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32页

  • 186.00 KB
  • 2022-08-09 发布

《劳动经济学》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二OO六年三月32\n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1.任务和地位: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理论整体的一个基本部分,它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学中一些常见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和政策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这门学科具有微观经济学特征,但从更广泛的意义考察,又具有宏观特征。随着不同生产要素地位的转换,劳动经济学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无论在明智的个人决策中还是在公共政策中,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分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方法论而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制度,如有关工会、集体谈判过程、政府作用等,基本方法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和预测。应该说传统的制度方法的地位正在下降,今天,劳动经济学已经比较完整地被归入了经济分析的主流,成为一门更加理论化的学科。也就是说,它已被用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和结果了。《劳动经济学》32\n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基本特征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论述劳动力市场理论;在介绍劳动力需求理论的同时,对最低工资法进行了分析;在劳动力供给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家庭生产和生命周期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工会理论全面展示并分析了工会的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效应;在工资理论中讲述竞争性和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的决定,并对工资差别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以及经济作用;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理论介绍了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概况、决策以及特征,论述了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用经济学模型分析的方法讲述了个人偏见歧视、统计性歧视以及非竞争性歧视三大问题;失业理论对失业的类型、原因以及通货膨胀的关系;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前沿对当今一部分理论热点,如寻访理论、隐性合约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利润分享制理论进行了介绍。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其重要性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过程中,劳动经济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需要强化这方面的知识。相对于经济学科的其它分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极不相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改革和发展问题都与劳动经济有关,因此,劳动经济理论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如建立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劳动报酬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劳动经济学》这门课是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工薪管理、发展与就业、保障学等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2.能力要求:通过对《劳动经济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劳动研究、人力资源研究与管理、工薪研究与管理、就业与失业研究与调控、社会保障研究与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劳动经济学,吸收和借鉴西方劳动经济的一些成熟的劳动经济理论,以推动我国劳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等。4.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学时54课时,3学分。5.选用教材: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6.教学手段:多媒体。7.考核方法:期末为考试课。8.教学进程安排表:周次学时数教学主要内容教学环节备注13第一章绪论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讲授23第二章劳动需求理论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讲授33不完全竞争劳动力需求讲授43劳动力需求弹性、政府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讲授53第三章劳动力供给理论讲授32\n劳动力供给概述、劳动力供给分析63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讲授73第一章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内部劳动力市场讲授83第二章劳动时间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劳动时间的供求视角讲授93劳动时间的不同供给、劳动时间与经济之关系讲授103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分析讲授113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作用讲授123第四章劳动力迁移与流动理论劳动力流动概述、劳动力流动决策与影响、劳动力流动评价讲授133第五章工资理论工资概述、工资理论概述、工资水平变动因素讲授143工资水平控制讲授153第六章就业与失业理论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就业与失业理论概述、失业类型、原因与治理讲授163第十章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职业选择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讲授173第十一章政府与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概述、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讲授183总结复习32\n第一章导论一、学习目的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劳动力与资本和土地一样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劳动问题、劳动力市场现象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理论整体的一个基本部分。以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动为研究重心的劳动经济学,从市场的角度看,具有微观经济学特征,从更广泛的意义考察,又蕴含宏观经济学的原理。近年来,随着经济中不同生产要素地位的转换,针对个人决策亦或公共政策的选择,包括对一些常见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或政策问题的解释和理解,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分析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计划学时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一)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主要讲述:重商主义,经济学早期阶段的劳动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确立与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历史方法与制度分析,劳动力市场经济形成。(二)劳动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讲述:新古典学派的边际分析、制度学派的分析、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马克思的辨证分析。