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0 KB
- 2022-08-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绪论一、公共事业的内涵与特征:内涵:公共事业就是社会的一些组织和部门为满足社会群体需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从事准公共事务、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特征:准公共性、非营利性二、公共事业组织的内涵: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三、公共事业组织的特征:(1)非政府性(2)服务性(3)沟通性(4)非营利性(5)自主性(6)专业性四、“第三部门”的特性:(1)组织性(2)民间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五、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进行管理,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而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的过程。六、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一)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1)企业管理的特点:〈1〉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n〈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企业管理具有经济理性〈4〉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2)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主要区别:〈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公益性;企业管理则是盈利性〈2〉公共事业管理的整个过程都受到法律限制;法律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仅是一种外部制约因素〈3〉公共事业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部分来源于收入,有时候部分来源于政府补助;在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投资的回报,即来自于所获取的利润〈4〉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的绩效评估则强调经济效益(二)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1)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2)管理方式不同:行政管理内部实行等级制,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通过行政手段实行对社会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为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益事业和市场经济活动提供技术和辅助性的服务\n(3)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行政管理是间接性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是直接性管理(4)管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不同:公共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性;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具有独立性(5)阶级性不同:行政事务管理的内容要求首先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反映社会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后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三)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1)管理的范围不同:公共管理的范围比公共事业管理大(2)管理的主、客体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是非政府机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3)管理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公共管理学位教育的重点是对在职公务员的培训,用来提高管理社会的水平;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4)学科层次不同七、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内涵、学科特点:内涵: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对于公共事业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研究。学科特点:(1)跨学科与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n(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八、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2)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一、现代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优势:(1)信息传递的效率(2)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3)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局限性:(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3)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现代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优势:(1)提供法律,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2)提供和维持市场得以正常运作的稳定的经济环境(3)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保护生态环境(4)从事社会发展活动,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6)应付紧急事件\n局限性:(1)国家的主观发展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2)政府有不少发展努力是低效率的(3)国家也可能是不公正的(4)决策时滞三、公共事业体制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优势:(1)非营利性(2)沟通性(3)低成本(4)创新性(5)开放性局限性——志愿失灵:表现:(1)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是筹款不足(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5)志愿活动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量度克服:公共事业组织和政府合作四、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概念: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起主导、支配和决定公共事业发展方向和性质的组织。五、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n(1)公共事业组织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要求,从而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2)公共事业组织能有效地承担社会化服务,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3)承担政府部门的具体的执行性、事务性的职能,从而成为公共事业的主体。(4)公共事业组织可以有效地和政府合作,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与效率一、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领导权力:合法权、惩罚权、奖励权、模范权、专长权。