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0 KB
  • 2022-08-09 发布

经济学类《经济学说史》考试复习笔记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经济学说史笔记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3、古代罗马在农学上有哪些贡献?在古代罗马,出现了一批奴隶主阶级思想家论述农业的著作,这些著作记述了农业经营的各种技术和经验,反映了农业中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克优斯·加图(公元前235—前149)是古代罗马政治活动家、大奴隶主,他当过罗马的元老。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和《起源》(罗马最早的史书,已失)。加图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玛尔库斯·铁伦提乌斯·瓦罗(公元前116—前28)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被称为古罗马第三大人物,与西赛罗和维吉尔并列。瓦罗作为奴隶主思想家,在《论农业》中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认为,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比加图更注重维护自然经济。珂鲁麦拉(1世纪中期)是古代罗马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12\n卷)。珂鲁麦拉对农业经济很有研究,他的著作汇集了当时广泛的农业知识。作为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他已看到奴隶劳动不能使土地得到很好利用,因此,他一方面劝告奴隶主要改变对奴隶的态度,注意使奴隶对劳动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他提出把农业交给隶农经营的主张,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更有利。这反映了罗马社会内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和发展。5、简述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主要经济思想。尼科尔·奥雷斯姆(1320—1382)是14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教士之一,他在1360年前后写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在书中,他分析了货币的起源、性质及规律。他认为,货币是为解决交换中存在的困难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能直接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是用以交换自然财富的人为手段。供铸造货币的材料不应使用合金。货币应统一并加盖印记。他认识到金币与银币之间有一确定的交换比率,这种比率也会有变化。他还意识到货币具有自身的稳定价值,由此他提出了反对任意贬损货币的思想。卡罗律斯·莫利诺斯(1500—1566)是法国法理学家。他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在《论契约与高利贷》一书中。在这本书中,他尖锐地批评了经院神学家禁止和谴责高利贷的观点,论证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他详尽地列举了中世纪有较大影响的神学家,包括阿奎那、斯科特斯等人的观点,并一一加以评价、批判。他认为,高利贷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这种必要性类似于使用货币的必要性,只不过不如使用货币那样迫切罢了。他还论证了高利贷利息。认为从广义角度来看,高利贷有两种:一是商业性的,始终要通过订约手续严格遵行;二是惩罚性或补偿性的,到期不还应加以惩罚,延期的利息应给以补偿。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重商主义者是站在国家或政府立场上,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利为直接目标的。其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生产国外畅销产品的手工工场应大力支持其发展。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重商主义者把流通领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它们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平衡论,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因此主张尽量少买或不买,从而实际强调了“多卖少买”公式中的“少买”。并极力主张通过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以增加货币财富。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叶为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贸易平衡论,强调“多卖少买”中的“多卖”。认为要使一国财富迅速增加,不仅应多卖,而且要大量地买,只有买得多,才可能卖得更多。为此,他们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货币输出的政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并在大量购买基础上实现更大量的卖,从而积累更多的财富。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上应用贸易平衡方法,力争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外销的本国商品的货币总额,从而实现出超和顺差。为了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励输出和限制输入,即使用各种奖励措施,增加国内产品的输出,同时以关税及其他方式尽量减少或禁止本国能够生产的消费品的输入,特别是奢侈品的输入。2、简述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出现于14世纪30年代。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代表作为1581\n年出版的《近来我国各界同胞常有的一些抱怨的简单考察》。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作者还主张振兴农业,而办法是力图减少放牧的收益和提高农业的利益。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1621年发表了《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答对这项贸易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一书,该书成为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作。托马斯·孟在该书中较全面地反驳英国国内对东印度公司的反对意见,并阐述了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3、为什么说托马斯•孟的书是一步划时代的著作?托马斯·曼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托马斯·曼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外贸要“少买多卖”,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斯·曼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外贸出超,增加本国货币积累的目的,国家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托马斯·曼在所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详尽阐述了重商主义关于保护关税政策的基本原则、主张和意义。强调保护关税的作用,主张对出口商品和从外国输入并再出口的商品,在关税上给予照顾,对要在本国消费的进口商品,课以重税。4、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重商主义各有哪些特点?(1)塞拉的国家积累金银学说安东尼奥·塞拉是17世纪意大利重商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为《略论可以使无矿之国金银充裕的成因》。整部著作论述的是商品丰裕所依赖的要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效率—其含义是,如果整个经济过程运行良好,则贸易差额会自行调整,不需要任何具体措施。在这种图式里,货币现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是征兆性的,本身并不重要。(2)霍尼克的国家富强论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1638—1712)是17世纪末奥地利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重商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奥地利富强论》(1684)和《奥地利享有特权的历史渊源》(1708)。像其他重商主义者一样,霍尼克是从国家立场上,通过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状况,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论述自己的经济对策的。他说:“就总的国民经济来说,这时它应当考虑的是,怎样使这种物资充裕,使这种鼓励和享受可以持续存在,而无须仰赖别国,如果这样做不能处处行得通的话,也应尽可能地少依赖外国,竭力节省国家自己的资金。”为此,他提出使奥地利富强的9条原则。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重商主义者是站在国家或政府立场上,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利为直接目标的。其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生产国外畅销产品的手工工场应大力支持其发展。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重商主义者把流通领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它们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平衡论,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因此主张尽量少买或不买,从而实际强调了“多卖少买”\n公式中的“少买”。并极力主张通过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以增加货币财富。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叶为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贸易平衡论,强调“多卖少买”中的“多卖”。认为要使一国财富迅速增加,不仅应多卖,而且要大量地买,只有买得多,才可能卖得更多。为此,他们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货币输出的政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并在大量购买基础上实现更大量的卖,从而积累更多的财富。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上应用贸易平衡方法,力争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外销的本国商品的货币总额,从而实现出超和顺差。为了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励输出和限制输入,即使用各种奖励措施,增加国内产品的输出,同时以关税及其他方式尽量减少或禁止本国能够生产的消费品的输入,特别是奢侈品的输入。2、简述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出现于14世纪30年代。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代表作为1581年出版的《近来我国各界同胞常有的一些抱怨的简单考察》。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作者还主张振兴农业,而办法是力图减少放牧的收益和提高农业的利益。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1621年发表了《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答对这项贸易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一书,该书成为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作。托马斯·孟在该书中较全面地反驳英国国内对东印度公司的反对意见,并阐述了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3、为什么说托马斯•孟的书是一步划时代的著作?托马斯·曼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托马斯·曼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外贸要“少买多卖”,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斯·曼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外贸出超,增加本国货币积累的目的,国家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托马斯·曼在所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详尽阐述了重商主义关于保护关税政策的基本原则、主张和意义。强调保护关税的作用,主张对出口商品和从外国输入并再出口的商品,在关税上给予照顾,对要在本国消费的进口商品,课以重税。4、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重商主义各有哪些特点?(1)塞拉的国家积累金银学说安东尼奥·塞拉是17世纪意大利重商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为《略论可以使无矿之国金银充裕的成因》。整部著作论述的是商品丰裕所依赖的要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效率—其含义是,如果整个经济过程运行良好,则贸易差额会自行调整,不需要任何具体措施。在这种图式里,货币现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是征兆性的,本身并不重要。(2)霍尼克的国家富强论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1638—1712)是17世纪末奥地利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重商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奥地利富强论》(1684)和《奥地利享有特权的历史渊源》(1708)。像其他重商主义者一样,霍尼克是从国家立场上,通过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状况,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论述自己的经济对策的。他说:“就总的国民经济来说,这时它应当考虑的是,怎样使这种物资充裕,使这种鼓励和享受可以持续存在,而无须仰赖别国,如果这样做不能处处行得通的话,也应尽可能地少依赖外国,竭力节省国家自己的资金。”为此,他提出使奥地利富强的9条原则。\n(3)尤斯蒂的国家与财政学说约翰·海因里希·尤斯蒂(1720—1771)是18世纪德国“官房学派”成员,著名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经济学与财政学系统研究》(1755)和《财政学》(1766)。尤斯蒂经济思想的特点在于他对国家和财政的论述。在他看来,国家和财政是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了国家征税的6条基本原则:(1)必须让人民有能力缴纳捐税。人民纳税不影响到必需品的享用,不损及资本时,才被认为是有纳税能力的。(2)赋税应完全按公平合理的比例向人民征收。(3)赋税的征收方式不应损害国家和人民的福利,不得侵害公民的自由权。(4)应该按照国家的性质和政府的体制来组织税务制度,以保证税收的公正无私。(5)一切赋税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和光明正大的基础上,即数额必须确定。(6)征税的费用应减至最低。尤斯蒂的学说表明了重商主义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在重商主义看来,国家富强民族才得兴旺,国内公民个人才能够获得利益。所以,国家的福利就是国民的福利,追求公共幸福和国家利益,也就能使国民个人得到幸福和利益。也因此,良好的国家管理和计划被看做是国家的致富之路。尤斯蒂对国家起源和财政的分析是较为全面系统的,他所提出的赋税原则同后来斯密的“四大原则”(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已十分接近了。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在政策主张上有何异同?答:重商主义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早起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1】相同点:早、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一切经济生活和政策主张都是为了攫取金银,增加财富;在政策主张方面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和发展对外贸易。