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0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5课时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4课时第四章供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4课时第五章要素禀赋与H--O理论6课时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3课时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2课时第八章贸易壁垒----关税4课时第九章非关税贸易壁垒与新保护主义4课时第十章经济一体化: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4课时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3课时第十二章国际资本流通与跨国公司3课时第十三章外汇市场与汇率4课时第十四章国际收支平衡表3课时第十五章国际收支的调整政策与理论3课时(宏观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政策和主要理论)35\n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产品的国际化等概念;了解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的关系;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及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对报刊杂志上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第二节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第三节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第四节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第四节第五节当前的国际问题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的关系、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当前的国际问题。Ø本章思考题:1.找出有关国际经济学方面的文章。2.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第一节重商主义发端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8世纪趋向衰落。主要观点:只有金银才是财富,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源泉。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限制输入政策促进出口措施35\n其它措施——保护农业,英国1660-1689年产生了谷物法;英国政府通过了《职工法》鼓励外国技工的移入;1651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法案》;奖励人口。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节、亚当Smith(1723-1790)的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Z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Z使每一个人从事专业生产,节省与劳动没有关系的时间Z有利于发明创造贸易可以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天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将使得资源与劳动力得到极大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第三节大卫RICARDO的相对比较成本学说Z比较成本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Z主要内容Z对比较成本的评价第3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第一节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在现实的生活中,一国的通常面对的是机会成本递增。边际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第二节同一无差异曲线第三节第4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通过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对上2节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第一节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根据A国的X商品市场的出口状况可以推出B图X商品的国际贸易供给市场曲线。根据B国的X商品市场的进口状况可以推出B图X商品的国际贸易需求市场曲线。35\n案例4-1(P67)第二节提供曲线提供曲线:一国为了进口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提供曲线的推导:相对价格(斜率)下,愿意出口的数量。提供曲线是凸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轴。A国在生产更多用于出口的X时会面临机会成本递增问题。A国消费的Y越多,X越少,Y的边际效用就会低于X的边际效用。第三节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与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2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点时开展贸易时的平衡价格。图4-5与前面3-4的结果是一致的。在其它点上供需不平衡。第四节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关系S表示A国对于商品X的供给曲线(来源于4-3),D表示B国对于X的进口需求曲线(来源于4-4),相交点是均衡价格。第五节贸易条件各国通常利用贸易条件作为衡量贸易实绩的指标。l净贸易条件N——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l收入贸易条件=N*出口数量指数l单项因素贸易条件=N*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l双项因素生产条件=N*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第5章资源要素禀赋与H-O理论第一节H-O理论的假设第二节H-O理论主要结论每个区域都生产和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商品贸易会使得各个区域的工资、地租、利润趋向一致。第三节H-O理论主要内容35\n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生产要素价格均等说第四节、里奥惕夫之谜及H-O理论的扩展第6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H-O理论的假设是不切合实际的第一节H-O理论与新贸易理论H-O理论是建立在许多假设的基础之上。这些假设一部分是可以放松的,但另一部分是无法放松的。没有办法放松的假设,只有用新的贸易理论来进行解释。1、假设1(2个国家、2个因素、2种产品)放松之后,只是变得复杂,不会影响贸易模式。2、假设2:静态的放松可以将科学技术水平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问题是动态的如何解释,这只能用技术差距与产品周期理论来解释。3、假设3:是X=劳动密集型,Y=资本密集型。暗示没有要素密集度颠倒。经验证明,要素密集度颠倒不是普遍现象。4、假设4:规模不变。规模递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贸易,但无法用H-O理论加以解释。5、假设5:不完全分工。放松这一假设不会影响结果。6、假设6:偏好的差异比各国生产要素存量差异要小;其次,各国的偏好差异也不是很大。7、假设7的放松(完全竞争)会带来一些麻烦,需要有新的理论。8、假设8:国际间无要素的流动。由于国际要素的流动可以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因而放松这个假设只需要对H-O理论作一些修正。9、假设9的放松只是减少了贸易量与贸易额及双方的收入,只是一种修正而不是推翻。10、假设10的放松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充分就业的假设是比较容易满足的。35\n1、假设11的放松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大多数国家的贸易额与1其GDP相比比较小,因此,只有在比较优势比较小时,H-O贸易模式才会有问题。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H-O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假设是规模报酬不变。但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其贸易形式是H-O理论不能解释的。