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 MB
  • 2022-08-09 发布

[经济学]旅游经济学 第三课

  • 27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旅游产品\n旅游产品的定义①“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②“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游客花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n旅游产品的特点①综合性②无形性③不可转移性④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⑤不可贮存性⑥易波动性\n现行教材的几个问题3、教材建设中的逆向路径与“拿来主义”“论文—专著—教材”合理路径“拿来”而不研究假设/前提旅游业的“小”、“高”、“快”生态旅游:以高尔夫球场为例产业组织研究与旅游产业的构成旅行社与饭店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n导论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旅游经济学的体系结构\n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是什么”:旅游现象的理解经济现象?心理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旅游系统隐匿于更大的社会系统,需要多学科的考察(ClaudeKaspar,1986)性质:是带有浓厚文化性质的经济工作,带有浓厚经济性质的文化工作(于光远,1986)文化性与经济性:旅游者或目的地的角度\n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②研究对象及含义解析A.考察社会化和商品化了的旅游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影响B.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可从分工与交易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出现专门服务机构\n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旅游经济运行主体旅游者利益的最大化:成本和预期旅游供给厂商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利益的最大化(含当地居民):长白山为例\nD.旅游经济研究的特殊性需要重点理解掌握a.使用价值获得的特殊性:人的流动而非物流关联集约束:转移了的整体消费时空约束:时空粘性及规模经济的独特实现信息传递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信息流代替物的流动分工越是发达、越是信息不对称、越是接近最终消费者的产品市场越需要品牌建设生产的本地化刚性:不可贸易性与不可调整性\nD.旅游经济研究的特殊性需要重点理解掌握b.主体对象物使用上的共享性旅游吸引物的不可转移性共享使用权共享、评价与市场定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nE.旅游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基础Thurot(1980)国际旅游的空间模式Lundgren(1982)地区间流动模式Leiper(1990)旅游系统模型标准的哑铃模型杨新军等(2000)多种旅游空间结构\nThurot(1980)模式供给需求国家A国家B国家C(发展中国家)内部满足的需求(国内旅游)国家A所产生的由国家B和C满足的需求(国际旅游)国家B所产生的由国家A和C满足的需求(国际旅游)过渡区过渡区资料来源:Pearce(1989)Touristdevelopmentpp3\nLundgren(1982)模式中心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周边小城市型旅游目的地\nLundgren(1982)模式周边乡村型旅游目的地\nLundgren(1982)模式遥远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借助航空交通到达自然公园—借助地面交通到达自然环境旅游目的地\nLeiper(1990)模型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出发的旅游者返回的旅游者旅游通道客源地目的地资料来源:Leiper,1990(略有改动)转自ChrisCooperetc1999\n标准的哑铃模型旅游通道目的地客源地\n2、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①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③结构主义分析方法\n3、旅游经济学的体系结构①旅游需求基本理论②旅游消费行为⑦旅游产业市场结构⑧旅游产业市场行为⑨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③旅游供给基本理论④旅游目的地竞争⑤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⑥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n第一章旅游需求基本理论一、旅游需求的概念二、旅游需求的层次分解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四、旅游需求的衡量指标\n一、旅游需求的概念1、需求与旅游需求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旅游欲望和闲暇时间旅游(旅游产品)2、旅游需求的形成(1)旅游动机(2)支付能力(3)闲暇时间跳转到3\n(1)旅游动机①界定:驱使人们产生旅游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自主、能动的主观愿望,形成旅游需求的首要条件(?旅游动机与旅游行为关系?)②分类研究(求证?怀旧?从众?弥补稀缺?)Mackintosh和Goeldner(1984)、Dann(1977)、Iso-Ahola(1982)、WTO③影响因素信息的影响回到2\nMackintosh和Goeldner(1984)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交际方面的动机地位与声望方面的动机\nWTO消遣与更换环境休息与松弛寻求赏心悦目的环境对外部世界的好奇\nDann(1977)情感梳理自我提高想入非非\n若干种休假制度的介绍英·法英国伦敦获得休假的方式因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家不作任何特别规定法国巴黎劳动法规定每年有30天的带薪休假,其中雇主有义务给予12天以上(最多24天)的连休假,连休假必须在5月1日——10月31日之间,剩余部分可集中也可分散使用\n若干种休假制度的介绍美·港美国洛杉矶节假日:节日10,假日140天;若为联邦政府公务员则10天都要指定,且5天为星期天学校的寒暑假:公立与私立学校不同,不同区域的学校也不一样。公立学校也因学校采取轮休方式而不同(180/2=90天)香港随动假日:公共假日随阴历和星期的计算方式而定,以便连休节日或纪念日与周日重叠则增加1天,形成连休\n若干种休假制度的介绍巴·澳巴西圣保罗1年的带薪假期30天,须1次用完,雇主决定新宪法规定,工资增额(至少1/3)要以工资外方式支付澳大利亚悉尼同一雇主下工作1年以上,将得到至少20天有奖金额(≈17.5%平时工资,已扣税)的带薪休假;不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则取消奖励金额10年以上则可获6周,15年则13周;雇主有义务给予4周连休假,若分开使用休假,雇佣双方协商,最多不超过4次\n(3)闲暇时间影响旅游地域范围,产业关联效应发挥影响旅游方式,旅游需要实现程度影响旅游效用函数,产品结构升级影响旅游需求集中程度,进而经济质量返回\n3、旅游需求的特性指向性:时间指向性(原因?价格调节?)地域指向性(原因?从众行为?)敏感性:经济的与社会政治的(脆弱性?)多样性(略)\n二、旅游需求的层次分解1、层次分解(1)各种分解研究(2)我们的分解及解释2、层次分解的意义(1)增加可用于旅游的闲暇时间(2)增强旅游支付能力(3)着力于国内与出境旅游需求的有效化(4)继续重视国际入境旅游跳转到三\n各种旅游需求层次分解研究返回Lavery(1974)、Wall(1981)、Cooperetal(1993):effectivedemand//deferreddemand//potentialdemandD.GPearce(1981)、张辉(1991):actualdemand//potentialdemand林晏州(1984)将有效需求进一步分为:manifestdemand//existingdemandJohnson(1988):latentdemand(:potential/deferred)Bull(1995):effectiveoractualdemandsuppresseddemand;potentialdemand;deffereddemand//nodemand\n旅游需求的分解及解释返回旅游需要意愿性潜在旅游需求非意愿潜在旅游需求强制替代旅游需求符合意愿的旅游需求现实旅游需求总潜在旅游需求实现旅游需求(购买)无效旅游需求\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一)旅游需求的基本规律(二)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1、Da=f(Pa;P1,P2,……Pn;I;T)2、MaxUi=Ui(Z)3、MaxU=f(X1,X2,……Xn,Tt)(三)模型展示的规律图示及特例解释\n第一节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类型罗明义、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旅游服务基础术语》将旅游产品定义为“由实物和服务综合构成的,向旅游者销售的旅游项目”,其特征是服务成为产品构成的主体,因此又叫旅游服务产品,其具体展示主要有线路、活动和食宿。\nMaxUi=Ui(Z)这里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思想返回约束条件:消费技术约束Z=g(X)收入约束P·X≤Y时间约束T·X≤VX≥0,Z≥0i单个旅游者或可确认的细分市场;Z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特征向量,X各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P组成部分的价格;T各个组成部分需要的时间;Y可自由支配收入或用于旅游的预算;V可用于旅游的闲暇时间预算\nMaxU=f(X1,X2,……Xn,Tt)返回约束条件:Pt·Tt≤MT·Tt≤SX1、X2……Xn表示除旅游产品外的产品或服务;Tt为旅游产品;Pt为单位旅游价格;t为单位旅游产品所需的消费时间;M为可自由支配收入;S为闲暇时间\n旅游与其他产品间的替代关系G旅游其他产品0T1G1TDII\n旅游价格下降引发的消费组合变化T2I2I1其他产品G2ET′′`G旅游0T1G1TDI2I1\n旅游价格与收入的关系I1其他产品G2G3EFT′′`G′I1G旅游0T1G1TDI2I3I3I2T3T2图1.4旅游价格与收入的关系\n旅游价格的希克斯效应G3T3I1SPPI2I3其他产品G2EFT′′`G旅游0T1G1TDI2I3T2I1图1.5旅游价格的(希克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n旅游需求与价格及价格弹性D1DOP1P2PDa=f(Pa)旅游价格旅游需求量D2\n旅游需求与价格及价格弹性点弹性弧弹性\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四、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重在掌握为什么调整的时间旅游的目的单项组成部分的功能旅游目的地\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旅游需求与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需求量I1II2D2DD1\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五、支付能力与闲暇时间的共同决定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需求I2I1IDD1(D2)\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五、支付能力与闲暇时间的共同决定D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需求I1I2I12D1D2\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影响因素客源地因素①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②收入分配③消费习惯④度假的权利⑤货币的价值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12⑥税收政策及旅游花费限制跳转到目的地因素\nManilaDeclarationonWorldTourism4.