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zhuanye 4页

  • 51.80 KB
  • 2022-08-11 发布

语言学zhuanye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有人认为汉语句型的基本结构是“主题+述题”而不是“主语+谓语”。请谈谈你的观点。      迄今为止,汉语句子结构分析的主流观点基本上都是采用印欧语的体系,都是以“主语----谓语”的结构为基本框架的。这种理论与汉语的事实发生了矛盾,在汉语的断句问题上,在所谓的“宾语前置”习惯上,以及在“主语”和“谓语”的关系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限入尴尬。     比方说这样一段话:“妈妈很生气,正要张口责问,猛然间看见爸爸两只攥紧的拳头在索索发抖,心中忽地明白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是一个句子?还是几个句子?现在一般的语法著作大多只研究“妈妈很生气”一类的简单句,而对于整段语气衔接、连续叙述、语意贯通、由若干小句或语气句组成的语句多采取回避态度。     又比如像以下的句子:“衣服他洗干净了。”     “这个人我认识。”     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这是宾语“衣服”、“这个人”前置到句子的开头去了,标准的原句应该是“他洗衣服干净了”、“我认识这个人”。     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人说“衣服他洗干净了”这种“宾语前置”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也是非常习惯自然的。放着标准的句式不说,偏偏喜欢说得颠三倒四的,难道是中国人吃错了药?    可见,“宾语前置”的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时偏偏喜欢将“宾语”前置。  “话题”和“主语”主要差别: 1、容量:话题≥主语 2、后续:述题≥谓语 3、前后关系:   话题/述题:题目+表述,松散,前后延伸   主语/谓语:动作者+动作,紧密,互为蕴含 4、语义所指:   话题:有定、已知   主语:有定或无定、已知或未知 在“衣服他洗干净了”一句话里,“衣服”作为话题,其容量超出主语的范围,后续部分围绕着它(而不是以它为蕴含的对象)作种种表述。这样,它超越了谓语逻辑蕴含的领域,不必作为谓语的缺省元素。它与表述部分是分开的,是前后延伸的关系,而不是互为包孕的。     如果非要从印欧语的“主谓结构”来分析,谓语部分以“洗”为核心,其真正的施事主语是“他”,而不是“衣服”。 此外,由于话题是有定的、已知的,这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多喜欢把“衣服”、“这个人”之类看似宾语的东西放到前面来说。二、徐通锵先生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但不少人认为是词。请写一短文谈谈你对汉语字词关系的看法。 徐通锵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 论据有三: 1、此词句非彼词句 “词”、“句”这些字汉语原来就有,但意思与西语的“word”、 “sentence”不同。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即指言辞表达,可大可小,字词语句均可涵盖其中,所谓“理屈词穷”是也。     《说文》“句,曲也。”原指弯曲。最早用指语句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周振甫《文心雕龙释》解道:“句有两义:一就语气言,语意未完语意可停的是句;一就语意言,语意完足的是句。古人的句就语气说,如《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语意说是两句,就语气说是四句。古人分一章四句,说明以语气为句,所以说‘位言曰句’。位言正指按语气的停顿来分句。”     现在我们还有“这一行诗句”的说法。 2汉语中没有相当于“词”的结构单位 以词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观点,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词是什么?它在哪儿? 按照“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这样一个标准,汉语中有不少“似词非词”例子。有人把它们叫作“离合词”,并解释称离合词合则为词、离则非词。     然而以“游泳”\n为例,可以说“游了一次泳”。这时“游”单独为词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泳”呢?说是语素吧,它己“独立运用”了;说是词吧,它除了此类例子外又几乎无法独立运用。 3字是汉人观念中的主题 1、字首先是说出来的,然后才是写出来的。 “你一个字一字慢慢地说” (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慢慢地说”) “你敢说一个‘不’字,看我要你的命!”   2、古为字典,词典为现今才有。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还是习惯讲字典。   3、汉语研究的传统,字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核心。如音韵学研究字音、文字学研究字形、训诂学研究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    4、“字”符合前述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三个基本特征。 我认为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说是符合汉语事实的。原因如下: 首先,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只有“字”与汉语基本结构单位所应具有的特点相一致。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只有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才能起到交际的作用。因此一种语言的基本单位的确定必须着眼于音义关联的基点和由此形成现成、离散、心里现实性三大特点。 其次,从语言类型看,字本位也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相适应,汉语中的字具有顽强的表义性,形成“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基本格局。 三、古代语言研究与现代语言学有哪些重大差别?请写一短文阐述你的看法。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 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 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第三,地位不同。 古代的语言学研究地位低下,始终处于附庸地位,而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四. 试举例(如口误、移位等现象)说明“语言”和“言语”的差别。 言语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从言语中抽象而来,又反过来制约着言语的表现。