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2-08-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201010869摘要汉语语言学源远流长,而清代是汉语研究的全盛时期。当时的汉语研究,无论是音韵学、训诂学,还是文字学都跃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境界。本文对清代语言学研究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评述,概括了唐代语言学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总结了清代语言学研究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清代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关键词:清代语言学语言学史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语言文字的研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经济实力充裕,有条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编辑刊印大部头的著作,如《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全唐文》等等,这些著作对文化的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乾嘉学者用汉儒著书的体力整理研究群书,音韵、文字、训诂、金石、史地都成了专门的学问;清代学者对经书用功更勤,很多学者致力于新疏编写,从阎若琥到孙诒让,编写新疏的有好儿十家;为了经世致用,清代学者也研究史书,除了考订史实自然疏解文字的工作也不能忽视;这一时期,诸子研究也很发达,注释子书的工作受到重视并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著作如《庄子集解》《苟了集解》《墨了间诂》等等;集部的注释数量极多;清代学者、、喜欢写读书笔记,里而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n论证“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正因为如此,清代成为我国语言学全而发展的时期。下面将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三大部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都取得的成就一一介绍。一、清代的音韵学研究传统语言学三大部门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人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古音系统使得整个清代语言学发生了变革。下面将就其重要的著作及观点予以分析评述。1.顾炎武的《音学五书》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创人,他“潜心声韵几五十年,作《音学五书》,而古音乃大[1]、和《古音表》最为明于天下”《音学五书》是研究古音的奠基之作,其中以《诗本音》。重要,《诗本音》是《占音表》的根据,《古音表》是《诗本音》的归纳。顾炎武将上古韵划分为十类,并没有给韵部立专有名称,只是用《广韵》平声五十五个韵目(庚尤不在内)分别给各类命名,十部之中,六、七、八、九等四个部为江永以后的古韵学家所接受,另外六个部比较粗疏。江、段二人的分部“益密于顾氏,然皆自顾氏之十部导之,故通乎十部Z说,则于求古人Z音,思过半矣"[2]o2•江永《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江永是清代音韵学的者的直接导师。他在音韵学方面著有《四声切韵表》《古韵标准》、和《音学辨微》,对传统音韵学屮的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不少创见,获得许多成绩。他分古韵舒声(平、上、去)十三部和入声八部,把古韵研究推进一大步,他列了第一份篁切字母位用字"即《广韵》反切上字表,在陈澄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指出照穿床审四位之二等三等不\n相假也"喻母三等四等亦必有别”“、“等等。江永关于“等呼叩勺解释,既简明,又科学。他说:“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音学辨微》“七辨开口合口,,)这从发音时唇吻聚合与否,即圆唇不圆唇来辨明开、合,抓住了关键,审音精到。关于“四等",江永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犬,二等次人,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以“洪细"(即发音时开口度的大小)来区别四等,这是我国音韵学史上首次对等韵学中的篁等,,这一核心概念做出科学的解释,至今还常为讲传统等韵学的论著或音韵学教材所征引。丁邦新先生亦据此认为江永是清代音韵学屮审音派的始祖。《四声切韵表》基本上是研究今韵学的,而其利用文字谐声考求通转现象,又在窥探古今音的演变规律。其“数韵共•入"的学说就建立在阴、阳、入三种韵类脉络相通并可转化的基础之上。江永利用《诗经》用韵、谐声和古读反复论证语音可以“互相转"。这种所谓“互相转''就是阴声韵和阳声韵可以互相转化,入声韵也可以和阳声韵互相转化,这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今方音莫不如此。戴震和他的学生孔广森进一步发展这种韵部互相转化的学说,概扌舌为“阴阳对转,仁江永在其音韵学著述中特别注意利用方言以研究古音,他把《诗经》等先秦韵文中的特殊韵例看作是“方音偶借”,甚至认为“韵即其时之方音,,,而且他还深刻认识到古音研究与辨析方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审定正音(按,指古音)乃能辨別方音,別出方音更能审定正音。诸部皆当如此。