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流派 14页

  • 29.14 KB
  • 2022-08-11 发布

西方语言学流派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ord格式,一、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comparativelinguistics)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例如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p。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    ,专业.专注.\n.word格式,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后来,新语法学派的观点终于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现在普遍认为,新语法学派未免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而没有给类比等因素以足够的注意,但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实践来看,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原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当时的语音规则尚无法解释的例外现象,力图发现新的支配这些所谓例外的语音规则,对先前的规则加以修改和补充。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    除了语音变化以外,类比也是决定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类比是比照某一模式的结构,用语法和语义上功能相同的新形式取代原来的形式。同语音变化单纯涉及到语音环境不同,类比牵涉到音系结构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类比变化有时会打乱语音变化的结果,后者的一部分例外,可以由此而得到解释。         历史比较语言学问世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其次是有助于人们对于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的了解,例如,欧洲学者现在很有把握地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仅可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也可以用于其他语言。20世纪以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陆志韦、王力、李方桂、李荣等人运用这种科学方法,构拟了上古和中古的汉语语音系统,初步制定了汉语和有关语言的亲缘关系,把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科学高度。     ,专业.专注.\n.word格式,    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在所有子语言中都无残存表现的母语特征,比较方法是无法揭示出来的。同时,它也很难确定某一特征到底是原始母语的特征,还是在分化后的子语言中独立发生的平行性变化。再有,历史比较方法偏重于语言的前后相继,忽略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这套方法所拟定的原始母语,是一个内部无方言差别的语言系统。现代学者则认为,一种语言,尤其是通行于广大地区的语言,无论怎么古老,内部只是基本相同,并非完全一致。法国的方言地理学家J.吉耶龙(1854~1926)在19世纪末期已经发现,一个地区的方言在语音上并不整齐划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W.拉波夫(1927~)发现,就是在纽约市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发音也不一样。所以一般看法是,把原始印欧语看作单一性的、规律绝对严格的、内部毫无分歧的语言,未免理想化。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美国结构主义学派(Americanstructuralists)         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Americandescriptivists)。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语言学流派。以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著称。美国结构主义跟欧洲结构主义都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重视结构间的关系,美国结构主义则着重结构形式的描写。     ,专业.专注.\n.word格式,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F.博厄斯和E.萨丕尔。博厄斯既是人类学家又是语言学家。他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1)中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从事语言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也是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他的名著《语言论》(1921)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都强调尊重美洲本地人民的言语,从而作出客观的共时系统的描写。以后美国结构主义者致力于对语言结构作形式描写,其基本信条和传统都来自此二人。         但是从整个学派的历史看来,核心人物是L.布龙菲尔德。他的《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和《语言论》(1933)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在历史语言学方面他接受了欧洲新语法学派的传统,但在对语言结构的共时描写方面则继承和发展了博厄斯和萨丕尔的理论和方法。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中,他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结构主义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期”。         在布龙菲尔德之后,Z.S.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最为谨严的代表作。他给语言结构分析规定了两项基本任务:①把话语里的单位(如语素)切分出来;②把有关的单位归类。在分析时,要根据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用替换的方法来进行鉴别,因此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分布主义”。他的工作方向是从小到大,先分析出语素,再分析语素组合的序列,最后得出语素序列组合的模式,可以说是从语素到话语。