【2】不同点:早起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表现为“货币差额论”,即主张行政干预的方法,保证从国外进口金银。并严禁金银出口和货币外流,以利于金银的积累;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表现为“贸易差额论”,即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实行保护性贸易政策,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强调多卖少买。1、“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威廉·配第(1623~1687)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政治经济学之父”。代表作:《赋税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配第接受培根、霍布斯等人的进步哲学思想,并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还经常运用统计和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价值理论。他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他认识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分配理论。他认为工资取决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实际上他说的地租就是剩余价值。从地租引出利息,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经济增长理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赋税对国家增进财富有正反面影响。马克思的评价:配第是个举止轻浮,掠夺成性,毫无气节的冒险家,然而,他无愧于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的贡献和缺陷错误。答:配第对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从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配第在价值理论的贡献有:\n1他已经认识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因而劳动时间是测量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2配第还认识到,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格的变化是以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为基础的。配第还较为清楚地认识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和联系,而且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3配第还第一次论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4他强调了通过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节约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缺陷和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还没有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区分开。第二,他还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2、.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威廉·配第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是《赋税论》他反对根据主观意愿作推断,提出要从具体的统计资料中去寻找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由此,他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威廉·配第的主要贡献是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把地租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他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他指出:假如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司白银并运到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可以看出,配第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他还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但是他没有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明确区分开来,他把生产白银的具体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懂得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他还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由此,他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显然,这种观点和他的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它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威廉·配第之所以能成为“政治经济学之父”,配弟的失误之一在于由于没有能够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陷入工资决定价值的错误之中。其失误之二在于,由于不了解由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从而把地租看成价值的一个因素,得出土地参与创造商品价值的错误结论。配第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创始人。其代表作《赋税论》、《政治算术》等,重要经济观点是:从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把劳动看作财富的源泉;把劳动时间看作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地租是从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他的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开经济领域之先河,深深影响了后期形成的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2、为什么说配第在近代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配第在政治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功绩在于,在近代,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配第的价值论主要发表在《赋税论》中。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配第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假如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斯白银并运来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事实。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3、怎样理解“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人的劳动,乃至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财富之母是完全正确的。在自然力的帮助劳动把物质财富(使用价值)创造出来的。劳动与土地(生产资料)结合创造价值。也就是说二者缺一不可.4、简述从配第到斯密100年间出现的主要经济学家及其思想。从配第到斯密之间大约相隔100年的时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经历了一个从最初萌芽到发展为完整体系的过程,其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包括:约翰·洛克、达德利·诺思、贝尔纳德·孟德维尔、杰科布·范德林特、约瑟夫·马西、大卫·休谟(和詹姆斯·斯图亚特等。\n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洛克的享乐主义哲学为斯密的人性论提供了心理基础。洛克认为,劳动几乎提供一切东西的全部价值。他又以“自然法”来论证所有权的界限,认为由于土地和货币的分配不均所产生的地租和利息都导致了对“自然法”的破坏。实际上就是把二者都归结为对劳动的剥削。达德利·诺思(1641—1691)是英国商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是《贸易论》(1691)。诺思的《贸易论》代表了英国17世纪下半期自由贸易越来越强烈的倾向。诺思就财富问题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商业,在任何时代只需要一定的货币量,货币自有其运动的规律,任何国家不用担心货币的保有额。他明确提出,不论国内还是国际贸易,都应自由进行,国家不应干预。这种思想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斯密,发展为“国际分工”论。诺思也分析了利息。他把利息看做资本的租金,并且指出,不是低利息促进了贸易,而是贸易发展增进了国民资本,从而使利息下降。他反对人为地、强制地降低利息。在利息率上,诺思认为决定利息率的不是货币,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他明确指出,贷款利息应由市场自由决定,不应受法律约束。被马克思认为是第一个正确理解利息的人。约瑟夫·马西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1750)、《赋税计算》和《国家关心的商业知识》。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一书就是利息和利润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他在这本书中论述了自然利息率,这个自然利息率并不是指现实的利息率,而是指应当存在的一种公正的利息率。马西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润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利息只不过是利润的一个部分。他说:“既然借债人为所借货币支付的利息,是所借货币能够带来的利润的一部分,那末,这个利息总是要由这个利润决定。”因此,他认为利息的降低是由资本积累及由此引起的利润下降造成的。D.休谟(1711-1776),休谟提出贸易差额平衡的学说,认为这种平衡是按着各国不同的经济情况而自然决定的,从而贸易不能始终有损或有利于某一国,为自由贸易论反驳重商主义的贸易控制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休谟是货币数量论者,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詹姆斯·斯图亚特(1712—1780)被马克思称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其代表著作是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这是第一本以“政治经济学”为名的英文著作。斯图亚特在价值理论上有特殊的贡献:(1)提出了“实际价值”的概念,指出价值决定于完成的劳动量,而且是决定于平均所需的劳动时间。(2)提出了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价格范畴同它的物质内容区分开。(3)区分了“特殊社会劳动”和“实在劳动”,意识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这一点上甚至超过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利润他提出了“绝对利润”和“让渡利润”的概念。他把由于劳动、勤劳或技能的熟练而产生的利润叫做“绝对”,是勤劳利润,是社会财富的扩大和增加;“让渡利润”则是“相对的利润”,它只不过意味着“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当事者之间摆动,对总资产并没有任何增加”,一方的所得即他方之所失魁奈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经济表》。    提出“纯产品”学说,实际始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始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魁奈认为财富是能满足人们需要而又具有出卖价值的物质产品,但财富又不是在流通中由贱买贵卖增加的,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纯产品的创造是财富的增加。在工业生产中,没有纯产品出现。所以农业是提供财富的唯一源泉。    “自然秩序”。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由上帝安排的、合乎理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在于阐明自然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唯一途径就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    魁奈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阶级。    \n《经济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用图解说明一个国家每年的总产品怎样在这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怎样为每年的再生产服务。年预付和原预付的区别。    经济政策和主张。①发展大农业经济。②整顿税收,实行只有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一种单一的地租税。③改革贸易政策。发展农业和自由贸易的措施及主张。3、《经济表》的流通过程包括哪五次交换行为(用图表说明)?再生产总额:50亿里弗尔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每年投资每年收入每年投资20亿里弗尔2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用作支付1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地租及原10亿里弗尔预付的利息10亿里弗尔10亿里弗尔年预付20亿里弗尔共计20亿里弗尔共计50亿里弗尔    (9分)法国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魁奈。【1】他的理论体系是以“自然秩序”思想为基础的,认为人为秩序必须适应自然秩序,否则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2】只有农业才能产生“纯产品”,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国家应重视农业。【3】生产阶级是最重要的阶级,应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实行地租单一制。什么是“纯产品”学说?“纯产品”学说是魁奈经济理论体系和经济纲领的核心和基石,他的社会阶级结构理论、资本及社会再生产与流通理论、赋税理论及其国家政策建议等都是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的。魁奈“纯产品”学说及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交换的等价性原则。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量的增加。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即剩余价值)。魁奈区别了财富的扩大和财富的增加,他认为,工业并没有使财富增加,只是把各种生产资料耗费和劳动耗费相加,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使用价值,使财富扩大,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地,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只有农业才创造出新的财富。4、评述魁奈的《经济表》?《经济表》是魁奈最重要的经济著作,它集中扼要地表述了魁奈几乎全部的重要经济思想。魁奈的《经济表》写于1758年,最初是以“曲折连接线式”的形式出现的。有人认为,在最初的这种形式下,经济表说明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一个地主支出所引起的循环流程的例解,属于微观分析。1766年,魁奈发表了《经济表算学范式分析》,提出“算学范式”的经济表。这种模式成为后来魁奈《经济表》的基本模式,成为古典经济学早期宏观经济分析的典型。根据《经济表》,生产阶级进行农业生产创造产品,当生产过程完成后开始进入流通过程:①土地所有者以其所得的货币地租一方面向生产阶级换取农产品,另一方面向不生产阶级换取工业品;②生产阶级除保留一部分粮食作为本阶级这一年的生活资料和种子外,将其余部分向其他两个阶级换取货币以备支付本年的货币地租,并向不生产阶级换取生产资料;③不生产阶级则以其全部产品直接和间接地(通过先以部分产品换取土地所有者的货币)向生产阶级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原料。\n交换的总结果:土地所有者得到了“纯产品”;生产阶级保留了供本阶级生活的粮食、必需的生产资料和足够支付地租的货币;不生产阶级则获得了足够的粮食和生产原料,于是在本年度经济运动的过程中,再生产就可以进行。