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9.50 KB
  • 2022-08-10 发布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十一)第十一章管理创新一、名词解释:1、创新职能 2、制度创新 3、技术创新二、单项选择题:1、第一个提出管理创新思想的是(   )A、科斯      B、熊彼特  C、托夫勒    D、哈默     E、圣吉2、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企业对这些方面的调整与变革称为(  )A、目标创新     B、技术创新     C、制度创新     D、组织创新3、对品种和结构的创新叫(  )A、产品创新    B、目标创新    C、制度创新    D、组织创新4、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应不断调整系统内部的内容和目标,这在管理上叫做管理的( )A、组织职能     B、维持职能     C控制职能       D、创新职能5、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为了快速应变日益复杂的环境,在竞争中求生存,就要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新技术,不断改进创新。这种类型的组织称为(  )。A、进取型组织     B、学习型组织   C、进攻型组织     D、知识型组织三、多项选择题: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目标创新    B、技术创新(产品创新)C、制度创新    D、组织创新   E、环境创新2、创新的过程是(   )A、寻找机会    B、提出构想     C、迅速行动    D、坚持不懈  E、过程管理3、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    )A、设备、工具创新    B、管理制度    C、工艺创新          D、材料、能源创新  E、组织机构4、下列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的是(   )A组织   B创新    C控制    D领导5、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括哪些方面(        )A、采用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C、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D、实行新的组织形式E、获得原材料、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四、是非判断:1、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应不断调整系统内部的内容和目标,这在管理上叫做管理的创新职能。(   )\n2、“对企业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创新。”(   )3、维持是创新基础上的发展,而创新则是维持的逻辑延续(   )五、简答题:1、如何认识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概念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哪些?六、论述题:举例说明创新的过程。[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创新职能:就是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方法、新的工艺方法和新的市场等,促进管理要素更加合理的组合运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的组织制度,塑造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制度的过程。3、技术创新:狭义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和开发,广义是指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经过研究与开发,到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生产,而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全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B   2、C    3、A   4、D   5、B三、多项选择题:1、BCDE  2、ABCD   3、ACD   4、ACD   5、ABCD四、是非判断:1、正确。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不断调整系统内部的内容和目标,以促使管理要素有效整合的管理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以促进组织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创新。2、正确。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生活瞬息万变,惟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在内外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3、不正确。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最优组合的管理。五、简答题:1、答: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下的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开辟一个新市场;(3)、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4)、实行新的组织形式(5)、获得原材料、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创新的概念设计了管理创新的核心,但仍然有许多局限:熊彼特并未准确的认定他所谓的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本质是对现有的生产手段进行选择时做不同使用,有失偏颇,创新完全可以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有效的生产手段;熊彼特新组合的五个方面概括并不完全。2、答: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观念创新:就是创造和运用体现现代进步的新思想、新方法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环境创新:就是有效利用组织资源,突破局部环境的束缚,造就一个有利于组织生存发展的环境状态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经过研究与开发,到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生产,而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全过程。\n组织创新: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内部的若干状态,以维持组织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的组织制度,塑造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制度的过程。六、论述题:举例说明创新的过程。[答案要点](1)寻找机会,创新活动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存在于系统的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2)提出构想,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3)迅速行动,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有效的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4)坚持不懈,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十二)第十二章比较管理一、名词解释:1、人本管理2、双轨制教育二、单项选题:1、美国企业以追求()作为终极价值目标。 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C、利润最大化 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日本企业以追求()作为价值目标。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C、利润最大化 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A、道家B、墨家C、儒家 D、法家E、兵家4、亚洲“四小龙”居主导地位的家族式企业在新世纪成长为国际大企业的进程中,以()为核心的管理是必由之路。A、参与管理 B、硬性C、法治D、民主5、美国的中小企业大多采用()组织结构形式。A、直线制B、直线-职能制 C、事业部制 D、矩阵制三、多项选择题:1、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显著特点是().A、制度化B、规范化C、时效性D、社会化2、美国的大企业大多采用()组织结构形式。A、直线制B、直线-职能制C、超事业部制 D、矩阵制3、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是()A、双重趋向的价值目标B、“性善论”和家族主义的结合\nC、和为贵 D、人本主义E、个人的发展4、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A、人本管理 B、跨文化管理C、重视团队精神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E、加强财务管理5、德国企业的管理思想体现在()A、企业家独揽经营权 B、职工参与管理C、双轨制教育 D、重质量管理E、重视纪律性 四、是非判断:1、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以顺应时代发展。2、日本企业管理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终身雇佣制。3、德国企业奉行个人主义、能力主义、契约主义和权威注意,是一种理性的企业文化模式。4、日本企业文化承袭了两种文化基因:一是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二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五、简答题:1、简述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2、德国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3、亚洲“四小龙”的企业管理特征有哪些?4、简述我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六、论述题: 1、试论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 2、中国实行跨文化管理的必然性[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2、双轨制教育;是德国企业的一种教育制度,是指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人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二、单项选题: 1、C2、D3、C 4、C5、B三、多项选择题: 1、AB2、CD3、ABCD4、ABDE5、ABCDE四、是非判断:1、不正确。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本地、国际两方面环境条件的变化,“进口替代”的战略存在问题,所以采用了“出口导向”即“外向型发展”战略,以顺应时代发展。2、正确。