(三)当前劳动经济学两大特点研究内容更全面、劳动科学日益完善。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研究人力的需求与供给人力的需求与供给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革命后,人力资本主要分析个人决策和劳动供给的质量(二)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与结果劳动经济学研究雇员和雇主对工资、价格、利润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的反应。(三)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32\n从经济资源稀缺性——劳动力资源缺性、相对稀缺、劳动与闲暇、机会成本。(四)研究劳动力投入与产出机理劳动投入生产理论: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数理关系;劳动投入成本理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关系;劳动投入收益理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理关系;劳动投入效果理论:劳动投入与经济效果之相对关系。(五)研究劳动关系制度经济学观点:对劳动关系进行历史分析,把时间因素纳入经济模型,总结、预测。(六)研究劳动的人的问题就业、失业、劳动时间、生产率、收入、工资、物价、闲暇。(七)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综合含义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静态与动态(二)短期与长期(三)实证与规范(四)均衡与非均衡(五)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难点无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2\n第二章劳动力市场需求理论一、学习目的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在多数情况下,雇主雇用劳动力的动机在于劳动能够生产可供出售的产品。所以,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产品市场特征的需求函数,也是劳动替代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自由度的函数。这说明,劳动力需求函数不仅是自身价格的函数,也是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的函数。劳动力需求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劳动力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第二,劳动力需求量对工资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尽管劳动力需求量随着工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的原因因情况而异。本章计划9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一)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企业和社会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劳动数量。特点: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有效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愿意需求、劳动力需求是对劳动力的使用权需求、劳动力需求是共同需求。(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资率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资本品价格、时间因素、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等。(二)劳动力需求量与劳动力需求变化前者: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变化所引起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点的移动(点移动);后者: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其它因素变化引起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线的移动(线移动)。第二节完全竞争劳动力需求(一)完全竞争下假设条件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工资是劳动力的唯一成本、劳动力无差异、信息是完全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原则、厂商劳动力需求曲线、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三)长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等产量线;32\n劳动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最佳雇员量;工资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四)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的比较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平坦,即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弹性大。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需求(一)卖方垄断所谓卖方垄断是指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了解卖方垄断使用劳动要素原则、垄断厂商劳动力需求曲线。(二)买方垄断所谓买空卖空方垄断是指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买方垄断。了解买方垄断均衡原则、买方垄断厂商需求曲线。(三)双方垄断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要素市场买方垄断。(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需求综合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一)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念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工资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雇工水平变化的百分比。种类:无弹性、单一弹性、完全弹性、弱弹性、富有弹性(二)劳动力需求弹性的相对性(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劳动投入要素I的工资的1%变化所引起的对另一种劳动投入要素J的需求的百分比变化。总替代、总互补。(四)决定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定理:其它条件相同时,在下述条件下,某类劳动力需求具有很高的自身工资弹性:1.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2.可以很容易地以其它生产因素替代该劳动;3.其它生产要素供给有弹性;4.该类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高。第五节劳动力需求政策分析(一)最低工资法与劳动力需求最低工资的盲区。(二)政府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劳动力需求(三)政府对特定劳动力的工资补贴与劳动力需求32\n第六节特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一)非营利企业的劳动需求(二)适度增长目标下的劳动需求(三)人均产量最大化目标下的劳动力需求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弹性二、难点不完全竞争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政府政策与劳动力需求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2、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3、试比较宝剑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4、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5、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32\n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理论一、学习目的本章把注意力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也就是从企业行为转向个人行为,研究核心是工人工作决策,讨论并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各个方面。对于劳动力来讲,他的劳动时间和精力都具有稀缺性,因此他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效用水平最大化。