在结构分析和描述中,他采用抽象的数学方法,把语言单位转化成符号,然后按照公式进行运算。哈里斯和C.F.霍凯特等人是结构主义学派在布龙菲尔德之后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被人称为“后布龙菲尔德语言学”。     ,专业.专注.\n.word格式,    除哈里斯等外,这一学派还有K.L.派克、E.奈达和C.C.弗里斯等人,各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从1934年开始,每年举办暑期语言讲习班。他们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说,致力于把描写语言学的方法运用到人类一切行为的分析中去。例如,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emic,即语言中具有共性的成分)和“素”(-etic,即语言中具有个性的成分),并将这一区分运用于人类其他行为的分析。         在美国结构主义发展的进程中,1924年由博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创建的美国语言学会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学会1925年创刊《语言》杂志,作为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喉舌,每年还在夏季举办语言学讲习班,为学者们提供学术活动的场所。         总的看来,美国结构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①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美洲印第安语很多都没有文字和历史的材料,这使得这一学派一开始就不得不从口语着手进行共时的形式分析。这种做法,跟欧洲学者着重书面文献的语文学和专搞历时研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都有显著的不同。    ②注重形式分析,避开意义这一因素。美国结构主义在结构分析中只注意可供验证的语言形式,不考虑心理过程,也不谈社会和历史等因素。在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上,他们认为形式的对立能决定意义的不同。    ③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结构分析的任务是从一堆语言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如音素、语素等)并加以归类。在切分中,主要的依据是分布。所谓分布,是某个单位或特征在话语里出现的各种不同位置的总和,也就是它出现于其中的一切环境的总和。所谓替代,是在相同的环境里,某个单位能够用别的单位来替换。    ④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一学派重视结构的层次,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分析法。所谓直接成分就是把句子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例如,英语PoorJohnranaway(可怜的约翰跑开了)首先分成poorJohn和ranaway两个直接成分,然后再把poorJohn分成poor和John,把ran,专业.专注.\n.word格式,away分成ran和away。如果不能再往下切分时,剩下的成分就叫做“最终成分”。上述例句的最终成分是poor、John、ran和away。    ⑤建立“语素音位”。这是把语法和语音结合而成的单位,包括出现在若干语素变体里的几个音位。例如,英语knife/nayf/(刀,单数)和Knives/nayvz/(刀,复数)包含同一个语素的两个不同变体,一个是/f/,一个是/v/,可以用语素音位/F/总括起来,说这个语素的语音形式是/nayF/。语素音位有助于语素的鉴别,它起了用一个概念统驭诸变的作用。    美国结构主义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着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它只要研究语言本身,而不重视与语言有关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的结构分析方法虽然最初是为描写缺少历史文献的美洲印第安语设计的,但已经相当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有悠久传统的语言,并取得了成果。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1968,吕叔湘的译本叫做《汉语口语语法》,1979)即是应用这一方法来描写汉语的。    20世纪30~5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是美国语言学界的主流。50年代以后,随着N.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的抬头,并由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本身有局限性,它在美国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尽管如此,这一学派所揭示的一些语言结构现象,所提出的利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以及把语音和语法相结合的语素音位的概念,都已被后人继承和发展。         (二)布拉格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活动中心是布拉格语言学会。         1、形成与发展,专业.专注.\n.word格式,    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于1926年10月。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主要成员除捷克学者B.哈弗拉内克、B.特伦卡、J.瓦赫克、V.斯卡利奇卡、J.穆卡若夫斯基、A.V.伊萨钦科等人外,还有当时侨居国外的俄国语言学家H.C.特鲁别茨科伊(在维也纳)、R.雅柯布逊(在捷克)和S.O.卡尔采夫斯基(在日内瓦)。1929年,学会向第一次国际斯拉夫学者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召开)提交一份《提纲》,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原则;1930年,他们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音系学代表会议上又详述了自己对语言(尤其是对语音结构)的观点。此后语言学界遂以“布拉格学派”称之。学会自1929~1939年出版了8卷《布拉格语言学会学报》,发表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著作,此外,自1935年起还创办了期刊《词与语文》。         1939年3月德军占领捷克后,学会成员流散,活动中断,至1948年方恢复,其组织存在至1952年。后来,特伦卡、瓦赫克等人以及一些年轻的捷克学者继承布拉格学派的传统,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以现代语文学部功能语言学小组的形式从事研究工作。         布拉格学派的鼎盛时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当时学会同各国语言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进行过许多学术交流活动。