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2022-08-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提起哲学,也许有人感到它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或把它看作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东西。其实哲学与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识和行动总要受到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里由“爱”和“智慧”两个词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在汉语中,“哲”字也是指“聪明”和“智慧”。所以从词义上说,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是这样从字面上解释,还没有科学地回答什么是哲学。历史上的哲学家或现代的哲学家,对什么是哲学问题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有的回答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要同各种事物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一定的看法。这些看法逐渐积累起来,经过概括提高,就形成了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例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等等,对这些带根本性问题的看法,都属于世界观的范围。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各种现象,处理各种问题。只是有些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地形成的,有些人的世界观是自觉地培养起来的。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这是因为这种世界观往往是零乱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的,有的观点很不稳定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哲学与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同,哲学是由哲学家们经过研究、概括、总结,自觉创立的,是对世界观问题的系统回答,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它把世界观的各种观点,按照一定原则连贯起来,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世界观,才称得上是哲学。所以,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各派哲学都是各种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人们总是在一定世界观支配下,去思考问题,看待事物,进行工作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即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方法对头,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头,往往事与愿违。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密切联系。例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具有这种科学世界观的人,在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会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所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没有离开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不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2、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密切相联的。一个人从少年进入青年时期,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人生问题,逐渐形成人生观。人生观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是对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理想、信念、抱负、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是受一定世界观支配和制约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一个人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具有科学的、革命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它对世界观的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3、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n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归纳起来有三大门知识:一门是反映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自然知识;一门是反映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知识;一门是反映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知识。这三大门知识,又可细分为许多具体门类的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就是各自领域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种不同的哲学都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进行这种概括和总结。当然,这种概括和总结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知识正确、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不能彼此割裂。其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只研究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运动的特殊规律。例如,物理学研究声、光、电、热、磁以及原子内部运动等规律;生物学研究有机体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运动的规律;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法学研究法律的本质、作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等。哲学则不同,它不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而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它要回答世界最普遍的问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它以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前提,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都有指导作用,是研究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某种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活动的。二、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彼此展开激烈的斗争。其斗争的焦点都集中在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是被派生出来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承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物质不过是意识的产物和表现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一切哲学都不能超出这两大派别之外,任何真正独立的第三派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也可称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不仅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而且也包括许多唯心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在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数哲学家(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康德、休谟),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哲学基本问题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但同样重要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决,又离不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但第一方面是首要的,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回避不了,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千千万万,而且极其复杂,但归纳起来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社会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现象;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思想情感等,都是精神现象。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必须首先回答这两大类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研究和揭示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n第二,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古今中外的哲学流派五花八门,但他们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都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进行斗争的。特别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始终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离开了这个问题就无法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法把握哲学派别斗争的实质。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整个哲学的基本方向。对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回答,归根到底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体现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例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没有规律性,以及人的认识有没有真理性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为转移的。第四、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现实生活、实际工作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人类一切社会活动,说到底无非是两件大事: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在工作中如果不问实际情况,凭主观想象办事,就会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切对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不同的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唯心主义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是存在的本原,存在是思维派生的。唯心主义在历史发展中,也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变化花样。概括起来,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或我的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例如近代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其意思是说,外界事物就是我的“感觉的复合”,离开我的感觉,就没有任何存在。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慧能的“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人或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这神秘力量的表现和产物。中国宋朝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把这种客观精神看作为“理”,他提出“理在事先”,认为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理”,这种精神的“理”产生物质的“气”,然后再产生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近代德国的黑格尔是个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之为“绝对观念”,由于“绝对观念”运动变化,才产生出自然界、人类社会。朱熹所说的“理”和黑格尔所说的“绝对观念”都是神秘不可捉摸的。(上帝、神仙、天命,如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斗争中,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那里,\n由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他们只能凭直观,把物质说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即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古代希腊米利都学派把水当作是原初物质,后来有些哲学家把火、气等具体形态的实物等同于物质。在中国古代有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土、金、木、水、火所构成,也有人主张气是万物的本原。在古代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把物质理解为地、水、火、风。以上种种对物质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都坚持从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而不是把物质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创造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但是这种物质观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朴素的、直观的,没有科学根据的猜测,不能概括所有的物质的共同本质,也无法理解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了近代,在生产和科学发展了的基础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将物质结构的一个具体的层次即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将其当作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他们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原子没有广延性,因而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传统,并以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成就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和朴素性,突破了把物质等同于具体实物的局限,这是人类对物质认识的一个很大进步。