实际上,这也是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出发点。劳动力供给可以从不同角度以若干不同的方法加以计量和分析。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在不同工资率下一个人愿意工作的时间长度,也就是画出一条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另一种方法是关注工作的职位或者技能,这是把握个人劳动力供给的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计算。本章重点研究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数量特征。首先使用简单模型来考察人们怎样决定工作多少小时。先推出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然后是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然后给出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力以及对全是制和非全日制进行选择的根据。本章计划9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的概念(一)劳动的概念广义劳动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体力和智力的使用或消耗。狭义劳动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二)一般特点主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多层性、相依性(三)劳动的种类按社会属性分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按工资和剩余价值来源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按服务方式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按支出特征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按复杂程度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按繁重程度分为重劳动和轻劳动;按产品属性分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劳动概念——广义化、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劳动供求——新均衡化、劳动时空条件——低限化、劳动报酬——业绩化、劳动观念——求知、自主、流动化。第二节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一)劳动力32\n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二)特征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必须与其它要素结合;劳动力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劳动力的表现体现在劳动中;劳动力必须维持简单再生产;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三)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生产是指劳动者生命的延续,体力的提高和增强、能力的发展。劳动力再生产是指新生命的生育和新一代劳动力的发育、成长。(四)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考察范围中全部人口中一定年龄内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潜在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五)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一般划分第三节劳动力供给概述(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劳动力市场、某一价格下,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二)劳动力供给内容劳动力参与率、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效率、工作技能的高低。(三)劳动力供给的种类按时间序列分为长期劳动力供给和短期劳动力供给;按从业性质分为白领劳动力供给和蓝领劳动力供给;按国民经济范围分为企业劳动力供给、行业劳动力供给、地区劳动力供给、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和全球劳动力供给。(四)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第四节劳动力供给决策(一)劳动力供给函数(二)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弹性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含义;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含义: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变动的反映程度。劳动力供给弹性种类:无弹性、缺乏弹性、单一弹性、富有弹性、完全弹性。(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点的移动(工资变,其它条件不变);供给的变动:线的移动(其它条件变,工资不变)。(四)劳动与闲暇的选择一般商品需求函数、闲暇需求函数、效用函数32\n(五)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指效用不变时,劳动收入与闲暇时间组合点轨迹。特点:无数条、位置越高,效用越大、各条永不相交、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六)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无差异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七)收入限制线和工资水平工资率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收入限制线是指闲暇与劳动可能组合点的轨迹。性质:斜率为负、预算线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工资率变动,预算线变动、存在非劳动收入,预算线上移。(八)劳动者效用最大化原则:收入限制线与效用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主体效用最大化。(九)影响劳动决策的两个因素工资率变化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非劳动收入变化的影响。条件工资:劳动时间为零时无差异曲线切线的斜率。其它条件不变时,市场工资水平高于条件工资水平中诱导人们劳动的前提条件。(十)劳动力供给曲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一般情况下自左下向右上倾斜,特殊情况下自左上向右下倾斜。第五节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一)家庭生产函数古典工作闲暇模型的缺陷表现在:未能考虑家庭成员对确定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未能考虑劳动力利用时间方式的改变;新经济可支配时间分为市场性工作+非市场性工作+闲暇=市场性工作+家务劳动+闲暇=市场性工作+家庭生产(二)家庭生产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家庭生产函数,家庭等产量曲线,即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三)家庭效用家庭效用函数;影响家庭效用的因素:家庭生产时间、家庭生产物品、家庭生产均衡。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四)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主要研究;1.非劳动收入对家庭成员劳动时间的影响。闲暇是正常商品。一般地,非劳动收入越高,家庭成员劳动参与数越低。但闲暇也可以通过减少非市场性劳动获得。2.家庭成员工资水平对其它成员时间支配方式的影响:(1)正替代效应,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增加引起工作时间增加;(2)负收入效应,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工作时间减少;(3)交叉替代效应。32\n(六)生命周期的变化平均寿命延长、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可支配时间延长。(七)就业与就学就业时间延长,就业年龄退后。教育投资论,通过投资教育,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消费论,视教育支出为一种消费形式,目的是为了提高现在的效用。(八)婚姻经济决策婚姻收益、婚姻成本。(九)已婚妇女生命周期的劳动供给当孩子出生后,夫妻一方的边际家庭生产率相对较高,可能完全退出劳动市场,效用曲线陡峭。孩子长大后,家庭生产率降低,效用曲线平坦,妇女进入劳动市场。(十)就业与工作转换决策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学历、质量、偏好等;工作单位因素:规模、工资、单位未来、单位文化等;市场因素:求业成本、经济状况、其它单位前景等;其它因素: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十一)退休年龄的选择若退休则不从事工作,是否退休应考虑:从退休的最早年龄算起,终生折现的非工作收入(如社会保障);如果推迟退休,上述收入现值发生什么变化;对家务劳动时间及能用贷币购买的商品的偏好;健康程度;再就业机会大小;其它。