使用闲暇时间的权利,特别是由于工作权利而带来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权利都为《世界人权宣言》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视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对社会而言,每个社会有义务赋予其公民最为实际的、有效的、毫无歧视性的权利以参加上述活动,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必须符合每个国家的主次轻重,惯例和传统。返回上页\n消费者类型返回上页1.凯恩斯原始的、短视的消费者2.杜森贝里后顾的、攀附的消费者3.莫迪里安尼和弗里德曼前瞻性消费者中国消费行为\n旅游消费限制返回上页出境旅游征税严格申领护照公安部出入境管理改革规定换汇数量旅游外汇管理(改革过程)人民币出境(2004)\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影响因素目的地经济因素①总体价格水平供给水平旅游吸引物交通服务居民②供给竞争程度良性效率提高恶性创新损失③旅游产品质量④对旅游者的经济管制旅游者税收跳转下页\n三、旅游需求的简单模型·影响因素两地间因素①两地的比较价格②在客源地的促销努力③汇率金融危机后的泰国④旅行的距离:时间/费用⑤不寻常的事件跳转下页\n返回\n四、旅游需求的衡量指标掌握基本方法1、旅游人数指标1993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1997年农民国内旅游抽样2、旅游者停留天数指标人次数与人天数的均衡(增加停留天数?)3、旅游者消费指标1994年外汇定期报表制度1994年后公安部(人数)+统计局(抽样)4、旅游者出游率和重游率(总/净出游率)\n作业2:国外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判断与分析国外研究中国出境市场的分析方法国外研究中国出境市场中所获得的重要调查数据国外研究对中国出境市场存在问题的归纳总结分析国外研究中国出境市场得出的重要判断或结论国外研究人员如何看待中国出境发展前景\n第二章旅游消费行为一、旅游消费的概念二、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三、IT约束下的旅游效用最优解\n一、旅游消费的概念(一)旅游者消费与旅游消费1、界定与争论①经济意义上界定:旅游者消费强调对目的地经济影响; 旅游消费则强调对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共同影响②技术意义上界定:生产、体验、经历形成过程③理论意义:(客源地)发展旅游理论根据和提高消费途径④概念和关系之争论\n④概念和关系之争论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的行为和活动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享受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精神资料消费总和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而对各种产品、劳务使用和消耗的行为与过程Δ这里的“旅游消费”强调消费者社会角色的变换\n④概念和关系之争论旅游消费实际等价于旅游者对核心旅游产品的消费;狭义概念即以购买借以进入景区观赏、娱乐的票证方式消耗个人积蓄的过程;Δ旅游消费只是涵盖更广的旅游者消费的一部分Δ“实际上较小有经济上的意义”Δ旅游行为前后但因旅游而发生消费的归属(涉及旅游经济影响的正确计量问题)\n一、旅游消费的概念(一)旅游者消费与旅游消费2、旅游消费的内含旅游消费的意义:检验供给有效性、供给信息传 递、旅游经济体系健康运行旅游消费的理解:景区是“火车头”、相关消费 构成、购物问题旅游消费的特点:综合、异地、空间共享、 变动弹性、冲动消费\n一、旅游消费的概念(二)旅游消费结构与效果目的地角度:结构旅游者角度:效果1、旅游消费结构①实物+劳务;基本+非基本;行+游+住+食+购+娱Δ需要因地制宜;Δ更广泛视角:将购物作为旅游活动包括到研究中Δ要改变方法\n一、旅游消费的概念②旅游消费结构影响因素旅游者角度收入人口统计特征旅游方式:团/散///另一种分类:计划、独立、勉强消费技术目的地角度目的地类型协同程度影响:数量约束&空间布局\n一、旅游消费的概念2、旅游消费结果-深入把握经历:最高境界“畅(flow)”///////////与“陶醉”的区别个性特征、所处阶层、生活方式、旅游阅历等影响不可转移性、空间固定性、消费时限性的重要影响消费技术的约束①消费的不是对象物 本身②是附加其上的服务及对它的理解、体验导游的作用糟糕水平导游的负面影响没有导游怎么办?\n一、旅游消费的概念2、旅游消费结果旅游消费技术的启示加强相关解说系统的建设:黄鹤楼等为例文化创新、文化包装与文化外化解说系统的辅助功用:常年市场调查、引导流向、增加相关销售机会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消费对象主要特性防范过时信息的负面影响:及时提供信息注意旅行社宣传的负面影响:加强协调减少“服务缺口”\n解说的有关知识Tilden(1967)认为,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体验揭示内在意义与相互联系。Knudson(1999)主张,解说是用故事的形式讲述纯概念化的事实,通过激发游客的智慧达到理解和娱乐的目的。Makruski(1978)认为,解说是娱乐性为主的教育事业;Sharp(1969)也认为,服务、教育与娱乐的升华就是解说。Pierssene(1999)强调解说是从信息交流到游客获得愉悦感的整个过程。\n解说的有关知识解说的特质:欢快的气氛、针对性内容与目标游客群、组织逻辑性以及中心主题(Ham,1992)解说的目的:对游客而言,通过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理解与欣赏,进行双方的信息交流以融入自然与历史;对旅游地而言,要通过解说为游客提供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体验,从而影响公众的态度与行为,不仅让人们尊重自然与历史文化,同时寻求公众对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与条例的理解与支持。\n解说的有关知识Olson(1983)通过对比解说前后游客对保护区管理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态度的差异分析出某种解说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证明游客对保护区管理的理解与其自我行为管理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与包括游客特征在内的各种社会统计变量没有关联。\n解说的有关知识Stewart(1998)将到访国家公园的游客分为四种:seekers、stumblers、shadowers和shunners。Seekers型游客积极寻求解说信息,根据其对公园解说信息的了解又可分为learners、gatherers、fillers;stumblers型游客对解说并非十分需要,可能会偶然与解说员相遇,接受解说,可分为两种结果satisfied和frustrated(可能由于解说不力而对整个活动不满)。\n解说的有关知识Shadowers型游客需要专门导游。Shunners型游客一般由于语言障碍、时间限制而不需要解说服务,甚至对解说有抵触态度。\n黄鹤楼的文化内涵楼阁选址观:临山登水以显山水意识时空观:登高望远以抒空间之博大与时间之亘古审美观:以一统万、以小见大、与自然合一以木结构为中国人务实求本、扎根大地、注重整体和谐的一种表象返回上页\n文化创新、包装与外化:建筑为例诗的情感借建筑而感人“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薛涛《牡丹》“夜夜相思画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韦庄《浣溪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末王维《杂诗》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李益《诣红楼院》\n文化创新、包装与外化:建筑为例因由文学的积淀,建筑形象亦含情脉脉(栏杆为例)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李后主《浪淘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从数欧阳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欧阳修题给苏舜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山皆有情沧浪亭楹联\n文化创新、包装与外化:建筑为例扬州路西湖轻舟渡梦醒晓风残月杨柳岸如故寒波荡缘起缘灭道人生苦问新藤老树二十四桥何处空闻吹萧声声不哭不哭\n二、旅游目的地决策行为模型Da=f(Pa;P1,P2……Pn;I;T)Dij=f(Yi,Pij/k,Eij/k,Tij/k,DV)\n图2.4度假者行为矩阵(据Pred,1967,转引自保继刚,2001)H11H12H13H21H22H23H31H32H33H41H42H51H52H14H15H24H25…H1n…H2nHn1Hn2Hnn……可达机会X感知机会Y增加增加现实机会\n4形成信念1形成信念外部输入认知结构内部输入刺激·符号的·指示的·社会的知晓集合社会心理因素·动机·态度·价值观·个人特征消极搜索3激活集合的演变2选择开始激活集合积极搜索5目的地选择旅游目的地确定图2.5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UmandCrompton,1990)\n42365798旅游者变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生命周期、收入、年龄过去的目的地经历营销变量广告销售渠道定价产品(设计)目的地情况意识集合激活集合不可能/了解排除集合集合情感联想(affectiveassociation)旅游者目的地偏好倾向访问的目的地环境变量选择1图2.6休闲目的地认知和选择一般模型(WoodsideandLysonski,1989)\n初始刺激概念性框架收集情况确定花费设计选择方案预测结果各种方案的成本收益决定结果图2.7旅游消费行为模型(Wahab、CromptonandRothfield,1975)\n1旅游刺激广告和促销2旅游行为的个人和社会决定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个性特征社会影响和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动机愿望/需要预期旅游经营者的建议/介绍其他旅游者的建议/传说旅游文学旅游愿望信息搜索决定旅游方案评估3外部变量对旅游中介的信任目的地服务的形象以往旅游经历目标评估/主观风险时间/成本限制成本/价值关系吸引物/设施供给旅游机会的多少旅游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所提供的旅游安排类型4服务的特性图2.8旅游决策过程:一个模型(Schmoll,1977)\n旅游者的社会经济和行为特征旅游欲望旅游感知旅行特征对旅游中介结构的信任程度旅游成本/价值旅游持续时间可觉察风险及旅游的不确定性国内旅游压力旅游压力群体规模旅游距离收集信息目的地形象继续收集信息备选方案评估旅游决策旅游安排旅游经历目的地资源和特征基础设施地理和环境主要资源内部可进入性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旅游设施和服务图2.9旅游决策模型(MathiesonandWall,1982)\nⅠ:预决策和决策过程个性生活方式感知角色集合动机偏好结构内化的环境影响信心产生态度抑制因素家庭影响紧张旅游激励激励筛选搜索激活集合选择标准对信息的敏感理解感知偏差认知结构注意和学习可觉察风险决策购买Ⅱ:购后评估购后信息充分评估成本收益分析产品一致性预期确认不确认现实满意不满意强化认知不和谐接受范围不评论拒绝范围高度积极中性中性高度消极Ⅲ:未来决策重复购买可能性重复购买(中度积极)重复购买(高度积极)犹豫拒绝购买并发行为直接再买未来再买短期中期长期修正后再买转向竞争者图2.10度假旅游者行为模型(Moutinho,1987)\n刺激输入信息渠道购买者特征和决策过程旅游业生产和销售的竞争性产品的种类广告销售推广宣传册人员推销公共关系朋友家庭参照群体学习认知经历人口统计的、经济的、社会的状况需要欲望目标消费心态学特征产品品牌价格商店购后和消费后感觉信息过滤器动机图2.11购买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Middleton,1994)购买输出(反应)态度\n二、旅游目的地决策行为模型相关模型的缺点/不足没有充分反映当前旅游消费决策过程及行为很少反映东南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决策行为都倾向于将旅游者看成同一的群体没考虑特定动机及其决定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假定决策与购买行为与度假性质无关忽略了对nonuser、ex-user的研究\n二、旅游目的地决策行为模型旅游特性与质量确认成本:为何要强调目的地形象旅游的体验品特性与高质量确认成本正相关星标(模块化基础产品)与质量确认成本目的地需要注意保有形象与真实形象的关系(鞍山的案例)前者超过后者,则降低满意程度前者若于后者,则不利目的地销售。。