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2-08-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管理学发展史概述一、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指从人类社会产生,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有了集体劳动的分工、协作开始,到18世纪这一历史阶段。二、早期管理思想的葫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历史阶段。三、管理理论形成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现在这一历史阶段。管理实践过程——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第二节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了解)以历史记载的古今中外的管理实践来看,素以世界奇迹著称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宏伟的建设规模足以生动证明人类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有关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是《圣经》中的一个例子。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有关管理思想的记载,如《周礼》记有对行政管理制度和责任的具体叙述。《孟子》、《孙子》等书对于管理的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用人等,都有不少适用于今天的精辟见解。秦始皇改订李悝《法经》,从规定到实践都体现了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种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它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机构,统一的文字、货币、车轨、道宽以及度、量、衡制度,不仅在当时有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对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三节管理学理论的萌芽(1)促使人们认识和意识到管理是一门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科学,值得去探索、研究、丰富和发展;(2)预见到管理学的地位将不断提高;(3)区分了管理的职能与企业(厂商)的职能。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管理职能、原则;另一类则偏重于管理技术、方法的研究。一、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这方面的学说散见于当时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这些经济学家及其著作主要有:亚当·斯密(AdarmSmith)及其《国富论》(1776年);塞缪尔·纽曼(SamuelP.Newrman)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35-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年);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oStuartMill)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及其《工业经济学原理》(1892年);从管理学的观点看,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述还比较零碎、就事论事、缺乏系统化、理论化和概括。大体上说来,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1)关于工商关系。(2)关于分工的意义及其必然性。劳动的地域分工、劳动的组织分工、劳动的职业分工。(3)关于劳动效率与工资的关系。所谓“劳动效率递减等级论”。(4)关于管理的职能。二、有关具体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方面(一)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斯威茨(CarlVonC1ausewitz)认为:“企业简直就是类似于打仗的人类竞争的一种形式”,因此他关于军队管理的概念也适用于任何大型组织的管理,其主要观点如下:1.管理大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是精心的计划工作,规定组织的目标。2.管理者应该承认不肯定性,从而按照旨在使不肯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来全面分析与计划。3.决策要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根据,管理要以分析而不是直觉为根据。(二)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1ersBabbage)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三)工业革命后的管理实践:苏霍制造厂(SohoFoundry)。(四)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进行的“纽兰纳克”(Newlanark)及“新协和村”(NewCommunity)的试验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的实践与思想却对管理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现代管理中的行为学派公认欧文为其先驱者之一。第四节管理学的产生与形成一、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第三次高潮是1924—1932-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年梅约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二、科学管理——泰罗及其同代人(一)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必考):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在管理理论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开拓性工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尊为“科学管理之父”,这个称号并被铭刻在他的墓碑上。(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1.卡尔·乔治·巴思(CarIGeorgeBarth)。美籍数学家。他是泰罗最早、最亲密的合作者,为科学管理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2.亨利·甘特(HenryL.Gantt)。美国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甘特是泰罗在创建和推广科学管理时的亲密合作者,他与泰罗密切配合,使“科学管理”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3.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B.GilbrethandLillianM.Gilbreth)。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夫人(心理学博士莉莲·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4.哈林顿·埃默森(HarringtonEmerson)。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工作者,从1903年起就同泰罗有紧密的联系,并独立地发展了科学管理的许多原理。三、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一)法约尔及其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法国人,1860年从圣艾帝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康门塔里—福尔香堡(Comentry—Fourchambault)采矿冶金公司,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并在此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他的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的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这六种基本活动是:(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活动);(2)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等活动);(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和运用);(4)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等活动);(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6)管理活动(其中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在这六种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的,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2.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他认为职权是发号施令的权力和要求服从的威望。职权与职责是相互联系的,在行使职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都是组织上的缺陷。(3)纪律。纪律是管理所必须的,是对协定的尊重。(4)统一指挥。指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5)统一领导。指一个组织,对于目标相同的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一个计划。(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即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不能超越组织的利益。当二者不一致时,主管人员必须想办法使他们一致起来。(7)个人报酬。报酬与支付的方式要公平,给雇员和雇主以最大可能的满足。(8)集中化。这主要指权力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问题。要根据各种情况,包括组织的性质、人员的能力等,来决定“产生全面的最大收益”的那种集中程度。(9)等级链。指管理机构中,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这既是执行权力的线路,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地违反它。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法约尔设计出一种“跳板”,也叫“法约尔桥”(Fayol-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bridge),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快速解决问题。