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经济学理论论文题目: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一、引言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正是由于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了自然资源原生的生产力阈值,才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狭隘的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之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难怪西方学者艾尔斯不无嘲讽地指出,“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n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循环经济思想萌芽,90年代,循环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兴起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追求有效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目前,中国已经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安排,遇到很多困难。这既有现实层面的问题,也存在理论层面的问题。如何避免过去的经典经济理论那种将资源与环境置于研究视野之外的做法,在理论上进行新的探求,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二、传统经济学缺陷探源实际上国内外已经有一批经济学家注意到了现有的经济理论对于解释循环经济的缺陷。我国经济学者吴季松指出“西方传统经济学已经无法解释循环经济的发展”(吴季松,2005)。更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对于现代经济学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方面:挑战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挑战既有的市场规律;挑战现代产权理论;挑战现有的环境政策(刘学敏,2004)。还有学者认为“古典经济学批评重商主义视财富为在交换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信条;而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边际效用和个人偏好主观判断的交换价格理论,…,强调通过交易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中忽略了或放弃了古典经济学生产成本和劳动价值理论,这就导致了依据个人偏好主观判断而形成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的市场交换价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致使资源循环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吴玉萍,2005)。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国内学者对于传统经济学在某些方面难以对循环经济做出合理解释的深刻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传统经济学存在缺陷?归纳国内各种学术观点,其核心点在于,传统经济学忽视了环境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点也是导致传统经济学在其他方面难以对循环经济特征提供有效理论阐释的根源。\n直至上世纪末,随着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张,资源被大量消耗与浪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与资源从供给不稀缺发展到开发能力稀缺,又发展到潜在供给稀缺。这时,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与重视。过去有两种主要观点认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可以自然而然被解决,无需过于紧张。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解决。价格会对资源的稀缺程度做出灵敏的反应,一种资源愈稀缺这种资源的价格就会愈高,从而增加了使用该种资源的成本,市场规律就会起作用。价格上涨,会促使人们寻找这种稀缺资源的替代品。笔者认为:环境与资源一直以来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稀缺性长期被忽视,致使环境与资源没有明晰的产权,没有真正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产品或商品进入市场,在市场中流动,市场缺乏对环境与资源的各种相应制度安排与运作规则,这导致环境与资源没有市场价格或市场价格严重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规律无法自发对其进行调解。\n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解决问题。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提供替代产品,维持甚至改善现有环境与资源水平。科技确实可以提升生产能力,对于自然环境与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而在实际中,存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速度能否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消耗的速度这一问题,如果在科技创新创造出相应的可能性之前,自然环境与资源就已经消耗殆尽,系统已经崩溃,生产能力已经毁灭,则这一命题便不成立。所以承认环境与资源的稀缺性,制定相应的规则与制度,拓展环境与资源对生产、消费、生活等支持力的阈值,延长环境与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时间,是科技进步、创造新的替代能力的前提。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正是由于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稀缺性认识的不足致使传统经济理论没有将其纳入市场要素加以分析,进而导致在其他方面对循环经济的解释力存在缺陷。笔者将从经济增长理论与产权理论入手,进一步探究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三、循环经济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挑战\n与现代经济增长一并而来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像保罗霍根(PaulHawken)指出的那样,“自18世纪中期起,自然界受到的损害比整个史前时代造成的损害还要大。在工业达到极高的水平,集聚和累积人工资本的成就到达巅峰之时,人类文明赖以创造经济繁荣的自然资本(这里的自然资本是指由土地、矿藏、水源、大气和生态环境构成的总体——笔者注)却正在减少,而这种损失的速率正与物质福利增长成正比例地增长。”尽管众多经济增长理论都对经济增长过程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分析,对经济增长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诸多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各个经济体的增长实践都或早或晚地、程度不同地遭遇了经济增长的困境。那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如何面对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灾难呢?很显然,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内是无法解释这一现实与理论之间的矛盾的。因为经济增长理论至今仍缺乏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有关注和研究,致使经济理论与经济增长现实相背离,出现了经济上的物质财富剧增,而资源被耗竭性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局面。纵观前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传统经济学面临着如下挑战:第一,从理论出发点来看,分析经济增长现象单纯从经济维度加以分析,并且把经济增长仅仅看做是物质财富的线性增加过程,而舍弃了资源与生态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基础性制约关系,这样就难以看到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内在关联。