解决方案?\n三、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一)旅游效用最大化的简单原则在一定货币支出(I)与时间(T)约束条件下,通过旅游活动或旅游活动中的不同组合所获得的最大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最佳感受。最大游旅时间比(梅里雪山的案例)旅游目的地最大合意性合意程度与知名度的关系旅游目的地数量与效用高低不必然正相关\n三、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二)IT约束下的旅游效用最优解DG旅游其他产品0T1G1TII图2.9无时间约束下旅游与其他产品之间的最优解\n三、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二)IT约束下的旅游效用最优解0D1DG旅游其他产品T1G1T4I图2.10时间约束下旅游与其他产品之间的最优解IT2T3\n(二)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两目的地的特殊最优解完全替代(固定替代比例)BA目的地A目的地B图2.11完全替代下的最优解预算线(斜率由两地价格比决定)无差异曲线\n(二)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两目的地的特殊最优解完全互补DBA目的地A目的地B图2.12完全互补下的最优解无差异曲线预算线\n(二)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时间约束线与预算约束线无差异线相交、重合、相离图2.14IT约束下的两目的地选择示意图D(XD,YD)IIIITTTT目的地A目的地BR\n(二)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时间约束线与预算约束线可能相交、重合、相离图2.15IT约束下的两目的地选择示意图D(XD,YD)IIIITTTT目的地A目的地BR\n(二)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时间约束线与预算约束线可能相交、重合、相离图2.16IT约束下的两目的地选择示意图D(XD,YD)IIIITTTT目的地A目的地BR\n作业国外旅游消费决策的研究进展\n第三章旅游供给基本理论一、旅游供给的概念二、旅游供给的层次分解三、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n第一节旅游供给的概念一、旅游供给的概念(一)概念的理解1、旅游产品A:旅游者与旅游相关供给厂商交换物旅游产品B:旅游者作为生产主体产出的经历最大范围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2、旅游供给主要是服务能力,合成意义的生产能力\nSa>DaSb=DbSc<DcSa—Da=XSb—Db=0Sc—Dc=YX+Y=0供求平衡+≠S代表供给;D代表需求;a代表供给大于需求的部门;b代表供给等于需求的部门;c代表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X表示供大于求的数量;Y表示求大于供的数量模型3.1系统供求关系\n第一节旅游供给的概念一、旅游供给的概念(二)旅游供求的主导关系1.短边原则2.需求“短边”下是否应该增加供给?3.需求边界被突破后供给扮演什么样的角色?\n第一节旅游供给的概念二、旅游供给的基本组成1、组成部分①旅游景区(点)-重点理解②旅游交通③住宿设施2、基本特点关联性空间固定性时间固定性\n①旅游景区(点)旅游景区(点)是旅游者/游客的概念:专家还是普通评价?解说系统的重要性旅游景区(点)是发展旅游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是景区核心依托但需要转化旅游景区(点)同样具有不可移动性空间共享\n景点(visitorattractions)概念一个为游客提供游览、消遣、娱乐和受教育的,专门指定和专人经营管理的、长久性的地点(Middledon,1988)景点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一个专门的场所、或者是一个有明确界限的、范围不可太大的区域,交通便利,可以吸引大批的游人闲暇时来到这里……景点应该是能够界定、能够经营的实体(Swarbrooke,1995)\n景点(visitorattractions)概念景点应该是有特色活动的地点、场所或集中地,其经营目的是为了吸引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来访;能够为游客提供提供轻松愉快的经历和消遣,使他们度过闲暇时间;按照景点的特点进行管理,尽量发挥其潜在能力,以满足游客需求;按照游客的需要和兴趣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收取(或不收取)门票费用。(Walsh-HeronandStevens,1990)\n旅游景区(点)动/压力模型旅游产业发展市场壮大瓶颈转移旅游区(点)机遇/动力市场格局变化出境市场发展低组织程度目的地选择推进旅游者满意度压力经济转型核心竞争力面对竞争塑造核心竞争力介入旅游经营加强竞争管理市场开拓“推陈出新”品牌维持创新统计/人力资源文化创新解说系统建设视觉空间管理与旅行社关系旅游者监督\n②旅游交通交通本身不能成为出游动机交通可推动目的地成长:成行前提;刺激需求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因素基础设施、规模及速度、经营性和法规性因素大交通、小交通、区内交通(游步道为例)返回\n③住宿设施包括向所有类型游客提供商业性或准商业性过夜设施的所有机构饭店:以建筑物、内在设备设施以及管理和服务人员的集合为依托,主要为离开常住地的消费者提供住宿服务为主的组织蕴涵着价值创新的理论基础家庭旅馆(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住宿设施可以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推进者返回\n返回低高相对水平饮食建筑美感大堂房间大小服务员的服务水平房间的设备和舒适度床的质量卫生房间安静程度价格产品或服务的要素创新线1星线2星线\n2.旅游供给特点饭店为例关联性:模块化引发的谁来串联?空间的固定性短边原则与短缺均衡:数量与结构增加了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是否可以考虑近域交通替代的方法时间固定性:收益管理(yieldmanagement)价格还是数量调整?price\n第二节旅游供给的层次分解供给概念与旅游供给概念现存制度现有技术现有价格现有资源旅游供给的分解问题\n无效旅游供给边界旅游供给有效旅游供给替代旅游供给滞存旅游供给非意愿滞存旅游供给意愿滞存旅游供给实现的旅游供给(销售)滞存旅游供给/潜在旅游供给现实旅游供给潜在旅游供给\n第二节旅游供给的层次分解供求层次分解的意义供给不等于销售替代供给实现的非稳定性无效供给退出困难成为削价竞争的根源之一\n第三节旅游供给影响因素一、生产函数、供给函数、旅游供给函数固定比例生产函数Y=F(X1,X2)=min{X1,X2}线性生产函数Y=F(X1,X2)=X1+X2柯布—道格拉斯函数Y=F(X1,X2)=AX1αX2βX1表示劳动投入L;X2表示资本投入K;A=1;α+β=1利润最大化MaxP·Y-R·X(X,Y)≥0S.t.F(X)≥Y\n第三节旅游供给影响因素旅游供给函数的推导短期旅游生产函数为F(K,L)=CK0.25L0.25Attraction0.50F(K,L)=(C·Attraction0.50)K0.25L0.25F(K,L)=CA·K0.25L0.25…………式3.1利润∏=P·F(K,L)-R1K-R2L-R=P·CA·K0.25L0.25-R1K-R2L-R…………式3.2\n第三节旅游供给影响因素(P·CA·K-0.75L0.25/4)=R1………………………式3.3(P·CA·K0.25L-0.75/4)=R2………………………式3.4K/L=R2/R1………………………………式3.5K*=[(CA·P/4)]2/(R11.50·R20.50)L*=[(CA·P/4)]2/(R10.50·R21.50)短期供给函数Y=[(CA)2·P/4]/简单旅游供给函数:Y=K·P\n第三节旅游供给影响因素二、旅游供给规律供给与价格:长期与短期供给曲线移动供给弹性\n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供给量图3.5旅游供给曲线短期供给曲线长期供给曲线AB价格数量图3.6旅游供给与价格数量价格图3.7旅游供给与价格\n第三节旅游供给影响因素三、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旅游吸引物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管理和服务因素科技因素预期因素\n第四章旅游目的地竞争第一节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第二节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本章考虑改革为专题的形式讲解\n第一节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一、目的地空间相互关系二、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旅游吸引力三层次说三、景区体制突破的竞争假说(作业分析讨论)\n一、目的地空间相互关系空间关系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该目的地在所在区域的旅游需求分享格局中之位置补充关系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间时间约束预算约束效用最大化和边际效用递减竞争关系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间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n说明: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回顾1.张凌云(1989)从目的地交叉弹性分析空间竞争2.保继刚、梁飞勇(1991)对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空间竞争分析3.保继刚、彭华(1995)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研究了名山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关系4.保继刚(1995)以云南路南大小石林与乃古石林为例研究了喀斯特景观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n说明: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回顾5.王衍用(1993,1999)先后提出“热影区”、“阴影区”概念6.许春晓(1993)研究旅游资源非优区时提出“屏蔽”概念,并力图对主要要素和机制做综合反映7.许春晓(2001)归纳了屏蔽类型:要素屏蔽、资源屏蔽、区位屏蔽、条件屏蔽、事故屏蔽;并构建了绝对和相对屏蔽指数模型返回前页\n引力模型1.源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2.首先被用于零售场所定位\n引力模型3.Crampon(1966)旅游地引力模型Tij客源地i与目的地j间旅游流量Pi客源地i的人口计量(规模等)Ai为目的地j吸引力计量Dij客源地i与目的地j间距离G、b为经验参数\n引力模型返回4.以Crampon(1966)为基本模型的两地竞争力比较(1)存在距离衰减规律(distance-decay)(2)假设前提:旅游者可以获得足够的有关可选目的地的相关信息,不存在竞争目的地之间的信息差异信息差异与Middleton(1999)”刺激----反应”模型\n旅游吸引力三层次说1.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2.旅游吸引力是消费者指向的动态概念针对性、主体性、变动性3.