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9.00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公共经济学》\n教材选用:1、樊勇明杜莉编著:《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郭小聪:《政府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3、黄恒学主编:《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4、韩丽华等:《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5、王雍君编著:《公共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参考书目: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八版)2、曼昆:《经济学》(第五版)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4、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5、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n6、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8、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9、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0、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1993年版12、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13、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14、董建新著:《现代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15、许彬著:《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n课程体系第一部分公共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从市场失灵分析入手探讨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涉及第一章导论;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第二部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理论及决策机制(涉及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第三部分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涉及第五章公共预算、公共支出、收入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章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实践;第七章政府管制的理论与行为;第八章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第九章地方公共经济)\n第一章导论\n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公共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经济行为。\n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与政府经济学(economicsofgovernment)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差别。第二,运用的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差别。第三,学科性质的定位有差别。当然,政府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差别并不明显,在许多原理、知识、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是相同和交叉的。\n讨论思考:公共(经济)部门的划分与特征\n二、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一)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与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公共财政学是一个老术语,它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和公正地进行课税和使用税收。而公共经济学更加注重政府税收与支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加注重公共用品(公共政策)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公共支出的公共选择。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起点相对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n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研究范围只研究政府部门本身除政府部门外,还包括公共企事业研究目的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要如何弥补市场缺陷假设前提公益人经济人立足基点古典经济学强调国民财富的增长福利经济学强调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强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n(二)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连接点:第一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最高限价、最低限价)、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第二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n(三)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决定和变化来寻找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它以资源最优配置为理论前提,研究现有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原因,探索被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实现经济增长。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探讨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n(四)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命题:共同利益问题、公平分配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福利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评估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的方式。福利经济学为考察政府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理论启示。\n(五)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政府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理论桥梁。选择过程涉及的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问题,是政府经济学与伦理学和社会学有了内在的联系。\n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n一、资源配置方式(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涵义1、狭义的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效率问题)2、广义的资源配置:效率、公平、稳定(和谐社会)\n(1)效率原则文字: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改进图形:福利可能性边界公式:TSR-TSC最大或MSR=MSC(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给定现有资源条件下,不存在任何其他配置结果使某些人情况更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处境更坏。帕累托改进”,是指由一部分人利益的改善引起的群体利益的改善,而且任何人的利益都没有受损。\n(2)公平原则公平的含义(机会公平、结果公平)公平的衡量: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3)稳定原则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n对公平与效率谁优先的问题,罗尔斯、弗里德曼和奥肯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罗尔斯主张公平优先,其公平观的实质就是使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弗里德曼主张效率优先。反对利用国家手段达到结果的均等。他指出:“生活就是不公平的。”奥肯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奥肯提出著名的“漏桶规则”。\n(二)资源配置方式1、习惯(“子承父业”)2、命令机制(计划)3、市场机制\n讨论思考:计划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优缺点。\n(三)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市场结构。很显然,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是难以成立的。这些假设,一方面证明了市场经济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反证了市场机制本身不是万能的,市场是有缺陷的。\n二、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的含义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n(二)市场失灵的原因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既有内在性因素,也有外在性因素。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即市场机制发挥最佳功能所要求的若干市场条件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往往不具备或不完全或不充分,由此引起市场失灵。(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的问题)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市场机制本身的问题)\n(三)市场失灵的表现(类型)1、竞争失效(垄断性失灵)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市场本身的悖论(竞争导致垄断)2、公共产品问题(公共性失灵)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n3、外溢性问题(外在性失灵)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4、市场的不完全(一些领域私人企业不愿进入,或进去不充分)5、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市场评价与社会评价不符)\n6、信息的不完全(信息性失灵)(1)逆向选择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乔治.