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19 KB
- 2022-08-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是指20世纪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十年代,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几个结构主义学派,即布拉格音位学派、丹麦(哥本哈根)语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以及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和莫斯科学派等。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反,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也就是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提携;从不孤立地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 结构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上半期成为与语言学的主流,尽管它的各个学派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就是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这种观点强烈地影响了人文科学的其他部门,如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欧美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发展到美国的描写语言学,走上了着重语言内向研究的道路。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也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1933年出版《语言论》,成为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纲领性著作,标志着诞生。文学论文: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来源:时间:2008-09-2118:13点击:220次收藏我要投稿本世纪末的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的时代,但在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的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的旗手。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具体语言的研究都广泛使用结构主义方法。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神话学、民间文学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必要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一个总观。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的背景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之前,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这种“语法”是以逻辑为基础建立的一些规则,没有涉及到语言结构。第二阶段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现的语文学。语文学派认为语言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相反他重视的是古文献,因此,语文学主要是确定、解读和评注古文献,币忽视活的、现时\n的语言研究。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比较语文学或称比较语法阶段。比较语法源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精通梵语和波斯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印度的古语言—梵语,有许多语法形式和词根跟欧洲的一些语言有联系,1786年他在印度..亚洲学会”宣读论文.阐述了这些新的看法。进入十九世纪初,威廉•凉斯的看法被人们所重视,这样,在欧洲掀起了语言比较研究的热潮,先后出现了一连串著名的学者和著作,如法朗兹•葆朴、雅各布•格里木、波特、库恩、马克思•缪勒、布劳恩、古尔替乌斯、施来赫尔等等,著作如葆朴的《梵语动词变位系统》(1816年)、缪勒的《语言科学讲话》(1861年)、古尔替乌斯的《希腊语词源学原理》(1879年)、施来赫尔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61年)等等。在十九世纪整整百余年时间,比较语法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做得非常细致和深入。人们对印欧语系的语言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比较语法虽然对开辟语言研究这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还没有去弄清楚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它也从来没有关心过所作的比较有什么目的,所发现的关系有什么意义。今天看来,比较语法的研究最主要的功绩只是为重建语言的历史做了一些具体和实质性的工作。比较语法学派既然不关心研究目的和关系意义,那么他们所研究的必然是“纯粹”的语言,所以比较语法学家对语言的看法绝大多数抱着自然主义的观点。例如施来赫尔在他的《语言比较的研究》中说“语言有它的将来,这将来就词的广义来说也可以叫做历史,但是这历史的最纯粹的形式,我们也可以在自然界比方一棵植物的增长里找到,语言是属于自然界的范围,而不是属于自由的心理活动的范围。”再比如马克思•缪勒在他的《语言科学讲活》中说:“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应该属于自然科学。”又说语言的一切变化“都不是真正历史的变化,而只是自然的增长;艺术、科学、哲学和宗教可以有历史,而语言或任何其他自然界的产物,严格地说,没有历史,而只有增长”“我们必须考虑到语言虽不断起变化,但不是任何人所能产生或阻止的。••,…随意创造新的词语,将好象变更血液循环的规律。”象施来赫尔和缪勒一样,把语言及其发展变化看作是类似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自然主义观,有一大批人。到了1870年,比较语法有了一个新的转变,出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也称“青年语法学派”。他们开始提出质疑:语言生命的条件究竟是什么?语言的生命真的象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吗?以德国勃鲁格曼为代表,他们背叛了自己的老师古尔替乌斯,宣称古尔替乌斯等以前的比较语法学家所从事的只限于语言的研究,而很少注意到说话者个人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言语的机构应该包括个人心理的和生理的两个方面。生理方面比如语音。发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是比较接近于自然的,所以语音定律(语音变化规律)跟物理定律一样产格,不容许有例外。另一方面,心理方面是与人的因素相关的,比如由类推作用构成.新的形式,发生类推作用完全是由人的心理联:想造成的。象英语的复数形式、被动态、完成:时等等形式。在新语法学派之厉,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保罗等的个人心理主义学派。总之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折,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考更进一步深入。正是在比较语法学末期这种背景下开始诞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一位天才语言学家,1878他就写出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这篇震惊欧洲语言学界的论文,那时他才21岁。早期,索绪尔站在新语法学派的立场,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了一种所谓的.‘格式塔思想”,后来扩展到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语言学界特别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索绪尔也深受影响,这样他对语言的观点逐渐与新语法学派发生了脱离,渐渐创立了自己一个新的学派—心理社会学学派。“格式塔思想”转变了索绪尔当初的语言观,但由他所建立的心理社会学学派理论却直接来源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学模式,而涂尔干的社会学学说又来源于实证主义哲\n学家孔德。心理社会学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而社会是由“观念的总体”构成的,观念又体现于人的心理,所以“社会事实”就是“集体心理现象”,语言就是集体心理现象。索绪尔深感当前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他毕生致力于探索,一生中很少发表著作和文章,但潜心于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语言学家,如梅耶、巴利、施薛皿等。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在他逝世后,由他的学生巴利、施薛霭等于1916年整理出版的。有的人认为,索绪尔的沉默正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站在时代前列的悲剧。《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称《教程》)的问世,全方位革新了以前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及研究方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不是各个要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教程》的出版,标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普通语言学的建立。这时,语言学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索绪尔成为本世纪直到目前为止,影响最深远的一位语言学家。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方法充分阐述于《普通语言学教程》,《教程》内容丰富,范围非常广泛,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能管到。又因其阐述问题概括性强,包含的思想深邃,故初学者读此书感到困难。但总的看,《教程》始终贯穿主要几条大纲,这几条大纲就是索绪尔语言观的核心,它给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1、区分语言的研究和言语的研究按照索绪尔的语言观,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理的,而心理总归是属于个体的。他把以前人们所说的语言这个笼统概念称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区分为语言和言语,认为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言语包括说话者的意志组合(即心理)和语音表达,是次要的;语言是纯心理的东西,是在言语活动范围内人们的心理印象,是不依赖于个人的,是主要的。