领导者素质:特征: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内容:(1)政治素质: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坚定的信念,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服务大局,勇于奉献。(2)法律素质: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3)知识素质: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通专门知识,着重学习和掌握新学科知识、社会交往的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知识。(4)能力素质:具备沟通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创新能力、激励能力(5)道德素质(6)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领导体制:专权独裁式、开明专制式、协商式、参与式。\n二、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的区别:相同点:都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同点:(1)素质不同: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工商企业领导者更看重的是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2)工作方式不同: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的工作方式是开放的;工商企业领导者为内部运作,对公众监督很少开放。(3)人事权限不同: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的人事权限受到很大制约;工商企业领导者有相当大的人事自主权。(4)与大众传媒关系不同: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要善于和大众传媒打交道,其活动及工作内容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工商企业领导者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主要是宣传和广告,而且多是通过公关部门进行。(5)绩效评估不同: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的绩效表现为社会公共效益,涉及众多因素和主观评价标准,评估难度较大;工商企业领导者的绩效主要是利润,相对易于衡量。三、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含义: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是指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互通情报,从而对彼此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作用:(1)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2)使决策更加合理(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4)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n基本方式:(1)正式沟通:向下沟通、向上沟通、横向沟通。优点:比较严肃规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具有较好的整体效果。缺点: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转递,刻板不灵活,沟通速度较慢,存在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2)非正式沟通:单线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优点:弥补了正式沟通的某些不足,与决策对全面、及时信息的需求相适应。缺点:过分依赖此种信息传递途径隐藏着很大风险。对策:正视它、认识它,进而控制它、利用它,充分发挥其弥补正式沟通的不足的积极功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其消极功能。具体来说,要注意:〈1〉公共事业领导平时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掌握非正式沟通方面的有关知识,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和技巧。〈2〉要想阻止已经产生的谣言。与其采取防卫性的驳斥,不如正面提出相反的事实更为有效。〈3〉闲散和单调是造谣的温床。〈4〉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人们得不到他们所关心的消息。原则:(1)准确性原则(2)完整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n(1)进行信息沟通网络检查(2)尽可能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3)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4)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5)讲究沟通的技巧(6)运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四、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含义: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是指公共事业领导者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公平、公正原则(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4)随机制宜原则激励方式: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行为改造型激励内容型激励:〈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激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过程型激励:(1)期望激励——弗鲁姆(2)公平激励——亚当斯\n行为改造型激励:着重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主要有挫折激励等。对待受挫折的人:(1)采取宽容态度(2)教育当事人端正认识(3)改变环境,注意转化(4)精神宣泄法激励方法:(1)思想政治工作(2)参与管理(3)工作丰富化(4)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五、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含义:是公共事业组织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公共事业组织活动进行衡量和检查以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功能:(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能保证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各种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使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内化为人们自己的内心信念,转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促使公共事业管理系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n(3)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共同目标的统一轨道上,使各项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与公共事业管理目标保持一致。控制的方式:强制性控制、非强制性控制强制性控制:(1)法律:指导作用、威慑作用、惩罚作用(2)纪律:组织性、多样性、强制性非强制性控制:(1)道德(2)舆论:特点:大众性、现实性、迅速性作用:〈1〉引导公共事业管理行为的方向〈2〉监督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3〉预防公共事业管理中越轨行为的发生六、公共事业管理效率含义: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效率,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所获得的成果与所消耗的公共事业管理资源之间的比率。