阿卡洛夫在1970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次货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高质量车坏车卖主2000010000买主2400012000假定买到好车和坏车的概率为50%,在此情况下,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50%×24000+50%×12000=18000此时只有坏车才有市场。旧车市场上只剩下大量的质量差的车。劣等车驱逐优等车,这一不正常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n(2)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合同或契约后,一方以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道德风险问题发生在契约签订之后,而逆向选择发生在契约签订之时。例如:财产险、家电维修、房屋装修、人员招聘等。(3)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途径:市场机制和利用政府管制。信息也是一种公共产品,也需要政府来生产和提供信息。\n7、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宏观性失灵)广义的市场失灵,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8、收入公平分配问题(分配性失灵)即使在市场运行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时,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其他原因。\n三、政府的经济职能与政府失灵(一)政府的内涵1、政府的一般内涵广义的政府(government):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议会、内阁、总统、法院等机构都属于广义概念上的政府。狭义的政府(administration):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如外国的内阁、总统、政务院等,我国的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n2、我国政府的内涵我国宪法中的“人民政府”就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宪法》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n(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演变第一阶段:从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第二阶段: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至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强调市场作用和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第三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从分析“市场失灵”出发,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n第四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经济自由复兴,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行为的内在动机,强调“政府失败”或“政策失败”的可能性,主张重新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新凯恩斯主义以重构凯恩斯微观经济学为出发点,复兴凯恩斯主义,在承认政府失败的可能性的同时,认为政府干预是对未来经济稳定的一种投资。\n(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1、调控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职责是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有两大调控目标:一是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2、公益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职责是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这里主要是三大公共目标:其一,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其二,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应,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其三,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拉大。\n3、管制人的角色其角色职责是对私人经济部门(厂商或家庭)的活动进行某些限制和规定。政府管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防止自然垄断;二是防止过度竞争;三是保护消费者、雇员的利益。4、仲裁人的角色其角色职责是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5、守夜人的角色其角色职责是防止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n(四)政府的经济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第一,提供公共物品;第二,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对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第三,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施加影响,如通过立法或行政干预,控制环境污染,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n(2)收入再分配职能税收-转移支付制度;累进所得税制;对奢侈品征高税率(3)稳定经济职能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4)市场管制职能防止垄断,保护消费者利益\n讨论思考:1、政府纠正市场失灵有哪些优势2、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思考\n(五)政府失灵的表现与根源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是指政府行动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萨缪尔森的观点)1、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政策的偏差制定了坏政策及政府政策低效率\n所谓好政策,是指这样一种立法或政府行为:一方面,它带给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额外满足,大于那些为了支持这种立法或行为而做出牺牲的人所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由于一项政策的实施,是以放弃若干其他同类政策作为代价的。因此,与其他具有同类特点的政策相比,这种政策所带来的净收益最大。坏政策的含义刚好与好政策的含义相反。\n出现坏政策的原因:一是由于改变某种体制或政策的代价太高。特别是在那种政策的改变所带来的长期效果比较好,但短期效果不太大而代价却很高时,尤其如此,如我国的价格改革。而是体制和政策的运作只有利于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一方面利用国家机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利用其特殊地位,给人们以假相,似乎它们在为国家、集体谋福利。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所谓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即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n(2)政府工作的低效率造成低效率的原因有:一是政府工作缺乏竞争;二是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激励;三是监督信息不完备。\n(3)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包括两个方面:即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五种情况的扩张:其一,政府以供给公共物品和消除外在效应为唯一职能时的扩张;其二,政府作为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者时的扩张;其三,利益集团存在时的政府扩张;其四,官僚机构与政府扩张;其五,财政幻觉与政府扩张。\n(4)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最常见的政府寻租活动有:其一,政府的特许权;其二,政府的关税与进出口配额;其三,政府定货\n2、政府失灵的根源(1)有限信息(2)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3)认识、决策、执行与生效时滞(4)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n讨论思考:1、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企业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学习型政府)内涵的由来及评析。2、政府的“为”与“不为”(关于政府“有限管理”的思考)。3、政府经济管理低效的内在原因和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途径。\n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n一、公共产品的定义(一)公共产品的特征1、私人产品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消费和生产的可分性——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较低2、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n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非排他性表明无法将不付费的人排除在该商品的消费之外。(技术上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例:新鲜空气)(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对公共产品的享用无需付费)。(可以搭便车)\n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搭便车别人也不会有意见)(即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n公共产品的特性表明,由于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没有办法排除任何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实现配给是不可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由于一个人消费公共产品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的数量,将公共产品多供给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所以要排斥任何人使用或消费一种公共产品是不合理的。