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95 KB
  • 2022-08-11 发布

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万方数据2007年8月第30卷第3期现代外语(季刊)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August2007Vol30No3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清华大学杨永林张彩霞提要:新世纪以来,学科分化和学科整合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层次加深。面对2l世纪的语言学研究,有必要提倡“格物致用”的哲学思想。通过跨学科比较的视角.促进应用学科的发展。为此,本文主要从历史渊源和理论发展两个层面入手,分析比较了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异同.并通过“十大关系”的提出.凸现了中国语境中英语教学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旨在提高语言教师的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教学改革。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跨学科对比、历史擗|源、理论发展、问题聚焦[中图分类号]H(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07)03—0239—121.研究背景2l世纪既是一个学科整合的时代.又是一个学科分化的时代。传统的学科,经过充分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需要在“向上兼容”原则的指导下。完成更高层面的整合:新兴的学科.风骨独特、活力四射,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需要在“纵深发展”机制的激励下.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由此推下,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考察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特征.促进新世纪以来中国语境中的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fappliedlinguisticsandlanguageteaching)研究.具有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两个方面的意义。回顾社会语言学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社会语言学不是一个从理论构造的种子发展起来的学科.因而具有学科开放性、边界不定性、内涵外延性、理论驳杂性、方法多样性、内容多元性、视角宽泛性的特征(Hymes2000;Hunt1999[1997])。新世纪以来,在语言学研究大的发展环境影响之下(Hauser,Chomsky&Fitch2002),这些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凸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语言学与其说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角。应用语言学本身,是一个概念宽泛的概括性术语(anumbrellaterminology),具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宽式概念理解”(broadconception),一种是“严式概念理解”(narrowconception)(Sfidhar1990:167-169)。除了这种概念上的划分,由于地域的不同,说法也各异。在jB美语言学界,应用语言学具有相当广泛的外延,不但包括了语言教学在内的各种应用型研究.而且也涵盖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这样一些语言学研究分支.以及话语病理学、汁算语言学这样一些技术型应用科学。与此柑对的是.在欧洲和英国语言学界.应用语言学趋于专指语言教学.涵盖了一语教学(Llteaching)、二语教学(L2teaching)、外语教学(FLteaching)以及专门用途语言教学(LanguageforSpecialPurposes,LSP)。根据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本文研究讨论的要点,首先,我们把社会语言学理解为一种研究视角:其次。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界定.沿用了“严式概念理解”的方法,专指外语教学领域;最后,为了比较和行文上的需要.使用了“外语学科”\n万方数据杜会语言学与应用语占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l七研究这种变通的方法。指代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新世纪以来,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和更为具体的体现。200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这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项目.其指导思想就是要存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创建“立体化”、“分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育部2002,2004)。不言而喻,这些项日的确立与实施.不但有助于进一步凸现我国外语学科特色,同时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成为改革高等教育模式、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教育兴国宏伟日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种宏大背景之下,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考察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契合之点.为有效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提升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实力,提供一些理论借举和方法选择。2.历史渊源社会语言学同外语教学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与日俱增。这一论点可以分别从理论借鉴、学术j{j版、以及研究扩展这三个方面得以证明。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理论从问世之日开始,就受到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的普遍欢迎——交际教学法的产生、推广、成功即为明证(Hymes1972[1966])。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呵,已经成为指导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则和不可缺少的评价体系(cf.Brumfit&Johnson1981)。