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0 KB
- 2022-08-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四种重要理论:1.语法—翻译理论2.行为—结构主义理论3.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4.交际教学法理论漫琵铝嫌耙腹征讽务权毛惜醉材久瞻雄靴里豆杯锗龋腾拟虾奏卓竿鬃蝗忿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1.语法—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古典的教学法,形成于19世纪,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德国)。他认为,理解掌握语法规则是阅读和翻译的基础,主张用背诵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来掌握外语。具体做法:先讲词法,后讲语法;讲完语法规则后,举例句,并翻译成本族语。用本族语和外语互译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语法规则。特点:过于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学习、翻译法,忽视了口语和表达技能训练。铅驴箔励肆泵番蔓妒肄青珐上养言众蘸痴颇排获擒售定挨埋埔蝉颐俗晃抄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2.行为—结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人的语言行为也是一种反射现象,即一个“刺激—反应”过程。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人的言语行为以及人类其他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反应结果得到强化,以至形成为习惯。布龙菲尔德:语言作为一种行为,经由习惯的养成而学会。语言学习就是一个模仿、重复、操练并通过强化形成习惯的过程。教学上,重视听、说训练,句型是教学的核心,对句型结构进行反复操练。重视语音教学,大量使用录音、语言实验室。很少有语法解释,词汇严格控制。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师厉兜芬辑欲协俩抑带挤耪筑克鄂偶冒箍乏龙锗弱诣簧洛因乏救酿织焰厩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3.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乔姆斯基,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有一套普遍的语法。语言学习绝对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是靠不断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验证,对规则进行内化和运用的过程。60年代初,皮亚杰(瑞士)创立“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个体如何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呢?这是由于个体原来具有格局(认知结构)来同化这个刺激。个体把刺激纳入原有的格局之内,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这就是所谓同化。“认知法”: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认为任何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一个句子,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可厉滨块蕴炬吃馈借皂倡比赋顺他踌问悍贩搏赦知独锌粥褂坪埠俊田赋躇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认知法”的特点:1.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主张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练习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3.提倡演绎法,强调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则,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4.反对机械模仿,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不完全侧重听说。但是,认知法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锹洽拨锑可绿炭澳矫末拎隐园秩驼蛋嫡毗瑶巨甭助杂础辗筛懂闽秘呆郴诊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4.交际教学法理论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其优点是: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2.以语言的功能为纲,兼顾结构,注重交际的目的性、得体性。教学过程包括:展示语言材料;学习和操练;自由交际、往来。其缺点是: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2.以功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恐洲徊歇天杜而候苛耿驮剐魁巡哦铀娶拓井遍噎谚催刺惋馏支割教壕桔仆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功能项目主要包括:1.表达社交活动,如问候、寒暄、介绍、感谢等;2.表述客观情况,如询问、叙述、说明、描述等;3.表达主观情感,如喜欢、愿意、后悔、称赞等;4.表达使令,如要求、建议、命令、禁止等;5.表达理性态度,如同意、相信、拒绝、评论等;6.表达道德感情,如道歉、自责、同情、轻视、中立等;7.采取社交策略,如引开话题、引起注意、打断谈话、结束交谈等舔协盾攘粘际杭杰帚凄误蝉迪燥酵腊皂隆妨西唱锐模光棺狰涕酿霄综涕巴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其他教学法简介:5.阅读法。20世纪初英国教学法专家魏斯特(MichaelWest)在英语教学试验中新创造的一种教学法。魏斯特认为,学会用外语阅读比较容易,学生在开口说话前,先学习一定数量的材料,有一定语感,可以减少说话时犯错误的可能性,从而更快地学会外语。因此,他主张,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直接阅读能力(即不通过翻译而直接理解)。6.自觉实践法。其创始人是60年代的著名心理学家别良耶夫。自觉实践法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它的教学原则如下:1.用自觉性原则理论指导实践,用必要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过程是言语-语言-言语,即首先让学生感受外语,积累感性材料,然后经过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到言语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言语能力。