2、魁奈是如何分析财富的?魁奈在对财富的分析中,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价格等。魁奈把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看做是“真正的财富”、“真实的财富”,但是,他还特别指出,只对人们有用而没有出卖的东西,或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出卖价值的东西,还不能称为财富。魁奈还明确指出商品的价格同它的使用价值经常是无关的。他说:“使用价值经常是一成不变的,经常或多或少地取决于人的因素,取决于人们的需求,以及人们对拥有该物品的愿望。价格却相反,是不断改变的,它取决于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不固定的因素。它不受人们的需求的调节,但也不是任意决定的价格,也不是由商人之间的协商决定的。”魁奈明确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一部分或一种形态,认为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如小麦)才算是真正的财富。布阿吉尔贝尔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财富观和“自然秩序”思想。布阿吉尔贝尔反对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看法,认为货币并不是财富的惟一形式。构成真正财富的,“包括人们全部的享受,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非必需品以及能够满足人们身体官能的快乐的一切物品。”在他看来,凡是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财富。也就是说他把财富定义为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他从货币是为了便利商品交换而产生,其自然职能是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观点出发,指出市场上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的总额。他还指出,金银并不是惟一充当货币的材料,历史上有各种物品充当过货币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也可以用纸币来代替。他认为,货币是充当流通手段的,不应加以贮藏,应不断地投入流通发挥其作用,而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是不同的。布阿吉尔贝尔认为,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具体来说,社会经济中有二百种以上的行业,它们形成“一条财富的链条”,各行业之间形成的经济关系构成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社会经济的“自然秩序”。而就各种行业来说,农业是最基本的,农产品价格是关键,如果农产品价格能补偿生产费用及经营者报酬,各行各业都会正常发展。如果农产品价格下降,以致不能补偿生产费用,必然造成混乱和不协调。布阿吉尔贝尔是自由竞争的早期的热烈拥护者。他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破坏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其结果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布阿吉尔贝尔是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奠基人之一。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2、布阿吉尔贝尔为何主张自由贸易思想?\n布阿吉尔贝尔与重商主义相反,主张自由贸易。他的自由贸易思想又是建立在对农产品价格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布阿吉尔贝尔指出,谷物具有两面性,同时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效能:一方面,它给人提供食物,养活没有这份口粮就要饿死的人们;另一方面,它供给地主将多余谷物出卖以提供豪华生活的一切物品。因此,谷物贸易具有自己的特点:农民不出售他的小麦不行,而吃粮的人又不能不买粮食。这就使谷物价格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常从极高转为极低,或从极低转为极高。根据对农产品价格及其变化的分析,布阿吉尔贝尔主张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政策,即撤销谷物输出的禁令,允许谷物自由输出和输入。他认为,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和稳定谷物价格,从而使法国农业走向复兴,也会使法国其他各行业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实现繁荣。布阿吉尔贝尔实际上已认识到商品的需求或供给弹性不同的问题。布阿吉尔贝尔更强调农产品自由输出,反映着法国农业大国的特点,并与同样主张农产品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学家形成鲜明对照(斯密、李嘉图,尤其是李嘉图更强调农产品的自由输入)。他的自由贸易思想以其重农特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重农学派。坎蒂隆3、坎蒂隆的思想对后来重农学派有哪些影响?坎蒂隆著作中已反映出浓厚的重农思想,后来重农学派的魁奈和米拉波都曾宣称他们的某些思想直接得益于坎蒂隆。坎蒂隆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土地耕种看做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与致富的源泉。他还指出,推动着整个经济使之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土地所有者阶级,其他阶级需靠土地所有者维持生活和致富。坎蒂隆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农业年产品经过流通在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坎蒂隆还认识到农业同人口数量的一定联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人数正是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用来维持生活的资料,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有者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度。在坎蒂隆的思想中已可以看到后来魁奈的纯产品学说、《经济表》等的最初形式。并且,他在马尔萨斯之前已认识到人口增长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1、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重农学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其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要点上:第一,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工具、原料等);第二,他们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年预付、原预付),并且一般地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n重农学派的学说的两个重要特点:“自然秩序”观念的重要地位以及封建主义外貌和资本主义实质的矛盾。杜尔哥5、杜尔哥对重农主义有哪些发展?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阶级结构理论:他把魁奈所称的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的内部又再划分为资本家和工人。杜尔哥认为,资本家是通过垫支资本,使用别人的劳动而取得利润。他还认识到雇佣工人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时候产生的。工人因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工资只限于维持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二)工资理论和“纯产品”学说:杜尔哥进一步发展了工资理论。他认为,工人出卖劳动的代价是工资,但工资的高低又取决于买卖劳动双方自由竞争的结果。在出卖劳动的工人较多的情况下,工资自然只限于维持工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同时他对“纯产品”学说做出进一步说明。强调“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赐予,认为只有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超过他的劳动工资,并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三)关于收入的学说:杜尔哥相当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说明了工资、利润、地租、利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主观价值理论:他提出主观价值论的概念,即商品出卖者对自己商品的估价,把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相区别。\n 亚当·斯密    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方法论。归纳法与演绎法并用。归纳法,外在的方法;演绎法,内在的方法。是他几乎所有经济范畴都带上了二重性。    价值与货币理论。明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①确认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②是商品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可以买到商品的活劳动量。③“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价值”(斯密教条)    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具有二重性。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①把平均工资叫做“工资的自然价格”,及维持工人本人及其家属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既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又认为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②第一种利润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部分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第二种利润论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出发,断言利润是资本家垫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源泉之一,认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斯密的话)。③地租史劳动产品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一种垄断价格;是自然力的产品。(多重性)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使用“经济人”的假设,咱没“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主张建立符合自然的秩序,既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社会秩序。需要排除任何人为干预而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的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策限制政策,认为绝对优势是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亚当?斯密提出了优势原理把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认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它的生产目的,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以绝对优势获得国际分工利益。斯密继承和成长了自配第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先建立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著作《国富论》,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地阐发了资本主义出产过程,切磋了资本主义出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从经济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斯密在回答商品的真实价格或交换价值是由什么构成的,即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时,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规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和商品所能支配或所能购买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3分)先看第一种价值规定。斯密认为,人们要取得物品,必须经历一定的“辛苦”和“麻烦”。这种“辛苦”和“麻烦”就是生产产品必须付出的代价。生产产品的代价是劳动。斯密不仅确定了决定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而且注意到劳动的“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即复杂程度对价值决定的影响。斯密不懂得劳动为什么要采取价值形式,劳动时间采取价值量的形式,在他看来,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属性,而是一切生产劳动的共性。(2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有如下论述:“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此外,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亚当斯密的分配论\n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斯密分工理论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也叫做绝对成本理论。他认为,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原因有三:第一,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操作的工人把全部注意力倾向于一种简单事务上,比较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简化了劳动,缩减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斯密主张国家的职能就是保证有一个发展生产、积累财富的和平环境,也就是起到一个“守夜人”的作用,政府只要像一个“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的暴行和侵略、并维持公共治安就可以了,不要干预经济的自由。1、什么是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在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论,在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析上常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和论述,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斯密理论的这种二重性是斯密著作中反映出来的他的方法的二重性的结果。斯密的二重方法是同他的二重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生活形式,描述它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概念,也就是说,部分地第一次在语言和思维过程中把它们再现出来。因为这两个任务是各自独立进行的,所以在他的书中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两种表述方法。2、评析斯密的价值理论。斯密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了区分。认为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指出一个商品可能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或者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使用价值,而有很大交换价值。他回答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的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他主要阐述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他阐述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他阐述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他指出:自然价格指与工资、利润、地租的自然率相符合的价格;市场价格指受供求影响的价格;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由于供求比例的变动,市场价格有时高于有时低于自然价格。