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日本企业维持其高效管理的一大支柱,防止了职工的盲目流动,抑制了人们的短期行为,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3、不正确。美国企业奉行个人主义、能力主义、契约主义和权威注意,是一种理性的企业文化模式。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特征是分不开的,移民的经历使之具有高度重视个人主义的民族特征。4、正确。日本企业文化承袭了两种外来文化基因:一是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二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两种基因的融合培植了别具一格的日本企业文化。五、简答题:\n1、答:美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终极价值目标。(2)、奉行个人主义和能力主义。(3)、重视法律和契约。(4)、推崇英雄主义和权威主义。(5)、倾向于硬性管理,重视规划、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强调使用分析技术,做决定都基于准确精细的数据资料。(6)、企业职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其他人的工作情况漠不关心;职工流动性大,对企业缺乏忠诚。2、答:德国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现在:(1)、企业家独掌经营权。(2)、职工参与管理。(3)、独一无二的双轨制教育。(4)、重视质量管理。(5)、企业管理重视纪律性。3、答:亚洲“四小龙”的企业管理特征是:(1)、人本主义。(2)、重视团队精神。(3)、重视企业文化。(4)、采用“美国式”的决策方法。4、答:答;中国企业管理是在苏联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其管理现状是:(1)、企业管理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2)、注重经济效益。(3)、提高市场适应能力。(4)、一些企业的科学管理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5)、企业的职工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六、论述题:[答案要点] 1、答: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1)、决策管理。管理决策向战略决策转变;决策层次从“高层次”向“高、底层次”结合的方向转变;决策目标由追求利润向追求顾客、引导消费的方向转化。(2)、组织结构。二战以前:日本企业采用以身份制为基础,以职能组织为中心的组织结构;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引进了事业部制;70年代后又有了新发展。(3)、人力资源管理。终身雇佣制;独特的人员培训;职工的考核和晋升;严格纪律性;年功序列制等都体现了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4)、日本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承袭了两种外来文化基因:一是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二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两种基因的融合培植了别具一格的日本企业文化。双重趋向的价值目标;“性善论”和家族主义的结合;和为贵;人本主义;个人的发展。(5)、企业工会。日本的企业工会不同于西方的企业工会,西方工会和企业管理阶层处于对立位置,而日本企业工会和企业管理者目标是一致的。 2、答: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竞争的全球化,管理活动必然也要国际化,必须注重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活动受人们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的全面影响,当其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风格,如:以“法”为主的美国式管理,以“理念”为主的日本式管理。而中国式的管理则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的价值和积极性,强调管理的人和效应,对制度管理比较松懈,理性精神严重不足。美国企业对日本的管理模式的思考,开始重视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职工的稳定;而日本也在强化人事的竞争机制,摒弃论资排辈,开始强调能力至上的观念。中国企业应该建立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吸纳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的管理文化模式。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13)一、名词解释:1.纵向一体化2.核心竞争力3.战略管理4.成本领先战略5.紧缩型战略二、单项选择题:1.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nA、波特B.钱德勒C、魁因D.安索夫2.进入壁垒高与退出壁垒低的产业是()。A、高利润高风险B.稳定的高利润C、低利润高风险D.稳定的低利润3.评估判断一个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首先必须对企业的()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A、财务状况B.利润水平C.管理概况D.领导艺术4.环境分析技术主要有战略要素评估矩阵和()两种。A、核心能力分析B、SWOT分析C、财务分析D、生命周期分析法5.战略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关键性、平衡性和()等原则。A、可检验性B、可实现性C、可挑战性D、权变性6.战略联盟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DEC公司总裁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提出的。A.法约尔B内格尔C波特D.魁因7.在成熟产业中选择竞争战略时,如果是大批量生产则采用()战略较好。A、差异化战略B、集中战略C、成本领先战略D、市场开发战略8.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发展的战略是()A、稳定型战略B、增长型战略C、紧缩战略D、集中型战略三、多项选择题:1.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是由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动态管理过程组成,它们是()。A、战略分析B.战略制定C、战略评价D.战略实施E、战略控制2.企业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等宏观因素。A、政治法律B、经济C、财政货币政策D、技术E、社会文化3.战略目标的基本目标有()。A、利润目标B、市场目标C、竞争目标D、发展目标E.价格目标4、紧缩型战略的类型有()。A、转向战略B、放弃战略C、暂停战略D、清算战略E、维持战略5、差异化战略的类型有()A、产品差异化B、服务差异化C、人事差异化D、价格差异化\nE、品牌形象差异化6.选择企业基本战略应考虑的问题是()A、外部环境B、自身实力C、产品种类D、产品周期7.公司战略的基本类型有() A、稳定型战略B、增长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D、混合型战略 E、多元化战略8、战略管理的特征是() A、总体系统性B、深远的预见性 C、对外的抗争性D、相对的稳定性 E、灵活的应变性四、是非判断:1.世界著名战略管理权威安索夫提出了行业中的竞争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2.企业愿景由核心观念和企业使命两部分组成的。3.安索夫认的战略管理的基本构架是由战略、环境、组织这三个要素构成。4.企业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或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往往会选择进入新的领域,这一战略就是一体化战略。5.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五、简答题:1.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2、简述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六、论述题:试述在战略变革中如何实施参与管理。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四)答案一、名词解释:1.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为了增加某项业务的销售和利润,使企业业务范围向供或销的领域发展,又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2.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3.战略实施:是贯彻执行既定战略规划所必需的各项活动的总称。4.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5.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二、单项选择题:1、A2、B3、A4、B5、D6、B7、C8、B三、多项选择题:1.ABD2.ABDE3.ABCD4.ABD5.ABE6.ABCD7.ABCD8、ABCE四、是非判断:\n1.不正确。是世界著名战略管理权威波特认为;任何产业中的竞争强度普遍受到五种结构性因素所产生的互动力量的影响。2.不正确.企业愿景是包含四部分:景象、价值观、使命和目标。3.正确。安索夫认为;战略、环境、组织这三个要素协调一致、相互适应时战略才会成功的提高企业效益;反之则效益降低。4.不正确。企业更多地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或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往往会选择进入新的领域,这一战略是多元化经营战略。5、不正确。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在行业范围内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五、简答题:1.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1)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高层次性管理。它必须由企业的高层领导推动方能顺利进行。(2)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所有部门以及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活动。(3)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外部环境因素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也必须随之调整。2、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是:(1)、战略分析阶段(2)、战略决策阶段(3)、战略的实施阶段(4)、战略评价阶段。六、论述题:试述在战略变革中如何实施参与管理。在变革中采用参与管理的方法一般由六个阶段组成:1.压力和觉醒阶段。一项成功的变革往往由于对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施加强大的压力所激起的。2。干预和重定方针阶段。由于存在着一种用传统方法解决问题的倾向,所以很有必要局外人介入。3。调查分析阶段。整个组织自上至下一起调查分析和确定问题。4.干预和承诺阶段。局外人在此阶段要积极鼓励管理部门和非管理部门的人员发挥想象力,对确定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承诺。5.实验和探索阶段。解决方案一开始不宜全面铺开,可先以小规模进行试点。