(10)秩序。指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应该规定其各自的岗位,“人皆有位,人称其职”。(11)公正。主管人员对其下属仁慈、公平,就可能使其下属对上级表现出热心和忠诚。(12)保持人员的稳定。如果人员不断变动,工作将得不到良好的效果。(13)首创精神。这是提高组织内各级人员工作热情的主要源泉。(14)团结精神。指必须注意保持和维护每一集体中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法约尔强调指出,以上14条原则在管理工作中不是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在同样的条件下,几乎从不两次使用同一原则来处理事情,应当注意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法约尔认为,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可以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里,然后在车间里得到。为此,他提出了一套比较全面的管理理论,首次指出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可以用于各个组织之中,他把管理视为一门科学。提出在学校设置这门课程,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宣传、普及和传授管理知识。综上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其中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是伟大的管理教育家,后人称他为“管理过程之父”。四、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Max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宗教学都有广泛的兴趣。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也认识到个人魅力对领导作用的重要性。他所讲的“理想的”,不是指最合乎需要,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之所以是“理想的”,因为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明确的分工。即每个职位的权力和义务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人员按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二)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三)人员的任用。人员的任用要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实行。(四)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朋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五)遵守规则和纪律。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六)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这种公正不倚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与外界的关系。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各种管理工作及当时日益增多的各种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企业和各种团体。韦伯的这一理论,对泰罗、法约尔的理论是一种补充,对后来的管理学家们,尤其是组织理论学家则有很大的影响,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五、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Z.Barnard)是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他在组织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每个人在克服其生理、心理、物质和社会的限制时,必须自觉地进行协作。组织就是这种自觉协作活动的一个系统,这种系统能否长期存在、发展,则决定于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各个人的协作固然可以通过命令和指挥形式来实现,但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个人才会承认这种命令的权威而接受命令:(1)个人理解这个命令。(2)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3)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自己的个人利益是符合的。(4)个人有执行这个命令的能力。他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指出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无论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巴纳德还指出,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种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从而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它的活动对正式组织有双重作用,既有不利的影响,但又可能促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称之为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职能划分,研究了组织的形成以及组织管理的一些问题,在当时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对今天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许多原理及方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广泛地参照和采用。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以“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过程与管理组织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广泛流传和实际运用,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古典管理理论多着重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而对人的因素注意较少,把工人当作是机器的附属品,不是人在使用机器,而是机器在使用人,这就激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行为科学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时期,前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它以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梅约的霍桑试验开始;后期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以后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一)研究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1.雨果·孟斯特伯格(Hugomiinsterberg)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2.梅约及其霍桑试验。试验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年)。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1928—1931年)。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根据霍桑试验,梅约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06简答: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二)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行为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第五节管理科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为解决国防需要而产生“运筹学”(OperationalResearch,缩写为OR),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例如:统计判断、线性规划、排队论、博弈论、统筹法、模拟法、系统分析等。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一系列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研究管理学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著名学者伯法(E.S.Buffa)等人。他们开拓了管理学的另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的描述走向了定量的预测阶段。“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行为科学平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渊源来看,“管理科学”是泰罗科学管理的继续和发展,因为它的主要目标也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但它的研究范围已远远不是泰罗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而是面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并且它所采用的现代科技手段也是泰罗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运筹学(一)规划论。用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资金和时间,最大限度地完成各项计划任务,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规划论根据不同情况又可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二)库存论。用来研究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数量,从什么地方供应,来补充零部件、器件、设备、资金等库存,既保证企业能有效运转,又使保持一定库存和补充采购的总费用最少。(三)排队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在公用服务系统中,设置多少服务人员或设备最为合适,既不使顾客或使用者过长地排队等候,又不使服务人员及设备过久地闲置。-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四)对策论。又称博弈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在利益相互矛盾的各方竞争性活动中,如何使自己一方获得期望利益最大或期望损失最小,并求出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五)搜索论。