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经济学专业论文代写:《关于经济学与谋生技术》-->经济学与谋生技术摘要:人们一般把经济学解释为经国济世的科学。既是经国济世的科学,那对这门学科的合理期望就是:为治国提供策略,或指导人们解决在企业管理中碰到的问题,或为企业管理提供逻辑而科学的思路,这里是说,假如经济学不能指导人们赚钱的话。当然,现在普遍使用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就是这样看待这门学科的。关键词:经济学,谋生技术起码在我们看到的任何一本管理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有这样的说法: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管理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解释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人员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只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的说法广泛存在,有位著名经济学教授就曾经多次强调这一点,并用以反驳那些认为经济学理论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的说法。我记得他在什么地方说过:他学经济学的时候,常听前辈讲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学了就要运用于现实,解决实际问题(\n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上陈岱孙先生的课,最记得的也是陈岱老的这一说法)。但他后来发现,经济学看上去讲得头头是道,其实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他的观察是:一个人是否成功或发财与经济学毫无关系。有钱的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凯恩斯,决不是学经济学才致富的。他们有赚钱的天赋,所以不学经济学照样能赚钱。经济学学得好但仍然赔钱的也大有人在,他举了马尔萨斯、熊彼特为例。而且,他认为企业成功与否和老板是否学过经济学也没关系。比如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就没有多少是经济学出身的。同时,经济学也不能经国济世。比如经济学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就微乎其微,制定政策是政治家的事。所以他认为经济学的唯一功能就是教人一种思维方法,学经济学只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因为经济学的许多道理能让人更了解人生,能够正确对待人生。实际上,如果真正在企业做过就会发现,经济学决不是只能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对学生说,学了这门科学与没有学这门科学相比,人们在工作中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经济学尤其是管理经济学,不仅仅只能为学生提供思维方式,它也完全可以成为像车钳刨铣那样实实在在的一门技术。之所以说经济学或管理经济学可以是一门技术,就是指的人们实际上可以把那些比较抽象的模型和数学公式,\n当成一门技术或工具,来为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增添科学的依据,让它成为你所提供的一种产品或服务。比如说学生刚刚走入工作岗位时企业往往会让他们做一些协助工作,如针对企业货品库存太多的情况帮助企业制定清除库存的策略。清除库存的策略有多种,降价是其中一种。但是,降价能否促销?如果能促销的话降价多少合适?学过经济学的人就可以展示自己的技术:首先设定一份问卷,将产品降价的各种幅度比如1%到10%罗列成表格供消费者挑选。现在假如面对的是18000部库存,而调查所得资料经过计算后的结论是:价格从1000元降到800元,销售量会由3000部增加到6000部。如果学过经济学,你就可以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得出:(6000-3000)/(1000-800)=15(部/元)。这说明,价格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减少或增加销售量15部。这时,如果想让销售量达到8000部,就可以按照条件列出方程:Q=18000-15P,代入预期销售量8000,就有8000=18000-15P,计算的结果:P=666.7元。所以,如果想让销售量增加到8000部,价格需要下降到666.7元。据此,你就可以科学的、逻辑的做出一份建议书或报告交给你的上级(或者当成产品卖给他)。这不是产品是什么?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不就是一种模型或公式吗?谁又说这不是一个产品呢(这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产品)?\n因此,学习经济学完全可以当成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掌握这门技术其实就是拿到了一个饭碗,就像蓝领工人有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这门技术还可以这样使用:比如你经营着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A和B,有家经销商提出用8元的价格订购A产品。你的公司如果接下了这笔订单,就要减少B产品5000件。你很想接下这笔订单,但又不愿意接受8元的价格,因为产品A的批发价格是12元。如果这家订货商就是不愿意让步的话,你接还是不接这个订单?