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研资料 9页

  • 23.07 KB
  • 2022-08-10 发布

管理学考研资料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章:管理概述1.1考点难点归纳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资源有效地进行方案、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效劳的。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2)管理是由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3)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要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那么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两者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2.管理的特性(1)管理具有二重性: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2)管理具有目标性: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根本构成要素,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3)管理具有组织性: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往往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那么和标准的制约,往往需要按照组织的法定程序进行。(4)管理具有创新性:管理的创新性首先来源于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管理的创新性也来源于管理因素的开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及更新。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发挥的各种作用。尽管对于管理职能有着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是比拟普遍的看法是,管理活动是由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所构成的一个过程。(1)方案。方案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方案是管理的起点,确定目标和途径是方案职能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目标反映了组织活动的未来终点,指出了我们将要到哪里去。而途径那么是连接当前与未来的桥梁,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2)组织。为了实现方案活动所规定的目标,实施方案活动所制定的行动方案,管理者就必须分析需要进行哪些必要的活动,对这些活动应该如何分类组合,谁向谁汇报工作,各种决策权限如何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分配,如何为各种不同的职位配备适当的人员等等。这些活动便构成了管理的组织职能的内容。(3)领导。仅仅有了目标和方案,仅仅规定了任务和方案,尚缺乏以使目标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和其他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而成的,人是组织活动中惟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能动性的作用,管理者就必须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对组织的成员施加影响,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气氛或气氛。这便是管理的领导职能所要完成的任务。(4)控制。组织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产生和开展的,每时每刻都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障碍和困难,必须应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者必须自始至终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预见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保证组织活动按方案进行,这便是管理的控制职能。尽管在理论上各项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但现实中的管理并不是严格地按照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的顺序来进行的。组织中的各项管理活动在时间上彼此重叠,在空间上相互交融交织在一起。很少有管理者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只从事某一特定的管理职能,他们往往同时进行着假设干种不同的活动。\n4.管理的性质(1)管理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①一般性。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组织进行的,因此,管理是一种既具有一般性和共同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的社会活动。从一个方面来讲,但凡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就必然存在着管理。管理是一种生产劳动,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进行的劳动。②特殊性。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又具有特殊性,它要服从和效劳于所管理的组织的特定目标,并要适应特定的内外环境条件。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管理的目的和处理的环境方面存在着某些特殊差异,所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2)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①自然属性。现代化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为了保证社会化大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就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合理地进行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不进行有效的管理,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也就谈不上开展了,管理水平的上下决定了经济效益的好坏,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决定的。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②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表达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稳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3)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①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管理经过长期以来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拟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根本的原理、原那么和方法。管理理论对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指导的管理人员很难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②艺术性。如果一个管理人员只凭书本知识来开展管理,无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无视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注定是难以有效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就像其他各种技艺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根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总之,在实践中管理工作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5.管理者及其分类管理者是组织中那些指挥引导别人活动的人。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是由管理者来承当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者在组织中工作,但并非所有在组织中工作的人都是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是组织中有下级部属的那类人。