用来研究在寻找某种对象(如石油、煤矿、铁矿以及产品中的废品)的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搜索手段(包括人、物、资金和时间),以便取得最好的搜索效果。(六)网络分析。是利用网络图对工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技术,常用的有“计划评审技术”(简称PERT)和“关键线路法”(简称CPM)。二、系统分析系统分析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系统分析。其特点就是解决管理问题时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一)首先弄清并确定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二)必须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三)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和可供选择的方案。(四)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五)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三、决策科学化这是指决策时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程序,作出正确决策。上述“管理科学”理论的两项内容就是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分析思路和分析技术的,同时,它所使用的先进工具——电子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和依据。总而言之,“管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与经营问题。这一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应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特征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理论的弱点:(1)把管理中与决策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2)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缺陷;-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3)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只依靠定量的分析,而忽视定性的分析。尽管如此,它的科学性还是被人们所普遍承认。第六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一、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这个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一)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1)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2)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3)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二)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1)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2)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3)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三)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2)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3)规定组织目标。此外,美国的怀特·贝克(WihyteBakke)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结合力”的概念,对管理理论也有很大意义。贝克指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1)职能规范系统,即由于协作而划分和安排工作岗位所产生的合作系统;(2)职位系统,即直线的职权层次;(3)沟通联络系统;(4)奖惩制度;(5)组织规程,即使企业具有特征和个性的构想与手段。这一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虽然组织理论并非全部的管理理论,但它对管理理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并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有很大影响。二、经验或案例学派-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也就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美国的德鲁克、戴尔(E.Dale)、纽曼(W.Newman)、斯隆(A.P.Sloan)等人。他们认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可以了解怎样管理。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一)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其工作任务着重于两方面:(1)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2)经理作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二)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1)集权的职能性结构;(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3)矩阵结构;(4)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5)系统结构。他还强调,各类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殊条件以及管理人员的特点,来确定本组织的管理结构,切忌照搬别人的模式。(三)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重新评价。这一学派中的许多人提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只有经验学派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真正实用。(一)提倡实行目标管理。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建议,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共同参与了研究。总之,经验或案例学派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也比较庞杂,但其中的一些研究反映了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值得注意的。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创立这一学派的是英国的特里斯特(E.L.Trist)及其同事。他们根据对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研究的结果认为,要解决管理问题,只分析社会协作系统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研究技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个人的心理影响。他们认为管理的绩效,以至组织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相互影响,而且也取决于人们工作所处的技术环境。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这个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其代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等。这个学派虽然也没有研究到管理的全部理论,但却首次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说是填补了管理理论的一个空白,并且对管理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四、人际关系行为学派-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这个学派把社会科学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个性特点到文化关系,范围广泛,无所不包。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其中有些人强调处理人的关系是管理者应该而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有些人把“管理者”笼统地看成是“领导者”,甚至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结果把所有的领导工作都当成为管理工作;还有不少人则着重研究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激励和领导问题。所有这些,都提出了对管理人员大有助益的一些见解。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在本书的第五篇中将对这些理论作较详细的评介。五、群体行为学派这个学派同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以致常常被混同。但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这个学派着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均在研究之列。有人把这个学派的研究内容称为“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behavior)研究,其中“组织”一词被用来表示公司、企业、政府机关、医院以及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这个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动就是梅约和霍桑试验。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Argyris)提出所谓“不成熟一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指出“如果一个组织不为人们提供使他们成熟起来的机会,或不提供把他们作为已经成熟的个人来对待的机会,那么人们就会变得忧虑、沮丧,甚至还会按违背组织目标的方式行事。”六、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这一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要点如下:(一)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二)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1)搜集情况阶段,即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以及组织内部的有关情况。