-70年的韩国和日本,以及80后到2000年的中国。4、社会福利政策政府福利开支的具体形式大致有失业救济、养老金、低收入家庭补贴、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退伍军人补贴以及交通、住宅、娱乐等公共福利设施开支。福利开支属于转移性支付,福利开支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购买力,缩小贫富差距,因而有利于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除了与政府的福利政策有关以外,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5、价格因素(1)物价总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2)商品比价关系对消费水平的影响;\n6、人口因素(1)人口的数量及增长速度对社会消费水平的影响。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时,消费水平下降;人口增长低于经济增长时,消费水平上升。(2)人口的年龄构成对社会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A、少年型国家:未成年人口比重超过15%时。发展中国家B、成年型国家:C、老龄化国家: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超过10%时。发展国家\n第九章消费结构1、要点1、什么是消费结构?2、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有什么?3、消费结构的演变规律?4、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2、内容第十章消费结构第一节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消费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第三节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第一节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一、消费结构(一)消费结构定义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组合和比例关系。举例:美国统计资料http://www.bea.gov/national/nipaweb/TableView.asp?SelectedTable=63&Freq=Qtr&FirstYear=2007&LastYear=2009\nUSGrossDomesticProduct消费支出绝对值10亿20072008Perso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s9710.210057.9Durablegoods1082.81023.2Motorvehiclesandparts440.4379.9Furnitureandhouseholdequipment415.3411.7Other227231.6Nondurablegoods28332965.1Food1329.11399.2Clothingandshoes374373.6Gasoline,fueloil,andotherenergygoods366.9411.8Other762.9780.5Services5794.46069.6Housing1460.91513.7Householdoperation525.7553Electricityandgas218.8232.3Otherhouseholdoperation306.9320.6Transportation357373Medicalcare1681.11781.2Recreation403.4412.6Other1366.31436.1(二)消费结构相关概念1、消费资料分类:(1)按需要层次划分: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2)按消费的内容划分:吃、穿、用、住、行和劳务等;(3)按消费品的存在方式划分: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2、消费结构与消费支出结构关系消费支出结构是指消费者通过货币支出反映的消费结构。(三)、消费支出结构的统计分类1、我国统计分类:8类\n(1)食品支出、(2)衣着支出、(3)家庭设备及其服务支出、(4)医疗保健支出、(5)交通通讯支出、(6)娱乐文化教育及其服务支出、(7)居住支出、(8)杂品及其服务支出。2、世界银行的统计分类:7类食品支出、服装鞋袜支出、住房及燃料和电力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交通与通讯支出、其他支出(服务性劳务和耐用消费品)3、美国的统计分类:7类食品支出、住房支出、衣服和服务支出、交通支出、医疗支出、个人保险支出、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包括娱乐、个人保健、读书、教育、烟草、酒类、日常零散支出和现金捐助。二、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一)微观层面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1、家庭(或个人)收入水平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比重较大。2、家庭(或个人)目标及家庭类型(1)“以家庭为中心”——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比重较大(2)“以事业为中心”——社交活动支出比重较大。(3)“以消费为中心”——与生活享受有关的商品和劳务支出3、家庭消费支出功能\n(1)繁殖功能——食品支出(2)经济功能——经营费用。(3)社会功能——社交费用4、家庭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与家庭规模5、家庭(或个人)的投资(二)宏观层面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消费支出的的分类:(1)食品支出、(2)衣着支出、(3)家庭设备及其服务支出、(4)医疗保健支出、(5)交通通讯支出、(6)娱乐文化教育及其服务支出、(7)居住支出、(8)杂品及其服务支出。变化规律?1、消费水平(1)消费水平对食品支出比重的影响恩格尔定律: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举例:中国与美国比较(2)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在消费水平较低时,随着消费水平提高,耐用品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南同步变化。(3)消费水平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等支出的影响\n结论:随着消费水平提高,住房医疗、交通通讯的所占的比重相应提高。(4)消费水平对劳务支出的影响结论: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劳务支出所占的比重相应提高。2、市场环境因素(1)福利制度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例如:英国教育福利完善,教育支出较少。(2)价格体系的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3)消费品市场状况;A、消费品短缺,影响消费。B、新兴消费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4)金融市场状况;保险支出和证券投资支出的影响。3、经济制度因素价格制度、产权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4、社会因素(1)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社会中医疗保健支出较多。(2)社会消费习惯(3)消费示范效应第二节消费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n一、消费结构的指标及其变化趋势(一)微观消费结构的演变规律(二)宏观消费结构的演变规律1、恩格尔定律在消费者支出投向选择中,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人们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动,即食物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总消费支出额×100%举例:美国: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情况:3、联合国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介贫富国家的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l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型;l50%-60%为温饱型;l40%-50%为小康型;l30%-40%为富裕型;l30%以下为极富裕型。4、“恩格尔定律”的引申含义\n恩格尔定律也大致适用于从动态角度分析收入变动与食物支出比重的变动,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恩格尔定律的适用性及局限性两个前提:第一、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第二、“食物支出”应有统一的含义。(4)耐用消费品支出及服务性消费支出。