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派分类 7页

  • 48.00 KB
  • 2022-08-10 发布

管理学派分类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管理学派分类 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二战之后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管理科学学派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进行定量分析。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合乎逻辑的计算和分析,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主张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和主观随意性,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由于计算机在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该学派主张,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即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关系式表示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通过定量分析,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他们认为,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将这些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实践中。5※<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首先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作为五项职能有效综合运用的结果。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也就是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因此,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先把管理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能,然后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阐明每项职能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论述实现这些职能的原则和方法。该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按照该学派的理论架构编排的,另外,该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   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管理学》是孔茨与奥唐奈合著的一部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是西方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也奠定了孔茨作为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地位。\n5※<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二是对群体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即组织行为学派的观点。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A.H.Maslow),他的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理论,其代表作为1954年出版的《激励与个人》一书。还有美国的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他的理论被称为双因素理论,其代表作为1959年出版的《激励因素》,此外还有美国的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他提出了对人进行研究的X理论和Y理论。该学派认为,管理是经由他人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能使下级充分发挥力量的工作环境。行为科学学派和人群关系理论的共同点都是重视组织中人的因素。5※<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把企业及组织视为一个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协调和影响的社会协作系统,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巴纳德(ChesterI.Barnard)。巴纳德出生于1886年,是近代对管理思想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并在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和新泽西贝尔公司等著名大公司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他将社会学用于管理的研究,在组织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种人的行为和活动相互作用的社会协作系统,只有依靠管理人员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力合作”的系统;组织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组织成员要有协作的意愿,组织要有良好的沟通。这些思想构成了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5※<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n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主要是通过对大量管理的实例和案例的研究,来分析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及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提炼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使管理人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管理不仅是科学,而且还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成功的管理不仅要靠科学,还要靠经验。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欧内斯特·戴尔(ErnestDale),其代表作有《伟大的组织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还有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代表作有《有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等。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其工作任务着重于两个方面:第一,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第二,经理作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2)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总是普遍重视。德鲁克认为,各类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殊条件以及管理人员的特点,来确定本组织的管理结构,切忌照搬别人的模式。(3)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重新评价。该学派许多人认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只有经验学派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真正实用。(4)提倡实行目标管理。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对目标管理的发展和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5※<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的思想,并广泛结合现代数学及计算机等科学知识,形成了对管理实践进行科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崭新的、独特的管理体系,在西方管理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H.A.Simon)。他因为在决策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得过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因此,管理理论主要应研究决策的问题,要研究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以及合理的决策程序等问题。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2)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即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以及组织内部的有关情况;拟定计划阶段,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编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选定计划阶段,即从可供选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评价计划阶段,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过去所做的抉择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3)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准则。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准则认为管理者的理性是有局限的,由于在实际中的决策情况非常复杂,而管理者的判断力又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认识在给定的情形下所有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能结果。因此,管理人员应寻求简单的、尚“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佳方案”。(4)\n计算机辅助决策。随着高速计算机的出现,大部分的决策工作可由计算机来执行,即程序化决策。这类决策通过编制程序,在有关问题一提出时,就对它假设一个答案,以对该决策作出指导。