拉波夫所首创的社会语言学变体理论(variationistsociolinguistics)(Labov1966),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过程化研究提供了一种观察模式,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语境变化(1inguisticcontext)、交际文体差异(stylisticlevelofinteraction)以及说话人社会身份与关系的不同(socialidentitiesandrelationshipsofinterlocutors).来预见学习者的言语行为表现(Preston1994:180;Dickerson1975;Berns1990)。除了散见于各种(应用)语言学期刊的跨学科研究论文之外.以下七部专著与论文集的出版.也标志着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合作日益紧密。1)《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Sociolinguistic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reston1989);2)《多维视野: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andTESOL)(Wolfson1989):3)《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SociolinguisticsandLanguageTeaching)(McKay&Homberger1996);4)《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教学》(SociocuhuralTheory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Lantolf2000);5)《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政治学》(TheSociopolitics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Hall&Eggington2000);6)《应用语青学领域中的变化与传承》(ChangeandContinuityinAppliedLinguistics)(Trappers2000);7)《社会语境中的英语教学》(EnglishLanguageTeachinginItsSoc缸lContext)(Candlin&Mercer2001)。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范围不但日趋广泛,而且研究内容益发密切,有形成互补格局的趋势。为了全面揭示语言、文化、社感谢审稿人的意见,有助于廓清本项比较研究中,“社会语言学”与“外语学科”术语名称的界定问题。\n万方数据杨永林张彩霞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语青学试图扩大研究领域,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把观察范围从观察社会语境中语言的具体使用,通过投射和扩展的方法,推衍开来.研究外语学习环境中文化网素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因素(如性别、阶层、人种、地域)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与影响、语码混成(mixedcoding)语言现象在日常交际巾的表现与功能、权势与同等观念在语言教学语境中的反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杨永林2004a,2004b)。随着这种跨学科研究势头的发展.语言教学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有学者对于现行的二语习得研究模式和学术话语结构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呼吁多层面、多视角、多范式、多学科、多渠道的互动,形成更为健康有益的学术交流模式(Firth&Wagner1997)。另一方面,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因素与社会心理的研究、社会文本中的文化语式差异现象比较(Byram1986;Markham1988)、课堂语境中教师话语模式及语码转换分析(Green&Oxford1995)、语言声望度与学习动机关系研究、对学习者个体凶素与性别差异的关注(Rees1995;Ehdieh1997:Scarcella&Zimmerman1998)、克罩奥尔化现象与语言遗传机制普遍性的探索(Biekerton1988)、语言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方式之间关系的讨沦(Davidson1998:TESOLQuarterly1998),以及关注语言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改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做法(Powers.Slaughter&Johnson1986),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研究内容,展示出社会语言学同外语教学在研究内容方面的紧密联系(Simpson1995)。3.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特性与理论发展作为一种跨学科性质的研究.社会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有以下两个方面力量的加盟:一方面是对语言社会意义感兴趣的语言学家:另⋯方面是对社会现象中的语言因素感兴趣的衬:会学家。两种力鼙南于学术传统、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关注焦点、研究兴趣方面的差异.在对待理论的问题上.有不少分歧。论争的焦点自然就落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社会学理论与语言学理论“孰主孰从”.功能研究与形式分析“孰重孰轻”等关键问题之上了。于是就H{现了两种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社会学与语言学研究。一种是以社会学研究为主千、以语言问题为参照系统的“语言社会学”(thesociolinguisticsofsociety)研究:一种是以语言学研究为主干、以社会现象为参照系统的“利:会语言学”(thesociolinguisticsoflanguage)研究(Fasold1999[1990])。由此推下,从学科总体研究内容而言,社会语言学至少由两大分野组成。一是把“社会”作为考察起点,把语言当作-种社会问题或社会资源来研究:二是把“语言”作为研究内容.考察社会对语言的影响.揭示语言的本质(Fasold1999[1984])。就具体研究的对象和试图解决的问题而言.社会语言学义有宏观、微观层面之分。前者往往涉及诸如语言政策的制定、话语模式的建立等内容,有“宏大叙事”之氏。后者每每牵扯到结构层面上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关注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变体现象和各类“社会方言”的构成及其成因,有“解剖麻雀”之妙(BoRon1992)。当然,也可就研究角度的不同.进一步细分.建立理论社会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两种研讨模式。前者关心研究模式的建立.以便分析话语群体和言语变体结构的不同,并为交际能力的研究提供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描述;后者主要研讨公众生活不同领域中语言使用上的不平等现象及其社会政治含义(Trudgill1984;Romaine1994)。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麦凯和霍恩博格认\n万方数据社会语吉学与府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为(McKay&Hombe唱er1996:X),社会语言学既可以在社会学研究层面上建立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个研究层面,同样也可以在语言学研究层面上建立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个研究层面,以便将各种与社会语言学相关的问题一并纳入这一学科领域的范围之内。