有些语言学家虽非学会成员,但因观点不同程度地接近布拉格学派,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奥地利的K.比勒、法国的A.马丁内和E.班维尼斯特、波兰的J.库里沃维奇、挪威的A.萨默费特、荷兰的A.W.德·格罗特等。         一般认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柯布逊,但是也有人把马丁内包括进去。         2、基本观点     ,专业.专注.\n.word格式,    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布拉格学派同意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区分开来,但不赞成把两者割裂。由于语言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种运动又触及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所以共时研究不能绝对地排除演化的概念(如有的成分已经陈旧、正在消亡,有的则产生不久,尚在发展);另一方面,历时研究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和功能等概念。布拉格学派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那种将语言视为封闭性符号系统,脱离符号的实体去研究纯粹的关系等做法,因为语言既然是在一定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研究这个系统时就不能不考虑它同社会现实(文化、文学、艺术等等)的联系,不能抛开实体去研究语言结构中的纯关系。在方法上,布拉格学派认为无须再用历史比较法去研究谱系关系和构拟母语,而应采用共时的分析比较法去研究各种语言(包括非亲属语言)的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他们针对语系的概念,提出“语盟”的概念,认为有些语言虽不一定有谱系关系,但在地理上相毗邻,在音系和语法结构上有近似特征,如巴尔干诸语言,就可以算是语盟。他们还主张在语言研究中把传统的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统计方法)结合起来,以便得出一些贯通性的结论,例如考虑什么是能产型,什么是非能产型等。布拉格学派区别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之处是:他们主要研究已有悠久文化的欧洲语言,从功能观点出发广泛探讨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问题。他们重视语义标准,主张采用对立论,而不接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分布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为了强调自己的特点,布拉格学派曾明确表示应该把自己称为功能语言学派。     ,专业.专注.\n.word格式,    1、音位理论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系研究著称,代表作是特鲁别茨科伊的《音系学原理》(1939)。他认为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以对立关系为原则来研究语音单位的各种功能,主要是辨义功能。凡能区别两个词的意义的语音对立叫作辨义性对立,如英语pig(猪)和big(大)中的/p/和/b/。使得一个音位同其他音位构成辨义性对立的特征称为区别特征,如英语/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爆破(同/t/、/k/对立)、声带不振动(同/b/对立)、软腭封住鼻腔通路(同/m/对立),但送气特征不是区别性的,因为没有同/p/对立的不送气音。从音系的角度看,音位就是区别特征的总和。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移居美国的雅柯布逊又同别的学者合作,通过声学实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套理论。    特鲁别茨科伊在书中还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即辨义性对立在一定的语音位置上可能不再对立,从而丧失其辨义功能。例如在德语和俄语中,词末只能出现清音/p/、/t/、/k/等,不能出现浊音/b/、/d/、/g/等,因而清音浊音不再对立,换言之,二者在词末位置上彼此中和了。又如英语中/p/、/t/、/k/与/b/、/d/、/g/的对立,在/s/后也彼此中和了,因为没有spark—*sbark,still—*sdill,skate—*sgate的对立(/s/后的/p/、/t/、/k/是不送气的清音)。    2、标记         《音系学原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对立关系分为许多类型,其中最重要、后来用得最广的是正负对立。在这种对立的双方中,一方有某一区别特征,另一方没有,成为有无对立,如浊音对非浊音、鼻化音对非鼻化音、唇化音对非唇化音等等。具有特征的一方称为有标记项,而对方则称为无标记项。一般规律是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高于有标记项。后来,这些音系学概念和方法又被布拉格学派推广,用到语法和语义领域中去。例如,在词法学中,有标记项表示有某一特征,无标记项则既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无──没有信号。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专业.专注.\n.word格式,birds是有标记项,单数形式bird则是无标记项,动词过去式worked是有标记项,现在式work则是无标记项。在语义研究中也作了类似的分析,如英语bitch(母狗)是有标记项,只表示雌性,dog(狗)则是无标记项,既可表示雄性,又可表示雌性。    实际切分在句子的功能分析方面,马泰休斯于1939年正式发表了关于实际切分的理论。与成分分析不同,实际切分的理论是根据话语在具体上下文或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把句子分为两部分:主题是叙述的出发点,述题是叙述的核心。前者是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后者说明前者做什么或怎么样,表示新的信息。实际切分的表达手段因语言而异,不过一般地说,首先是词序,其次是语调(包括逻辑重音)以及某些强调句式或者虚词。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理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系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音系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布拉格学派的薄弱环节是语法学(尤其是词法学)。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结构语法学体系。此外,他们的有些概念,如正负对立原则、区别特征、中和论等等,能否绝对化,并推广到语言的所有层次中去,也是仍有争论的问题。          三、生成语言学(generativegrammar)     ,专业.专注.\n.word格式,    也称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创建人N.