因此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由言语构成;言语要产生表达效果,为人所理解,也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属于社会部分的语言,而不是属于个人部分的言语。2、指出语言研究就是要从所指和能指中找出它本身的价值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之所以这样有用,就是因为它有价值。语言的价值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工资这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语言的价值是在索绪尔所说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通俗一点,所指就是概念,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义(或内容),能指是音响形象,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形式。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示一定的语义,一定的语义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它们之间是互相对应的。正因为这样,语言才能完成交际的功能,才体现出它的价值,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语言就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里,索绪尔给我们指出了语言研究的着手点。3、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由于语言和言语的存在,索绪尔又区分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什么叫做共时语言学?什么叫做历时语言学?索绪尔在《教程》里说:“有关我们的科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涉及进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的,言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阶段上的演变,言语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所以言语是属于历时的。相反,语言是属于社会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比较稳定的,虽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变化,但变化最终还是出自于言语上,所以语言可以看作静态的,共时的。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同时存在的语言的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是属于整个系统的逻辑和心理的关系,是最主要的,而把以前比较语法学所重视的历时研究认为是次要的。4、确定语言成分的句段关系(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n索绪尔认为语言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分成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种。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各个词(或称各个要素)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些个要素可能只有一个词,可能是一串词组成的句子。总之,这些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就是句段关系。句段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句子层次分析、词组结构分析、词的结构分析等.另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话语之外总是有一些东西出现在说话者的记忆里,这些在记忆里被唤起的东西,与说出的每个词(或称每个要素)有一些共同点相联系着,这种联系称联想关系。联想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名词的词形变化:复数、格。动词的词形变化:进行体、完成体、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等都属于联想关系。后来的结构主义追随者修改了索绪尔这两个带有心理学概念色彩的术语,把句段关系称为组合关系,把联想关系称为聚合关系,被人们所公认。《教程》洋洋大观,内容远不止上面所述,如在绪论中讨论到了文字、音位学,第三编讨论了历时语言学,第四编讨论了地理语言学,第五编讨论了原始语言,语言的史前史。但总.的说,重点在绪论和第一、二编,这三部分是《教程》的精髓。而关于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区分又是结构主义的精神核心,是贯穿《教程》的骨架,也是《教程》占有最大篇幅论述的内容,故此文仅作精要介绍。索绪尔对语言的种种看法,形成了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最基本方法。在索绪尔的《教程》问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对语言提出这样深刻而自成体系的观点,《教程》的出版成了一部划时代著作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发展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这三个学派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个学派的研究侧重点不一样,在具体程序操作中,一些细节也有分岐,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1、布拉格学派1926年,特鲁别茨科依等在布拉格成立语言学会,标志布拉格学派成立。布拉格学派主要研究成就在音位学,这方面成绩最突出是特鲁别茨科依,他最先把语言系统理论运用到语音研究,发展成音位学,他把音位定义为:在语言中相对立的不能分解为更小的辨义单位的成员。这个定义从语音对立和辨义特征两方面相结合,今天看来一直是比较科学的。特鲁别茨科依对音今学和语音学的区分是很清楚的,他明确指出:研究言语的能指的学科叫语音学,研究语言的能指的学科叫做音位学,语音学是纯粹的语音现象的研究,音位学是语言语音功能的研究。在他之前,索绪尔也没有给音位学作出过这样明确的定义,索绪尔《教程》里的音位学概念大致相当于语音学,索绪尔所说的音位也只相当于通常说的音素。索绪尔的这些概念称呼也只是沿用比较语法学派的称呼法,但索绪尔又说:“许多音位学家差不多都只注重发音动作,即用发音器官发出声音.而忽略了听感方面。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在我们耳朵里产生的印象不仅与器官的发动形象一样直接,而且是整个理论的自然基础。”从这里看出,索绪尔对音位学的概念不仅只注重语音,而且考虑到了听感(辨义)的一面,并且说“是整个理论的自然基础”,也就是意味着要从语言的角度来认识音位学。所以说,索绪尔为特鲁别茨科依的现代音位学概念事实上莫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特鲁别茨科依也批评了其他一些音位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音位下定义。特鲁别茨科依还全面论述了音位在语言中的地位,如何确定音位,如何划分音位和音位组合的界线,音位组合时各种对立出现的情况等等,这都集中论述在他的著作《音位学原理))(有译为《音位学纲要)))。这部著作是特鲁别茨科依去世后不久出版的遗著,书中所用语言材料多达220种,是布拉格学派在音位学研究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n2、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及从符号的角度确定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语符学理论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索绪尔在《教程》中说,社会生活中有一门研究符号生命的科学叫符号学,语言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并且是一个自成为特殊系统的成员。接着又提到,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符号则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内容或意义)之间的关系。哥本哈根学派据此发挥更细,区分为: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并进而把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排除在语言之外,而把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及其所构成的种种关系看成是语言之内,并由此构成语言符号系列。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语言学不同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我们研究语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常数,使之投射于现实语言中,不论有任何变化,都是适用的,永恒的。他们极力拼弃以往语言研究中采用的归纳法,认为采用归纳法不科学,归纳只能寻找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发现常数,只有采用演绎法才能找到常数。而哥本哈根学派的所谓常数就是符号,认为只有符号是永恒的,所以要研究有关于符号的一切.语言学家用语符学理论套用到各种语言研究中去,确实也没有发现什么差错。但实际操作性很差,所以它基本上是一种纯理论的东西。所以有人说,当你理解了哥本哈根的理论观点时,它给你一种清心明目的感觉,甚至让人感到兴奋。但另一方面,它对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哥本哈根学派最主要代表人物有乌尔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他们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叶尔姆斯列夫的名著《语言理论导论》里。3、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又称描写语言学派。描写语言学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基督教的传播和战争的需要。伊斯兰教、佛教、婆罗门教等教派都规定其经文不能随便译成其他语文,基督教却不一样,相反要求它的教徒尽可能将其经文译成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和方言。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美洲有大量基督教徒进入印第安语区学习研究印第安语等土著语言,进行布教活动.,他们当中有些还是很有语言修养的教士。这些教士们记录土著语言,给当地人创造文字,然后用当地文字翻印福音书,客观上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新材料,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语言调查方法,从而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1911至1939年,人类学家、语言学家鲍厄斯对这些语言作了综合研究,写成很有名气的《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共三大册)。