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史 44页

  • 297.00 KB
  • 2022-08-11 发布

西方语言学史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纲一、传统语文学的界定、性质及其兴起1.传统语文学的界定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是在时间上完全相对的两个概念。它们以20世纪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为分界点,把人类史上的全部语言研究分成了两部分——在索绪尔理论之前的属于传统语言学的范畴,而在索绪尔理论之后的就属于现代语言学的范畴。内容上,传统语言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按照时间顺序,它们分别是传统语文学,早期的普通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到这里,我们就能对传统语文学的历史范畴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2.传统语文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在汉语中,语文学和语言学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语文学是英语philology的汉译,语言学的英文是linguistics。(1)研究对象方面历史比较语言学以语言为独立研究对象,它通过语言特点的研究揭示语言共性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一样,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而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学科,它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始终不能摆脱其他科学的附庸这一地位。(2)研究方法方面在语言学诞生之初就是历史比较法,而语文学始终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3)研究材料方面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是方言、亲属语言等“活”材料,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面材料,进行历史比较的研究,借此对“死”材料作出“活”的解释,揭示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而语文学是主要研究古代书面语等“死”材料,对口语基本没有涉及。3.传统语文学的兴起传统语文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n古印度的传统主要跟宗教有关,当时古印度的贵族为了诵读祖先传下来的宗教经书《吠陀经》而开始了对梵语的语音和语法研究(当然,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古印度传统兴起的重要原因。因为对于当时的古印度人民来说,梵语已经是一种古代语言,距离当时的印度语言很久远。从而,从梵语到当时印度语言的巨大发展也就成为古印度语文传统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世纪阿拉伯传统也是如此。)古希腊传统的兴起主要受哲学,教育学以及演讲术的影响。阿拉伯传统兴起的直接原因在于为了诵读《古兰经》和发展伊斯兰教的目的。二、古希腊语言学1.古希腊语言学的产生古希腊的语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并且有文字记载。当时的语言研究受哲学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在哲学的范围内展开的,算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这两场论战的焦点都是有关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的,具体来说就是事物的名称和性质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语法结构是否具有规则性。2.古希腊语言学的内容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1)哲学家柏拉图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2)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把语法问题和逻辑问题联系在一起。根据逻辑的观点把语法分类。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3)斯多葛学派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4)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特拉克斯在他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3.古希腊语言学的贡献具体来说,古希腊传统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亚里斯多德的逻辑范畴说。这种逻辑理论将现实分为十个范畴:实体、性质、数量、关系、地点、状态、情景、动作、被动、时间,其中实体(substance)是本质,其他九个范畴是偶有的属性,是用来表述实体的。实体在命题中的主要特征是主体(subject),从逻辑判断的结构来说,主体就是主词(subject),别的范畴都是表述这个主词的,因而是它的宾词(predicate)。这就是说,九个偶有性范畴都是表述实体的,而实体不表述别的范畴;或者说,偶有性范畴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任何性质、数量、关系等都只能是主体的性质、数量和关系,等等。这是亚里斯多德的逻辑范畴说的基本思路,他的语法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能充当主词的词是体词(substantiveword),或者叫做名词;能充当宾词的词就是谓词(predicativeword),或者叫做动词;句子的结构与逻辑判断(命题)相对应,因而处于主词位置上的词语就是句子的主语(subject),处于宾词位置上的词语就是句子的谓语(predicate)。主词和主语,宾词和谓语,在汉语中是两个不同的词语,而在印欧系语言中原是同一个词,即主词和主语都是subject,宾词和谓语都是predicate。语法和逻辑的关系,根据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简化为如下的结构公式:逻辑:实体------------偶有性      主词------------宾词语法:主语------------谓语    体词------------谓词  名词------------动词(包括后来所说的形容词)  \n传统的语法理论、词类的划分以及词类与句子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大体上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论建立起来的,句法结构和逻辑思维形式的关系非常密切。印欧系语言的语法研究,宽泛地说,以亚里斯多德的逻辑理论为基础分析语句的结构,从而得出主语、谓语和名词、动词之类的概念。总之,肇始于亚里斯多德的一些语法概念一直沿用至今,说明印欧语的句法结构和亚里斯多德的逻辑理论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亚里斯多德的这种以二分法为基础的思维理论是与印欧系语言的结构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印欧语系,恐怕就会出现问题。4.古希腊语言学的影响关于古希腊语文传统的价值和意义,我想先引用英国的语言学家威廉汤姆逊先生的一句话来做一个整体的评价——“大致应当说,欧洲的语法体系直到19世纪,都是建立在希腊人的语言学及其在罗马国的变体上的。”希腊三贤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柏拉图(公元前429年~前347年)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赞西佩,她替他生下了3名儿子,苏格拉底死时他们都还很年幼。传说中赞西佩是一名脾气暴躁而又唠叨不休的泼妇,不过这很可能是因为色诺芬对她的夸大描述而造成的。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公元前429年~前347年)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柏拉图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院,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三、古印度语言学1.古印度语言学的内容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古代语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印度有文献记载的最早语言就是公元前一千年的《梨俱吠陀》的吠陀梵语。梵语是一种印欧语,和希腊语、拉丁语都有渊源关系。古印度传统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巴尼尼语法,又称作《梵语语法八篇》。巴尼尼是个人名,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他于公元前4世纪出生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巴尼尼语法的研究对象就是用梵语写成的吠陀经文。巴尼尼语法就是解释、诵读这种经文的一种师徒相传的口诀,它本身的体裁就是一种经体。它一共概括了3996条梵语语法和语音的规则,用诗歌和韵文的形式写出,分章分节,便于记忆。巴尼尼语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语法和语音发面。语法方面:\n<1>已经能够把词分成不同的类别,比如名词,动词,前置词等。<2>已经能够分解出词的各个部分,如词根,词缀,词尾等。<3>已经能够把名词分成不同的格,分成了七个格。语音方面:<1>能从生理角度描述当时的发音状况。<2>能够区分元音和辅音,长音和短音,还有半元音等。<3>提出“sphote”概念,相当于咱们今天所说的音位。2.古印度语言学的影响关于古印度传统在整个语言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威廉汤姆逊曾在他的著作《19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中说过:“印度人在语言上达到的高度是罕有的,欧洲在19世纪才达到那样的高度,即便是那样,多数是从印度人那里学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印度语文传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语法和语音方面的研究成果后来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影响深远;二是为后来整整统治语言学研究一个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四、古代语言学特点1.当古代语言同当时的语言产生矛盾的时候,语言学就产生了。(古希腊:荷马史诗——当时;古印度:梵语——当时)2.一个地区的语言学是和它的语言息息相关的,与其语言类型息息相关。(古希腊的词类研究;古印度的词法和语音研究)3.古代语言学不是为语言服务的,而是以此为工具来研究哲学、古代典籍、经文等。“语文学”。中国的“小学”是为“大学”(经学服务的)。4.古代语言学没有发展的观点,没有发展的意识,因此不尊重口语,不尊重活的语言。五、一点思考透过三大语文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在语言研究之初,实际应用性就已经成为了人们语言工作的核心,如何让语言为我们服务,如何提高我们的语言生活质量历来是,也将永远是我们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问题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只有把我们的语言研究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持久保持语言学的生命力!我们的汉语研究同样也是如此。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旨在找出它们共同的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在19世纪才成为集中的有系统的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19世纪几乎占了统治地位。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概况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2.产生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俄]《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英]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1807年[德]施莱格尔(F.von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Von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兴起原因1、方法基础。\n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历史比较语言学所采用的历史比较法正是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18世纪上半叶,生物学领域开始了有系统的科学旅行和探险,科学家们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使得比较的方法成为可能。由此陆续诞生了比较解剖学、比较植物学、比较自然地理学。而比较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也直接促进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语言研究也吸收了这一时期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所采用的历史分析的方法。19世纪的语言学正是由于吸收了上述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材料基础。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3、直接原因。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18世纪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开始学习梵语。英国东方学家琼斯是欧洲第一个深入钻研梵语的学者。他在印度加尔各达的亚洲学年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三周年演说》,认为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琼斯的论文引起了欧洲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当时在欧洲启蒙运动哲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欧洲人真正认识梵语,对语言的发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欧洲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4.分期:(1)初期(1870年以前):奠基者:[丹麦]拉斯克、[德]格里姆、[德]葆朴17、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积累了大量语言材料,使对语言的初步分类和比较成为可能。1786年,东印度公司官员英国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Jones)在印度加尔格达的亚洲学会年会上宜读了一篇论文《三周年演说》,认为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着共同的来源,例如,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的“母亲”、“二”、“三”对应如下:威廉·琼斯说:”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同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亲密关系——不可能是偶然产生的巧合。的确,任何一个语言学家要是把这三种语言仔细考察一番,都会相信它们出于共同的来源,不过这个共同的来源也许不存在了。“琼斯的论文引起了欧洲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当时在启蒙运动哲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投向过去,古代的语言也是人们研究的对象之一。梵语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拉斯克第一个进行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出色成就。代表作:《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8)阐述语言比较的方法,注意语言对应的事实,发现语音转换的规律,并指出语音转换条例。在书中,拉斯克对冰岛语和希腊语、拉丁语进行详细比较,论证了它们在语音、形态和基本词汇上的对应关系。他把古冰岛语归入日尔曼语系,认为古冰岛语和波斯语、印度语有一个较远共同来源,他第一个发现日尔曼语中的“辅音大演变”,即希腊语的p、t、k对应于日尔曼语的f、p、h,希腊语的b、d、g对应于日尔曼语的p、t、k,希腊语的ph、th、ch对应于日尔曼语的b、d、g。他的语音转换规则是语言研究中发现的第一条规则,有极重的科学价值。\n拉斯克认为要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必须考察语言的整个结构,而不是只比较一些零碎的细节,应该特别注意语法对应关系。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更为可靠的标志,必不可少的基本词语和代词、数词相同以及语音转换规则具有决定意义。这部著作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他所论述的原理和方法,拉斯克是第一个进行语言比较的学者,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莫墓者。但他这部著作是用丹麦文写作的,一直到1818年才出版,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初期影响不及葆朴。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语音之间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但是语音系统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例外是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ranzBopp)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尔曼语相比较》出版。葆朴是第一个把大量相似相关的语法事实收集起来进行比较,并把梵语引进比较领域的。他认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梵语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他用梵语的形式来解释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许多形式,找出了它们的动词变位的对应关系。葆朴是第一个将梵语用来和其他印欧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者,他看到亲属语言的关系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材料,从而创造了比较语法这一新学科。葆朴的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作。1833-1852年葆朴又出版了三卷本巨著《比较语法》。理论观点:A.任何语言的句子都是以主语—系词—宾语的方式构成。B.粘着理论。主要功绩:比较语法研究的实践方面。另外,葆朴是最早主张划清语言学和语文学界限的学者之一。葆朴第一个将梵语和其他印欧语言进行系统比较。除了拉斯克之外,格里木(JacobGrimm)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也做出了特殊贡献。格里姆从事日耳曼语言历史研究。受拉斯克启示,他提出著名的“格里木定律”。代表作:《日耳曼语法》以历史主义眼光研究日耳曼语的开创性著作。最大贡献是“语音演变规律”(格里姆定律)。其中的“第一音变”把日耳曼诸语言与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区别开来,“第二音变”把高地德语与其他日耳曼语言区别开来:格里木是日尔曼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所发现的元音变化、元音文替和辅音音变等规律在扩大对日尔受语和印欧语亲属性的认识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格里木与上面提过的两个学者一起创立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他不仅把材料列的很忠实、很清楚,还把能解释的和暂时不能解释的分开。把不能解释的作为例外放在一边,留给后继者作进一步研究。“格里木定律”的例外有两组:(1)擦音之后的清塞音不变。(2)后面要讲到的“维尔纳定律”。葆朴和施莱赫尔都认为梵语中的k可以代表原始印欧语的状态,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k在印欧系语言中的对应情况十分复杂。1870年意大利学者阿斯戈里(C.I.Ascoli)出版了《语言学教程》,他在详细分析印欧系语言各语族的舌后音的对应关系后认为,原始印欧语实际有三组不同的k,基本上理清了印欧语舌后音的对应情况和这些音在印欧语系各语族中的发展规律。格里木定律基本是正确的,但有些例外没有解决。比如,拉丁语同一个音p,在哥特语或古高地德语中有时变为v,有时变为b;同一个t音,在哥特语或古高地德语中有时变为p,有时变为d;同一个c[k]音,在哥特语或古高地德语中有时变为h,有时变为g。维尔纳通过梵语发现,原来希腊、拉丁语的p,t,k,凡与哥特语或古高地德语的v,p,h\n相对应的,它们的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前;凡与哥特语或古高地德语的b,d,g相对应的,它们的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后。这个重音位里在梵语中还保存得很好,而在共同日尔曼语中都消失了。这就是维尔纳1875年在《第一次语音变化的一个例外》所揭示的规律,语言学史上有名的“维尔纳定律”。阿斯戈里和维尔纳的发现解除了许多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疑虑,他们开始认识到一切语音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没有一个例外没有规律”。(2)中期这一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1861-1862年出版了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A.Schleicher)《印度日尔曼语比较语法纲要》。施莱赫尔认为,语言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受相同的功能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支配,因此可以把自然科学中所制定的精确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他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根据已经发现的规律来重建原始印欧语并追溯它在每一个分支中的发展,并把自己对各种语言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印欧语言发展的谱系树,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同时,提出了语言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认为“一切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都来自比较简单的形式,语言的粘着形式产生于孤立形式,而曲折形式又产生于粘着形式.”孤立语是一种原始落后的语言。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思想完全是错误的。而他的谱系分类学说,尽管也有很多漏洞并遭到他的学生斯密特“波浪说”的批判,但作为一种解释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还是有用的。[德]施莱歇尔代表作:《印欧语比较语法纲要》他是学生物和哲学的,提出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自然主义学派。A.“语言有机体”理论。他认为,语言同世界上一切生物形式一样,有其发展、成熟和衰败的不同过程。B.语言发展阶段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C.语言谱系树理论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在这一时期,语言的亲属关系得到了普遍的确认,比较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广泛的运用,语言学从语文学中分化出来取得了独立地位,但对比较的性质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常把眼光停留在语言的最古阶段。