旅游吸引力的三层次主体吸引力:旅游景区(primaryproducts)辅助吸引力:其他设施及服务secondaryproducts整体吸引力:形成几个推断(见下页)\n说明:旅游资源问题的研究回顾①国外学术界:touristattraction;tourism resource;touristresource②国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n旅游资源的概念达16种以上Ⅰ类: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Ⅱ类: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n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陈健昌、保继刚(1988)指出旅游资源评价是为大众旅游服务的,归纳出旅游资源个体之间正负两种近邻效应;王衍用(1993;1999)更是将这种效应发展成为“阴影区理论”;厉新建、张蕾(1999)提出从自身优势、综合优势、比较优势三方面认识旅游资源优势;保继刚、唐新民(1988)指出根据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来拟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陈传康、刘振礼(1990)指出旅游资源概念中不应强调须产生经济价值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n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保继刚(1992)指出转向卖方市场时,资源开发要考虑旅游者需求,避免“专家”、“领导”决策失误;李涛(1993)认为旅游资源不可移动性观点是以偏概全;刘振礼(1994)重申了资源不可移动的观点,并指出资源可移动观点对实践无意;许春晓(1995;1996)探讨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与适度开发的问题;尹泽生、宋关福(1995)指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评价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个体与旅游资源系统间的差别\n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构成有机系统;林红(1998)从系统论角度进行了反驳;张凌云(1999)强调两个旅游地的竞争实质是旅游产品而不是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叶伯平(1999)指出旅游资源除吸引物(核心)外还应含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运行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张辉、厉新建、秦宇(2000)认为发展旅游经济需要重视“旅游地资源”概念。\n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李海瑞(1995)、宋家增(1995)、申葆嘉(1995)等人提出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的观念;孟鸿雁(1995)提出“地域原生旅游资源”的概念;卢云亭(1995)提出“旅游产业资源”的概念;刘德谦(1995)提出“地理资源(或原有的目的物资源)”的概念返回上页\n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广度数量型)新资源的角度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品牌化角度(深度质量型)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层次三层次二层次一管理服务组合市场关联配套基础条件等\n吸引力三层次说形成的推断1.主体吸引力与辅助吸引力相互影响构成整体吸引力:过分强调主体吸引力的表现和危害2.旅游经济发展应该从“六要素”向目的地整体意义上的“路径回归”:大旅游3.目的地发展创新三阶段论:景区(点)创新、 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n跳转配套创新开发创新主要创新率流动阶段转换阶段转换阶段图4.2目的地创新动态模型组织管理制度创新\n三、旅游景区体制突破的竞争假说(一)体制突破现象的典型……两权分离(二)原因旅游景区构筑目的地发展基础动力旅游者地域非线型选择导致的竞争广域性经济转轨过程中改革导致的竞争激烈性激励不足问题:景区区位特点与传统选拔方式\n第二节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1.争论与发展Gilbert(1939)、ChristallerW(1963)、Stansfield(1978)、Plog(1973)、Doxey(1975)—愤怒指数关键是找到影响这种变化的内因;生命周期可以用于不同的境况:产品或旅游地\ninvolvmentexploration·······旅游者人数developmentconsolidationstagnationrejuvenationdecline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解析\n1.验证旅游地生命周期Hovinen(1981,1982)对宾西法尼亚Lancaster的研究指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与其区位、资源多样性和规划有效性密切相关;Meyer-Arendt(1985)对路易斯安那的研究则把旅游地生命周期与自然环境作用、休憩开发密度联系起来;CooperandJackson(1989)对男人岛(IsleofMan)的研究表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旅游地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良好的描述工具,并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地经营者的决策以及旅游地的环境因素有关;Getz(1992)对尼亚加拉瀑布的研究则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规划之间的潜在关系;Smith(1992)对帕塔雅[泰国]生命周期作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当代海滨度假地的八阶段模型,该模型主要强调了度假地的结构,也考虑的旅游者特征、当地居民态度、产业和投资特征、环境影响以及政府干预的因素。Butler(1980)模型还被用于评估目的地发展对当地企业家能力(entrepreneurship)的影响(Dinn,1992)以及对当地的正式部门(formalsector)和非正式部门(informalsector)的结构性和空间性差异方面的影响(KermathandThomas,1992),作为一个概念性框架,该模型还被用于分析公司战略(Debbage,1990)、外部事件(diBenedettoandBojanic,1993)、政府机构行为及其与跨国公司间相互关系(Ioannides,1992)对目的地发展的影响。\n2.质疑旅游地生命周期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质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旅游地发展的单一模型的可行性问题、承载力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局限性、当用于旅游目的地时生命周期模型的概念性局限、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缺乏经验支持、生命周期概念在规划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承载力的限制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每个人对目的地承载力的感知是不同的,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目的地承载力感知亦不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与资源保护管理论者对承载力的感知亦有差异。Haywood(1986,1992)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没有考虑渐进的、持续的变化,也不能反映目的地间的竞争、社团或当地社区的战略、导致经济轻微衰退的条件、境况性因素等的影响。Choy(1992)指出模型没有考虑产品特性变化的影响。Pearce、MoscardoandRoss(1991)指出Butler(1980)模型无法区分各个阶段;CooperandJackson(1989)认为对这些阶段的事后认定远比预测更容易Haywood(1986)指出了六个主要问题:分析的区域究竟是旅游点还是城镇或者地区、相关的细分市场(这些细分市场可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周期曲线的形状、具体阶段的确认、衡量的标准是旅游者人数还是床夜数或者花费水平还是利润、分析的时段如何确定。\n3.进一步研究的主题模型的主要潜力不在预测而在于其对发展过程的描述和分析。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题。Haywood(1992)认为应该对竞争性目的地间企业进入和存在模式进行长期研究;Debbage(1992)认为应该对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Bianchi(1994)、KermathandThomas(1992)认为应该研究目的地企业反应的变化;King(1994)指出应该对目的地的界定、发展模式和类型进行研究\ninvolvmentexploration·······旅游者人数developmentconsolidationstagnationrejuvenationdecline图4.4旅游地生命周期六阶段说(Butler,1980)\n\n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2.Butler的六阶段说(1)探索阶段没什么销售渠道,少量旅游者,naturelover,喜冒险被自然、文化或历史所自然吸引,没专门的设施,旅游相关供给厂商很少,基本无竞争,旅游者更喜贴近自然和原始风味,多为非正式部门\n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2.Butler的六阶段说(1)探索阶段非正式部门是指那些为游客服务的饮食或纪念品销售活动,分散经营、缺乏组织,并且经常处于当地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之外的数量众多的小商贩;正式部门是指在有关部门有效管理下的旅游服务行业,这些部门多处在大都市、经济中心或一些度假地;两者有互相重叠部分,主要与游客分布有关:正式多国外游客;非正式多国内游客;重叠则多国外漫游者及国内高收入阶层\n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2.Butler的六阶段说(2)参与阶段近冒险型旅游者、希望保持自然,并享受好的饭店等设施;饭店、餐馆、娱乐设施等开始出现,市场范围基本确定,季节性开始出现;政府改善交通,强化了促销、拓展其分销渠道、使潜在旅游者获得目的地信息。