一般认为鲍厄斯的工作,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开端。另一个原因,也可称为次要原因,是二战爆发期间,为适应全球战争的需要,美国人需要学习大量外国语,描写语言学大师之一布龙菲尔德本人就参与编写过几种外语教材。以上这两种语言工作方法都是不谋而合的。描写语言学顾名思义,注重的是对语言的描写,当接触一种陌生的语言时,学习它必须从语音结构和结构组合入手,因此描写语言学的大量工作是描写语言的音素组合,找出它的特点和规律。许多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在调查印第安民族时,他们首先遇到的也是语言问题,他们首先也得从学习和研究印第安语入手。所以在美国,许多有名的人类学家同时也是语言学大师。描写语言学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也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开始调查印第安语的都是欧洲语言学家,只是在长期大量的调查工作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很讲时效的一套方法特色。但总的,描写语言学完全遵循索绪尔的语言理论,首先他们亲身感受到语言是由各要素组合起来的,语言的价值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他们就是要渴诚找出这些关系的规律。语言的符号事实显而易见,一种语言是由有限的符号组合而成的。学习研究的是社\n会共用的语言,而不是某人特征的言语。研究语言重在现时的,也就是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是不重要的。这些都是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原则。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大师是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萨不尔生于1884年,布龙菲尔德生于1887年,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个人各写有一本书,都叫《语言论》。萨丕尔的《语言论》是一本小册子,论述很精辟;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有600多页,结构很严密,论述没有漏洞。都是语言理论的经典,同齐名。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同是结构主义大师,但他俩的语言观有所不同,可能与职业有关,萨丕尔持观念主义(或称心灵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有结构模式,语言的结构模式大大地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主张一些难于解释清楚的细节不必过于纠缠;布龙菲尔德持的是机械主义(或称行为主义、形式主义)语言观,主张研究语言是描写其形式构造,排除任何带意义的因素。因此,有的人把萨丕尔排除在描写语言学派之外。萨丕尔又是一个著名的人类学家,他1933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主又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下转第68页)会长,足见他在这两个领域中占有的领袖地位。无论怎样,两人同为美国结构主义大师,并因这两人所作出的成绩,使这一派成为结构主义三大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派。四、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一套理论方法被其他社会学科所利用。人类学使用这一套理论方法,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取得丰硕成果,文学批评从结构上品评诗歌,精神分析学从结构上分析无意识活动和梦,等等。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在中国,语言理论比较落后,而西方语言理论的引进介绍则是开放后近年来才较多一点,但普及面很窄。本文仅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理论作一个总体介绍,事实上,结构主义的每一条理论都有自己很具体的说明。在语言研究领域,只有用理论武装,我们才能洞察秋毫,只有用理论武装,我们才不至于盲目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n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顺化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从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化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各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第二,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建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心理运演有四个特征: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回到了原地。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两岁)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一种图形的知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前运演阶段(2-7岁左右)\n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但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知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超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具体运演阶段(约7-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具有运演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形式运演阶段(12岁左右或更大些)儿童开始不再依赖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 首先,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其次是物理环境,指儿童对客观环境的作用。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影响认知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第四个因素是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四.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原理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要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来自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皮亚杰认为重要的不是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是儿童思维运演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儿童是怎样学会纠正他们思维中的某些错误的。学习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儿童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充作引发儿童作出反应的刺激的。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n 皮亚杰认为,刺激是被认识的,而不是被经验的。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刺激,例如红颜色,也是通过比较的心理活动而被认识的。能够思考“某件东西不是什么”的能力,是有意义的知觉的必要条件。 因此,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搜索活动,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扫视。知觉者常常凭借进行推理的心理活动,已经知道了自己要看的东西。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而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图式。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 让学生犯些错误是应该的。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否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通过否定的行动解决矛盾、消除差异、排除障碍或填补间隙,这些都是否定的形式。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使用不同的否定类型;当儿童学习一个具体的概念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否定水平。最终,儿童能够用最经济的方式否定矛盾、保持事物的整合性。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于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因为在研究方法中它依据结构主义原则,所以人们把它看成结构主义的一个流派。但是美国的描写主义在产生时,并未以费·德·索绪尔的语言学说为依据。它是以“行为”心理学(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在分析话语时十分注意研究方法的制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所根据的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材料。描写语言学是由于研究印第安人语言的实际任务而产生的,后来极力把它所制定的研究语言的原则转用到处理其他语系的材料。一 语言观(一)强调语言的个性\n 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弗朗茨·鲍阿斯(1858一1942)是描写语言学的创始人。鲍阿斯在集体著作《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手册》导论中指出,使用根据印欧语言的材料所制定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印第安人的语言是不行的。他认为,“从另外一种语言的角度看来,每种语言的分类都是十分随便的。在一种语言中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是一整套单音的组合。”他号召人们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去创造不同的概念和方法。 学术观点跟学术背景与学术实践有关。鲍阿斯在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对地理也很感兴趣。他的学术道路是从物理学和地理学开始,再由地理学进入人类学。