\n3、斯密是怎样论证自然价格及其与市场价格的关系的?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及了商品拥有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他认为不同的要素收入拥有一个受社会情况关系的自然率,这个自然率构成了自然价格,也被称为商品真实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自然价格代表所生产的就是制成品的交换价值,因应市场的供求情况有所增减成为市场价格。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一个明确的尺度以量度要素收入的几个。他提出谷物或者工人的劳动量都适合作为这尺度。4、如何理解斯密关于“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的说法?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斯密是第一个系统的研究地租理论的经济学家。斯密把地租看成是土地私有发生以后出现的范畴,而且认为地租是资本主义社会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所以,斯密考察的地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地租。斯密把地租和利润加以区别,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也是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并且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是由于市场的供不应求而导致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价值而形成“垄断价格”,超过的部分便形成地租。而地主所以获得地租,是因为土地私有的垄断。斯密还认为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是自然力参与农业生产的结果。斯密把地租看成是“自然的恩赐”,是因为斯密不了解自然力的参与只会影响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与价值无关。地租量变动的趋势是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改良而增长。另外,斯密还认识到级差地租的问题,认为级差地租是由耕地的风度和距离城市的远近两个条件引起的。斯密还对地租作了分类,他认为社会上存在三种类型土地所产生的地租,分别是经营畜牧业的土地上的地租、经营一般生产物土地上的地租和经营特殊生产物土地上的地租。并考察了各类地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前两类土地的地租支配第三类土地的地租,第一类土地的地租受第二类土地地租的支配等。5、什么是“斯密教条”?斯密曾断言:“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三个收入的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三种收入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这种断言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只分为三种收入,由三种收入构成的观点,一直被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遵循,因此被称为“斯密教条”。6、如何看待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类交换倾向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其财富自然发展的分析为基础。斯密认为财富有其自然发展的顺序或途径,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外贸易上。斯密认为应听任资本和劳动寻找自然的用途,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才会迅速地增加。因为,不论什么管制措施,其实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私人运用其资本,而管制的目的不过是使资本和劳动投入到某个特定部门。但其结果是使资本和劳动由较有利的用途改到较不利的用途,从而使社会产品或其价值总量减少。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但他并不反对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国家干预大卫·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全社会产品在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分配的法则。    研究方法。始终一贯的坚持抽象法。    价值理论。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批评斯密树立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价值为所耗费劳动时间;为该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和有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初步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分配理论。①\n工资。劳动的自然价格(劳动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基本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的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和市场价格。混同劳动和劳动力。相对工资理论。相对工资下降的趋势,对剩余价值研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利润。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利润具有双重含义(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是剩余价值)。李嘉图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把商品全部价值分为利润、工资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化,方向相反,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化的最终原因,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③地租。对级差地租进行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①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看不见的手”引导这个社会前进。②发展资本主义必须以资本积累为条件(增加收入,减少消费)。认为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益是以纯收入多少来衡量的。国家财富的增加通过:一、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③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比较优势原理: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的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产品比较相对的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简述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主要内容。答: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私密的国际分工的理论。李嘉图认为,当两国的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生产任何商品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处于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两国仍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和输出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样都可以节约劳动使各国的资本和劳动都用在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使之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第一个矛盾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的矛盾。1、试析李嘉图的经济研究方法。李嘉图受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并不与整个人类、整个社会的利益冲突。他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按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分配的重要条件。同其他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样,李嘉图采用了抽象法。他指出了斯密方法上的二重性及其所带来的观点的二重性,追求前后一贯的理论,始终运用抽象法进行研究。具体说来,李嘉图在著作中运用的方法是:先抓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这一正确原理,并由此出发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其他经济范畴,看这些经济范畴同这个原理是否符合,或者在什么程度上需要加以修正。4、李嘉图是如何说明工人和资本家、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的?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利润是劳动耗费的结果,工人以工资形式得到的是他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资本家占有成为利润。在这里,李嘉图实际上把利润看做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李嘉图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6、评述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发展了斯密优势原理的思想,特别展开分析了相对优势原理。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生产自己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并不一定要比别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绝对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间,以及在与其他各国产品比较时相对较低就可以互相交换,双方所能得到的使用价值比自己去生产时要多。李嘉图曾假设英国和葡萄牙生产酒和毛呢的例子:\n葡萄牙生产酒和毛呢所需工人数都比英国要少,也即酒和毛呢的成本要绝对的低,如果按绝对成本学说,二国之间不可能进行交换。但是,从比较成本学说考虑,葡萄牙生产酒比生产毛呢所需工人数要少,而英国生产毛呢比生产酒所需工人数要少。在上述例子中,葡萄牙生产酒,英国生产毛呢,然后进行交换,二国都可节省劳动或成本。对于葡萄牙来说,它原来自己生产毛呢需90个工人,现在用80个工人生产的酒就可以换回所需毛呢,可节省10个工人的劳动。对于英国来说,自己生产酒需120个工人,而现在生产毛呢换回酒,只需100个工人劳动,可以节省20个工人的劳动。在交换中,两国都获得了比较利益。按照比较成本学说,双方按不等量劳动的产品进行交换(80个工人劳动换100个工人劳动),各自都降低了成本,获得了更多的使用价值。1、试析李嘉图的经济研究方法。嘉图受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并不与整个人类、整个社会的利益冲突。他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按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分配的重要条件。同其他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样,李嘉图采用了抽象法。他指出了斯密方法上的二重性及其所带来的观点的二重性,追求前后一贯的理论,始终运用抽象法进行研究。具体说来,李嘉图在著作中运用的方法是:先抓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这一正确原理,并由此出发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其他经济范畴,看这些经济范畴同这个原理是否符合,或者在什么程度上需要加以修正。2、比较李嘉图和斯密的价值理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从评论斯密的价值理论开始的。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比斯密更前进了一步。李嘉图认为,有些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如空气、水等,可以没有交换价值。一方面,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价,所以,使用价值不能作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另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或者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人们欲望的满足的东西,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花费多少劳动,都不会具有交换价值。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认为两者并不等同,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大小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李嘉图还批评了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根据李嘉图的观点,价值是第一性的因素,分配要在价值形成以后才进行,因而是第二性的因素。商品价值始终都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商品的价值分配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李嘉图指出,一种商品在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分配,但这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如名画、古钱等其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数量很少。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出来,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他着重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3、评述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与矛盾。他虽然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看做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却从没有研究这种劳动的性质,而是把注意力几乎完全放在了价值量的分析上,把劳动只当做价值量的尺度来考察。在他看来,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由劳动时间衡量是十分自然的事,完全忽略了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由于这个原因,也由于李嘉图方法论上同时存在的缺陷,他在价值理论上遇到了两大难关,这也形成了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并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及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率。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被意识到的问题:价值如何转化为费用价格。4、李嘉图是如何说明工人和资本家、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的?\n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利润是劳动耗费的结果,工人以工资形式得到的是他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资本家占有成为利润。