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0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样本与笔记说明1、本文档仅为前两章样本,完整版共8页如需完整版,请QQ:67460666手机:13783816366联系官方网址:www.ZiKaoBJ.com 2、样本和完整版笔记均严格按最新制定教材目录顺序整理,每个知识点既可以作为选择填空又可用在简答论述,而不是绝对按照考试题型总结的,因此更利于全面把握知识点或者考试时临时翻阅。◆关于站长:本站长目前于西南政法大学攻读研究生,参与了西政开办的各类考试辅导班(自考、司考、公务员、考研、成教、专升本等)。本站所有笔记均为最新自考核心班内部权威资料,经过细心整理成了WORD版本,便于打印、携带和查找。◆关于笔记:我们的每一份资料都凝结着开班八年专业授课老师辛勤的心血,每一份资料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每一份资料都是有生命的知识系统,我们求抓使笔记覆盖到每个知识点,抓住最核心的题目,尽我们最大之力保证通过率。◆笔记特点:本站所有自考成考笔记是我们辅导班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授课笔记精心整理而成,是一套完整复习资料,内容全面,或按不同题型分类整理,或按章节顺序整理,便于打印、携带和查找。◆郑重承诺:(1)每部笔记的整理严格依据最新教材和考纲;(2)力求涵盖到每个知识点;(3)知识点覆盖率80%,轻松过关。◆省钱省力:(1)省时:A4纸分栏,排版精美,无需再整理;(2)省力:可直接看笔记,无需再看教材;(3)省钱:省下购买教材的费用,也免去了补考费◆联系方式:QQ:67460666旺旺:fsweetie官方网址:www.ZiKaoBJ.com 三钻信誉自考笔记淘宝店:http://shop34257768.taobao.com/3323-劳动经济学(前两章样本,完整版8页)笔记依据教材《劳动经济学》王守志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第三节劳动参与决策第三章劳动力需求第一节劳动力需求量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第三节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第四节劳动力需求的调整第五节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第四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劳动力市场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第五节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第五章人力资本第一节人力资本投资第二节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第三节企业培训投资决策第四节内部劳动力市场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第二节工资形式第三节工资差别第四节产业和地区工资差别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第三节集体协议与收入差异第八章就业与失业的一般考察第一节就业总量的决定第二节失业及其类型第三节失业的度量及影响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类型第二节菲利普斯曲线第十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市场第一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第三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第十一章劳动关系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第二节劳动关系的调整第一章导论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什么。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劳动力的特点:(不可分割性、生理性)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1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2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3劳动力不能存储。4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5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6、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7、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8、规范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互惠包括三种情况: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互惠交换的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的三种含义: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劳动力。劳动力有三层含义: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中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称为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概念的其他表达方式分别是,数学语言的方式S=f(W)(W代表市场工资率),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者个人。在劳动力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选择:其一为劳动参与决策;其二是劳动供给时间长度决策。3、劳动力参与率。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是什么?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计算公式:劳动力参与率=[例]某地区人力资源总量为250万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为180万人。求其劳动力参与率。根据公式,则为:劳动力参与率=\n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必须注意劳动力与人口范围的一致性、可比性。影响劳参率的因素如下:1、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2、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完善程度;3、宏观经济状况。劳动参与的决策及劳参率的变动是劳动力供给分析的主要内容。4、劳动力供给表。用来表明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称为劳动力供给表。5、劳动力供给曲线。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无限可分,即假设工资率和劳动力供给是连续变动的,则可以把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特点是什么?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量就逐渐增加;根据劳动力供给表画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不是一条折线,是假定工资率和供给量无限可分,连续变动的。6、劳动力供给弹性。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些种类?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s=(△S/S)/(△W/W)。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实质就是工资率变动1%,劳动力供给变动多少。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曲线。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为0,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0。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曲线。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上倾斜的曲线。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较为平坦的曲线。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为较陡峭的曲线。7、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由工资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8、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由工资率的变动所引起;表现为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位置的变化。效用是主体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主体消费某种物品从中得到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主体如果从消费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效用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取决于消费主体的主观评价而没有客观标准。效用要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评价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效用强调消费者对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主观评价。效用的大小不能准确地量度。其评价数值只表明主观评价的高低和选择的优先顺序,而不表示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大小。