什么是报酬递增?报酬递增的曲线形式是凸向原点。报酬递增的贸易形式6-1(P122)。1、林德的需求相似论(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是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补充解释。用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品贸易发展的理论。林德认为:H-O理论只适用与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贸易,而不适用于工业品与工业品之间的贸易。原因是由于前者主要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后者主要是由需求决定的。林德认为:工业品初期只是满足国内的需要,一旦市场扩大到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时,就会想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了满足国内收入水平和偏好生产的,故该产品主要出口到那些喜好相似的国家。需求结构与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越大。林德认为:偏好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因此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可能是最大的。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由于现代很多产品不是同质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包含一部分产业内的贸易。这种贸易模式不能用前面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案例6-1)产业内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1、产业内贸易与H-O理论的区别H-O理论是基于各国有事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这样,前理论适用与要素禀赋差别较大的国家,后面适合于要素比例比较相近的国家。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贸易模式不能够从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来确定。H-O35\n理论认为,贸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资源的收入,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的要素都获得收入。例如,建立自由贸易区(欧盟)受到欧盟各个阶层的拥护,而工会则强烈反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原因是后者使工人的利益受到影响。产业内贸易与零部件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有关。暂时的结论:比较优势确定产业间的贸易,规模经济确定产业内贸易。前者是反映自然的比较优势,而后者则反映的是获得的比较优势。2、产业内贸易的测量产业内贸易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T=1-[|X-M|/(X+M)](X、M分别是某一种产业的出口额与进口额)T的取值在0-1之间。T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量越大。3、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图6-2是产业贸易的正规模型(P128)。在垄断竞争时,厂商的最优产出水平由MR=MC给出。A国出口X而进口Y是产业间贸易模式(H-O)。如果X、Y有不同的种类,则A国仍是X的净出口国,同时进口某些其它种类的X,并出口某些种类Y产品,这样就是产业内贸易。当产品同质时,我们只有产业间贸易,如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都会发生。2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第四节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贸易前面是基于天然禀赋与规模经济,接下来各国的技术变化会怎样影响贸易形式呢?技术差距模型与产品周期理论就是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看成是H-O理论的扩展。1、技术差距论(TheoryofTechnologicalGap)由美国经济学家Posner提出。Posner认为: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发展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但是,由于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这样使得技术处于优势的国家在技术产品上获得出口的比较优势。从这个意义上看,技术差距论是可以和H-O理论相衔接的。一般说来,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在技术产品上具有优势。2、产品周期论(Productcyclemodel)是技术差距论的扩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ernon提出的。35\n产品生命周期论认为一个产品从开发到淘汰要经历4个阶段: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开发期(OA):国内生产、国内消费成长期(AB):处于垄断阶段。国内生产,产品大部分国内消费,一部分出口成熟期(BC):产品已经标准化,进口国开始模仿。国内生产,出口比重提高,进口国开始生产。衰退期(CD、DE): 产品标准化国外产品返销创新国家时期。这一时期,技术与产品已经实现标准化,参加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产品成本与价格的作用十分突出。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点进行生产,此时,发达国家的成本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最佳地点也从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外生产并重——国外生产并返销国内。3贸易理论的综合H-O理论是传统贸易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贸易。其立足点在资源禀赋。新贸易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其立足点在规模经济和产业内贸易。前者是立足于静态,后者立足于动态。2者相互补充。适用的范围不同。第五节、运输成本、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放松假设9(P86)。这里的运输成本包括了从甲处运往乙处的全部费用。一种商品要进入国际贸易,前提条件是贸易价格差应该大于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劳务与商品为什么没有进入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理发、水泥等)。非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国内供求决定的,而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国际供求决定的。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许多非贸易商品转变为贸易商品。对运输成本的局部均衡分析(P133)图6-4。1、运输成本与产业选址资源指向型产业(Resource—orientedindustries)市场指向型产业(Market—orientedindustries)流动型产业(Footloose—orientedindustries)35\n2、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由于环境成本没有计算到产品成本中去,所以环境污染会带来严重的贸易问题。环境标准会影响国际贸易。环境标准的低下成了一种比较优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主要内容:动态地分析比较优势第一节、生产要素的增长生产要素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1、随着时间变化的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随着时间变化的劳动与资本禀赋的增长会导致曲线外移。如果2者比例相同,成平衡增长(Balancedgrowth)如果仅仅劳动增长,2种产品都会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快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增加类似(参见图7-1)。如果仅仅劳动增长,则资本/劳动的比率、劳动的生产效率、平均单位劳动的收入都下降。2、雷布津斯基定理假定商品的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增加,同时另一种商品减少。图7-2的说明。1-2-1雷布津斯基定理的直观说明因为商品的价格在单一要素增加时保持不变,所以要素价格(即工资与利率)也必须保持不变。