针对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上的多元化、研究视野上的交叉性、考察范围上的外延性、研究内容上的多样性、参与群体上的广泛性.有些学者把社会语言学戏称为“自由开放的教堂”(abroadchurch)或无所不纳的“垃圾场”(dustbincategory)(Cameron1998:429)。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变体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主导范式不但将其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展,而且更加关心叙述文本中语境变体的研究;就是从整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来看,也有日趋宽广、联袂整合的势头,从而加强了本学科与民族学、叙述学、宗教学的跨学科研究(Samarin2000;Hymes2000)。新世纪以来,社会语言学逐步打破了英美范式一统天下的格局,来自于其他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中的分析研究.得到了鼓励与确认。研究的视野具有更宽阔的跨文化对比.不再拘泥于一种单一的语言事实的考察。不言而喻,这些变化,对于新的理论配置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拉夫和韦恩(Lave&Wenger1999『1991];Wenger1998)提出的“社团实践”(communityofpractice)概念.对于社会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跨学科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Haneda1997)。这是因为,社团实践模式对探索语言与社会关系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富成效的概念(Holmes&Meyerhoff1999)。通过一系列的评判特征(criterialcharacteristics),这一概念模式不仅为社会认同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理论框架.而且为交际能力习得研究和语言变化现象研究提供了一种手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团实践模式反映出社会学习(sociallearning)的一般模式,其中义不乏认知科学研究的亮点,通过跨学科和应用型研究,有助于在宏观层面形成一种“社会认知”整合模式(asocio—cognitivemodel),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提供另一种观察视野和理沦框架(cf.Atkinson200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语言学在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方面.采取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姿态.利用语料库资源和网络调查进行动态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就是这方面探索的表征之一。众所周知,如何准确描述语言流变的路径、合理解释语言变化的动因是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研究中普遍碰到的一些难点问题。新世纪以来,英美两国的社会语言学家.借助于“技术精巧”的理念,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借鉴,基于大量忠实可靠的社会文本和活生生的语言事实的研究,对英语中一些语言创新表达(innovativeusage),做出了准确的描述和正确的解释。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实例,体现在对于英语“引述语结构”(quotatives)的分析研究方面。现代英语在表达引述一种想法或言语内容之时,常用的动词有say,go.think等。相比之下,say和go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也较为宽泛;think的用法较为局限,经常用于引述“内心独白”(innermonologue)(Blyth.Recktenwald&Wang1990)。例如:(1)Hesaid,“Ineedsomehelp.”(2)Shegoes,“Momwantstotalktoyou.’’(3),thought,“Itisagreatidea.”最近一个时期内.现代英语中频频出现了be+like替代传统的say和go作为引述动词的新用法。这种用法不但出现在美国英语、英国英语、美国黑人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甚至还出现在跨语言对比研究之中,受到语言学家的普遍关\n万方数据杨永林张彩馥注。例如:(4)AndJ’mlike,“That’SSOgood”(Romaine&Lange1991:250)(5)Andshe’slike,she’5like,“NowI’mnoteversureif11ikehim.”(ibid)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be+like结构已经成为现代英语在篇章层面上最具活力的一种语言创新用法。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拉波丈(cfCukor—Avila2002:21.22)曾经这样评述这一全新语言现象:这是过去30年里最为引人注目而又富有戏剧性变化的语言现象之一,为社套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大规模研究语言共时变化的机会,解答变化机制、变化动因、变化结果这样一些一般性问题.综上所述.就理论发展问题而言.社会语言学研究.首先在理论建构上有必要向其他老牌的成熟学科看齐,创建更为科学规范的学科理论范式(cfGriffith&Mullins1972)。其次。社会语言学家在解释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现象时,有必要向哲学家看齐,注重寻求一般规律的解释。再次,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必要采用“传承式话语”模式(rhetoricofcontinuity),从历史回归的角度,结合理论语言学发展和认知科学研究.重新审视文化相对论的内在禽义,丰富和拓展语言学研究的内容(Murray1998;杨永林2004c;Gordon2004)。此外,社会语言学还须进一步消除门派隔阂,形式功能不可偏废,内省实证,比翼齐飞。最后,社会语言学有必要发挥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注重跨学科领域中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以便在理论建设的层面上,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配置(Hauser,Chomsky&Fitch2002)。由此推下,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发展,将会体现出更加鲜明的跨学科、多元化、应用型、微型化、变通性的趋势(杨永林2004a)。4.外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与理论发展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外语教学理论的流变,多半同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密不可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内部机制(internalmechanisms)和外部因索(externalfactors)两个方面的影响。