特点:(1)不存在利润指标:难于决策、难于量化分析、难于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比较(2)对目标与战略有较大的制约(3)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4)缺乏竞争(5)大多数员工是专业人员七、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评估\n评估的意义: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评估,可以比较客观地评判公共事业管理效果的好坏,发现管理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更加充分地利用好社会的各种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评估的方法:(1)定性:优点是经济、高效,对被评估对象的工作影响小;缺点是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评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对细节上的差异无法具体评估。(2)定量:指标体系评估法八、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1)牢固树立效率观念(2)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3)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4)分权(5)委员会的合理使用(6)电子化建设(7)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核九、如何做到分权;(1)公共事业组织领导必须清楚组织的管理政策,在要求下属执行工作时必须遵循组织的基本管理政策(2)公共事业组织领导必须明确规定授予下属的工作任务,也就是在授权时要让下属知道工作是什么、工作完成的期限、要达到的标准、需要为此承担的责任等\n(3)公共事业组织领导必须选择合适的人员授权,如果授权对象不当,不仅害组织,也害个人,所以,用人需谨慎(4)公共事业组织领导必须保持正式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便及时了解下属的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解决,也可以了解规定的目标和要求是否符合实际十、电子化建设的意义:(1)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效率,改善公共事业组织形象,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民主化建设。(2)顺应了网络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3)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公共事业管理资源,降低办公费用。(4)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责任与监督机制一、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含义: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其实施公共事业管理行为引起的对社会公共利益所负有的责任。具体目标:(1)保障服务的提供(2)保护捐助者的利益(3)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4)保护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利益(5)政府提供资助时保证“资金的价值”\n(6)维持公平竞争环境,保护与公共事业组织竞争的私营机构的利益二、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的早期努力(1)英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模式”〈1〉以监督专员或慈善委员会为主〈2〉具有主动性特点和行政规制的特征(2)美国非管制模式——“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三、发达国家监督机制框架(1)监督主体——主体多元化和专门机构两种模式(2)监督规则:〈1〉注册登记制度好处:免税优惠;法律保护;由官方认可而获得身声望〈2〉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3〉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包括:盈余分配约束、支出比例规定、行政开支比重规制、账目公开规制〈4〉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5〉对公共事业组织“不公平竞争”的规制(3)发展趋势:〈1〉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强化〈2〉社会监督机制的强化:舆论监督机制强化、市场监督机制强化、客户监督机制强化〈3〉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n:行为监督约束机制和公共事业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4〉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的重点转移四、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表现:〈1〉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2〉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与腐败〈3〉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2)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危害表现:〈1〉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固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人们的慈善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社会道德滑坡波及公共事业组织的志愿人员和专职的工作人员,影响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的实现(3)社会监督薄弱表现:〈1〉“观念缺失”〈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3〉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4)监督“组织缺位”表现:官方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和激励不足原因:〈1〉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现有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2〉民政部门职能的多样化和社团管理力量的不足使其无力应付众多社团的监督和管理\n〈3〉监督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是造成“组织缺位”的深层次原因(5)监督主体“角色冲突”(6)监督主体与客体的“双重俘获”表现:〈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团领导职务〈2〉社团成为安置闲散人员的分流渠道〈3〉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开明程度原因:主管部门相对于公共事业组织所处的地位和公共事业组织对主管部门的资源依赖(7)市场监督软化五、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经常性原则(3)广泛性原则(4)有效监督原则六、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的种类:(1)从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划分:一般监督和专业监督(2)从监督的体系上划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3)从监督的主体划分:党的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公民监督(4)以监督的目的和方法划分:积极性监督和消极性监督\n(5)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有组织的监督和无组织的监督(6)以监督的时间先后划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经常监督与定期监督七、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措施:(1)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2)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3)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应注意:〈1〉确立公共事业组织章程的最低要求〈2〉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3〉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4〉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4)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5)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律机制(6)建立非营利部门公共事业组织的评估体系(7)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一、社会组织类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民办非企业二、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4)年度检查制度\n(5)财务监督(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三、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中存在的问题:(1)公共事业组织单行法的缺失(2)立法权威性的缺失(3)实体法的缺失(4)立法内容的缺失:公共事业组织行为规范的缺失;法律规范的操作性不强,漏洞过多;法律体系衔接不好,法律规范不配套。