要使要素价格保持不变,必须使资本/劳动的比率及资本与劳动的生产力都不变。使增加的劳动充分就业并保持资本/劳动的比率不变的唯一的办法是:降低商品Y的产量以转移足够的资本(及小部分劳动)来吸收由于X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所有劳动。第二节、技术进步经验显示:发达国家收入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35\n技术进步有3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1、技术进步与一国的生产可能曲线所有的技术进步都使得生产曲线外移。即生产能力扩大。我们这里只讨论中性技术进步。在中性技术进步情况下,如图7-3所示。当仅有商品X的资本和劳动生产效益倍增时,对每一水平的Y来说,X的产出都增加一倍。在缺乏贸易的条件下,所有的技术进步都会增加国家福利(生产可能曲线的增加)。第三节、经济增长与贸易——小国的情况在相对商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可以出口商品的增长比率高于可进口商品增长比率,则增长会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这被称为产生贸易(Protrade)。相反则称为反贸易(Antitrade)或中性(Neutral)贸易。1、要素增长、贸易与福利的图示图7-4所示:在X增长的情况下,A国的生产与消费都是产生贸易的。贸易量的增长也就快于商品X的增长。正常品与劣等品A国增长后,由于其劳动力增长1倍而总消费量增加小于1倍(120X、160Y和70X、80Y),这种增长的结果,A国“代表性”公民的福利与消费下降。2、技术进步、贸易与财富结论: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接者或者降低贸易量。但总会增加小国的社会财富。第四节、经济增长与贸易——大国的情况大国与小国的一个区别:大国可以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价格,从而影响贸易条件。第8章贸易壁垒——关税从这一章开始,我们进入贸易政策部分。第一节、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8-1的分析。关税有几个方面的效应:35\n$关税消费效应:关税带来国内消费的变化。$关税的贸易效应:关税导致贸易量的变化$关税的收入效应:关税带来政府收入的变化。生产和需求的弹力性越大,关税的贸易效应越大,关税的收入效应越小。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关税效应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从图形上看,它是实际购买价格水平线上需求曲线下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从长期来看,为了引导国内生产者提供由于关税所增加的额外商品而不用实现的支出。2、关税的成本与利益在上面的基础上来衡量关税的成本与利益。消费者剩余的减少=a+b+c+d净损失中的生产部分为b净损失中的生产部分为d关税带来的国内收入的重新分配:从国内消费者转移到了生产者。3、关税结构理论有效关税是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率,其税率代表着关税对同类产品的真正的有效的保护程度E(有效关税保护率)=T/V(T:名义关税;V:该行业最终产品的增值比率)有进口原材料时则E=T-P*t/1-P(P原材料在最终产品的比重,t: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名义关税率对消费者很重要,而有效保护率对生产者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对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生产的产品提供的保护程度。对E=T-P*t/1-P的分析。名义保护率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这里存在着商品和国际要素的价格不受到关税的影响的前提条件。第三节、小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小国的特点是增加关税不会影响到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对于单个生产者,进口商品会增加一个与关税相同的金额,但对于小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价格是不变的,因为是国家自己对自己征了关税。假设条件:国家将所得的关税全用于国民的公共福利。1、图8-4的分析35\n对个人消费者而言PX/PY=2,而对国家而言仍然是面对PX/PY=1。结果出口30Y,进口30X(其中15X进入消费,另外的15X作为关税)。征收关税以后,生产的专业化降低,贸易的收益减少。2、S-S定理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会增加在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回报率或者收益力。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实回报率会随着关税的征收而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关税)T®(PX/PY)®↑QX↑、QX¯®LD↑、KD¯(LS、KS=D不变时)®W/R↑关税使得劳动总收入的比例增大。由于关税带来总收入的减少,该国的资本和利率都在降低。稀有资源在丰富资源的受损下得益。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关税,会带来工资收入的提高,这就是工会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原因。第四节、大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使用局部均衡比较复杂,这里采取提供曲线的分析方法。当一国征收关税时,其提供曲线沿着衡量其可进口商品的轴的方向旋转一个大小等于进口关税的量。大国征收关税减少了贸易量,但改善了贸易条件。因此,整个国家的财富有可能增加,这一点与小国不同。1、大国关税效应的说明图8-5。P185B国对进口商品征收100%的从价税反映在曲线上旋转至提供曲线2‘。上的每一点都是提供曲线2的2倍(100%)。征收关税前,均衡点在E,征收关税后,均衡点在E‘。在点,B国以新的均衡价格PX/PY=0.8用40Y交换50X。这样A国的贸易条件从PX/PY=1恶化为PX/PY=0.8;而另一方面,B国的贸易条件从PY/PX=1恶化为PY/PX=1.25。在均衡点,B国出口40Y进口50X(其中25作为政府的关税,消费者消费余下的25X)。这样对于单个的消费者而言,PY/PX=1.6。由于B国PY/PX上升,当我们假设B国是大国时,S-S定理仍然成立。只有在PY/PX下降时的特殊情况下才不成立,B国的W也下降。这就是著名的梅特泽尔悖论。S-S定理只有在长期内全部要素在工业国家之间都可以流动时才发生作用。35\n第五节、最优关税大国可以通过征收一个最优的关税来提高国家的福利,前提是各个国家不报复。1、最优关税(optimumtariff)的含义最优关税(optimumtariff)——这样一种税率,使得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相对于其贸易量的减少的负面影响的净所得最大化。从自由贸易开始,当一国征收关税时,其福利逐步提高,然后,当关税超过最优关税时,其福利下降,最后这个国家通过征收禁止性的关税回到了自给自足的原点。一方征收关税会使得贸易伙伴的福利下降,因而对方有可能报复,也征收一个最优关税,而报复性的关税会减少贸易量,一直下去会使得世界贸易量缩少。纵使对方不予以报复,一方的所得也比另一方的损失要大,因而,对整个世界来说,征收关税会使得世界福利减少。2、最优关税的说明图8-6,P187。小国的最优关税为0,因为关税不影响贸易条件。第9章非关税壁垒与新保护主义随着关税水平的下降,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非关税措施。第一节进口配额(quota)进口配额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可以改善国际收支。局部均衡效应如图9-1(P202)1、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在国内需求没有变化时,进口配额的作用与关税相同。但当国需求上升时,进口配额对国内的保护程度更大,反之则小。进口配额需要进口许可证的配套,因而是一种行政手段,因而有可能产生寻租行为;而关税是一种市场手段。进口配额数量确定,而关税对数量的控制不确定。第二节、其它的非关税壁垒包括自动出口限制、技术贸易壁垒、国际卡特尔、倾销、出口补贴等。1、自动出口限制35\n自动出口限制成功时,其作用相当于配额。由于自动出口限制是出口方被迫作出的,其效果不如配额,另外出口国可以通过第3方转口绕开这个限制。另外出口退税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每个税制结构不一样,导致出口退税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力。2、倾销3、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可以看作是倾销的一种形式。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分析如图9-2(P208)与前面的8-1相似。补贴使得国外的消费者获益,国内福利受到损失,但为什么还要进行补贴呢?第三节、保护主义与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政策是为了减少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但这些措施都是“以邻为壑”,会带来对方的报复。