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 MB
  • 2022-08-09 发布

[经济学]第七章 政府经济学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经济学\n第七章竞争与垄断主要内容: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三节有效竞争与反垄断\n第七章竞争与垄断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与竞争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无论是过度竞争,还是垄断,都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要保护有效竞争,同时又要反对垄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n第七章竞争与垄断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一、竞争的特征与功能1、什么是竞争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的结果关系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生死存亡。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蒙牛PK伊利\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2、竞争的作用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首先,由于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这个权威,竞争就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排斥或弱化利用竞争以外的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其次,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竞争压力迫使各经济行为主体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3、竞争的类型对竞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分类:①根据市场结构特征,可以从理论上把竞争区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又包括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②根据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及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③从竞争主体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之间的竞争、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④根据竞争的手段,可以把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完全竞争: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是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也是几个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不完全竞争: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第二,竞争能保证由最有效率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显然,竞争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但是竞争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即过度竞争也会有损资源的优化配置。\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4、过度竞争及其危害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三鹿奶粉事件过度竞争:参与某个市场竞争的任何一家企业的期望利润都小于零的状态。过度竞争是“没有赢家”的市场竞争状态。参与竞争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盈利(包括未来的盈利希望)。\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闭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过度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最大区别:完全竞争没有进入与退出限制,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而过度竞争则存在着“进入过度”与“退出限制”。过度竞争对新建企业来说,“进入成本”远低于“退出成本”,造成大量企业不断涌入,而不符合经济规模、缺乏竞争力企业又难以退出,从而导致市场过分拥挤。\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过度竞争的存在对资源配置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一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需求又可能因前一个过度竞争过程被低估,而减少供给,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第二,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第三,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过度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明,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试图努力寻找的一种使竞争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并因而致力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扩大生产规模,谋求超额利润。竞争的结果是使生产、资本日趋集中,在某些产业部门甚至出现高度垄断的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间过度竞争的状况,增强了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协调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过度竞争现象。\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二、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和垄断1、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就是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微软垄断案\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首先,同一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同一部门中的企业必然产生分化:那些技术先进、劳动者素质高、管理上乘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强,必然不断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市场价额;而那些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则会缩小生产经营规模,或者停产直至退出市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造成了生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其次,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在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一是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表现为企业在不同部门的进入和退出;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多角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及产品替代程度的提高。这两种竞争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再次,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体系确立后,生产率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生产、资本向技术先进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呼唤出一系列需要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新型产业部门,如汽车、钢铁、电子、石油化工、宇航等,规模经济效应是这类产业的生命。\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最后,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则为生产、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制度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在股份公司制度下:一方面企业可以凭借社会信用关系,通过发行股票的办法,把中小资本和其他分散的社会资本集合起来,进行巨额投资活动,组建大型企业,直接加速了资本集中。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制度也为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及大资本与大资本、中小资本与中小资本之间的合并提供了最简便的形式,即通过股份参与、控股的办法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购并,形成更大的企业。\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2、生产集中必然引起垄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垄断: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可能性)。随着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组织创新以及生产、资本集中的发展,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终于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企业仍遵循自由竞争的规律,各自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利润减少,也造成资源使用的损失与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第二,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3、垄断的类型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性的行为。行政垄断是与行政控制相联系的排他性行为。\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就经济垄断而言,可以区分为自然垄断、技术垄断、市场垄断及由产品差别而形成的垄断。