但是它仍然存在很大局限: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这是因为在当时只有刚体力学是比较发达的。二是形而上学性。把物质世界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把精神、思想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科学、完备的唯物主义。总之,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归根到底都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任何哲学都不可能是中立的,也不可能超越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实践和科学发展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但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也可能有某些不合于科学的思想和观点,唯心主义哲学家也可能有某些很有价值的思想。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除去理论家的创造和发明之外,总是与产生这种理论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是如此。所谓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的发展和阶级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1、首先、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根源深藏在近代社会的经济事实之中,它不可能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个体小生产条件下产生出来,也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产生出来,它只有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已经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充分暴露的条件下才可能产生出来。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已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法国的产业革命进展迅速,德国也开始了产业革命,连远离欧洲的美国,资本主义也有了发展。工业革命造就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越來越社会化,而生产资料\n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因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一矛盾的发展必然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开始,以后每隔十年左右就周期性地重复一次。在危机期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阶级基础)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的血汗。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而且带来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运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到了19世纪30年代,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转折,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近代无产阶级日益成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十九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单纯的经济斗争发展为独立的政治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1836年开始爆发了十二年之久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武装起义。这三大起义,表明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中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阶级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使自己的斗争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更有成效,无产阶级迫切希望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3、19世纪30、4()年代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15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末,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自然科学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已经由收集材料阶段进入了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新学科纷纷建立。特别是1838年和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19世纪40年代由德国的迈尔、焦尔发现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这三大科学发现。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打下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4、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德国哲学中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发展阶段。它的重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n黑格尔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阐述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哲学家,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重要成就就是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还批判了宗教和神学,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但这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总的说来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范围。马克思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他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吸取前人优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从事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5年10月就读于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41年4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后任主编。1843年该报被查封后,迁居巴黎,投身于工人运动并从事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在工人运动实践和革命理论研究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6年初和恩格斯一起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在改组正义者同盟的基础上创建了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政党一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起草了党纲《共产党宣言h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回到德国,直接参加和领导德国革命。德国革命失败后,受当局迫害,遂移居伦敦。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参加了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大会,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1871年,他热情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斗争,并在公社失败后,总结了公社的经验和捍卫了公社开创的事业。1876年,第一国际宣布解散,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为在各民族国家内建立群众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逼迫经商。1841年在柏林服兵役,业余时间在柏林大学旁听,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1842年途经伦敦时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在英国,他经常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工人集会,调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时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表明他已完成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同年8月,他同马克思在巴黎再次会见,成为两人终身伟大友谊的开端。1847年12月-1848年1月,和马克思合著同盟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他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国际的运动,并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流派作原\n则性的斗争,为奠定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不懈地努力。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顾问,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还把主要精力用于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第三卷手稿,同时还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研究,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路德维稀、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二、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在古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各门科学相互独立,哲学也同各门具体科学分离开来,这是人类认识史的进步趋势。但是,以往的哲学家们不能认识这种趋势,总是企图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所谓“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体系,这既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的发展。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顺应了人类认识史的这种进步趋势,把哲学同具体科学分离开来,加强了哲学的指导地位,同时也使哲学的科学基础更加坚实,哲学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史上第一次把哲学变成为一门真正科学的哲学。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完整和严密,首先表现在理论内容上,它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体系。列宁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完备的唯物主义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体现为两个统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首先在于它是在高级形态上的统一。在古代哲学中也有过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具有朴素的性质,所谓朴素,就是缺乏科学的概括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则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是经过科学的概括和论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还在于它不是二者的机械的结合,而是二者的内在的统一。这种统一贯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原理和命题,它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表现,而是体现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其理论本身的彻底性之外,还表现于理论贯彻和运用的彻底性。它把唯物主义贯彻于一切领域,即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论只是贯彻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却一直由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则把唯物论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从而也就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只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称为科学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和最新科学材料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而创立的。它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们,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着这个学说。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地直根于人类生活实践的土壤,才使它成为颠扑不破的\n真理,这是它的科学性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也决定了它的革命性。所谓革命性,就是它的批判的性质,就是它给人们提供了彻底变革现实的武器。只有不把自己当作抽象的教条而看作行动的指南的理论学说,才能成为人们变革现实的武器,才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价值正在于能够满足变革现实的实践需要。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武器,才具有所向披靡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就是由它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因此,这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它才能够成为无产阶级指导实践、变革现实的武器;也正因为这个哲学的实践的本性要求它超出思想理论的主观范畴,化为群众的革命实践,它才谈得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才能获得并保持自己的真理性、科学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经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经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哲学与时代精神:一切真正的理论都是它那个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所谓哲学是时代的产儿,一方面,是指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來,是与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是指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因此,哲学理论尽管高度概括和抽象,似乎高耸云端,但它决不是哲学家随意编造、苦思冥想的产物。