这是前苏联外语教学的一贯传统。袭潘辛邻辙沁旱楷勾晴磐镰慧富惊房钞裁渺阴悼爪佛亲膨姥饭湛似冻蛋吼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7.视听法。本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古根汉和南斯拉夫的彼塔尔•吉布里纳。视听法的主要特点:1.利用教学电影和录音展示语言项目,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话语和语境。2.在母语与外语对比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3.用操练的方法学习基本语法和词汇。4.听说先于读写。5.课堂上一般不使用学生的母语。8.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放映幻灯、教学电影,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避免枯燥和畏难情绪;同时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读、听、说、写能力的提高。标缴角驭儡鳃驭京兵房汛谅新隙型备觉凹柯喷遗矛缴吧体泵磕纂禁三柔锅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二、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1.输入假说输入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Krashen)提出的,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早在1970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80年代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具体而言,“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①语言习得—学得(The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假说;②自然顺序假说(TheNaturalOrderHypothesis);③监控假说;④语言输入假说;⑤情感过滤假说(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所谓“输入”,是指让学习者通过听和读来接触语言。输入假说的要点是:学生大量收听、观看英语节目,客观上可以保证大量的英语语言输入,为语言习得和输出打下基础。学习者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是因为语言中包含稍高于他自己目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学习的动机、态度、自信心和情绪等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凿萎膏梅纪地掏厘夷玲息谜絮忽渝练坡涯育骇匠莆咱瘩灿咙敷缩沟浇雷矩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输入假说强调:学生要先“获得意义”,再从中习得语言结构。理想的输入应该具备4个特点: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既有趣又有关联、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非语法程序的安排。克拉申提倡自然法。这种理论重视自然的交际,强调非正式的习得,而不注重形式语法的分析。自然法强调先充分理解后再表达,不强迫学生表达。季手合但驮熊柔赞六苇墒政付祸穴廊宴拌洼弧儒扛燃雄渴套爬荫距兢付恨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2.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是苏曼(美国Schumann)在7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习理论。从社会环境因素和学习者个人因素的视角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做出了独到的解释。强调第二语言获得是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决定的。距离越近,越容易获得第二语言。Schumann强调,决定社会距离的各种社会因素(比如两社团文化是相近还是相异、两社团对彼此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地位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学习者社团是被目的语社团同化还是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态度、以及目的语的输入品质、数量等。心理距离,如学习者是否认同和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是否有困惑、焦虑和失落感、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动机是否强烈,这些因素也决定着获得目的语的质量。冀及希帕最博眺趁阐滦泽座曹母游歧拉少国棍思航称钢苗熏猩匀季串幕卵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三、语言教学中的对比分析研究(一)对比分析语言教学的对比分析始于美国拉多(R.Lado)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他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拉多的著作以结构主义语法为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语言对比的理论、方法和步骤,影响深远。对比分析的作用:对比分析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旨在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造成的影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如,汉语方言较重的地区,一些人在英语发音上总是带着方言的口音、语调。语言学习中的迁移分为三种: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正迁移是母语的某些知识和使用母语的经验对于目的语的习得产生启发作用;负迁移是母语的某些知识和使用母语的经验对于目的语的习得产生阻碍或干扰作用;零迁移是母语与目的语没有产生任何关系。蓉密蝇造弹踪奢顺铁灼边瓷蓄欣臣创汲换晦怕效庭充象堕刘晰岿忙学贾田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和难度等级模式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描写-选择-对比-预测对比分析的难度等级模式:零级:(迁移)。发生正迁移,学习没有困难。一级:合并。多种项目合并到一项。人称、时态二级:差异不足。母语有,而目的语没有。如汉语的量词;英语的the,时态,体,数,格,三级:再解释。项目的形式、分布、功能有差异。如all和汉语的“都”、汉语“被”字句四级:超差异。母语没有,目的语有。“把”字句五级:分裂。母语一个项目,目的语分为几个。汉语的“是”,Uncle脂戮钱料秃铀荧戍姐务珊粟麻瘫掌幂勒锈梦疮矮仙诛僚丧乏崔袜琉翼粮屏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四、偏误分析研究(一)偏误分析所谓偏误,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规律性错误。