自然垄断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技术垄断是指经济主体对技术专利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的权利。这种垄断权利受到国家法津的界定与保护。\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市场垄断是少数企业或经济组织排他性的控制要素和产品市场。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差别化(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在事实上形成排他性的生产、经营,如不同企业生产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彼此在生产经营上就是排他的。垄断行为包括价格垄断行为、非价格垄断行为及组织垄断行为等等。\n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价格垄断行为是指具有市场势力的垄断企业高于边际成本定价,企业间通过公开或暗地里的协调,以垄断高价获取高额利润,或者以垄断低价购买其他企业原材料的行为。非价格垄断行为是指具有某种市场势力的企业通过广告、研究与开发、构筑营销及售后服务体系等旨在提高产品差别化水平、谋求垄断优势的行为。组织垄断行为是指企业通过购并等手段消灭竞争对手、扩大自身优势,提高生产和资本集中水平的行为,等等。\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垄断的存在造成竞争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依垄断程度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理论模型。1、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即一家企业对市场的独占,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某个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为唯一垄断者垄断,是因为存在各种影响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因素,主要是:第一,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个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二,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专利和版权法是法律保护下的完全垄断的典型例证。第三,自然垄断。在某些公共事业中,如果一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二家以上的大量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更低廉,就形成了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形成与技术条件、市场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政府鉴于成本收益分析实施进入管制的结果。随着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及政府进入管制放松,一些部门的自然垄断也正在逐步失去合理性。\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除了仍存在于某些公共事业中的自然垄断外,越来越难以在现实中找到例证。这使得完全垄断越来越成为关于市场结构的一种纯粹理论假说。2、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造成一些产业部门呈现寡头垄断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长期竞争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只有少数企业存续而绝大多数企业退出的结果,必然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二,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某些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果,导致该产业部门由少数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性。规模经济是企业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实现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和收益递增。范围经济是指企业运用共通的生产经营条件,拓宽生产经营的品种、范围而产生的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三,寡头垄断也是产业内的企业在需求约束下自觉地调节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结果。3、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垄断与竞争之间,既具有某些竞争的特点,又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市场结构。之所以具有竞争特点,是因为企业数量多,而且进入与退出市场容易;之所以又具有垄断特征,是因为产品差别使企业的产品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众不同,具有对于差别化产品的排他性权利。\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的特征:一是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多;二是存在着产品差别,即产业内的企业虽然生产同类产品,但每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都略有不同,在品牌、品质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性;三是企业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所谓产品差别,就是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造成买者偏爱某一种产品,而冷落另一种同类产品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产品的物理差异。同类产品可能在用途上相同,但是质量、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因此直接影响使用效果,从而同类产品具有不完全的替代关系。\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二,买方的知识的差异。一般说来,买方特别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本质特征和质量都缺乏了解、缺乏足够的商品知识,或者说只是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可能会依据商品的外观、卖者的声望等来决定是否购买,造成对同类产品的不同偏好程度。\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三,买方主观差异。一般说来,购买者对特定商品的偏好受到企业促销活动特别是广告的影响。利用广告、宣传等劝导性的销售活动,会使购买者对特殊的商标、品牌商品产生强烈的偏好,从主观上把同类产品区别开来。第四,服务方面的差异。卖方可以通过提供有关商品信息及发送、保修、购物贷款等快捷、周到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强化产品差别。\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五,特殊销售活动,如赠送礼品、配送附件、有奖销售等造成的产品差别。第六,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企业通过选择有利的地理位置,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会造成一定的产品差别等。在多种因素中,企业研究与开发、销售活动是造成产品差别的最基本的原因。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如何扩大产品差别、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二、垄断利润1、什么是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高额利润。2、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占有的本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的剩余价值。\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利润以垄断价格为前提。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在垄断价格体系中,首先包括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制定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高价;其次包括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定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垄断低价。\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低价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欠发达国家购买商品时,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把价格压低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以下;二是垄断组织为了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和处理过剩、滞销商品,实行低价倾销政策。一旦上述目标实现,再从提高商品售价中挽回过去的损失。\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3、垄断利润与价值规律根据价值规律,虽然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都偏离价值,但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不会背离商品价值总额,即垄断价格不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只是会使社会总产品价值发生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价格的制定与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有关,但并不是随意的,而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受商品需求的制约。二是受商品供给的制约。三是受产品成本的制约。\n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价格会阻断价格在合理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造成资源配置损失,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剩生产能力的存在,即存在着供过于求的状况。第二,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不足,即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状况。第三,一旦垄断价格形成,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就不存在,寡头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就会相对稳定下来,竞争的压力也会大大减小,改善经营管理和推动技术革新的动力也相应减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