波浪理论波浪理论的创始人是施密德。在研究语言历史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施密德发现,印欧语系的某种语支和其他一些语支往往有些相似之处,这种现象用谱系理论是难以解释的。为此,1877年,他在《印度日尔曼人的亲属关系》一书中提出波浪理论对此进行解释。他认为。当原始印欧语还是一个整体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着方言分歧。各个方言的特点宛如石子投进池塘以后所形成的波浪那样扩散开去,从而使后来形成的不同语族和语支有互相交叉的现象,直到遭到另一个地位和影响同样重要的方言的扩散波的干扰,这一语言扩散的波浪才会停止,一种方言越是接近波浪的中心,它与原始中心方言的共同点就越多。波浪理论在方言地理学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对语音演变的规律性理论产生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国语言学家温克尔的语言调查。温克尔本来是希望通过方言的研究去证实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原理。根据语音规律无例外的理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之间应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但通过对莱茵河地区的语言作出调查后,他马上发现音变规律在语词上不能反映出这条明确的分界线,相反却表明语言特征的分布依赖于社会条件。这说明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们的音变规律没有考虑到音变在地区分布中的复杂性。(3)后期:十九世纪最后25年“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19C70年代主要人物:[德]布鲁格曼、莱斯琴、奥斯托夫、保罗、德尔布吕克、[英]莱特、[法]梅耶。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基本原则:\nA.历史语言学必须是解释性的。B.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依据。C.为找出变化原因,应该限制调查研究的范围。D.语言变化的第一类原因是发音方法,即生理方面的原因。“语音定律没有例外”E.第二类原因是心理方面的:人类都有类推的倾向。F.对语言变化的解释必须从历史上找根据。“青年语法学派”对语言演变性质的认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改变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向,改变了对原始印欧语的看法,其缺点是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性质,研究方法上的原子主义,和研究范围的狭窄。但其暴露出来的缺点也很明显。⑴个人心理主义的语言观,把语言仅仅看作个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缺乏对语言社会性质的了解。⑵研究方法上的“原子主义”。青年语法学派的学者往往看不到语言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把语言分解为物理的、生理的东西。认为语言的变化是孤立的、个别的变化,这种原子主义的研究方法有损于对语言总体的认识。(3)研究范围的狭窄。新语法学派总结了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果,同时预示了二十世纪初结构主义语法的诞生。二、讨论:《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梅耶)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依据:2.构拟原始共同语:(1)价值(2)方法(3)缺陷(4)问题3.谱系树理论和波浪说:4.底层理论: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及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1.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历史比较法:在有亲缘关系的语言中进行互相比较,向上追溯语言的历史。内部拟测法:利用语言系统内部的某些不规则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采用的历史比较法,必须建立在亲属语言和方言材料比较的基础上,这方面材料欠缺或不够充分,书面文献材料又不足以说明问题时,研究就要受到限制。探索利用现存语言事实帮助构拟语言成分,以确定语言演变线索的办法。2.历史比较法与汉语研究:(1)困难:汉语词形短、无形态、分化历史长、借词多。(2)探索:词族比较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一、索绪尔简介及其研究活动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科学世家。他的家族中多自然科学家,有自然科学研究的传统。祖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教授,父亲是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母亲生性聪慧,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索绪尔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科学思想的熏陶,学会了法语、德语、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少年时期深受阿道夫皮克泰特的影响,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在不满15岁的时候便写出第一篇《论诸语言》的论文。1873年索绪尔进入高中并在阿道夫皮克泰特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梵语;1875年,索绪尔遵循父母的意愿在日内瓦大学学习了两个学期的化学、物理和博物学。家庭的传统和早期的自然科学的教育使索绪尔的思想形式深受科学思想方式的影响。但是索绪尔本人对自然科学毫无兴趣,而确信自己的潜能在语言研究方面,所以,作为理科学生的他越发对语言学课程感兴趣,并与1876年春天申请加入了巴黎语言学会。索绪尔致力于语言学研究的信念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1876年秋,他离开日内瓦大学,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文学系攻读历史语言学。正是在莱比锡大学期间,年仅21岁的索绪尔于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语元音的原始系统》这篇著名论文,成功地把一个在印欧语元音的原始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音拟构出来,对理解印欧元音交替的复杂关系做出了突出贡献。1878年7\n月,索绪尔离开莱比锡赴柏林大学,次年末他返回莱比锡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梵语绝对属格的用法》。1880年2月,他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1880年秋,索绪尔离开德国前往法国巴黎定居。是年10月巴黎高等研究院决定委任索绪尔为歌特语和古高地德语讲师,在巴黎高等研究院工作的10年里,他先后讲授过歌特语、古高地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梵语等,他的讲授因知识广博、逻辑严密、思想深刻、格调清新、语言精炼而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魅力。他同时积极参加巴黎语言学会的学术活动,其思想对法国年轻一代语言学者产生重要影响,他的学生有一批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如梅耶、格拉蒙和帕西。大概就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这一时期,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框架已开始形成。由于索绪尔在学术界的影响,巴黎的法国研究院准备授予他教授职位,这是法国的最高待遇和荣誉,但是索绪尔出于爱国之心,毅然放弃了这一殊荣,于1891年由巴黎回到日内瓦。同年10月,索绪尔就任日内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主讲梵语和印欧语课程,后期讲授日耳曼历史语言学。1906年秋,他任普通语言学教授的职位。于是,从次年1月开始并连续三度(1907—1911)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在回到日内瓦后的时期,索绪尔比较沉默孤独,很少写作,这与他的语言学思想的超前性有很大关系。他在给他的学生法国语言学家梅耶的信中流露出对当时语言研究状况的失望,他感到有关语言的一些根本问题需要澄清和界定,但同时又对完成这一工作存有疑虑,因为他对自己的提出的理论始终不满,而且一直不断在修正。他的普通语言学课程讲了三遍,三次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始终没有讲稿,似乎并没有兴趣写成专著。索绪尔去世后,他的两个学生巴利和薛施霭,收集许多听课笔记,据此整理出《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由于这本书不是本人所写,所以不断有后人做考证、注释的工作。一切表明这本书基本上忠实于索绪尔的思想。现在《教程》已被译成多种语言版本,成为语言学史乃至学术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正是这部著作开启了语言整体结构研究的新阶段。二、索绪尔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形成有其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方面是其自身的学术背景,如上所列,他多年开设的课程进行历史语言学研究,对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对整体语言学学科的性质有相当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这些研究和思考都获多或少的反映到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另一方面,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也汲取了前人的思想,我们从他的论述中可以感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17、18世纪的唯理主义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普通语言学的开创者洪堡特的语言形式观念,等等,都对他有很大影响。而同时代的青年语法学派,特别是保罗的心理主义语言学观念,可以说是索绪尔的社会心理语言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美国的语言学家惠特尼的语言观对索绪尔的影响也很直接。辉特尼早年学习梵语,1850年去德国学习语言学。他1867年著有《语言和语言研究》(languageandthestudyoflanguage),1875年发表《语言的生命和成长》(Thelifeandgrowthoflanguage),反对自然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的社会因素,强调语言的规约性和惯例的性质。索绪尔在他的《教程》中多次以赞赏的口吻提到这位语言学家。总之,索绪尔的语言思想非常具有时代性,他吸取前人的思想,融合同时代的语言学及社会学思潮,审慎地对他们进行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观。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要对整体有所认识,必须由整体出发切分出要素,而这些要素是彼此联系的。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索绪尔区分了四组两两对应的概念,即“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共时态和历时态、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为后世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三、索绪尔语言学理论核心法则\n索绪尔在他的讲稿中提出了很多二元对立法则,如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组合和聚合、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具体实体和抽象实体、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关系和价值、形式和意义、能指和所指等,可以说,他对语言学原则和方法的阐述,体现了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典型应用。在此,主要谈谈索绪尔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思想:1.语言和言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门学科,语言学研究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作为一门课科学的语言学必须有他确定的语言研究对象,因此必须首先从人类语言活动的总体行为中区分出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语言是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也就是使具体语言行为成为可能的总体结构和一般规则;言语是进入实际使用阶段的个人言语行为。语言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语言机能而采取的必不可少的规约,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言语则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和运用,是一种个人的实际话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1)语言是一个整体,是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可用如下公式表达:1+1+1+…=1(集体模型);言语则是说话行为,是说话者对语言的使用和形成的结果,它“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其公式如下:1+1+1+1……二者的区别如象棋的规则和下棋、交响乐章和演奏。(2)语言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语言的社会性指语言规则不是任何个人主动的、有意识创造的产物,它是后天习得的,约定俗成的。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是言语,社会部分是语言。社会性的另一重含义是它的约束性,使用语言的人必须遵守该语言共同体公认的规约。语言对于其使用者是一条只能接受而不经使用者同意的法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规约,是已经选定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创造它、改变它,如果要进行交际那就必须完全遵守这一契约。(3)语言是同质的,(相同的语言)言语是异质的。所谓同质的指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构成语言系统的要素是心理的东西,而同质的心理要素同时也是社会的、集体的、文化的。言语活动同时跨越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它们还同时属于个人和社会的领域。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各自构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各自要求不同的理论。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是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意在强调语言的系统性。2.能指和所指语言可确定的研究对象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符号系统,而构成语言系统的符号,不是一个囫囵的整体,而是一个由听觉形象和概念(或称“能指”和“所指”)两个成分组成并构成一定内部关系的二元实体。索绪尔认为词与物之间没有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意义只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由具有心理性质的语音形象和概念内容两个部分相联结而成的,语音形象即“能指”,概念内容即“所指”,这两个部分是合二为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的或必然的联系,不能由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断能指,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谓“任意”的,指两者的联系不是特定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是不可讨论的。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里有不同的音像能指。如“牛”在法语里是beof,在德语中却是oks,而子啊英语里是ox、bull。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为他语言学理论的第一个原则。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符号的意义并不来自于外在事物,也不在其自身,而只能产生于语言的系统之中,即产生于符号之间的差异。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在系统中每一个符号只是凭借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异而具有意义,因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既然是任意的,对于这一联系的任定,就只能依靠与其他的能指和所指的差异来进行,符号的价值(或者说它是什么)只能由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决定。这就是所谓的“符号差异决定语义”。索绪尔认为“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3.共时态和历时态\n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并阐释了符号的另外一个二元特征:符号的可变性和不变性。从语言的内部看,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因此能指对所指的选择是自由的;从语言的外部看,也就是从符号和使用它的人类社会的关系看,符号又是受制约的。这是时间的连续性原则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时间因素是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的一面,也是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一面。讨论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是认识语言学二重性的出发点。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索绪尔认为必须区分两种事实,即历时事实和共时事实。因此,他提出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的共时研究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研究在某一特定状态中的语言系统;历时研究主要是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探讨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他分别界定了共时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相连续的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与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高名凯译本《普通语言学教程》P132)。如前所述,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不是物质,是由互相联系着的价值构成的系统,分析语言就是揭示出构成语言现状的价值系统。历史体现了个别成分在时间中的演化,历史产生形式,系统使用这些形式。研究的重点是形式在系统中的作用,无需解释其历史的变化或产生的原因,因为这种解释仅说明语言成分的变化,而不能说明语言系统。语言学从结构上进行解释,说明形式及其组合规则。4组合(句段)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在研究语言符号系统的运行时,索绪尔提出了句段(组合)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他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是一个关系网络,它是由“句段(组合)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关系。句段关系就是符号按线性排列所组成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符号的线性特征,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单位和同一系列中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话语中,各个词由于它们是联结在一起的,彼此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性特征为基础的关系,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要素的可能性。这些要素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些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可以称为句段”(高名凯译本《普通语言学教程》)。句段(组合)关系是在场的、是由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构成,其延伸性是直线型的和不可逆的,即所谓言语链。其间每一个词都是由于它同在先或在后的词的差异和对立,才取得它的价值。联想关系是一个要素通过心理的联想同其他要素建立起来的关系,它是以符号的任意性为基础的。通俗的说,联想关系就是“指在结构的某个特殊位置上彼此可以相互替换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索绪尔认为这些配合“不是以长度为支柱的,它们的所在地是在人的脑子里,它们是属于每个人的语言内部宝藏的一部分,我们管它叫联想关系。(高名凯译本《普通语言学教程》)”说话者选择一个词就能表达他所要表达的观念是不够的,“实际上观念唤起的不是一个词,而是整个潜在系统,有了这个系统,人们才能获得构成符号听必需的对立”(同上)。联想关系是语词在垂直方向上与一些尚未出现的词语的关系,它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句段关系确定语言要素在场的顺序和数目,联想关系是供组合时选择和替换。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具体告诉我们意义是怎样在这一系统之内自行产生的,语言符号系统为什么又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系统等问题。四、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历史价值现代语言学区别于以往语言学:1.注重系统性,把语言看作一个系统,一种结构。2.重视共时研究。3.优先口语研究,对所有语言一视同仁。 4.认为语言学应该是描写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5.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确定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6.强调“独立自主性”。“社会心理学派”:接受关于语言是社会心理现象的观点,主张对语言现象进行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解释。(梅耶、格拉蒙、巴利、薛施蔼、索墨菲尔特、房德里耶斯、弗雷)“结构主义学派”:(欧美结构主义学派的三大分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n五、讨论:《普通语言学教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中译本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名凯1963年根据原书法文第三版译出,由岑麒祥参考1933年的俄译本和1960年的英译本校订,叶蜚声再根据原文和英、俄、日译本校订,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出版。这个译本经南京大学法语教授程曾厚提出上百条意见,于后来再版时又作了修改。高名凯译本的特点是有较多的译注。第二种是裴文2001年根据原书法文第五版即最后版本译出,译本参考了原书前四个版本和高名凯的中译本。裴文译本的特点是所据版本新,且吸收了前人方光焘等的中文选译本和高名凯全译本的成果,语言较为晓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三种是张绍杰2001年根据1993年出版的《索绪尔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法英对照本译出。