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弹性二、难点劳动力供给弹性、家庭生产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导个人劳动供给曲线?3、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有何异同4、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32\n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明确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计划学时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一)均衡的概念所谓均衡是指某一现象所受的外力既定且相互平衡时呈现的状态。形态:局部均衡、一般均衡。非均衡,研究市场在结不清,即市场供给不等于需求的情况下是如何运行的。(二)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劳动力供求相等,市场出清的一种状态。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完全竞争下、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劳动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三种模型:收敛型、发散型、封闭型。(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社会产出最大化、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工资、充分就业。第二节劳动市场非均衡(一)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与供给虽不相等,但市场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供求价格也而确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原因:价格刚性(粘性)、数量调整、信息不足。(二)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市场工资太低,劳动者不愿就业。表现为劳动力供不应求。非自愿失业是指产品需求下降引致劳动力需求下降,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三)劳动力短缺与过剩劳动力短缺是指劳动的瓦尔拉斯需求大于有效需求(理性需求:厂商考虑到市场价格和各个市场受到购买数量限制后的需求),受到劳动力供给量的限制。原因:劳动力流动限制、厂商目标误区、劳动力卖方市场;效应:累积效应、溢散效应。劳动力过剩是指劳动力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劳动者根据既定技术条件和数量的限制而达到最大效用所形成的供给),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效应:隐性失业、显性失业。32\n第三节内部劳动力市场(一)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内部劳动力市场也称为企业内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织内雇员由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构成的运动系统。特点:该市场只限定在企业内部、市场形成的基础是企业和雇员的持续的劳动关系、能够使企业生产要素配置趋于最优化、各个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不同的特色。(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降低培训成本、降低雇用成本、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对市场作出迅速反映、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劳工关系、减轻社会负担。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劳动力均衡意义二、难点劳动力均衡意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2、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铁含义3、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32\n第五章劳动时间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劳动时间的构成,明确劳动时间不同供给视角,理解劳动时间与经济发展之关系。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一)劳动时间的计量所谓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基计量指标主要有:日历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出勤时间、实际工作时间、缺勤时间、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加班加点比重、平均加班加点长度等。(二)劳动时间的特征与功能劳动时间的特征主要有: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等。其功能主要有:计量功能、指标功能、维持与发展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等。第二节劳动时间的不同供求视角(一)从劳动供给者看劳动时间劳动者根据既定的工资率,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有劳动时间。要劳动,劳动者就必须支付和劳动时间长度无关的准固定成本(如机会成本、上下班费用)。劳动时间的上限受生理能力的制约,下限必须要考虑到准固定成本的存在。(二)企业对劳动时间的看法分散作业的影响。集体作业的影响,集体作业比分散作业带来更大的效率。(三)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开始工作未完全进入状态,效率较低;随后,效率提高;最后疲劳导致效率降低。平均效率最大化时的劳动时间、利润最大时的劳动时间。(四)准固定成本与劳动时间无关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第三节劳动时间的不同供给32\n(一)制度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并非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存在的原因:企业需要共同工作、准固定成本的存在,企业不会录用或尽量不录用工作时间极短的劳动者、劳动时间与工资捆绑,劳动者只能接受劳动条件在企业工作或拒绝工作。(二)超时工作即加班加点,要给付较高的劳动报酬。超时长度受脑力与体力和道德等因素的制约。(三)兼职工作超时工作,在第一职业之外。乐于兼职者对闲暇的主观判断较低,因而乐于提供更多劳动时间以取代闲暇。假定兼职工作工资率低于正常工作工资率。(四)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时间不同,对员工身心影响不同,工资补贴应有所差别。(五)有效劳动供给及其影响有效劳动时间是指人们在工作期间,每小时、每天、或每周恪尽职守所实际支付的脑力和体力的总量。影响因素:劳动力生理方面、道德风险方面。第二节劳动时间变化与经济状况变化之关系(一)经济状况变化对劳动时间的影响短期性繁荣:延长加班时间,避免过多的劳动力纳入。长期性繁荣:缩短制度劳动时间。短期衰退:缩短劳动时间、适量裁员。防止人力资本流失。长期衰退:削减劳动者、调整生产。留住关键人才。(二)劳动时间变化趋势及对经济影响劳动时间变化趋势:缩短。劳动时间缩短对经济影响。一、教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法方法1、重点劳动时间的计量、超时工作、兼职工作2、难点超时工作、兼职工作3、教学方法多媒体二、思考与练习1、劳动时间的计量指标2、超时工作与兼职工作的异同32\n1、劳动时间与经济变化之关系第六章人力资本理论一、学习目的前几章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前提条件之下:劳动力是同质的、无差异的,并且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完全替代。但是,在现实中劳动力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所有一切都渊源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本章将学习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概念、个人与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选择和决策,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原理及其经济效应。本章计划6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S.贝克尔--《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二)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特点主要有:私有性、依赖性、累计性、可变性、外生性、社会性、无形性、时效性、风险性、创造性等。