\n(二)公共物品的分类(1)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严格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条件,较典型的例子是国防。此外,外交、法律、法规、收入分配等也具有类似的特征。(2)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即不纯粹的公共物品,包括俱乐部产品(clubgoods)和公共资源(commonresources)两种类型。\n俱乐部产品,它的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例如可以收费的公路桥,以及公共游泳池、电影院、图书馆、加密电视节目、大学里教师授课等。公共资源,它的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地排他。例如公共渔场、公共牧场等。\n产品分类排他性有无竞争性有私人产品公共资源无俱乐部产品纯公共产品\n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1、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就是某一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私人产品因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故可以通过横向加总得出真实的市场需求曲线。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故可以共享,无法横向加总,但可根据同一产品量,不同人出价不同(收益不同),从而进行纵向加总。但其需求曲线是虚拟的。\n(二)林达尔均衡及其虚拟性公共产品有效供应的机制;林达尔均衡图林达尔(瑞典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大小,来承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则公共产品的供给就会达到有效率的水平。这在西方财政理论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n三、公共物品的效率在理论层面,哈丁的公共用地悲剧,“囚徒困境”博弈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都是公共物品低效率的模型化分析。(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会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方书P34)林达尔均衡的实现需要严格的条件。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表达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的大小。第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的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偏好。\n1、哈丁的公共用地悲剧加雷特·哈丁。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共用地悲剧”理论。在此理论中,他设想了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畜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只承担公共用地退化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就会出现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的现象。这就是悲剧所在,在信奉公共事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事物中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n2、“囚徒困境”博弈“囚徒困境”博弈囚徒2不承认承认囚徒1不承认各1年囚徒1:10年;囚徒2:3个月承认囚徒1:3个月;囚徒2:10年各8年\n3、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奥尔森在他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其原因是理性的个人在实现集体目标时往往有“搭便车”的倾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存在,即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并且集团内存在迫使或诱使集体利益的选择性刺激机制,在这种条件下“搭便车”倾向会得到遏制。\n讨论思考:1、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思考。2、公共物品的生产是否只能由政府部门生产?\n关于公共产品的生产1、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中央政府直接经营。例造币厂和中央银行。地方政府直接经营。例一些保健事业、医院、警察、防火、供水、供电、图书馆等2、公共物品的私人部门生产(1)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败”。\n(2)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可能性戈尔丁认为没有什么产品或服务是由其内在性质决定它是或不是公共产品,存在的只是供给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方式,即“平等进入”和“选择性进入”。继戈尔丁之后,德姆塞茨在《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一文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的地生产公共产品。上述学者是从理论角度论证了私人生产公共物品的可能性,而科斯则是从经验的角度论证了这种可能性。众所周知,灯塔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只能由政府提供。科斯在《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认为,从17世纪开始,在英国,灯塔一直是由私人提供的,并且不存在不充分供给的情况,政府的作用仅限于灯塔产权的确定与行使方面。\n(3)私人部门成功生产某些公共产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私人部门生产的一般是准公共产品。第二,准公共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第三,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第四,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n(4)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形式一是私人的完全供给。二是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三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n(5)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中政府的作用第一,政府要为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者提供制度激励。例:私人承包高速公路,政府确保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第二,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对此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制。例,不对消费者提供完全信息,环境污染等。第三,在私人生产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给予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某种支持。例组织消费者成立关于该种公共产品的协会等。\n政府在公共产品私人部门生产供给中的作用表明,在公共产品供给上不存在市场和政府的完全分野,实际上,二者的作用是互补的。政府并不是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在政府之外还存在其他成功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形式。这意味着随着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组织力量的发展,政府作为公共领域垄断者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公共领域的治理已出现了某种多中心倾向。公共领域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否认了政府作为单中心治理者的合理性,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主张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n四、外部效应及其纠正(一)外部效应的分类生产的外部正效应(养蜂);生产的外部负效应(废气、废水);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注射预防疫苗);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吸烟、交通堵塞)。\n(二)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社会收益=私人收益+外部收益(三)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1、一体化2、产权与科斯定理\n所谓产权,通常指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科斯提出的解决外在性问题的思路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也就是在主流经济学所假定的世界里,不论权利的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使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资源的有效率配置。科斯定理的结论是新奇的,它认为市场不能矫正外在性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在存在外在性的情况下,政府不干预,有关各方之间的自愿谈判仍然可以解决外在性问题,其结果是有效率的。\n科斯定理至少包含三个假定:(1)产权是明晰的(2)产权可以自由交易(3)交易费用为零3、社会制裁—道德的作用\n(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1、罚款或征税2、补贴3、公共管制4、法律措施\n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n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n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决策的决策过程和结构,重点是研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从中探索政治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n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n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n什么是公共选择私人选择基本上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换自主地完成的,因此进行私人选择的决策行为又被称为市场决策。