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2-08-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培养方案(代码:05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扎实的应用语言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有独立从事应用语言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的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可在一般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文化、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成为基础教育中具有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硕士生尚须注重其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二、研究方向本专业下设四个研究方向:新闻语言应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用学研究,汉语写作与文体研究。新闻语言应用研究:本方向致力于通过考察媒介形态演变中的新闻语言多样化现象,把握新闻语言在话语、文体、文化上的现代趋向、特点和规律。侧重于新闻语言的具体样态研究,探讨报刊语言、广播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的新闻传播特点;并进行新闻文体的应用研究,探讨各类新闻文体的写作特点;以及进行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探讨新闻传播的文化语境与文化导向。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基础,全面掌握新闻语言应用理论和方法,能独立从事新闻语言应用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10\n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本方向致力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种种实际问题,既注重对学科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和跨文化教学理论四大基本理论的研究,也强调对学科应用理论的研讨,如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研制、教材编写、教法选用、测试理论及评估理论研究等等;在实践方法论层面,注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具体实施,如中介语理论、汉语与其他语种对比与偏误分析、汉字教学研究等等。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基础,全面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独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语用学研究:本方向致力于语用学理论研究和汉语语用规律的探求,主要研究:国外语用学的源流、状况及其学术成就和学术价值,基本理论体系,语用理论与语言应用现象,以及具有汉语特色的汉语语用学的开拓性、本土化问题。通过以上研究,丰富学生的语言学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完善学生的语言学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独立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基础,全面掌握语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能从事语用学理论研究和相关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汉语写作与文体研究:本方向致力于探究汉语文化、文体与汉语写作的内在联系与运行机制,涉及现代汉语、语用学、修辞学、文体学、写作原理等诸多基础理论并注重研究汉语写作教学及各类文体写作的操作技能,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基础,全面掌握汉语文体学理论和写作技能,能够从事汉语文体研究、教学和写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本专业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四、培养方式1.指导教师负责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2.课程学习与研究课题、科研论文、实践教学相结合10\n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研究课题和科研论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培养其各种实践能力。硕士生在培养过程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适当参加导师的学术研究,以及进行学术访问、外出游学和参加本科教学实习等环节。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10\n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备注学位课公共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81考试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362考试2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362考试2外语1444考试1-2学科必修课西方语言理论543考试11.共计16学分。2.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学习4门相同课程。3.二级学科各方向研究生学习2门相同课程。(由学科设置,一级学科4门含专业外语、二级学科2门(注:非对外汉语方向的同学,平台学位课程可不选“西方语言理论”与“汉语规范化研究”;而改选文学研究方法论、文学经典理论研究))汉语规范化研究543考试2语言与文化543考试3汉语写作与文体543考试1中西文化典籍543考试2专业外语361考试4非学位课公共选修课教育学201考查3研究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和第二外语,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心理学201考查3第二外语(日语、俄语)401考查3学科选修课文化交流与话语传播(新闻、写作方向)201考查31.研究生需选修不少于7门7学分的非学位课程。2.研究生可跨学科选课。3.选修课程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可根据一级、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分别设计课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用、外汉方向)201考查3广电新闻语言研究(新闻、写作方向)201考查4汉语语用学(语用、外汉方向)201考查4文化评论研究(新闻、写作方向)201考查4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语用、外汉方向)201考查4视听语言论(新闻、写作方向)201考查4汉语文本译介研究(语用、外汉方向)201考查4文本解读方法201考查1话语理论研究201考查2语言哲学研究201考查3补修课程写作108考试1、2同等学力/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记录成绩,不计学分。现代汉语108考试1、2语言学概论36考试3考试10\n六、必修环节1.文献综述每位硕士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者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2.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在导师(含中学教师)指导下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其工作量约折合讲课学时16学时,其中讲课至少6学时,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计1学分。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必须出具实习单位的讲课学时及成绩证明。专业实践:硕士生可到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公务机关、文艺团体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硕士生必须出具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实践证明及评定成绩。3.社会实践硕士生结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生最好能够结合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不计学分。4.学术创新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10次以上,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创新活动内容包括: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加学科举办的学术研讨(SEMINAR),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工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明确任务的学术性调研等。为便于检查,每位研究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须建立个人学术活动卡片和相关证明材料。学术创新活动由学院和学科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内容学分考核方式基本要求学术创新活动1考查考查合格者计1学分教学实践/专业实践1考查考查合格者计1学分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1考查具体要求见学位论文部分,考查合格者计1学分七、中期考核10\n根据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的中期考核,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对各方面不合格者,或劝其退学,或要求其延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具体操作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八、学位论文工作1.选题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现状的前提下,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选择尽可能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研究课题选择可以多元化,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等,但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2.开题硕士生在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在所选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包括如下内容: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计划进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开题报告必须在文艺学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开题报告旨在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完成。3.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格式要严格按照学校的硕士论文规定执行,字数不得低于3万字。在内容和质量方面,学位论文要体现硕士生对文艺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要体现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尤其要体现将所学理论方法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文学文本和理论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4.学位论文审查硕士学位论文在提交答辩前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为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杜绝敷衍了事的现象,学位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不得晚于第五学期期末,否则指导教师有权利拒绝接受。另外,实行论文预答辩,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硕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个月,向导师及有关专家全面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学位论文。10\n学位论文正式提交(每年4月1日前)后,实行校内外专家盲审评阅、随机抽查盲审制度,盲审通过后才能进行答辩。关于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5.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文艺学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硕士生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硕士生署名第二作者。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学位课程达到70分及以上者),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十、主要阅读书目一、新闻语言应用研究、汉语文体与写作研究方向的书目[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3]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M].商务印书馆,1987.[4]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5]安吉拉·墨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理查德·凯勒·西蒙.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9]詹姆斯·费伦.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11]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伊塞尔.阅读行为[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13]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5]格拉汉·霍夫.文体与文体论[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16]李心峰.艺术类型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0\n[17]布鲁姆.误读图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8]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9]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0]郝明工.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1]张育仁.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2]弗林特.报纸的良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李普曼.新闻与正义(1、2)[M].海南出版社,1998.[24]徐兆荣.新闻的分量[M].新华出版社,2001.[25]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26]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马正平.写的智慧[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8]旻乐.母语与写作[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9]张家恕.颠覆与建构——新闻写作原理探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0]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1]巴克.非语言交流[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3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3]麦克鲁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34]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M].华夏出版社,1989.[35]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36]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M].新华出版社,1983.[37]布瓦索.信息空间[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8]迈克尔、沙利文等.信息高速公路透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世界交流报告[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40]朱增朴.传播与现代化[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用学研究方向的书目[1]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葛本仪主编.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n[5]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8]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13]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1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5]现代实用汉语修辞.李庆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语言教学原理.盛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7]吕必松.华文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2.[18]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20]RodEllis.Understu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21]VivianCook.SecondLanguagelearningandLanguage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3]黄锦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崔永华、杨寄洲主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25]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李杨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27]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8]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9]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0\n[30]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1]何丹.汉语文化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95.[33]高家莺等.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4]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35]刘镰力.汉语水平测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3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7]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39]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0]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