1、LIST(1789——1846)保护幼稚工业的做法美国、德国、法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新兴民族工业,抵制英国经济力量,一直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办法主要是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美国1816年的关税为7.5-30%,1824年40%,1828年45%。这使得美国避免了外国的竞争而顺利发展。19世纪70年代。德国实行了保护贸易主义政策。李斯特把国民经济分成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处在农业阶段时期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自由输出。而到达农工商时期,虽然本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但是不能够和我国进行竞争,因此应该采取保护主义贸易政策。而到达农工商时期时,由于本国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因而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李斯特认为:英国已经到达了第5阶段,而德国只是在第4阶段,而西班牙在第3阶段,因此德国应该实行保护主义。李斯特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比较,李斯特认为应用机械的规模生产远远大于农业。重视农业的国家,人民精神委靡,一切习惯与方法偏于守旧,而重视工业的国家刚好相反。因此:农业不需要保护,只有那些刚刚起步的国家例外。 35\n一国工业在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也不需要保护只有在刚刚发展的时候,遇到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时候才需要保护。保护期限30年。李斯特的保护贸易主义理论在德国的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其理论也是积极的,主要是保护有发展前途的幼稚工业。$李斯特幼稚工业观点的前提条件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很难确定那项工业需要保护。第10章经济一体化: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经济一体化的效果。第一节贸易创造关税同盟主要内容: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关税同盟、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动态效益、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贸易创造:通过关税同盟创造贸易。如图中P236页的图10-1。其效果相当于降低关税。第二节贸易转移关税同盟主要内容:贸易转移、贸易转移的关税同盟说明。1、贸易转移效果:从非关税同盟的国家转移到同盟的高成本国家。单从贸易转移来说,是减少福利的,因为它把生产从高效益的国家转向低效益的同盟国。因此,贸易转移促使国际资源恶化。2、贸易转移关税同盟:既导致了贸易创造,又带来了贸易转移。3、贸易转移关税同盟的说明:福利效果是2者的差。2个三角型与1个四方型。第三节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它效益主要内容: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又可能减少成员国和其它国家的福利,而这一切要取决于关税同盟的环境。35\n1、次优理论:维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又可能减少成员国和其它国家的福利,而这一切要取决于关税同盟的环境。2、能够增加福利的条件:——成员国以前的关税壁垒比较高——同盟成员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壁垒比较低——建立关税同盟的国家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同盟国家的竞争程度高于互补程度——地理位置比较近——贸易交往比较多3、关税同盟的其它静态效应节约行政费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对外交涉的能力第一节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主要内容:动态效益、规模经济1、竞争的加强:竞争促使企业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2、市场的扩大带来规模效应3、促进投资:关税工厂。4、本身是一个共同的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内促使生产要素流动,从而使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5、经验表明:动态效应比静态效应要大。第5节经济一体化的历史主要内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Ø本章思考题1.参见书后。第11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35\n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当今发展中国家在贸易问题上存在的缺陷。第一节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贸易理论与经济发展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可以知道,国际贸易会带来一个国家福利的增加。如果各个国家都遵守自由贸易的话,世界经济将得到好处。但是,发展中国家认为不是这样,专业化的生产与贸易把他们降到了从属者的地位,并使他们与工业利益无缘。这样,发展中国家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静态的,而且与发展进程无关。作为增长动力的贸易:19世纪,世界贸易增长迅速,这种增长通过贸易乘数的作用传播到其它新居民的经济中去,因而起到了动力的作用。今天贸易的作用大大下降:(1)需求方面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需求弹力性小于1。人工替代品的发展减少了对自然原料的需求技术进步减少了许多产品中天然材料的含量发达国家服务产品增长比较快许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出口实行限制。(2)从供给方面看:自然资源减少、人口的增加、流入资本的减少等。2、贸易对发展的贡献尽管贸易起不到发动机作用,但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充分利用未开发的国内资源。带来了规模经济。学习效果促进对外投资反垄断的有效武器。3、内生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减少贸易壁垒将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程度比较低时以更快的速度吸引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增加从研究中得到的利益35\n导致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减少了价格扭曲,更高效益地利用国内资源。刺激专业化生产第一节贸易条件与经济发展1、各类贸易条件各国通常利用贸易条件作为衡量贸易实绩的指标。l(净)贸易条件N——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l收入贸易条件=N*出口数量指数l单项因素贸易条件=N*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l双项因素生产条件=N*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一般而言,贸易条件比较容易计算,因而使用得比较多。2、贸易条件恶化的理由发达国家将生产力的提高转化为工人的工资,而发展中国家转化为价格,因而发达国家从2方面都得到好处。生产力的提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效应的原因在于2者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工会力量很强,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如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提高都带来低商品价格的话,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原因在于农业劳动生产力一般低于工业,相对于农产品而言,工业品的价格一般会下降,但由于工业生产力的提高转移到了工业品中去,从而使得工业品的价格上升。发展中国家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比发达国家农产品需求增长快。3、商品与贸易条件的历史变化主要结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幅度比较少。估算这些变化遇到了统计上的困难。全体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与一国的贸易条件无关。