四、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的完善:(一)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登记管理法律制度(1)制定相互协调一致的公共事业组织登记制度(2)在工商管理中进行设立“非营利企业”注册登记的尝试(3)积极探索备案制的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模式(4)构建备案注册——登记认可——公益认定的三级公共事业组织准入制度(二)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财产管理法律制度(1)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财产公益产权制(2)立法保证公共事业组织经费来源(3)通过立法加强财务监督,防止不公平竞争(4)通过立法解决公共事业组织营利性问题(三)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内部管理法律制度(1)通过立法对公共事业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n〈1〉注重目标管理〈2〉定期整改整顿〈3〉强化内在素质〈4〉在公共事业组织管理中可以聘用职业管理者(2)通过立法加强公共事业组织行业自律〈1〉强化章程约束机制〈2〉要建立行为准则约束机制〈3〉强化自我评估意识和机制〈4〉建立内外协调机制(四)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行政管理的法律制度(1)通过立法明确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合作关系(2)通过立法对公共事业组织有效监管(3)通过立法实现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合理主动让权、保持公共事业组织的独立性(4)通过立法创新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体制、实行有效管理〈1〉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结合〈2〉分类管理与分层管理结合〈3〉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与改进管理团体会员的方式结合〈4〉把管理公共事业组织与服务公共事业组织结合第六章公共事业伦理与公共事业道德一、公共事业伦理的含义公共事业伦理就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公共事业组织为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规范。二、公共事业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n(1)主体不同。个人伦理的主体是个人;公共事业伦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管理系统。(2)调节范围不同。个人伦理主要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公共事业伦理则适用于调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之间、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3)内容和研究领域不同。道德主要涉及个体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个体问题;公共事业伦理则更多地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职业领域中的整体性问题。(4)影响不同。个人伦理是个人和社会以及社会中其他人发生关系,其行为影响的只是少数人和有限的区域;公共事业组织伦理则与很多人或社会的很多成员有关。(5)评价标准不同。伦理的评价要看对整体的利益是否有利,根本上是看它是否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对道德的评价一般是对个体而言。三、公共事业伦理构成(1)公共事业伦理意识: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伦理目标意识(2)公共事业伦理实践(3)公共事业伦理评价。公共事业伦理评价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依据一定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伦理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作用,对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系统的现状进行价值判断。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政治信念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的三种主要形式。\n四、公共事业伦理内容:(1)高尚的敬业精神(2)勇于承担公共责任(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4)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五、公共事业伦理的特点:(1)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3)公共事业伦理是公共事业组织的职业道德六、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价值:(1)导向作用(2)选择作用(3)规范作用七、加强公共事业伦理建设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服务原则(4)效率原则(5)民主原则(6)开拓创新原则(7)人道主义原则八、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自律:(1)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2)完善和改进规制(3)政府自身的完善九、公共事业道德的内容:(1)忠于职守(2)遵纪守法(3)真诚服务\n(4)团结协作(5)尊重人才(6)诚实守信十、公共事业道德的特征:(1)整体性(2)稳定性(3)转换性十一、公共事业道德的养成机制:(1)教育培养机制(2)习惯形成机制(3)良心调控机制第七章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一、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任务:依法筹集并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综合管理。具体包括:(1)加强公共事业组织预算管理,保证各项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完成。(2)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实现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与法制化(4)加强财务分析与财务监督,保证公共事业组织各项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二、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1)预算管理(2)收入管理(3)支出管理(4)资产管理(5)投资管理(6)财务监督三、预算执行:(1)分解指标,落实责任\n(2)依法组织收入,保证收入任务的完成(3)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开支(4)建立各项经费管理制度,实行经费开支的审核四、财务监督的含义: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是指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活动及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评价,以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活动,严格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预防财务腐败,不断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过程。