在这里,李嘉图实际上把利润看做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李嘉图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5、评述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李嘉图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他反对把地租看成是自然的赐予,认为恰恰相反,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好地太少,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耕种贫瘠的土地,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李嘉图只讲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对级差地租的考察涉及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在同量土地上投入同量资本,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第二种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递减,原先投资和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也会形成级差地租。6、评述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发展了斯密优势原理的思想,特别展开分析了相对优势原理。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生产自己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并不一定要比别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绝对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间,以及在与其他各国产品比较时相对较低就可以互相交换,双方所能得到的使用价值比自己去生产时要多。李嘉图曾假设英国和葡萄牙生产酒和毛呢的例子:葡萄牙生产酒和毛呢所需工人数都比英国要少,也即酒和毛呢的成本要绝对的低,如果按绝对成本学说,二国之间不可能进行交换。但是,从比较成本学说考虑,葡萄牙生产酒比生产毛呢所需工人数要少,而英国生产毛呢比生产酒所需工人数要少。在上述例子中,葡萄牙生产酒,英国生产毛呢,然后进行交换,二国都可节省劳动或成本。对于葡萄牙来说,它原来自己生产毛呢需90个工人,现在用80个工人生产的酒就可以换回所需毛呢,可节省10个工人的劳动。对于英国来说,自己生产酒需120个工人,而现在生产毛呢换回酒,只需100个工人劳动,可以节省20个工人的劳动。在交换中,两国都获得了比较利益。按照比较成本学说,双方按不等量劳动的产品进行交换(80个工人劳动换100个工人劳动),各自都降低了成本,获得了更多的使用价值。7、李嘉图学派为何会解体?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后,获得广泛的支持,并以李嘉图为核心形成了李嘉图学派。站在李嘉图对立面的马尔萨斯181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挑起了一场理论上的论战,在马尔萨斯一方也聚集了一批反李嘉图学说的经济学家。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也日益暴露,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过,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以马尔萨斯、贝利、托伦斯为代表的李嘉图学说的反对者,利用李嘉图理论中的矛盾,企图证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而李嘉图学派的代表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力图对李嘉图学说进行宣传和解释。但是,他们在对劳动价值论和利润理论的解释过程中,由于同李嘉图一样不能解决两大难题,所以,不仅没能克服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的矛盾,反而丢失了李嘉图理论中的科学与合理因素,这被马克思称为对李嘉图经济学说的庸俗化,并表明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西斯蒙第    \n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小资产阶级、经济浪漫主义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    对象。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和幸福,同时把国家作为研究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反对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价值学说。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物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而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劳动和非必要劳动的区分。斯密的拥护者。    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①资本和收入。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分析资本和收入的区别、联系。②生产和消费。消费起者决定作用,也可以看作是收入决定生产。③经济危机理论。根据收入决定生产观点,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的总量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的总量,生产超过收入或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小生产者、工人收入和消费萎缩;追求利润的生产无限扩张;不公平分配制度是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1、为什么说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曾把他的学说称为经济浪漫主义。(1)西斯蒙第的学说代表了处在产业革命和经济危机下,受到灭亡威胁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他从小生产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合理的和自然的制度,表现了政治经济学自身的怀疑。(2)西斯蒙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这在经济学说史上是一个重要贡献。2、西斯蒙第提出的“新原理”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有何不同?西斯蒙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认为英国古典学派只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是有缺陷的,人们用劳动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而不是为财富而创造财富。英国古典学派单纯追求财富的增加,无视人们的享受,不了解“财富正是属于人而且为人所享受的”,结果在英国造成国家财富虽急剧增加了,但人民却更加贫困的状况。西斯蒙第认为应该对英国古典学派理论进行“修正”或补充,不仅要研究财富,而且要研究人的享受。他认为:“财富既然是人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标志,我们就应该使它给所有的人带来幸福;我们必须使财富的增长跟人口的增加相互一致;在这些人口之间进行财富分配时必须按照这样一个比例,即如果没有特大的天灾人祸,他们不会为生活所苦。”西斯蒙第把物质福利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把国家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及进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3、怎样理解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1)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小生产者遭到破产,丧失了收人,从而降低了消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生产者之间受自由竞争支配,资本家为了击败竞争者,占领市场,纷纷采用大量生产、低价售卖的政策,为此,必然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削减工人工资,工资的下降使工人消费日益萎缩。因此,一方面,在追求利润、采用机器和企业不断集中下,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占国民大多数的劳动生产者收人不足,这将使国内市场越来越狭窄,使生产和收人之间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产品的实现受到严重的障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n马尔萨斯   英国庸俗经济学创始人。代表作:《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①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生产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加必然大大超过生产资料的增加。②通过道德抑制控制人口增加。③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财产私有制是限制人口增加的最有效方法。通过人口规律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的制度。    价值论。继承了亚当·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利润论。利润是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家的部分。(高价出售商品所得来的)    地租论。地租是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的剩余部分,是对地主占有土地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地租产生的三原因:土地能生产出维持耕种者需要更多的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能创造出自身需求;肥沃土地希缺性。地租上涨四原因:资本积累是利润下降;人口增加使工资下降;农业改良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涨。地租增加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标志,地主获取地租是合理的。    危机论(有效需求不足)。批评把商品交换简化成物物交换。认为利润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支付这部分的只是提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不直接参与产品供给的人,如果不能维持足够的这类非生产性消费者(地主阶级收入不足,消费不足),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为地主阶级辩护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论。评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遍的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然后反过来用这个所谓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人口的增加受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改善人类的德性,使人类得到最适当的发展。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人口,而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本身同样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口状况就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离开了社会生产方式也就谈不上什么人口规律。他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等同起来,抽象地从人的情欲中引伸出一个所谓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来掩饰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特殊性质。事实上,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所描绘的贫困、失业和罪恶,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特殊现象。当马尔萨斯宣扬这种贫困与罪恶是由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引起的时候,正是英国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远远地超过人口增长的历史时期。被马尔萨斯看做是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的贫困与罪恶,完全不是什么根源于人类本胜的无法避免的现象,而纯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2)马尔萨斯关于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人口数量的观点同样是不能成立的。a.劳动基金即社会生活资料不是不变的数量;b.资数量不是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c.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水平是受相对过剩人口数量调节的。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是错误的,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的人口规律,制定适合于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口政策是完全必要的。2、怎样评价马尔萨斯的危机理论?马尔萨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存在必然性,他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根据马尔萨斯的看法,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发展的条件。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发生有效需求(即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不足,就会出现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尔萨斯批评李嘉图、萨伊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商品并不都是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中不一定总能保持平衡。在他看来,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产品顺利实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利润实现的问题。利润是在交换中生产的,是商品售价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资本主义生产为了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n,也即必须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它们所必需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从而产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扩大和刺激地主等不生产阶级的消费。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尔萨斯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李嘉图相对立的。他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他支持《谷物法》,为地主阶级利益辩护的思想武器。不过,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最初探讨,涉及社会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与不平衡的基本关系分析,并在有效需求不足分析中受到后来经济学家的重视。让·萨伊    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庸俗理论体系。称为“科学王子”和斯密的“伟大继承者”。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萨伊区分了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认为前者是研究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后者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法”。还把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拟,认为是实验科学的一部分。财富是研究对象。    价值学说(效用价值论)。萨伊认为生产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所谓的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使用价值),它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它们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效用,从而共同创造了价值。    