由于原书的法文版是在索绪尔第三次课程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整理的,而这个法英对照本只据索绪尔第三次课程的笔记编辑,因此它基本保留了索绪尔讲课内容的原貌,观点上与法文版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同。但这个版本结构上较为松散和零乱。进一步阅读文献[1]裴文《索绪尔真状态及张力》[M]商务印书馆2003   [2]张绍杰《索绪尔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3]张一兵《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4[4]何欣陈治安刘家荣《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技出版社[5]杨信彰《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观》[J]外国语1994(6)[6]王铭玉《中国符号学研究20年》[J]外国语2003(5)[7]裴文《索绪尔与现代修辞学》(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2)布拉格学派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索绪尔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可看成现代语言学的标志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狭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专指美国的描写主义语言学,广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则包括了分支的语言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共同偏重于语言的结构和分类。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了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对索绪尔的思想既有吸收和继承,也有发展和创新。他们用索绪尔的理论阐述音位的概念,用结构主义的观点解释语言成分等等,标志着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第一次被全面地应用于实际的语言分析之中。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在音位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代表人物—特鲁别茨柯伊的《音位学原理》中所总结的音位理论,是欧美语言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布拉格学派,又称功能语言学派,创建于1926年,最初以语言学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后来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语言学派。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捷克的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依、雅可布逊、卡尔采夫斯基、哈兰尼柯等。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马丁内虽然是法兰西学派的后期重要人物,但他们的观点与布拉格学派基本一致,也曾积极参加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活动,因此,也被看做布拉格学派的重要人物。1926年秋,布拉格语言学会在布拉格成立。1928年,布拉格学会在参加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时把音位学的观点第一次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1929年,在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斯拉夫语文学家大会,布拉格学会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论纲”。系统地阐明了布拉格学派的语言理论和方法论观点。同年出版了自己的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在1932年的海牙语音科学会议上,人们正式提出了布拉格学派这一称呼。\n1939年3月德军占领捷克后,学会成员流散,活动中断,至1948年方恢复。产生背景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衰微整体上讲,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历史的方法比非历史的方法影响更加广泛。首先,历史方法过多注意语言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的原始形式,对这些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与其他语音和词形的相互关系考察不够。由于这种方法的关注点在于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语言的整体结构性和系统性往往被忽略了。(原子主义)其次,语言的历史材料离我们越是久远越是残缺不全,而根据一些残缺不全的材料虚构原始语言形式往往会使问题简单化,并带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2、索绪尔理论的影响布拉格学派主要领导人马泰修斯的许多语言学思想和观点都与索绪尔非常接近。比如:他强调语言的比较分析,但强调不能局限于历时的,更应该注意共时的、静态的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语言体系和语言体系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上的规律性。”这一思想是索绪尔思想的核心,是结构主义学派的灵魂。3、俄罗斯语言学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成立与俄罗斯语言学有一定的联系。理论主张深受俄罗斯喀山派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古尔特内的影响。而且该学派的两位主要成员特鲁别柯依和雅柯布森都曾是俄罗斯学者,都在俄罗斯的学术环境中受到熏陶,并都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工作过。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甚广,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不但同苏联语言学界有较深的关系,且与西欧的学者和科学中心也有密切联系。二、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捷克翼:马泰休斯《捷克语和普通语言学》;《在普通语言学基础上对当代英语的功能分析》俄翼:特鲁别茨柯依《音位学原理》;雅柯布森:《语音定律的概念和目的论的标准》《语言和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德国学者:贝克《语言联盟》;比勒《语言理论》法国学者:邦弗尼斯特《印欧语名词形式的起源》《印欧语施动名词和动作名词》丹麦学者:布伦达尔《介词理论》《普通语言学论文集》;叶姆斯列夫《格的范畴》《结构语言学》荷兰学者:格鲁特《作为功能科学的音位学和语音学》塞尔维亚学者:鲁奇茨克在布拉格学派形成的诸多观点中,有三点至为重要。第一,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第二,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第三,布拉格学派在某种意义上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的,用来完成一系列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在这些职责和任务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功能,其次还能完成除此之外的某种任务。并用此来分析各种各样的语言事实。例如现代汉语中保留的一部分古代汉语的语汇,如“诞辰”、“铭记”、“志哀”等,除了表示交际功能外,还给所谈论的客观事物增加了一层严肃庄重的色彩。再如诗歌中的语言,除了要表达简单的交际目的之外,还特别讲究交际的方式,从而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如诗歌中广泛采用的押韵重叠等用法。三、布拉格学派理论(一)音位理论\n在语言学领域,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音位学。而这一学派有关音位学的理论在其代表人物之一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该书于1938年7月发表在《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上,凝聚了他一生的精力,他共收集了二百二十多种语言材料,从中整理出一个元音系统(34个)。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1、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特鲁别茨柯依把统一的语音学划分为两门科学即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即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即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语音学只应该研究语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音位学则只应该研究功能方面,把音位学看成是对语音功能的研究,这样就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三、布拉格学派理论2、明确了音位的定义特鲁别茨柯依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位的三个特征:A.具有区别性;B.是最小的语音单位;C.只能通过区别性特征来确定。3、提出了划分音位的原则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两条划分音位的原则:其一,如果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相互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者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那么它们就是不同音位的体现。例如:汉语中的“piao”(飘)用不送气的“b”替换送气的“p”,就可以变为“biao”(标),便为了不同的词义,那么“p”“b”在汉语中就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二,如果两个音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并且能相互替换而不改变词义,则它们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例如德语“ja”(是的)可以用“jja”替换,其词义并未改变,只是将重读元音前的辅音延长以表示强烈的感情。4、分析了语音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把各种语言中构成辨义对立的语音特征分为元音特征、辅音特征和非音质特征。元音音位只能由元音特征组成,辅音音位只能由辅音特征组成,非音质特征总是附着在元音音位之上的,因而没有一个音位是只由非音质特征组成的。特鲁别茨柯依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元音系统特征的:A部位特征(音位特征):按部位的不同,元音可以分为八个音色类(唇化元音、非唇化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唇化前元音、唇化后元音、非唇化元音和非唇化后元音)。B开口度特征。任何语言的元音系统中都具有不同开口度的音位对立,可分为不同的“响度级”,如开元音、闭元音等。C共鸣特征。共鸣特征可以说明元音的纯与不纯,它能把唇元音和鼻化元音或者带喉头作用的元音区别开来。同样,特鲁别茨柯依也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辅音系统的语音特征的。A部位特征。部位特征主要包括舌根——舌背音、舌尖——齿音、擦音和唇音,此外还有边音、颚音、舌音、喉头音等。B方式特征。方式特征包括塞音、擦音和响音。C共鸣特征。辅音系统中唯一的共鸣特征与鼻化关联,并由此形成了口音和鼻音的对立。对于非音质系统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音节负荷者”的概念,即是指音节中负荷辨义的非音质特征的部分。区别句子的非音质特征包括句调、区别句子的音域对立、句中重音和停顿。三、布拉格学派理论5、雅克布森的区别特征学说从上面对《音位学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区别特征”最早源于特鲁别茨柯依,其后在50年代,雅克布森运用声谱分析的成果,创立了“区别特征”。语言交际中,任何最小的区别性都使听话人面临二中选一的情况。雅克布森等人在《语音分析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对分法理论”及“区别特征学说”。他们分析了世界上许多语言,把最小对立体归纳为12对区别特征,即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鼻音——口音、聚集——分散、突发——延续、粗糙——圆润、急停——非急停、浊音——清音、紧张——松弛、顿音——锐音、升音——平音、降音——平音。\n雅克布森的音位对分法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纷纷引用和评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的用以建立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有的对雅克布森提出的十二对区别特征加以修订;有的以此来设计语音的识别方案,用电子计算机来识别和筛选输入的语音等。(二)句法功能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句法的功能分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马泰休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形式切分是一种传统语法上的切分,而实义切分则是一种功能交际切分。马氏又指出,句子的形式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语法主语和语法谓语,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和表达的核心,即主位和述位。前者是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后者说明前者做什么或怎么样,表示新的信息。如(a)(Sally)(standsonthetable.)主席团坐台上。(b)(Onthetablestands)(Sally.)    台上坐着主席团。在这组句子中,第一句中,Sally是主语也是句子的主位,standsonthetable是谓语也是句子的述位;第二句如果用形式切分法则无法指出这两个句子的区别,因为句子的主语与谓语并没有发生变化,而这时如果采用功能切分法则可以明确看出句子表达的核心是Sally,即句子的述位。马泰休斯主要是依据词序来进行实义切分的,他区分客观词序和主观词序。客观词序是表述出发点,位于句首,表述核心位于句末;主观词序是首先出现表述核心,之后才是表述出发点。如:(a)这衣服真漂亮。(b)真漂亮,这衣服。第一句是客观词序,第二句是主观词序。主观词序带有语体和感情成分,多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表示强调某种感情色彩。除此之外,布拉格学派还研究了控制信息分布的规则。他们提出交际动力的概念来测量信息分布情况。一个语言成分的交际力就是它推动交际向前发展的程度。这些都对早期的美国功能主义、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句展示功能(亦称实际切分法)是布拉格学派采纳的从功能角度分析句子的方法。具体而言,它是从心理角度来看待句子的。如“FriendlikehimIdon’tlike”(像他那样的朋友我喜欢)这句话中,语法上的主语是“I”,而心理上的主语也就是要加以说明的话题是“friendslikehim”。句展示功能就是研究句子中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马泰休斯从所传信息的角度观察句子,认为句子包含两个基本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位,即从上下文已经知道的事实或者设想已知的事实,这一部分不增加待传的新信息;第二部分是述位,它包含待传的全部新信息,并可以大大增加听话人的知识。这种区分可以用来对比语言变体和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三)语言功能功能和系统是布拉格学派的两句箴言,对语言进行功能和系统研究是他们的基本要求。所谓功能是就语言在现实社会里的实际作用而言的,是言语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照马泰休斯的说法“语言是服务于某一种目的的表达方式系统”因此,“进行语言分析,则必须运用功能的观点”。具体而言,布拉格学派提出了以下三大理论:(1)马泰休斯二功能说1923年马泰休斯提出了二功能说,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旨在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功能伴随着交际功能。表现功能是个人情感的即时流露,旨在抒发说话人自己的情感或引发听话人的情感,是第二位的。只包含有交际功能的语篇(比如科技语篇)是极为特殊的情况。语言系统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交际功能的需要。交际本身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交际,比如传达信息,陈述事件;另一种是呼吁的交流,比如要求、命令、疑问等。比勒的三功能说比勒是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比勒的基本思想是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模式,即语言是一个人用来告诉另一个人某件事情。据此,\n一个语言行为一方面涉及作为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涉及说话人、听话人和所谈论的事情三个成分。比勒没有赋予符号一种特殊的功能,他分别给说话人、听话人和所谈论的事情三个成分赋予表现功能(Ausdruck/expressive)、呼吁功能(Appell/conative)和描述功能(Darstellung/representational)。在语言行为中,三种功能都存在,但在多数情况下其中一种功能占主导地位。重点落在不同的方面时,语言就具有不同的功能。当重点在说话人表达本身的情感时,比如痛苦时的叫喊,自发的感叹,语言具有表现功能。当重点旨在影响打动听话人时,比如要求,命令,语言具有呼吁功能。当重点在谈论的内容时,语言具有描述功能。布拉格学派对比勒理论的发展比勒的三功能理论在布拉格学派成员中相当流行。学派认为该理论在语言的具体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学派成员一直试图扩展比勒的理论框架。穆卡洛夫斯基为之增加了美学功能(aestheticfunction,亦称诗歌功能。美学功能指语言符号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符号自身而不是吸引到它所传递的信息上。美学功能并不局限于语言,任何对象以其是什么而不是以其功用吸引我们时,它就具有美学功能。穆卡洛夫斯基把美学功能对立于实用功能,比勒的三功能即为语言的实用功能。学派认为三种功能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往往是相互并存的关系,以其中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说话的主要目的是传达有关语言外现实的客观信息,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描述功能是主要的功能。在抒情诗中,作者主要是表达个人的情感,对语言外现实的描述只是提供一个表达个人情感的背景,因而表现功能是主要的,描述功能是次要的。在命令句中,三种功能同时出现,既有说话人的意图(表现功能),对听话人的要求(呼吁功能),又有对听话人所要求的东西(描述功能)。其中以呼吁功能为主。但描述功能也很重要,因为听话人必须明白说话人要他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雅柯布森的六功能说对比勒理论模式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雅柯布森。1960年,雅柯布森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语言学和诗学》,把比勒的三功能理论框架扩展为六功能理论框架。 语境(指称功能referential)内容(诗歌功能poetic)说话人(表情功能emotive)听话人(呼吁功能conative)接触(寒暄功能phatic)代码(元语功能metalingual)代码指语言的符号系统。用语言来谈论语言时,比如谈论语言的正确用法,评论方言,语言就表现出元语功能。(四)系统和共时研究(1)语言是一种具有合目的的特性的功能系统。“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语言和人类活动一样具有合目的性。把语言活动作为表达或交际来看所进行的分析表明,揭示说话人的意愿,这种意愿表现得十分明显和自然。因此,在语言分析中,应该采取功能的观点。从这个观点看,语言是服从于一定目的的表达手段的系统。若是不考虑到语言材料所隶属的系统,就不可能理解任何语言材料。”语言是系统的,语言的变化也是系统的。变化是系统的有两点理由。第一,从变化的目的看,变化是语言系统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以维护系统的平衡。第二,从变化的动因看,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语言系统的内部。(2)强调共时分析的优先地位,但又不能把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对立来。马泰修斯关于共时和历时研究的思想基于对语言学史的广泛了解和深刻认识。他比较了新语法学派和功能语言学两种语言观,指出了两种语言观各自的长短。他对共时和历时研究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分析列举了共时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指出在语言研究中从共时到历时是最可靠的方法,因为只有在分析当代语言的时候,我们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材料。材料离我们越遥远,越是缺乏,凭借这些残缺的材料编撰的历史语法往往把复杂的语言现象简单化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历时方法的拥护者不应害怕共时方法,因为共时方法揭示出的新问题又会要求用历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结论:第一,布拉格学派与新语法学派的差别不在于对共时和历时的强调不同,而在于前者采用系统的方法,后者采用割裂的方法。\n第二,布拉格学派与索绪尔的差别主要在于前者把共时和历时看作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后者把共时和历时看成是不可调和的绝对的对立。第三,布拉格学派没有忽视历时研究,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四、主要成就布拉格学派作为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取得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欧洲结构主义的发展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同属于欧洲结构主义,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欧洲结构主义的鼻祖是索绪尔。索绪尔的理论诞生于20世纪头10年,但是查阅欧洲结构主义的历史时不难发现,3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才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在布拉格学派诞生以前,索绪尔关于“系统”的概念并未在语言学中产生实质的影响,发挥实质的效用,只是在布拉格学派成功地运用索绪尔的“系统”概念,创立了音位学理论之后,才使“系统”理论充分显示其深远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这一继承过程同时也宣传了索绪尔主义,以至于40年代末,美国语言传至欧洲时,欧洲的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索绪尔主义的色彩。因此可以说布拉格学派推动了欧洲结构主义的发展。2、音位学上的成就布拉格学派在语音研究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表现在:第一,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来,指出语音学是研究言语的声音,音位学是研究语言的声音;其次,解决了划分音位的方法,通过研究最小的语音对立体,总结了12对语音区别特征,提出了区别特征学说。第三,布拉格学派在音位研究中取得明显效果的结构主义原则和方法,对语言学的其他部门,如句法学、词汇学、语义学等的研究,都很有启迪。3、功能分析上的成就布拉格学派在句子的功能分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马泰休斯提出的句展示功能上。