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他认为语言对于了解和描写一个社会的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又自学了语言学。他不仅自己,而且还组织了一些人调查了墨西哥以北的北美印第安语的语言。由于他是自学语言学的,他不受任何其他传统观念的影响。面临一群陌生的语言,而且这些语言又没有历史的文献,这就迫使他必须从实际的语言事实出发,对语言结构进行共时的分析和描写。鲍阿斯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结构。根据实地调查,人们看出,印欧语的语法范畴不是普遍的。通过《语言学纲要》的学习,我们也知道,印第安语属于复综语,不同于屈折语的印欧语。因此,鲍阿斯建立了这样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应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来套这种语言。对语言学家来说,研究每种语言的特殊的结构是分析者的最重要的任务。描写的本身是目的。 对于语音系统,鲍阿斯指出,虽然语音的数目是无限的,但实际上,每种语言都只选择固定的和有限的语音。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他批驳了所谓原始语言中缺乏语音的区别性,这实际上是调查者本人受他自己熟悉的语音系统的影响。例如,美洲印第安语中的鲍尼语(Pawnee)中有一个音,有时候听起来象是l,有时候象是r,或是n,或者d。这是因为它在词里的不同位置上受邻近的音的影响而改变。这个音在英语里没有,但它的变体并不比英语的r多。鲍阿斯认为,根据记音人所记的语音系统可以看出他本人的母语。实际上记音人往往受自己母语的影响。 \n对于语法范畴,鲍阿斯首先指出了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范畴,表达概念的语音群的数目是有限的。由于概念多而语音少,如果所有的概念都用不同的语音表达,那么一方面语音群的数目很大,而且也看不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们把概念进行分类,并选择有限的语音来表达它们。由于经常使用,这些概念跟语音就建立了固定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在这方面是不同的。各种语言用来表达词语间关系的手段是有限的。主要的手段是按一定的次序进行组合,再加上语音的变化。印欧语里的名词有性、数、格这样一些范畴,而这些范畴并非对所有的语言都是必要的。以性而论它并非一切语言的基本范畴。名词的分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北美的阿尔贡金语,把名词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两种,而这跟自然属性无关,比如小的动物列入无生命的而某些植物列入有生命的。伊洛魁语把名词分成指人的和其他的两种,而指其他的一类里又分为有定的和无定的两种。总的说来,在美洲印第安语里,名词的性是很少有的。单数和复数对名词说来也非必要。名词的一些语法范畴并不一定在所有的语言里都有。不同的语言甚至还可以有一些新的语法范畴。 汉语早期的语法学著作走的都是模仿比附的道路,各国传统语法的建立也都是走此道路,如英语的传统语法就是以希腊、罗马传统语法为基本模式的规定主义语法。我国自1936年王力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开始了全面清算模仿比附的研究方法,指出汉语的特点以及中国文法的研究方法。文中指出“我们对于某一族语的文法的研究,不难在把另一族语相比较以证明其相同之点,而难在就本族语里寻求其与世界诸族语相异之点”并指出“此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努力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自后,汉语研究一直是在强调汉语特点的呼声中向前推进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汉语特点的强调可以说达到了顶点。最为有名的是朱德熙(1985)的概括,即“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朱先生并且认为这两条特点都是跟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有关。(二)行为主义语言观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青年语法学派特别强调心理解释,如保罗对类推的心理解释及心理主语、心理谓语等概念的提出。但美国另一位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菲尔德则明确反对这种心理解释,他认为其原因是“保罗以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只研究过印欧语,而且由于忽视语言描写的问题,他们就不肯去研究那些历史不明的语言了。这种局限性使得他们无法知道其他类型的语法结构。而这种知识,会使他们放开眼界,看到即使是印欧语语法的基本特征,特别像词类系统之类,在人类言语中也绝不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他们认为这些特征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他们处理各种基本问题的时候,就用哲学和心理学解释妄加说明”。 布龙菲尔德的学术背景:1906年毕业于哈佛学院,1909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n1909年到1913年,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教德语,1913年到1914年赴德国莱比锡、哥廷根大学深造。1921年,到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任教授,并与他人联名倡议成立美国语言学会,1924年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次年出版了会刊《语言》。从此,语言学在美的地位蒸蒸日上,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927年,他到芝加哥大学任教授,讲授日耳曼语文学,1933年完成《语言论》,1940年任耶鲁大学教授,适逢二次大战,他除讲授语言学外,还编写了三种外语教材,以应战时急需:1949年,他在耶鲁逝世。从他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到:他接受过欧洲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以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训练,又是美国式的描写语言学的大师。早前接受欧洲学派的影响,所以推崇过冯特的心理学解释,据他说,冯特的语言心理学,是以任何一切能够弄到手的语言描写资料为基础的,包括使用历史不明的语言。如他1914年出版的《语言学研究入门》就从心理学的立场上来说明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是跟心理和生理活动紧密联系的一种表达活动,甩联想的心理活动来解释语音变化,认为意义是心理联想的习惯。但后来他则转到瓦特生(J.Watson)跟瓦埃斯(A.Weiss)的行为主义的立场上。 1919年,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生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问世,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布龙菲尔德也就从冯特的构造派心理学的立场转到了瓦特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并于1933年出版了其代表作《语言论》。在序言中,布龙菲尔德说:“本书是作者1914年问世的《语言学研究入门》一书(纽约亨利·霍尔特公司出版)的修订版。新版在篇幅上比旧版大得多。这一则是因为在旧版与新版前后相距的这个期间,语言科学有了发展,二则是因为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目前对人类语言的理解,给予了更大的重视。”他又说:“在1914年,我是把这个方面的阐述,以当时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威廉·冯特的心理体系为基础的。自从那时以来,心理学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总算了解到了30年前我们的一位大师所感受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引证任何一种心理学的论点也能够从事语言的研究了。而且,这样的研究可以保证我们取得成果,并能使这些成果对有关领域方面的工作者更加有所裨益。”他放弃了构造派心理学的心灵主义,而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他说:“心灵主义学派是想用一种心灵方面的说法来作为语言事实的补充。这种说法在各种不同的心灵主义心理学派中间有着各自的差异。机械论者的主张是,在阐述这些事实时不要作这种辅助因素的假定。我之所以力求适应这种主张,不仅仅因为我相信机械论的观点是科学探讨的必要形式,而且还因为我认为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基础的论述,比起一种仰仗另外一个人的或变化无常的各种论点来,是要更为扎扎实实,更为易于掌握的。”\n可见,布龙菲尔德是力求来适应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的主张的。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布龙菲尔德不再把语言看成是与心理和生理相关联的表达活动,而把语言看成是一连串刺激和反应的行为,主张根据形式结构的差别来分析语言。 瓦特生(1914)在其《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在人的一切形式的动作中都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因素。在每一种顺应内都永远存在着一种反应或动作以及一种引起那—反应的刺激和情境。无须超越我们的事实太远,似乎就有可能来说,刺激永远是由体外的环境,或者是由人自已的肌肉运动和他的腺体分泌所提供的;最后,反应永远是相当及时地跟随着刺激的呈现或入射的。……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在于确定这样的资料和规律,当已知刺激之后,心理学能够预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或者,在另一方面,当已知反应之后.它能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瓦特生又说:“我们能够将我们的—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纳之于刺激和反应的轨范之中。”布龙菲尔德将包含言语行为的事件图示为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如: S→r……s→RS是言语行为以前的实际事项,主要涉及说话人,即说话人的刺激;R言语行为以后的实际事项,主要关系到听话人,即听话人的反应,也包括说话人。r是言语的反应,或者叫做替代性反应;s是言语刺激,或者叫做替代性刺激;介于r与s之间的虚线部分是联系说话人和听话人这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的声波。比如说有这么一个事件: 杰克和琪儿正沿着一条小路走着,琪儿饿了,她看到树上有个苹果。于是,她用她的喉咙、舌头和嘴唇发出一个声音。杰克接着就跳过篱笆,爬上树,摘下苹果,把它带到琪儿那里,放在她手里。琪儿就这样吃到了这个苹果。S主要包括光波从苹果那儿反射到琪儿的眼里,以及琪儿的饥饿和渴的状态,等等。在刺激S的作用下,琪儿做出的反应r是作出发声动作。空气里的声波冲击杰克的耳膜,使它颤动并对杰克的神经发生了作用,即杰克听到了言语,这听到的话对杰克就是一种刺激s。在刺激s的作用下,杰克作出的反应R就是跳过篱笆,爬上树,摘下苹果,把它带到琪儿那里,放在她手里。