内部机制包括学科本质、理论来源、学术传统等内容;外部因素包括培养目的、社会职能、市场需要等内容。分析研究语言本质的T作自然是语言学家的任务;了解洞悉人类学习机制的奥秘则是心理学家的责任。新世纪的外语教学.既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以便从结构形式上对教授内容进行分析描述.也需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而对大脑加工储存语言信息的一般方式与路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此外,随着科学的进步、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大脑机制认识的提高.认知科学的新发现也给予外语教学以重大的理论影响。下面举一个“新兴经典”(neo.classic)之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FMRI)的完善与普及,认知科学已经取得r突破性的进展(Kieman1998;Crane&Richardson1999)。科学家发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人类大脑在词汇存储和加工方面,体现出一种多元系统的表征.从神经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揭示出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可能是由于两种语言系统在进行语言运算(mentalcomputation)之时.激活大脑皮质的位置不同『fli产生的。研究者发现.在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过程中.年龄是一个关键的要素。从小学习两种语言的人.在话语产生过程中,大脑皮层只在一个区域被激活:青少年时期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大脑皮层分别在两个区域\n万方数据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被激活。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但为语言学习中长期存在、了无定论的临界理论观点提供了一种来自于神经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成功地证明,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的工作范围,在大脑前庭中表现出一种可以在空问上解析分离的特征.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生理学的基础(Kim,Relkin,Lee&Hirsch1997;Blakeslee1997)。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任何一种语言,成年人却很难精通一门外语这种现象背后,是有着深刻的、语言牛物学上的原因的。另一方面.遗传学研究结果早已表明,从生物遗传学和生理解剖学的观点来看,男女在色觉感知系统与器官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象(Merbs&Nathans1992;Neitz,Neitz&Jacobs1993)。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他们在色彩认知和色彩词汇发展方面,表现m明显的性别差异。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群体之中,女生不但比男生拥有更多的汉语色彩词汇,就是在英语色彩词汇的选择上.她们的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高的美学内涵(杨永林2002a,2002b)。外语教学的内部机制决定了其鲜明的学科性质。表明该学科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造者,而是一个典型的理论使用者。从学术传统上来说,外语教学一直都是附属于语言科学之下、深受心理科学影响的一个应用型分支。在理论上依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进步,从来就没有获得过充分自主的理论创新机会。从学科特征方面而言,远的不说,回顾近百年来外语教学发展历程,外语教学一直具有应用为主的工具性特点(applicabilityandinstrumentality)。20世纪∞年代肇始于北美大陆、20世纪50一60年代逐渐风靡全球的“听说法”(audio.1ingualmethod).从其问世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工具性色彩——专门为了满足培养战地译员的速成需要。从外语教学发展的外部因素来看,也体现出作为理论使用者的应用型特征,以及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特征。从培养目的来看.外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迅速有效地造就一大批准确熟练地使用一种或数种外语专门人才:二是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良和教学手段的革新.省时省力地提高数以千百万计各类专业人才的外语水平,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对于高素质人员外语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情势之下.外语学科的应用型和工具性特征得到进一步的凸现与强调。此外,从外语教学的社会职能、外语产业的市场需求等方面来看.也毫无例外地说明,这一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没有必要过分盲目强调学科自主性和理论创新性。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三位一体教学大纲”(thetriviumsyllabus),针对社会对于神职人员和公务人员的要求.强调语法、修辞、逻辑在拉丁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外语教学在理论研究上的应用性特色,以及外语学习木身的工具性特征(Harris&Taylor1997[1989]:xvii)。21世纪世界政治文化全球化、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科学、互联刚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如何快速高效地解决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现象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工则柯2002)。外语教学由于在信息处理与加工、人际交流、文化解读、相互沟通中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学科布局而存在.而且实实在在地作为教育产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强化外语教学的应用型、工具性特征,从教育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教学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克服“文化误读”现象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外语学习质量。一味追求学科自主性和学科内部的理论构建.最然是不符合一些应\n万方数据杨永林张彩霞用型学科的发展规律的2。近lo年来.