经验显示,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演变存在这样一种规律:A、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总消费支出结构中,非耐用品(吃穿等)的支出比重将会下降;B、耐用消费品(住用等)的支出比重将会上升;C、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性支出比重还会有更大幅度的上升,并将超过其他支出,成为各项开支中最大的一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完全普遍适用的。但是从长期看,一国和地区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会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规律相吻合。二、消费结构合理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科学性\n消费结构要符合科学发展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2、经济合理性A、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是在科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效用目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对消费支出投向进行合理的配置。B、合理的消费结构还要以合理的组合消费资料,实现消费支出对产业结构的效率性,形成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选择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第三节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1、产业结构三大产业的演变规律:(1)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2)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3)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由缓慢上升变为迅速上升,最终超过第二产业。2、消费结构演变规律:(1)非耐用品(吃穿等)的支出比重逐渐下降(2)耐用消费品(住用等)的支出比重出现上升(3)服务性支出比重呈现更大幅度的上升,并将超过其他支出成为各项开支中最大的一象3、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n消费结构是基于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寻求消费效用最大而依据价格对各种消费品和劳务消费数量进行选择和调整的行为结果。消费行为的变化将改变消费者支出结构,进而通过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诱导效应;而产业结构通过制约和影响供给结构,从而也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二、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诱导效应1、通过商品的收入价格来影响产业结构2、通过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影响产业结构3、消费结构通过收入和价格的变动来诱导产业结构,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动三、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互制约1、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制约(1)消费结构中各种消费资料和消费劳务的构成比例,直接受消费资料和消费劳务的生产状况及其供给结构的制约\n(2)新的产业的兴起会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和改变消费结构(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动2、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制约(1)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结构特征规定着产业结构特征(2)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引导作用四、消费结构、产业关联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三个高级化的内涵(1)消费结构高级化是指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由传统模式(低层次)向现代模式(高层次)转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消费结构高级化有不同的标志(2)产业机构高级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发展;资源配置和再配置(资源在产业间的转移)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整体效益功能不断优化,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3)产业关联高级化既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得以实现的关键条件2、消费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产业关联高级化的关系\n在消费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关联高级化之间,消费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关联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点;消费结构高级化经由对产业关联的影响,导致产业结构内部关联作用程度的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n第十章消费方式1、要点l消费方式的含义?n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n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l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n公共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原因?n商品性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多。l消费方式的特点n个人消费n公共消费l消费服务商品化的含义和意义?l消费服务商品化需要的条件?l消费者闲暇时间的增加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内容第十章消费方式第一节消费方式的含义及其变化趋势第二节消费服务商品化第一节消费方式的含义及其变化趋势\n一、消费方式的含义1、定义:消费需求的满足方式,或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结合的方式。即消费者如何获取被消费的商品及服务以及如何消费。2、含义:(两层)消费的技术方式(自然方式)和消费的社会实现方式(社会实现范围、社会实现途径)3、分类按实现的范围分:(1)个人消费、集体消费和公共消费按实现的途径分类:(2)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3、消费方式的两层含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变化趋势1、趋势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消费都将是消费的主导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公共消费所占比重将呈上升的趋势。2、家庭消费方式的长期必然性(1)家庭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单位,因而是社会的基本消费单位。(2)家庭成员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某种需要,只能通过家庭内部的消费来实现。\n(3)消费者的需求因多种因素(如个人收入水平、个人兴趣、爱好、习惯)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3、公共消费存在的必然性(1)公共消费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共同需要(2)从某些消费资料的特性来看,只有通过公共消费活动,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4、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具有不同的特点(1)个人消费:分散性、灵活性和多样性;(2)公共消费:集中性、统一性和公开性。5、对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规模效益的认识(1)不同的消费方式选择确实有规模效益问题(2)消费方式具有可选择性(3)消费方式的选择不仅受消费规模效益的约束,还要受消费需求的差异性的制约,任何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片面强调消费的规模效益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6、公共消费的实现途径(1)公共消费资料的提供(产品、设施及服务):政府提供或私人提供;(2)公共消费的付费方式:免费、优惠付费或完全付费。