4、其他成就布拉格学派还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发展了功能区分体系,引入了标记和无标记这两个术语,后来的语义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根据各自的体系借鉴和发展了这两个术语;发展了语言分析的普遍理论体系;该学派提出的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的思想对于今天语言学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提倡把最新的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的思想对于目前的应用语言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将结构和功能同时纳入语言研究之中;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音位学,为后来语言学的研究开启了数理的传统,丰富和发展了语言研究的方法。五、重温布拉格学派的现实意义(一)我们应该学会科学地继承和发展该学派的研究成果。比如,Robins(2001)就指出,今天对于布拉格学派提出的语言区别性特征的研究仍然很活跃。在雅可布逊的音位对分法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纷纷引用和评论。有的用以建立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有的对雅可布逊提出的十二对区别特征加以修订;有的以此来设计语音的识别方案,用电子计算机来识别和筛选输入的语音;有的以此来进行语音合成,根据音位的基本区别特征在计算机终端输出字母或语音。(二)在当下的语言研究中,象该学派一样理解和包容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之间的歧见,使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是语言研究中两个不同的视角。形式主义注重普遍语法的研究,形式化取向使对语言的描写和解释达到了空前的明晰精密的程度。功能主义语言学从功能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重视语用、语境、认知等语法以外的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制约和促动作用,使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内部。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可以在语言研究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只用形式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丰富的自然语言未免有其局限性。同时,功能主义也不应满足于对语言功能上的解释。二者只是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对语言的认识。附录:布拉格学派的重要著作\n【捷克】:马泰休斯《捷克语和普通语言学》;《在普通语言学基础上对当代英语的功能分析》【俄】特鲁别茨柯依《音位学原理》;雅柯布森:《语音定律的概念和目的论的标准》《语言和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德国】贝克《语言联盟》;比勒《语言理论》【法国】邦弗尼斯特《印欧语名词形式的起源》《印欧语施动名词和动作名词》【丹麦】布伦达尔《介词理论》《普通语言学论文集》;叶姆斯列夫《格的范畴》《结构语言学》【荷兰】格鲁特《作为功能科学的音位学和语音学》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哥本哈根学派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1.名称的由来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这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观点)。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另两个是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继布拉格学派之后,欧洲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又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心。2.形成过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哥本哈根大学一批青年学者转向语言结构的研究,先是成立了两个小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研究小组,这就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前身。1931年,叶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仿照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会形式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并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3.主要原因哥本哈根学派的建立与索绪尔的理论启发及布拉格学派的激发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整理出版在语言学界引发了一场思潮,对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他们的语符学研究及音位学研究都与索绪尔的理论有密不可分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直接促使哥本哈根学派的原因是布拉格学派的建立,布拉格学派不仅在形式上影响了哥本哈根学派,建立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和音位学委员会。1935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语音科学大会上,布龙达尔宣读的一篇论文的观点与当时布拉格学派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后来该学派主要转入语符学的研究,在音位学的研究上也有了自己的特点。(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上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解: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个整体。(2\n)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物理学中出现了量子两字,生物中讲基因型,社会学中有社会事实,心理学中有格式塔理论,特别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基础之一的逻辑实证学说。正如其学派领军人物所说,在这里,这是从数学推理中产生出来的,创始人为怀特海德,罗索和维也纳逻辑实证学派。特别是卡尔纳普,把结构看作是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现象,科学的陈述永远是相互关系的陈述,不用描写构成这种关系的要素本身。这一逻辑基础的特征是完全回避实践准则,它的方法是立足于以假定的定义作为其形式结构的基础。这种假定是在研究者开始分析之前就先验得确定的,因而是主观主义的。以这一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哥本哈根学派必然也带上了强烈的主观,先验的特征。与这些概念一样,语言也纯粹是一种抽象实体,紧紧抓住了研究的对象内部的各种理性联系。这些学科启发影响了语言学的研究,使语言学与众多学科一起迎合了当时结构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3)语言研究的发展。纵观语言研究的历史,19世纪是比较语言学世纪。但是比较语法学派把语言及其发展变化看作是类似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自然主义观。到了1870年,比较语法有了一个新的转变,出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也称“青年语法学派”。他们开始提出质疑:语言生命的条件究竟是什么?语言的生命真的象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吗?他们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言语行为。总之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折,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考更进一步深入。正是在比较语法学末期这种背景下开始诞生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诞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这是对以前语言研究的反拨,解决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多方认同,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也使以后的学派有了最基本的研究基础。但是历史是发展的,索绪尔的理论也要发展,所以以后的语言学派包括哥本哈根的目标都是对索绪尔的理论进行发展和升华。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丹麦的一批青年学者开始从历史比较语言学转向语言结构的研究,他们按自己的理解来发展索绪尔的理论特别是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才形成了自己这一流派的理论,所以这也可以看作语言学本身的自然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丕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的研究中心之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年之久。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哥本哈根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5)丹麦宽松的经济文化环境。丹麦当时经济较繁荣,有相当宽松的文化政策,所以就会有较多的资金注入到科研机构,从事实上极大得鼓励了各学科包括语言学的研究。这与后来丹麦经济文化衰落从而影响哥本哈根学派时的状况对比来看尤为明显。经济衰退时,研究机构没有相应的资金,从事研究的人员明显减少,研究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各学科发展受影响,语言学也不例外。其中,前三项是主要背景因素,后两项是次要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二、主要代表人物哥本哈根的前身是丹麦青年学者成立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研究小组”。1931年,仿照布拉格语言学会的样子,成立了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主要有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次要人物有斯鹏-汉森,费歇尔-榕根森,托戈壁等。其主要人员中,前两人去世很早,所以叶氏才是这一流派的核心人物。他们的主要纲领性著作有:1943年出版的叶氏的《语言理论导论》,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三是1939年《语言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论文《结构语言学》。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有两个刊物,一个是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于1939年创办的《语言学学报》,另一个是《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刊》,会员的有关语符学的论文大都刊载于这两个刊物。哥本哈根学会虽是仿造布拉格语言学会的模式建立的,但他们并没有很强的内聚力,并不经常通力合作或开展集体活动,因为成员内部的理论观点并不一致,每个人坚守自己独立的观点。所以,对叶尔姆斯列夫理论最深刻最透彻地批评,常常来自他们学会内部,这些都使哥本哈根与其他学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n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主要人物。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都是学会成立时期的骨干。这三位学者就是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三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则是“结构语言学”名称的倡导者。1.乌尔达尔(1907—1957)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之一。大学时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与叶姆斯列夫合作,积极参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建立。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他接受了索绪尔的许多语言学思想,与叶姆斯列夫共同建立语符学理论。与叶姆斯列夫一样,布龙达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形式系统,语言学主要应该研究语言的能指系统。因此他们都从音位的研究出发,最终把音位研究归结到语符学的道路上去。但是他与叶姆斯列夫是在不同方向上展开语符学的研究的。他的音位学观点基本上是布拉格学派的观点。乌尔达尔认为语言学是统一一切科学的基础。因此,其《语符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论证运用精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科学的可能性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探索统一科学和质的科学的基础。乌尔达尔将计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入语言学领域,必将大大提高语言学的科学水平。他进而指出要想引进精密科学的方法,唯一的方法是在语言学之类人文科学中,排除对象的物质方面,采用纯功能的关系来表达对象。为了追求形式的彻底,要完全抛弃“物质”,脱离了索绪尔的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必行得通,因此遭到人们的质疑。在1957年即乌尔达勒去世那一年将他撰写的《语符学基础》第一部分发表,他所承担的任务是制定作为科学的一般理论的语符学,这一理论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将语言理论和科学的一般理论统一起来。这与当时流行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统一科学”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乌尔达勒认为统一一切科学的基础是语言学而不是其它科学。因此,其《语符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论证运用精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科学的可能性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探索统一科学和质的科学的基础。乌尔达尔将计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入语言学领域,必将大大提高语言学的科学水平。他进而指出要想引进精密科学的方法,使量的科学和质的科学接合起来,唯一的方法是在语言学之类人文科学中,排除对象的物质方面,采用纯功能的关系来表达对象。为了追求形式的彻底,他要完全抛弃“物质”,脱离了索绪尔的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必行得通,遭到人们的质疑。2.布龙达尔(1887-1942)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学派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和罗曼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他在许多方面接受了索绪尔的理论思想,认为结构语言学主要有三点:共时性、语言和结构三个概念,主张在逻辑学的基础上建立普遍语法。1939年在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提出论文《结构语言学》,这是在语言学领域首次使用“结构”这一概念,此后人们便把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理论思想以及接受索绪尔理论思想的诸多学派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虽然篇幅不长,却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结构语言学思想。他认为对任何科学来讲,最重要的是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相同的东西,任何真正重要的东西的变化都显示出非连续性。布龙达尔还点到“共时”、“语言”和“结构”这三个概念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共时强调某一语言的统一性,共时性研究就是研究同状态的语言现象。语言是由共时研究而视为同一的语言的统一性。结构强调业已确认统一性和同一性的语言的整体性。这三方面被认为是结构语言学的基础。布龙达尔虽被视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影响远远没有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那么大,学术思想及影响也不及他们。布龙达尔是这一学派的先驱,其主要著作有《普通语言学论集》(1934)、《罗曼语和日耳曼语的基质和借用(关于语音和词的历史的研究)》(1948)、《介词理论》(1950)等多种。然而最集中地反映他的结构语言学的思想的,却是刊载在《语言学学报》创刊号上的那篇篇幅不长的论文《结构语言学》。在这一论文中,他评述了19世纪以来的语言研究状况,并表述了自己的结构主义观点。他首先指出比较语法是“19世纪的女儿”,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历史的,实证的,合乎法规的。所以他认为对任何科学来讲,最重要的是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相同的东西,任何真正重要的东西的变化都显示出非连续性。秉承这一思想,布龙达尔指出到20世纪,在语言学里也和其他领域里一样,新的科学精神显然是反实证主义的。因为人们首先感到“\n有必要在实践的长流中把属于一种科学的对象独立出来,分割开来,也就是说,一方面是被视为不变的状态,另一方面确定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突变。另外,布龙达尔还点到“共时”,“语言”和“结构”这三个概念特别重要的意义。共时强调某一语言的统一性,共时性研究就是研究同状态的语言现象。语言是由共时研究而视为同一的语言的统一性。结构强调业已确认统一性和同一性的语言的整体性。这三方面被认为是结构语言学的基础。3.叶尔姆斯列夫(1899—1965)哥本哈根学派主要代表人物,1899年10月3日生于哥本哈根,1917年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从裴德森学习比较语言学史。1919年以一篇关于Oscan的语铭文的论文获大学金质奖,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6—1927年去法国巴黎深造,其间写了第一部重要著作《普通语法原理》。1931年活跃在哥本哈根的语言学家当中,建立了两个工作委员会:一个从事语音学研究,一个从事语法学研究。他同时在两个小组里活动。1937年起回母校任教,主持比较语言学系。叶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他接受了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理论并加以发挥,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语言学流派。叶尔姆斯列夫最初是专攻罗曼语言学的,先后受业于裴特生(从其学习比较语言学)和梅耶(从其学习普遍语法),因此对传统语言学的材料和方法有相当深刻地了解。他曾在澳胡斯当过一个时期的副教授,1937年接替裴特生得比较语言学主席,并从此一直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有人认为,叶尔姆斯列夫后来从事纯理论研究,有一种倾向于抽象而严密的科学精神,也许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语言研究成就斐然,著述丰厚:《普通语法学原理》(1928),《格的范畴》(两卷本,1935,1937),《语言理论导论》(1943),《语言学》(1963),以及一系列论述语符学原理的重要论文,如《论语素的一种理论》(1938)《支配关系的概念》(1939)《语言和言语》(1934)《语言中的结构分析法》(1948)《语言行为的层次》(1954)叶尔姆斯列夫一生论著宏富。主要有:《普通语法学原理》(1982),《格的范畴》(两卷本,1935,1937),《语言理论导论》(1943),《语言学》(1963),以及一系列论述语符学原理的重要论文,如《论语素的一种理论》(1938)《支配关系的概念》(1939)《语言和言语》(1934)《语言中的结构分析法》(1948)《语言行为的层次》(1954)等等。在澳胡斯时他准备与乌尔达勒合作构筑语言新理论,后来虽未能完成这一任务,但还是在其所著的《语言理论导论》里全面论述了语符学理论的原则。《语言理论导论》的丹麦文本出版于1943年,1953年出英文版1969年出英文单行本第二版。自英文版出来后,《导论》的影响范围就不断扩大,叶尔姆斯列夫遂被视为哥本哈根语言学派的语符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阐发者。但是,叶尔姆斯列夫并未能完成语符理论的创见。《导论》只是提出了有关的这一理论的一些前提,尚未来得及做深入的和确定性的展开和挖掘,由于忙于行政工作(1953-1954年担任副校长,1957创建“语音学和语言学学院”)后来又身患重病,不再有体力和脑力来完成这一体系了。尽管如此,叶尔姆斯列夫虽然有偏颇,仍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三、语符学理论哥本哈根学派以“语符学”为旗帜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最初,语符学是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两人合作的结晶,由于二次大战两人的合作中断,后分道扬镳。由于乌尔达尔英年早逝,学术影响不大,语符学的大旗就由叶尔姆斯列夫挑起来。所以,这里只介绍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思想。叶尔姆斯列夫接受了索绪尔的理论思想作为语符学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思想主要有三个:1.语言和言语的划分的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2.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中重要的不是实体而是关系;3.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两面体。叶尔姆斯列夫并不拘泥于索绪尔的论断,而是以之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诠释。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n叶尔姆斯列夫认为传统语言学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学,因为它研究的不是语言学本身,而是那些虽然与语言有关,但主要属于逻辑、历史、心理学等领域的现象。即它是以语言学外的语言材料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索绪尔理解的那种“纯粹相互关系的结构”才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认为,并将永远认为,只有以这种结构分析的方法,把语言看作是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为了在传统语言学和纯粹结构分析方法的语言研究之间画一条明显的界限,我为后一种研究方法提出一个术语—语符学。”由此可见,语符学的基点就是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并专门研究它们的关系和模式的。他提出以内在语言学取代传统语言学,这种语言学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应努力寻求对所有语言来说是稳定、共同的部分。由此,他指出传统语言学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概括的方法。内在语言学应采用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分析的办法,即从“文句”开始,不断进行分析,直至不能再分割为止。他认为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方法是最合理的方法,因为整体永远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索绪尔说:“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他批评之前语文学和语言学以“言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错误。