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1、性质         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2、范围    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3、目标    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4、表达方式    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专业.专注.\n.word格式,    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5、发展过程    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60年代的语法规则系统早期的生成语法学家研究以数学的集合论为语法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无穷集合,不能列举,只能用规则描述,因此学语言的人不可能一句句地学会,必须掌握语法规律。但是,一般人虽有说话和听话的能力,却并不意识到有哪些规律在起作用。生成语法学家认为,应该假设一套规则来描写语言能力。例如用语类规则来描述句子、词组等各种语类的内部结构,用S→NP+VP来表示一个句子,句子(sentence)由一个名词词组(nounphrase)加上一个动词词组(verbphrase)构成。这种精确的、形式化的语法称为生成语法。他们认为,传统语法学的规则太含混,只能意会,不易发展成精密科学;结构主义语法学的规则又内容太贫乏,只能作成分分析,不易揭示丰富多采的语言规律。他们主张采用更加灵活的规则──转换规则,以便反映出下面这种规律:“他吃了这个苹果”,“他把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他吃了”,这3个句子虽然表面不同,但彼此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转换规则也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例如用X—V—NP→NP—X—V表示名词词组NP在句中变换了位置。用转换规则的语法叫转换语法,既生成又转换的语法叫转换-生成语法。现在一般称生成语法。,专业.专注.\n.word格式,    人的语言知识不仅有句法结构方面,也有语音和语义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句子中哪个词应该读得最重,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等等,因此完整的生成语法应该包括音系规则和语义规则,分别描写人们头脑中潜在的音系知识和语义知识。    乔姆斯基于1957年后做了几年研究,到了1965年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语类、转换、音系、语义4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规则之间有一定的使用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逐步推导出句子来,不同的规则推导出不同的句子。这样,生成语法系统好比一部机械装置,运转起来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的一切合格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那些合格的句子。    80年代的语法原则系统经过不断研究,生成语法规则越来越丰富,规则系统也越来越复杂,结果是有利于描写,却不利于解释,不利于说明儿童怎么掌握语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乔姆斯基从70年代起另辟蹊径。他认为,语法能力体现在辨别哪些句子合格,哪些句子不合格上,想要反映这种能力,不一定靠假设具体的规则来生成一切合格的句子,也可以靠假设更概括的原则来排除那些不合格的句子。他觉得,掌握语法主要是掌握一些抽象的原则,于是他逐步转而深入研究什么是原则,原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原则的第一个作用是限制句子结构。例如“他不怕生病”可以改说成“生病,他不怕”,但是“他因为生病没有来”不可改为“生病,他因为没有来”。这是因为前一句虽把“生病”提前,动词“怕”能够管住后面的“空位”,后一句把“生病”提前,介词“因为”就管不住后面的“空位”了。这种空位他认为在语法上属于“空语类”,它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就不成句。这种对句子结构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管辖,它是一个概括性原则,可以说明许多现象。例如英语要表达“谁买了什么”,可以说Whoboughtwhat,但不可说Whatdidwhobuy;要表达“他看起来年轻”,可以说Heseemstobeyoung,但不可说Heseemsisyoung;又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可以省略主语,英语、法语却不可以。以上现象,表面上好象彼此毫不相关,其实与空位的管辖有关。,专业.专注.\n.word格式,    原则的另一个作用是限制语义解释。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自己”中,“他自己”指“小李”,不指“小张”;而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中,“他”可以指“小张”,不能指“小李”。这是因为“他自己”所指的对象必须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他”所指的对象则不在此范围之内。这个把语义解释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约束。它也能说明不同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假如把以上这两个句子译成其他语言,语义解释也受到类似的限制。除以上所说这两条原则以外,还有其他原则,共同组成语法的原则系统。由于80年代的生成语法用原则系统取代了60年代的规则系统。现在通常用“管辖与约束理论”来概称对普遍语法原则系统的研究,简称“管约论”。    原则有普遍性,又有组合性。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组语言事实,另外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又可以说明另一组语言事实。用为数不多的原则就可以解释各种语言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就象使用组合式家具那样方便。用普遍语法的组合理论最能说明各国儿童为什么都能在短短的2、3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这在乔姆斯基看来,就是揭示人脑语言思维规律的科学假设。    6、评价和影响    对于生成语法,人们毁誉不一。当前活跃在国际语言学理论界的蒙太古语法、广义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各派学者均与生成语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他们接受乔姆斯基某些观点,却又反对他的另一些观点。但是有两点大家基本上承认:生成语法与以往的理论相比,有根本突破;对比它后出现的理论有巨大影响。,专业.专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