尽管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变化难以给予定论,但发展中国家的总收入贸易条件是改善了。第三节出口波动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出口波动带来的影响。1、出口波动的原因与结果是由于需求与供给既缺乏弹性而又和容易移动造成的:35\n从需求方面看,随着收入的增加,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没有过多的增加;从供给上看,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周期比较长,缺乏对价格的弹力性。出口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当出口收入增加时,出口商会增加消费、投资和银行存款。通过乘数原理,这些效应迅速放大而影响到其它部门;而当出口价格下降时,反方向运转。这种大起大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1、出口波动的计量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波动不是很大,也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3、国际商品协定有3种形式:缓冲在库储备:低价吸纳,高价抛出。主要问题是某些商品储藏成本过高。再就是如果价格长期低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出口管制:通过规范各国出口商品的数量来稳定出口商品的价格。优点是免除了储藏成本,缺点是导致低效率的生产和要求生产者都必须参与。购货合约:即长期多边协定,它约定进口国购买特定商品价格低限以及出口国销售特定商品的价格高限。第四节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1、通过出口导向还是进口替代来谋求发展5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认识到,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而不是单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生产初级产品。工业化的实现依赖于:更快的技术进步创造高薪的工作岗位,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失业问题得到解决。使关联生产过程前后的乘数加数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改善贸易条件,稳定出口价格和收入。解决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的问题。要实现工业化,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出口导向还是进口替代。(1)35\n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优缺点:工业市场已经存在,从而降低了建立工业化取代进口的风险;比较容易实行;国外公司建立了关税工厂,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缺乏竞争容易导致落后;由于市场小难以实行规模经济;在初级产品替代以后,进口替代将越来越困难。(1)出口导向工业化优缺点:克服了国内市场小的缺陷;为了出口必须提高竞争力,从而提高了这个工业的效率;出口产品的扩张是无限的。缺点:发达国家已经建成了高效率的出口工业,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发达国家经常采取保护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前途的工业的发展。2、出口替代的发展过程对工业品高度的保护和补贴导致吸收过量的资本但只吸收少量的劳动。这很快耗费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同时创造少量的就业机会。进口替代政策和过高的资本密度使发展中国家每年只能吸收少量的劳动力,这加重了他们的就业压力。进口替代政策还导致发展中国家忽视农业和其它初级产品部门,引起传统出口部门下降。综合的结论:与出口导向相比,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经济状况不太好。但对于大国,或者经济发展的早期,进口替代可能是必要的。3、发展中国家近期贸易自由化与贸易增长第五节发展中国家目前的问题与要求主要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极度贫困问题、巨额债务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问题。1、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非常深刻。2、国际债务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累积债务问题非常严重3、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4、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1974年,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呼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深度贫困。具体要求包括:签定多种国际商品协定。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优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消除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及规范多边协作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援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国家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5\n以前,发展中国家大都要求签署国际商品贸易协定,但由于国际商品贸易协定的失败,发展中国家转而提出其它的要求,而这些要求顺应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第12章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跨国公司的定义与特征、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一节对外投资概述对外投资有2种形式: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和降低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或者有比较高的成长率,或者有更优惠的税收,或者有更好的基础设施。但是,这一点,不能解释一国的居民不从其它国家借钱自己干,而偏偏要从国外引进直接投资。毕竟本国的居民对本国的事情更熟悉。对此有几种解释。1.垄断优势学说:这一理论是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者美国学者海默创立的。在海默看来,东道国的民族工业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具有跨国公司所没有的优势。\民族工业更能适应本国的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需要。\民族工业常常得到本国政府的优惠和保护。\民族工业不必要担负跨国公司在经营上的风险。因而,企业对外投资,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n企业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消在当地企业中的不利因素。n不完全的市场存在,使企业拥有和保持这些优势。2.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企业的产品生产也遵循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国内生产,产品大部分国内消费,一部分出口——国内生产,出口比重提高——国内外生产并重——国外生产并返销国内。\新产品出口垄断时期35\n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企业竞争的关键不是生产成本。\产品成熟开始国外生产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的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在这个时候,生产成本变得十分重要。随着国外该产品的市场的不断扩展,出现了大量的仿制者。企业为了保住国外市场,减少关税、运费、保险费用的支出,就选择对外投资。\产品标准化国外产品返销创新国家时期这一时期,技术与产品已经实现标准化,参加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产品成本与价格的作用十分突出。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点进行生产,此时,发达国家的成本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最佳地点也从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3.