如果有些方案无法进行小规模试点的,可进一步论证其可靠性。6.接受阶段。一旦确认方案的正确性,就会增加支持变革的力量。从而鼓励参与者接受和正确执行变革。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14)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职能二、单项选择题:1、管理的核心是(   )  A、管理被管理者  B、完成组织既定的目标  C、获得最大利润  D、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整和  E、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n 2、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里是指(   )  A、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这里强调的是(   )  A、管理的科学性     B、管理的艺术性  C、管理学的创造性   D、管理学的动态性4、以下哪一项不是管理的手段(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控制 F、策划5、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实质是以下哪一个? A、管理的职能  B、管理的内涵  C、管理的特征  D、管理的属性E、帮助进行资源有效配置,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以达成组织目标。 三、多项选择题: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  A、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艺术性 2、下列关于管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  A、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统一的  B、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分离的  C、管理过程是动态中的管理  D、管理过程中静态中的管理  E、管理过程也是信息变换的过程3、管理学具有以下特征:(          )  A、动态性      B、科学性  C、创造性      D、经济性     E、艺术性4、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  A、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必须是具有盈利动机的集体活动  C、必须是正式组织  D、必须是非正式组织  E、必须具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四、是非判断:1、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2、管理作为一项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有效率地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3、主管人员由于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数量也有多有少。(   )4、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通过高层管理者对下级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严格控制体现出来的。(   )5、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五、简答题:1、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简述管理的二重性。六、论述题:\n1、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它对管理实践的意义何在?2、试述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关系。【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就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职能:是指对管理对象一定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和各种相互联系、依次更替的任务的总和。二、单项选择:1、B 2、B  3、B  4、F 5、E三、多项选择1、AB  2、ACE    3、ABCDE  4、AE四、是非判断:1.正确。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要受到组织内外部诸多要素的影响和制约。2.正确。管理作为一项工作,就是要使人们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支出,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3.错误。因为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4.错误。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6.正确。管理是一门科学,指的是期间存在一系列客观规律,管理作为一门艺术,指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五、简答题:1、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管理的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2、简述管理的二重性。答: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六、论述题:1、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它对管理实践的意义何在?(答案要点)(1)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西方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同生产力一样,具有连续性,是不分国界的。(3)管理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4)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它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情况相适应。2、试述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1)管理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的管理活动必须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论。\n(2)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同时还要有灵活的技巧。(3)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4)要保证管理实践的成功,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15)一、名词解释:决策决策树法二、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个不是决策的特征()。A.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B.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C.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楚D.追求的是最优最好方案E、决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狭义的决策是指()。A.拟定方案B.评价方案C.选择方案D.比较方案3、管理的基础是()。A.人员配备B.领导C.决策D.控制4、主观决策法特别适合于()。A.肯定型决策B.经验决策C.非常规决策D.常规决策5、西蒙认为决策所选取的方案是()A、最优方案B、满意方案C、可行方案D、科学的方案三、多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越是组织的下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A.战略型B.经验型2.组织的最高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倾向于()。A.战略型B.常规型C.科学型D.定型E.经验型3.主观决策法的特点是()。A.方法灵便B.易产生主观性C.缺乏严格论证D.易于为一般管理干部所接受E.适合于非常规决策4.按决策信息的明确程度分类有()。A.确定型决策B.战略决策C.战术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E.风险型决策5.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分有()A.经验决策B.科学决策C.非常规决策D.常规决策E.战略决策6.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nA.识别问题B.确定决策目标C.拟定备选方案D.评价、选择方案E.方案实施和完善四、是非判断:1、决策是整个管理的中心,整个的管理过程都是围绕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2、决策就是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五、简答题:1.决策的特征有哪些?2.简述决策的一般程序。六、论述题:试述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五)答案一、名词解释:1、决策:是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2、决策树法:是决策问题的树形表达,是以决策收益为依据,通过计算做出决策的一种决策方法。二、单项选择题1、D2.、D3、C4、C5、C三、多项选择题:1、BCD2、AC3、ABCDE4、ADE5、CD6、ABCDE四、是非判断:1、正确。决策贯穿与管理的全过程。计划、组织、控制等各种职能都是围绕决策而展开活动的。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都存在决策的问题,决策在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整个管理过程的中心。2、不正确。由于有限理性、和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等对于决策者而言,只能得到一个适宜或满意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五、简答题:答:1、决策的特征主要有:(1)、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若决策的目标是模糊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则无法以目标为标准评价方案,更无从选择方案。(2)、决策要求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千万不要在问题不明、条件不清、要求模糊的状态下,作出选择。(3)、决策要求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以便比较选择。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否则不存在决策的问题,也不利于对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由于有限理性、和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等对于决策者而言,只能得到一个适宜或满意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4)、决策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对于决策者而言,同样不能以最理想方案作为目标,而只能以足够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方案作为准则。