数值大,表明效用的主观评价高,选择顺序在前,数值小,表明效用的主观评价低,选择顺序在后。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中,家庭或劳动者个人“消费”的物品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主体能够支配的劳动时间可以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所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各种配置组合,给主体(家庭或个人)带来的效用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9、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即选择顺序在前;反之,则效用越低,选择顺序在后。)2、再同一平面上,任一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的。)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相同效用(效用序列数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多少劳动收入的比。设△h为闲暇时间变动量,△y为收入变动量,设MRS为边际替代率,则有:MRS=△y/△h。如果△h无限趋近于0,则边际替代率MRS就是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a点的切线的斜率。为了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通常边际替代率取其绝对值。沿着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移动,无差异曲线的切线由比较陡峭变得比较平缓。它说明边际替代率绝对值越来越小,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10、预算约束线斜率的含义。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即为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另一方面,亦可以看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个人预算线的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了个人的主观愿望,预算约束线则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较多的可支配时间和较高的劳动能力使预算约束线远离原点;较少的可支配时间和较低的可支配时间和较低的劳动能力使预算约束线靠近原点。11、主体均衡的条件:边际替代率等于工资率。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即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W=MRS。只有在a点:预算约束线HY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才能实现主体的均衡。则a点就是主体在既定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12、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提高。这种变化叫做纯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有着重要影响。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影响。13、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有工资率的变化对个人时间分配结构调整的影响。在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必定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了,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消费闲暇的代价变得更加昂贵。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相对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15、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互关系。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随工资率的提高,主体选择了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由此推论,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反而减少了。经验、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由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16、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闲暇和劳动时间的效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正是由于上述效应的相互关系的不同情形,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现实的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中,在单位时间内,一定的劳动时间长度由制度给定,而不能完全由个人自由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在通常的情况下,不能以对个人带来最大效用的、最适当的时间长度去劳动。其原因在于:其一,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及职业工作的客观要求决定在单位时间。其二,企业管理的需要。其三,劳动时间制度的惯例。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基本的决策主体。17、就业—非就业的决策原则。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劳动,以能否取得最大效用为决策原则。当制度劳动时间为t,工资率为w0,如果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w0即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当工资率大于w0,选择就业;当工资率小于w0,选择不就业。18、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实质上是指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即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相互替代关系。劳动收入效用小于闲暇的效用,家庭成员不参与劳动;劳动收入的效用不仅能够替代闲暇的效用,而且能够提高效用水平时,家庭成员就要参与劳动。如果家庭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增加了,对家庭非就业成员的劳动参与存在着明确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叫做收入效应。从存在既定的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面影响。制度劳动时间长度是影响劳动参与变动的重要变量。19、劳动时间长度对就业决策的影响。当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效用必定提高。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驱使下,将刺激劳动力参与率提高。如果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收入不变的话,工资率实质上是提高的,对劳动参与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作用;反之,其他条件不变,制度劳动时间延长,效用水平降低,从而对劳动参与存在负向影响。制度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下降。由此推理可得出两点结论:\n其一,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不变,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供给增加;其二,由于时间缩短,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下降,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就业就会增加。20、教育、培训对就业决策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只限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较高回报的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是负向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造成16~20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横轴取年龄或年龄组,纵轴为劳参率,将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的劳参率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劳参率的生命周期。男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青年与老年劳参率较低,25~55岁年龄段劳参率持续保持高水平,一般均在90%以上;男性劳参率总体水平比女性劳参率高。女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所呈形状比较复杂。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21、(综合应用)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次,女性人口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水平。长期的变动趋势说明,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波动存在一定的联系。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