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从“专有技术”fpropefietarytechnology)发展成为了“基础性技术”(infrastructuretechnology)(Carr2003,2004;曹聪2004)。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对于外语教学产生一些革命性的变革.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简称CALL)、网络教学(web—basedteachingandlearning)、数字化教学(digitalteachingandlearning)、虚拟教学(virtualteachingandlearning)已经成为面向新世纪语言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不但在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为催生新兴学科的产生,为促进新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念与技术上的准备(Kettemann&Marko2002),而且为广大的外语教师,提供了创新教学的应用平台。从哲学思想上来考察,语言科学在理论构建上形成的不同特征及其研究内容,体现了哲学家笛卡儿的“二元对立”(theIIlind.bodyduality)学说。由此推下,语言学就有』,索绪尔的“语言”(1angue)与“言语”(parole)之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performance)之别。作为应用学科的代表.外学教学研究领域里,一直保留着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与范畴的痕迹,由此形成其理论发展的另一个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学研究、语用学的迅速崛起,对于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来说,也产生了明显的跨学科作用与影响。心理语言学注重语言结构“心理现实”(psychologicalreality)的探询,实证主义的认识论(positiveepistemology)观点在语言学习研究中因此而得以确立,主张学习心理过程描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由此产生了对于定量研究的强烈要求。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提出,通过“二元对立”的划分,建立了语言能力在社会语境中的次分类概念(sub.categorization),强调社会文化、语言使用、社会语境的研究,注重生活经验对于学习者语青行为产生的变化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pragmatics)的崛起,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Young2002;Kasper&Rose2002)。有理由相信,新世纪的外语教学理论发展,一方面会像社会语言学那样,体现出跨学科、多元化、应用型的特色: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细化的进程,也会出现一些专门化程度高、针对性强的“非通适性”理论模式(contextualizedtheory)。5.跨学科语境中的问题与对策从理论上来讲,跨学科研究有两种可能:一是出现“双赢局面”(awin—winsituation),二是形成“两败结果”(alose.10seresult)。从历史渊源、学科特性、理论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语言学同外语教学的联袂,有可能开创一个双赢局面。跨学科视角下的外语教学研究.拓宽了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增进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阐释力。如何有效提高语青学习内容的内在化程度,顺利完成从母语到外语的自然过渡,仍然是一个充满r问题与矛盾的艰巨探索过程。在此情势之下,社会语言学也绝非一剂“万应良药”(panacea),可医治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痼疾与绝症。就是在交际教学法普遍盛行的今天,我们也可听到不同的声z在回顾应用数学的发展历程之时,数学家谢定裕认为.应用数学培育和滋生出了一批相关学科(冬梅2002)。应用数学的发展历程说明.应用型学科,也有可能成为学科生长的孵化器。\n万方数据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音,看到其自身的局限性所在(Domyei1995:Li1998)。但是.正是由于社会语言学的崛起.才引发了语言教学领域自“听说法”独行天下30年来的另一场教学革命,使得广大语言教师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恪守书本知识的语法学家(Lott1975)。举一个来自教学改革实践的例子.以说明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3。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双语教学或双语授课,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里,得到了重视与实践、探索与推广。在这种背景之下.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的重要性,逐渐得以凸显。与此同时,英语学术写作(EnglishWritingforAcademicPurposes)课程.也受到了不同学生群体的普遍欢迎。由此推下,“推荐信函”(recommendationletter)、“求职信函”(jobapplicationletter)这类写作任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写作”(genrewriting)形式,成为学术英语写作课堂中“信函写作”(correspondencewriting)的重要训练内容。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语言的互异,中国学牛在撰写这类信函文本之时.往往碰到“坠入文化陷阱,陷于语言牢笼.却义无法自觉”的尴尬。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清华大学“体验英语写作团队”,面向全校研究生群体,开设了“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我们注意到,中国学生在英语“推荐信函”的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过分强调写信人与当事人角色的凸显,忽略了收信人的社会角色(即,是否接受推荐的决定权,完全在于收信人一方),违背r礼貌原则,降低了推荐信函的说服力和成功件。为了避免不经意的“面子威胁”(facethreatening)言语行为.我们在教学引导环节中.引入了社会语言学的三大基本“礼貌原则”(Lakoff1973):1)不要强加于人(Don’timpose):2)提供选择内容(Giveoptions);3)使得对方感觉良好(MakeAfeelgood)(Lakoff&Ide2005;Locher&Watts2005)。根据这条社会语言学定律的文化含义.结合英语“推荐信函”写作的教学经验,我们概括出“推荐信丽”写作的四大基本社会功能:“提供可信信息:委婉表达要求;考虑对方需要;争取推荐成功”。实践证明,这种跨学科训练手段.可有效地避免文化误读.解决中国学生“推荐信函”文本中经常出现“渲染过度、要求直接、缺少选择”的问题,达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提升文本可读性、增加推荐成功概率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探索过程中.研究者和语言学教师还应当充分认识到.