尽管有些成员在组织中威望很高,但他们不指挥别人,没有自己的下级,这些人就不能算是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如技术专家、法律参谋这些人都不能算是管理者。有些成员尽管地位不高,但他们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他们有自己的下级,要为别人的工作负责,如车间的生产小组组长等。管理者的类型可以从组织的纵横两个方面来分辨,从纵向来看,组织中的成员有如下四类:(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例如,车间生产线上的工人、饭店中的厨师、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政府部门的办事员、学校的教师等。这些人处在组织的最低层(称为作业层),不具有监督他人工作的职责。(2)基层管理人员。亦称为第一线管理者,他们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在制造工厂中,基层管理者可能被称为领班、工头或者工段长;在运动队中,这项职务是由教练担任的;而学校中那么由研究室主任来担任。(3)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是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通常拥有部门或办事处主任、科室主管、工程经理、地区经理、产品事业部经理或分公司经理等头衔。这些入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并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组织的身份出面。如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及其他高级资深经理人员,以及高校的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处在或接近组织最高层位置的管理人员。\n6.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每位管理者都在自己的组织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对工作都具有一定责任,都要使自己的工作到达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真正具备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这些管理者技能主要包括:(1)技术技能。所谓技术技能,就是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如一个学校的校长在教学方面的造诣,一个财务总监对财务知识的掌握等,都属于技术技能。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大局部时间都是在指导下属并答复有关具体工作方面的问题。因而,对他们而言,成为业务的内行是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前提条件。而对于中、上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的要求就可以相对稍微低一些。(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就是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鼓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首先,人际技能要求管理者了解别人的信念、思考方式、感情、个性以及每个人对自己、对工作、对集体的态度,并且成认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换意见。其次,人际技能要求管理者能够敏锐地发觉别人的需要和动机,并判断组织成员的可能行为及其可能后果,以便设法最大程度地统一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再次,要求管理者掌握评价和鼓励员工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发动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研究说明,人际技能是一种重要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同等条件下,人际技能可以极为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在工作中取得成功。(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管理者应看到组织的全貌和整体,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是怎样互动的,了解组织内部各局部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概念技能的表现之一就是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概念技能能够使管理者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动态情况中区分出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抓住问题的起因和实质,预测出问题将会产生的影响,判断出需要采取的措施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概念技能的又一表现是形势判断能力,管理者通过对内、外部形势的分析,预见形势开展的趋势,以便充分利用时机,避开威胁,使组织获得最有利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以上几种管理技能的相对重要性随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层次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技术技能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在同下属的频繁接触中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概念技能的要求那么相对较弱。对于中层管理人员而言,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技术技能那么相对无足轻重。尤其在大企业中,高层主管可以充分借助其下属人员的技术技能,因而对其自身的技术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小企业中,即使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7.管理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所谓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稳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管理自然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管理之所以具有自然属性,是因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这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进行。管理的自然属性表达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也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的。\n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那么,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指导意义:管理二重性原理,是我们认识、学习和借鉴兴旺国家企业管理中的科学经验与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研究、总结和开展我国企业管理经验的理论武器,因而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正确对待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又要充分重视我国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将它们结合起来。1.4.2简答题1.简述管理者的角色。(财政部财政科研所2004研)答: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研究者从领导者行为和管理者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探讨“管理者干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企业的管理者的角色理论,其中富有建树的是明茨伯格。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说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根底,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方案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明茨伯格把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类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根底上的:①把管理者的职位作为分析的起点。