(2)拟定计划阶段,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编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3)选定计划阶段,即从可供选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4)评价计划阶段,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过去所做的抉择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这种“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此外,根据决策条件,决策还可以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每一种决策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都是不同的。(五)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由于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及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分权也是必需的。本书第二篇的有关章节,将对此作较详细的评介。七、沟通(信息)中心学派这一学派同决策理论学派关系密切,它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为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贮存与发出信息: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岗位犹如一台电话交换台。这一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和决策理论家都赞成这个学派的观点。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李维特(H.J.Leavitt),其代表作是《沟通联络类型对群体绩效的影响》;申农(ClaudeShannou)和韦弗(WarrenWeaver),其代表作是《沟通联络的数理统计理论》。八、数学(“管理科学”)学派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即是第二章第六节所介绍的内容。除上面介绍八个学派外,还有一些学派,如管理过程学派以及近几年出现的还不太成熟的经理角色学派等等,在管理理论丛林中也都是比较活跃和有代表性的。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总之,这些学派都是在已有的管理理论基础上,力图吸收和利用其他学科的成就,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的,他们之间既有观点相同。继承发展的地方,也有许多观点不一致之处。因此,总起来看,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对构筑管理科学理论的大厦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这种管理理论分散化趋势,从理论上讲,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是需要走向统一,走向更高级的新的管理理论方面去的;从实践上看,在现代化管理工作中,分散的、各抒己见的理论应用起来也会有很大局限性,因而也需要有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管理理论来指导。第七节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在管理理论逐渐互相融合渗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新的探索:(1)系统管理理论,即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到组织管理之中,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兼收并蓄各学派的优点,融为一体,建立通用的模式,以寻求普遍适用的模式和原则。-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权变理论,强调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各派的学说,并根据内外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或手段,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管理理论。一、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wei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要点主要有:(一)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二)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供货者、政府等)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环境。它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在企业内部又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它们是:(1)召标和准则子系统,包括遵照社会的要求和准则,确定战略目标;(2)技术子系统,包括为完成任务必需的机器、工具、程序、方法和专业知识;(3)社会心理子系统,包括个人行为和动机、地位和作用关系、组织成员的智力开发、领导方式,以及正式组织系统与非正式组织系统等;(4)组织结构子系统,包括对组织及其任务进行合理划分和分配、协调他们的活动,并由组织图表、工作流程设计、职位和职责规定、章程与案例来说明,还涉及到权力类型、信息沟通方式等问题;(5)外界因素子系统,包括各种市场信息、人力与物力资源的获得,以及外界环境的反映与影响等。此外,还有一些子系统,如经营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三)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theoryofmanagement)是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他认为:-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四种,即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这些学说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相脱节,所以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而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存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三)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决策、交流和控制、技术状况等管理变量包括上面所列四种学说所主张的管理观念和技术。关于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如表3—1所示。总之,权变管理理论的最大特点是:(1)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2)把一个组织看作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三、现代管理理论的新突破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把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看成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雏形。这两种理论都在兼收并蓄了传统管理理论,诸如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各学派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原有的框框,使管理理论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具体地讲,现代管理理论所突破的框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在对人的看法上。从“科学管理”到后来的“管理科学”,都将人看作是“经济人”;行为科学将人看作是“社会人”;而系统与权变理论则把人看作是“复杂人”,认为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二)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管理科学”主要是计划与控制方面,涉及的主要要素是技术、组织机构和信息;行为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组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人和团体的,所涉及的组织要素主要是人、组织机构和信息;而系统与权变理论适用的管理范围是组织的整个投入——产出过程,涉及到组织的所有要素。-16-\n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三)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管理科学”多用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采取逻辑与理性的分析,准确衡量等手段,行为科学多取自社会科学的方法,采用影响、激励、协调等手段来诱发绩效;而系统与权变理论则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运用系统与权变的观点,采取管理态度、管理变革、管理信息等手段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一体化,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四)在管理目的上。“管理科学”追求的首先是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其次是最大限度的满意,行为科学的管理目的则相反;而系统与权变理论追求的不是最大,而是满意或适宜,并且是生产率与满意并重,或利润与人的满意并重,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综上所述,系统与权变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探索,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第八节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一、现代管理学的特点(一)强调系统化。(二)重视人的因素。(三)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四)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五)加强信息工作。(六)把“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结合起来。(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所有这些是每个主管人员应尽的责任。(八)强调“预见”能力。(九)强调不断创新。(十)强调权力集中。二、现代管理学在实践中应有的几个主要观点(用战略的眼光寻求市场的变革,用竞争的观点探索服务的专业化,开发人的素质,规避经营风险)(一)战略观点。(二)市场观点。(三)变革观点。(四)竞争观点。(五)服务观点。(六)专业化观点。(七)素质观点。(八)开发观点。(九)经营观点。(十)风险观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