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外语教学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因此在理论借鉴上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在方法的选择上只有“优选”.没有“卓越”(Prabhu1990)。更多情况下,语言教师应当注重不同理论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效果,注重如何解决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费时费力、高投入低产H{的现象.如何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摆脱外语学习中所面临的能力培养问题.如何快速有效地培养能够满足世界经贸全球化发展趋势要求的各类外语专门人才,如何使得外语教学改革能够顺府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全民族的外语水平,增强我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今灭.即使“交际教学法”一本文侧重于跨学科宏观理论方面的探索.根据审稿人的建i义,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引人r社会语占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实例,愿与大家分享。\n万方数据杨永林张彩霞(communicativeapproach)获得了普遍认可与欢迎.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得到重视,汁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主流英语教学模式,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语境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突出地反映在如何从学科发展生态学ftheecologicaldevelopmentin血efield)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择其要点,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1)“知识积累”和“创新发展”之间关系的协调互动(knowledgeaccumulationvs.creativitydevelopment);2)“创新教学”与“技术精巧”之间的辨正关系(innovativeteachingvs.technologicaldelicacy);3)“个性化教学”的倡导与“学科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individualizedteachingvs.disciplinaryrequirement);4)“外语为本”培养模式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foreignlanguagetrainingmodelvs.1iberaleducationmodel);5)“社会性人才”培养与“工具性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socialbeingsvs.instrumentalbeings);6)“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与“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criticalthinkingvs.1anguageskills);7)“文化解读”能力的培养与“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culturalinterpretationvsinterpretation);8)“社团实践”为主的自然学习理念与“正规训练”为主的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communitypracticeparadigmvs.formaltrainingparadigm)(Lave&Wenger1999[1991];Wenger1998);9)“语言结构”的学习与“语用功能”的了解之间的关系(1inguisticstructurevspragmaticfunction);lO)数字化教学语境中“表达流畅”的训练标准与“表意准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fluencyvsaccuracy)。6.研究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遗传基因、生命工程、超导研究、纳米技术等前沿科学方面的突破性进展,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与信息工程的E速发展,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学科之间整合与分化的频率与速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在解放和推动生产力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竞争对于创新意识发展和科研成果物化的渴求进一步加剧,学科精细化、理论应用化、研究系统化已经成为2l世纪学科发展的三大特色。在这种情况下.跨学科研究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新兴学科的孵化器、学科发展的支撑点、理论创新的催化剂。社会语言学和外语教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长的方法论优势。面对新时期中国语境中的英语教学改革而言,两个姊妹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其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是不证自明的,愿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参考文献Atkinson,D2002.Towardasocio—cognitiveapproach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TheModemLanguageJournal86:525—45Bems,M1990.Whylanguageteachingneedsthesociollnguist[J].The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46-337—53Bickeaon,D1984Thelanguagebioprograrnhypothesis[J]The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7:173—221.Blakeslee,S.1997.Whenalladultaddsalanguage,it’s011£'brain.tWOsystemsIN].New砌捕Times,July15\n万方数据248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Blyth.JrCarl.SRecktenwald&J.Wang1990I’like,“saywhat!”:AnewquotativeinAmericanoralnarrative[J1AmericanSpeech65:215—27Bolton,K.1992.Sociolinguistictoday:Asiaandthewest[A]InKBoRon&H.Kwok(eds)SociolinguisticToday: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C].London:Routledge,5-70Brumfit,CJ.