公共选择是与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n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不同特点私人选择(市场决策)公共选择(非市场决策/集体决策)决策涉及的资源配置领域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决策过程、程序市场过程/市场程序政治过程/民主政治程序决策的工具货币选票政治选票决策的原则特点自愿原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个人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消费量=需求量消费量与需求量可能不相等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有直接的联系没有直接联系个人消费-支出关系的特点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只存在总税收与总公共开支的对应关系供求双方的决策影响力供给方:厂商需求方:消费者双方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供给方:政府机构需求方:投票人供给方(政府机构)可能拥有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力决策的调整过程迅速、及时较缓慢\n讨论思考:关于政府是否是“经济人”的讨论。詹姆斯·布坎南\n二、公共选择的起因起因:公共物品与“逃票乘车”;“囚徒困境”与合作博弈;外在性与科斯定理需要公共选择的理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问题;信息问题;交易费用问题\n三、投票规则(一)一致同意规则优点:照顾到每一个投票者的利益;可以避免“搭便车”的行为发生。缺点:非常复杂、费时、昂贵,决策成本高;容易引起冲突、威胁和恐吓;会鼓励人们采取策略行为。\n(二)多数通过规则1、两种方式简单多数规则:超过半数比例多数规则:超过半数基础上达到一个特定的比例,如2/3、3/5、4/5。\n2、多数投票规则的特点:(1)不同意的少数派的利益被忽略甚至被损害。(2)其决策结果具有强制性,它允许多数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少数人,从而使他们成为“倒霉的少数”。(3)这种规则的决策成本相对一致同意规则较低,但却容易造成投票悖论。(4)此规则难以避免集体决策中参与者之间的策略行为。\n(三)其他投票规则1、加权规则一个集体行动方案对不同的参加者会有不同的重要性。于是,可以按照重要性的不同,给参加者的意愿“加权”,即分配选举的票数。相对重要的,拥有的票数就较多,否则就较少。所谓加权规则,就是按实际得到的赞成票数(而非人数)的多少来决定集体行动方案。2、否决规则这一规则首先让每个参加对集体行动方案投票的成员提出自己认可的行动方案,汇总之后,再让每个成员从中否决自己所反对的那些方案。这样,最后剩下的没有被否决掉的方案就是所有成员都可以接受的集体选择结果。如果有不止一个方案留下,就再借助其他投票规则来进行选择。(高鸿业书P394)\n补充:最优投票规则选择(参见方书P72)决策总成本=决策成本+外在决策成本一致同意规则虽然好,但成本太高,降低成本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同意”的百分比,如果把一致同意的100%降低到90%、80%甚至60%,决策成本就会相应降低,但是因为多数通过的方案可能有人反对,因此决策成本降低的同时,外部性成本却相应上升,反对的少数人要承担多数人强加给的损害。一项好的决策规则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也就是两种成本之和最小化的规则。\n四、多数票规则存在的弱点(一)投票悖论(投票循环)1.投票悖论现象18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孔多塞和数学家博尔塔观察到多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均衡而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这种现象备称作投票悖论(theParadoxofVoting)\n假定有三个选民1、2、3,三个备选方案A、B、C,分别代表低预算、中间预算和高预算。每个人的偏好顺序以他对于这三种方案的排列顺序表示出来: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个人1ABC个人2BCA个人3CAB\n选择方案个人3个人2个人1选择次序第一第二第三OABC双峰偏好\n2、阿罗不可能定理既然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循环,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罗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阿罗的这个结论又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impossibilitytheorem)又称作“阿罗悖论”。\n阿罗的结论给了福利经济学以致命的一击。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现在根据阿罗的这个结论,“社会需要什么”尚不可知,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福利函数存在的依据。\n讨论思考:如何理解阿罗的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n3、投票悖论的消除(1)表决程序的安排在多数票规则下,如果首先确定一个投票(或表决)程序,集体选择将会获得确定的结果,投票循环不再发生。在上述表格的例子中,如果我们先在A和B之间进行表决,胜者再与C进行表决,显然C将最终获胜。如果改变选择程序,先在B、C之间进行选择,胜者再与A进行选择,然后胜者再与B进行表决,显然B将最终获胜。\n因此,在多数票规则下,究竟鹿死谁手,往往取决于表决程序安排;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常常就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力。在多数票规则下,操纵投票程序可以控制表决结果,这是多数票规则的一大缺陷。\n(2)偏好的限定A.单峰偏好所谓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一个方案偏好程度最高,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方案的偏好程度。离开这个方案后,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逐渐递减。\n仍假定有三个选民1、2、3,三个备选方案A、B、C,分别代表低预算、中间预算和高预算。每个人的偏好顺序以他对于这三种方案的排列顺序表示出来: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个人1ABC个人2CBA个人3BCA\n选择方案个人2个人3个人1选择次序第一第二第三OABC单峰偏好\nB.中间投票人定理中间投票人定理在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行为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任何一个政客要想获得大量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纲领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在一个社会中,走极端的总是少数人,要想使自己的方案赢得支持,就要争取这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社会成员的支持。\n(二)产生无效率的投票结果所谓有效率是指投票通过的公共支出数额恰好等于从这一公共支出额中受益的所有投票者愿意支出的数额。公共选择过程中,投票人通过选票揭示自己的偏好,在简单多数规则下,少数派的利益会被忽视,特定公共产品的生产可能过度或不足,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就是说,一方面,政府能够通过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来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政府也有可能在未能提供经济上有效率的公共产品的同时,错误地提供了一些经济上无效率的其他公共产品。\n案例1:对社会整体有利的方案没通过无效率的投票:是否建设社区街心花园单位:元投票人个人税收付出个人效用净效用投票结果A300700400赞成B300250—50反对C300200—100反对整体效应9001150250不通过\n案例2:对社会整体不利的方案通过无效率的投票:是否建设社区游泳池单位:元投票人个人税收付出个人效用净效用投票结果A300100—200反对B30035050赞成C30035050赞成整体效应900800—100通过\n(三)投票交易1.单维议案及多维议案所谓单维议案,是指每次只投票决定一项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或一种类型的议题。例如,或者投票决定教育支出问题,或者投票决定国防支出问题等。所谓多维议案,则是指每次投票要同时决定两个或更多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是决定总开支规模及其在不同的公共产品上的分配比例问题,或者简而言之,就是包含一揽子不同类型项目的议案。\n2.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在自由竞争的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他的偏好强度都可以通过他愿意对某种商品支付较高的价格(直至达到他的预算约束的上限)或购买较多的数量表达出来。\n在政治市场上,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对各种可选择方案的偏好强度是不一致的。多数票规则的缺陷之一是没有照顾到各个人的偏好强度。无论一个人对某种方案的偏好多么强烈,他也只能投一票,这就使他没有机会表达他的偏好强度。因此,由多数票通过的方案或政策可能会无视少数人的利益。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位居少数的投票者可能会采用互投赞成票或投票交易技术。\n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投票者方案ABC甲-522乙-566丙3210丁3-5-5戊3-7-7效用总和-1-26\n三个方案进行表决,都将以3:2获得通过,但从总效用看,仅有方案C“合算”。假定甲和戊同意“交易”投票,即甲同意否决方案B,戊同意否决方案A,则方案A、B将以3:2被否决。C方案得以通过,甲和戊的总体利益得到改善。讨论思考:关于投票交易的评价\n五、公共选择的政治行为分析(郭书P210)(一)选民的行为1、影响选民投票的因素唐斯的经典著作《民主的一种经济理论》(1957)中建立的“理性无知”模型最早系统分析了选民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投票。该模型认为,选民是否参加投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二是其投票对公共选择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或影响程度。\n2、影响投票率高低的因素研究表明:选民越多,则投票率越低;选民越一边倒,投票率越低;选举越不重要,投票率越低;候选人观点越相近,投票率越低;信息越容易得到,投票率越高;选民越有参与感和责任心,投票率越高。\n3、选民对公共决策的态度除了投票率问题外,选民行为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选民对不同公共决策的态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例如,在公共收入政策方面,选民们总倾向于少纳税,反对增加税收;但在公共支出决策方面,选民们又希望政府能够免费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n(二)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郭书P212)唐斯提出的理性政治人假说认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政治家和政党,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当选执政。\n(三)利益集团的行为(郭书P217,韩教材P68)1、利益集团的含义利益集团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自然人和法人)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并采取行动维护自己利益的团体。\n2、利益集团的作用利益集团与当选议员(政治家)、官僚形成一个“铁三角”;议员批准项目、官僚实施项目、利益集团从中得益,从而使广大分散的选民在公共决策中处于劣势地位。