分配理论。在效用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基础上,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这三种要素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就应该得到各自的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自己独立的源泉,成为三位一体公式。萨义用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来代替利润。    销售理论。萨伊认为产品的销售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作用,交换结束时总是一种产品交换成另一种产品。所以,在交换中,卖者同样是其他商品的买者,供给会创造需求,整个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相等。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发生。市场上有时会出现某产品的滞销,这是暂时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得出四个结论:生产越多销路越快;一个企业成功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达到成功;进口国外商品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与商业,重要的是激励生产。(萨伊定律)    经济政策思想。他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保护关税等重商主义的政策。萨伊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答: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基本观点,即效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和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其中效用决定论是其主要观点。另外,在他的学说中不仅混同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而且混同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充满了矛盾和混乱。萨伊的效用价值论是在其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他认为,天然财富是不具有价值的,,社会财富才具有价值;具有内在价值的社会财富是生产努力的结果,而生产只能创造效用,所以效用是各种财富的内在价值的基础和来源,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其实,效用或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但绝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和来源。在这里,萨伊搞错了效用和价值的关系,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较古典政治经济学倒退了一大步。此外,既然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由生产三要素生产的,因而萨伊必然得出价值是由生产三要素共同生产的错误结论。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n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时的;(1)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5、评析“三位一体公式”。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在他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它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物与物的关系: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他又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做是永恒存在的,从而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历史性。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4)简述“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并对此评价。答:“萨伊定律”涉及萨伊销售论(实现论)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指“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其论据为:产品是由产品购买的,评价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都影响很大,它反映了生产对销费的决定作用,但否定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是片面的,同时由此否定社会不会由于生产过剩而发生经济危机,也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遍信奉的教条,历史发展证明也是错误的。6、什么是“萨伊定律”?萨伊认为货币并非一切交易的目的,只不过是媒介而已,在交换中,它只起“一瞬间”的作用。如果一种产品难于脱售而产生过剩,并非由于缺乏货币,而是由于某些产品生产过少所致。他由此得出几个结论:(1)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2)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3)购买或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于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4)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萨伊这一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它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本否认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评析萨伊的“三分法”。萨伊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政治经济学。相应地,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并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从萨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三分法”可以看出:他把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是与他把政治经济学看做实验科学的一部分相联系的。他在条理化、严格科学规律的名义下,把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研究改变成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抽象地、一般地谈论财富生产、分配、消费替代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和历史的分析。萨伊的“三分法”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这样,就为用物质生产的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研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分析开辟了道路。萨伊“三分法”也割裂了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把分配、消费等看做是与生产有同等和并列的地位,抹煞了生产的决定作用,抹煞了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其他经济过程的社会特点。4、说明萨伊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影响。萨伊的价值理论是在“财富的生产”篇中说明的。萨伊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任何有效劳动,任何提供服务的劳动都可以算作生产劳动。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从这种生产的论点出发,萨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关于效用的度量,他认为价格是测量物品的价值的尺度,而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n萨伊在论述价值生产中各种不同劳动时,把劳动分为三类:(1)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科学家的劳动;(2)应用科学家的知识而创造新产品的农场主、工厂主和商人的劳动;(3)在前两种人的指挥和监督下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劳动。他认为,产品是这三种劳动的成果,这三种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西尼尔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纯经济学。他认为应把政治经济学改造成为纯经济学,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基本命题有:①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②人口原则。在文明社会,人的社会本能会限制人的生理本能,从而限制人口增长。③工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规律。④农业报酬递减规律。西尼尔以纯粹理论来建立经济科学,是实证经济学的先驱。    价值理论。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效用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一种物品随供应量增加,效用越来越小。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快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分配论(节欲论)。西尼尔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节欲论。节欲指节制欲望,认为资本是资本家的一种牺牲,资本家为提供生产资料,牺牲了个人消费所给予的享乐和满足,这种牺牲应有所报酬,就是利润。    经济政策主张。提出“最后一小时”理论,替利润辩论。“最后一小时”:当时,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11.5小时,只有在最后1小时才能生产出纯利润,如果减少1小时,纯利润消失,如果减少1.5小时,总利润消失。因此,工人劳动时间绝对不能缩短为10小时。巴师夏    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阶级利益和谐论的创始人之一和自由贸易派的旗帜。    价值论(服务价值论,也就是经济和谐伦)。研究的是个人利益的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完善,而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组织。从交换出发,①社会就是交换的社会。②在交换中产生价值,价值起源与生产无关,只与交换有关。③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④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是提供服务的人所作的努力和紧张程度,以及接受服务的人免除努力和紧张的程度。在自由竞争下,两者趋于相等。因此,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以这种交换为基础的社会是和谐的。认为人类天生又利己、利他两种特性,人们定在交换中构成和谐的社会。    分配论。否认工资和利润是相互对立的,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说成是相互交换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是和谐的。巴师夏把地租、利息等都归结为提供服务的报酬。\n约翰·穆勒    19世纪中叶英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体系被视为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约翰·穆勒认为前者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不依社会制度改变而改变,后者受人类意志支配,取决于社会习惯和法律。    价值理论。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融进其中。他把商品分为三类,①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其价值决定于供求关系。②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而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其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其市场价值是供求的结果。③供给数量可以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也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它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费用的供给量的最高生产费用。    分配理论。①在工资问题上,把李嘉图的自然工资和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结合起来。接受工资基金理论(马尔萨斯)。工资基金理论: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支配,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就是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今腿,而周而复始的反复下去,劳动基金,认为劳动贫民的安乐与工资的高低就完全取决于工人的人口数量。②在利润上,既接受李嘉图认为利润是剩余产品的观点,又接受萨伊、西尼尔等人的观点,把利润分为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采用节欲、风险报酬和资本家劳动报酬来说明。③地租,基本上沿袭了斯密和李嘉图的观点。    方法论。企图调和抽象法和历史方法。李斯特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国民经济学。李斯特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主张运用以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历史主义方法,认为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的学说,主张建立一种国民经济学,即从民族的立场出发所理解的经济学。    关税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较落后国家的民族利益。他认为当时德国比较落后,因而应当通过关税保护使德国首先实行工业化,然后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自由竞争。    生产力论。他指责古典学派只重视财富,只重视交换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他认为,财富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力,它比财富本身要重要的多,生产力分为四个类型:①人的生产力。②自然的生产力。③社会的生产力。④物的生产力。各个生产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经济发展阶段论。分为五个阶段:①原始未开化时期②畜牧时期③农业时期④农工业时期⑤农工商时期。他认为当时德国正处于从农工业时期到农工商时期的关键时刻,应该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对历史学派的影响。①反对个人主义的抽象研究方法,主张从历史、民族的特点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②否认普遍的经济规律存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③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怎样评价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为历史,第二编为理论,第三编为学派,第四编为政策。与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他从讲述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展开他的论述。李斯特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以世界主义的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的或国家的经济学。