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中间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是由某些市场的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引起的。如信息产品属公共产品,很容易在市场扩散,这是市场失效的典型。中间产品的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价格的不确定性。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理论没有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因此,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企业想对外投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企业具有各种竞争优势(所有权优势)。\当企业具有这种竞争优势时,它自己使用这些优势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更有利。\如果企业既有所有权优势,又具有内部化优势,那么,把这些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在国内利用这些优势,通过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加以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的福利影响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35\nl绕过贸易壁垒,扩大对外贸易渠道。在东道国投资,可以减少贸易壁垒。同时,还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对外贸易渠道,扩大对其它国家的出口。l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地生产与销售可以减少成本,利用当地廉价的资源,减少供货的时间,提供服务。l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合成材料,代替能源。2、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l提高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份额。l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不利点:受到发达国家控制,对国外市场依赖加强,受国际影响更大。第一节跨国公司一、跨国公司的定义与特征(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及其标准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与经营活动。作为跨国公司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因素:1、跨国公司必须是一个工商企业》组成企业的实体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经营活动。2、企业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机构,有共同的发展政策。3、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分摊责任。跨国公司来源国为母国,投资国为东道国。(二)跨国公司的特征1、规模庞大,实力雄厚1995年,世界100强的海外资产达到1.7万亿美元,海外销售额2万亿美元,海外职工达到580万人。仅通用汽车公司1996年的销售额1580亿美元。2、实行全球化战略在世界范围实行资源、资金、技术的最佳配置。3、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实行统一决策(为了实现公司的全球利益),分散经营(为了适应东道国的环境)4、经营多样化跨国公司的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由于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这样做。这是跨国公司发挥其经营优势,降低风险的重要办法。35\n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跨国公司的出现与资本输出有密切的关系。1、跨国公司的起源与发展跨国公司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代表的是3家制造企业。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比较慢。特别是美国以外的国家限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使得美国的海外投资地位逐步上升,跨国公司的发展比较迅速。到1938年美国海外直接投资增加到73亿美元,占世界直接投资的27.7%,仅次于英国的39.6%。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直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了整个对外投资的70%,主要是私人资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国外销售上均居世界首位。1978年,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中,美国有50.3%。欧洲共同体27.7%,1995年100强中,美国占33家。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l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接受投资国:1985年美国接受了全球对外投资的29%,超过西欧28.9%。和日本17.1%。同年,美国对外投资1.25万亿美元,其它国家对美国资产1.79万亿美元,美国成为债务国。1996年,美国接受765亿美元,1997年则超过900亿元。l服务业跨国公司迅速发展:80年代中期,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占世界总投资40%l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混合——专业;单独开发——共同开发。(二)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2、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扩大市场,跨国公司努力向外扩展,另一方面,他们又设置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限制其他国家产品的流入。3、发达国家政府的积极推进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政府大力鼓励本国的公司向外扩张通过签署投资协定,保证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利益。设立专门的银行,提供优惠贷款。动用自身的力量为海外公司创造条件。4、跨国银行的发展35\n1、放宽对外资的限制第一节国际劳工迁移的原因及其福利效应主要内容:国际劳工迁移的原因、国际劳工迁移的福利效应1、国际劳工迁移的动机19世纪以前是为了逃避欧洲的政治、宗教迫害,而现在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2、国际劳工迁移的福利效应像资本移动一样。3、国际劳工迁移的其他福利影响第13章外汇市场与汇率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外汇市场的功能、外汇汇率、外汇风险与投机、外汇期货、外汇汇率理论等。第一节外汇市场的功能基本功能是把资金和购买力从一个国家和一种货币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外汇市场的参加者可以分为4个等级:旅游者进口商等、商业银行、外汇经纪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另一个功能是信贷功能。货物运输时,允许90天内付款。外汇市场的另一个功能是提供保值与投机。第二节外汇汇率主要内容:均衡汇率、套利、投机与保值、远期汇率。1、均衡外汇汇率由供需平衡决定。2、套利:任何2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在不同的货币中心之间将通过套利趋于相等。3、即期与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及时交易的汇率远期汇率:规定未来某一天以今天商定的汇率买卖某种数量的某种外汇。签定合同时,不发生外汇的支付,只是付出一定的押金10%。35\n如果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就是外币对于本币有一个远期贴水。相反即远期升水。4、货币互换:一种货币以即期汇率卖出,同时又以远期汇率再购买,在一项合约中达成2笔交易。5、外汇期货与期权:个人外汇还可以买卖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市场中交易的,金额与到期都标准化的外汇远期合约。IMM中交易的品种有6大货币。期货与远期的区别:期货只交易几种货币,交易是按标准化进行的,只在几个特定的日子可以交割,有每日汇率波动的限制,交易只在几个特定的地点进行,期货合约通常比远期合约金额小,因此它对于小公司更有用,但也更贵。期货合约可以在到期之前在市场上卖掉,而远期则不行。外汇期权:是一个合约,它给购买者一个在事先约定的日期,或在此之前,按规定的价格,买或卖一定标准化金额外汇的权利,但这不是合约购买者的义务。只有到期才能执行称作欧式期权,到期之前可以执行的叫美式期权。期权购买者有权选择是否执行,而出售者没有权利。