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案 9页

  • 69.50 KB
  • 2022-08-10 发布

《管理学》教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管理学》教案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n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1、教学目的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内涵是什么?(2)管理的职能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3)什么是管理者?其分类如何?(4)管理者应掌握的技能是什么?(5)管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6)管理的属性是什么?管理地位和作用如何?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3、学时分配2学时4、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管理的职能及其关系、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难点是管理的属性。5、作业布置为什么不同的管理人员要求的管理技能不同?6、辅导安排随堂辅导7、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概述会计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其产生的历史可能已超过6000年。世界著名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表明,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够完成规模浩大的、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工程。它们宏伟的建设规模都是人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见证。金字塔是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建筑一座金字塔要动用10万人干20年,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是管理。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在历史上,当管理活动主要是由少数统治者或生产资料所有者所从事的活动时,人们常常把管理概括为管辖、治理。这种概括强调了管理中的权力因素,并以“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其意与“统治”一词相近,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对此,孙中山先生曾作过很好的解释。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当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追求最大利润成为资本家的主要目标时,人们对管理的研究逐渐从政治转向经济,特别是转向企业管理。总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管理一直是人类组织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它存在于一切领域,一切部门和一切组织之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的跨国企业,小到一个班组、一个商店,无一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任何历史阶段不可缺少的普遍的活动,管理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类实践活动。一、管理的含义关于管理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1、中国古代管理的含义“管”,在我国古代指钥锁,后来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理”,本意是处理玉,后来引申为整理或处理。“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后来孔子概括为“治国,平天下”。\n2、西方管理的含义人类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就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于是漫漫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在组织内,为了协调每个人的行动,解决意见分歧,使大家共同服从于组织目标,就产生了管理。实际上把人类活动分成了两部分“其一,是作业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劳动;其二是管理活动,即为实现具体劳动而进行的协调、领导、指挥等活动。在西方,由于众多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对管理含义的认识也不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1)孔茨在其《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2)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应该通过管理的任务来阐明管理”。(3)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4)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从以上对管理定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六层含义:(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2)管理的客体是所有资源(3)管理的实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载体是组织(6)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此外,这里所指的有效不仅包括效率,而且包括效果。效率(Efficiency):Dothethingright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效果(Effectiveness):Dotherightthing实现预定的目标二、管理的职能怎样才能保证做好对的事呢?管理理论认为,主要是通过做好一系列的基本工作,即运用管理职能。管理的职能,即管理过程中的要素或手段。关于管理的职能,至今众所纷纭。20世纪初,亨利.法约尔提出5要素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0世纪50年代,孔茨提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20世纪70年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本书: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具体如下:1、信息获取:信息获取、处理、维持、分配。2、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分为七个步骤进行:识别机会、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作处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3、计划:规定组织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4、组织:为有效的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延伸,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关系的确立、人员的配置以及组织的变革等。5、领导: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6、控制:确立控制标准,衡益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实施等。7、创新:改变现状。三、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一般属性):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担负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为了组织共同劳动产生的,它反映了社会协作过程本身的要求,力求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合理组织生产力,以保证社会结合的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管理的上述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2\n、社会属性(特殊属性):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不同的社会制度,生产目的、管理方式不同,比如企业管理者要服从生产资料所有者是意志和利益(以国有企业为例)。