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以制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就称为非程序化决策。(5)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由于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及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分权也是必需的。5※<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职能。系统方法其实早就存在,很多极富经验和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员在他们的管理实践中,早已习惯将其所遇到的企业问题与环境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分析。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卡斯特(F.E.Kast)等人,其代表作是《系统理论和管理》。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开放系统,它具有系统的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动态环境适应性,这些要素可以被称为子系统。组织系统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它们如何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总系统。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视野,提高了管理人员对管理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的把握和分析能力。5※<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学派。该学派认为,在组织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为环境是复杂而多变的,例外的情况越来越多,以前的各种管理理论所适用范围是十分有限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好的管理方法才是正确的。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德沃德(JoanWoodward),其代表作为《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弗雷德·卢桑斯(FredLuthans),其代表作为《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1973),《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1976),卢桑斯使用了函数关系将管理与组织环境联系起来,他将环境作为自变量,而将管理作为因变量,认为权变管理就是依据环境自变量和管理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学派目前的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派及实际管理人员不仅接受了权变理论学派的思想,而且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积极地采用,如领导的权变理论、组织理论中的弹性组织原则等。5\n※<信息中心学派>信息中心学派这一学派同决策理论学派关系密切,它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为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贮存与发出信息;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岗位犹如一台电话交换台。   这一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和决策理论家都赞成这个学派的观点。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李维特(H.J.Leavitt),其代表作是《沟通联络类型对群体绩效的影响》;申农(ClaudeShannou)和韦弗(WarrenWeaver),其代表作是《沟通联络的数理统计理论》。5※<经理角色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它之所以被人们叫做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于它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所指的“经理”是指一个正式组织或组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拥有正式的权力和职位,而“角色”这一概念是从舞台的术语中借用的,是指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该学派对经理工作的特点、所担任的角色、工作目标及经理职务类型的划分,影响经理工作的因素以及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他们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载,在观察的过程之中及观察结束以后对经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明茨伯格的研究内容包括对企业里高级和中级经理工作日记的研究,对街头团伙头目、医院行政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的持续观察,对美国总统工作记录的分析,对车间主任的活动进行的典型调查,对高级经理的工作结构所进行的调查。通过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得出规律性的东西。明茨伯格认为经理有以下特点:大量的工作,始终不懈的步调;工作活动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处在他的组织与联络网之间。他们将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类十种,即:(1)人际关系方面,有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种。(2)信息方面,有信息收受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种。(3)决策方面,有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种。明茨伯格从以上十个角色中提炼出经理工作的六项目标。即:经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他的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有效率地生产出某些产品或服务;经理必须设计和维持他的组织的业务稳定性;经理必须负责他的组织的战略决策系统,并使他的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于其变动的环境;经理必须保证组织为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服务;经理必须在他的组织同其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的信息联系;作为正式的权威,经理负责他的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运行。\n经理角色学派理论来源于对传统管理职能的认识,明茨伯格认为传统的管理职能和人们所认识的管理工作大不一样,传统的管理职能研究不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没有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缺乏有效的证据,不能反映出经理工作的真正面貌和实质。明茨伯格在其名著《经理工作的性质》中写道:如果我们问一位常务董事,他什么时候在做协调工作,或者他一天中做多少协调工作,他可能并不知道,而且即使是技术极高的观察者可能也并不知道。这对于计划、指挥、组织和控制等概念也同样如此,并且对于巴纳德(Barnard)在他有关经理人员职能的分析中所用的绝大部分概念,也同样是如此。   但是,经理角色学派对管理职能的归纳仍然是有问题的。首先,经理角色学派其得出的管理十种角色靠归纳得出,对管理者的调查由于数量较少而受到怀疑;其次,明茨伯格所得出的管理行为是否包含了所有的管理行为很值得怀疑。孔茨对此作了如下评说:明兹伯格所归纳的那些作用是不完整的。对在那里,人们找不到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如建立组织,选拔和奖励管理者,以及决定主要的策略等。删去了这些内容会使人怀疑在他的实例中的管理者是否是真正有效的经理。5※<政治经济学派>政治经济学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认为管理是具有二重性的社会功能,即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提出管理二重性理论,他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时指出:“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乐队需要一个统一指挥一样。”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即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它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管理要服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和意愿,是实现其生产目的的一种手段,是随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属性,它表现为维护与完善一定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5※<组织文化学派>组织文化学派组织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和社会交互的过程,它把个体的集合连接到组织这个整合实体之中,着眼于共同利益,确立了组织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有利于建立整体观念。\n该学派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随着时间推移而创造的一种共享意向,它的形成不仅通过纯粹的社会活动,还有赖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使用的资源。该学派指出,企业文化及背后价值观念,对于战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组织文化学派赞成战略管理的连贯性,强调传统的传承性、变化的丰富性和舆论的复杂性。   组织文化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艾瑞克·莱恩曼的《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罗伯特·沃特曼(RobertH.Waterman)与汤姆·彼得斯(TomPeters)合著的《追寻卓越》(1982),及博格·沃纳菲尔德的《资源为本理论》(198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