经济增长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人类活动过程,还与自然系统存在着许多非线性的相互耦合关系。自然系统的变迁与经济系统的变迁是非线性相关的。舍弃了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生态制约维度的考察,经济增长理论就是不完整的。从研究视野来看,将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完全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加以把握,没有看到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要素同自然资源、环境要素有机整合的过程。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企图在封闭的经济均衡条件下求得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均衡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因此,经济增长理论在考察人类物质财富增长规律时,就必须关注和研究自然环境系统规律对经济系统的内在制约性。其具体表现就是环境生态承载力的极限就是经济增长的极限,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人类经济活动的限度,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对经济规律的明显制约等等。\n第二,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缺乏生态维度。通常GDP(GNP)被视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公认指标。然而这一指标在衡量经济增长成果时并未能准确地区分成本与收益、福利与损害的差别。相反,它将许多对人类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损害都当作经济增长的成果。因此,GDP(GNP)已经严重扭曲了经济增长的真实尺度,掩盖了人类物质财富增长与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并存的困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矫正GDP(GNP)指标,使它能反映资源与环境的损益,从而充分地、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有效成果。第三,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量虽然已经被道诺斯等人内生化了,但是,仍然缺乏对自然资源代际产权的分析。自然资源产权的制度形式,决定着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决定着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代际产权值所以空缺,主要是由于传统理论更注重人创造的物质的产权,而且认为可以通过产权转移和遗传来替代代际产权。传统的经济增长制度分析,仅仅是从资源的稀缺性角度出发,局限在代内产权分析,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但是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问题未能给出制度分析和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当然就无法解说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危机并存的矛盾困境问题。每代人对资源只有使用权和保值增值的权利,而没有亏损权。如果舍弃代际共有产权的制度分析,也就难以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强约束性,结果必然出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危机并存的严峻现实。\n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现代经济增长的约束,不仅仅涉及一个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全球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现实问题,任何经济增长理论对这一问题的回避与敷衍,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是危险的。值得指出的是,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关注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相关性了。然而对于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更多是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及其著作开始关注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但是前所未有的资源、生态环境危机正在挑战人类的生存智慧和所有忽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存增长理论,加强经济与其他领域融合性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四、循环经济对制度经济学的挑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交流行为的框架。……决定了社会和经济的激励结构”。作为经济理论的第四大基石——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重要的内生变量,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只有在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发挥作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需要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它要求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齐建国,2004)。一方面,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加以分析,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循环经济出现的市场失灵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资源与环境的产权是一种代际共有、国际共有的产权,它的代际分配特征与科斯定理相矛盾,对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提出了挑战。\n1.循环经济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事实上市场也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主要是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及其功能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与不完全性、不完全的竞争性市场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有效配置的能力更是有限的,造成循环经济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1)资源与环境的公共性。资源与环境一向被视为公共财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这种公共性表现为非排他性、无偿性、强制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每个个人对资源与环境的消费取决于它向社会提供的总量。虽然它的生产包含着失去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但对其进行消费却没有机会成本。例如一个人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这也是一种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同一景色的消费。资源与环境的另一个特性是供给的不可分性。在许多情况下,个人不论付钱与否都可以对其进行消费(如对空气、阳光的消费)。既然不能被排除出去,消费者就不会为消费这类物品而付费,即所谓“免费乘车”。如空气、阳光、水、土地、矿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正是由于这些公共资源的上述特性的存在,使得资源被使用过度,环境被破坏,并造成生态失衡。