决策者只能得到一个适宜或满意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5)、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决策的程序一般为:(1)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计划工作的目标,也就是决策的目标。决策目标明确以后,就应拟定能够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备选方案不可能是一个,但也不可能太多。因此,备选方案是带有概括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几个可能的方案。\n(2)评价备选方案。评价标准是看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达到决策目标。评价的依据有:经验、实验、分析与研究。在评价时,可确立两个尺度:一个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另一个是“希望达到的目标”。(3)选择方案。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总体权衡后,由组织决策者挑选一个最好的方案。六、论述题:答案要点:(1)决策是现代管理的基础。决策是从各个抉择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南。而在决策以前,只是对计划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没有决策就没有合乎理性的行动,因而决策是计划工作的核心。而计划工作的特点之一是计划工作的主导性,它是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工作等的基础。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决策是管理的基础。(2)决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决策贯穿与管理的全过程。计划、组织、控制等各种职能都是围绕决策而展开活动的。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都存在决策的问题,决策在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整个管理过程的中心。(3)、科学决策是现代管理者的首要问题。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制定战略、拟订规划、组织管理、使用干部、检查督促等,要履行这些职能需要首先做出决策。作为现代管理者应该掌握系统化的决策知识。(4)、科学决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通过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和方法找出问题,深入探寻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一定的程序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三)一、名词解释:1、管理方法2、管理艺术二、单项选择:1、根据客观规律,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A、行政方法   B、经济方法 C、法律方法   D、教育方法  2、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手段对下属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  )A、行政方法   B、经济方法 C、法律方法   D、教育方法3、以下不属于管理艺术特征的是( )A、主体性B、非规范性  C、经验性D、随机性   E、实践性4、经济方法的内容不包括(   )A、规章制度B、价格C、税收   D、信贷  E、工资、奖金三、多项选题:1、法律方法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 A、司法B、立法C、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D、代表统治阶级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实行强制性统一管理\n2、经济方法的特点有( )。 A、利益性   B、有偿性 C、强制性   D、灵活性3、管理艺术的特点是有(   )。A、主体性  B、非规范性C、随机性  D、经验性4、法律方法的主要特点有(  )  A、权威性   B、强制性  C、严肃性  D、规范性  E、利益性四、是非判断:1、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2、有偿性是经济方法最本质的特征。3、有效的管理艺术以对他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4、各种管理基本方法都分别在管理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五、简答题:1、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2、从管理内容的角度,管理艺术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六、论述题:试论经济方法在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答案(三)一、名词解释:1、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和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必要的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2、管理艺术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在管理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去解决管理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管理问题,以取得优化的管理效果。二、单项选择1、B2、A3、E4、A三、多选题:1、AB2、ABCD3、ABCD4、ABCDE四、是非判断:1、答:正确: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和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必要的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2、答;不正确:因为经济的方法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益性。是通过利用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去追求某种利益。3、答:正确: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没有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运气、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4、答:不正确。各种管理方法在管理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才能妥善解决管理问题。五、简答题:1、答:管理的基本方法有: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行政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心理分析的方法等。\n2、答:从管理内容的角度管理艺术主要运用在:如何处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如何处理管理中的事务方面和如何有效的运用时间方面。六、论述题:答:要点:1、有利于有效地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2、有利于国家在宏观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空。3、有利于促进经济组织按客观规律办事,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4、有利于把管理对象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挂钩,激励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二)一、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2、系统管理理论3、权变管理理论4、科学管理5、行为科学二、单项选择题:1、科学管理兴起于哪一个阶段(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9世纪90年代     C、18世纪到19世纪末         D、20世纪初2、下列哪位管理学者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主张(   )  A、赫伯特·A西蒙     B、彼得·F·德鲁克  C、弗雷德·E·费德勒   D、弗里蒙特·E·卡斯特3、“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麦格雷戈  B、赫兹伯格  C、梅奥    D、马斯洛4、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法约尔   B、西蒙   C、巴纳德 D、卢桑斯5、系统与权变理论把人看作是(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三、多项选择题:1、赫兹伯格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  A.保健   B.激励     C.X理论     D.Y理论2、以下哪些内容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     )  A.统一指挥     B.统一领导   C.职能管理      D.人员的团结3、“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德鲁克    B.马斯洛     C.麦格雷戈   D.西蒙4、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李嘉图5、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B、企业的职工是“经济人”C、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D、工作效率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非判断:\n1、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2、西蒙认为,决策就是从可供选取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的活动。()3、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组织内部条件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4、管理模式须随环境的变动而变动,这就意味管理无常法,可以随心所欲。(  )5、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特征。(  )五、简答题:1、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2、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4、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5、简述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六、论述题:论述泰罗“科学管理”的借鉴意义及局限性。