指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并进一步指出语言学的任务就是“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在方法上,否定了传统语文学拘泥于书面语的“考订”的方法,对比较法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语符学的基点就是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并专门研究它们的关系和模式的。2.形式与实体叶尔姆斯列夫把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这一重要命题当作语符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他强调形式与实体的绝对对立以及形式的绝对独立;他说,同一形式可以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实体(如语音,书写符号,莫尔斯电报字码等),可见形式是绝对独立的;由此他主张所有的实体都不应该列入语言学研究范围。他所说的“形式”指的是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组成语言的体系,也正是这一内部体系成为该语言与其他种种语言相区别的特征。他还从另一角度谈到形式与实体的区别:他认为,一切语言都是相同的,这是结构的原则。他们的区别是在于每一具体情况下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的模式不同。相似与区别取决于形式而不是实体。这一认识虽然以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但显然又有不同:索绪尔看到语言具有符号的形式特征,但并不排斥实体;叶尔姆斯列夫只作纯形式关系分析。如做音位分析时,拒绝分析因素的区别性特征,而认为应该把因为理解为独立于实体的纯抽象的关系模式。这种为形式而形式的做法显然有失偏颇。也成为该学派的局限之一。3.关于功能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学只应分析语言形式,而所谓的“语言形式”,在他看来就是一系列关系,也就是功能。他认为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三种主要关系:(1)决定关系,即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a以b为前提,但b并不以a为前提。(2)   依存关系:a、b互为前提(3)   并列关系:a和b同时互存,但并不互为前提。他认为还可采取另一种对语言理论来说有重要意义的功能分析方法,即区分为“et……et”功能(或称连接功能)和“ou……ou”功能(或称分离功能)。他所提出的“过程”和“系统”的区别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过程(如语句)中存在的是“et……et”关系,在系统中存在的是“ou……ou”关系。例如:rat  mis如将r和m,a和i,t和s分别交换,可得到下列不同的词:rat ras rit ris mat mas mit mis。这许多语链就是语言的过程(语句)。其中每一个,如“rat”,他的成分r,a,t是共存和连接的关系。然而,就r,m之间的关系来说,是一种分离和交替的关系,在具体语链中出现的,或者是r,或者是m。叶尔姆斯列夫用功能表示两个功能体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各种关系都是功能,如词的范畴、动词的支配能力、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等等。一方面,一个语言单位对比别的语言单位来说具有功能(也就是说有关系)。另一方面,如果一个语言单位有某种确定的方式获得了功能,那么它在言语链中就占据了某个位置。\n叶尔姆斯列夫的功能观也是源于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认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产生价值。叶尔姆斯列夫说符号与符号之间产生功能。可见,后者的“功能”与“价值”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可以说叶尔姆斯列夫继承了索绪尔的观点。4.关于两个平面索绪尔说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叶尔姆斯列夫认为对能指和所指本身还应作进一步的分析,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平面的理论,即:表达平面:表达实体:发音器官发出的具体的音(语音学)表达形式:某一语言中使用语音材料的方式(音位学)内容平面:内容形式:某一语言中特有的调整与组合思想的方式(语法学)内容实体:思想事物(语义学)叶尔斯列夫认为“符号是由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位。”因此只有这两部分是语言学的对象,其他两者都是现实世界的东西,不应包含在语言之内。因此研究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的语义学和语音学也不属于语言学,而只能当作语言学的辅助学科。叶尔姆斯列夫对索绪尔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将索绪尔的理论具体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具体的工作方面仍有欠妥的地方,但这种划分未免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三、语符学理论叶尔姆斯列夫说,接换关系是语言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理解语言的钥匙。据此他提出了接换原则。并以此作为全部理论的主要基础。接换原则,指的是,任何表达形式的差别必然会引起内容形式的差别,反之亦然。“接换”这一术语是叶尔姆斯列夫提出的,但接换试验这种方法早已有之。如:life(生活)中的l变为w,就成了wife(妻子),因此w和l是不同的两个音位。接换关系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关系,然而这一关系实际上只涉及那些对某一语言来说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别。还可能存在这种状况:表达方面有某种区别,而另一方面并无差别与之对立。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这些差别都是语言结构的非本质的差别,在讨论接换原则是可以不加理会。为了区别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差别,他提出了“常体”与“变体”的概念。常体:在表达平面(或内容平面)用一个单位去替换某一个单位,若这一替换引起另一层面的变化,那么用来替换的单位就是常体。变体:在替换中不能引起另一层面变化的那些单位。四、主要贡献及其局限1.主要贡献哥本哈根学派在许多方面发展了索绪尔的思想,使其理论具体化了。在语言理论的形式化方面走得更远。这点以上都有提及,不再作具体阐述。把语言学与数理逻辑紧密结合,企图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精确的科学。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对后来欧美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在美国,自哈里斯到乔姆斯基在纯理语言学方面的发展,显然受到叶尔姆斯列夫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哈根就曾指出,美国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在纯理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原则立场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术语而已。主要功绩如下。首先,这一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思想,使这一理论具体化了。比如索绪尔把语言分为能指和所指,而叶尔姆斯列夫提出两个平面四个方面,就发展了索绪尔的理论。其次,这一学派特别注重语言的可计算和可度量的方面,把语言学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而这以后形成了欧美语言学的主要倾向。\n最后,这一学派强调以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研究的精确化。正是有了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后,语言学才脱离了直觉的与个人的论断,使语言学成为相对独立的精确的学科。因为这种理论顺应了许多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的发展的总趋势,所以成为现代语言学的许多理论观点的来源,其中许多的合理成分都影响了后来的很多流派及其成员,比如说系统功能理论的主要人物韩礼德,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合理的理论,并在论文中经常直接或间接得引用叶尔姆斯列夫等人的有关理论。2.历史局限但是,这一学派也同样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对实体的绝对排斥,使语言研究失去了立足点。但是,在语言研究中,即使是在形式化的研究中,要想完全摆脱实体是不可能的。语言是事物性的东西,脱离了实体,没有立足点,如何研究单位间的关系呢?(2)过分强调抽象、概括,使语符学的理论很少有实际使用价值。他们热衷探讨一般抽象理论,很少研究具体语言现象。做实际研究的,只能举出一两部,但并不成功,这就遭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就连那些赞同语符学理论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理论实用价值不大。正如加尔文所说:“当你了解这些论点时,你会感到这是一种享受,但另一方面,这对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因为,语言学家必须不仅是一个研究语言形式关系的学者,也应在语音方面是一个物理学家,在语义方面是社会学家。这一理论缺乏使用价值,还跟该派过于夸大他们的理论的适用范围有关。乌尔达勒说:“语符代数学是包罗万象的,”即适用于一切结构的。是适用于描写任何语言的一切语言理论,也是适用于一切符号系统的理论,是适用于一切科学的一般的统一的科学理论。正因为过分追求概括意义,反而使其变成了主观的空谈。一、美国描写语言学产生的背景美国描写语言学实质上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美国描写语言学是20世纪初期建立起来的,以鲍阿斯为代表,对美洲的本土语言———印第安语系诸语言调查和研究,因其彻底摆脱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完全以描写的方法对所调查的语言进行整理,将语言的结构系统清楚地呈现出来,不讲语言的历史渊源和系属关系,所以称为描写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鲍阿斯创立的调查印第安语形成的语言学;广义指的是萨丕尔继承、过渡,布龙菲尔德完成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美国描写语言学产生的背景1.内部原因这一学派的创建有它的实践基础——基于美国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印第安语的长期调查。在19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对语言动态的历时的研究取得成果时,也暴露出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例如:这一学派把一些语言事实当作孤立的单位来处理,忽视了语言的系统性,忽略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描写语言学派应运而生,他们以索绪尔的理论为出发点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强调对语言系统进行静态的描写,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看作“语言结构”,并把它看作研究对象,在对印第安语的长期研究和调查中鲍阿斯、萨丕尔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先驱。他们提出语言研究应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而萨丕尔则在实践中特别注意对语言结构的描写。2.外部原因由于二战爆发,美国要派军队到太平洋的许多岛去,并要到南美、非洲等地去作战,这就需要了解当地的社会和文化情况,还需要了解当地的语言,需要教军人学说这种语言,因而,国家拨出大量的经费开办了许多语言学校,从而也为语言学家创造了外部环境,也促使语言学家接触并学习到许多语言,促进了语言的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传教对语言的研究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教会创办了语言学暑期讲习所,主要讲授语言描写分析技巧以及与传教有关的其他语言知识。目的是培训向美洲印第安及其他土著居民传教的教士,让他们学会分析当地的语言。为了战争和传教的需要所开展的规模巨大的语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促使描写语言学产生的因素。曾迫使不少有名望的语言学家去研究非印欧语系的陌生语言,研究它们的描写技术和教学方法,如布洛克的日语研究,霍凯特的汉语研究等,都是在这气氛中进行的。\n3.产生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白板说”认为人生下来头脑里是白板一块,人的语言知识是后天通过经验获得的。由于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意义”这种难以观察到的东西在描写语言学中始终不处于研究的重要地位。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个原则:“语言研究必需从语音形式开始而不是从意义开始。”对于意义,“就我们的例子说,就是一个语言的义素----只有无所不知的通才才能分析或者加以系统地排列。”布龙菲尔德认为,对语言意义的科学的说明,是以说话人对世界科学而精确的认识为前提的。他打了个比方:“我们可以根据化学和矿物学来给矿物名称下定义,正如我们说‘盐’这个词的一般意义是‘氯化钠’,我们也可以用植物学或者动物学的术语来给植物或者动物的名称下定义,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来给像‘爱’、‘恨’这样一些次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到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次在词汇里占了大多数。”美国描写语言学排斥意义,以音位学为基础,这在日后被证明是其致命弱点。 (2)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布龙菲尔德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学家瓦特生那里接受了刺激—反应学说。瓦特生在《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我们能够将我们的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纳之于刺激和反应的轨范之中。在《语言论》中,布龙菲尔德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来说明言语行为,他说:“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S)时让另一个人去作出反应(R)。”为此,他为语言作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S→r…s→R其中,S是“刺激”,R来是‘反应’。在当已知刺激之后,心理学能够预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当已知反应之后,它能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二、主要人物和代表作1、鲍阿斯(1858-1942)1911年是美国语言学史具有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出版了美国学者集体编写的《美国印第安语手册》,鲍阿斯在第一卷的卷首写了序言,这篇序言标志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开始,也是语言研究新方向的起点。鲍阿斯是一位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他在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在工作中,自学了语言学。也正是因为他是自学的语言,没有师承关系,所以他在语言研究中不带任何偏见,在对印第安语的实地调查中,他发现了非印欧语系的科学价值,他对语言的看法主要体现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的序言中。内容包括:语言的语音;语言表达的语义范畴;语言的语法系统。主张重新探讨描写语言的新方法:每一种语言不应当依据一些预定的标准来描写,而应当仅仅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因为这些模式是从土著语言本身归纳出来的。贡献:他提出了这样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应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来套这种语言,对语言学家来说他,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每种语言的特殊的结构,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对于人类学家来说,这是了解某个社会的文化的第一步。但是鲍阿斯这篇序言的重要性在于它指明了描写语言学的道路,推动了语言共时描写的研究,是美国描写语言学诞生的宣言书。2、萨丕尔(1884-1939)从1904年开始就沿着鲍阿斯开辟的道路研究美洲的印第安语,他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先驱,他不仅懂得许多种欧洲、亚洲和美洲语言,而且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也很感兴趣,他曾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许多语言作过分析描写,特别注意语言的结构。他的代表作《语言论》于1921年出版。他在《语言论》中概括语言这门学问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我以为语言是什么;它怎样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异;他和人类所关心的其他根本问题的关系怎样,如思维问题、历史过程的本质、种族、文化、艺术”。他认为,“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语言是一种“\n表达意义的工具”。他还把语言称为“了解社会实际的指南”,认为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影响。他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他还讲了语音、语音规律,语言的成分,语言类型,语言的历史演变,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语言、种族和文化,语言和文学,语法手段,并从不同类别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方法的角度区分语法概念。萨丕尔对语言结构的类型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难以把语言按形态来分。“一种语言可能是粘着的,又是屈折的;又是多重综合的;甚或是多重综合的和孤立的”。他根据他确定的语法概念在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把语言分为四类:(1)简单的纯关系语言:保持造句关系的纯粹性,而且不会用附加法或内部交换来改变根本成分的意义的语言。(2)复杂的纯语言关系:保持造句关系的纯粹性,但也会用附加法或内部交换来改变根本成分的意义的语言。(3)简单的混合关系语言:造句关系的表达一定带着并完全没有具体意义的概念,但是除了这样的混合之外,不会用附加法或内部交换来改变根本成分的意义的语言。(4)复杂的混合关系语言:用混合形式表达造句关系,但也会用附加法或内部交换来改变根本成分的意义的语言。贡献:萨丕尔的语言模式理论和语言文化密切相关的理论影响较大。他认为,在每一种语言的表面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背后,有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模式,表面的语音实质和语言手段可以发生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内在的模式长期不变,而正是这种内在的模式决定语言的类型和演变方向。自萨丕尔之后形成的美国人类学,人类语言学,人种语言学都十分重视语言和文化、风俗和信仰的关系方面的研究。3、布龙菲尔德(1887-1949)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布龙菲尔德最终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的影响远远大于鲍阿斯和萨丕尔,有人把1933到1950年的美国语言学叫做“布龙菲尔德世纪”,如果说萨丕尔和鲍阿斯是从实践中进行了语言描写尝试的话,那么,布龙菲尔德则从理论上建立了描写语言学派。正如冯志伟先生所言:“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语言论》一书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纲领性著作。”他的代表作《语言论》被当时的美国语言学者奉为“圣经”。布龙菲尔德于1887年4月1日生于美国芝加哥,1906年在哈佛学院毕业,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日耳曼语的元音交替所引起的语义差别》。布龙菲尔德早年的学术著作仅限于印欧语的语音和语法方面的具体问题。这一时期布龙菲尔德是站在德国构造派心理学家冯德的立场上来研究语言,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同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表达活动。1919年,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生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问世,行为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布龙菲尔德也从冯德的构造派心理学的立场转到了瓦特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并于1933年出版了其代表作《语言论》(language)。在该书序言中,他认为“行为主义”学派是想用一种心灵方面的说法来作为语言事实的补充。这种说法在各种不同的心灵主义心理学派中间有着各自的差异。机械论者的主张是,在阐述这些事实时不要作这种辅助因素的假定。布龙菲尔德是力求来适应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主张的。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布龙菲尔德不再把语言看成是与心理和生理相关联的表达活动,而把语言看成是一连串刺激和反映的行为,主张根据形式结构的差别来分析语言。这样,他便走上了结构主义语言的道路。当然,布龙菲尔德的转向结构主义也受到了索绪尔的影响。他在《语言论》的第一章中指出,索绪尔在多年的大学讲课中,曾详细地论述过语言的历史研究要以描写性研究为基础的问题。布龙菲尔德以此来说明描写性研究的重要。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点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语言论》一书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纲领性著作。\n4、海里斯(1909-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重要的代表人之一,继布龙菲尔德之后,他被认为是“美国新语言学的发言人”。他的代表作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他的这本书被认为是美国后布龙菲尔德时期语言学的象征和转折点。布龙菲尔德对意义的理解和态度是摸棱两可的,一方面他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研究的范围外,告诫人们要从语音形式着手研究语言;另一方面又说:“在人类的语言里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意义,研究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如何配合,就是研究语言”。在他的影响下,后来的描写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理解和态度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以形式为主,意义为辅,如布洛克和弗里斯。另一派主张纯形式描写,因此,有人把他们叫后布龙菲尔德主义,他们以海里斯为代表。这个时期是美国描写语言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他把“分布”作为语言结构分析的主要依据,因此,后人称为“分布主义”,他据此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分析手段,这种方法在我国语言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三、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替换法这种方法是“用某一语言片段去替换另一语言片段,从而观察替换得到的语言片段是不是具体语言中存在的事实。