五、财务监督的意义:(1)保证国家资产的安全(2)改善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4)有效防止公共事业组织财务腐败六、财务监督的种类:(1)按监督主体分类:内部监督、外部监督(2)按监督对象分类:财政财务监督、财经法纪监督、经济效益监督(3)按监督实施的时限分类:经常性监督、定期性监督、不定期性监督七、财务监督的模式:(1)集中型财务监督机制(2)自律型财务监督机制\n(3)中间型财务监督机制(4)财务检查:账务检查、实物检查、现场检查集中型财务监督的优点:(1)由于具有统一的权威性财务监督机构和专门的财务监督法规,一般能较公平、公正、客观、有效、严格地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并且能起到协调的作用。(2)由于监管者的超脱地位,较注重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集中型财务监督的缺点:(1)容易产生对公共事业组织过多的行政干预(2)在监督过程中,自律组织与政府主管机构的配合有时难以完全协调(3)当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状况恶化时,有时不能作出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自律型财务监督的优点:(1)它能充分发挥公共事业组织的创新和独立意识,从而有利于公共事业组织的快速发展(2)它允许公共事业组织参与制定行业管理条例(3)由公共事业组织行业协会参与者制定和修订行业财务监督管理条例比政府机关制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效率更高(4)自律组织对现场发生的违法行为能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自律型财务监督的缺点:(1)自律组织易陷入保护会员的狭隘利益上,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保障往往不充分(2)监督者的非超脱地位,使自律监督的公正性原则难以得到充分体现(3)权威性不够八、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1)财务监督主体的“缺位”、“越位”、“错位”\n(2)监督职责不清(3)公共事业组织与财务监督主体之间的双重俘获(4)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九、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组织机制的重构合理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应满足的要求:(1)组织机构纵横布局要合理(2)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要协调(3)组织结构中的权责关系要明确(1)组建公共事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财务监督主体职责法定化和明晰化(3)构建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4)公共事业组织的审计监督规范体系(5)构建财务监督工作控制体系(6)健全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财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一、21世纪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1)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2)具有较高的办事效能(3)具有全面优良的基本素质二、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素质:(1)政治品德素质:〈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为人民谋福利〈3〉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4〉要有豁达的胸怀(2)知识素质:〈1〉专业知识结构〈2〉社会科学知识〈3〉\n管理知识(3)能力素质:〈1〉专业技术能力〈2〉人事组织能力〈3〉思维创新能力(4)体格素质和心理素质:〈1〉健康的体魄〈2〉健全的心理三、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联合培养方式原则:(1)要遵循自愿的原则(2)要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3)除了合并,其他形式的联合培养都有遵循互利的原则(4)要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5)要遵循独立自主的原则联合培养方式的几种具体做法:(1)跨学科的交叉培养:〈1〉设置不同学科的课程〈2〉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3〉设置选修课(2)学位层次的统筹培养:〈1〉严格遵守教育规律,把质量放在首位〈2〉要把握严格的规模要求,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3)校际间联合培养:〈1〉高校合并〈2〉宽泛式校际合作〈3〉两校共同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4)在职培训四、各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一)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对从事医政管理人员的要求:(1)能力要求(2)专业知识要求(3)素质要求:〈1〉忠诚与献身精神〈2〉谦虚精神〈3〉进取精神\n〈4〉宽容精神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办学模式(二)体育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大学教育(三)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对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人才的要求:(1)扎实的基础(2)广博的知识(3)高雅的情趣(4)创新的思维(5)动手的能力(6)健康的心智(7)健全的人格人才培养方式——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1)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质量(2)注重抓好实践教学环节(3)模拟方法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和创新一、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公共事业活动非经济化(2)我国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3)我国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4)我国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5)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1)“放权”和“搞活”(2)“让利”和“免税”(3)“开放”和“联合”(4)鼓励和提倡全社会办事业\n三、现代事业制度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模式选择基本概念:现代事业制度,是指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事业管理制度,它是有关现代业组织的事业法人制度、事业领导制度、事业人事制度、事业财务制度、事业运行管理制度、事业评估制度、事业社会保障制度等管理制度的总称。