②将管理者界定为负责一个组织单位的人,这意味着他拥有正式权威和特殊地位。③定义角色为属于一定职责或者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2.小企业老板的工作与大公司总裁的工作有哪些差异?(浙大2002研)答:在小企业里,小企业老板既是高层管理者又是基层管理者,而在大公司里的总裁那么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工作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管理人员的层次分类如下:(1)高层管理人员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他们在与外界交往中,大多以代表组织的身份出现。(2)中层管理人员是指处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或者假设干个中间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3)基层管理人员亦称一线管理人员,也就是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他们所管辖的仅仅是作业人员而不涉及其他管理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n作为每一个层次的管理者,其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根本上都是一样的,都包括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管理者工作上的差异,主要是在于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的程度和重点不同,而不是职能本身不同。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对于小企业的老板来说,他不仅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是企业的基层管理者,因而他不仅要考虑企业开展的战略上的问题,还要考虑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作业问题,显然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开展;而对于大企业的总裁来说,他只是担任起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其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长远规划问题,属于战略层面的问题,这将比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开展。3.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至少应该具备哪些根本的素质?(南开大学2002研)答:管理者就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仅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仍然是不够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不同于技术能力、财务能力等的特殊条件,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如下素质:(1)对管理者的知识要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特别是对人的管理,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识水平。具体地说,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局部:①文化科学根底知识。文化科学根底知识指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必要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美学、社会科学、逻辑学等根底科学的知识,它们是形成一般能力的根底。②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指与管理或组织的目标任务有关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管理者可以不是专家,但必须是内行,在一个组织中外行的管理者领导内行的工作人员是注定要失败的。③管理科学知识。指管理者通过学习管理学所掌握的专门的管理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管理学原理之外,还包括许多专们的管理理论,如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事管理学、领导科学、战略管理、人才学等等,都是当代广义管理学的内容。管理者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管理学知识架构。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具备以上知识,除了通过理论学习这一途径外,还要靠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2)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很多管理学家认为,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又比能力重要。管理者就是管理人才,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只是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素质。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具体如下:①管理者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任何社会都会要求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我国的社会主义管理活动的要求来看,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体表达在如下几方面:具有奉献精神;具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较高的品行修养,以及令人敬仰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能以身作那么,带头示范。②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管理活动同时也是——种很艰辛的实践活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一要意志坚强。管理者除了要树立远大的抱负,有事业心之外,还应有坚强的意志;二要胸怀宽广。在管理活动中,人们具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是不可防止的,管理者应当胸怀宽大,求同存异;三要自信。自信是积极工作和克服困难的前提,也是鼓励群体成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有个人影响力的管理者,自信是第一素质要求。③管理者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管理活动不只是一种脑力劳动,还是一种体力劳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尤其是优秀的高层主管人员,健康的体质与充分的精力是不可或缺的。(3)管理者的性格要求。管理是要与人打交道的,因而人际技能在管理成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人的性格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决定的,后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对其开展有影响,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它。如果两种人具有同样高的智商,那么,具有外向型性格、擅长人际交往的人更容易成为高层管理者,而比拟内向的人那么容易选择科学研究工作。虽然人的性格有先天的影响,但是通过后天的实践仍然是可以改变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着力培养管理中所需要而自己又缺乏的东西,具体来看,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性格:一是培养自己的方案\n性、组织性、自觉性;二是自觉遵守社会的标准;三是培养自己镇静自假设、当机立断、勇敢无畏的性格。(4)管理者的经历和经验。一切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中,绝不能轻视经验的作用。通过经验的积累,可以提高一个管理者对实践的认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经历与经验也是管理者素质要求的一个方面。管理者的经验除了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实践获得。管理者只有目的明确地对自己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对成功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比拟,才能更好地总结、利用经验。4.