&K.Johnson(eds).19BITheCommunicativeApproachtoLanguageTeaching[iJ.Oxford:OUPByram,M.1986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J].LanguageTeaching:TheInternationalAbstractingJournalforLanguageTeachersandAppliedLinguists19:322—36Camemn,D.1998.Representingsociolinguistics?[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2:421—31Candlin,ChristopherN.&N.Mercer(eds)2001EnglishLanguageTeachinginItsSocialContext[c].London:RoutledgeCare,NicholasG.2003.ITdoesn’tmatter[J]HarvardBusinⅢReview81·41—9Carr,NicholasG2004DoesItMatte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CorrosionofCompetitiveAdvantage[M].Boston,MA:HarvardBusinessPressCrane.M.T.&ARichardson.1999Literarystudiesandcognitivescience:TowardanewinterdisciplinaryfJ]Mosaic32:123—40Cukor-Avila,P.2002Shesay,shego,shebelike:VerbsofquotationovertimeinAfricanAmericanVernacularEnglish[J].AmericanSpeech77:3-31.Davidson.BruceW.1998CommentsoilDwightAtkinson’s“AcriticalapproachtocriticalthinkinginTESOL”:AcasefurcriticalthinkingintheEnglishlanguageclassroom[J].TESOLQuarterfy321119—23.Diekerson.L.1975.Thelearner’sinterlanguageasasystemofvariablerules[J]TESOLQuarterly9:401—7Dornyei,Z1995,Ontheteacheablityofcommunicationstrategies[J]TESOLQuarte由29.55.85.Ehrlich,S.1997.Genderassocialpracuee:Implicationsfu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9:421—46.Fasold,R1999[1984].TheSociolinguisticsofSociety[M]Oxford:BlackwellFasold,R1999[1990]TheSociolinguisticsofLanguage[M]Oxford:BlackweltFirth,A.&JWagner1997.Ondiscoursing.communication,and(some)fundamentalconeeDtsinSLAresearch『J]The?dodernLanguageJournal81:285-300Gordon.P2004Numericalcognihonwithoutwords:EvidencefromAmazonia『1]&iericeExpressOnlineAugust19,2004(http://www.scienceonlineorg/cgi/content/abstract/306/5695/496)(2007·Ol—16)Gregg,K.R1993Takingexplanationseriously:Or,letacoupleofflowersbloom[J].AppliedLinguistics14:276—94GⅨn.J.&R0xford1995Acloserlookatlearningstrategies:Thequestionofcontrol[J]LanguageLearningJournal11:18—9Griffith.BC.&N.CMullins.1972Invisiblecolleges:Smallcoherentgroupsmaybethesaulethroughoutscience[J-Sconce177:957.64Hall,J.K&WG.Eggington(eds).2000TheSociopolitics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C]UK:MultilingualMattersLtd.Haneda,M.1997.Second-languagelearningina“communityofpractice”:AcasestudyofadultJapaneselearners[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54:ll一27Harris,R&TJTaylor.1997[19893.LandmarksinLinguisticThought,:TheWesternTradition#omSocratestoSaussure[M3.London:Routledge.Hanser.MD..NChomsky&W.T.Fitch2002Thefacultyoflanguage:Whatisit,whohasit,andhowdiditevolve?[J]Science298:1569—79Holmes.J.&MMeyerhoff.1999Thecommunityofpractice:Theoriesandmethodologiesinlanguageandgenderresearch[J]LanguageinSociety\n万方数据杨永林张彩霞28:173—83Hunt,M1999[1997]TheStoryofPsychology((心理学的故事》,李斯译)[M]。海南:GeorgesBorchard∥海南出版社。Hymes,D1972[J966]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JBPride&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SelectedReadings[C]Harmondsworth,England:PenguinBooks,269-93.Hymes,D2000.Theemergenceofsociolinguistics:AresponsetoSamarln[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4:312—5.Kasper.G.&KRRose.2002.Pragmaticdevelopmentinasecondlanguage[J].LanguageLearning52,supplement1.Kettemann,B&GMarko(eds.)2002,TeachingandLearningbyDoingCorpusAnalysis(ProceedingsoftheFouH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llTeachingandLanguageCorpora)[c]Amsterdam/NewYork:RodopiBVKiernan.V1998Brainsatwork:Researcheisusenewtechniquestostudyhowhumansthink[J]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44:16-7.Kim,K.H.S.NRRelkin.K-MLee&JHi侣ch1997Distinctcorticalareasassociatedwithnativeandsecondlanguages[J]Nature388:171-4.Labov,W1966TheSocialStratiffcationofEnglishinNew功肚City[MJWashington,DC:CenterforAppliedLinguisticsLakoff.R■1973.Thelogicofpoliteness.ormindingyourP’sandq’s[J]ChicagoLinguisticsSociety9:292—305Lakoff.R.T&SIde2005BroadeningtheHorizonofLinguisticPoliteness[M]Amsterdam:JohnBenjaminsLantolf,P.J(ed.).2000.SocioculturalTheory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C].Cambridge:CUPLave,J&EWenger.1999[1991]SituatedLearning:LegitimatePeripheralParticipation[M].Cambridge:CUP.Li,Defang1998.