3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清代学者对于汉语的音义关系已经有了理论上的明确认识没所以卓有成就\n的与文学家,大都在音韵学上潜心用功,二以段氏所得尤多。罗常培先生说:“自明迄清学者研究周秦古[3]音有六大贡献,而段氏一人居其二。”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成绩主要有:第一,把古韵分六类十七部。段玉裁在顾、江的基础上,博稽文献,析其异同,进而将之脂支厂部分立,并从真部分出文部,从幽部分岀侯部,创为十七部,按音理使邻韵者以类相从,划归为六类。从段玉裁创立十七部说开化寺,我们对上古韵母系统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来诸家分部的学说,其实都是对段玉裁的补充。第二,谐声声符相同者古韵必同部。他说:“六书之有谐声,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Z理得也。许书重作《说文解字》时,未有反语,但云某声某声,即以为韵书可也。”[4]pl22段玉裁的这个论断为汉语古音的声韵“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研究开辟了通途,其后孔广森、严可均、朱骏声的撰著,都受到段氏这一学说的启迪。第三,段玉裁认为音韵随时代迁移不可淆乱。他开始给语音的历史发展作了分期工作,又叨确提出了四声不同今韵说。4.戴震《声类表》《答段若膺论韵》《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在音韵学领域,戴震对古音、今音、等韵诸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而对上古音的研究成绩最大。《声类表》开创性的表现上古音类系统及其流变的等韵图表,《答段若膺论韵》阐述戴震的古韵观点和对段玉裁《六书音韵表》的评论,图表和书信合读,可以了解戴震的古音学说。戴震在顾、江、段古韵分部的基础上,将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最大\n的特点是入声韵独立。以Z与阴声韵、阳声韵相配,并认为阴阳可对转,而入声是韵类通转的枢纽。戴震古韵分部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三个特点:第一,入声韵独立,阴阳入三分。这在音韵学史上是开创性的突破,开后來所谓“阴阳对转”之先河。近代黄侃的二十八部,王力的二十九部都是戴震古韵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霭(祭)部独立,是古韵系统更趋合理。第三,韵部用影母字标目。戴震首创以只表示韵母音值的影母字即零声母字命名。古韵研究向来有考音和审音两种途径。戴震师承江永,在考古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审音。他在《答段若膺论韵》中说“仆谓审咅本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有不相涉,不得舍其相涉者,而以不相涉者为断;审音非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始可以五方Z音不同断为合韵。”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清代语言学家在声母研究中做出垂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在古声类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钱大昕的语言学论述多散见于《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文集》屮,而《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完事讨论音韵的,其中以《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最为著名。他集中解决了两大问题:一、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四声切韵表凡例》;二、)“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51P101钱大昕还提到―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就是说古代“章皿昌^船,,等生母的字也有不少归舌头音。、、清代是音韵学大发展的时期,出现的语音学音韵学的著作也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二、清代的文学学研究\n清代的文字学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说文》之学。嘉庆、刀光两朝,《说文》之学达到高峰,岀现了研治《说文》的四大家一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说文四大家各有特色,“段氏之书,声义兼明,而尤邃于声;桂氏之书,声亦并及,而尤博于义;朱氏之卩,专明转注假借之旨;王氏之卩,种子啊辨析汉字形体,发覆辨惑,指示文字学研究Z门径。⑹P591其屮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地位最高,最见重于学林。99段玉裁研治小学以形音义三者互求为指导原则,他注释《说文》自然要抓住字形这一环节,“冇义而后有声,有声而后有形,造字之本也。形在而声在焉,形声在而义在焉,六艺之学也。他的贡献有三:(一)"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总结出谐声字同声古韵必同部的学说;二)(对《说文》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的分析大多元元本本,不蹈虚空;(三)对一般字形乃至《说文》原文文字讹误的校正独具慧眼,虽偶有武断之处,但瑕不掩瑜,其I専思冥契之功令人惊叹。[6]p491段玉裁对俗、讹的校正是《说文注》中最着力的工作,从他举出的数以T计的俗讹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流变中各种俗讹现象的全貌。