人力资本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企业家型等。第二节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分析(一)人力资本投资概念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增加人的产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主要有:普通教育(智力投资)、职业技术培训、卫生保健、流动等。人力资本投资特点主要表现在:投资主体广泛性、收益延迟性、长期性、多面性等。(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流量的现值现值是指未来的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价值;终值是指收支款项的未来本利和。净现值是指收益现值-支出现值。内含收益率是指NPV=0时的贴现率i,i>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或资本成本率),方案可行(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32\n在不考虑心理成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现值大于投资成本现值时,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可行;在考虑心理成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内含收益率大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时,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可行。(四)学校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学校教育的成本,有宏观投资成本和微观投资成本。收益也有宏观收益和微观收益。(五)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培训的成本主要有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培训的收益对个人、企业和国家都有利。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特殊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六)人力资本市场均衡人力资本需求曲线,人力资本投资供给曲线。长期与短期均衡。(七)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效应教育的社会信号效应,培训投资对事业选择的影响。提高物质资本使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私人收益,提高社会效益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经济效应二、难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类别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3、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样安排它们的成本与收益?32\n第七章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理论一、学习目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种类工作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任何市场的作用都在于促进自愿交换的实现,所以社会依靠劳动者在雇主之间的自由流动来进行劳动力的配置,这种劳动力配置方式可以同时使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满足达到最大化。流动是要付出成本的,劳动者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四处搜寻与雇主可能提供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有关的信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流动概述(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区域、单位、岗位等之间的自愿迁移和流动。种类:岗位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单位之间的流动、产业之间的流动、地区之间的流动、国际之间的流动等。(二)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国际资本流动,与工作匹配的意愿。(三)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成本与效益,年龄,家庭因素,教育水平,流动的距离,失业率,劳动者的技能,养老金计划,职业许可制度,工会组织,其它。第二节劳动力流动决策及经济影响(一)劳动力流动决策劳动力流动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劳动力流动的收益: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心理收益。(二)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对个人收益的影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对社会影响。第三节劳动力国际流动32\n(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特点背景建立在国与国平等基础之上、素质要求高、组织性强、多方向流动。(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形式移民国外、劳务输出、智力引进、出国留学(三)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经济原因--形成经济移民,政治原因--形成政治移民(四)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成本与收益成本:交通成本、信息成本、手续费用、搬迁费用、放弃的收入、国内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的损失等。收益:净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变迁的收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收益。(五)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劳动力流动决策、劳动力流动评价、劳动力流动经济效应二、难点劳动力流动决策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2、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3、分析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劝告市场的经济影响?4、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影响劳动力流动的?32\n第八章工资理论一、学习目的自从劳动力市场产生以来,就有了劳动力的报酬问题,无论对于劳动力的供给者、生产厂商还是对于政府而言,工资都是一个利益相关的话题。随着市场的扩大及垄断问题的出现,由工资问题引发的劳资冲突,已经成为要素市场上的最重要论题。而且与工资有关的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当代日益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工资理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纯微观意义上的理论问题,经济学家对劳动力市场及工资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观点。本章主要就不同市场条件下工资水平的决定、变动、工资差别及当代工资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探讨。本章计划6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工资概述(一)工资概念工资是指劳动者凭借劳动力个人所有权,向用人单位让渡了劳动使用权后,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一种分配形式。(二)工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第二节工资理论概述(一)工资决定理论维持生存理论、工资基金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价格理论、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等。(二)工资差别理论职业工资差别理论、人力资本工资差别理论、歧视工资差别理论等。(三)工资管理学说工资形式管理理论、激励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四)工资分配学说公平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年薪制、股票类薪酬制等。第三节影响工资变动因素32\n(一)微观工资变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二)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产率水平、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就业规模和人口增长状况等。