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要求,受到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按统治阶级的意志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和完善生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识意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死搬硬套。思考:从管理的二重性中,你受到何种启发?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四、管理的重要性IBM公司的创办人Thomas•J•Walson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个男孩弄到一条长裤,穿上一试,裤子长了一些。他请奶奶帮忙把裤子剪短一点,奶奶说,家务太忙,让他去找妈妈。妈妈回答他,她已经同别人约好去玩桥牌。男孩又去找姐姐,姐姐正好有约会,就要到时间了。男孩非常失望,担心第二天穿不上这条裤子,就这样入睡了。结果会怎样呢?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如果没有管理活动协调时,集体中每个成员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可能无法实现总体的目标。关于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有两种观点:1、管理万能论(Omnipotentviewofmanagement):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的责任。这是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实践中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2、管理象征论(Symbolicviewofmanagement):认为管理者对组织成败的影响非常有限,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如摩托车生产企业思考:你同意管理的万能论还是管理的象征论?为什么?第二节管理者一、管理者及其分类1、组织中的成员根据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两类:(1)操作者(Operatives):直接从事某项工作,不具有监督他人工作的职责(2)管理者(Managers):指挥别人活动并为其工作好坏负责任的人。在组织中有一定的职权在组织中区分管理者和操作者并不难,因为管理者一般都有某种头衔。2、管理者的分类(1)根据管理者所处的地位与层次不同可分为l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有全面的责任,其职责主要是制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等l中层管理者:其职责是贯彻高层管理者制定的大政方针,指挥基层管理者的活动l基层管理者:其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2)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nl业务管理者l财务管理者l人事管理者l行政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二、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5位总经理的工作的仔细观察与研究,不论何种类型的组织和在组织的哪个层次上,管理者都扮演着10种不同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这10种角色可以组合成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1、人际关系方面(InterpersonalRoles)——管理者与人发生各种联系时所担当的角色,包括:•挂名首脑(Figurehead)(代表者)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如迎接采访者,签署法律文件。•领导者(Leader):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如对下属的激励、人员的配备和培训等•联络者(Liaison):与上级和外部联系,从事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如参加外界的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2、信息方面(Information)——管理者在获取、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时所担当的角色,包括:•监听者(Monitor):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信息,以便透彻的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如阅读报告,保持私人接触;•传播者(Disseminator):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发言人(Spokesperson):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向媒体发布信息。3、决策方面(Decision)•企业家(Entrepreneur):寻找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战略•混乱驾驭者(Disturbancehandler):当组织面临重大、意外的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资源分配者(Resorceallocator):分配组织中的各种资源•谈判者(Negotiator):在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n研究表明,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在大企业与小企业中是不同的,在小企业中重要的是发言人,而在大企业中是资源分配者。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对于基层管理者,领导者角色比较重要,而对于高层管理者,传播者、挂名首脑、谈判者、联络者和发言人角色比较重要。三、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职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三种技能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一般地,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重要的。四、管理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或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呢?基本的途径有两个:1、通过教育获得管理知识和技能2、通过实践提高管理能力第三节管理学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类组织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其基本原理以工商企业管理为基础。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象其它许多社会科学一样,其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三种:1、归纳法特殊---->一般2、试验法3、演绎法一般---->特殊三、管理学的构架当前,关于管理学的构架,不论是国外的管理学著作,还是国内的管理学著作,都不一致。但是主流的观点是按管理职能展开的。因此,在这里,除了第一篇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外,我们也是按管理职能展开的。四、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好管理学。1、综合性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管理实践活动。而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作为管理者,仅掌握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对各种管理问题应付自如。以企业为例,厂长、经理要处理有关生产、销售、计划和组织等问题,他就要了解或熟悉工艺、预测方法、计划方法和授权的影响因素等等,这里包括了工艺学、统计学、数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内容;而最主要的,厂长要处理企业中与人有关的各种问题,像劳动力的配置、工资、奖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赖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机关、医院、学校等组织的管理活动也有类似的情况。