此外,段玉裁更对"占今字”作了较为科学的探讨,他指出“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这些论断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是他学术建树的集中表现,他精通小学,注重考据,他对《说文》的研究集中于订补、证义、疏解三个方面。王筠曾在《说文释例•自序》中说篁桂氏书征引虽富,脉络贯通,前说未尽,则以后补苴之;前说有误,则以后说辨正之。\n凡所称引,皆有次第,取足达许说而止。"王筠的《说文释例》是一部“能启泓长未传奥旨^补茂堂所未备''的著作。它独具体,例,在六书体例和《说文》说解体例方面创获良多。关于“指事F也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八,“独体指事''为正例,“以会意泄指事以省体指事^借象形以为指事,,等为变例。、、“象形,,区分为止例一,变例十。“会意"有止例十,变例十二。关于假借和转注他说“假借者,一字而数义。何为其数义也,口中之声同也。转注者,数字而一义。何为其数字也,口中之声不同也。”也就是说他主张假借必同声,转注必同义。朱骏声《说文通训泄声》是一部从形音义的角度來综合探讨汉字发展史的字源学苕作,是一部《说文》的谐声字典。它打破了《说文解字》的原有格局,从“说字”走向更科学更广阔的全面综合研究词义的新领域。谢增在后序中说“导音韵之原、发转注之蒙。究假借之变,小学之教斯焉大备。"清末,古文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吴大澈的《说文古籀补》“是编所集,多许氏所未收,有可以证俗书之谬误者,间有一二与许书重复之字,并存之以资考证。[7]p3吴大-澈对古籀的释义很谨慎,且有很多见解高于许慎之上。孙诒让“治古文大篆Z学四十年,所见彝器款识逾两千种"甲骨文出土后,1904年就写岀了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甲骨文的著,于作《契文举例》,他辨认了100多个甲骨文,对于甲骨文的辨认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清代训诂学研究清代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人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训诂Z旨,本于声音"o清代训诂学的重大成就源于古音学的突破性进展,不少古书上的难题,利用古音学的成果得到很\n好的解决。王念孙《广雅疏证》是对汉张揖《广雅》一书的校勘和训释,改正原书错字五百八十,漏字四百九十,衍字三十九,颠倒错乱一百三十二处,正文和音内字混淆者六十九。并尺根据古代文字音近义通的原则,从一个字的训释考证,“引伸触类”,联系到很多字,找出他们相通Z迹,这就是音声通转的法则。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群书注《广雅》,而又以《广雅》读群书。其核心是以声音通训诂。他精丁古音,并能通过古音分析把一些看来没有联系的词联系起来。利用古音学的成果,成功解决了连绵字的问题,指出"魁岸'就是“魁梧杠逍遥",“镶徉"是叠韵之转,“踌躇"“犹豫'‘是双声之相近,并总结说:“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Z多凿也。”王念孙熟悉古籍,占有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他常常引证古书或古书的注释来证明《广雅》的训诂。如《释训一》“滑,美也。:"王念孙疏证:“滑者,《周官•食衣》云:’调以滑甘。《内则》云:’‘旨甘柔滑’。是滑为美也。"另外,王念孙常常透过文字的形体,把不同的字从读音和意义上串联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广雅》的训诂资料来解读古籍,纠正前人解说的违失并把成果纳入到《广雅疏证》中来。《广雅疏证》还対词的命名由来作了有趣的探索,如《释器》“椀,盂也。:-疏证:篁盂之言迂曲也。盂椀皆曲貌也。《广雅疏证》有以上优点,深受学术界重视,并把这部巧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实际上《广雅疏证》比《广雅》更有学术价值。《读书杂志》用校勘以及分析语法的方法,结合王氏渊博的知识,考订了许多古书中的音训句读和文\n字讹误,“一字Z证,博及万卷,折心解颐,他人百思不能到'…凡立一说,必列举古书,博采证据,然后论定,故最足令人信服,苟无强有力之反证,不足驳其说也。清考证学之成功,由其方法之精密,此书其代表也”⑻P640王引之《经义述闻》是研究古书屮的声韵训诂,并订正其讹误的,在王氏的著作中尤为出色。此书集考证的零星成果而变为系统的学术论文,阮元称赞说:“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口。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9]因其中冇不少研究成果是王引之述其父王念孙之说,故名《经义述闻》》。王氏父子在声韵训诂和校勘方面,贡献很人。他们的著作都是归纳人量材料,得出结论,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因而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阮元说“高邮王氏•家Z学,海内无匹",章太炎说:“高邮王氏,以其绝学,释姬汉古书,冰解壤分,无所凝滞,信哉千五白年未有其人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是训诂学的重要苦作,段玉裁给此书详细作注,阐明音训,改正论误。他最特出的成绩在于能够创通条例,例如:他说:“汉人作注,于字发疑疋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读若’,,二曰,读为"读曰’,,三古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当为者,定为字之课,声之课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三者分而汉注可读,而经可读,[10]郝懿行《尔雅义疏》旁征博引,疏解"《尔雅》止文,先疏解训释词,后依次疏解被训释词。