管理者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有何联系?(北师大2003研)答:(1)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务等级。管理层次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组织规模越大,人数越多,管理幅度越小,也就需要越多的层次。但层次越多,对组织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层次过多,不但会影响信息的有效沟通,增加协调的困难,而且浪费时间、精力和经费,造成机构臃肿,组织反响缓慢。(2)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①高层管理人员:即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它们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②中层管理人员:它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③基层管理人员:它们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3)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①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②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鼓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③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管理技能的相对重要性随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层次不同而不同。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技术技能最为重要,人际技能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概念技能的要求那么相对较弱。对于中层管理人员而言,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而言,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技术技能那么相对无足轻重。尤其在大企业中,高层主管可以充分借助其下属人员的技术技能,因而对其自身的技术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小企业中,即使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1.4.3论述题1.如何认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中南财大2004研)答:(1)管理具有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指有效成功的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管理的根本原理、原那么,管理必须科学化。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也就是由经验逐渐走向科学的过程。人们通过总结管理中的大量成功经验,失败的管理教训,已经归纳、抽象出了管理的一些根本原理和原那么。这些管理原那么,较好地解释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两组或多组变量之间的关系,遵守这些根本的原理和原那么,对管理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意义。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在管理实践的推动下,管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原理、原那么和方法论,它们构成了管理学的根本框架。近几十年来,在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工作者的推动下,管理科学正在蓬勃开展。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2)管理也具有艺术性。所谓艺术性,在这里指的是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的艺术性,指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具有创造性。在实际的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管理的艺术性由两个因素决定:①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管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适应环境,环境又在不断的变化开展\n,因此就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②由管理的主要对象——人所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所决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底是人能够积极地思维,能够自主地做出行为决定。管理工作者只有充分利用这种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地工作。此外,人还富有感情,感情是最难数量化、模式化的东西。管理者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目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3)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艺术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管理艺术性的发挥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发挥。离开科学的理论根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性。但是,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所作的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具有较高的原那么性。而在实际中,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F展开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管理,使理论效劳于实践。成功的管理者与失败的管理者的差异表现在成功的管理者能够将管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管理中,而失败的管理者却不能。也就是说,成功的管理者不仅能够掌握管理的科学性还能掌握管理的艺术性,失败的管理者可能仅仅只知道管理的科学性而不会灵活地加以应用。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还表现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的科学理论的发挥与延续,而管理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果在被普遍适用之后就逐步成为科学的理论了。只有真正精通了管理的原理,把握了管理理论精髓的人才可能在管理的实践中得心应手地实现创造性的管理。2.试述X理论和Y理论中的人性假设,及其对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的影响。(北大2001研)答:X、Y理论是关于人性的两个假定,X理论是传统管理方法刘·人性的假定,Y理论是理想管理方法对人性的假定,这两个假定是由美国学者麦格雷戈于1960年提出的。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1)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如下:①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一有时机就会逃避工作;②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③员工总是安于现状,无雄心壮志;④员工的行为受到较低层次需求的支配,一旦满足就不思进取。显然,按这种假设,对员工的鼓励就是以强制措施或惩罚为主,迫使他们去为实现组织目标工作。X理论对管理者管理风格的影响: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如有可能,人总是尽量逃避劳动,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者惩罚措施来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的目标;一般的人没有什么抱负,没有雄心壮志,宁愿被领导,力求平安;一般的人在本质上是反对(工作)变化的。按X理论来看待管理,对大多数人必须指挥、监督、控制甚至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完成组织的任务。(2)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如下:①员工视工作为人生必然的需要;②。人天生愿意负责,只要员工对某工作做出承诺,就会努力自我控制并积极完成之;③人一般都有上进心,会积极主动寻找工作、迎接挑战、承当责任;④大多数人都具有承当责任、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只要将其能力发挥出来,实现组织目标就容易了。