在这个事件中,语言研究者所关心的应该是言语的事项(r……s),而不是言语行为之前或之后的实际事项。布龙菲尔德指出:“在科学分工中,语言学家只管言语符号(r……s),他没有能力去管生理学或心理学的问题。”\n行为主义的意义可能在于它使得语言学从依赖别的学科中独立出来,即“不必引证任何一种心理学的论点也能够从事语言的研究了”,“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基础的论述,比起一种仰仗另外一个人的或变化无常的各种论点来,是要更为扎扎实实,更为易于掌握的”。(三)不诉诸于语义 根据刺激-反应,布龙菲尔德给语言形式的意义下的定义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反应。换句话说,语言形式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说话人的刺激S与听话人的反应R。引起人们说话的情境或者说说话人的刺激包括人类世界中的每一件客观事物和发生的情况。所以布龙菲尔德说:“为了给每个语言形式的意义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我们对于说话人的世界里每一件事物都必得有科学的精确知识。人类的知识跟这种要求比较起来,实际的范围太大了。只有当某个言语形式的意义在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范围以内,我们才能准确地确定它的意义。”他还说:“言语形式的意义,只有在一切科学部分,特别包括心理学和生理学,都接近完善的时候,才有可能科学地加以确定。” 语言有音义两个方面,布龙菲尔德认为“研究一定的声音和一定意义如何配合,这就是研究语言”。而意义目前又难以确定,那又该如何研究语言呢?为此,布龙菲尔德指出: 由于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大多数的意义和证明意义的稳定性,我们只好把语言 的特殊性和稳定性作为语言研究的前提,好象我们日常和人交往中预先就有 这样的默契。我们无妨把这个命题说成是语言学的基本假说,也就是说: 在一定的社团(言语社团)里,某些话语在形式和意义上是相同的。即假定语言形式具有比较稳定的和可以确定的意义,至于这确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不去确定。这种考虑意义的存在、漠视意义的内容的做法,曾引起学界的误解。所以布龙菲尔德(1945)在给弗里斯(Fries)的信中说:“\n令人痛心的是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即我,甚至包括我在内的一群语言研究者,都不注意或是否定意义,甚至说我们打算不要意义来研究语言,把语言只当作一种无意义的声音……上面这段牵连到我的话中所说的事情并非什么私事,而是一件大事。假如让这样一种说法流传下去的话,将会损害语言学的进展,因为根据这种说法,仿佛有一类学者是考虑意义的,与此相对,另一类学者则是忽视或不顾意义的。然而就我所知,后一类学者是根本不存在的。”霍凯特(1951)的解释非常到位,他说“没有人说语义标准无价值。我们只说某些东西的价值可以不必诉诸意义或很少诉诸意义。应当看我们在哪些方面不管语义标准。不能说语义标准‘不科学’、‘心理主义’、‘神秘的’或‘非行为主义的’。”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意义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到汉语学界。在语言形式的同一性上,布龙菲尔德说:“要是我们不注意意义,就不能决定这两个语言的形式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朱德熙也说:“在考虑词的同一性的时候,当然要考虑意义。”在研究目的上,布龙菲尔德认为研究语言就是研究一定的声音和一定意义是如何配合的,并指出:“在每一种语言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配列构成这种语言的语法。”朱德熙先生也认为:“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在词类的划分上,朱德熙先生说:“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样看起来,好像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因为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不一定相同。”对此,他举了两组例子,如“战争”和“战斗”及“红”和“红色”。他的分析是“战争”和“战斗”都表示行为,可是“战争”是名词,“战斗”是动词。“红”和“红色”都表示颜色,“红”是形容词,而“红色”是名词。在句法成分的确定上,朱先生也不诉诸于语义,他说:“注意不要把主语跟动作的施事混为一谈。”如: A.施事同受事都可以做主语: 我们开会 车修好了 B.非施事受事也可以做主语: 下午开会 屋里开会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一般都采取教学语法体系,所以虽然接受最新成果,但也不把传统的东西丢弃。如《现代汉语通论》在词类划分上所持的观点是“\n汉语的词类划分,主要依靠功能标准,这是比较可靠、比较有效的标准。形态标准只能作为辅助标准.而且形态也只是语法功能的一种标志,说到底,还是功能在起决定性作用。意义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优先发挥作用”,黄廖本的《现代汉语》也说:“语法研究应遵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词类不能只顾形式不管意义。”在句法成分的判定上,黄廖本的《现代汉语》说:“分析主语和谓语,只有从形式上的语序和语义上的施受关系来考虑……拿句首表示时间和处所的词语来说,这可以做陈述的对象,也就是做主语……如果动词前还有表施事受事的名词语作陈述对象.那么时间、处所词语就成为状语了。”二 语法分析 布龙菲尔德认为研究语言就是研究一定的声音和一定意义是如何配合的,并指出:“在每一种语言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配列构成这种语言的语法。”下面我们就从语言形式与配列方式及以此对汉语语法的分析这三个方面来讲。(一)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有固定的音位组合,有固定的和明确的意义。他将语言形式分为自由形式和黏附形式,其区别在于能不能单独出现,即: 自由形式:能够单独出现的语言形式。 黏附形式:不能单说的语言形式。像John、Bill、Dan能够单独出现,为自由形式;像Johnny、Billy、Danny中的-y虽然不能单独出现,但由于是带有稳固意义的语音形式,所以为黏附形式。布龙菲尔德还立了“独一无二的成分”,即“只出现于某个组合中的语言形式”,他的例子是“cran-berry”中的cran,其解释是“cranberry既然是某种特定的berry,跟所有其它浆果不同,我们也就认为cran-是一个语言形式了”。 他还根据“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有无部分相似”将语言形式分为复杂形式与简单形式,即: 复杂形式:凡是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有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 简单形式:凡是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n像Johnran跟Johnfell在John上部分相似,所以Johnran为复杂形式;像Johnny跟John部分相似,所以Johnny为复杂形式。像John,它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只能为简单形式。此外,像Johnny中的-y也是简单形式。 布龙菲尔德用自由形式与简单形式对语言单位进行定义。如“一个自由形式全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较小的自由形式所组成,就是短语”,“词是一个自由形式,但不是全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较小的自由形式所组成的;扼要地说,词就是一个最小的自由形式”,“跟别的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形式或者叫做语素”。简单地说,语素是简单形式,词是最小的自由形式,短语是非最小的自由形式。对于词和短语的定义,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自由与黏附这对概念也被引进汉语,如对语素的区分——“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但大家在使用上并不一致。《现代汉语通论》跟《语法讲义》的使用和布龙菲尔德一致,都是从能不能单说上定义的。如《语法讲义》上说:“有的语素能够单独成句,例如:‘好、来、看、我、书、葡萄’。有的语素不能单独成句,例如:‘民、衣、失、银、也、很、吗’。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话素叫做粘着语素。”《语法讲义》还指出不能把词定义为“最小的自由形式”,因为“最小的自由形式”固然都是词,可是词并不都是自由形式。绝大部分汉语虚词都是粘着形式,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虚词是词,而由自由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如“铁路”“牛肉”“小看”“大学”也不能看成短语。 为了分析出复合形式中的最终成分——语素,布龙菲尔德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比如说PoorJohnranaway,这个句子的直接成分是两个形式:一个形式是PoorJohn,一个形式是ranaway,而这每一个形式本身又是一个复杂形式,PoorJohn的直接成分是Poor和John,ranaway的直接成分是ran和away,away这一复杂形式的直接成分是a-和way。可见,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序列、它是由若干个直接成分的层级构成的,而每一个较低层级的成分是较高层级的成分的一部分。布龙菲尔德指出:“只有用这种方法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的语素成分的正确分析(就是把意义也考虑在内)。”(二)语法形式的配列 一个语言的自由形式(词和短语)在较大的自由形式里出现,是按变调、变音、选择和语序这些语法单位来安排的。\n 词序 复杂形式说出来的先后次序就是词序。“张三打李四”与“李四打张三”的对比说明了词序的重要性。各种语言的成分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例如“打-了”是一个形式,可是“了-打”就不是一个形式。 变调这是指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也就是非音质音位如声调、重音、音长等的运用。可用来区分词类,如汉语中声调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形容词“凉”与动词“凉”,英语中重音的位置不同就能区别名词`convict“罪人”和动词con`vict“证明有罪”;还可以用来区分句类,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及祈使句等;区分复句与句群,如“我喜欢汉语。/,他喜欢英语。”;标记焦点“我明天去买语言学书”。 变音这是指音质音位的变化。如don't中do与not所发生的音质音位的变化,再如duchess中duke所发生的音质音位。 形式的选择语言形式的选择。说“John!”还是说“Run!”,这是形式的选择不同,产生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呼唤人来”或“叫人注意”,后者是“命令”。选择哪些形式作为复杂形式的成分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drinkmilk和watchJohn叙述的是动作,而freshmilk和poorJohn叙述的是事物。它们的第二个成分milk和John都是一样的,差别在于对第一个成分的选择。根据这种差别,drink和watch属于一个“形类”,即“及物动词”的形类,而fresh和poor属于另一个形类,即“形容词”形类。