如果是,就说明两个或更多能够这样彼此替换的片段是语言中同一现象或单位的变体,或是具有同样功能的某种单位,这样的方法叫替换分析法”反复使用替换法,可以达到确定音位、语素等单位,比如汉语语素的确定:“奶牛”,可以通过前换“黄牛”和后换“奶羊”确定“奶牛”是两个语素。“葡萄”通过前换和后换也可以确定为一个语素。如:音位的确定用“p”替换man中的“m”,人们认为替换前后是两个不同的词“man”(男人),“pan”(平锅)。那么,[m]与[p]是不同的语音片段,即两个不同的音位。又如:汉语语素的确定(前换、后换)奶牛→黄牛  奶羊(前后可互换“奶”、“牛”是两个语素。)驳船→帆船  驳?(前可换,后不能换,因而“驳船”是一个语素。)总之,反复使用替换手法,可以达到确定音位、语素等单位,归并语素、形式类等等的目的。2、对比分析法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片断,找出其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通过对比从而确定这些部分的性质,这样的方法叫对比分析法。描写语言学通过这个方法来确鉴定音位,比如对bill(帐单)pill(药片)两个单词通过对比来找出差异:前者有[b],后者有[p],在音素上形成对立,于是研究者将其划为不同的音位。三、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3、分布分析法美国描写语言学家还以互补分布为原则,把处于互补分布中的不同语言现象进行合并,将其归结为一个单位,就是把它们看成是同一单位的不同变体。分布分析法是描写语言学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方法。例如,在确定了音位和音位变体之后,描写语言学家就用描写的方法对音位的分布进行描写,说明某个音位在哪个位置上出现,在哪些位置上不出现。这个方法对汉语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的。“分布”是美国描写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含义的术语,海里斯给它下的定义是:“一个单位的分布就是它所出现的全部环境的总和,也就是这个单位的所有的(不同的)位置(或者出现的场合)的总和,这个单位出现的这些位置是同其他单位的出现有关系的。”根据描写学家所选择的归类原则的不同,分布分析法又可以分为两小类:⑴以寻找同类环境为原则的归类法归类法,即把分布相同的语言单位归类。霍克特用分布分析法,把一组可以在构造更大的形式中具有类似的出现权利的形式归为一类,称为形式类。⑵以互补分布为原则的归并法\n归并法,即如果几个现象在不同环境中出现的可能性正好相互对立,那么,它们就可分布在对立的环境中而互相补充成同一个单位。  归类与归并归类是以同类分布为原则,把具有类似的出现权利的形式归为一类;归并则是以互补分布为原则,把处于互补分析中的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行合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单位,即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单位的不同的变体。4、直接成分分析法布龙菲尔德认为:“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序列,它是由若干直接成分的层级构成的,而每一个较低层级的成分是教高层级的成分的一部分。”这种直接成分分析法,简称IC分析法。这种方法不仅适合印欧语句的分析,也适合与汉语的分析,尤其是在汉语的歧义句和其他特殊句子的分析中,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5.其他分析方法: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向心结构,即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同,如“新书”、“很好”;离心结构,即结构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这种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同形结构。正因为单划分层次还不能完全说明词组之间的内部关系,所以要区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同时又认为向心结构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四、美国描写语言学分析语言的步骤他们认为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搜集语言材料,然后对它们加以描写、分析和归纳描写语言学家主张搜集可以观察得到的语言材料。他们比较重视口语,常常亲自到社会中去搜集活生生的口语材料。比如他们为了分析研究濒于灭亡的美洲印第安语言,曾到印第安人居住地作了大量的记录语言材料的工作。搜集到材料后,接着就是对材料的分析研究,在这方面描写语言有三个步骤:1、把材料加以切分,切分到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然后,通过对比法来确定音位,再通过替换法对音位加以归类。2、用对比法确立语素,然后通过替换法对语素加以归类3、用替换法来划分词类,然后确立句子的形式。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描写语言学的三个研究平面:音位学平面,形态学平面,句法学平面。介绍了分析语言的方法,我们可能就会想,如何运用这些基本方法来分析具体语言呢?我们不防模拟地推想一下分析语言的步骤。当我们遇到一种陌生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可能有文字也可能没有文字,我们首先要对它进行怎样的分析?语言作为一种听觉符号,很显然我们先要把一串串在我们看来毫无规律的语音段进行切分,在归纳出音素和音位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这种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归纳出它的语法成分和语法规律。海里斯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一书中,将语言分析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步骤:第一阶段:语音分析1.第一步骤:划分音素描写语言学家认为,音素就是语流中不连续的语音成分。同一个音素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变体。划分音素,就是要寻找声音上等价的不连续的声音片段,把音素变体合并为音素。方法:替换法和对比法2.第二步骤:归纳音位运用互补分布的原则,把音素归纳为音位。海里斯说:“话语中语素的界限不是根据话语的内部要素,而是根据同其他话语的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他提出了切分话语的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如果一个音素序列中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另外一部分就不出现,那么这个音素序列是不可切分的。第二条原则:如果有一个语言片段大量地出现于某一个环境中,而从来不出现在另一环境中,那么,这个言语片段就可以看作形态单位。方法:分布分析法第二阶段:语法分析\n3.第三步骤:切分语素段从话语中切分出相当于最小的语法单位的一段音位序列,海里斯把这样一段音位序列叫语素段。方法:对比分析法第二阶段:语法分析4.第四步骤:归纳语素以及分析语素之间的关系⑴归纳语素:把语素段列出来以后,再归纳出每个语素段出现的环境。根据其分布上的同一或者互补分布把语素段并成一个新的单位——语素。⑵归纳形式类:把具有相同的形态作用的语素归并成类,这样的类叫形式类。⑶归纳句法形式类:把具有同样句法功能的形式类加以进一步的归纳,的出句法形式类。比如,我们把large看做是一种形式类叫做A类,把quite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类,叫做D类。比较Theyarequitenew.Theyarelargelynew.这两句话,我们发现large+ly可以替换quite,也就是说A+ly=D,那么我们就把它们归为一个句法形式类。⑷分析构造:在句法功能上互相替换的形式类结合起来形成构造。构造是分层次的,词是一种构造,更高层次的构造是复合词的构造,词组的构造。⑸归纳句型:根据形式类或构造在言语片段中的着情况,可把言语片段的结构归为不同的类型。句型是指适合于不同公式的句子类型。 海里斯归纳的语言分析的程序,都是先归纳成分(语音成分或语法成分),然后再研究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他所讲的分析语言的步骤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地进行的,这与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的从大到小的、逐层分析的步骤是正好相反的,但是海里斯认为他们没有质的区别。五、美国描写语言学对中国语言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尤其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对中国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多影响,这里主要探讨美国描写语言学对汉语语法的影响1.就词法来看,汉语语法研究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借鉴了语素分析法以及以功能为标准的词类归并原则。从《马氏文通》诞生到五十年代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国的汉语语法分析一般只限于词、词组、句子三级语法单位。随着描写主义的语素归纳法的传入,汉语语法学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八十年代初期产生的新的语法教学体系《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吸收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原则,列出了汉语中的五级语法单位,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将语素确定为最小的语法单位,符合汉语实际,便于语法分析,使汉语语法分析日益趋于精密化。我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构词法专著陆志韦先生的《汉语构词法》,就是吸收了描写语言学关于语素的思想,具体论述了汉语的构词。布龙菲尔德关于“分布”观点的归类标准直接影响了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的词类的划分。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明确提出:“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给汉语的词分类,不能根据形态,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在词类划分原则上也温和地接受了功能标准。2.就句法学来看,美国描写语言学突出短语结构在句法学中地位的思想对汉语句法成分的划定和句法分析手段的更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提出了句法结构的概念,他试图通过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的形类来说明句法结构的类型,提出了离心结构和向心结构的概念,采用形式化的手段描写句法结构,将复杂的句法问题纳入短语的分析当中。汉语中,传统语法分析句子是从词到句,短语没有正式地位。五十年代后,受了布龙菲尔德突出短语结构在句法学中的地位的思想,汉语语法研究开始重视短语的地位,详细地描写了汉语的五种句法结构: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从句法结构入手,抓住了汉语构造最本质的特点。掌握这五种结构,分析句子就迎刃而解了。\n美国描写语言学在句子成分划分上,主张以位置作为标准,颠覆了传统依照意义划分句子成分的做法,于是汉语界第二次语法大讨论展开,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 3.《语言论》的直接成分概念的提出,为描写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影响了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由中心词分析法向层次分析法的转变。 六、基本评价描写语言学致力于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比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个进步,特别是描写的方法,对我们汉语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分布分析和直接成分分析,我已经把它们融入了上面的内容当中了,就不细说了。当然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只注重形式,排斥了语义。但是,我们不要太苛求,因为存在了就有其合理性,我们做到取其精华就行了。 1.从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对描写语言学的理论观点,我们首先应该肯定。描写语言学重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结构,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缺乏语言形式研究的自觉性对语言研究所带来的局限性。其次,描写派的研究方法,如替换分析法、分布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值得关注。尤其是直接成分分析法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成功运用就说明了这一点。再次,对于濒于灭亡的美洲印地安语言的调查和描写更有不可抹杀的功劳。最后,美国描写语言学作为形式语言学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诸多分析语言的方法如分布法等都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2.局限性:描写派重视形式的同时却排斥意义的存在,认为意义是不可捉摸的,可以捉摸的只有形式。它就走向了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相背的另一个极端,同样显示出了其片面性。对于同形异构的歧义问题,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如:“经济困难”这个短语,在层次上是一样的,但是在结构上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谓结构,一种是偏正结构。补充一点:美国描写语言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只讲切分,不讲定性,即只要求表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成分,不要求指明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语中的描写语法学则不同,不但讲切分,还讲定性。结构主义与汉语研究1.层次观点●线性序列的层次性ABABC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被警察抓住罚款被老师发现偷看工厂需要进口设备2.方法●替换(substitution)铅笔卡车垃圾(通过替换确定汉语双音节音段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等量替换(不改变结构长度)踢足球→踢美式(足球)不等量替换(改变结构长度)喜欢踢足球→喜欢踢●扩展(expand)扩展指句法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三种扩展方式:更迭性扩展(老师来了→数学老师来了)组合性扩展(来了→老师来了)插入性扩展(来了→来不了)3.层次分析法\n层次分析法大大推动了语言研究,可以解决“不科学地指导学生”(层次分析)、“我们需要学习文件”(层次分析的定性)这样的歧义结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格式?动词有什么特点?动词与名词之间有什么特点?课后思考:“把…V给…”与给字句有的能变换,有的不能变换,不能变换的有什么特点?(把我的电脑给他→*给他我的电脑)变换分析把语法研究引向了深入,但是也有局限性,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如“L+V+着+N”可以表示存在,也可以表示活动,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这就得借助语义特征分析法。“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死了三天了等了三天了看了三天了挂了三天了断了三天了哭了三天了学了三天了贴了三天了熄了三天了病了三天了讲了三天了穿了三天了丢了三天了想了三天了教了三天了戴了三天了“死”这一行为动作完成或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等”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看”既可以指这一行为动作完成或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又可以指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挂”既可以指这一行为动作完成或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又可以指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还可以指由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持续的时间。这些动词的语义特征为:“死”:[+完成,-持续,-状态]“等”:[-完成,+持续,-状态]“看”:[+完成,+持续,-状态]“挂”:[+完成,+持续,+状态]类似的还有“名词+了”中名词的“推移义”。思考:形容词+(一)点儿谦虚点儿高点儿*自满点儿*平凡点儿别V别去了*别醒了N.乔姆斯基介绍乔姆斯基(NoamChomsky,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转换-生成语法仍在继续发展之中。他打消了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及其追随者试图从符号的表面结构中鉴别意义的尝试,颠覆了曾经在动物行为学家中非常流行的信念---可以通过在符号和物体之间建立零碎的联系而获得语言。他认为语言是个整体,要么完全有要么完全没有,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获得语言所需要的类别,这些类别控制我们话语的“深层结构”,不管我们学习的具体语言是什么。句子的形成是由于把深层结构转变成为表面顺序的“转换生成语法”不断的操作的结果。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数不清的句子,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能力。语言技能从根本上说是创造性的,我们理解的无穷尽也标志着我们想表达的意思的无穷尽。\n虽然这些观点中有些内容曾经被现代逻辑学的先驱预见到了,但是乔姆斯基教授运用丰富想象力的个人天赋展现出来。他拥有真正科学家的才能,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变成具体的观察,并且发现别人只能看到普通事实的智慧问题。因为乔姆斯基教授很早以前就扔掉了他的学术外衣,转而披上了先知的衣钵。几十年来,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谴责自己的祖国,往往在积满对句法理论一窍不通的崇拜者的大厅前慷慨陈词。他的公开露面多数都在美国。乔姆斯基教授成功的证明就是他对美国的攻击被世界各地的美国出版商出版发行,落在世界各地的美国批评家手里,包括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HugoChavez)。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乔姆斯基也很关注国际政治,对当代政治格局比如伊拉克战争、不平等发展等等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批评。他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之所以称其为知识分子,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而是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他们享有更多的资源,他们更有影响力,他们比大众幸运。特权赋予责任。如果你是个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一生都在为温饱挣扎,你能做的肯定有限。但如果你享有特权,拥有丰富的资源,并受过训练,等等,你能做的就更多,你的责任也就更大。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发掘真相,并帮助他人找到真相;设法和当下的主流竞争并且交战;设法让这个世界进步,这才是我们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一、转换生成语言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果说,索绪尔语言学说的提出是语言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那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则是语言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即“乔姆斯基革命”。1916年,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开辟了现代语言学的新纪元,而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的挑战,则标志着语言学中的“乔姆斯基革命”的开始。1.哲学背景(理性主义)2.自然科学背景(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数理逻辑、认知心理学)3.语言学背景从研究对象上看,转换生成语言学以人的语言能力为研究对象。乔姆斯基区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语言能力表现为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知识,是先天具备的人类遗传机制;另一部分是个别的语言知识,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知识。语言运用或言语行为只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从研究目的来看,转换生成语言学试图建立一种人类语言共同的普遍原则——普遍语法,并且试图解释人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是探讨人类认知机制的普遍特性的最好途径。从研究方法上看,转换生成语言学使用演绎法研究语言,并且用形式化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结构规则,提出了转换生成法。乔姆斯基认为,由于具体的语言现象是无限的,不可能用完全归纳法来归纳出语言规则。而语言规则不仅要解释观察到的语言现象,还要能预见和解释可能出现的语言现象,因此要用演绎法研究语言规则。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转换生成语言学,又称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简称TG),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阶段:(1)50年代:《句法结构》(乔姆斯基,1957),“经典模型”(2)60年代:《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乔姆斯基,1965),“标准理论模型”(简称ST模型)(3)70年代开始:《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与语义解释》(乔,1970)、《对语言的思索》(乔,1975)、《形式与解释论文集》(乔,1977)、《比萨讲稿:论管辖与制约》(乔,1981),“扩充标准理论模式”(简称EST模式)(4)第四时期(1977-1981)代表:《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5)第五时期(1981-1992)管约论。\n代表作:《管辖与约束讲义》。管辖与约束理论的意义: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语法的七个子系统:构成的原则系统是管约论的核心。(1)X阶标理论:规定对语法基础部分的各种限制;(2)界限理论:规定移位规则使用范围的限制;(3)管辖理论:规定结构的中心语和被管成分之间的关系;(4)题元理论:处理有关题元分派和题元作用的问题;(5)制约理论:处理照应词、代名词和指称词与先行词之间的照应关系;(6)格理论:处理名词短语指定格和鉴别各种有格无格的情况是否合乎语法的问题;(7)控制理论:确定空范畴PRO的指称。规则系统:基本保留EST模型的原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特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许多方面都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有所不同:(1)理性主义;(2)先天论;(3)演绎的方法;(4)强调解释力;(5)形式化;(6)着眼于语言能力;(7)强生成力;(8)重视语言的共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乔姆斯基把语言定义为一套规则或者原理。第二,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的目标应该是去创造一种有生成能力的语法。