Y理论对管理者管理风格的影响:在工作中运用智力、体力与休息时一样自然,人对工作喜爱与否取决于工作对他是不是一种满足;人们在为到达自己所同意的组织目标时,可以实行自我控制;人有自我实现和自尊的需求,这种需求诱导人们朝着组织目标迈进;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般人在适当的鼓励下,不仅能够承当而且寻求责任;大多数人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在现代社会中,——般人的智慧和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按Y理论来看待管理,管理者要创造一个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和个人的目标。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那么假设较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麦格雷戈本人认为,Y理论的假设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这都会极大地调发动工的工作积极性。3.有人认为,企业在经营活动的组织中不仅应“市场导向〞,而且应“导向市场〞。你是如何认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的?请介绍并论证你的观点。(南京大学2004研)\n答:我同意这种观点。市场是指根据企业核心产品和业务参与竞争的经济行业和领域,是受价值规律决定的一个无形的空间,是一个行业主导产品和业务需求、供应的总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是变化的,市场的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故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随之也就是时时变化的,所以它是个一直需要讨论和关注的问题。基于这一判断,分析如下:(1)企业与市场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在大企业、小企业,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海的关系。市场是海,企业是舟,市场之海是既载企业之舟又覆企业之舟,关键就在于企业之舟是否识水性,对市场之海的潮涨潮落、浪高浪低有所认识,并由此决定是被载还是被覆。说明企业必须十分关注和重视市场,没有市场的企业,生产经营和生存都会面临严峻的局面。①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开展,必须有方案、有目的、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资源上的优势,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施工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和改善销售手段,把销售作为企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同时,有方案、有步骤地开展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以晶牌效应进一步促进销售业务的开展。③企业品牌建设既是销售工作(即市场)的需要,也是企业长期开展的需要。要制定企业品牌战略方案、规划,有目的性地开展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传媒。(2)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既要“市场导向〞,又要“导向市场〞①企业首当其冲要做的是必须了解政策,政策是政府意志的表达,政策是指南针,是经济政策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大环境和参与市场的游戏规那么。所以企业需要特别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并充分运用好政策这一公共资源。但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由于政策具有共享的特性,这样,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企业在用好政策资源上一比高低的问题。这是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就是说,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是企业处理自己与市场关系的前提条件,企业必须把这一根底性的工作认真做好。在这个根底上站稳脚跟,也就可以进一步有根据、有目标、有成效地解决好它与市场关系的众多具体问题了。②企业要“市场导向〞。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的催化场所,也是企业命脉之所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枯荣。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一要抓好内部的各项工作,诸如观念、科技、机制、金融、环境、管理等的创新,二要时刻关注市场情势。企业只有时刻关注市场情势,掌握市场的脉搏,明了需求的变动趋势和市场走向,才可能实现既有产品又有市场,既有生产的始端又有效益的终端。这要求企业要稳固原有的产品链,同时要延伸原有的产品链,三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变动。为此,企业需要研究潜在的市场未来的市场,实行破坏中的创造,量变后的质变,以求掌握市场先机。就是说.市场的研究需要深化也必须深化,不仅要掌握现在,而且要把握未来,不只是了解外表的情势,还得看到市场深层的脉动等等。另外,还需要同时对市场予以细化和分层。同样的市场信息在不同企业的手里之所以会有不同的价值,原因就在于是否把信息向内外两个方向进行了必要的延展,掌握其实质,看出其价值,并予以运用,才有利于市场的拓展。市场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市场有现成的市场与潜在的市场之别,以及现时的市场与未来的市场之别等等,市场需要时时关注,不断深入研究。③企业要“导向市场〞。企业要积极创新,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地位。企业不是有了市场就够了,还必须争取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事实上,所谓企业生产经营的做强做大,归根结底是要看其市场的表现怎样,市场份额占有的大小多少,只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才是在做大,只有占有的市场份额牢不可摧才是在做强。企业需要看到,现在,任何现存的市场份额都不是平安的,任何一种产品的寿命都不是无限的。产品的创造,技术的创造,催促着市场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创新会摧毁和改变每个企业原有的市场占有份额。捕捉和反响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动,并据此及时地做出企业生产经营的正确决策,使企业的产品和效劳能动地适应和适宜于市场,只有这样,企业才是积极地面对市场的。\n④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例如,应当说,我国的“人世〞,为企业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国际市场;又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明确目标,也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国内市场,让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市场情况的这些巨变,一方面说明,企业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有了更好的客观条件,可以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但另一方面,在市场扩大的同时,由于不只是要面对国内竞争,还要面对国际竞争,这样一来,竞争的剧烈程度也就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而且市场进人的门槛也提高了。也就是说,“人世〞并不是万事大吉,它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和我国的企业有着两个方向上的影响。就国内市场来说,同样要求企业有种积极的姿态,不可仅看到有利的一面。事实上,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市场固然是公共的客观的,但它能为谁所用,关键在于谁得先机。也就是要求企业在与市场打交道之前,必得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预测它,并能动地开掘它,无论企业是进入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是这样。既然如此,这也就要求企业需要也应当做好市场的研究和开发,把握机遇,面对挑战。总之,企业在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力求使自己处于主动和超前的地位,为此,就得研究市场,发现市场,挖掘市场,预测市场,并实现市场的占有和拓展,做到既“市场导向〞,又“导向市场〞,以此来保持企业于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