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管理学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学就是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分门类,针对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活动,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宝库中广泛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并加以拓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这是管理学的一大特点。2、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这是因为它确实具有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管理学研究的是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它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遵循这些规律,管理活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则必然受到惩罚。\n (2)实践性。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来自实践,其内容都是人类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服务于实践,其直接目的就是有效地指导实践。(3)理论系统性。管理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这是通过对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完成的。管理学的各个章节所包括的内容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4)真理性。管理学的真理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许多原则都是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抽象出来的。因此,它是一种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反映。(5)发展性。管理学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它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要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有些内容还要进行修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总之,管理学完全具备科学的特点,确实是一种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此外,管理学还要利用严格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测量,建立一些假设,然后通过验证这些假设来探索未知的东西,所以我们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为什么说管理学又是一门艺术呢?这是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效的管理活动正需要如此。真正掌握了管理学知识的人,应该能够熟练地灵活地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不断创新。这一点与其他学科不同。学会了数学分析,就能求解微分方程;背熟了制图的所有规则,就能画出机器的图纸。管理学则不然,背会了所有管理原则,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重要的是培养灵活运用管理知识的技能,这种技能在课堂上是很难培养的,需要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去掌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不精确性 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的学科。数学就是一门精确的学科,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或函数关系,按一定的法则进行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管理则不同,在已知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用管理学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在投入的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产出却可能不同。比如两个企业,已知其生产条件、人员素质和领导方式完全相同,他们的经营效果可能相差甚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太多,许多因素是无法完全预知的,如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自然环境的突然变化、其他企业的经营决策等等。这种无法预知的因素被称之为“本性状态”。正是由于“本性状态”的存在,才造成了管理结果的多样性。实际上,所谓“两个企业的投入完全相同”这句话本身就是不精确的,因为“投入”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表面上数量、质量、种类完全相同,人的心理因素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管理主要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管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而人的心理因素是难以精确测量的,它是一种模糊量,诸如人的思想、感情、个性、作风、士气以及人际关系、领导方式、组织文化等等,都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又都是模糊量。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来使管理本身精确化,而只能借助于定性的办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管理,因此,我们说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五、为什么学习管理学对于个人来讲1、组织管理的好坏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2、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职业生涯时,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学习管理,对于想从事管理职业的人,可得到帮助其成为更有效管理者的系统知识,对于不想从事管理的人,则可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上司的行为和组织内的活动。3、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家的地位日益提高。六、如何学习管理学1、准确、深刻地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许多人认为管理学非常容易学,书本上的内容一看就懂。这是对管理学很大的误会。管理学作为介绍管理的最基本理论的学科,其内容都是高度精练、高度抽象的,许多概念、理论的背后,都有丰富的背景和含义。仅仅把书本上的文字背得滚瓜烂熟,而不去“悟”\n文字背后的东西,其实只是学到了管理学的皮毛。要学好管理学,一定不能满足于背熟、记住,更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样讲,在实际中怎么用,即不仅要知道what,还要知道why,how。例如,在计划一章中,我们讲到计划的步骤分为七步,即选定目标、认清前提、发掘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确定方案、拟定派生计划以及通过编制预算使计划数字化。把这七个步骤记住是不难的,但每个步骤中都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就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来加以体会。下面只举两例。首先,为什么要把“选定目标作为第一步?管理是非常强调目标的,在任何一部管理著作中,“目标”都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特别是在许多的管理学概念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个词。事实上,组织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是否有利于实现目标,是判断活动应否存在、应否继续的最主要标准。正因为目标决定了组织内一切活动的方向,所以,目标对组织就具有了极端重要的意义,确定适当的目标,也因而成为组织中头等重要、需要首先完成的事情。