这个语法能够抓住本族语者所默认的知识。这就涉及到语言习得和语言普遍性的问题。第三,对任何能够揭示说本族语者所默认的知识的材料,乔姆斯基和他的追随者都极感兴趣。他们很少使用那些本族语者所说的材料,而是依赖自己的直觉。第四,乔姆斯基采用的是假设——演绎的研究方法,他把这种方法运用在两个层面上:(1)语言学家阐明关于语言结构的假设——语言的普遍理论,这个理论被个别语言的语法所验证;(2)每一个个别语法又是关于普遍语言的普遍理论的假设。最后,乔姆斯基追随了哲学上的理性主义和心理学上的心灵主义。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古典理论时期(1957—1965)《句法结构》(SyntacticStructures)(1957)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TG)的诞生。该理论有三个特征:首先,强调语言的生成能力;其次,引入了转换规则;最后,语法描写中不考虑语义。标准理论时期(1965—1972)《句法理论若干问题》(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1965)的出版标志着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该理论论述语义应当如何在语言理论中进行研究。在《句法结构》发表以后,乔姆斯基发现有几个严重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否则难以达到他的理论目标。第一个问题是转换规则的力量过于强大。一个普通的句子可以随意地被改变,可以进行否定转换,可以进行被动转换,可以增加成分,也可以减少成分。这些都不能得到严格限制。第二个问题是,乔姆斯基的规则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但也可以生成不合格的句子。第三个问题是,被动语态的转换规则不能随意运用。在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作出了重大调整,把语义部分纳入了他的语法体系。他认为,生成语法应该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句法部分、音系部分和语义部分。句法部分又叫基础部分,具体包括改写规则和词典两部分,改写规则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再把深层结构变成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对深层结构从语义上作出解释,音系部分对表层结构从语音上作出解释。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2—1979)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乔姆斯基对标准理论进行了两次修正:第一次修正被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EST),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DeepStructure,SurfaceStructureandSemanticInterpretation)(1972)为转折;第二次修正被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REST),以《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EssaysonFormandInterpretation)(1977)为代表。它们被统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EST)。\n尽管标准理论对古典理论进行了修正,但仍有很多问题。第一是转换规则仍然权力过大,可以移动语言片段,可以删除语言片段,可以改变范畴,可以保持原义不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变化。第二是派生名词和动词的相关关系很不规则,派生规律很难概括。第三是标准理论认为,语义解释取决于深层结构,转换过程保持语义不变。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任何转换都会引起意义的改变。乔姆斯基第一次对标准理论进行修正时,把部分的语义解释移到表层结构。而他的第二次修正则把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上,并且相应地从语义解释规则中得出了逻辑表达式。至此,语义被完全排除在句法范围之外。管辖与约束理论时期(1979—1993)20世纪8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即“管辖和约束理论”(GB)时期,这一时期以《管辖与约束讲演集》(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1981)为代表。该书以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管辖”和“约束”的理论为基础整理而成。该理论具体包含X-杠理论,主位理论,界限理论,管辖理论,格理论,控制理论和约束理论。“管辖和约束理论”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新方向,那就是语言中的“空范畴”(EC)。乔姆斯基认为通过它可以进一步认识语言机制活动的过程。管约论中一个最著名的理论思想是“原则与参数理论”(PrinciplesandParameters),其基本含义是,人脑的语言系统在习得和使用任何语言时都遵循一定的普遍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先天规定的,后天语言经验对每个原则起简单的参数作用。最简方案时期(1993—)  1993年,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一个最简方案》(AMinimalistProgramforLinguisticTheory)(后收入《最简方案》一书)的发表,使他开创的生成语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最简方案时期。最简方案的产生受到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影响:一是人类语言能力共同满足的普遍条件究竟是哪些?二是在排除了隐藏在这些普遍条件之后的特殊结构的情况下,语言能力在多大范围内受这些普遍条件的支配?在最简方案中,传统概念上的管辖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概括性更强的“特征核查理论(featurecheckingtheory)”。在过去的十年中,各种以最简方案为模式的理论修正和尝试不断涌现,这反映出最简方案尚未成为成熟的理论,它所构建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严密细致的科学验证。而乔姆斯基本人也在不断对其加强理论化的同时抱开放的态度。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约翰·莱因斯评论道:“不论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任何不想落后于语言学发展形势的语言学家都不敢忽视乔姆斯基的理论建树。目前,每个语言学‘流派’都要对照乔姆斯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阐述自己的立场。”三、转换生成法的原则和方法1.转换生成的原则解释性原则:预见性、普遍性、生成性、简明性2.方法(1)生成法(2)转换法四、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评价1.贡献(1)哲学层面(2)新的研究范式(3)影响深远,超出语言学范围2.局限(1)人脑的普遍性(2)理论和具体操作经常碰壁(3)不管语言运用,不管语言意义乔姆斯基指出:①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n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实现的;③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乔姆斯基的理论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当然,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事实上,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另外,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形式语言学诸理论一、空语类理论三种类型空语类:省略型空语类,“省略e”特点是:(1)某个可以充当V前NP或V后NP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也没有在结构内其它位置出现;(2)相关词语却可能进入这个空位置,即可以“补出来”。“省略e”是一种句法上自由的空语类。移位型空语类,“语迹t”特点是:(1)某个可以充当V前NP或V后NP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但是这个词语移位到结构中其他位置;(2)这个词语的原来位置不能补出相同的有形词语。“语迹t”有时是句法自由的(因为可以移回原位),有时是句法强制的(受到结构限制不能移回原位)隐含型空语类,“隐含P”特点是:(1)某个可以充当V前NP或V后NP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也没有在结构内其他位置出现;(2)这个词语的原来位置永远不能补出相应的有形词语。“隐含P”跟结构内任何成分都没有句法上的联系,因此一定是句法强制的。二、移位理论对“移位规则”的研究经历了从“转换规则”到“移位规则”再到“移位限制规则”的转变。三、约束理论“语义所指”有两个意思:一是句子里面的词语成分与外部客观世界中的那个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二是句子里的某个成分与句子里面的另一个成分是不是指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语义所指”主要研究“人称代词”的所指问题,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反身代词”的所指问题(老王喜欢自己修理汽车,老王认为小李喜欢自己);“空语类”的语义所指问题(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约翰太固执,以至于每人愿意跟他谈Johnistoostubborntotalktohim约翰太固执,以至于不愿意跟他谈)。三、约束理论“统治原则”“X统治Y,当且仅当X从属于Y所属的第一个有分叉的节点,而X和Y互不从属”,也就是在句法结构“树形图”中,一个节点可以“统治”其平级节点和平级以下的节点,但“不统治”其上级节点和本身下级节点。“约束原则”:A“照应词”B“代名词”C“指称词”四、指向理论语义指向是一种相关关系,不是相同关系。(代词、空语类)“多指单义现象”老王请教小李怎么编程序(老王编程序*小李编程序)老王告诉小李怎么编程序(小李编程序*老王编程序)“多指歧义现象”老王答应我再写一篇这些书他们都看过用途:可以解释其它方法不能分化的歧义句式:老王在抽屉里逮住了蟑螂\n老王在飞机上看到了大海老王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四、指向理论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语法意义:下面这些句子照说应该有歧义,但实际没有歧义,主要是分裂出现在动词两边的名词在论元语义角色上都是动词的“受事”,这种情况下动词就一定指向语义所指范围小的那一半。礼物我收了不少,香烟我只抽万宝路(万宝路香烟: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自行车我换了链条(自行车链条: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电器我只买进口的,穿的我最在意衬衣(进口电器:既可以的字词组在前,也可以中心语在前)大城市我喜欢上海(大城市上海:同位语)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什么样的成分可以进入“把”后构成把字句,决定于补语形容词跟主语名词或宾语名词的语义指向关系,只有补语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能或者就能跑到“把”后边构成把字句。老王喝光了酒老王喝醉了酒老王把酒喝光了*老王把酒喝醉了*这瓶酒就把老王喝光了这点酒就把老王喝醉了小姑娘唱红了这首歌唱红了这首歌唱红了小姑娘小姑娘唱红了这首歌这首歌把小姑娘唱红了小姑娘把这首歌唱红了。五、范畴理论这里的范畴主要指语法语义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词法范畴是一种狭义的语义范畴,指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句法范畴是一种广义的语义范畴,指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前者主要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的一些语法意义的类型,可分为“体词属性范畴”(性、数、格、有定无定)和“谓词属性范畴”(时、体、态、式、人称);后者包括有形态变化和无形态变化的语言,可以概括出各种各样的类别,根据句法手段可以把语义范畴概括为“类别范畴”(语类的搭配选择)、“关系范畴”(语序和虚词)、“句式语气范畴”(句调和语气)。汉语中的“语义范畴”相当丰富,重要的包括“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数量范畴”(扔河里一块石头——*扔河里石头,挺干净的房间*挺干净房间——挺干净一个房间)、“领属范畴”、“自主范畴”(看、听、说、写——病、醒,*马上塌*别塌*塌着)、“动态范畴”、“顺序范畴”(都研究生了,新版袖珍英汉词典(时间>空间>颜色外观>质料功能),*老师刘云*武汉省会*华中师范大学母校)、“持续范畴”、“趋向范畴”、“指示范畴”、“情态范畴”、“体貌范畴”、“程度范畴”等等。领属范畴对句法结构的构成和变化有较大的影响:有些领属词组造成句法结构的性质变化:他偷了邻居一只母鸡——他偷了邻居的一只母鸡他泼小李一身水*他泼小李的一身水王冕死了父亲。十个囚犯逃走了一半。文章我才写了个开头。一年四季我最喜欢夏天。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得出结论。有些领属词组造成句法结构的复杂变化:得字句“得”后是主谓词组他哭得眼睛都肿了——哭得他眼睛都肿了他把几个孩子吓得脸都白了——他吓得几个孩子脸都白了他搬书搬得满头是汗——搬书搬得他满头是汗她哭得我们也伤心了——*哭得她我们也伤心了她讲这故事讲得大家都烦了——*讲这故事讲得她大家都烦了\n复句的部分承前启后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e。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e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有些领属词组造成句法结构的特殊变化:结构歧义他拔了一颗牙——他拔了(病人)一颗牙——(医生)拔了他一颗牙他修好了自行车。拉住孩子的手,咬死猎人的狗,剃头的认知语法与汉语研究(一)引言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其基本观念是认为语言和语法是不自足的,力图通过认知和功能来解释语言现象,有时还试图通过语言的历时发展来解释共时现象。认知语言学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严格地说,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属于广义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雷考夫(G.Lakoff)《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1987)和兰盖克(R.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1987)两部认知语言学专著的出版;二是1989年春,由勒内•德尔文(RenéDirven)组织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y)举行的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Linguistics),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协会(ICLA:InternationalCognitiveLinguisticsAssociation),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CognitiveLinguisticsResearch)系列丛书。(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学术旨趣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1.功能解释语法的兴起(1)起因于对Chomsky语言观的批评首先,起因于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批评。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中期,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雄霸美国语言学。美国描写语言学专注于语言形式的描写,忽视对意义的研究,因此,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属于形式主义语言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继承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形式主义传统,把形式主义发展到极至。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要寻求“内部的解释”,要求尽可能形式化。然而,物极必反,转换生成语言学极力强调语言的形式研究,就必然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对语言意义、认知和功能的研究。1.功能解释语法的兴起(2)Chomsky学说如日中天,“物极必反”。(3)功能解释语法的兴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n语言学史上,一直就有重视意义和功能的倾向。西方古代的修辞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功能的学问。结构主义学派之一的布拉格功能学派既重视语言的结构,又重视语言的功能。我国古代更是注重意义的研究。汉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是以“字”为核心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结合意义和文化来研究语言是汉语语言学的传统,正是由于国内语言学的这种学术传统,认知语言学引入国内后便风靡一时,而在国际上影响甚大的形式语言学在国内却一直没能成为统治中国语言学的霸主。1.功能解释语法的兴起(4)新兴学科的兴起,重视意义、运用等。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涌现出很多新的语言学科或交叉学科,如话语分析、语用学、语言哲学、篇章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其中相当一批的研究兴趣在语义、功能、言语、篇章上,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了语言的自足性,积极从语言系统的外部来解释语言现象,认为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1.功能解释语法的兴起(5)最后,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来自以雷考夫、麦考利(J.McCawley)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的兴起以及语用学的发展。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能力及其深层结构,以此揭示习得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还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是“自足的”,不受语义因素的影响,雷考夫、麦考利在语义问题上率先对生成语法发难,提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与乔姆斯基分道扬镳,后来走上认知语言学的道路。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认为语义研究必须结合语言的使用者和具体的语境。正是因为语用学注重对意义的推导,而意义与人的认知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语用学的研究最终也走上了认知的道路。形式与功能是语言的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是语言学的两大任务。当代语言学中的各种流派大体可以归入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阵营,认知语言学是功能主义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形式语言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建立形式化的原则和规则系统,从语言结构内部来解释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心理、认知分析的手段,从语言外部来解释语言现象。正因为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背景是对立的,所以认知语言学在语言观上与形式语言学有较大的区别,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关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又是认知活动的工具,自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语言能力的发展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例如,一个女子长得漂亮,人们常说“她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而不会说“她有一双漂亮的手”或“她有一个漂亮的后背”,这是因为我们认识一个人的长相总是先观察他的脸部而不是别的部位。可见,“她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这样的“转喻”说法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跟人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2)句法不自足在形式语言学看来,句法是自足的(autonomous),是语法和语言的核心,是体现人类语言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认知语言学却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和语用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认知语言学还认为,形式语言学把句法独立出来甚至作为核心自足系统,再分成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的部分,完全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例如“四级还没有通过呢,就别提六级了”,这个句子中的副词“还”具有语用意义,是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即说话人认为语境中的一个小句“六级没有通过”所提供的信息量不足,而添加“还”的小句“四级没有通过”才提供足量的信息。这个“还”字句也表明,句法处理本身就离不开“还”字的语用意义,语境也不是事先摆在那儿的,而是根据“还”字和整个句式的意义来选择的,例如下面两句分别选择的语境是“旅行方向由北向南”和“旅行方向由南向北”:(1)a.郑州还没有到呢,就别提武汉了。b.武汉还没有到呢,就别提郑州了。\n可见,在表达和理解语句时,句法、语义、语用三者并没有明确的分界,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三者交织在一起。从词法到句法到语义再到语用,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正是因为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句法地位认识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对待形式化的态度上也不一样。形式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足的,力求用数理逻辑对句法及其生成过程进行形式化的描写;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是不自足的,因为句法涉及很多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难以形式化的。(3)语义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传统的语义学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语义学,认为语义就是使语句表达的命题成真的必要充分条件,或称“真值条件”。认知语言学却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跟人的概念结构和概念结构的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研究语义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认知语言学强调,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类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同一个现象由于人们的注意点不同或观察角度不一样,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image)。