\n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2.Butler的六阶段说(3)发展阶段消费能力下降,人数仍上升;旺季超过当地居民,中间型旅游者成主流可进入性显著改善,迎合旅游者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出现粗制滥造的纪念品;外来资本控制了供给\n\n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2.Butler的六阶段说(4)巩固阶段旅游者增长速度下降但仍在增长外来资本进一步控制供给,目的地对旅游依赖度很高(5)停滞阶段到访者多为低阶层,重访率高,停留时间短,花费少,目的地成本压力很大几乎无新商机,供给厂商数量稳定,竞争非常激烈\n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2.Butler的六阶段说(6)后停滞阶段维持复兴衰败\n游客的需要、期望和价格敏感度交通供给厂商、旅行社等影响新目的地开发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替代品发展政府干预和立法机构影响反对旅游开发的团体(如环境保护主义者)异议图4.8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Haywood,1986)现有目的地竞争\n第二节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二、生命周期与形象时滞表现与实践指导意义游客性质:冒险型、近冒险型、中间型、近依赖型、依赖型富民到富地方的过程\n近冒险型中间型近依赖型资料来源:普洛格研究中心(转引自张广瑞等[译],2001)依赖型冒险型图4.9心理细分类型正态分布\n游客花费经历质量游客数量成长稳定衰退特征值时间推移图4.10游客密度与形象时滞(Plog,1998)\n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一、旅游容量体系影响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旅游容量旅游发展需要一定的合意条件合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规划、管理方式而变化合意条件可通过战略管理来保证旅游容量应该满足的条件至少有三自然生态、旅游者、当地社区\n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一、旅游容量体系自然生态:不过度利用以保证自我更替能力旅游者:考虑旅游经历质量,保证满意度当地社区:所得利益与所付出代价保持恰当旅游容量体系的基本构成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物质容量旅游社会容量\n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旅游容量体系的基本构成旅游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自然生态环 境不致退化前提下可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与使用方式、使用时空分布、环境意识等相关旅游物质容量:每个游人的空间要求与特定资源 或旅游设施之间的比例关系旅游社会容量:可从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两个角度 进行分析\n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旅游社会容量基于旅游者的特征空间利用度增大、人均占有减少,满意度降低不同的旅游活动方式和游憩地空间布局的影响与旅游地发展阶段、功能、游客技能有关与游客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心理类型有关\n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旅游社会容量基于当地居民的特征(Doxey,1975)兴奋阶段淡漠阶段恼怒阶段敌意阶段妥协阶段\n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二、旅游容量管理基本原则(Pigram,1990)建筑特色和风格与目的地区域文化遗产和环境协调要致力于维护和提升当地资源的质量游客服务设施开发应宏扬当地文化遗产和环境资源旅游发展应以提高当地社区生活质量为前提和归宿 (宏村为例)\n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容量二、旅游容量管理基本原则的引申旅游发展目标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需根据环境变化而对优先考虑群体和目标进行修正相关概念:可替代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要避免走极端,即“可持续旅游好”“大众旅游不好”“可持续的发展是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妨碍下一代人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展开理解)\n第五章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第一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市场均衡第二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n供求矛盾供求相等旅游需要意愿性潜在旅游需求非意愿潜在旅游需求强制替代旅游需求符合意愿的旅游需求现实旅游需求总潜在旅游需求实现旅游需求(购买)无效旅游需求无效旅游供给边界旅游供给有效旅游供给替代旅游供给滞存旅游供给现实旅游供给非意愿滞存旅游供给意愿滞存旅游供给实现的旅游供给(销售)滞存旅游供给/潜在旅游供给潜在旅游供给\n第一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市场均衡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表现1.数量矛盾:接待能力与旅游总人次数2.时间矛盾:供给常年性与需求时间性3.空间矛盾:不可贸易性与冷热点分布不均4.结构矛盾:类型、档次、质量等方面\n第一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市场均衡二、旅游供求矛盾的价格调节供给过剩供给短缺\n第一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市场均衡二、旅游供求矛盾的价格调节供给过剩供给短缺图5.2旅游供求均衡过程\n第一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市场均衡二、旅游供求矛盾的价格调节数量价格需求D2供给需求D1P2P1\n第一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市场均衡二、旅游供求矛盾的价格调节需求D1数量价格供给1P2P1供给2需求D2P3\n第二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一、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性成因张辉、厉新建(2000)技术性成因:所有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下所共有的一般性矛盾价格调节制度性成因: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体制、政策、转轨方式、发展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矛盾解释如下:发展道路决定了旅游供给因波动而存在“需求空隙”转轨导致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及产权扭曲下的“个人需求产业化”特殊闲暇时间安排下的“同步性震荡”“排浪式消费”\n第二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二、制度性供求矛盾的基本对策改善闲暇时间总量和分配touristauthority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有效供求均衡机制降低供求不相遇导致的配额机制效率,着力目的地整体形象促销税收政策的调节增加高峰时期弹性旅游供给数量换质量现象\n第二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二、制度性供求矛盾的基本对策关于家庭旅馆国外很流行,且被提升到可持续发展高度认识SmithVL(1998)指出要注意:家庭旅馆主人多有殷实丰厚家底,旅游经营为补充性收入主人与客人没有语言、文化方面障碍利用自己所在组织或某个预定网络促销都有一套建筑规范和卫生标准\n第二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三、政府价格控制与旅游供求基本原理最高限价对供求均衡的影响注意:供求自然均衡时总剩余最大 (详细请参照相关的经济学教材)最低限价对供求均衡的影响最低限价的可行性分析详见下页\n第二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三、政府价格控制与旅游供求基本原理最低限价的可行性分析理论基础是社会平均成本;限制了成本优势价格竞争是对重复建设的自我调整;“优生比优育更重要”(邹统钎,2002)与“寻租”的内在激励激烈竞争与份额改变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价是否有益:降价导致结果的变动(数学)分析\n假设原价格为P,销售量为Q,企业的成本C不变,降价率为α,由降价引起的需求变动率为β,降价后的利润为π’,利润增量以Δπ表示,则π’=[P(1-α)-C]×Q(1+β) =Q[P(1-α)(1+β)-C(1+β)]Δπ=π-π’=Q[P(β-α-α·β)-C·β]。若1-(α/β)-α>C/P,则Δπ>0;利润增加若1-(α/β)-α=C/P,则Δπ=0;利润不变若1-(α/β)-α<C/P,则Δπ<0;利润减少结果:利润变动趋势不确定\n假设成本下降为C’=C-ΔC,若需求不变,则π’=[P-ΔC)-(C-ΔC)]×Q=π;若需求变动率为β,则利润增加π’=[P-ΔC)-(C-ΔC)]×Q(1+β) =π(1+β)结果:利润不变或增加\n如果成本不变,降价率为α,由降价引起的需求变动率为β,原总收益V=P·Q,变动后总收益V’=P(1-α)×Q(1+β)ΔV=V’-V=P(1-α)×Q(1+β)-P·Q =P·Q(β-α-α·β)若β/α>(1+β),则ΔV>0;总收益增加若β/α=(1+β),则ΔV=0;总收益不变若β/α<(1+β),则ΔV<0;总收益减少结果:总收益变动趋势不确定\n如果成本下降为C’=C-ΔC,若需求不变,则V’=(P-ΔC)×Q=V-ΔC·Q若需求变动率为β,则V’=(P-ΔC)×Q(1+β)ΔV=Q(P·β-ΔC-ΔC·β)若β>ΔC/(P-ΔC),总收益增加若β=ΔC/(P-ΔC),总收益不变若β<ΔC/(P-ΔC),总收益减少结果:总收益变动趋势不确定\n第二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政府治理削价竞争的重点加大对价格竞争导致的垄断的规制深化产权改革,促使企业成为理性市场主体两权分离后的经理控制了企业却不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产权约束可弱化消费者行为约束,却不能弱化技术约束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张维迎、马捷(1999)《经济研究》(1999.6)\n第六章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n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一)模式的界定和特点1.是对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整体把握2.是对多因素影响的运行机制的系统把握3.是理论加工后的范式而非直白描述\n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一)模式的界定和特点特点:1.概括性2.阶段性3.相对稳定性4.可借鉴性\n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发达与发展中/欧美)1.旅游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关系超前型与滞后型2.旅游经济演进进程推进型与延伸型3.旅游产业成长的协调机制市场型与政府型\n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二、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一)概念与特征以分析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全局各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旅游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重点及措施的总称1.发展新基础上的新要求2.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要求3.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n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1.阶段性原则非常规、过渡、常规竞争性阶段2.城市中心原则原因和注意点3.可持续发展原则4.中国特色原则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n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三)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1.战略目标增长速度、规模、地位、效益目标2.战略重点交通特别航空港建设、区域布局等3.战略布局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等4.战略措施中心内容是旅游产业政策\n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四)未来20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1.