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工具和对工具的使用的关系,语言是工具,言语是对语言的使用。举例来说,语言就像电脑的键盘和打字的指法,而言语就是根据指法用键盘打出的东西。或者说,语言是盖房子的材料和图纸,言语就是用材料按照图纸盖好的房子。 语言和言语虽然关系密切,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 (1)语言是稳固的、相对静态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符号运用。因为任何人说话,使用的材料都是一样的,规则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而运用语言材料和规则说出什么样的话,则是千变万化的。"  (2)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既然语言材料和规则是全社会共同使用和遵守的,语言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社会性就是其本质属性;然而用社会性的交际工具产生的言语却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言语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就像盖房子,材料虽然大致相同,但盖好的房子却是千差万别的。 (3)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从言语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因此具有抽象性;言语是对语言的使用,是跟具体的事务和现象挂钩的。就像词典里收的词条,其意义是抽象概括的,但是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则是具体的。 \n(4)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语言材料和组织规则是有限的,否则人的大脑掌握不了。但是,因为这些材料和规则可以反复使用,因此人们可以说出无限的句子。  五、有人认为世界语言文字的发展呈现为“表意→意音→表音”的“三段论”规律。照此推论,则汉语的文字也将最终走向表音文字的结局。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一、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各有长短。表音文字虽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  1、稳固性不如汉字。语音几百年一变,它为了跟语 音保持对应,因此也必须跟着变。  2、无法贯通古今。如古英语的“thou, thee, yee”等, 没有任何意义提示,不专门学过不知道它们即是今“you” 的各种前身。  3、难以沟通方言。不像汉语方言,听不懂没关系, 还有稳定统一的表意文字可以沟通。 二、从自源文字体系的兴衰史来看,古埃及的圣书字、古苏美尔文的钉头字以及古玛雅文字的消亡,都是与民族入侵、文化传统的消亡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作为所谓两种文字“优胜劣汰”的佐证。 三、从汉字改革的历史看,拼音化最终还是未能取代汉字作为汉语唯一的书写符号系统。 最先创导汉字改革的卢戆章曾认为(1892):一俟汉字实现拼音化以后,“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之不富强哉。” 但如今我们使用简体字,化解了卢之所言部分问题。汉语拼音目前也只是作为辅助系统而存在罢。 港澳台等地甚至使用繁体字还是坚持到了现在。 四、汉语的特点制约着汉字的发展方向。自古以来,汉人的语言文化讲究的是以意为先、音随义转、形随义变。这在造字、语汇、句法等层面上都有充分的反映。汉语中真正体现形音义三位一体的东西是“字”,一个字就可以表达一个概念,即使是当今所谓的“复音词”也是用字来组成的。所以汉语书写以字为单位而不分词连写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徐先生认为“表意”或“表音”是个发展的方向问题,而不是像“三段论”所说的那样是个发展的阶段问题: 六.会话含意理论解决了有关含意的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什么是会话含意?会话含意:说话人故意在表面上违背了合作原则,产生“言外有意”,受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和常理推导出话语中的隐含意义,会话得以成功地持续下去。会话含意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个场合。 应当利用“量的准”“质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来推导会话含意。 第一,适应语境需要。交际时由于环境所迫,真实含义不便明说,所以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给人以种种暗示,使人获得言外之意。第二,使表达委婉含蓄。话语中设置会话含义的突出作用是使话语得委婉含蓄,目的是避免刺激对方,避免激发矛盾,使交谈不至于干涩,得以流畅地持续下去。第三,使话语精炼。由于会话含义潜存于语句中,所以语句具有表里多重含义,这里并不多用语言材料,而是通过一般的词句表达的,所以话语既含蓄,又特别精炼 会话含意理论对语用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语用—语义界面的问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等  七.判断两种话语是分属不同的语言还是属于同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有人用“差异程度”来衡量,有人用“地域标准”来判断,也有人主张根据“可沟通程度”来区分。请对这个问题做一评论。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地域”是大致的一个标准:闽方言在福建,粤方言在广东、湘方言在湖南,赣方言在江西,徽方言在安徽。但客家话呢?其实,粤方言广西也说,闽方言在广东、海南、台湾等都有,浙江南部也有说闽语的。可见,“地域”也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条件。 有人试图从“可理解程度”\n来判断一种话语是方言还是语言。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能阻碍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所以这两种英语是英语的两种方言。但这个标准显然不适于用来衡量汉语的方言。 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同一个民族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同一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不是同一种语言。但是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例如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使用所在地的语言,可见,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 因此判断方言应综合考虑:源流、历史、语言的同异性、地域分布、民族、政治、文化以及可理解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