而计划又是管理的首要的、基本的职能,所以,“选定目标”就成为计划的第一步,而且是计划的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其次,为什么需要“认清前提”?这就联系到管理与环境的关系。其实,计划的外部前提,都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对组织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制约作用,这也是管理的一条基本规律。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决定了组织不可能为所欲为,管理者之所以要善于审时度势,原因也正在于此。不搞清楚前提条件就采取行动,结果就很可能会碰壁。所以,“认清前提”是制定具体计划的先决条件;但“前提”是和目标有关系的,要先确定目标才能谈前提,因此“认清前提”就只能放在第二步。至于后面的几个步骤,读者可以联系有关决策部分的内容来加以体会。2、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管理学最重要的方法。管理学是致用之学,而且它也是来自于实践的。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无论我们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在实际工作或学习中都会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在学习理论时,联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体会,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将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其实,管理学中讲的大部分内容,我们都不会一无所知。二是借助案例。一个人的实践经验总是有限的,要联系自己没经历过的实践,就只有靠间接经验了。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迅速得以流传。案例是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客观描述,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典型性,每个案例中都隐含了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管理原理。正因为案例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它就成为人们进行模拟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有力工具。但遗憾的是,国内现在出版的管理学案例还不多,已有的案例也大都比较分散,这对管理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即使如此,这条路还是不能放弃的。除了找现成的案例外,多读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有很高的主动性,要积极思考、善于思考。3、转变思维方式学习、研究和应用管理学,需要养成特定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主要包括:(1)定性思维管理学的研究和表述主要是应用定性方法,即使有些地方用到了定量方法,也往往是不严格的,需要与定性相结合。例如期望值理论,其公式表述是M=V*E,如果完全用定量思想考虑的话,显然E越大越好,但人的心理因素却否定了这一点。上述公式并不能完整地表达期望值理论的含义,而必须辅之以定性的描述。在管理学中,定量方法往往只是借以描述问题的手段,不要只看到其形式,而应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n与定性思维相关的是不精确思维。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这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不能强求精确。例如菲德勒权变理论对八种不同情境的区分、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四个象限的区分,这都是不精确的,在实际中,我们不可能精确地做出这种区分,不同情境、不同领导方式之间的界限往往是很模糊的。在做管理学的练习题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几个选项都有道理,很难断言这个选项是错误的,那个选项是正确的。这告诉我们,在管理问题上,我们不能总是用“正确”与“错误”这样泾渭分明的标准来作判断,而必须树立“最佳”思想,即通过比较哪种方案或说法“更好”、“更有道理”来作出判断和选择。(2)系统思维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各要素通过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每个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整个组织的性质和行为。因此在进行管理时,就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每个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和整个组织的影响。这种从全局或整体考虑问题的方式就称之为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强调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是简单的堆积或叠加,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为存在的条件,具有整体性与协作性。管理的各项职能就是一个系统,我们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把管理分为一项一项职能的,它们不是彼此独立而是密切相关的。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即从行为与功能的角度来确定系统的要素及其联系,同时,为了更好地把握住系统的功能与行为,也注重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目的来考查系统。系统的要素及联系,乃至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边界等方面内容,都与目的有关。这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管理强调目的性,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正是因为有了同样的目标,不同的管理职能、管理活动才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功能或行为可以通过输入与输出关系表现出来。即可以把系统看做一个转换模式,它接受投入,在系统中进行转换,从而输出产出。系统趋向目标的行为是通过信息反馈,在一定的有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的。所谓反馈,是指将系统的产出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作为系统的投入返回系统而使转换过程和未来产出发生变化。.系统具有多级递阶结构。任何系统都是由次一级的子系统所组成的,同时它又是高一级系统的子系统或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它是由人事、生产、销售、财务等次一级子系统组成的,同时它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等价原则。系统某一给定的最终状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来达到,这些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是等价的。这种观点认为,组织可以通过不同的投入和不同的内部运动来达到组织目标。管理活动并不一定非要寻找最优的固定的解决办法,而在于寻求各种可能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按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本身和外部环境有信息交流。封闭系统是与外部环境没有信息交流的系统。但开放与封闭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例如,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前者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通过其要素的变化而得到发展,最后达到进一步整合,即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这一过程可以由外部施加影响来完成,也可以由内部机制变化来完成。建立这种系统思维对学习管理和从事管理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学习管理学的过程是一个“整分合”的过程,即首先把管理学这个整体分成一项项职能、一个个概念、一种种理论来分别学习,然后再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能否形成系统,是检查自己是否学好了管理学的标准之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