利益集团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公共决策过程:首先,为缺乏信息的选民免费提供信息,竭力鼓动选民支持自己;其次,向政治家或议员们提供他们的缺乏的专业技术信息,对他们进行游说;第三,向议员他们提供政治资助,鼓动他们通过有利于利益集团的议案;最后,与其他利益集团相互捧场,互投赞成票。\n3、利益集团的成因第一种解释以大卫·特鲁曼和罗伯特·道尔等人为代表。被认为是传统的利益集团理论。第二种解释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第三种解释由罗伯特·萨利兹伯里等人提出,政治企业家理论。\n4、利益集团的评价评价利益集团的影响力,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如果利益集团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尤其是物质经济方面的私利,那么,利益集团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相反,如果利益集团关心的利益是利他主义的,那么,利益集团的影响就可能是积极的,将有助于民意的表达或者说有助于社会成员在更深层次上参与民主过程。奥尔森对此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他将利益集团分成,生产性的和分配性的两种,认为多数利益集团都是分配性的。多元论者认为,数量众多的利益集团相互作用将会形成一种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均衡。\n讨论思考题:我国利益集团的现状与发展\n六、寻租理论(方书P116,韩教材P71)1、寻租理论的兴起寻租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学家们在讨论垄断、关税和政府管制所造成的社会损失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学者一般把塔洛克和克鲁格看作是寻租理论的开山鼻祖。寻租是指个人或团体所进行的占有或获取具有固定供给量的生产要素的要求权的努力。(厉以宁2003)\n2、寻租、寻利与避租寻租和寻利的主要区别是:寻利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会通过生产新产品或重新配置资源来创造价值;寻租则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这种活动通过浪费有价值的资源来消灭价值。在寻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利益集团为了获得某种租金展开游说活动,试图从政治家或政府那里获得某种对自己有利的限制,而另一个或另一些集团为了避免这种限制损害自己的利益,会展开反对这种限制实施的活动。这后一种活动被称作“避租”。避租活动也需要耗费资源,因而也会造成浪费。避租活动是由寻租活动引起的,没有寻租就不会有避租。\n3、寻租的成本分析寻租示意图(参见樊书P93)价格PmPcL边际成本数量R寻租的成本\n寻租的社会成本体现在:一是,保持垄断地位的支出;二是,政府对这类支出做出反应的努力;三是,寻租行为所引起的第三方的各种扭曲行为。举例:新铁路线的铺设\n4、创租和抽租(方书P124)政府的“无意”设租;“被动”设租;“主动”设租(参见韩书P71)抽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或对私人生产者提出两种威胁:一是政治家提出削减价格的威胁(对垄断的价格管制);二是政治家提出提高成本的立法威胁(征收特许权税)。\n5、寻租与制度(方书P131)如果在一种制度中,人为地限制供给,人为地让价格提高到市场出清价格水平以上,那么,获得这些权利来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就可以获得租金。政府颁发的许可证、配额、执照、授权书、批文、特许经营证等,其中每一项都有政府创造出人为的稀缺。这种稀缺创造出潜在的租金,由此引起寻租活动。如果在一种制度中,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就不需要由政治来配置资源。一旦一种制度不让市场发挥作用,或者市场的配置功能受到干扰,政治必定介入。在这种制度中,个人、企业家和集团将更多地通过政治活动来寻租,而不是更多地通过市场活动来寻利。\n七、官僚理论在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中,立法决策过程确定的是公共产品的需求,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则是由各级政府行政机构来具体组织的。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行政机构及其内部的公务人员统称为官僚。\n1、官僚机构和官僚集团的特点官僚机构的特点:在官僚机构中,不存在竞争;非利润化;反应迟钝官僚集团的特点:官僚实行任命制;官僚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官僚集团有着强大的影响力。2、官僚的追求-预算最大化\n3、政府规模的增长(韩书P79,方书P171、P189)政府规模的衡量一是政府雇员人数;二是公共支出(政府费用)的增加。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政府支出/GDP政府规模的绝对扩大:政府规模的相对扩大:政府规模增长的解释(方书P189):利益集团促成政府增长(修路的例子);财政幻觉假说;官员政治的必然性\n讨论思考题:1、官僚部门运行低效率的原因与解决思路。2、公共选择领域如何解决委托-代理人问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3、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n第五章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共预算、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n一、公共预算(一)公共预算的内涵及特点内涵:在公共经济中,狭义的公共预算就是政府预算,也称政府公共预算,是指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对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计划。特点:预测性、法律性、综合性、公开性\n(二)公共预算的分类1、按预算编制依据: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2、按公共预算编制范围和预算技术组织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3、按财政平衡原则: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平衡预算\n(三)公共预算的层次和功能层次:一级政府,就有一级预算。我国现设五级预算:中央人民政府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人民政府预算,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预算。功能:1、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2、对政府支持进行控制\n讨论思考:1、西方国家预算实践的借鉴。2、我国国家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革。\n二、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一)公共支出的定义特征分类1、定义公共支出指公共机构通过政府财政部门在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2、特征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公共支出的主体是公共部门;公共支出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非市场营利性。\n3、分类按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支付按支出的目的分类: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按支出的利益范围分: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此外,按政府层次分:联邦(中央)、州(省)、地方政府支出等;按照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n(二)公共支出的规模与增长理论1、公共支出的规模的衡量绝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2、公共支出增长理论(1)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法则)(2)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3)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n3、影响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1)国家职能的扩大(2)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大(3)经济与收入的增长(4)人口的不断增长(5)技术的发展\n(三)公共支出的结构1、公共消耗性支出(1)公共消费支出(2)公共投资支出2、公共转移性支出(转移支付)(1)社会保障支出(2)财政补贴\n(四)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1、公共部门的效益分析与私人经济部门的不同2、公共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2)最低费用选择法(3)公共劳务收费法\n讨论思考:我国公共支出的现状(总量、结构、效益)、问题及改革。\n三、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一)公共收入总述定义:公共收入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向私人部门和个人筹建的一种收入。它标志着一部分社会资源由私人部门转向公共部门,公共收入的筹集和使用应当由社会公众来决定和监督。\n1、公共收入的形式(1)税收收入;(2)债务收入;(3)国有资产收益;(4)政府费收入;(5)其他收入\n2、公共收入的结构(1)公共收入的所有制结构(2)公共收入的部门结构(3)公共收入的地区结构3、公共收入的规模分析(1)公共收入规模的衡量绝对量及其指标;相对量及其指标(2)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制度因素;价格因素\n(二)税收理论1、税收的定义和特征关于定义:税收属于分配的范畴;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分配的目的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2、税收的三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n3、税收的分类(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流转税(商品税);所得税(收益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2)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直接税间接税(3)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分:从量税从价税(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价内税价外税(5)按税收的归属关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6)按税率分:累进税比例税\n4、税收原则(韩书P269,郭书P308,樊书P198)(1)古典税收原则A.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B.瓦格纳的税收四项九端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包含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包含税源选择原则和税种选择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包含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包含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n(2)现代税收原则首先,公平原则横行公平:纵向公平:两个子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其次,效率原则A.