根据选择的特征还可以把形类细分,例如主格词语的形类还可以分成“单数”和“复数”两个小类。 描写实例:duchess 选择:duck–ess 词序:duck前于-ess 变调:重音 变音:duck→duch- 一个语言的自由形式(词和短语)在较大的自由形式里出现,是按变调、变音、选择和语序这些语法单位来安排的。任何有意义的、重复出现的这些成套的语法单位就是句法结构。如 施事-动作结构:\n Johnran Johnfell Billran选择性语法单位为名词与动词,语序性语法单位为名词前于动词。其结构意义为名词是施事,它执行着动词所指示的动作。 自传统语法以来,就在进行着对语言形式的分类工作。结构主义由于认识到无力研究意义,不能把学科建立在不够实在的基础上,也是为了追求跟刺激-反应相协调的可操作性,只能另辟蹊径。他们选择了句法位置,因为在句法结构中,每个语言形式都有自己的句法位置。在Johnran这施事-动作结构中有两个位置,分别称为施事位置与动作位置。根据句法位置,可以为语言形式定上相应的形式类,即形类。所有能占据某一特定位置的形式构成一个形类。比如说,在施事-动作结构中能够占据施事位置的,都能构成一个大的形类,可称为主格词语;能够占据动作位置的,也都能够构成另一个大的形类,可称为定式动词词语。这种根据句法位置定形类的方法,就是词类的语法功能分析法。词类出来了,短语类也就跟着出来了,布龙菲尔德指出:“一个语言的大的形类最容易用词类来描写,因为一个短语的形类通常是由该短语中出现的一个或多个词来决定的。” 这种方法,更进一步地发展,即为分布分析法,它不仅用在词类的划分上,也用在音位上。(三)汉语语法的部分分析 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介宾结构词序主语前于谓语修饰语前于中心语修饰语后于中心语选择实词物体词语做主语物体词语做中心语物体词语做中心语虚词他是好人的 布龙菲尔德选择物体词语而不是体词词语,这是因为他认为各种语言中的形类各不相同,理由是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结构,这跟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个性的观念是一致的。 他 到 田 里 去 你没把买煤的钱给我\n |主|| 谓 | | 偏 ||正| |动|| 宾| |偏|正|认知语言学 概述: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分支: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 1、认知语意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意分析。 2、认知文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的文法规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文法规则。 3、认知语音学 创立者: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Lakoff)、马克·詹森(Mark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当中雷可夫及詹森专门研究语言中的比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文法的生成。 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之宏观比较-摘要: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在语言研究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形成了对语言性质不同的看法,继而提出了不同的语言学家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但是,二者并非完全的针锋相对,而是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本文正是沿着上述的主线,对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哲学基础研究方法TheMacroscopicComparisonbetweentheGenerativeGrammarandtheCognitiveGrammarAbstract:Inthepresentfieldsoflinguisticstudies,thegenerativegrammarandthecognitive\ngrammarhaveoccupiedprominentpositions.Buildingonthedifferentpsychologicalbasis,theyformthedifferentviewpointsonlanguage.Thentheyputforwardthedifferentresearchinggoalsandresearchingmethods.However,thegenerativegrammarandthecognitivegrammararenotdifferentcompletely.Theyalsohavesomethingincommonfromtheaboveperspectives.Accordingtothisclue,thearticlemakesthemacroscopiccomparisonbetweenthem.Keywords:cognitivegrammar;generativegrammar;psychologicalbasis;researchingmethod1.引言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宣布了被语言学界称为“乔姆斯基革命”的到来,结合当时的信息科学与控制论的兴起与发展,生成语言学派开始一统天下。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许多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转而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使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由R.Driven组织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和199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Linguistics)的出版。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认知语言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蓬勃发展,形成了两个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代表两个主要学派:以兰格克为首的“圣地亚哥学派”(SanDiegoSchool)和以雷科夫、菲尔莫以及凯(P.Kay)等为首的“伯克利学派”(BerkeleySchool)。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正在逐渐走向语言界的前沿。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对传统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生成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对比任何两种不同语言学派的理论,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有三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二是语言学家的任务;三是研究的方法。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为切入点,来阐述其二者在上述三方面的观点。2.哲学基础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语言学派的纷争最终可以追溯到语言哲学观的不同。认知语言学之所以能够在反对生成语言学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哲学观的不同。2.1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以乔姆斯基为首的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基于形式主义哲学和笛卡儿先验哲学之上的,其认知观点与第一代认知科学(起源于50-60年代)的观点是基本相同。它接受了大部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观和先验观,认为意义仅是符号之间的抽象关系,或指符号与世界中事态之间的关系,理解与身体毫无关系。乔姆斯基用innate这个词,指内在的意义,并不是上帝的产物,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提出语言能力是天赋的,即语言能力是有一定遗传基础的以生理的活动为机制的一种装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这种语法是一种装置。乔姆斯基不知道这种装置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进一步探索下去,却用天赋(innate)把问题止住了,走进纯哲学与心智的探讨。2.2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知语言学以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realism)认识论(简称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它是的形成伴随着新一代认知科学(即第二代认知科学,起源于70年代)的发展,不同于旧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只有相对于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认知和经验。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人的经验来自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和智力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时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自身认识事物的结构和规律\n。所以每一种经验都遵从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原型。因此,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形成了认知世界或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这种认知结构对语言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传统的范畴理论,知识,意义,理解等提出新的解释。3.关于语言性质的看法认知语言学派和生成语言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的基本原则和信念经验反映在语言学界,就表现其在语言观上的差异和对立。3.1生成语言学关于语言性质的看法生成语言学坚持客观主义主客体相分离的哲学观,割裂了感知和理性的联系。这种哲学观反映在对语言的根本看法上,接受如下基本观点:(1)语言是一个具有完全自主性的自足系统,可以作为一种算法系统来描述,并且其描述不必考虑更为广泛的认知问题。(2)语法尤其是句法不同于词汇和语义,它是独立的语言结构,可以作为自治的体系来描述。语法结构独立性的理由是:语法范畴以形式特征为基础,而不是以语义特征为基础。说话人只要以语法结构为基础就可以对是否合乎规范做出判断,不必考虑语义。(3)如果语义属于语言分析的范围,也只能是用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形式逻辑来描述,其理由是: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可以做出原则上的区别,语义结构完全是组合式的,隐喻和语义引申之类的现象不属于语言描写的范围。