“意象”是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景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包括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例如:(2)a.张三送一本书给李四。b.张三送给李四一本书。按照形式语言学的分析,a与b可以互相转换并保持意义不变,都是在表达“张三赠送给李四一本书”的意思。但是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不一样,差别并不在客观现实而在主观认识上。由于说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显的部分不同,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导致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不一样,a句凸显的是书的转移过程,b句凸显的是李四对书的占有。(4)语言范畴是非离散范畴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范畴,跟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的,边界是不明确的。形式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持一种离散范畴观,认为每个范畴有自己的特定内在特征,符合某些特定内在特征的就成为某一范畴的成员,反之则不然,并且特定内在特征为范畴所有成员共有,因此范畴内部各成员的地位是均等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人建立的范畴,包括语言范畴,大多是“典型范畴”(prototype-basedcategory)而不是离散范畴。以“鸟”范畴为例。“鸟”包括“生蛋”、“有喙”、“有双翼和双腿”、“有羽毛”等十多种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具有这些属性。鸟范畴内各成员的典型性不一样,各成员的地位也不均等,有的是范畴的典型成员,有的是非典型成员。例如,知更鸟、麻雀、燕子、喜鹊等是“鸟”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鸵鸟和企鹅则是这个范畴的非典型成员,“鸟”因此是个典型范畴。这种根据与典型事例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就是典型范畴。这种理论有以下假定:(1)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离散范畴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而经常是个连续的过程;(2)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语言中的范畴也是典型范畴,例如汉语的词类就是一种典型范畴,要想找出为某个词类所有而为其他词类所无的语法特征,这实际上很难做到。认知语言学认为,词类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以名词为例,如果从语义范畴上看,最典型的名词是“可数的具体的物件”,由此扩展到“不可数的抽象的非物件”,如“爱情”、“信仰”等;如果从句法功能上看,典型名词经常做典型主语(施事主语)和典型宾语(受事宾语、结果宾语),还能做定语直接修饰名词;一般不能做状语和补语,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只有一小部分名词可以做谓语,但不能做典型的谓语。这就是名词的典型特征,说某个词是名词或者不是名词,最多说这个词在多大程度上像是典型的名词。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n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image)基础之上,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相反,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4.功能解释语法在中国中国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向:(1)学科理论研究;(2)认知与隐喻、转喻;(3)范畴化与原型理论;(4)象似性与语法化问题;(5)认知与语用学;(6)认知与语义;(7)认知与教学应用;(8)书评或外国研究介绍;(9)其他研究(模糊语言学!文化!翻译!计算语言等)。(三)语言的认知投射1.语言的临摹性(1)译法(2)临摹的种类(肖像临摹、图式临摹)(3)临摹的原则(距离临摹的原则、顺序临摹的原则、数量临摹的原则)(三)语言的认知投射2.语序的认知解释(1)SVO型语言与SOV型语言(2)参考物~目的物(3)范畴/整体~个体/部分(4)事件先后顺序对语序的制约(四)语法与语用1.语用角度的语法解释(1)“一论元”现象(2)“有定”与“无定”(3)“指代”现象与“省略”现象2.语法化问题(1)传统的研究(2)语法化过程(3)语法化的后果(五)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象似性、语法化、隐喻和转喻、主观性和主观化、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典型范畴和基本层次范畴等内容,这里主要讲述象似性、语法化、隐喻和转喻、主观性和主观化。(一)象似性结构主义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符号及其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认知的制约,具有象似性(iconicity)。象似性指人类语言的结构与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结构恰好对应。象似包括两种类型:肖像象似和图式象似。肖像象似(imagiciconicity)指肖像与所指事物之间简单的、感官的或模仿性的象似,如拟音词的声音与所拟的声音之间具有象似性,独体的象形汉字与所指事物的整体轮廓象似。图式象似(diagrammaticiconicity)指图式自身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现对象各个部分之间关系性的或结构性的象似。图式的每一构成成分与所指之间也许没有象似性,但是图式中各构成成分间的关系却与这些成分所指间的关系具有象似性,如地图、建筑物平面图、线路图、语言结构等。(一)象似性\n在语言结构中,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对应于肖像象似和图式象似。成分象似对应于肖像象似,指各种句法成分与各种概念相对应;关系象似对应于图式象似,指句法关系与经验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就关系象似而言,主要原则有三:距离象似原则;顺序象似原则;数量象似原则。1.距离象似原则距离象似原则指语言单位的语表距离象似于概念之间的距离,即在功能、概念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的实体,在语表层次上就趋向于放在一起;联系不紧密的概念就分得越开;而且,出现的成分位置如果越接近,合在一起解释的意义就越强。比如“小张不认为他明天以前会离去”比“小张认为他明天以前不会离去”否定力弱,因为前一句中的否定成分“不(会)”离动词“离去”较远。多项定语的语序体现了距离象似原则。以汉语为例,当多个不带“的”的定语修饰一个中心语时,一般的排列顺序是:领属性的名词或代词——数量词——形容词——表性质的名词,例如“一双白棉袜”、“一件黑大衣”等。这种排列顺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表距离取决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距离,越是表现事物本质属性的定语就越靠近中心语,相反,那些表示事物临时的、非本质属性的定语则离中心语较远。语言中的领属结构也体现了距离象似原则。领属关系反映的是领属者和领属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可让渡”和“不可让渡”两种,它们在不少语言里都有形式上的区别。汉语表领属关系的定中短语具有这一鲜明特征。例如:“他的爸爸”“你的哥哥”可以说成“他爸爸”“你哥哥”,但“他的书包”“你的水壶”却不能说成“他书包”“你水壶”。这是因为“爸爸”“哥哥”和“书包”“水壶”比起来,不可让渡的程度更高一些,即“爸爸”“哥哥”所表示的概念与领属者的距离较“书包”“水壶”要近,所以前者在语言形式上可以不用“的”,这样语表距离更近、更紧密。2.顺序象似原则顺序象似原则指语言单位的语表顺序象似于实际状态或事件的先后顺序。时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系统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语言符号的排列顺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先后顺序,恺撒的名言“veni,vidi,vici”(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例如“我去北京坐飞机”与“我坐飞机去北京”就是不同动作次序在句法形式上的直接投射,前者是先去再坐,后者是先坐再去。汉语复合句中的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复句,一般是以原因和条件在前,结果在后。这正好符合认知世界的先因后果的次序。当然,汉语中也有原因和条件在后的句子,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些例外一般都有形式标志。复合句中的顺承关系也体现了顺序象似性原则,这类复句没有主从关系,但有着严格的先后相继的关系,其显著特点是循序渐进,依次顺延,所以也称为“连贯式”,典型标志是“就、才、然后、于是”等关联词语。这种复句反映了客观世界、认知和语言的一致性。3.数量象似原则数量象似原则指语言单位的语表数量象似于所表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语言倾向于用更多的形式来表达更多的概念;语言单位的数量与可预测度成反比,在语言交际中,对于那些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者较难预测、理解的信息,想间接表达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成分也相应增多,句法结构也相对复杂。例如英语中复数形式一般是在单数形式的基础上加复数标记-s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英语中单复数同形的词很少),复数比单数形式长,所表达的概念量也就大。英语中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所指的概念程度渐升,语言形式也渐多,从零词尾,到-er(两个字母表示比较),再到-est(三个字母表示最高级)。(二)语法化1.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语法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n。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是元末卢以纬《助语辞》,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则是我国传统语文学研究实词虚化的专著。一般来说,虚词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同音或近音的借用,如“其”的本义指簸箕,后来的指示代词“其”是它的借用,为了区别,反而把本字写成“箕”;二是实词虚化,如汉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实词虚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如词缀和屈折形态)也是虚化。例如动词“在”变为介词“在”是虚化;从表示地点的介词到表示时间、范围、性质、原因等的介词,这种变化则是由虚变得更虚。语法化研究的最大特色是打破共时和历时的畛域,来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语法系统的形成过程,来解答人类语言的语法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人类语言的语法为什么是以那种方式构造的。2.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语法化主要研究词汇的语法化、短语的词汇化、语用法的语法化以及篇章的语法化等内容。词汇的语法化主要包括两种情形:(1)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实义向虚义的变化一般是指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介词、动态助词等意义比较虚的词,例如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等是由动词演变而来。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指词汇由助动词等较虚的成分向副词、助词等更虚的成分演变,例如表“可、能、会”的助动词“敢”虚化为反话副词“敢”等。短语的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演变成一个稳固词汇的过程。“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说的就是词汇的构成来自早期的句法结构。例如“恨不得”本是一个短语,在古代汉语中结构可以切分为(以S为陈述对象):(S)恨|(S)不‖得,在这里,“得”是实义动词,表示“获、获得”,它后面带宾语,“不”否定“得”字短语,然后,“不”和“得”字短语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句法单位再接在“恨”的后面。在一个合适的语境,情况可能发生某种变化,当“恨不得”由现实心境被听者重新分析为未来事实,用来表示某种主观愿望时,这时“恨不得”就由短语“恨|不‖得VP”词汇化为一个固定词汇“恨不得|VP”了。语用法的语法化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用语用原则来解释某些语法结构的差异现象,例如以下两个英文例子:(5)a.Whydidn’tyoureadinbed?(提问/建议)b.Whynotreadinbed?(建议)(a)的直接意图是“提问”,其间接意图是“建议”,但(b)虽然也是问句的形式却只表示“建议”。这是因为人们出于礼貌或委婉的考虑,在建议别人做某事之前最好先问一问对方没有这么做的原因,例如要建议别人躺着看书,最好先问问他没有躺着看书的原因,于是问句(a)就经常有了“建议”这一间接意图。这样的语用法普遍使用和反复使用的结果就逐渐固定下来,就是说在听到(a)这样的问话后,听者不再需要凭借语用原则经历一个推导过程,而是一下子就直接得出“建议”的理解。这种隐含义进一步固定下来就会对原来的语句形式产生反作用,于是就有了(b)这样的紧缩问句形式专门用来表达“建议”,“建议”成了(b)这种句法形式的固有意图。二是用语用原则来解释某些语法结构的演变现象,例如“在……下”本来表示一种空间关系,一般指“在桌下”、“在树下”等情况,后来“在这种形式下”、“在党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等也逐步进入这种框架,这是由于“心理意象投射”语用原则使得具体空间关系逐渐扩展演变到抽象空间关系。篇章的语法化指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的语法手段。例如汉语动词拷贝结构“(V+O)+(V+C)“(写字写累了,喝水喝多了)的产生就是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的语法手段。在“V(得)OC”消失以后,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语法结构能同时引进宾语和补语,这就是动间拷贝结构。它来自于两个独立的单句,第一个单句的动词引进一个宾语,第二个单句的动词引进结果补语,此时两个动词并没有任何制约关系,是一种话语结构。可是一旦成为动词拷贝结构,只有第二个动词才能具体标记与时间信息等有关的语法形式。简言之,动词拷贝结构是篇章结构语法化的结果。3.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机制较多,但最主要的是重新分析(reanalysis\n)。重新分析指的是表层相同的结构,其内部构造因语用或其他原因被重新划分边界,从而从底层上改变了音位、词法、句法的结合方式,对原来的形式或意义作出新的解释。例如英语连词since由表示时间到表示原因,其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这个虚化的过程如下:(6)a.Ihavereadalotsincewelastmet.(时间)b.SinceSusanlefthim,Johnhasbeenverymiserable.(时间/原因)c.Sinceyouarenotcomingwithme,I’llhavetogoalone.(原因)a里的since表示时间;b里的since既可以分析为表示时间,也可以分析为表示原因;c里的since一般分析为表示原因,这样原因义取代了原来的时间义,于是since实现了重新分析。又如“被”字句的产生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被”字后面可以跟名词,也可以跟动词,而汉语中名词和动词是没有形态区别的。在“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这样的句子中,“害”可以理解为名词,这时“苏峻”就相当于“其”,作“害”的定语,“被”就是“遭受”义动词,全句为主动句;如果把“被”理解为介词,“害”理解为动词,则“苏峻”就成了施事者,全句就变成了被动句。句子仍旧是原来的句子,但由于人们理解的变化,对这个句子进行重新分析,赋予了一种新的含意,被字句也就由此产生了。(三)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传统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和转喻被认知语言学看作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工具。1.隐喻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domain)。在“Lifeisajourney”隐喻中,源域是“旅行”,目标域是“人生”,从“旅行”域映现到“人生”域上。源域包括以下显著属性:①旅行者;②旅途的起、止点,旅程,方向等;③旅程中的各种经历。在这一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中,旅行的各种属性被系统地映射到了“人生”这一目标域。因此,人生与旅途一样,是一个有起点、终点的过程;同时,在人生旅途中,并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经历一些坎坷。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法,如“Iamatacrossroadsinmylife”;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现在我正处于人生交叉口”。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源域的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并成为目标域结构特征的一部分,因此,源域决定了目标域的意义。作为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的隐喻主要有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1]“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以“时间就是金钱”为例,用于谈论“金钱”的词语都可以用于“时间”,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如“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等。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隐喻中,时间概念是通过金钱概念来组织和理解的,构成金钱概念的许多“次概念”被映射在时间概念上。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远-近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和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感、精神、身体状况、社会地位、数量等投射到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方位隐喻。以“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为例,“上级-下级”、“上台-下台”、“上岗-下岗”、“上场-下场”、“上士-下士”、“上层-下层”等等,这些概念反映的社会地位、权利等与空间上下结构相匹配,社会地位高、权利大为上,相反为下。实体隐喻指人类把对物体和物质经验的词语用于谈论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事件、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视为实体而变得有形。在实体隐喻中最典型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通过呼吸、饮食等经验,我们把自身看作一个有范围、有表面、能量化的容器,由此引出将其他物体以及一些更为抽象的活动、行为、状态等看作是容器,这样就把容器概念投射到其它抽象概念,诸如事件、行为、活动、状态、视野等。例如“Heisingoodmoodtoday”、“Outofsight,outofmind”中的“mood”、“sight”、“mind”\n都被看作容器,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些抽象事物的理解。2.转喻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指在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用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转喻的来源称为转喻源(metonymysource),转喻所指向的概念称为转喻目标(metonymytarget)。事物、事件和概念有多方面的属性,人的认知往往更多地注意到那些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船上的船员,英语用“hand”表达,汉语用“水手”表达,因为船员在船上最忙碌的就是一双手,这里用转喻源“手”转喻“水手”(人)。又如“壶开了”是用转喻源“壶”转喻目标“水”,“壶”与“水”同在“容器-内容”认知框架内,两者关系密切,“壶”在认知上比“水”突显,概念“壶”的激活自然会激活概念“水”。事物突显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如整体比部分突显(刀-刀柄),容器比内容突显(壶-水),当然,突显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某事物时,一般不突显的事物也成了突显事物。转喻主要发生在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有些是用“部分”转喻“整体”,有些是用“整体”转喻“部分”。前者如用“心肝”转喻“宝贝”,用“国脚”转喻“著名足球运动员”,用“新面孔”转喻“不熟悉的人”,等等。后者如“手里拿着刀”,拿的只是刀柄,这里用“刀”转喻“刀柄”;“她戴着帽子”只是头戴着帽子,这里用“她”转喻“她的头”;“自行车没气了”只是自行车的轮胎没气了,这里用“自行车”转喻“自行车的轮胎”,等等。(四)主观性和主观化1.主观性在话语中人们或多或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有的语言表现“主观性”的形式很明显,例如日语,说日语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人的态度或感情。汉语“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比较隐晦,但仍然大量存在。人类的认知域一般分为三个:现实世界域、逻辑推理域和言语行为域。现实世界域对应于语言的客观世界;逻辑推理域对应于语言的主观世界;言语行为域对应于语言的语言世界。现实世界域反映客观的实际情况,属于客观域;逻辑推理域和言语行为域都涉及到言者对所述事件的主观态度和认识,因而具有主观性。例如汉语表原因的“由于”、“既然”虽然均可用于上述三种认知域,但它们在对认知域的主、客观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对立,这种对立是二者主观性差异的一种表现。“由于”与客观域的关联更为自然,“既然”与主观域的关联更为自然。例如下面两个例子:(7)由于措施得力,稻田养鱼比上年扩大了300多万亩。(8)既然如此,特区行政长官想来也不希望看到有双重效忠的情况发生。例(7)中很明显是表示客观的实际情况,说明句子的客观性比较强,这时的“由于”一般不能换为“既然”。例(8)中有表示主观逻辑推理的语言成分“想来”,说明句子的主观性比较强,这时的“既然”一般不能换为“由于”。“既然”句中经常出现的表示言者主观态度的标记成分、主观逻辑推理成分、问句形式的后分句等在“由于”句中出现的概率都比较小。因此,虽然同是广义因果关系的标志词,“既然”比“由于”更为主观。“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明确的结构形式加以编码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而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也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一般来说,“历时”的主观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形式和结构主要表达词汇的和客观的意义,到表达语用的、人际的和以言者为中心的主观意义。主观化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语用推理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在会话时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当然也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