基础阶段(2000-2005)2.提升阶段(2006-2010)3.强化阶段(2011-2015)4.完善阶段(2016-2020)\n基础阶段(2000-2005)目标到2005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200-12000万人次,年均增长6%-8%,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4380-4800万人次,年均增长7%-9%,国际旅游业创汇240-260亿美元,年均增长8%-10%,国内旅游者11-11.5亿人次,年均增长8%-9%,国内旅游收入5350-5850亿元,年均增长11%-13%,旅游业总体产出为7340—800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5-6.0%。\n提升阶段(2006-2010)目标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4300-17200万人次,年均增长5%-7%,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5860-7000万人次,年均增长6%-8%,国际旅游业创汇320-380亿美元,年均增长6%-8%,国内旅游者15-17亿人次,年均增长7%-8%,国内旅游收入8600-10300亿元,年均增长10%-12%,旅游业总产出为11250-1345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6.1-7.3%。\n强化阶段(2011-2015)目标到2015年,接待入境旅游这17400-23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6%;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7500-9900万人次,年均增长5%-7%。国际旅游创汇430-560亿美元,年均增长6%-8%。国内旅游者21-25亿人次,年均增长7%-8%。国内旅游收入13900-18300亿元,年均增长10%-12%。旅游业总产出为17500-2300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6.6%-8.9%。\n完善阶段(2016-2020)目标到2020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1000-30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6%;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9500-13900万人次,年均增长5%-7%,国际旅游业创汇580-820亿美元,年均增长6%-8%,国内旅游者29-36亿人次,年均增长7%-8%,国内旅游收入20400-293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8%-10%,旅游业总产出为25000-3600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7.9%-11.4%。\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一、旅游产业的界定与产业规制(一)旅游产业的界定1.TomasLeaDavison:“旅游真是产业吗?”不符合传统的产业界定标准;赢得更广泛影响方面更加困难;应用传统测算方法而导致低估了旅游现象的规模、影响和好处2.判断:旅游产业是构成旅游经济的供给主体\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二)政府规制1.市场不是万能的2.政府规制:针对产业的约束和干预;3.详细定义: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具有法律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及由此引发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获得符合这些限制、约束和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二)政府规制4.政府规制的分类:法律规制、行政规制5.法律规范:缺《旅游法》;现实选择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规范作为管理依据;先制定一些行业性法规6.行政规制:是重要方面;建立市场规则和维持市场秩序所必须的;关键是改变行政资源的运用方式\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三)旅游行业管理1.旅游行业管理:简言之,管理旅游市场,培育旅游市场机制,建立旅游市场规则,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详细而言:运用规划、法律、政策,引导市场趋势,建立市场规则,进而协调、监督、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维护旅游者利益,为旅游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三)旅游行业管理2.理想主体:政府行业管理机关,法规和政策为主,调控和干预性管理;行业管理组织,协调服务为主,自主协调的行业管理,下分半官方(推动性管理)和纯民间(自律性管理)。3.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具有浓厚的“行政”“官办”色彩4.管理基础的脆弱性:权威、体系、“全求人”5.政府以行政手段为主,行业组织以服务为主\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三)旅游行业管理6.主要工作内容:引导市场和维持市场秩序(基础性、主体性的)行业服务(外延性的)行业协调(发展性的)跳转\n引导市场和维持市场秩序返回通过产业政策和可能的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供求如1995年开始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运用国家法规和行业性法规建立市场规则国家性法规只有《旅行社管理条例》,其他多行业性法规,如《旅游规划通则》\n行业服务返回组织行业性的市场促销,提高竞争力中心职能的阶段性转变:建设发展、管理规范、宣传促销增设海外办事处和地方的促销会、说明会\n行业协调返回加强行业的国际关系,建立国际合作体系企业与企业间、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下的旅游区域联合欧洲旅游合作委员会、东盟旅游年玛雅文化、丝绸之路等项目\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二、政府主导(一)政府主导的关键领域维护旅游市场交易秩序提供包括目的地形象建设为主的公共产品解决外部性以对旅游相关供给厂商提供创新保护改善信息不对称以保护旅游者权益\n维护旅游市场交易秩序返回转轨时期特点:市场机制不完善下的秩序混乱进入资格和程序、动机、竞争规则缺乏、竞争不公平天然的市场派与市场化的旅游企业“全球化的进展使孤立于重视市场作用潮流的经济运行变得困难起来”(一柳良雄、细谷祐二,2002)“国家及其代理人是唯一可以可以合法地强制他人做什么的组织”(斯蒂格利茨,2002)\n提供公共产品返回公共产品具有消费非排他性和供给的非选择性个别企业很难对公共产品生产起决定性作用除非个别企业生产规模可达到寡占地位或者公共产品自身生产规模很小从而供给成本很低所以个别厂商无法独立完成“做蛋糕”的任务而且即便做了也无法获得“切蛋糕”的优先权存在小企业“剥削”大企业现象\n提供创新保护返回突出表现在旅行社行业垄断利润以保护为前提“先锋企业”与“跟进企业”供给同类产品的时滞信息化缩短了这个时滞“跟进企业”可以轻松获得“生产、销售、经营什么可以获得成功”、“改善哪里可以生产更好的产品”等方面的信息获得更多的后进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装配型产品”的模块化生产特征:材料的公共性解决案例:PATA湄公河旅游产品创新评奖等\n改善信息不对称保护旅游者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中的“逆淘汰”买者对卖者信息发布中的欺骗性信息缺乏完备的判断能力即便在形成中形成判定但不具有改变合同的能力高素质旅游企业与低素质旅游企业同时存在风险中性旅游者会降低对市场质量的判断只愿意支付平均价格从而使优质产品退出市场,降低整个旅游市场的质量,导致市场需求萎缩\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二、政府主导(二)政府失灵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失灵源自信息的极大丰富,政府可能“需要处理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都处理不过来的信息”政府管制客观上存在产生“寻租行为”的可能性政府规制决策过程的秘密主义也可能形成“租金”特殊利益集团可支付有竞争力的“租金”获得合宜的规制(包括“宁要傻儿子,不要俊女婿”)\n第二节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二、政府主导(二)政府失灵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特殊利益集团可支付有竞争力的“租金”获得合宜的规制(包括“宁要傻儿子,不要俊女婿”)解决方法包括:采取招投标制度、委托政府部分活动以提升政府公共成果(如营销活动、如大型活动的市场化运作)\n第七章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n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进程亚当·斯密提出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以及该条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组织概念以解释收益规模递增现象;“马歇尔冲突”1933年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尤其张伯伦提出了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n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进程后出现了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哈佛学派最主要的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SCP范式: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绩效;为获得理想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组织政策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所以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n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了芝加哥学派该学派认为,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即使市场中存在垄断势力也能实现竞争均衡高利润率不一定是垄断定价的结果,完全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因此,不应该分拆大企业\n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进程鲍莫尔等发展出可竞争理论,特定的市场结构不一定产生特定的市场绩效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自由、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就无须在市场上存在众多竞争企业,潜在的竞争压力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超额利润会吸引进入;低效率同样导致进入行为\n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进程JosephBowring1986年创二元竞争市场结构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划分为核心厂商和外围厂商竞争二元,核心厂商所获得的利润高于外围厂商的利润,利润率不是同一;这一点与饭店地域自然分割特性下的利润率非平均化过程非常巧合划分为二元结构与旅行社“大型旅游批发商主导、小型旅游零售商依附,大中小共生”吻合\n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二、旅游产业组织研究所谓产业组织通常是同一产业内的组织或市场关系,产业指一组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常将旅游产品视为整体来看待,但相关供给厂商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之间不存在高度替代关系\n第一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二、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及高度化的意义值得怀疑,但旅游经济有高度化问题;需要对旅游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还需要重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见下图)\n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行政力量图7.1SCP分析框架的改良资料来源:根据孙天琦(2001)修改\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一、市场集中度(一)市场集中度的衡量1.