三、自给性消费与商品性消费的变化趋势\n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自给性消费比重将逐渐降低,商品性消费比重将逐渐上升。1、消费品的商品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商品化的过程相一致2、消费服务商品化将使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增加,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方式发生第二次重大转变。第二节消费服务商品化一、消费服务商品化的含义1、定义:个人消费领域的服务不是由消费者个人提供,而是由社会提供;消费者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来获得服务,而是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市场上购买服务。2、内容:(1)消费过程之前的加工、制作、整理等服务活动;(2)消费过程中和消费之后的服务活动;(3)与孩子的照料、教育相关的服务活动。消费服务商品化的过程,也就是与消费的过程相关的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他人劳动)的过程。\n二、消费服务商品化的意义1、消费者的全面发展2、消费规模效益的提高3、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力就业率三、闲暇时间、闲暇消费与休闲产业1、消费者的时间分配(1)从一天角度分配:工作时间;满足个人生理需要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闲暇时间。(2)从一年角度分配: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2、缩短家务劳动时间的方法(1)家务劳动的机械化(2)家务劳动的社会化3、闲暇消费闲暇时间的增加会带动闲暇消费的增加闲暇消费包含两部分:(1)已有消费需求的扩展和延伸(2)新派生出的消费需求。\n休闲产业的出现,就是适应了闲暇时间增加后派生出的各种消费需求。4、闲暇消费的引导的必要性(1)闲暇时间增加派生的需求是一种潜在的需求,需要通过引导加以实现。商业引导、政府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引导(2)目前的闲暇消费内容单调、质量较低,需要加以引导5、休闲的文化意义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文化角度看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我们的精神。因而,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6、休闲产业(1)定义:\n为闲暇消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关行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是其中最主要的行业。此外还有很多行业(交通、餐饮、商业、通信等)(2)休闲产业的发展意义:一方面会产生许多新兴的行业;另一方面会带动原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四、消费服务商品化的实现消费服务商品化的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具体而言,由三方面条件决定: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1)收入水平提高是消费服务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前提条件。消费服务的生产是在家庭内部由家庭成员提供还是由社会提供,消费服务的附加值不同,从而价格也不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3000美元时,服务消费比重和服务业的比重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2、时间的价值(1)现实生活中,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的价格(工资水平)和获取额外收入的机会;(2)时间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工资水平有直接关系;(3)用时间的价值升值可以解释消费服务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消费方式的变化。例如:买不买冰箱?在家请客还是在外请客?3、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n服务需求的增长能否变为现实的服务消费支出的提高则取决于服务的价格。服务行业劳动力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价格主要由劳动力成本决定,因此,劳动力供给状况进而服务价格反过来制约消费服务需求和消费服务业的发展。本章小结:消费可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补充资料:一、公共产品一般市场上交换和使用的产品,我们可称为私人产品。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区分,依据两个特点,一是消费的竞争性,二是消费的可排它性。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如果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该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则该商品是非竞争的。对于私人提供的大多数商品来说,生产更多商品的边际成本是正的,但对有些商品来说,额外的消费者并不增加额外成本。例如,国防、道路、海上的灯塔等。新增人口一样享受国防安全,但不会降低原有人口对国防的“消费”\n水平;交通流量较低时,道路上多一辆汽车不会妨碍原有汽车的行驶;一旦海上用于指示航船的灯塔建造好并起作用,额外船只对它的使用不会增加任何运作成本;同样,观看公共电视,多一个观众的边际成本为零。非竞争性商品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而不影响任何个人消费它们的可能性。公共产品的另一特性是消费的非排它性,即不能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也能消费”。一个非排它商品的例子是国防,一旦一个国家提供了国防,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有些产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它性,这类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否则称为准公共产品。国防是经典的纯公共产品例子。而道路、电视等则是准公共产品,因为可通过道路收费、电视加密而使它们具有排它性。二、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我们知道,私人产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它性,由市场机制来配置私人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消费者在一定收入约束下的最优选择,供给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在一定资源约束下的最优选择,两条曲线的交点形成的均衡点,能够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同时达到最优,而且在此点,消费者的边际利益等于边际成本,市场均衡就是社会最优的。但是,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特征,市场配置公共产品将出现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n第一,非竞争性消费造成了市场失灵。消费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某人享受了消费利益,并不因此减少别人的消费利益。于是,进行排斥是无效率的行为。因为,有效的资源使用要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这里边际成本是零,所以价格也该是零。例如,对一座不太拥挤的桥征收通行费,虽然可行但却无效率,因为边际成本为零,收费只能妨碍桥的使用。这说明,对有些公共产品,排斥别人消费是“可行”的,但却是不“应该”的。然而,虽然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但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必须收回,同时,公共产品的提供规模必须确定。在排斥性不存在时,这种成本收回,不能通过市场买卖来实现,需要通过政府来完成。第二,非排它性造成市场失灵。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任何个人即使不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付费,也能同样享用,个人就有动力成为“免费搭车者”。如果所有个人均这样行事,那么,公共产品提供就会不足。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产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出现市场失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恰当评估一件公共产品的可能收益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每个人的消费偏好不同,对公共产品的评价也不一样,专家意见不能完全代表消费者的偏好。