第四节工资差别(一)工资差别的类型工资差别按时间分为短期工资差别和长期工资差别,按劳动性质分为职业工资差别,按劳动者所处群体分为行业或产业工资差别和地区工资差别等。(二)主要工资差别的成因劳动者的素质短期不能改变、劳动市场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成本障碍。(三)产业间(企业)工资差别熟练工比例、产业的地理位置、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四)职业间工资差别(补偿性)劳动负效用补偿条件、风险补偿、人力资本补偿。(五)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非补偿性)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六)地区工资差别地区劳动力供求差异、人均物质资本差异、人均人力资本差异、市场竞争程度差异。(七)年龄工资差别原因:人力资本差异、经验。(七)性别工资差别原因:轻视妇女、女性受教育少、女性心理、生理等自然原因。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均衡工资、工资差别二、难点不完全竞争工资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广义工资与狭义工资、工资与薪水区别32\n2、影响工资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什么?3、补偿性工资理论的意义第九章就业与失业理论一、学习目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本是宏观经济滨一个重要论题,但它又是劳动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就业与失业既具有宏观特征又具有微观性质,劳动经济学的就业与失业理论就涉及到如何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总是,这也是劳动经济学有别于宏观经济学中就业与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一)就业的界定就业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条件: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劳动、能够获得收入。范围:正在工作、暂时脱离工作、雇主或自营者,协助家庭经营者和已离退休,但又再次从业者。(二)充分就业供求论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工作意向的人与空职的工作岗位在数量上处于均衡状态。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得到工作。统计界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不超过一定标准。理论界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状态。(三)影响就业的因素人口因素: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心理因素:就业意愿(四)失业的界定国外对失业的界定:广义失业是指社会一切生产要素,未得到利用并停止收入的活动。中义失业是指劳动者的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显性失业、隐性失业。狭义失业是指劳动者的非自愿失业。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定义:在规定的劳动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有劳动能力正在寻找有酬工作的一种状态。(五)失业的测度失业人数,失业率,年度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分布。(六)失业的存量—流量分析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失业率函数。32\n(七)失业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劳动力供给“蓄水池”、强逼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其它。消极影响:劳动力资源消费、扩大收入差距、对失业者心理与生理伤害、社会不安、政府形象。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理论概述(一)萨伊市场法则市场经济内部不会有生产过剩和短缺。生产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与需求平衡,不会有大规模的、经常的失业。若失业,货币工资下降,雇主增加员工。市场自发调节,反对干预。(二)凯恩斯就业理论总需求不足引起失业;非自愿失业消除,才能实现充分就业;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消减工资来解决;非充分就业均衡;主张干预;鼓励消费,放弃节约,刺激需求,增加政府开支(三)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是指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变动之间关系的曲线。(四)弗里德曼失业理论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挑战,引入预期因素。人们能够根据以往的预期错误,修正对未来的预期。菲利普斯移动。(五)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是刺激供给。政策主张:减税、消减社会保障、淡化立法。(六)失业归因理论人口失业论;经济运行失业论;求业失业理论(工作搜寻模型、麦柯尔模型);工资刚性失业论:由于工资不能上下浮动而引起的失业,基本问题不是信息不完全,而是没有足够的工作提供给想工作的人。效率工资失业论:高工资理由。二元劳动力失业论: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经济不景气:前者摩擦失业;后者结构失业、非自愿失业。第二节失业类型及原因(一)失业类型按失业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失业(公开失业)和隐性失业(非公开失业);按失业的成因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按失业程度分为无警性失业、轻警性失业、重警性失业、巨警性失业。32\n按失业序次分为初次失业、再次失业、多次失业。(二)失业的治理抑制劳动力供给、扩大劳动力需求、运用保障制度等。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失业种类、失业原因与治理二、难点失业与菲得普斯曲线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简述存量—流量模型的主要内容2、失业的类型有哪些?3、简述工作搜寻模型的主要内容4、简述刚性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5、简述效率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6、失业的原因7、失业的治理32\n第十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一、学习目的在对劳动力供给和职业选择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建立了一个假设:雇主把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雇员看作是匀质的劳动力,他们之间完全可以相互替代。于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使在可比职业需要相同的人力资本时,市场工资也存在着职业差别;在每个人分别找到可以胜任的职业情况下,市场劳动力收入分配也存在着工资差别。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劳动力即使是技术水平相当,也绝不是匀质的,他们之间更难发生替代,相反,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歧视随处可见。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一)歧视的概念歧视是指对待某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公平、不公正的态度和评价。(二)种类前劳动力市场歧视,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已被歧视;后劳动力市场歧视,  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即使劳动效率相同,但由于非经济原因,而在就业、工资、晋升等方面被歧视。(三)职业隔离某一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与另一种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极为不同。第二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经济分析(一)个人偏见个人偏见是指由于雇主、雇员和顾客不喜欢与某些特定种族或性别的顾客或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雇主的歧视、顾客歧视、雇员歧视。(二)统计性歧视统计性歧视是指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若群体中的某些人与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相距甚远时,雇主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就产生了统计性歧视。