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B.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n5、税收负担与税收转嫁(1)税收的负担(韩书P280)A.宏观税收负担B.微观税收负担(2)税收转嫁与税收归宿A.含义(韩书P283)税收转嫁:税收归宿:税收转嫁与逃税:\nB.税收转嫁的形式(樊书P187,韩书P283)前转、后转、消转、税收的资本化棉花商-纱商-布商-消费者(向前辗转转嫁)布商-纱商-棉花商-农民(向后辗转转嫁)C.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某种产品需求弹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则税收负担越难以向前转嫁给需求方,而只能由供给方自行负担或向后转嫁。(奢侈品、资本密集型产品)\n反之产品需求弹性越小、供给弹性越大,则税收负担越容易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向前转嫁给买方。(生活必需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简而言之,买卖双方在价格变化时产量的调整能力越强,越是容易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可以承担较少的税负。D.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对某种产品征税(食品税)的一般均衡分析:结论:从消费的角度看,对某产品征税,税收负担不仅会落在直接征税产品的消费者身上,也会落在所有消费者身上。(向前转嫁)\n从生产的角度看,就征收食品税而言,会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下降,也就是说各个行业的劳动者都将承担税负。(向后转嫁)对某一部门的某种生产要素收入征税(对制造业资本收入征税)的一般均衡分析:结论:政府对某一部门的某一种生产要素征税,其影响亦会波及到整个经济,不仅该生产部门的该要素所有者要承担税负,其他生产部门的该要素所有者也要承担税负。以上分析表明,不仅产品税,甚至要素税都存在转嫁的可能,因而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划分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其区别仅在于转嫁的难易不同。\nE.税收转嫁的条件(韩书P284)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难以转嫁。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的关系。\n6、最优税收选择(樊书P196)(1)税种的配置问题(2)税源的选择问题(3)税率的安排问题第一,税率水平的确定拉弗曲线(韩书P280)第二,税率形式的确定比例税率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而累进税率更有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一般而言,商品税比较适合采用比例税率,而所得税宜于采用累进税率。\n(三)公债理论(韩书P304)公债的分类:中央债(国债)、地方债公债的功能:筹集资金(战争、建设、偿债,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调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n讨论思考:1.我国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2.当前我国公共收入的规模、水平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3.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分析\n第六章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实践\n一、财政政策(韩教材P143)(一)财政政策的含义与特点(郭书P128)1、含义:财政政策就是国家为了调节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而调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总称。2、特点:直接性(相对价格政策、货币政策而言);强制性(通过立法形式)(问题:程序复杂、时滞严重)\n(二)财政政策的手段和功能1、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等(郭书P132)2、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韩书P145)\n(三)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作(韩教材P147)1、财政政策的类型按手段分:税收政策、公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公共支出政策、预算政策。其中预算政策按照预算收支的对比状态可分为:膨胀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n2、财政政策的运作(1)财政政策的自发稳定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通胀—收入增加—税收增加—抑制需求上升幅度通紧—收入减少—税收减少—抑制需求下降幅度财政支出方面—转移支付:通胀—收入增加—转移支付减少—抑制需求上升幅度通紧—收入减少—转移支付增加—抑制需求下降幅度\n(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通胀—抑制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公共工程开支减少政府购买减少转移支付通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公共工程开支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平衡财政与功能财政问题分析\n讨论思考题:我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评价\n二、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目标(韩书P155)(二)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政策工具(韩书P158)(1)法定准备金率(2)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2、选择性政策工具(韩书P161)\n(三)货币政策的运作(郭书P143)通胀—抑制性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货币总额减少—利率提高—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通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货币总额增加—利率降低—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n(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韩书P172)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的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组合形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一紧一松以上阐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还需要相应有效的市场传导条件或机制。在中国,由于市场结构并还完全,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条件的政府安排。因此,宏观调控政策能否发挥自己不仅仅是政策本身的问题。\n讨论思考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n三、产业政策(郭书P147)(一)产业政策的含义产业政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旨在弥补或修正市场机制缺陷,带有特定指向的产业发展政策的总和。简而言之,产业政策就是由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从最完整、最广义的定义来说,产业政策包括了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n1、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有关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构成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及各产业产值的比重构成。产业结构政策是最狭义的产业政策,也是产业政策的核心部分。\n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实质上也是产业结构政策,但它是关于产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的。产业结构是有关“产业间”的结构问题,而产业组织则是有关“产业内”的结构问题。所以。对产业政策最普遍的解释是它是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的合称。3、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也叫产业区位政策。它是指地理空间中的资源配置结构。\n(二)产业政策的特征1、更深层的干预色彩。2、更强烈的赶超意识。3、更着重于调节供给。4、更长的调节时间。\n讨论思考:1.产业政策的选择(电信、电力)2.产业政策作用的局限性分析\n四、收入分配政策(一)收入分配问题(韩书P176)1、含义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一个社会内部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和占有,即把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产品分归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所有的行为和活动。从表现形式上看,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从本质内容上看,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收入分配的内涵涉及四个问题:分配什么;谁来分配;分配多少;如何分配\n2、收入分配的分类(韩书P178)(1)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2)初次收入分配与再次收入分配(3)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n3、收入分配的理论流派(樊书P223)(1)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英国哲学家边沁,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穆勒一起创立。基本主张: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该是为了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不能在收入分配上搞平等。(2)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哲学家罗尔斯,1971年,提出政府应选择公正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主张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都付了最大化。因此,政府应推行收入分配平等化的公共政策。