\n第十一章消费政策一、要点1.消费政策的构成:n有关消费水平提高的政策n有关消费结构变化的政策。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n财政政策:税收、支出(基础设施支出和转移支出)]和国债手段n货币政策: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3.如何针对经济的波动来实施消费政策:n过热:n过冷:4.通货膨胀形成原因:n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和混合型。5.通货膨胀对不同阶层的影响:n对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影响。6.消费政策的目标7.发展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8.发展中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9.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消费政策的实施上的差异10.我国近中期经济发展目标下消费政策的设计二、内容\n第十一章消费政策第一节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第二节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开放经济中的消费政策补充:宏观经济政策内容宏观经济政策分为:财政政策:税收和支出(基础设施和转移支付)、国债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等。第一节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一、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1、定义消费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有关消费发展的各种方针、制度及相关措施的总和,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消费的不同阶段,消费政策有所不同。消费政策包含总体消费政策和具体消费政策。消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其他政策来体现。\n2、消费政策的内容(1)有关消费水平提高的政策A、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B、消费与储蓄的关系;C、收入分配政策(社会目标、分配方式、分配机制);D、福利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2)有关消费结构变化的政策A、消费品产业结构;B、消费品市场。第二节消费政策实现的手段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遵循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出发点是尊重消费者的权利,不干预私人消费活动,不限制生产者在市场上的竞争。消费政策的实施,只能通过一些经济手段对消费者行为加以调节,或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引导,而不能对消费和行为进行直接干预,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自由。二、消费政策实现的手段1、税收手段(1)通过税收调整产业结构;(2)通过对进出口产品的税收调节达到限制或促进某些产品的进出口的目的;\n(3)对消费者的收入及消费的调节;(4)通过开征某些税种起到鼓励消费的作用。2、利率手段(1)利率对消费者的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分配发挥作用;(2)利率对产业结构会产生影响。3、国债手段(1)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对消费者的当期收入产生影响;(2)通过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流通中的总货币量、产业结构。4、政府支出(1)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保障性支出、财政补贴)直接体现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2)政府通过其投资性支出直接增加对某个行业(行为)的投资,并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投资对社会投资起引导作用,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第三节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一、经济繁荣时期的消费政策1、通货膨胀的成因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以及混合型。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往往也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n2、通货膨胀衡量指标: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市场零售物价指数(RPI)。通货膨胀会对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产生普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不同的收入阶层还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抑制消费需求、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收回资金,以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提高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通过缩小货币扩张乘数来紧缩信贷总规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削减财政支出增税。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冻结工资特别税收手段\n治理通过膨胀的其他政策控制价格、控制集团购买力、直接信用控制二、经济衰退时期的消费政策通货紧缩是指社会物价总水平持续地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物价的持续疲软,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企业的赢利能力减弱,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前景产生悲观预期,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刺激需求、治理通货紧缩的宏观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减税增加财政支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吐出货币,从而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降低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率或再贷款利率,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以此影响市场利率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扩大货币扩张乘数,从而扩大社会信贷总规模。国债政策第三节开放经济中的消费政策\n一、消费政策的目标有助于稳定经济、缓和经济波动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的差距,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二、发达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的产业,使那些”闲得无聊”的人的闲暇和收入之间有所安排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并且通过生产一些适合于低收入家庭使用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为这些家庭购买耐用消费品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低收入阶层也能享受到”新消费方式”的乐趣,并缩小国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差距。针对市场消费品供给的过剩,大力推广消费知识和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加强消费者调查和市场信息的传播,为生产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防止消费品的滞销针对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紧张状况,加强对节约能源或节约某些原材料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开发和推广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防止消费者权益受损害。三、发展中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n迅速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防止城乡消费差距过分悬殊。