市场集中度表示的是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者或卖者所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2.分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3.决定集中度的因素有:企业规模和市场容量4.容量既定则规模大集中度高;容量缩小或不变,集中度会提高,容量扩大也可能提高集中度\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一、市场集中度(二)旅行社的市场集中度一般通过旅行社组团量或经营收入来衡量:德、意我国则以旅行社在整个入境接待中所占份额分析:以“老三家”为例“产业产权”的逻辑思路:我国旅行社集中度因游说而降低\n\n\n\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一、市场集中度(二)旅行社的市场集中度需要注意的是:从行业集中度中反映不出其余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如果用于国际比较,则n取值不同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高低判断的不稳定\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三)饭店的市场集中度饭店的固有特点使得有意义的集中度是地域性的而非行业性的但这种集中度又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投资风险分散原则没有形成垄断利润,反而深受其苦;正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达到网络化展布和发展\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二、产品差异化(一)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差别化是有效的非价格竞争;前提是旅游者必须能感受到差异产品差异化通过市场集中度影响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通过进入壁垒影响市场结构创造产品差异的途径与品牌化发展思路\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二)旅行社产品的差异化目的地模块化、非处理接口的基础产品越来越丰富这些基础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解决途径:政府的创新保护信息差异化(信息捕捉与信息处理)旅行社产品的企业品牌依托化发展(以大米为例)\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三)饭店产品的差异化宏观意义的差异化:特色化、主题化发展饭店:主要服务功能是提供住宿服务主体是离开常住地的消费者以住宿服务为主的整体解决方案饭店价值创新(见第3章)\n返回低高相对水平饮食建筑美感大堂房间大小服务员的服务水平房间的设备和舒适度床的质量卫生房间安静程度价格产品或服务的要素创新线1星线2星线\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三、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一)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类别考察在位企业与新进入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反映的市场结构调整与变化进入壁垒:在位旅游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的比较优势新企业进入旅游产业所遇到的障碍因素\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一)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类别进入壁垒形成原因由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形成的进入壁垒政策和制度形成的进入壁垒策略性阻止进入形成的进入壁垒(可置信威胁?)\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一)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类别退出壁垒同样会影响进入:高则进入动机则弱,地则容易“打了就跑”退出壁垒的形成:资产专用性与沉没成本法律和政策的限制违约成本和信誉损失成本\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一)旅行社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旅行社自身的资本、技术特点非集团化、非网络化、非品牌化发展的现实模块化的基础产品竞争升级所以进入壁垒主要是政府规制:法律和政策壁垒民营原野旅行社、中旅国际、新疆德隆等案例\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二)饭店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管理技术壁垒:可以通过市场实现壁垒失效规模经济壁垒:饭店竞争的地域分割性、价值实现的时间粘性、生产能力的固定性以及外包形式的出现壁垒失效差异化壁垒:总体差异化程度较低壁垒失效策略性壁垒:价格战激烈壁垒失效\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二)饭店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活不好、死不了、跑不掉”的高退出壁垒原因分析:劳动密集性行业、高资产专用性产品改变后毫无他用的资产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不需调整即可适应但生产成本太高的资产广泛适应性,不许任何额外成本的资产\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二)饭店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过度竞争: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状态下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能从行业退出。原因分析:投资主体不是赢利动机产业赢利能力与企业赢利能力基于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和对市场驾驭能力的自信对市场需求预期的失误终极退出和经营领域/细分市场退出\n第八章旅游产业市场行为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绩效\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一、旅游企业定价行为两个层面意义: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及企业相互间的价格行为限制性定价:掠夺性定价和协调性定价掠夺性定价是暂时的,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非扩大需求量;现实经济中不常发生,而以兼并为主协调性定价的前提:面临价格需求弹性较小的需求曲线;支付大量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成本\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一、旅游企业定价行为价格竞争的原因供大于求,差异化程度低和价值实现时空固定性体制原因;改革产权制度源自对竞争对手价格行动的错误判断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击可能性避免对竞争形势和市场发展的错误理解致力于了解竞争对手价格后促成因素,有效传递信息\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二、旅游企业促销行为广告将成为质量判断的替代指标可以突出企业产品的关键属性及旅游者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形成旅游者的主观偏好,构筑有效进入壁垒现状不太理想:2000年712.66亿广告中旅游业为12.91亿\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二、旅游企业一体化行为获取特定的规模经济与横向一体化;“购买”还是“生产”决策与纵向一体化;风险分散与混合一体化两种成长途径选择: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外部成长可避免价格战,降低进入壁垒外部成长可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与影响力是我们需要详细讨论的成长方式\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二、旅游企业一体化行为(一)横向一体化行为在原有经营范围内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形成“多工厂”企业的行为旅行社业的横向一体化现象中青旅、中旅总社、广东中旅集团、国旅总社、中旅国际等的横向一体化行为国际的横向一体化行为:运通为例\n美国运通旅行社1993年收购瑞典的Nyman&Schults旅行社、1995年收购德国WestLB旅行社、1995年收购法国哈瓦斯旅游集团在法国的商务旅行部、1997年收购比利时BBL旅行社、1998年进一步收购了法国第二大旅游公司哈瓦斯旅游集团的全部股份;此外运通的兼并范围还涉及巴西、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哈瓦斯旅游集团(HavasVoyages)拥有法国最大的旅游代理销售网络,国内销售网点达632个(其中326个是传统经营形式的旅游代理商,306个是专营商务旅游的旅行代理商),1997年营收达135亿法郎。\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一)横向一体化行为饭店业的横向一体化现象饭店是面广链短的行业,应该更多横向一体化我国饭店横向一体化的异化现象:发生在狭小地域范围内,主要发生在国内单体饭店与国外著名饭店集团间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发展缓慢的原因简析发展道路的选择造成了本土饭店集团环境与国外饭店集团化环境的差异系列化品牌、规模化的跨国网络、多样化管理方式出境发展从需求角度支持了国外饭店集团发展我国鼓励国外饭店集团的进入降低了进入壁垒我国本土饭店集团成长空间受到挤压出境发展能够支撑民族饭店集团发展吗?\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发展缓慢的原因简析国有饭店产权的不可流动性与低效率的吸引力集团化后的制度化管理会影响既得利益者(集团)而受到阻挠引进外资与政绩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利于减少阻挠我国饭店往往注重经营企业而缺乏经营行业的战略预定网络是不是本土饭店集团化缓慢的原因?\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二)纵向一体化与我国的纵向分解简单地说是企业进入目前业务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在同一产品链上的延长;前者为后向一体化,后者为前向一体化市场中的企业总是面临着“购买”和“生产”的选择原因何在?