保险学原理配套复习题(二)答案【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是指梅奥等人在1924—1932年,应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的邀请,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了长达8年的一系列的试验,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即引起管理学界重视的“霍桑试验”,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2.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它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以及企业同周围环境的系统关系,并试图建立系统模型的一种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卡斯特等。3.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桑斯等。4.“管理科学”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教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务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5、行为科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它包括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组织行为学两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二、单项选择:1、A2、A3、A4、C5、D三、多项选择:1、AB2、ABD3、BC4、AB5、ACD四、是非判断:1.正确。法约尔认为企业存在着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种基本活动,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2.不正确。西蒙认为,决策包括搜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和评价计划四个阶段,选定计划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3.不正确。还应考虑到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n4、不正确。管理模式是指组织拥有的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特点的概括性描述。按照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管理模式需随环境的变动而变动,但并不意味管理无常法可以随心所欲。5、正确。“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爱民贵民”认为管理的成败在于人。五、简答题:1、1、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2、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4、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5、简述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答: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三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2、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答:(1)内容:A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B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2)特点:A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B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答:(1)“X理论”的人性假设(2)“X理论”的管理要点(3)“Y理论”的人性假设(4)“Y理论”的管理要点4、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2)决策包括搜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和评价计划四个阶段(3)在决策的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4)决策类型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5、简述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答:(1)、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关联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2)、系统的要素可以分为子系统。(3)、系统运行的效果是通过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并通过内部和外部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调适。(4)、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子系统的变化。六、论述题:论述泰罗“科学管理”的借鉴意义及局限性。答案要点:(1)“科学管理”的概念(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如标准化原理、挑选和培训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职能组织制、例外原理等)(3)“科学管理”\n的贡献或借鉴意义(如促使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的基础)(4)“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如把人看成机器人、单纯的经济人;“精神革命”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研究的范围狭窄等方面的局限性)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18)第九章激励一、名词解释:1、激励2、动机3、正强化4、负强化二、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   )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C.薪水      D.成就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4.根据双因素理论,(  )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A.正强化 B.负强化  \nC.消退   D.惩罚    E.学习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E.对社交的需要四、是非判断: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六、论述题: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二、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C   5、B三、多项选择题: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四、是非判断: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五、简答题: \n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19)第六章计划一、名词解释:1、计划2、计划工作3、目标管理4、滚动式计划法二、单项选择题:\n1、计划工作的第一步骤是()。A、估量机会B、确定前提条件C、确定目标D、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E、评估选择方案2、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是()A、孔茨B、德鲁克C、巴纳德D、西蒙3、目标管理适用于()A、主客观条件变动较大的企业B、主客观条件较稳定的企业C、只适用于长期计划D、只适用于短期计划4、在计划工作中,制定“弹性计划”是运用计划工作的()A、灵活性原理B、许诺原理C、限定因素原理D、改变航道原理5、我们把“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的工作称之为()A、领导工作B、组织工作C、协调工作D、控制工作6、计划工作的核心是()A、确定计划目标B、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C、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D、作决策7、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A、规划B、决策C、预测D、预算8、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作是()A、计划B、组织C、人员配备D、指挥三、多项选择题:1、按计划的明确性程度计划可以分为()A、战略计划B、战术计划C、指导性计划D、生产计划E、指令性计划2.计划工作的特点是()A、预见性B、可行性C、灵活性D、统一性3、下列哪些属于计划工作的原理()A、责权一致原理B、职务明确原理C、许诺原理D、灵活性原理E、管理宽度原理4、按计划指标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A、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C、实物指标D、价值指标5、计划编制的方法主要有()A、滚动式计划法B、运筹学方法C、网络计划技术D、PDCA循环E、量本利分析法6、目标管理的优点有()A.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B.有利于形成激励C、有利于明确各级成员任务D.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E.有利于成员的自我管理四、是非判断:\n1、计划是计划部门的事,和其他管理人员无关。2、当环境不断变化时,计划也要不断调整,因此计划的意义不大。3、计划是一种约束,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4、计划是首要的职能,对其他各项起着统率和基础作用。5、目标是指在目的和任务指导下,提出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五、简答题:1、简述滚动试计划法及其特点2、目标管理及其基本原理六、论述题: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计划:计划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的行为、目标、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2、计划工作:是指确定管理系统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及资源配置,并组织全体成员实施计划工作的全过程。二、单项选择:1、A2、B3、A4、A5、D6、A7、D8、A三、多项选择题:1、CE2、ABCD3、CD4、AB5、ABC6、ABCE四、是非判断:1、不正确。计划是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任何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的,它是其他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是各级、各类人员的行动宗旨。2、不正确。计划是一个全面的分层次的体系,其目的是综合、协调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以指导人们的行为。