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理顺消费品价格机制,疏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消费品流通。四、我国现阶段兼顾长、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消费政策制定消费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消费战略社会发展经济目标社会资源状况需要协调的其他政策消费总政策和具体政策总政策——适度消费——消费水平的提高基本上应与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步。中长期具体消费政策——在确定消费基金总量适度增长标准的前提下,着重调整消费结构,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近期——消费影响消费结构升级的制度性制约因素。我国宏观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消费需求不足2、消费结构升级缓慢3、现实需求欲望不足或者支付能力不足4、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总需求的增长速度收入水平不高\n消费倾向低收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收入水平收入变动收入差距收入预期消费倾向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制度变迁收入分配状况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稳定并提升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推行消费信贷,降低流动性约束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为提高消费倾向提供物质条件投资政策应着重于启动消费,引导民间投资提倡高储蓄高投资,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n第十二章消费者保护1、要点:l消费者权益是消费者行为实现的条件;l阐述消费者权益的内容;l探讨消费者权益保护。2、内容:第十一章消费者保护第一节消费者权益的内涵第二节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第三节消费者运动与消费者组织第一节消费者权益的内涵一、消费者权益的基本内涵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劳务)的一系列生活消费活动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得到的利益;消费者的权利是实现其利益的手段,而利益的实现则是其权利运用的结果。1、消费者购买力的实现2、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权益\n1、安全权2、知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求偿权6、结社权7、获得有关知识权8、受尊重权9、监督权二、制约消费者权益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者权益的制约,充分体现在不同市场局势下消费者权益的实现程度的不同上。2、法律因素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直接确认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的立法,通过规范企业行为间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执法状况(执法机构和执法手段)3、消费者自身因素三、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主要表现1、社会的原因\n2、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第二节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1、消费者的分散性与索赔的不经济2、消费者与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3、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4、购买行为的非连续性所导致的消费风险5、负的外部性的存在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1、法律保护(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执法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公众法制观念的加强)2、行政保护3、社会公众的保护4、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三、消费者权益争议及其解决途径1、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的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争议2、合同争议和侵权争议3、消费者争议的解决途径4、与经营者协商和解5、通过消费者组织调解\n6、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7、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8、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节消费者运动与消费者组织一、消费者运动及发展消费者自发兴起的社会范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四个发展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者运动的兴起2、美国于1898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消费者组织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2、30年代到50年代,消费者运动的发展美国1936年成立了“消费者联盟”,是消费者运动的领导组织。“联盟”出版的月刊《消费者报导》,是第一本以商标名称公布检验产品质量的杂志。3、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消费者运动成为世界潮流1960年,国际性的消费者组织——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成立4、70年代末到80年代,消费者运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运动从侧重于立法过渡到侧重于消费者教育;企业开始与消费者组织进行合作并提供援助。\n二、消费者组织与概况1、定义: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从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总称消费者组织是消费者运动发展的产物,是消费者行使结社权的结果消费者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消费者组织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消费者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国消费者协会是一个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全国群众性社会团体1984年12月26日在北京成立任务有两项,一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二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地方消费者协会,是地方性的消费者组织,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消费者组织的指导。国际消费者组织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IOCU)1960年3月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荷兰五个国家的消费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总部原设在海牙,现设在英国伦敦。\n独立的、非盈利的、非政治性的消费者团体国际联络组织。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协助并推动各国消费者组织及政府做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促进商品比较试验、消费信息、消费教育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代表消费者讲话,协助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组织开展工作。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现有成员包括在7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消费者组织,这些成员分为三类;正式会员、通讯会员和赞助会员。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7年9月在国际消费者联盟的第十二届大会上被接纳为正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