第一节外汇风险、套期与投机1、外汇风险外汇汇率的变化会带来一定的风险。2、套期:是指覆盖暴露的头寸以避免外汇风险的交易。3:投机:与套期相反,希望通过外汇的波动来获取利益。投机可以分为即期、远期、期货、期权市场。投机分稳定性的投机与不稳定性的投机。稳定性的投机:下跌时买入,上涨时卖出。不稳定性投机:下跌时卖出,期待它进一步下跌;上涨时买入,期待他进一步上涨。不稳定性投机会加快外汇市场的不稳定。第二节利率套利与外汇市场的效率利率套利:是指短期流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以便在国外获取较高的报偿。1、不抛补套利:由于把资金放到国外获取较高的利率时,先要把本币换成外汇,之后在到期时还要把外汇换成本币,所以在投资期间有外汇贬值的风险。如果采取措施覆盖掉这部分风险,我们便说是抛补套利,否则为不抛补套利。35\n2、抛补套利抛补套利:把短期资金投资于国外一般都希望规避风险。因此,利率套利通常是抛补的。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汇,同时卖出远期外汇以避免汇率的风险。3、外汇市场的效率如果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信息,我们就说外汇市场是有效的。如果远期汇率能够精确预测未来市场的即期汇率,就说外汇市场是有效率的。第五节汇率理论简介1、汇率决定的贸易论或者外汇平价论这种模型是建立在商品与服务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一理论,均衡汇率是使一国进出口平衡的汇率。由于这个理论的调整速度取决于进出口相对平衡的价格的改变有多敏感(弹力性),我们又把这一理论称为弹力性理论。弹性论强调的是贸易或者货物及劳务的流动在决定汇率时的作用。它解释的是一种长期的现象。2、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按照“一物一价”的原则推算出来的汇率。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没有交易费用、没有关税限制及其它条件,贸易自由的基础上的。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绝对形式反映的不是真实情况,其相对形式更有用途。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对形式认为:汇率的变化与2国的物价水平存在着比例关系。3、货币主义理论与过度调整货币主义理论与过度调整认为:货币是各国的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决定的平衡或者平衡过程决定的。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是由发行国货币当局决定的。而货币的需求是由收入、总物价水平、利率等因素决定的。对于货币的需求一般与利率成反比。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在实际收入与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均衡利率由货币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4、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与货币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国内外的债券不是良好的替代品,并且认为汇率是由每个国家平衡其全部金融资产(货币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过程中决定的。35\n第14章国际收支平衡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具体含义及每个项目的含义。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会计准则1、借方与贷方2、复式簿记第二节美国的国际交易要求:读懂表14-1。第一节国际交易中的会计余额与失衡第二节美国战后国际货币简史第三节美国的国际投资状况第15章可变与固定汇率下的价格调整机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在变动与固定的汇率下,如何通过价格变动调整国际收支平衡中逆差与顺差。第一节可变汇率下的调整主要内容:通过一国货币贬值来调整国际收支逆差的方法。1、国际收支调整与汇率变动如图15-1。根据供求平衡来调节。2、外汇供给与需求曲线的推导:参见图15-23、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及贸易条件的影响。第二节外汇市场的稳定性能够使汇率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之上的力量叫稳定的外汇市场。否则,叫不稳定外汇市场。1、外汇市场的稳定性35\n 当外汇供给曲线斜率为正,或者为负时比外汇市场的需求弹力性小(更陡)时,外汇市场是稳定的。当外汇市场不稳定时,可变汇率将增强国际收支的失衡程度。2、马歇尔——勒纳条件:出口与进口弹力性需求大于1时,是一个稳定的市场。`3、第一节现实世界中的弹性1、弹力性估计2、J型曲线不仅国际贸易中的短期弹性比长期小得多,而且在货币贬值之后,一国的贸易余额在改善之前,可能反而先恶化。第四节购买力平价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PPP是估计均衡汇率的一个简便方法。1、绝对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等于2国的价格水平之比。2、相对购买力平价第五节金本位制度下的调整1、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每个国家货币的合金量是固定的,各国可以此价格购买任意数量的黄金。2国的汇率在运输点之间。由于在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的逆差要靠黄金来弥补,而各国的黄金储备都有限,因此,逆差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而必须及时调整。2、金本位制度下黄金流动机制货币数量论:MV=PQW为货币供给、V为供给速度、P为总的价格指数、Q为实际产出。(V和Q假定不变)当逆差国黄金流失时,其货币供给下降并引起国内物价成比例的下降。这种结果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这种调节是自动的。第16章、收入调整机制与自动调整的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收入调整机制的运作。35\n第一节封闭经济中收入的决定1、封闭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Y=C(Y)+I预期计划或投资是外生的,即独立与国民经济水平。MPC=边际消费倾向。储蓄函数S(Y)=Y—C(Y)MPS=边际储蓄倾向=1-MPC。平衡条件是I=S2、封闭经济中的乘数k=1/1-MPS第二节小型开放经济中收入的决定1、进口函数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为I+X=S+MI+(X-M)=SX-M:代表净对外投资3、均衡国民收入的图表决定图16-34、对外贸易乘数出口投资的一个自主变动,干扰了该国的均衡收入水平。K*=1/MPS+MPM第五节、国外的反响第17章宏观开放经济学:调整政策对各国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是:内部均衡——充分就业、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在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从物质层面上,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稳步增长;从金融货币面上看,货币供给等于需求。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收入的平均分配。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有以下政策工具:支出改变政策或需求改变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直接控制。支出改变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政策:指的是汇率的调整。直接控制:包括关税、配额及其它对国际资本的限制。35\n第一节支出改变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图17-1所示:竖轴表示汇率r,横轴表示国内消耗D。EE轴曲线上表示外部均衡,曲线左边的点表示对外顺差,右边的点表示逆差。YY曲线的点表示内部均衡,曲线左边上的点表示失业,右边的点表示通货膨胀。根据图可以分为4个区域:区域1:外部顺差与内部失业。宏观调控比较容易,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域3:外部赤字与内部通货膨胀。宏观调控比较容易,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域2:外部顺差与内部通货膨胀。遇到了2难的困境。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需要从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便减少需求;但为了减少国际收支的赢余,扩张的财政政策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一国的经济政策需要在宽松的(或者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手段之间进行选择。