现代事业组织,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拥有独立资产,面向社会自主从事准公共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四、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一)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二)多样化的事业组织模式(三)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1〉财政投资与补偿〈2〉事业经营补偿〈3〉社会投资与补偿〈4〉事业政策补偿(四)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五)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1〉事业组织拥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2〉建立事业机构各类人员的考核、晋升、奖励、惩罚与辞退制度〈3〉建立多样化的事业人员工资分配制度〈4〉建立社会化的事业人员就业、医疗、退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六)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n〈1〉建立规范化的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2〉建立事业组织的成本核算制度〈3〉建立统一的事业组织经费收入与支出管理制度(七)多元化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1〉实行事业目标管理〈2〉实行事业编制约束管理〈3〉建立规范化的事业财务审计制度〈4〉建立事业评估制度〈5〉强化自律机制,提高自身素质五、实现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一)转换观念(二)政事分开:(1)政事职责分开(2)政事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开(3)政事经费分开(4)政事管理方式分开(三)分类改革(1)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必需的行政监督。(2)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组织,应通过相应法律进行非营利公共组织的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3)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总体上应使其企业化,让其自收自支。但其转为企业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四)人员交流(1)加速改革中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n(2)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3)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五)培育市场(1)加速“事业”产品价格改革,为实现原有部分“事业”产品的商业化创造条件。(2)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3)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投资方向,促进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发展。(六)财政对策(1)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尽快转化为企业,完全视同企业,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转轨改制,财政不再供给事业经费(2)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但一时又难以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先明确其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并将原有的事业经费拨款转变为其企业经营的政策性亏损补贴,分步进行改革,逐步减少财政资金供给,促其定期转化,直至最终实现企业化,完全停止财政拨款。(3)对于那些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要改革资金供给方式,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同等多种形式,引入事业竞争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率。\n(4)对于那些既不能实现产业化,但又不应当继续由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应坚决取消其“事业”资格。六、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与创新的背景(1)经济体制转换的大背景(2)社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加强(3)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一)经济体制转换的背景(1)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由经济增长转为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2)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3)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小政府,大社会”(二)社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作用的加强(1)对深化体制改革的作用加强(2)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加强(3)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加强七、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一)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含义:公共事业管理发展通常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改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方式,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以便更好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二)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原则:(1)良性互动原则(2)稳定性原则(3)制度化原则(4)适度化原则(三)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1)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n(2)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3)管理内容的发展与创新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2)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转变(3)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1)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要做到社会事务依法治理,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依法管理。(2)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3)管理手段多样化八、公共事业的社会化与事业型市场的发展(一)公共事业社会化的主要标志:(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一种机制(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二)事业型市场的特点:(1)精神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2)交换行为大多伴随传播活动(3)交换过程中产品所有权不发生转让(4)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与可分性并存(5)具有不完全竞争性(三)事业型市场的运行机制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双重机制是事业型市场运行的基本特点。