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所以,哲学理论看起来是抽象的,实质上是非常具体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它自己就是它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指的是真正的哲学,而不是随便什么哲学。尽管一切哲学都依存于它自己的时代,但未必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也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如17-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也毫无疑问地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可见一种哲学是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取决于它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而是取决于它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精神。19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曾出现过无数哲学流派,但一个一个似走马灯一样,转眼即逝,有些流派虽风行一时,也曾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但随着实践的推移都江河日下,不足为论了。当今时代,真正成为哲学主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哲学”,\n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19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作为克服弊端医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药方纷纷出笼,其中也包括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潮,但没有一个是科学有效的。惟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并推进了哲学的发展。它把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把辨证唯物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飞跃,使之真正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汲取新的养分,使自己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哲学的生命从根本上说在于适应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首先,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现时代两种基本社会制度,它们在近100年的时间内,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50年中,都发生了许多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用现代高新科技,通过推行福利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其经济获得较大的增长,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很快就要进入坟墓,相反它却继续显示了一定的生命力。这样,怎样认识现代资本主义便成了一个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曾经出现过凯歌前进的时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事业所获得的最伟大的发展。但由于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了的国家,而是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重大课题。由于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未能从理论上真正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加之思想僵化,官僚主义严重,使社会主义面临深刻危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竟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于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不是真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还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当今时代所提出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其次,当今世界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反暴力恐怖活动以及世界的未来发展和人类未来前景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或几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全球范围内由世界各国,至少是大多数国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我们的时代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它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而产生,同样也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技术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来看,它与科学及其发展紧密相关,从它的创始人开始就非常重视科学。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影响。第一,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例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对宏观宇宙的观察可达到200亿光年以上。物质结构理论,特别是跨克禁闭理论,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以确凿的科学事实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又如现代系统科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n理。再如电脑科学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充实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的原理。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提出的伦理问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等,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这种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它必须对现代科技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概括,否则就将落后于时代,失去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资格。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受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严峻挑战。人们常常把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哲学称作近代哲学,而把19世纪中叶以来的欧美哲学叫做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就其源头而言,始于19世纪40年代。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另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现代西方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其内容包含许多观点不同、思想各异的流派。现代西方哲学是对19世纪4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它提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在对待社会和人生态度上,叔本华宣扬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其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度曾产生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哲学声称关注个人的存在,主张“人就是自由”,并提岀要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去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的“人学空场”。科学主义思潮源于实证主义哲学,法国哲学家孔德是其创始人。这种哲学提出追求“确实的”知识,即凭感觉经验获得的知识,把经验和科学理解为主观感觉、表象的总和,强调知识只能建立在经验范围内的“实证”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属于现时代,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因此,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们的阶级属性和服务的对象上,尤其反映在它们的理论实质上。现代西方哲学尽管流派纷呈,各个流派之间也存在着争论和斗争,但由于它们的出发点有的是主观意志,有的是抽象的人,有的则是主观经验,归根结底,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所以从实质上说,不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表现形式。同以实践为基础,以科学发展为前提,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现时代,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哲学的主流,是名副其实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其次,在注意两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同时,又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一方面,应当看到,现代西方哲学从总体上都是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就决定它必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不少现代西方哲学流派都不同程度地把斗争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进行歪曲、攻击。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对这些歪曲和攻击加以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又应当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对有些哲学问题的研究,由于受到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影响,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思想资料,这些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一定要认真研究,并批判地加以吸取。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一方面,从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向外国学习,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那时追求进步的中国人无不热心\n于向西方学习。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办学校,好象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寻求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不少人提出了许多主张,诸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改造人种等等。这些名目繁多,内容芜杂的思潮,能不能挽狂澜于即倒,引中国至富强呢?事实证明:不能。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去考察,所有这些从西方引进的新思潮没有一个能越出旧哲学的圈子,都是在旧哲学的筐架内寻找治病药方,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这种状况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开始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大约两年时间,不仅介绍、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大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传播开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经在中国传播,便逐渐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为广大的知识分子所认同,他们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中国一种崭新的哲学形态,成了先进分子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这固然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思想和理论适应了迫切要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状况的需要;同时从思想内容来看,也与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世界大同思想能够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分不开的。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这三大哲学传统形成和产生的环境各不相同,在内容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形成了哲学的民族性。但哲学的民族性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哲学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共性。例如古希腊有些哲学家提出水或土、气、风是世界本原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观点。中国古代经典《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墨子》等也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有些思想流传至今,成了警示人生,启迪思维的格言。以上所举,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例子,但已经足可说明中国哲学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中的优秀成果也是全人类优秀哲学成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它是继承了全人类哲学成果的世界性哲学。在它所继承的优秀成果中,毫无疑问地也包含中国哲学的优秀成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中国生根开花,并结出异常丰硕的果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