接或是不接当然要看成本,但看什么成本,怎么看成本是个关键。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虽然产品A的批发成本是12元,但这12元中有一个部分是接不接这笔订单都要支付的成本,比如你使用的厂房水电以及已经为机器支付的费用。因此你可以计算一下接这笔订单增加的收入,再计算因为接这笔订单而减少的收入,两相对比,接单的收入大于因接单而减少的收入,就可以接下这笔订单,否则就不接。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但这个简单计算背后的理论可以让我们认识很多经济现象(这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比如说,上述计算背后的理论就是将该企业已经支付出去的成本(房屋水电费用以及现有机器的成本)看成是过去的成本,\n这种成本已经支付而且收不回来了,已经支付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也称历史成本。在沉没成本之后再发生的经营决策,对沉没成本完全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已发生的成本与最新管理决策无关。按照这种理论我们马上可以发现,中国通信领域中的产品价格,比如语音服务的价格(即每分钟通话多少钱),应该大幅下降。这里的理论很简单,假如通信部门耗费了1000亿资金铺设了线路,按照一般理论,这1000亿资金就构成了通信部门提供通信服务的成本。实际上,通信部门也是这样告诉我们,他们按照这一成本再参照运营费用,为我们设定了语音服务的每分钟费用甚或是双向收费费用。但是按照前面所说的成本概念,在通信部门的这笔投资支付之前,这1000亿确实是成本,原因在于,这笔钱如果不用来铺设线路,还可以用做别的事情,所以,通信部门的成本就是这些本来可以用1000亿去做并赚取的利润但又没有去做而且没有赚到的利润。但是,一旦通信部门将这1000亿投资于网络线路建设并且线路竣工,那么,投资于网络线路的这笔资金就不再是通信部门提供语音服务的成本了。因为,这个庞大的线路网络除了提供通话服务外,不能转做他用,已经成了沉没成本,而且没有了他用的机会。所以,用户拨打应该是没有成本的。只要用户肯给一点钱,比如每分钟通话1\n分钱(实际只有几厘成本),通信部门也应该接受,因为通信部门的线路已经铺好,已经不能转做他用了。这就是革新我们思维方式的技术支撑。这种技术支撑实际上是可以用来经国济世的。比如美国国会议员但凡向国会提交议案,事先都要找经济学家提供经济分析予以支持。比如关于垄断与反垄断立法。众所周知,垄断会减少消费者的福利。支持这种说法的经-->济学根据为,垄断厂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势力,以较少的产量和较高的价格为自己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与此相符的经济现实是在1929~1931世界大萧条期间,垄断厂商宁愿毁掉自己的产品,也不愿意降价提供给市场(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将牛奶倒入海中,也不给没有饭吃的穷人)。现实状况再加上理论模型和公式的分析,使世界各国政府都忙于制定反垄断法。为了给议员们上条陈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经济学家发明了几种量度垄断的技术方法,一种是用来估计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水平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水平之差异或偏离程度的勒纳指数;一种是估算某一厂商市场力水平的需求弹性法。正是依据于这种方法,美国政府将美国电报公司(ATT)拆分为几家小公司。\n微软的情况更是可以用来对经济分析工具左右政府决策进行证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很多人认为,微软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超过了世界个人电脑的90%”。正是因为这样,美国司法部对微软提起诉讼,要将微软一拆为二;一个操作系统公司(视窗),一个应用公司(微软办公软件、互联网浏览器和其他应用软件)。美国司法部的做法引起很大的争论。支持方提供的经济学证明为:微软是利用网络业务的收益递增来为自己建立垄断市场力的。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是一种人为创造垄断的手段。因为数据计算说明,在一种网络设备的用户数量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时,实现下一个50%的市场份额就会更加容易。微软的策略是对微软的搜索引擎IE采用不收费策略,但却将IE与视窗捆绑销售,这一策略不仅使微软迅速达到了30%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成功地取代了网景的网上搜索引擎,从而最终占有了90%的市场。这种人为的垄断正是司法部的反对目标。但从全球化角度进行思考,微软的这种垄断正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众多的美国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为反对拆分提供经济学支持,并最终使得美国司法部放弃了对微软的拆分。也因此形成了反反垄断经济学。事实上,经国济世绝不能狭义的理解为面奏条陈,当然,面奏条陈并获得采纳,\n是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的最高理想。但现在提倡法治,贬抑人治,想要通过面奏条陈的办法实现经国济世的理想恐怕不太现实。就算有这样的可能,那也只有一二人而已。所以,我们还是将它作为安身立命的技术手段,作为经国济世策略的技术支持为好。虽然不怎么有志气,但是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