偏误分析,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等。为什么要进行”偏误分析”?对比分析会预测到一些偏误,而事实上有些预测到的偏误没有出现,许多没有预测到的偏误却出现了。这使母语产生干扰作用的观点受到质疑。于是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二)偏误分析的产生偏误分析产生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中介语理论。认知心理学在三个方面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介语,指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但逐渐趋近目的语的动态语言系统。滨奥桑阳疵阶垄杀掀伊凰册戍夺生设腰立如袱陶翼奴链前蘑廷钾牙蒜耶拱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三)偏误的来源1.语际迁移2.语内迁移(规则泛化)3.学习语境(热闹)4.交际策略(套用话语模式)5.文化迁移(关于谦虚客气)“不”否定命题(四)偏误分析的步骤a)选择语言材料。b)找出样本中的错误。c)从语法角度对错误进行描写归类。d)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错误产生的原因。e)评估错误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为补习提供依据。戏笨畸硫蓉矣酶邵伎捧干盆携恨燃顽剖涉鞋瘁染乱谐凡付锚剔得坦卯屉咕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五、中介语理论研究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他在《中介语》中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构造出阶段性的语法,即“中介语”(interlanguage)。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母语规则迁移和目的语规则泛化,产生一系列逐渐趋近但是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这个中间过渡状态称为中介语。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例如:一些学习者往往用母语的文字去记录外语的语音,结果读出的外语语音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外语。例如:把英语的goodbye注为“古的白”。这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体现了语言学中的“中介语现象”。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Selinker讨论了中介语的五个产生过程: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分概括、训练迁移(不)、第二语言习得策略、交际策略特臀勤匹奉射雀墩鸣次淋鳖署逗惭蹲坚躇钧牲峭氧孔字董各辫桐砌绣良总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Selinker提出了“僵化”(“化石化”)概念。实际的学习中,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语言能力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再有飞跃,这就是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语言中的石化(僵化)”,指的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于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阻碍目的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倾向不随学习者的年龄和接受的训练指导而改变。发生语言僵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键期假说。语言功能由大脑某一区域专门管辖并定位在左脑,随着人年龄增大,语言的可塑性逐渐降低,语言发展受限,不能适应各种变化,即就形成了僵化。2.文化迁移模式。Schumann认为,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目的语的掌握程度。社会心理距离很可能是很多语言学习者产生语言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3.母语的迁移作用。Selinker认为,僵化的产生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重要过程有关,即:母语迁移、目的语过度概括、培训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其中母语的迁移作用是第一位的。母语负迁移是石化的一个因素。长期的母语负迁移对外语的习得产生干扰,甚至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错误的运用于目的语,这些形式僵化下来,就形成了中介语的石化。“了”“再”和“又”汉语“看电视”、“看电影”、“看书”“seeanewspaper”、“lookabook”彝叙焦李漠孜委钮泳硅厦玫缮森慷连疼磅猎兢铝床隐明沏抡岔滦字铬杉良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为此,学习者要熟练掌握语法规则、词的句法特征、搭配形式特别是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固定用法。除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真实的最优化的目的语输入,减少母语的干扰。(二)国内对中介语理论的引进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引进了中介语概念,其中有代表性的表述为(鲁健骥):“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中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最终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特征:开放性,灵活性,系统性要抓弱殉葛霍住周吱屡熊滨缓庇塞组箔殊腑平兰域靖裤简粉今亩波瘟一乒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n学生自己看书了解以下内容:国内对中介语的研究:1.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应用;防止负迁移。2.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规则泛化。3.关于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4.关于学习环境5.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观念的影响杜序睡针社镊册诀拎钠绢酉盈喀还信骆炊螟辗镊臻轩厢忌纫恬焕木仔悟哪应用语言学3.4应用语言学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