而他的国家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n李斯特认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他把“国民生产力”分成四种类型:(1)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生产力和肉体的生产力;(2)自然的生产力;(3)社会的生产力;(4)物的生产力。根据李斯特的观点,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的生产力是不可分离的,而二者在发挥作用时,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条件下,即“社会的、市民的、政治的状态和制度下”进行。而物的生产力主要指物质的农业、工业和商业资本的生产力。李斯特认为,“个人主要依靠国家并在国家范围内获得文化、生产力、安全和繁荣,同样地,人类的文明只有依靠各个国家的文明和发展才能设想,才有可能”。为此,需要探讨国家的发展。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他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一个国家从未开化时期转入畜牧时期、农业时期,进而转入工业与海运事业初期的阶段,实现转变的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是与先进城市、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但要使工业、海运等真正大规模发展,就要依靠国家的干预了。屠能3、“屠能圈”理论应用了什么分析方法?屠能探讨和说明了选择农业耕作制的规律,他通过把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耕作制联系起来,利用一套特殊的或崭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证明轮栽农作制只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各种农业耕作制都有着各自存在的优越性或合理性。屠能运用抽象法,利用一系列假设条件,设计了一个孤立国,在孤立国中,城市谷物价格是孤立国的标准,城市周围农村的谷物价格随着与城市距离的扩大而逐渐下降,一直到可耕作的平原的边境地带,那里形成的白银和谷物的价值比例,是孤立国全境决定谷物价格的基础。城市谷物价格是边境地带谷物价格与从边境地带到城市市场谷物运费之和。屠能在孤立国中考察其他条件不变,农林田庄与城市距离逐渐扩大(也即农产品价格逐渐下降)时,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n他用欧洲的资料说明,孤立国以城市为中心,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会形成许多个同心圆,在不同层次内采取着不同的耕作制度,它们依次为:自由农作、林业、轮栽作物制、轮作休闲制、三区农作制、畜牧荒野等圈境。屠能的孤立国理论研究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度和农业生产部门的位置配置,因而被看做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4、            说明屠能的地租理论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异同。地租理论是屠能论述孤立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屠能认为在田庄收入项下,扣除房屋、树木、垣篱等一切可与土地分开的东西的价值所生的利息,剩余之数属于土地本身,即为地租。屠能所研究的地租主要是级差地租,主要从土地位置角度论述了级差地租理论。认为一个田庄的地租是由于它的位置和土地比最劣的、但为了满足城市需要又不得不从事生产的田庄优越而产生的。屠能强调地租是土地在位置上优越而产生的纯利润转化而来的。在屠能的孤立国中,距离城市越近的圈境地租越高,而距离城市越远的圈境地租越低,根据屠能的观点,当农产品价格等于生产和运费之和时地租为零。另外,由于谷物价格会随需要变化而变化,所以,能提供地租的田庄与城市的距离也发生着变化。凡勃仑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    他反对正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心理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因素在社会制度进化中的作用。他以“本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他的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代替“苦乐主义”,主张采用“质”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历史分析和社会文化分析)研究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及其制度。    他对决定社会经济生活和制度的本能分为三类:即父母的天性,工作的本能和随便的好奇心。他把制度定义为“广泛存在的社会制度”,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等,他认为制度的演进过程是人类的思想和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因此制度的发展只有渐进没有突变,并进一步认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存在什么自然规律。    他认为人类经济生活存在两种主要制度,及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前者是人类的工作本能,后者是人类的虚荣本能。这两种制度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这两种制度存在矛盾,并由此引起经济危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是把企业实行技术专家统治。庞巴维克(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    \n方法论(可以说是门格尔的)。反对历史方法,主张采用抽象演绎法,把孤立个人或个体经济看作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说明复杂的经济显示。用人类追求享乐、避免痛苦的心理解释个人经济行为的动机。宣称政治经济学是实用心理学。    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核心和理论基础。厐巴维克认为①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他认为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主体、本质,客观价值是其产物。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交换价值。②价值由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定,他否认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物品只有具有希缺性时,才会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③价值的尺度是边际效用。④生产性物品(生产资料)价值的决定。价值产生与消费领域,所以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⑤客观交换价值(价格伦)。他认为,买卖双方众多个人对物品都有不同的各自主观评价,接近于供求平衡的两对买卖者称为边际对偶。市场价格是由边际对偶的主张评价所限制和决定的。②③④是庞巴维克和奥地利学派共同的。    分配理论。时差利息轮(庞巴维克),他把利润、利息、地租等各种剥削收入都归结为人在不同时期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不同的结果。他批评利息的“使用理论”,他认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的交换,存在所有权的转移,他把所有物品分为两类:直接满足欲望的现在物品;满足将来欲望的将来物品,两者存在价值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他把两者的差别归结为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较高。庞巴维克把利息分为三种形态:①借贷利息,利息的一般形态。②企业利润,利息的特殊形态。③耐久物品的利息,也即租金。门格尔的分配论,他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威克塞尔的分配论(归算理论),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当作生产资料价值的归属问题。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的核心和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或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瓦尔拉斯,帕雷托\n数理学派的理论特征。答:数理学派的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各种经济事物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用数学分析代替理论分析。2以交换作为应用数学方法的出发点,把生产、分配、消费都说成是交换的不同形态。把一切经济问题都归结为交换问题,又把交换归结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并且都能够用数学方法来表示。3抛弃一切以因果关系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完全以经济现象的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这样,一切经济事物的关系就都变成了没有社会内容的机械的数量关系,把社会经济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学中排除掉了。克拉克    美国理论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是《财富的分配》。    新的三分法。克拉克把经济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静态经济(抽去变动因素),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存在一切变动因素)。克拉克认为,动态经济实现似的,静态经济是假设的,但静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起主要的基础的作用,只有在静态经济中才能发现静态势力,发现自然的规律。    边际生产力论。把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本生产论和边际效用论相结合,说明财富的分配,也即自然工资和自然利息的决定。他认为边际效用的原则可以应用到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上,劳动的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息就是由劳动和资本的最后生产力,即边际生产力决定的。追加劳动获得递减的增加产量是由于平均每一劳动所摊到的资本数量不断下降的结果。假设劳动不变,追加资本,可以得出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自然利息的决定。    利润属于动态经济范畴,作为企业家的收入,利润是由于发明创造等原因产生的。有产品价格支付了工资和利息之后的余额,这种利润是暂时现象。评述边际学派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及其影响。在研究内容结构上: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劳动价值论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而边际主义研究的是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4)在研究方法上: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重大的区别。边际主义把政治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微积分结合起来,于是经济文献中开始出现数学公式、联立方程、布满了各种数学符号和曲线图。(4)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就以均衡为核心概念,从总量转移到这些总量的微小变化,所以国民收入的决定、增长与发展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就不在讨论之列了。这样的研究方法标志着现代经济分析的开始。\n评述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等人。威廉·罗雪尔(1817—1894)的主要著作有:《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1843)、《国民经济学与古典派之关系》(1849)、《国民经济体系》(五卷,1854—1894)、《16—17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1851—1852)、《德国国民经济学史》(1874)。罗雪尔是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其五卷本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历史学派的重要著作。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的主要著作有:《现在和将来的国民经济学》(第一卷)(1848)、《国民经济学的当前任务》(1863)、《统计学的科学任务》(1866)。希尔德布兰德作为历史学派主要代表,对统计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国家学中的地位就像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一样。卡尔·克尼斯(1821—1898)主要著作有:《历史方法的政治经济学》(1853)、《铁路及其影响》(1853)、《货币和信用论》(1873—1879)。他的《历史方法的政治经济学》对历史学派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历史学派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罗雪尔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的科学,它是“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或论述它的国民经济生活的科学”。历史学派摒弃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把他们的研究方法称为历史方法。他们把这种历史方法比喻为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罗雪尔第一次把萨维尼的历史方法引入经济学,为历史学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他把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归纳为四条基本原理或特征:(1)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述各个国民在经济方面想了些什么,要求了些什么,发现了些什么;他们做了些什么努力,有了些什么成就;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又为什么获得成功。”。(2)研究国民经济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代经济关系的观察,对过去各文化阶段的研究同样重要。(3)为发现事物本质和规范性,可采用类比方法从过去的国民经济与新国民经济的比较中得到启示。(4)历史的方法对任何一种经济制度绝对不轻易地一律予以颂扬或一律予以否定。“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逐渐发生‘从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从幸福的变为有害的'。”由于历史学派强调对过去经济的考察,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初步划分。罗雪尔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经历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等阶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自然、劳动、资本这三种主要的生产要素都起着作用,不过,这三种经济要素在人类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以三种要素起支配作用为标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在较低阶段,自然要素占支配地位;在中等阶段,劳动要素逐渐上升为支配地位,并促进了城市、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在第三个阶段,资本的作用突出了,开始占据支配地位。\n希尔德布兰德把交换形式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他把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在第一阶段,人们之间采用的是物物交换形式;在第二阶段,交换的主要手段是货币,商品关系不断发展;在第三阶段,各种信用方式不断发展。马歇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代表作《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经济学体系。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是以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免牺牲。前者是促进人类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是无法直接衡量的,但可以通过货币间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方法论。①连续原理。