\n(3)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哲学家诺齐克特提出,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再不平等也是公正的。他坚持在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选择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为重要。(4)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n(5)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之争旧福利经济学英古典经济学家庇古主张国民收入最大化,分配平等化和国民收入增长的稳定化。新福利经济学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妨碍效率。关于效率与公平:按经典经济学的解释,效率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换而言之,效率是指蛋糕的大小,公平是如何分这块蛋糕。在经济学家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由于激励机制在起作用,当政府为把蛋糕切得更均匀而努力时,人们惊讶的发现蛋糕已经变小了。因为富人被迫把财富转移给穷人时,他工作劲头小了,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动就少了。(樊书P232)\n(二)收入分配政策(郭书P160)1、类型(1)超分配性收入分配政策(2)平衡性收入分配政策(3)紧缩性收入分配政策\n2、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缺陷与解决: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社会公平的价值观,缺乏公正的规则制定秩序,缺乏有力的监督力量,缺乏责任和权利对等的基本产权原则,改善当前社会分配差距过大的状况,是今后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当前而言,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建立健全法制以减少黑色或灰色收入的源头、推出系列配套政策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和地区发展差异过大问题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n讨论思考:1、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政策的思考(收入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及解决)。2、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与改革。\n第七章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三:政府管制的理论与行为\n一、政府管制的含义1、政府管制是指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政府管制包括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大类。政府管制的方式主要有:禁止特定行为(印钞、制毒);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确立资格制度(个人资格、企业准入);检查、鉴定制度;基准、认证制度等(郭书P105)\n2、政府管制包括三个构成要素:第一,政府管制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第二,政府管制的客体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通常被称为被管制者;第三,政府管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规则或制度。\n3、政府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表现在:(1)一般的公共产品都是有形的,政府管制是无形的,只表现为法律制度、规则等。(2)一般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可能具有多元性。但政府管制的供应权具有垄断性,只能由政府独家供应。(3)一般公共产品能为消费者提供基本相同的利益。但政府管制要受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专用性”,即在一国被认为是成功的政府管制,在另一国不一定合适。\n二、政府管制的主要理论1、公共利益理论(韩书P101,郭书P107)2、政府管制俘虏理论(韩书P102,郭书P107)\n三、经济性管制(韩书P107,郭书P107)1、经济性管制的概念与管制领域概念:经济性管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管制。领域:自然垄断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领域2、经济性管制的内容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市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n四、社会性管制(韩书P111)1、社会性管制的概念与领域概念: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保护环境、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定特定行为的管制。领域:卫生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美国社会性管制称为HSE管制—healthsafetyandenvironmentalregulation)外部性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社会性管制的基本理论。2、社会性管制的内容环境污染的管制;对产品质量的管制;对工作场所安全的管制;对卫生健康的管制\n五、政府管制失灵和放松管制(郭书P109)价格管制的目的在于创造人为的市场力量,但实施结果使企业不仅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不感兴趣,反而还会由此引致各种扭曲行为。进入管制的本来目的是防止毁灭性的过度竞争,但实施中往往成为限制正常竞争、保护垄断者既得利益的制度安排。西方20世纪70年代声势浩大放松管制运动。放松管制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完全撤销被管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二是部分取消管制,或原来严格、繁琐的规则条款变得较为宽松、开明,如进入管制中,由原来审批制改为备案制。\n讨论思考:1、我国政府管制的改革。(经济性管制的加强与放松;社会性管制的趋势与政策思路)2、我国政府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n第八章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之四: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n一、国有资产管理的概述(郭书P413)(一)国有资产的含义和分类1、国有资产的含义广义的国有资产:广义国有资产通常是指国家所有的一切资产,是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包括:国家以各种形式形成的对企业的投资及获得的收益等经营性资产;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国家依法拥有的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资源性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就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权益。\n2、国有资产的分类(1)按是否参与经营活动分类,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从事经营活动,能够实现资本金增值的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按其性质又可划分为垄断性行业和非垄断性(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前者如铁道、邮电、通信行业的国有资产,后者如冶金、化工、机械行业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不从事经营活动,不能实现增值,只能有效、合理地加以使用的国有资产,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就属于这一类。但是,事业单位利用这些国有资产从事业务,也会程度不同地取得一些收入,称作事业收入。资源性国有资产,又称国有资源,是指大自然形成的,通过开发利用,可以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国有资产,例如,属于国有土地、矿藏、森林、草场、水资源等。\n(2)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固定资产是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是指由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铁路、桥梁、电站等劳动手段所组成的资产,它们直接参与生产活动。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是指机关、部队、学校、医院、俱乐部等的建筑物和设备以及企业所占有的职工食堂、幼儿园、职工医院等。流动资产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不断变换其形态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债权、货币资金等其他流动资产。其他资产是指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外,属于国有的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及开发权、使用权、专利权、出版权、商标权等,以及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n(3)按有无实物形态分类,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产,如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等。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又能较长期地提供某种特殊权利或有助于取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如专利权、版权、商标权等。(4)按资产存在地域不同分类,可分为境内资产和境外资产。\n(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与特征1、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凭借所有权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n2、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1)国有资产管理是以产权所有为基础的管理这是国有资产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具有双重经济职能;一是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二是生产资料所有者职能。(2)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双重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双重性,指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不仅强调资产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目标,同时还要考虑资产经营活动的非营利性目标。