(1)双重运行目标(2)双重调节机制(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型市场的动力也是双重的\n第十章部门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一、科技管理(一)科技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二)科学技术事业管理体制改革(1)行政管理模式改革:1、科技管理机构和职能的调整2、建立我国公共科技财政体制〈1〉改变科技三项费用结构模式,实现政府科技经费分类与国际接轨〈2〉坚持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公共服务原则,分层次设置资助计划〈3〉坚持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公平原则〈4〉增加政府的间接科技投入〈5〉健全科技经费投入与支出的监督评估制度(2)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改革(3)企业管理模式改革二、教育事业管理(一)教育事业管理改革:(1)教育行政管理改革〈1〉\n合理划分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事权与财权,确保各级政府有效地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2〉逐步实现政校分离与企校分离,实现国家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合理化〈3〉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和劳务市场,促进各种人力资源的市场流通与市场配置,实现部分教育产品的商业化与市场化〈4〉实行非义务教育缴费上学制度,建立合理和必要的教育补偿机制,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活动的商品化程度〈5〉大力加强教育立法和民主监督(2)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改革〈1〉基础教育事业经费应以财政拨款为主,但应实行政教分开〈2〉高等教育可以采取董事会等形式的领导制度(3)企业管理模式改革——以地方和社会办为主三、文化管理(略)四、体育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1)行政管理模式改革〈1〉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体育设施,择优举办一些国家体育运动和一些具有示范性的重大体育竞赛活动〈2〉大力加强体育立法工作(2)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改革〈1〉中央和各级地方都可以直接投资兴建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2〉大力开展各种体育中介组织(3)企业管理模式改革\n五、卫生管理(一)卫生公共事业管理模式:(1)医疗活动规范管理(2)卫生服务目标(3)卫生服务组织提供(4)卫生服务评价(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改革(1)行政管理模式改革〈1〉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2〉加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3〉大力调整和优化公共防疫保健机构的布局与结构〈4〉加快公共卫生立法工作(2)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改革〈1〉卫生机构实行并完善院长负责制〈2〉加快制定卫生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标准,规范财政对卫生机构的投入,改革和完善卫生服务价格体系〈3〉调整医疗机构收入结构,降低药品收入在医疗机构收入中的比重,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幅度,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实行分开核算、分别管理〈4〉在保证完成基本卫生服务任务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开展与业务相关的活动(3)企业管理模式改革六、社团管理(一)中国社团的现状与问题(1)社团总量不足(2)经费不足(3)能力不足\n(二)国外社团管理(1)注重依法管理的美国社团〈1〉社团的成立体现依法管理〈2〉社团的组织机构依法设置〈3〉社团财产依法筹集和使用〈4〉免税资格依法认定〈5〉依法监督管理社团(政府监督管理、财务审计监督、同业组织监督管理、社会监督管理)(2)社团自律强的日本社团〈1〉强化章程约束机制〈2〉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3〉聘用职业管理者(3)与政府合作、发挥倡导作用的英国社团〈1〉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多注意吸收社团的意见,逐步纳入听证制度,政策咨询会议等形式,完善政策制定过程〈2〉社团要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政府行为区分开来,使以政策倡导为主要存在目标的社团逐渐出现〈3〉加强社团与政府对话关系,开辟社团与政府之间不同的对话途径〈4〉增强社团自主性,同时又能使之纳入到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发展轨迹中,使社会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4)资金运作规范、具有旺盛活力的德国社团〈1〉社团的资金来源规范〈2〉社团的项目运作规范〈3〉社团财产管理规范〈4〉社团财务监督规范(5)严格管理、确保国家利益不受影响的俄罗斯社团〈1〉监督社团资金来源〈2〉破获反俄非法组织〈3〉加大监管力度〈4〉立法防政权被颠覆\n(三)我国社团管理(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社团管理体制〈1〉社团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加强社团党组织建设〈3〉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中党员先进性(2)我国政府对社团的管理〈1〉我国政府对社团的依法监督〈2〉我国政府对社团的非营利性监督(3)社科联实现对社团规范化管理〈1〉注重目标管理〈2〉运用典型规范〈3〉强化内在素质(4)把社团发展纳入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中,使社团发展符合国家总体安全战略(5)重视对社团的社会监督〈1〉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颂扬社团的真善美,揭露违法违规行为。〈2〉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允许和鼓励公民,特别是捐赠人了解社团的章程、组织机构、活动情况和财务管理等相关情况。同时实行公共责任监督机制,使社团行为更加规范完善。〈3〉\n要围绕社团的目标定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社会捐赠、监督惩罚等具体问题,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使社团逐步融入法制社会轨道,依法规范运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团发展道路。第十一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一、目标管理的含义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管理由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价成果和支付报酬等步骤组成,中间穿插着各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监督、控制等活动。二、目标管理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三、目标制定(一)目标制定的依据:(1)法律政策要求(2)上级要求(3)服务对象的要求(4)前期目标完成情况(5)组织现状(二)目标的制定程序:(1)准备工作(2)初步拟定目标(3)制定目标实施计划四、目标的实施(1)权限(2)分配资财(3)控制(管理人员的控制点有环境、目标、计划、资财和日常工作)五、成果评价的特征:(1)目标是否实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2)它是一种以自我评价为主、上级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3)成果评价与奖惩制度紧密联系六、人力资源测评的对象分析——素质分析和绩效分析\n(一)素质分析特点:(1)基础作用性(2)非直观性(3)可塑性(4)潜在性素质类型: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素质分析方法:(1)职位分析问卷法(2)职位定位分析法(3)特质列举法(4)关键事件技术法(5)工作要素分析法(二)绩效分析特点:(1)工作任务,主要是指员工完成工作的数量(2)工作效率,主要包括组织效率、管理效率、机械效率等方面的数量(3)工作效益,是指完成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时间效益等绩效分析方法:(1)经济分析法(2)时间分析法(3)产品分析法(4)职务操作化分析法(5)比较分析法七、素质测评的方法与技术素质测评作用:(1)评定作用(2)预测作用(3)诊断反馈作用测评类型:甄选型、配置型、开发型、鉴定型、诊断型主要测评方法:(1)心理测验法(2)面试法(3)观察评定法(4)书面评定法(5)履历档案分析法八、绩效测评的方法与技术测评标准:(1)行为(2)完成任务情况(3)特质\n测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3)责权利相一致原则(4)规范化、经常化原则(5)准确、真实原则测评主体:(1)直接上级(2)同事(3)直接下属(4)自我测评(5)全方位测评测评方法:(1)目标法(2)比较法(3)评分表法(4)工作标准法(5)等级描述评价法九、人力资源测评评判技术(一)相对比较评判〈1〉典范人物比较法〈2〉配对参评法〈3〉比例控制测评法(二)因素分解综合评判〈1〉加权法〈2〉因素比较法〈3〉模糊数学法(三)因素综合评判法(四)常模参照与效标评判十、社会调查研究方法(1)抽样调查方法(2)问卷法(3)观察法(4)文献调查法(5)访谈法抽样调查方法的优点:(1)调查费用低(2)速度快\n(3)应用范围广问卷法的优点:(1)