计划一经制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环境多变计划需要调整,反映了计划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计划灵活性特征的反映,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计划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经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不正确。计划一经制定并层层分解成为知道员工行为的行动纲领,具有指导作用,实现计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计划目标的设置,可以激发和调动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计划并非约束人们行为,降低组织的灵活性。4、正确。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首先从计划开始,确定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只有制定了计划管理工作才有了基础,组织指挥的才有依据;控制活动才有标准。5、不正确。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五、简答题:1、答:是指在编制和制定计划时,根据本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将计划期顺序向前推移连续滚动编制计划的方法。特征是以滚动的形式编制出具有弹性的计划,可以避免未来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远粗近细”把计划分为不同阶段,符合人们看待事物的规律;以一年为一个执行期,然后根据计划执行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制定下期计划,有利于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的衔接和协调。2、答:目标管理是指将企业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并通过“自我控制”,按目标实现情况决定奖惩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总目标具体化的展开,使组织目标成为组织内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及成员的努力方向,并以此作为评价个方面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产生激励作用,保证组织的有效运作。六、论述题:\n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答案要点:1、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只能,在各项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首先从计划开始来确定组织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渗透在其它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是其它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2、计划为实施决策和实现目标服务,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通过计划决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只有计划工作才能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3、计划贯穿与组织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一个组织要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协调平衡组织活动中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通过计划管理来组织和实现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七)第七章组织一、名词解释:1、组织2、组织文化3、组织结构4、集权5、分权二、单项选择题: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A、直线职权关系B、参谋职权关系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D、都不是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C、不变 D、不一定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C、组织结构设计D、协调方式设计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D、分散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B、矩阵制C、事业部制D、职能制8、职能制的优点是()\n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C、组织哲学D、组织行为准则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D、环境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B、独特性 C、可塑性D、综合性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B.多头领导C.适应性不强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四、是非判断: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5、战略决定结构。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五、简答题: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六、论述题: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n如[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二、单项选择题: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三、多项选择题1、ACDE2、ABCD3、ABC4、ABCD5、AB6、BCD四、是非判断: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五、简答题: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1)、组织的规模 (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n(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六、论述题: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n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八)第八章控制一、名词解释:1.控制2.前馈控制3.间接控制4.预算5.计划评审方法(PERT)二、单项选择: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三、多项选择: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n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6.预算分为()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7.经营比率包括()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四、是非判断: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五、简答题: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六、论述题: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二、单项选择:1、C2、B3、C4、D5、C6、C7、B8、A三、多项选择: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四、是非判断:\n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五、简答题: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六、论述题: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n(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九)第九章激励一、名词解释:1、激励2、动机3、正强化4、负强化二、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   )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C.薪水      D.成就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n4.根据双因素理论,(  )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E.对社交的需要四、是非判断: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六、论述题: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二、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C   5、B三、多项选择题: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四、是非判断: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n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五、简答题: 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十)第十章领导一、名词解释:\n1、领导2、领导艺术3、领导风格二、单项选择题: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利用——命令式    B温和——命令式C商议式            D集体参与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1.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n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A.合法性原则。  B.民主性原则。  C.时代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E. 例外性原则。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    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   )五、简答题: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六、论述题: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二、单项选择题: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三、多项选择题:1、ABC  2、ACE  3、ACE   4、CE   5、ABC四、是非判断: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n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五、简答题: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六、论述题: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度。