以我国草场为例,由于牧地是公共财产,牧民可以随时到牧场去免费使用牧草,随着进入牧场牲畜数量的增加,当被吃掉的草量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就会导致草场退化。\n(2)外部性问题。理论界一般把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归结为资源、环境外部性造成的资源使用浪费,环境退化等后果。所谓外部性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企业,但都投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两种,资源与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具有西方福利经济学所定义的外部性特征,而且大多表现为负外部性。比如工厂排放脏水而污染了河流,将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农药与化肥污染了农作物与土地等,但却又很少体现在生产者的成本中。上述的各种外部性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尽管就每一个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他造成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对整个社会也许微不足道,但所有这些消费者和生产者加总起来,所造成的外部经济或不经济的总的效果将是巨大的,使得资源配置严重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n(3)市场不完善。很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存在,而且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格存在严重扭曲的现象。资源与环境不是无限供给的,它是否会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展起到限制作用,某种程度取决于其是否有反映自身真实成本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与环境日益稀缺,而且稀缺程度不断增加。由于过去一直没有注意到资源与环境的稀缺性,更由于其产权不明确,难于定价等因素,在过去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很少将其纳入生产要素,对其进行分析。虽然庇古、科斯等人在此方面从不同角度在理论上提出了解决方案,但由于资源与环境在产权等方面的特殊性质,致使这些理论对于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局限性。资源与环境价格严重偏离其真实价格。这一点是资源无偿占有、无偿使用、加速耗竭,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此外,资源与环境市场不完善还表现为市场垄断与不完全竞争,这是导致效率低下的根源。以我国为例,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资源与环境市场的垄断者,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主要费用由政府拨款,责任由政府承担,缺乏竞争机制而产生低效,造成资源浪费越来越严重,废弃物排放量越来越大,污染愈发严重等问题。2.循环经济对产权理论的挑战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科斯等人认为,经济外部性可以通过产权交易使其内部化。然而,资源与环境的绝大部分是一种公有的且代际共有、国际共有的公共物品。对于它的完整性,后代人也是有权拥有的。因此,即使按科斯产权交易逻辑来使外部性内部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帕雷托效果,但若考虑到后代人的权利,这种产权安排也未必是可取的。资源、环境代际产权、国际产权的分配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与科斯定理是相悖的。(1)自然资源与环境公共产权具有代际分配特性。自然资源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产权结构。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总体上看,它不仅属于今人,也属于后人,具有代际分配特性。\n洛克曾提出劳动所有权思想,即只要付出劳动,则其产品或资源就应属于劳动者。按此逻辑,对于自然资源而言,那些无劳动能力的人(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尚未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及尚未出世的人)自然就无所有权。从而当代有劳动能力的人对自然资源拥有完全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处置权利等一切权利,为当代人服务,这显然是不平等的观点,进而造成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过度利用,影响乃至危及到其他人包括后代的生存利益。因此,必须重新认识自然资源产权的代际公平性质。探讨自然资源代际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本文进行经济增长分析的一个新视角。自然资源代际产权是指对于涉及人类(包括后代)全体利益的自然资源产权界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内涵是指对自然资源的所有、占有、处置及使用乃至收益等权利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权利,处于平等地位。这些权利运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代内,而且有利于代际之间的利益平衡。即不能以损害后代利益来谋取当代人经济福利。自然资源产权安排受内在道德约束并由外部机构、组织,如社会团体、政府(行政、法律手段)等加以实施。建立自然资源代际产权及国际产权也许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我们知道,现有的产权一般仅指被当代有行为能力人所属的一种制度设计,这实际上排除了未成年人及后来出生的后代人应得的权利要求。所以会出现如此忽略下一代及后代利益,就在于他们没有行为能力。隐含的前提是:即使赋予他们一定的产权,由于他们没有行为能力也不会充分有效地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这种产权立论基础是值得深刻反思的。\n(2)自然资源与环境公共产权具有国际分配特性。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还具有国际性。这是自然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超越一个民族国家的正负效应的公共品属性使然。某一地域的沙化引起的沙尘会传播到其他国家;某一地域地下水的枯竭、污染会引起其他国家地下水位下降甚至枯竭和污染。总之,自然资源与环境具有复杂的内在国际传播机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的分割具有国际性。这种国际性表现在自然资源产权中,就是所有权具有一定的国际融合性,既在现实上为某一民族国家所有,其占有权和使用权属于民族国家,同时在功能发挥上又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属于国际社会。这是自然资源作为国际公共物品,其使用权、占有权与所有权相分离造成的。因此,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上,由于其外部性具有国际传播特征,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一定约束(通过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协调)。只有这种产权结构,才会使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使用具有可持续性。近几十年来,不仅自然环境恶化日趋严重,自然资源对经济的瓶颈制约也日趋明显,发展循环经济已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选择。但是由于理论(尤其是传统经济理论)上的缺陷,循环经济的实践实际上是黑夜中摸索着前进。补上循环经济的理论课,因此也就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当前,在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上,各界取得的一项共识是,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根据前面的分析,首先就需要在产权理论上取得巨大的突破,以适应循环经济带来的挑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在此之前,政府应当承担公共管理的责任,充分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以推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