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3)便于对所得资料进行定量处理和定性分析,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减少人为误差问卷法的缺点:(1)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2)问卷回收质量难以保证观察法的优点:直观性和可靠性观察法的缺点:(1)对环境难以控制,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比较大(2)观察的对象和事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2)全面性(3)深入持久原则文献调查法的特点:(1)历史性(2)间接性(3)无反映性文献调查方法:(1)检索工具查找法(2)参考文献查找法(3)循环查找法访谈法的类型:(1)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2)一般访谈与深度访谈(3)标准化访谈与非标准化访谈访谈的方法及其技巧:(1)明确访谈中所提的问题(2)要接近被访谈者(3)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4)要掌握倾听的技巧(5)要注意克服访谈中的各种障碍〈1〉偏见性障碍〈2〉理解性障碍〈3〉判断性障碍\n第十二章社区管理一、社区与社会的区别(1)社会关系体现差异性,社区关系体现共同性(2)社会不注重地域性,社区注重地域性(3)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中的关系更紧密(4)社区经济活动及其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二、社区的功能(1)政治功能(2)文化功能(3)维系功能(4)服务功能三、社区地位的变化(1)政府和企业转出的职能需要社区去承担(2)区域化的管理方法使管理工作的重心向社区转移(3)社区对居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的重要意义加大四、社区管理的内容(1)社区组织管理(2)社区党建管理(3)社区服务管理(4)社区文化、教育管理(5)社区环境管理(6)社区治安管理五、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n(1)管理主体不同。街道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管理主体唯一,就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而社区管理的主体多样化,除了起主导作用的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外,还有各职能部门向社区延伸的机构,以及社区内的单位和社区居民,管理主体范围大大扩展。(2)管理目标的设定方式不同。街道管理目标由上级行政机关设定;社区管理的主要目标应是发现群众的需要,满足群众的需要,其工作目标体现社区的需要。(3)管理对象不同。街道管理的对象较为单一,仅限于街道属下的企事业单位和依附程度较大的居民委员会;社区管理是一种地域化的管理,它是包括各种机构、单位和居民在内的所有社区成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4)管理方式不同。街道管理具有突出的行政性质,其管理方式是行政体制中通用的上下级之间命令与服从的方式;在社区管理中,街道主要以牵头、协调、全局把握、加强服务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管理意图。(5)管理机制不同。街道管理实行的是单一的行政机制;在社区管理中,除了行政机制外,还有法律机制、社团机制、伦理道德机制、市场机制等机制。\n(6)管理内容不同。街道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上级单位交派的任务,其范围非常有限,内容常常随上级部门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变动。社区管理的内容要比街道管理的多得多,只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和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内容,都是社区所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区性事务、群众性事务、公益性事务。六、社区管理体制的含义与内容含义: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它以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与社会外在环境和社区发展的方向相适应,是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总和。内容:(1)“条包块管、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2)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七、社区管理组织(1)社区党政组织(2)社区自治组织(3)社区中介组织(4)业主委员会八、社区管理人员及其素质(1)政治思想与法律素质〈1〉理论政策水平〈2〉法律意识(2)职业道德素质〈1〉良好的道德修养〈2〉强烈的社区责任意识(3)知识结构〈1〉公共管理专业知识〈2〉社区管理知识〈3〉社区管理专业技能(4)社区管理者考核:德、能、勤、绩\n九、社区管理模式(一)国外社区管理模式(1)社区与政府相结合,但以社区自身力量为主,政府力量为辅(2)政府参与社区管理(二)我国社区管理模式(1)政府主导型优点:政府能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成为一体,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司其职的管理网络,共同管理好社区的各项事务。缺点:政府负担加重,工作效率降低(2)企业主导型优点:易于管理、较容易达到社区管理的目的缺点:加重企业负担,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3)市场主导型优点:〈1〉能体现市场经济竞争、公平、效率原则〈2〉社区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有了保证缺点:物业管理公司或投资者更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常会忽视社会效益,因而社区建设可能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现象(4)社会主导型优点:〈1〉能调动社区内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2〉有利于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有利于“\n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风尚在社区实现〈3〉大大减轻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负担,有利于“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转变自己的职能,使政府从繁杂的社会事务中解放出来〈4〉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使社区的建设易于落到实处,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十、社区服务含义: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分类:(1)从服务对象划分:社区养老服务、便民利民服务(2)从服务方式划分:社区福利性服务、社区公益性服务、社区互助性服务、社区志愿性服务、社区就业和创业服务、社区社会救助、为驻区单位提供的服务十一、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一)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2)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观念转变(3)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转变(4)从“集中”管理向“民主”管理观念转变(5)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二)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1)直接管理手段向间接管理手段过度\n(2)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3)思想政治工作与民心工程相结合的管理手段(4)管理手段多样化(三)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2)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3)发挥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能(4)拓展居委会的职能(5)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6)加强社区中介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