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n2.  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这是有效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考虑:第一步,记录时间。第二步,分析时间。第三步,合理安排时间。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七)第七章组织一、名词解释:1、组织2、组织文化3、组织结构4、集权5、分权二、单项选择题: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A、直线职权关系B、参谋职权关系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D、都不是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C、不变 D、不一定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C、组织结构设计D、协调方式设计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D、分散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B、矩阵制C、事业部制D、职能制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nC、组织哲学D、组织行为准则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D、环境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B、独特性 C、可塑性D、综合性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B.多头领导C.适应性不强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四、是非判断: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5、战略决定结构。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五、简答题: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六、论述题: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n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二、单项选择题: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三、多项选择题1、ACDE2、ABCD3、ABC4、ABCD5、AB6、BCD四、是非判断: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五、简答题: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1)、组织的规模 (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n(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六、论述题: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八)第八章控制一、名词解释:1.控制2.前馈控制3.间接控制4.预算5.计划评审方法(PERT)\n二、单项选择: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三、多项选择: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6.预算分为()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7.经营比率包括()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n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四、是非判断: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五、简答题: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六、论述题: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二、单项选择:1、C2、B3、C4、D5、C6、C7、B8、A三、多项选择: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四、是非判断: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n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五、简答题: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六、论述题: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n(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九)第九章激励一、名词解释:1、激励2、动机3、正强化4、负强化二、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   )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C.薪水      D.成就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4.根据双因素理论,(  )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n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E.对社交的需要四、是非判断: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六、论述题: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二、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C   5、B三、多项选择题: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四、是非判断: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五、简答题: \n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十)第十章领导一、名词解释:1、领导2、领导艺术3、领导风格二、单项选择题: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n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利用——命令式    B温和——命令式C商议式            D集体参与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1.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A.合法性原则。  B.民主性原则。  C.时代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E. 例外性原则。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n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    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   )五、简答题: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六、论述题: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本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二、单项选择题: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三、多项选择题:1、ABC  2、ACE  3、ACE   4、CE   5、ABC四、是非判断: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n五、简答题: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六、论述题: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度。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2.  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这是有效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考虑:第一步,记录时间。第二步,分析时间。第三步,合理安排时间。 \n管理学原理简答题、论述题荟萃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分析管理二属性的基本内容。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4.理解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 5.解释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 6.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理解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9.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3.何谓“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4.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5.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6.与法律相比,伦理有哪些特性?伦理与法律及效益的关系各是怎样?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正确运用?   2.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正确运用?   3.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如何正确运用?4.管理的教育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如何正确运用?第五章复习思考题:1.在商业伦理上,存在哪些观点?各种观点的区别何在?2.合乎伦理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3.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有哪些?4.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及其成员的伦理行为?5.企业的伦理行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六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组织文化有哪些基本要素?   4.组织形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5.组织文化有哪些重要功能?\n   6.为什么说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7.联系实际谈谈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第七章复习思考题: 1.