(3)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国有资产不等于国有企业的资产,而是资产所有权应归国家所有的全部资产。国有资产管理范围的全面性还表现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性。(4)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结合,以价值管理为主\n(三)、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1)确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国有资产投入的管理(3)国有资产存量经营的管理(4)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管理(5)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6)涉外国有资产管理(7)国有资产处置的管理\n二、公有企业(韩书P122)1、公有企业的含义、特征与功能含义:公有企业是指产权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企业。公有企业与一般的股份企业有严格区别,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归属于股东,而公有企业不是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讲,而是从产权归属的角度讲。公有产权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而且不能量化到个人,这是公有产权的基本特征。由于国家通常被认为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所以公有企业通常又被称为国有企业。\n特征:行为目标的公共性;调节机制的计划性;活动领域的特定性;考核标准的社会性\n功能:集中表现:弥补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公有企业可以调节私人经济部门的资源配置结构:第一,可调节私人经济部门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第二,公有企业可以调节私人经济部门资源配置的地区结构。公有企业还可以纠正私人经济部门的微观资源配置行为。如,对于自然垄断现象。\n从收入分配角度看:产权公有意味着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能力的强弱,从而否定了由于非劳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这就是公有企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所在。\n从稳定经济角度看:公有企业通常分布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这为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公有企业可以直接执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n2、公有企业的效率(1)公有企业生产私人产品的效率(2)公有企业生产公共产品的效率\n(3)公有企业效率的实现A.明确公有企业的公共属性或政府属性是公有企业效率实现的认识前提B.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公有企业效率实现的根本出路首先,国有企业改革应置于国有资产存量调整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第一,调整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比例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占比例太大,而非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占比例太小。\n第二,调整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内部的比例关系国有资产在生产经营领域所占份额主要取决于私人资本的力量在发展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所能达到的程度。第三,调整非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内部的比例关系一是,非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应优先配置在立法、行政、司法、外交、国防等部门,因为这些部门担负着向社会提供纯公共产品的职责。二是,应配置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第四,调整国有资产的地区布局应适当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n其次,国有企业改革应与国有资产的增量调整结合起来第一,合理界定政府财政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一是政府应从事公益性项目投资;二是政府应从事基础性项目投资;三是政府应该从竞争性项目投资中退出。第二,正确处理政府财政与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n讨论思考:1、西方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启示与借鉴。2、我国政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n第九章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五:地方公共经济\n一、地方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方面。其中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而资源配置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n二、地方公共产品地方公共产品的空间限制及层次性。空间限制是指收益范围界限的限制。(全国性公共产品:国防、外交;地方性公共产品:交通、环保)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之分就是层次性在地理范畴内的表现。其标准是受益范围的大小。因受益范围不同而得出的公共产品层次性的理论,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是讨论集权与分权孰优孰劣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关于效率问题的角度,地方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供应。\n地方公共产品的特征(黄恒学P392)1.效益上的地方性2.存在溢出效应和拥挤效应3.提供的层次性4.市场的相似性\n\n三、俱乐部理论与蒂博特模型(一)俱乐部理论布坎南的游泳俱乐部\n麦圭尔关于最优地方政府规模的分析\n(二)蒂博特模型以“用脚投票”理论论证了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问题。人们通过投票行动来选择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按自己的偏好来供应一定水平的公共产品,使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水平与其所征收的税收达到平衡。这样,从偏好出发的地理选择便形成各个社区(地区)公共产品的最佳供应水平。\n蒂布特认为,人们之间偏好的不同以及人口的流动性,制约着地方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如果有许多地方和相应的地方政府,且每一地方分别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哪个地方提供的公共产品最适合于他的需求偏好,他就会选择前往那个地方居住。通过这种“以脚选择”,表明了人们对某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偏好,这就如同人们表明自己对市场上某种私人产品的消费偏好一样。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刺激着企业最有效地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与此相似,人们的选择也刺激着地方政府,努力生产并提供本地居民偏好的公共产品。\n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地方分权的好处: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公众,因此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辖区内的选民需求和偏好。有利于地区居民的偏好在地方政府的政策中得到显示;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有利于制度创新,增加更多的选择;有利于缩小政府规模\n要从分权中获得好处,要有三个前提:分权的单位必须足够小;民主制度和投票机制的健全是居民选择和显示偏好的关键;居民必须有迁徙的自由,真正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n五、地方政府的收入(一)地方税收的“四不原则”和六条标准英国学者大卫.金在《财政层次性:多级政府经济学》(1984)等著作中提出地方政府收税的“四不原则”。第一,地方政府不应征收高额累进税;第二,地方政府不应征税基流动性很大的税;第三,地方政府不应征收可将大部分归宿转嫁给非本地居民的税种;第四,地方政府不应征收不直接为本地居民所察觉的税。\n大卫.金的“四不原则”是立足于地方政府而言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税收划分来看,以下6条标准应该得到确定:第一,具有再分配性质、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税种征收权归中央政府所有;第二,流动性税基的税收应由中央政府征收;第三,税基分布不平衡的税应为中央税;第四,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收也应由中央政府征收;第五,归宿易转嫁型税收也应由中央政府征收;第六,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来征收。\n按照上述原则和标准,中央政府应该征收下列税收:(1)个人所得税和法人税;(2)增值税;(3)资源税;(4)关税。同样,地方政府征税原则应是地方公共产品受益者公平负担。具体来说,下列税种是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土地税、房产税、零售税等\n(二)地方政府的收费与举债1、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收费是对享受特定行政服务的人收取的费用。符合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应主要两个问题:第一,收费要合理。所谓合理不合理的标准是,会不会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第二,收费要兼顾公平与效率。2、举债。问题是要不要对因举债而筹来的资金的用途加以控制。古典派经济学家认为没有必要对资金用途进行控制。反对派认为,对地方政府的借贷活动必须严加控制,不得把借贷资金用于日常性开支。\n六、地方政府的补助(一)补助地方政府的必要性1、纠正外部性2、纠正横向财政不平衡3、纠正纵向不平衡4、最低服务标准5、政策诱导\n(二)补贴的手段与效益1、无条件补助(一般性补助)2、有条件补助(选择性补助)第一,专项补助第二,配套补助\n讨论思考:1、美国和日本分税制的比较及其启示。2、我国的地方公共经济研究。(我国分税制改革)\n公共经济学论文作业要求:1、完成一篇5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2、论文格式按正式发表的要求,应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单位(下用脚注做作者简介),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或注释。3、论文选题应涉及公共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可自定题目或从讲稿的思考题中选取。\n谢谢各位请多指正二0一三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