3.2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性质的看法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主客体相结合的哲学观,在对语言的根本看法上,持有与生成语言学相对的工作设想,主要表现在:(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故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2)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并以它们为理据。(3)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即是说,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4)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Taylor(1989)对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分歧做了简明的概括:“生成语法学家视语言知识为大脑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独立于其它知识和其它认知能力以外;认知语言学家则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及非语言的技能和知识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融合的关系”。可见,不同的哲学观决定了不同语言学派对语言一些根本问题的看法。正是在主客体相结合的体验哲学观的指导下,认知语言学才通过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对语言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见解,把语言视为组织,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而该工具则内嵌于人类的全部认知能力之中。4.语言学家的任务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在语言性质观上的相悖,直接作用于各自语言学家的任务。4.1生成语言学家的任务生成语言学区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且将研究重点放在前者之上,主张把语言学的任务确定为研究讲话者的语言能力,认为语言学家应对儿童为何能在语料相当零碎贫乏的情况下只花几年时间便掌握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一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学家应该研究的对象是理想的讲话者(idealizedspeaker)所使用的语言,即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由于语言是独立自足的符号系统,\n语言学家应该忽略复杂的语境因素,把精力集中在语言本体尤其是句法的研究上。这就决定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则是通过对一种语法所作的研究发现所有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建立一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普遍规则——普遍语法。因此,语言学家不必掌握多种语言,也不必作任何对比性研究,只要将某一种语言(如英语)的语法生成规则总结出来,便能从中看出所有语言的共同之处。总之,对于生成语言学而言,语言学家要回答的问题是语言有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又是根据哪些规则进行转换的。4.2认知语言学家的任务认知语言学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Fesmire,1994)”,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心智的关系问题(Pinker,1994),意义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尊重认知科学的其它领域,如认知和发展心理学,认知人类学,神经生物学等对大脑和思维所进行的研究,并努力使其对语言的解释符合已知的对大脑和思维的认识。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认知能力的各个方面、语义因素及交际功能等均对句法规则产生影响,并致力于研究这种影响。其研究目标是寻找不要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然而,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并非彻底决裂,二者在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上,还有巧妙的一致性。在研究思路上二者都主张研究人的心智,人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策略,并且都认为可通过研究语言来了解人类的心智;在研究对象上,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心智的研究,都不是对具体语言运用的研究,而是研究产生语言的内在能力;在研究目标上,都是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为终极目标的,从而为人类语言结构做出恰当的描写和解释。5.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家和生成语言学家对语言性质和语言学家应该完成的任务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研究方法也就很自然地存在明显的差别。5.1生成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生成语言学派偏重数学逻辑,乔姆斯基(Chomsky,1957)提出用“规则的语法”,而且非常赞赏洪堡特关于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的观点(Chomsky,1965;1966),主张在语言描写中采用语言生成模式衍生出各种语句,用内省式的演绎方法对语言进行明晰的形式化处理。他的生成语法就是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演绎方法来研究语言。先提出假设,然后收集素材、罗列事实进行归纳,再去验证假设,找出语言的共性,揭示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建立普遍语法。5.2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与生物学相关成果密切相连,由于大脑神经网络、心理认知过程的许多细节是无法知道的,其研究只有通过观察各种语言现象,从分析语料手,在对语言现象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其中有几种重要的理论方法:菲尔莫的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兰格克的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Semantics),菲尔莫、雷科夫、凯以及奥康瑙尔(O’Connor)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福科尼耶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Space)。但是,二者的研究方法仍有共同之处。认知语言学在语料分析的驱动下,从具体的语料中得到抽象结构系统,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受语料驱动,是归纳的过程;同时在语言现象分析中要将语言现象归类。在理论驱动下,对语义结构、语法结构和语音结构之间的对应体现关系进行分析,对理论框架进行检测,由框架推倒出关系网络的具体细节。从这一角度看,语言现象的分析是从抽象理论模式框架到具体的语言系统的连通关系,\n所以是演绎的。因此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都用到了自然科学中的演绎法。6.结语本文对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做一粗略比较,其目的在于向读者展示二者异中存同,同中有异。认知语言学绝非对形式语言学的全盘否定,二者只是对语言本质探寻的不同角度,认知语言学走的是功能主义的路子,企图从语言的外部结构寻求解释,生成语言学走的形式主义的路子,企图从语言的内部结构寻求解释。二者应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互相借鉴和补充,以共同促进语言研究的发展。参考书目:[1]Chomsky,Noam,1957,SyntacticStructures[M].TheHague:Mouton&Co.[2]Chomsky,Noam,1965,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Mass.):MITPress.[3]Chomsky,Noam,1966,CartesianLinguistics:AChapterintheHistoryofRationalistThought.[M].NewYork:Harper&Row.[4]F.Ungerer&H.J.Sehmid,2003,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5]PinkerS,1944,TheLanguageInstinct,HowtheMindCreatesLanguage?[M].Harper-CollinsPublishersInc.NewYork.[6]Taylor,J.R.,1989,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Oxford:ClarendonPress.[7]熊学亮,1999,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8]程杰,心里现实性:生成语法的理论假设和研究取向[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1-64[9]Fesmire,S.A,Whatis‘cognitive’aboutcognitivelinguistics?[J].MetaphorandSymbolicActivity.1994.9:149-154.[10]戈朝阳,语言能力天赋论与建构论[J].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65-69[11]国学军,转换生成语言学“普通语法”的哲学渊源和语言观[J].长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82-86[12]韩玉国,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48-151[13]严峻,由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差异看二者的一致性[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59-61[1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区别[J].外院研究.2002年第4期.1-5转换-生成语法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一个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简单的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在1957年所出版的《语法结构》和1965年的《语法理论要略》两书被乔姆斯基称为“标准理论”。