提出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没有明显的严格区别,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关系。②边际分析方法用来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③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一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的。④用数学公式及其图表。    需求原理(建立在边际效用基础上的)。①他认为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需求规律为需求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②需求弹性是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比率。③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与这个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供给理论。①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组织。②生产成本。分为实际成本和货币成本。③供给规律和供给弹性。    均衡价格理论(价值理论)。这是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认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他把需求和供给具体化为用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并引导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分为三类(通过时间长短):①长期的“正常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②暂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③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把萨易三要素外又加上企业家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①工资——均衡价格。劳动的需求价格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供给价格是由养活、训练和维持有效率的劳动者的生活费用所决定的。②利息——均衡价格。资本的需求价格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供给价格取决于资本家的“等待”和牺牲。③地租——均衡价格。他认为土地供给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生产费用,没有供给价格,只受土地需求的影响,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④利润——均衡价格。是企业家才能的均衡价格,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n福利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答:(一)庇古的最大福利论庇古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生产两个角度提出了他的福利最大化命题。第一,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收入均等化可使社会经济福利增大。第二,从国民收入生产的角度看,要增加社会福利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得到最优配置。庇古提出了“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纯产值;后者是指社会因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纯产值。他认为,这二者相等时,由于利己心和自由竞争的作用,会使一国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如果出现二者背离的情况,政府应通过征税或补贴予以调节,使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趋于一致,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国民收入量最大,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最优条件论简单地说就是如果社会的任何变革都不能在不使一部分人出境变坏的情况下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更好,那么这时社会福利就达到了最大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三)补偿原则论卡尔多、希克斯等人认为,经济政策的改变意味着价格体系得改变,而任何价格体系得改变都会使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受损。(四)社会福利函数论(五)相对福利论相对福利论者把福利与快乐相提并论,并且认为快乐是相对的,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相对福利论者提出:(1)既然福利取决于相对收入,只要存在着收入差异,就会使收入较低的人感到苦恼。因此,任何旨在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福利政策,都不可能达到预定目标。(2)既然福利是相对的,贫困也同样是相对的。相对意义上的穷人始终存在,因此,任何旨在消除贫困的政策措施都是不会成功的。(3)既然福利是相对的,那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欲望和烦恼。4、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一、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二、国民收入分配愈平等,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论述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答:早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外国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所以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和货币主义。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因此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由于支持国家采取扶持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以上各要点各10分,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论述5分。)简述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学理论的三次大综合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n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1948年出版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一部融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经济学教科书.一方面,他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作为该书的中心问题来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从而完成把凯恩斯理论提升到经济学主流地位并演变为宏观经济理论任务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仍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作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包括进去,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理论两种对立的理论融为一体。1、            怎样评价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为历史,第二编为理论,第三编为学派,第四编为政策。与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他从讲述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展开他的论述。李斯特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以世界主义的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的或国家的经济学。而他的国家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李斯特认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他把“国民生产力”分成四种类型:(1)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生产力和肉体的生产力;(2)自然的生产力;(3)社会的生产力;(4)物的生产力。根据李斯特的观点,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的生产力是不可分离的,而二者在发挥作用时,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条件下,即“社会的、市民的、政治的状态和制度下”进行。而物的生产力主要指物质的农业、工业和商业资本的生产力。李斯特认为,“个人主要依靠国家并在国家范围内获得文化、生产力、安全和繁荣,同样地,人类的文明只有依靠各个国家的文明和发展才能设想,才有可能”。为此,需要探讨国家的发展。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他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一个国家从未开化时期转入畜牧时期、农业时期,进而转入工业与海运事业初期的阶段,实现转变的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是与先进城市、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但要使工业、海运等真正大规模发展,就要依靠国家的干预了。\n2、            评述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等人。威廉·罗雪尔(1817—1894)的主要著作有:《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1843)、《国民经济学与古典派之关系》(1849)、《国民经济体系》(五卷,1854—1894)、《16—17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1851—1852)、《德国国民经济学史》(1874)。罗雪尔是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其五卷本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历史学派的重要著作。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的主要著作有:《现在和将来的国民经济学》(第一卷)(1848)、《国民经济学的当前任务》(1863)、《统计学的科学任务》(1866)。希尔德布兰德作为历史学派主要代表,对统计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国家学中的地位就像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一样。卡尔·克尼斯(1821—1898)主要著作有:《历史方法的政治经济学》(1853)、《铁路及其影响》(1853)、《货币和信用论》(1873—1879)。他的《历史方法的政治经济学》对历史学派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历史学派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罗雪尔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的科学,它是“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或论述它的国民经济生活的科学”。历史学派摒弃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把他们的研究方法称为历史方法。他们把这种历史方法比喻为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罗雪尔第一次把萨维尼的历史方法引入经济学,为历史学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他把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归纳为四条基本原理或特征:(1)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述各个国民在经济方面想了些什么,要求了些什么,发现了些什么;他们做了些什么努力,有了些什么成就;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又为什么获得成功。”。(2\n)研究国民经济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代经济关系的观察,对过去各文化阶段的研究同样重要。(3)为发现事物本质和规范性,可采用类比方法从过去的国民经济与新国民经济的比较中得到启示。(4)历史的方法对任何一种经济制度绝对不轻易地一律予以颂扬或一律予以否定。“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逐渐发生‘从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从幸福的变为有害的'。”由于历史学派强调对过去经济的考察,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初步划分。罗雪尔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经历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等阶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自然、劳动、资本这三种主要的生产要素都起着作用,不过,这三种经济要素在人类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以三种要素起支配作用为标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在较低阶段,自然要素占支配地位;在中等阶段,劳动要素逐渐上升为支配地位,并促进了城市、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在第三个阶段,资本的作用突出了,开始占据支配地位。希尔德布兰德把交换形式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他把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在第一阶段,人们之间采用的是物物交换形式;在第二阶段,交换的主要手段是货币,商品关系不断发展;在第三阶段,各种信用方式不断发展。3、            “屠能圈”理论应用了什么分析方法?屠能探讨和说明了选择农业耕作制的规律,他通过把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耕作制联系起来,利用一套特殊的或崭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证明轮栽农作制只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各种农业耕作制都有着各自存在的优越性或合理性。屠能运用抽象法,利用一系列假设条件,设计了一个孤立国,在孤立国中,城市谷物价格是孤立国的标准,城市周围农村的谷物价格随着与城市距离的扩大而逐渐下降,一直到可耕作的平原的边境地带,那里形成的白银和谷物的价值比例,是孤立国全境决定谷物价格的基础。城市谷物价格是边境地带谷物价格与从边境地带到城市市场谷物运费之和。\n屠能在孤立国中考察其他条件不变,农林田庄与城市距离逐渐扩大(也即农产品价格逐渐下降)时,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他用欧洲的资料说明,孤立国以城市为中心,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会形成许多个同心圆,在不同层次内采取着不同的耕作制度,它们依次为:自由农作、林业、轮栽作物制、轮作休闲制、三区农作制、畜牧荒野等圈境。屠能的孤立国理论研究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度和农业生产部门的位置配置,因而被看做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 4、            说明屠能的地租理论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异同。地租理论是屠能论述孤立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屠能认为在田庄收入项下,扣除房屋、树木、垣篱等一切可与土地分开的东西的价值所生的利息,剩余之数属于土地本身,即为地租。屠能所研究的地租主要是级差地租,主要从土地位置角度论述了级差地租理论。认为一个田庄的地租是由于它的位置和土地比最劣的、但为了满足城市需要又不得不从事生产的田庄优越而产生的。屠能强调地租是土地在位置上优越而产生的纯利润转化而来的。在屠能的孤立国中,距离城市越近的圈境地租越高,而距离城市越远的圈境地租越低,根据屠能的观点,当农产品价格等于生产和运费之和时地租为零。另外,由于谷物价格会随需要变化而变化,所以,能提供地租的田庄与城市的距离也发生着变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