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经济学理论论文题目: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分析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当前,我国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就首先弄清楚节约的概念。怎样才是节约以及节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弄清节约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一、马克思的节约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用公式表述即“真正的节约(经济)二节约劳动时间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关于节约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节约。二是劳动时间的节约。三是财富的积累与节约的关系。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是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指导。\n(一)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节约。首先,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由于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可见,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分工和协作是实现生产资料节约的必要条件。其次,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方式。马克思指出:“在不变资本的支出上产生的节约,但在这里,应该立即提到机器的不断改良所引起的节约。”可见,“凡是使机器从而全部固定资本在一定生产期间内的损耗减少的事情,不仅会使单个商品变得便宜(因为每个商品都在它的价格中再现归它负担的损耗部分),而且会使这个期间内相应的资本支出减少。”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节约生产资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推动新机器的发明或改良这种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节约和产品成本降低。再者,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作用。“生产资料的节约要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方面,它使商品便宜,从而使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它改变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也就是同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价值总额之间的比例。”所以,生产资料的节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销售,增加企业利润。最后,关于劳动条件的节约。“因为工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产过程中度过的,所以,生产过程的条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生活过程的条件,是工人的生活条件,这些生活条件的节约,是提高利润率的一种方法。”但劳动条件的节约不应建立在损害工人的利益基础之上,而应考虑工人自身的利益。\n(二)劳动时间的节约。首先,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认为一切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劳动时间的节约又是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的生产力又促进商品供求的增加以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可推动科技创新和进一步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以此类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其次,劳动生产率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要证明自己实际上提高了生产率,就必须使固定资本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单个商品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小于因活劳动的减少而节约下来的价值部分。总之,它必须减少商品的价值。……因此,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的这种减少,好像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都一样。……但是,对资本来说,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不是无条件适用的。对资本来说,不是在活劳动一般地得到节约的时候,而是只有在活劳动中节约下来的有酬部分大于过去劳动的追加部分的时候,这种生产力才提高了。”叫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仅各个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要努力实现节约,而且政府要在宏观上调控全局,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以保证整体经济的节约。(三)节约与财富积累的关系。关于节约和财富积累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起源于节约的说法,也是荒唐的,因为那种人正是要求别人为他而节约。”其次,“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不像货币贮藏者那样同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消费的节约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别人的劳动力的多少和强使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因此,节约能增加财富,但这并不是资本家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我国要通过合理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如收入分配制度等,使我国能通过提倡节约而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n二、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节约和节约型社会。什么是节约?在不减少产品产量,不加大劳动者负担,不降低消费者自身效用的同时,尽量削减产品成本,减少生产劳动时间,降低消费中无谓的浪费等做法就是节约。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二)经济周期中的节约。经济的运行总是处于一定的周期中,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经济繁荣时期,一切欣欣向荣,人们收入普遍增加,生产和消费需求旺盛,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滋生浪费现象。因此,要提倡节约,防止浪费。但在经济衰退时期,经济一般处于投资乏力、消费需求不旺、出口减少等状态。那么,在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时是否需要提倡节约?提倡节约是否会减少消费?答案是很明确的,节约和鼓励消费并不矛盾。在经济衰退时,国家鼓励和刺激消费并不是让消费者需要一件东西却买两件这种浪费行为,而是要通过增加正常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提倡节约并不是限制消费,而是通过正常的消费来实现时间的节约和资源的节省,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经济的发展也要靠需求的拉动。其中,消费需求的拉动是需求拉动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在推动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倡节约,能更好的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n(三)生产和消费中的节约。生产和消费是商品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理顺生产和消费中的节约问题,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无论在消费还是生产过程中,都存在节约的空间,第一,应正确处理节约与消费的关系。消费是指为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购买和支付。节约不等于减少绝对消费量,节约和浪费是对立的,与消费并不矛盾。提倡节约并不是要减少正常的消费,而是要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浪费。第二,生产中的节约是实现节约的源头。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尤为重要。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节约,消费者在正常消费时才不会出现太多的浪费。否则,生产中的浪费通过消费过程得以完全实现,消费者消费时则相当于间接参与了浪费。因此,在生产阶段实现节约,就相当于控制了浪费的源头,有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节约。第三,消费中的节约是实现节约的有效手段。商品在经过厂商采取节约措施生产出来后,能否节约就在于消费者是否正常的消费,而不是浪费。另外,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消费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设计。因此,在消费过程中注意节约,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生产厂商生产节约型商品。第四,人的能动性在生产和消费的节约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如果能够发挥人的能动性,就能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时间。总之,能否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节约关键在人。三、建议\n节约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要让节约的理念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环节。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创新和引进先进生产线,减少生产资料的耗费,最大限度的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控制好节约的源头。二是我国目前需要增加消费需求,加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要注重消费过程的节约。三是严格控制交换和分配环节的节约,因为节约在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浪费。(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约。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从全局出发配置资源,通过多种调控手段实现节约。如,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设立节约的各项体制安排,等等。通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约。国家对整个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尤其对各产业的产能进行规划和监督,可防止同一类产品过度投资而形成过多供给,避免给整个社会造成浪费。(三)通过制度安排发挥人的能动性,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实现节约就是要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劳动的节约。人在实现节约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人的能动性需要在一定的体制和制度约束或刺激下才可能得以调动起来。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应的针对节约的奖惩制度,激发人在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能动性。通过发挥人的能动性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降低能耗,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