疏解时先引字卩的定义以揭示该词在本条中的意义,然后广引经史子集以证叨,最后从声韵关系上来探寻它的通借字。而对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中的古字、或\n体、假借字及多音多义词也首先提明。引用字韵书及专注Z义,以与《尔雅》本条义同者为原则,排列以《说文》《玉篇》、、其他字韵书、传注为序。另外,《山海经笺疏》是郝懿行在总结前人整理成杲的接触上加以悉心研究,笺补前贤注释不足,疏通经文错舛脱讹之隔阂写成的。四、清代语言学其他方面的成就清代在辞书工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不论是前代辞书整理还是新辞书的编纂工作都做出了重人贡献。我国有丰富的辞书遗产如《尔雅》《方言》《说文》等等,对它们进行大规模、、的整理研究还是在清代。另外新编的辞书也多种多样,有官书《康熙字典》、阮元《经籍纂诂》,也有私人编纂的辞书如刘淇《助字辨略》、袁仁林《虚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寺寺。《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乂分为上、屮、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Z*0《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依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对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叩勺工夫。《康熙字典》有三个优点:一、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力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n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乂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乂儿乎全都是引用了妆台见"的古书。但是全书反切和训释罗列现象,漫无标准,作者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利于初学者使用;其中疏漏和错误实多。阮元《经籍纂诂》所收为单字,但注释屮也包括双音词,是屮国唯一的一部汇辑经传子史的引证于一书的犬型训诂词典。该书把有关经传的各家注释汇为一编,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106部,以一韵为一卷。虽只解释字义而不注音,但对查找原书和研究古汉语还是有帮助的。还是中国唯一一部人型的汇辑古卩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词典,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和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注释。刘淇《助字辨略》继承了前代文学理论和训诂学的成果来研究虚词,它是第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在屮国语法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引之《经传释词》是研究古文虚字的作品,古卩中的许多虚字,从来的注释家不加注释,或者当作实字来解释,因此意义不明,或发生误解。王引Z具备文法观念,从古书中归纳出许多虚字,他说:“见其词之发句助句者,昔人以实义释之,往往诘屈为病",“盖古今异语,别国方言,类多助语之文,凡其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和,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也"。[11]所谓“比例而知,触类长之"就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王引之归纳了一百六十个虚字,考订其源流演变,解说其意义和用途。小结清代语言学研究进入全盛时期,无论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成果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深入研究此时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及语言学\n其他方而的成果,了解清代语言研究在整个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全面认识中国汉语研究,批判的继承宝贵的语言学遗产,促进建立现代意义上完整的汉语研究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李因笃•古今韵考[M].(清)王念孙撰渭南严氏,民国23年(1933)刻本⑵杨传第•重刊李氏古今韵考•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880.[3]罗常培•周秦古音研究述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⑸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苏州:风凰出版社,200().⑹吉常宏•屮国语言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7]吴人淡说文古籀补叙[M].苏州:振新书社影印,民国十九年⑻肖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阮元.挚经室一集[M].四部丛刊本.[10]段玉裁•经韵楼集[M].钟敬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L11J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2]陈超美•清代汉语研究的繁荣及其文化内涵[J]・郑州大学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