80年代的日本就是这种情况。区域4:外部赤字与内部失业:与区域2相反。第二节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收支的均衡主要分析工具:IS曲线(商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FE(国际收支的均衡)曲线。第三节在固定汇率下实现内部与外部均衡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由外部均衡与失业出发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政府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由于我们假设汇率保持不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会影响FE曲线,FE曲线保持不变。图17-3表示国家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达到国民收入的增加、充分就业并保持对外均衡。当利率上升到16%以保持国际收支均衡时,由于恶化的贸易差额可以由相等的资本流入抵消。2、从对外逆差与失业出发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图17-4表示一种初始状态,IS与LM相交于点E,但EF不过于此点。35\n从E点出发,在该点国内经济在国内失业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下处于均衡,国家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和对外均衡。3、有弹性的资本流动与财政、货币政策在有弹性的资本流动的条件下,意味着一个小国在10%可以借出或者贷出任何需要数额的货币(即EF曲线是水平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小国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而不需要任何货币政策可以达到国民收入的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保持它的国际收支均衡。第四节政策组合与价格变动主要考察直接的财政政策可以实现对内均衡而货币政策可以实现对外均衡的原因。1、政策组合与内外部均衡图17-6是表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内外均衡的影响。图中IB线表示导致各种内部均衡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图中EB是表示导致对外均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各种组合。IB向上倾斜是因为一个扩张的财政政策必须有一个足够力度的紧缩货币政策的组合。根据有效市场分割原理,货币政策应该用来实现对外均衡,财政政策应该用来实现对内均衡。如果反向操作,国家将会离内外部均衡越来越远。2、价格变动下的政策组合评价货币政策应该用来实现对外均衡,财政政策应该用来实现对内均衡这种观点受到了批评的意见。3、现实世界中的政策组合50年代固定汇率时期,大多数国家通常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调节国内均衡,而只有到对外均衡非常严重时,他们才改变目标。即使这样,发达国家也不愿意使用货币政策来调整对外不均衡,而更倾向于直接资本流动。1971年实现浮动汇率制以来,发达国家一般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调节内部均衡,用汇率政策来调节外部均衡。第五节直接控制1、贸易控制:进口配额、关税、给予出口补贴等。2、外汇控制:限制资本出口、多重汇率等3、其它直接控制35\n第18章开放经济中的价格与产出——总需求与总供给第一节总供给与封闭经济中的均衡1、封闭经济的总需求总需求曲线(AD)反映了在国家货币支出、政府支出和税收一定的条件下,经济中产品及劳务的需求总量与总价格水平的关系。图18-1反映了从前面的IS-LM模型中如何推导总需求曲线。2、长期与短期的总供给长期供给曲线(LRAS):并不取决于价格,而仅仅由经济中有效的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要素决定。短期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示短期内较高的价格导致较高的产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市场不对称。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会带来原材料的上涨,这中间有一个时间差。3、封闭经济中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图18-3。从长期来看,随着预期价格上升至真实价格,短期总供给曲线会会上移,但一国的产出水平仍然会回落到长期自然水平。第二节固定与浮动汇率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1、固定汇率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图18-5。在封闭的情况下,一国价格的上涨会使得LM曲线向左移动。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得出总需求曲线时必须考虑国际因素的影响。就是说,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出口量的减少与进口量的增加,这样使得IS与FE曲线都向左移,形成新的交点。2、浮动汇率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与上面一样,一国价格的上涨会使得LM曲线向左移动,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出口量的减少与进口量的增加,这样使得IS与FE曲线都向左移,形成新的交点在FE*之上的点E**,这就意味着该国的国际收支有盈余。在固定汇率下,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LM曲线右移。但这浮动汇率下,该国货币的升值使FE*曲线左移,从而使得该国贸易失衡的情况更加恶化,IS*曲线将移至IS**处,达到新的平衡。第三节经济冲击与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1、实际—部门冲击与总需求在国内物价为P的条件下,由于该国出口的自发性增加或者出口的减少,国家的产出由Y变成了Y*。35\n如果该国的汇率是浮动的,情况会有所变化。国际贸易的自发改善并不能持续影响到该国的产出水平和总需求状况。2、货币冲击与总需求假设出现了短期资本的流入与流出,这使得2图中的FE和LM曲线都向右移至FE*与FE处,在固定汇率的条件下,形成了更高的均衡点e*。在浮动汇率的条件下,总需求曲线向左移。3、财政货币政策与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当出现高弹性的国际资本流动时,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但若在浮动汇率下,刚好相反。在固定汇率下,当有高弹性的短期国际收支流入时,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资本流入,对国家总需求曲线右移非常有效。另一方面,在固定汇率与高速的国际资本流动下,由于国家为降低利率而增加货币供给(即扩张的货币政策)只会导致资本流出,因而对总需求的影响非常小。在浮动汇率下,刚好相反。当有高弹性的短期国际收支流入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对国家总需求曲线右移非常有效。另一方面,在浮动汇率与高速的国际资本流动下,这时,扩张的财政政策会被大量的资本抵消而没有作用。所以,我们重点集中在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与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第一节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图18-9中的左图的最初均衡点出发E。先研究在固定汇率下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至AD*,在AD*与SRAS的交点处产生了短期均衡点A,然后过渡到长期均衡点C。但是,为什么国家要采取财政政策来干预市场,其原因是市场调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第二节刺激增长与调节供给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1、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从中短期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要用来影响总需求,但他们也可以用来刺激经济的长期增长(将长期供给曲线右移)。2、调节供给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也可以用来调节供给冲击。例如石油冲击。图18-12。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短期供给曲线左移,产生新的均衡点E*,价格上涨,产出减少——滞胀。35\n由于经济萧条,价格回落,产生了新的均衡点。如果我们不是等待价格回落,而是国家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以加速从E*的经济恢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