此后他又修正了些许这些理论,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后又修订扩展的标准理论,形成“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主要理论\n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影响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理性主义的,而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则是经验主义的。 也称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创建人N.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性质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范围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目标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表达方式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发展过程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60年代的语法规则系统早期的生成语法学家研究以数学的集合论为语法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无穷集合,不能列举,只能用规则描述,因此学语言的人不可能一句句地学会,必须掌握语法规律。但是,一般人虽有说话和听话\n的能力,却并不意识到有哪些规律在起作用。生成语法学家认为,应该假设一套规则来描写语言能力。例如用语类规则来描述句子、词组等各种语类的内部结构,用S→NP+VP来表示一个句子,句子(sentence)由一个名词词组(nounphrase)加上一个动词词组(verbphrase)构成。这种精确的、形式化的语法称为生成语法。他们认为,传统语法学的规则太含混,只能意会,不易发展成精密科学;结构主义语法学的规则又内容太贫乏,只能作成分分析,不易揭示丰富多彩的语言规律。他们主张采用更加灵活的规则──转换规则,以便反映出下面这种规律:“他吃了这个苹果”,“他把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他吃了”,这3个句子虽然表面不同,但彼此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转换规则也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例如用X—V—NP→NP—X—V表示名词词组NP在句中变换了位置。用转换规则的语法叫转换语法,既生成又转换的语法叫转换-生成语法。现在一般称生成语法。 人的语言知识不仅有句法结构方面,也有语音和语义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句子中哪个词应该读得最重,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等等,因此完整的生成语法应该包括音系规则和语义规则,分别描写人们头脑中潜在的音系知识和语义知识。 乔姆斯基于1957年后做了几年研究,到了1965年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语类、转换、音系、语义4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规则之间有一定的使用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逐步推导出句子来,不同的规则推导出不同的句子。这样,生成语法系统好比一部机械装置,运转起来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的一切合格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那些合格的句子。 80年代的语法原则系统经过不断研究,生成语法规则越来越丰富,规则系统也越来越复杂,结果是有利于描写,却不利于解释,不利于说明儿童怎么掌握语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乔姆斯基从70年代起另辟蹊径。他认为,语法能力体现在辨别哪些句子合格,哪些句子不合格上,想要反映这种能力,不一定靠假设具体的规则来生成一切合格的句子,也可以靠假设更概括的原则来排除那些不合格的句子。他觉得,掌握语法主要是掌握一些抽象的原则,于是他逐步转而深入研究什么是原则,原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原则的第一个作用是限制句子结构。例如“他不怕生病”可以改说成“生病,他不怕”,但是“他因为生病没有来”不可改为“生病,他因为没有来”。这是因为前一句虽把“生病”提前,动词“怕”能够管住后面的“空位”,后一句把“生病”提前,介词“因为”就管不住后面的“空位”了。这种空位他认为在语法上属于“空语类”,它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就不成句。这种对句子结构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管辖,它是一个概括性原则,可以说明许多现象。例如英语要表达“谁买了什么”,可以说Whoboughtwhat,但不可说Whatdidwhobuy;要表达“他看起来年轻”,可以说Heseemstobeyoung,但不可说Heseemsisyoung;又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可以省略主语,英语、法语却不可以。以上现象,表面上好象彼此毫不相关,其实与空位的管辖有关。 原则的另一个作用是限制语义解释。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自己”中,“他自己”指“小李”,不指“小张”;而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中,“他”可以指“小张”,不能指“小李”。这是因为“他自己”所指的对象必须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他”\n所指的对象则不在此范围之内。这个把语义解释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约束。它也能说明不同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假如把以上这两个句子译成其他语言,语义解释也受到类似的限制。除以上所说这两条原则以外,还有其他原则,共同组成语法的原则系统。由于80年代的生成语法用原则系统取代了60年代的规则系统。现在通常用“管辖与约束理论”来概称对普遍语法原则系统的研究,简称“管约论”。 原则有普遍性,又有组合性。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组语言事实,另外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又可以说明另一组语言事实。用为数不多的原则就可以解释各种语言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就象使用组合式家具那样方便。用普遍语法的组合理论最能说明各国儿童为什么都能在短短的2、3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这在乔姆斯基看来,就是揭示人脑语言思维规律的科学假设。 评价和影响对于生成语法,人们毁誉不一。当前活跃在国际语言学理论界的孟德鸠语法、广义的词组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各派学者均与生成语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他们接受乔姆斯基某些观点,却又反对他的另一些观点(见N.乔姆斯基)。但是有两点大家基本上承认:生成语法与比它早出现的理论相比,有根本突破;对比它后出现的理论有巨大影响。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因此,它的诞生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转换生成说又称“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是乔姆斯基(1957)在其《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1959年他对斯金纳《言语行为》中“强化生成说”的深刻批判,一时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对世界各国心理、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等产生了广泛影响。语言特点 基于前述对斯金纳的分析与批判,他指出:①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实现的;③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n生成语法学特点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学理论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当然,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事实上,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另外,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另外,我们认为,他所说的那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实质上就是事物(动作)固有的基本特征在言语中的反映。世界各国婴儿在言语获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发生发展顺序(如单词——单词句——双词句——三词句等)和这种普通语法结构,都是其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在语言方面的体现,究其根源,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事物是共同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普通语法结构并不是什么先天存在的内在机制,而只是婴儿思维与认知的发展规律在言语发展过程中的表现。1970—1977年对新发现的13岁“人工野孩”吉妮所进行的珍贵研究证实,错过0到13、14岁这—语言发展关键期以后,人类个体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言语,但却不能学会语法规则,也即他将不具备那种普通语法结构。这一发现使乔姆斯基不得不进一步补充他的理论,从而提出,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天生机制在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而这个关键期就在青春期以前。这表明他正在向语言形成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论靠近,使其理论更为完善。架语义学·版本FrameSemantics是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一种语义描写和分析模式。Fillmore在1960年代提出语义格的描写模式,即所谓的格语法(casegrammar)。格语法以动词为中心,将动词周围的名词性成分看作是扮演不同角色的“格”(case)。动词+必要的格构成一个基本的相对完整的表义单位(命题)。格语法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1)对于动词以外的其他实词的语义分析显然关注不够;(2)也没有考虑除“动-名”之外的其他词义关系;(3)试图用一套较少的“语义格”(数量大概在10-20这样的量级)覆盖所有的“动-名”语义关系的分析。这在对实际语言现象的分析中很难完全贯彻下去\n框架语义学针对上面这些不足,在更大范围,在更丰富的层级体系上,更全面地考虑了语义描写和分析模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