‘It’salwaysmoredifficultthanyouplanandimagine’:Teachers’perceiveddifficultiesinintroducingthecoFllrflUnicativeapproachinSouthKorea[J]TESOLQuartefly32:677·703.Locher.M.A&RJ.Wans2005.Politenesstheoryandrelationalwork[J].JournalofPolitenessResearch1:9—33.Lott,B1975SociohnguisfiesandtheteachingofEnglish[J]ELTJournal29:271—7Markhanl.PL19船.GenderandmeperceivedexpeanessofthespeakerasfactorsinESLlisteningrecall[J]TESOLQuarterly22:397—406McKay,S&NHornberger(eds)1996.SociolinguisticsandLanguageTeaching[c].Cambridge:CUPMerbs。S,L&J.Nadians1992Absorptionspectraofhumanconepigments[J]Nature356:433—5Murray,SO1998AmericanSociolinguistics:TheoristsandTheoryGroups[M].Amsterdam:JohnBenj+aminsNeitz,J..M.Neitz&GH.Jacobs1993Morethanthreedifferentconepigmentsamongpeoplewithnormalcolorvision[J]VisionResearch33:117—22.Powers,S.HBSlau曲ter&DM.Johnson1986Assessinglanguageproficiencyfromasociolinguisticsperspective[J]TESOLQuartem20:562—4Prabhu.NS199()Thereisnobestmethod-Why?[J]TESOLQuarterly24:161—7.Preston,RD.1989Sociolinguistto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Blackwell.Preston,R.D.1994.Appliedlinguistics:Socioliaguistics[A]InREAsher(editor-in—chief).TheEncyclopediaofLanguageandLinguistics[Z].Oxford:Pergamon.1804.McKay,S.&NHornberger(eds.).1996.SociolinguisticsandLanguageTeaching[c].Cambridge:CLIP.Rees,F1995Genderdifferencesinlanguagelearning:Thequestionofconnol[J]LanguageLearningJournal11:18—9Romaine,S1994Sociolinguisfics[A].InREAsher(editor—in.chief)TheEncyclopediaof\n万方数据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LanguageandLinguistics[Z]Oxford:Pergamon.4005-14Romaine.S.&D.Lange1991Theuseoflikeasamarkerofreportedspeechandthought:Acaseofgrammaticalizationinprogress[J].Americanspeech66:227—79.Samarin,WJ.2000.SociolinguisticsasIseeit[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4:303-19Scarcella.R.&C.Zirnmerman1998Academicwordsandgender:ESLsmdentperformanceonate札ofacademiclexiconfJ]Studies加SecoudLanguageAcqu☆ition20:27—50.Simpson,C1995Lessonsfromsociolinguistics[J]LanguageLearningJournal12:51-3Sridhar,SN.1990Whatareappliedlinguistics?[J]StudiesintheLinguisticSciences肋:165—76TESOLQuarterly.1998CommentsonDwightAtkinson’s“AcriticalapproachtocriticalthinkinginTESOL”[J]TESOLQuarterty32:119.36Trappers.H(ea)2(g)oChangeandContinuityinAppliedLinguistics[c].UK:MultihngualMaaersLtdTrudgin,P.1984.Appl把dSociolinguistics[M]London:Academic.Wenger,E]998CommunitiesofPractice:Learning,Meaning,andIdentity[M]Cambridge,MA:CUPWolfson,N,1989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andTESOL[M]Cambridge:NewburyHouse.Young,R.2002Serieseditor’sforeword[J]LanguageLearning52:viii-X曹聪,2004,IT无关紧要:耸人听闻还是青之凿凿?—《IT是否无关紧要?信息技术及其对竞争优势的侵蚀》评介[N]。《中华读书报》,8月25日,第14版。冬梅.2002.应用数学对中国科技未来的发展举足轻重一就清华夫学成立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访林家翘教授和谢定裕教授[N]。《新清华》.8月3(1日,第2-3版。教育部,2002,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Z]=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高司甬[2002]291号。教育部,2004,关于申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的通知[Z]。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高司函[2004J190号。壬则柯,2002,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J]。读书(1):18·23.杨永林,2002a,中国学生汉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杨永林,2002b,中国学生英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杨永林,2004a,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杨永林,2004b,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杨永林,2004c,导滨,StephenO.Murray著,美国社会语言学:理论学家与理论团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收稿日期:2007—01—04;作者修改稿.2007—05.16:本刊修订.2007—05-28通讯地址:100089北京市清华大学外语系(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