信息和数据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2.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怎样去评估信息? 3.对管理人员有用的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4.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包括哪几个阶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应用? 5.除了信息系统之外,组织通常还可以利用哪些信息技术?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   2.组织中的决策大多是追踪决策。何谓追踪决策?与初始决策相比,其特点是什么?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注意什么?   3.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有何区别?   4.决策的理论有哪些?   5.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决策过程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6.何谓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如何利用它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何谓政策指导矩阵?它有何特点,   7.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各有哪些?第九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2.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第十章复习思考题: 1.举例说明企业远景和使命陈述的主要内容。 2.简述战略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逻辑。 3.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入侵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何谓进入障碍?影响进入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5.为什么要研究替代品生产商?如何分析替代品生产商?  6.为什么要研究买方?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7.为什么要研究供应商?影响供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8.竞争对手如何研究? 9.简述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内容。 10.简述目标市场研究的主要内容。11.理解各种战略类型的内涵及其选择原则。并且理解各战略类型间的逻辑关系。第十一章复习思考题: 1.何谓开环MRP?其基本构成及其逻辑关系是什么? 2.何谓闭环MRP?其与开环MRP有何区别? 3.与物料需求计划相比,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有何改进? 4.在ERP中,企业资源的内涵是什么? 5,何谓ERP?ERP体现了何种管理思想? 6.与MRPⅡ相比,ERP有何进步?7.简述ERP的基本模块及其实施的基本过程。 8.何为业务流程再造?为什么在实施ERP时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9.简述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过程。\n第十二章复习思考题:1.何谓目标管理?其特点是什么?如何利用目标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2.网络计划技术基本原理是什么?3.滚动方式计划有何基本特点?第十三章复习思考题:1.管理幅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如何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和合理的管理层次?2.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有哪两种类型?这两种结构形态各有何特点?3.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依据哪些基本原则?4.为什么说部门化是横向分工的结果?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5.何谓矩阵组织?有何特点?又如何运用之?请举例说明。6.有效的管理要求适度的集权和分权,怎样才能使集权与分权合理地组合?请举例说明。7.谈谈组织分权的两个主要途径(制度分权和授权)的内涵及其区别。第十四章复习思考题:   l.工作分析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如何在此基础上评估组织对管理人员的需要量?   2.怎样评估现有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从组织外部招聘合适的管理人员?   3.如何使人员的稳定与流动合理地组合,从而在帮助每个管理人员找到最恰当的工作岗位,使人才得到最充分、最合理地使用的同时,保持组织的稳定性?   4.为什么不仅要考评管理人员的贡献,还要考评其能力?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5.为什么会出现彼得现象?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出现?第十五章复习思考题: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有何区别?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何种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2.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参谋关系?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的角色是什么?如何恰当处理直线与参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3.委员会工作方式有何贡献和局限性?如何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第十六章复习思考题:1.领导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种作用?2.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权力?领导和管理是一回事吗?3.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说明领导能力来源于家庭的遗传或者一些特别的个人素质,并且无论你是否具备这些天生条件,你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但是,一般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必然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哪些?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1997年做的一次大型调查中显示(《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p.123),86.2%的企业经营者们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好的领导班子”(“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50.7%,“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为32.2%)。何谓领导班子?“好的领导班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领导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领导者培训哪些方面的心理习惯以获得领导的有效性?6.从所学的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中,你得到哪些启示?第十七章复习思考题: 1.说明激励的过程及动因。 2.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3.解释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 4.解释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5.试以实例说明,如何运用好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和培训教育激励这三种常用的激励方法?第十八章复习思考题:\n1.什么是沟通?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基本步骤有哪些?2.区分沟通的类别,解释企业中的沟通网络。3.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第十九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控制?在管理中控制的作用是什么?2.描述控制的过程。3.计划与控制是如何产生联系的?为什么在控制过程中“衡量什么”比“如何衡量”更关键?4.“调整性纠偏”与“彻底性纠偏”的差别是什么?5.比较不同类型控制的优缺点?6.一个有效控制系统应具备哪些条件?第二十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预算控制的内容,并说明如何进行预算控制。2.解释比率分析的内容,并说明如何进行比率分析。3.解释审计控制的内容,并说明如何进行审计控制。4.简述损益控制、投资收益率控制、报告分析法、亲自观察法的基本内涵。5.解释成本控制的内容,并说明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第二十一章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管理的本质内容是维持和创新,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的组合”?2.作为管理的本质内容,维持和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3.创新主要涉及哪些方面?企业中各类创新活动有何特点?4.创新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5.企业家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企业家如何有效地组织系统内的创新活动?第二十二章复习思考题:1.何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发明是何关系?2.组织中可能存在哪些技术创新的源泉?3.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何贡献?4.企业家如何选择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以及创新方式,从而有效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第二十三章复习思考题:1.请解释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的特征及其原因,以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逻辑。2.请解释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3.网络化的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请解释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特点,以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