\n前向一体化案例:1993年德国旅游经营商NUR购买了西班牙旅游代理商伊比利亚的部分股权1995年意大利旅游经营批发商Alpitour控股西班牙第二大旅游代理商梅利亚公司1999年德国第二大旅游经营商C&N旅游公司收购了法国北方的Aquatour和Albatros两家旅行代理商\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市场中的企业之所以存在交易费用的原因:旅游企业的交易过程中严重依赖于契约制定契约及其前选择交易对象、询价及价格谈判都会产生费用制定完备契约难度大,不完备的契约必然进一步增加交易费用履约存在时滞,交付的商品和服务可能与事前约定的不一致对同一消费对象评价的客观差异性还增加了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n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纵向一体化分高级纵向一体化与低级纵向一体化“全能企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斯密—杨定理基于非效率而提出的垂直分工与纵向分解垂直分工可能吗?关键是要减少人为抬高的交易费用混合兼并是不同产业企业与旅游企业间的兼并\n\n第二节旅游产业的市场绩效关于“全行业亏损”的判断“亏损侵蚀利润”的可能性国有饭店利润率下降可能是赢利能力整体下降的结果国有饭店利润率下降可能是赢利能力分布结构变动的结果(即结构性恶化)\n第九章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第一节旅游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第二节旅游乘数与TSA\n第一节旅游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一、客源地旅游经济影响提高客源地人力资本要素质量若区内游则回笼货币、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若区外游则导致资金外流/外汇流失还有就是带动本地相关消费带动本地社会分工发展和改善资本流动状况\n第一节旅游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二、目的地旅游经济影响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尤其致力于景区的民营化进程\n第一节旅游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三、目的地旅游经济影响与漏损规模小、基础弱经济体发展旅游的悖论: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壮大经济基础,但发展旅游的结果可能进一步强化了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并为外部经济控制影响旅游经济效应发挥的有:目的地旅游相关供给水平与能力高低、目的地区位与性质、目的地发展阶段及与此相关的旅游者类型、旅游漏损\n第一节旅游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三、目的地旅游经济影响与漏损旅游漏损的途径商品与服务的进口旅游设施建设购买相关原材料海外员工的工资、特许经营许可费、投资利润流出人力资源的海外培训本地居民发展旅游收益用于进口品消费非官方渠道进行外汇兑换\n第一节旅游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三、目的地旅游经济影响与漏损旅游漏损与目的地旅游经济效应关系:漏损高对当地经济的刺激作用不一定就小饭店消费与居民设施消费发展生态旅游的评价\n第二节旅游乘数与TSA一、旅游乘数旅游花费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变化与最初的直接变化本身的比率旅游花费指外来旅游者的花费,不含本地居民在当地的花费衡量模式:产出乘数、收入乘数、就业乘数存在局限性:数据可获得性差\n第二节旅游乘数与TSA二、旅游卫星帐户按照国际同一国民帐户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将因旅游消费而引致的产出部分从各个旅游消费相关部门中分离出来,在国民帐户之外单独设立一个虚拟帐户,以准确测度旅游的经济影响各个国家和国际旅游组织对TSA的研究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消费包括旅游中的所有消费、旅游前的消费和旅游后的消费。\nWTTC对中国旅游卫星帐户测算从产业的角度界定了“旅游消费”;从经济的角度界定了“旅游需求”旅游消费包括:个人旅游支出、公务/商务旅游支出、政府旅游支出A、旅游出口旅游需求则还包括:政府旅游支出B、资本投资、非旅游产品出口旅游业GDP和旅游经济GDP\n\n\n某行业中的旅游收入=该地区旅游总收入×旅游者在涉及该行业的消费支出比例行业旅游增加值=该行业中旅游收入×该行业增加值率\n\n第三节我国关于旅游经济影响衡量的研究衡量方法的演进进程简介旅游增加值的测算方法支出法GDP角度的衡量\n返回\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0.导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旅游与旅游业的性质区别、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之间的联系,领会旅游经济研究实质意义上的特殊性以及基于这些特殊性而衍生出的旅游经济独特的研究方法、对旅游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和经营上的指导意义,了解“哑铃经济”模型的演变由来以及基于该模型引伸出的旅游经济研究体系结构。\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1.旅游需求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响旅游需求的诸多因素,理解可自由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共同决定下的旅游需求问题,领会不同意义上的距离概念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初步树立旅游需求的时间约束、预算约束和消费技术约束等三重限制条件;掌握旅游需求的特点及其对现实旅游目的地运行的影响;熟悉旅游需求的层次以及基于层次分解的扩大旅游需求的主要途径;了解旅游需求基本的衡量指标和中国旅游统计方式及其沿革。\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2.旅游消费行为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者消费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差别;从目的地层面上了解旅游消费的结构分类及旅游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深刻领会旅游者消费技术约束对其经历的重大影响,从旅游者层面上掌握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解说系统之于提升旅游消费效果的意义及其内在机理;了解西方旅游学者总结的旅游消费决策模型的内在缺陷;理解目的地形象在旅游者消费决策中的重要意义;了解旅游者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原则。\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3.旅游供给基本理论通过本章学习,把握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的主导关系,了解旅游供给的基本内涵及其合成性的特殊意义,了解旅游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基本规律;深刻领会旅游供给的关联性、时空固定性等特点,熟练掌握旅游供给的层次问题,并能够用于旅游实践分析;能从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去把握旅游景区(点)在目的地旅游供给中的特殊地位,并了解旅游供给中的旅游交通和住宿设施方面的基本知识。\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4.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进展;了解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引力模型;从三个层次深入把握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内涵,树立“大旅游”观念,深刻把握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实践指导意义;深入理解基于旅游吸引力三层次的目的地创新推进和侧重点;从目的地竞争角度理解旅游景区两权分离的必然性;了解国内外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生命周期与形象时滞之间关系、旅游容量体系构成。\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5.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供求矛盾的技术性原因及其矛盾的主要表现,深刻领会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性原因,理解基于制度性原因的供求矛盾之解决对策;清醒地认识家庭旅馆这种出于调节暂时性供求矛盾的产物在中国的特殊情况和生存适应性;理解政府价格管制与旅游供求矛盾调节之间的关系。\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6.旅游经济发展中政府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模式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了解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了解我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及内容,了解我国未来20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理解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了解政府旅游规制的基本手段,理解旅游行业管理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及特点;理解在旅游经济发展中政府主导所应该涉及的关键领域。\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7.旅游产业市场结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进程和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掌握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内含的影响机制,理解市场容量、退壁垒等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并把握旅行社产品的差异化问题,饭店产品差异化战略中的价值创新问题;了解我国旅行社业、饭店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状况,把握我国饭店业市场“过载”情况下仍然大量持续进入的原因。\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8.旅游产业市场行为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旅游企业的定价行为、促销行为,熟悉全球旅游发展进程中旅行社业和饭店业的一体化现象,深入理解我国饭店集团化进程缓慢的内在原因;掌握推动产业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的内在动因;客观地评价市场绩效,从而科学地认识旅游产业中的亏损问题。\n各章学习目标回顾9.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通过本章学习,正确理解发展旅游的经济影响;掌握目的地发生旅游漏损的主要途径;了解衡量旅游经济影响的两种主要工具,了解旅游乘数效应及衡量模式;了解旅游卫星帐户研究进程,熟悉WTO和WTTC研究的旅游卫星帐户的基本内容及对中国旅游经济影响的测算;了解我国在旅游经济影响衡量之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