原因主要表现为搜集求职才登记处成本较高和统计方法不完善。后果是好的求职者被拒和坏的就职者引进。(三)非竞争性歧视32\n拥挤效应,指由于职业隔离,某一类型的人大量拥入某一市场,从而导致工资下降,这又进一步吸引企业更多地雇用这一类型的人。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指将整个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搜寻成本,指假如说并非所有的雇主都拒绝A类人,只是有些雇主出于个人、顾客、雇员所带有的偏见而会这样做。A类人并不知哪类雇主会拒绝他们,而不得不比B类人化更多时间,作更艰苦的搜寻,搜寻成本因此上升。串谋行为,指雇主联合、合谋对某类人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方垄断工资的局面。资历制度,指雇主把资历作为分配晋升机会的一个因素。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劳动力歧视模型二、难点劳动力歧视模型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怎样理解前劳动力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关系?2、个人偏见模型是什么?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经济含义3、统计性歧视的含义?4、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别?他们产生的原因?32\n第十一章政府管制与劳动力市场理论一、学习目的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的分析,明确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理解工资水平控制的方法,掌握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措施。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概述(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要素买卖双方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或空间。特点:它是劳动力要素使用权交换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其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买卖双方合同期较长。(二)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主体:买卖双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供求规律、流动规律、竞争规律;劳动力市场规则: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职业介绍、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等。(三)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性要素、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四)劳动力市场失灵原因:信息不完全、要素的特殊性、市场不完善第二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政府支出的范围: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公共部门就业与工资的决定(二)政府采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政府对特殊产品的需求将导致特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三)政府转移支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劳动力需求:对特定劳动力需求增加;对劳动力供给: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四)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假定劳动力需求弹性不变,影响大小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弹性。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影响。32\n第三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类型:扩张型、紧缩型;手段: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率。(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类型:扩张型、紧缩型;手段: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负作用(三)收入政策政府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手段控制工资总水平的政策。目的控制其增长率,使之与劳动生产率相适应。理论基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形式:权威性劝说、工资物价指导线、补偿或税收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制。(四)人力政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内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激励就业,实施创业就业计划,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第一节工资水平控制(一)工资水平的概念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劳动者平均工资。(二)低端工资控制--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等级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收入、最低工资制度、最低收入。(三)最低工资制度的构成制定程序、适用范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的与监督。(四)最低工资率的测定影响因素: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其它。测定方法:恩格尔系数法和比重法。(五)高端工资水平控制社会集团的高端工资控制,最高工资不超过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个人高端工资控制,放开分配、控制收入,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六)工资指导线制度——平均工资水平控制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年度工资水平增长标准的权威性建议。主要内容:基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本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本年工资增长建议。(七)通货膨胀下的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控工资指数化、工资非指数化、提高工资标准(八)工资谈判制度--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调整32\n工资谈判: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主要内容:工资法规、工资水平及增长率、资金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确立有保障的工资支付制度。(九)影响工资水平最终确定的因素物价指数,经济发展程度,利润增加程度,劳资力量对比,劳动力供求对比,行业发展特征。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政策与收入政策、工资水平控制二、难点政策与收入政策、最低工资制定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思考与练习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构成2、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工资水平控制的方法参考书目:1、(美)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3、卢昌崇、高良谋:当代西方劳动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4、葛寿昌:劳动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张德远:劳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美)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7、杨先明、徐亚非、程厚思:劳动力市场运行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8、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2\n9、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生出版社,2004年。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