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学全套课件 443页

  • 1.13 MB
  • 2022-08-11 发布

历史语言学全套课件

  • 4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语言学第一讲\n课程基本介绍课程性质前期课程的要求教材参考书目进度、作业及考试\n历史语言学第一讲0、绪论1、语言的分类:三种性质不同的分类谱系分类、类型分类、地域分类2、谱系分类与历史比较法\n0、绪论0.1研究对象与任务历时、共时与系统系统演变的普遍规律系统演变的控制要素0.2课程主要线索流派分析理论观察点\n0.1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语言变化的普遍性的原因(为什么变)条件(什么条件下变)过程(怎么变)结果(变化前后的不同)相互联系\n0.1研究对象与任务历时、共时与系统(*索绪尔:共时是系统,历时是单个事件)a.语言既是共时符号关系的系统,也是在以系统整体持续演变。b.要找出语言系统整体演变的原因、条件、过程、结果。c.语言系统演变的原因——内部的、外部的外部:语言演变与社会、与使用者密切相关\n0.1研究对象与任务历史语言学作为一门普通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类语言系统演变的普遍规律本课程(或说学科)的局限:基本上只涉及到了语音的演变规律有一部分为与语音有关的词法完全未涉及句法和与语音无关的词法\n0.2课程主要线索流派分析(按章节排序)1.历史比较法2--6章(语系是比较法的问题之一)2.结构分析法7--9章3.波浪扩散理论10章4.词汇扩散理论11章变异分析法12--16章Dixon平衡与顿变模型王洪君:析层拟测及汉语方言音韵演变模型\n0.2课程主要线索流派的提出年代1.历史比较法2--6章19世纪上半2.结构分析法7--9章20世纪上半3.波浪扩散理论10章19世纪下半4.词汇扩散理论11章20世纪下半变异理论12--16章同上并非按提出时间先后来介绍\n0.2课程主要线索流派大类:规则派与不规则派★1.历史比较法2--6章19世纪上半规则派2.波浪扩散理论10章19世纪下半不规则派★3.结构分析法7--9章20世纪上半规则派4.词汇扩散理论11章20世纪下半不规则派★5.变异理论12--16章同上容纳规则的不规则派每个世纪规则派与不规则派轮流做庄,本课着重规则派\n0.2课程主要线索要特别注意观察各种理论材料,引入了哪些未使用过的材料领域理论适用范围(局限)理论模型(类比、数学)总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n1语言的分类——三种性质不同的分类1.1三种分类及其性质1.2谱系分类1.3类型分类1.4地域分类\n1.1三种分类及其性质谱系分类:发生学关系,类比血亲类型分类:同构关系地域分类:接触同盟关系,类比姻亲不同分类依据的相似点在性质上不相同分类结果可有交叉\n1.2谱系分类提出史早期:模糊、局部的谱系意识中期:神学的物种不变论现代:18世纪末印欧语假说19世纪谱系树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n中期神学的物种不变:《圣经·创世记》中的语言分类第6-9章大洪水将来,上帝启示诺亚造“诺亚方舟”,使人类得以保存。诺亚方舟上得以保留者——诺亚夫妇、诺亚的3个儿子:闪姆、含姆、雅弗和他们的妻子,各种动物洁净的雌雄各七,不洁净的雌雄各一。第10章闪姆、含姆、雅弗代表不同的3种方言。(应该是现在的闪含语系,含分布在亚述等现在中东地区。闪是希伯来人,也在这一地区。)雅弗不太清楚?早期模糊的局部的谱系意识:自己(文明人)与野蛮人语言\n第11章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区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巴黎。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用砖当石头,有拿石漆做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要通天。去要传扬我们的声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各地。”耶和华降临来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了一样人民,说一样的言语!如今既然做起这样的事来,以后他们要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了!让我们下去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全地上(世界各地),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塔了。因为耶和华是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就叫“巴别”(意思是“变乱”)。据研究,按圣经旧约的记载,当时分成了72种语言。这72种语言就被认为是神创的,除神外不可增减的。\n谱系分类现代:18世纪末印欧语假说19世纪谱系树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同源语、重建同源语关系亲疏、重建共同源头语、重建同源语分化条件和过程。同源语:由同一个语言(祖语、母语)发展分化出来的语言。\n1.3类型分类(按共时结构特点的分类)按词法的分类:孤立/屈折/黏着/复综(最著名为施莱格尔1818三分、洪堡特四分、萨丕尔三重)按音义交汇点:单音节语vs.多音节语按句法的分类:SOVvs.SVO按语义句法的分类:作格语vs.宾格语按聚合系统的分类:Jakobson好的类型分类的参数要能够蕴涵更多其他特征\n1.4地域分类——接触趋同联盟关系研究重点:哪些相似特征一般是因接触而产生的?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与同源相似的特征有什么区别?典型的语言联盟——巴尔干地区东南亚地区克里奥耳语的研究可帮助了解接触趋同规律\n1.5三种分类在历史语言学中的作用谱系分类和地域分类的研究有助于区分同源分化的相似与接触趋同相似的,区分不同变化过程的规律与特点,以重建更贴近真实的、有分化有趋同的立体演化。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可帮助鉴别根据前两种分类所拟测的原始语是否合理。前两者的区别与在语言发展史中的交叉关系,是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两者与类型学也会有交叉,历史语言学也关注。\n2、语系简说2.1同源语分化的原因2.2谱系的等级及原始语2.3全世界的语系\n2.1同源语分化的原因社团扩大,主要是地域上的扩张交际密度不均衡的出现语言创新无法在社团类推平向树枝一样一分多、多再分更多。各支有不同,也保留源头语的某些基因式特征\n2.1语言演变+社会的分化=语言分化社会分化导致的交际密度差异交际密则变化可以传递、推平交际疏则变化无法传递铺平→语言分化语言在不断演变\n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进一步分化会失去“同一语言”的认同从而形成来自祖语的不同语言这就是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与方言(可统称“同源语”)都是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分化,从历时看性质相同不同在于共时的“语言认同”不一样\n共时的“语言认同”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的有:1、是否同处一个国家2、是否属于同一民族3、是否有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书面语及交际语4、语言自身差异的大小实例讨论:汉语、英语总之,是否属于同一语言,不仅仅是语言自身差异大小(可懂度)的问题,甚至主要不是语言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n2.2谱系的等级及原始语从是否来源于同一祖语出发对世界语言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谱系分类也有层级之分,从大到小为:语系(languagefamily)语族语支语言特别大的语系还可以增加分级的层次\n共时: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语系是同源语最大的集合。同语系即为亲属语每一级分化都应该有至少一个重要的演变亲属语言与方言都是同源性的,区别在社会条件原始语: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拟测的源头语在谱系树的某个节点上。原始语不一定绝对时间早。\n2.3全世界的语系至今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一般分20多个语系还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日语、朝鲜语\n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世界可以确定的有10余个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阿非罗-亚细亚(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班图)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科依桑语系(霍屯督、布须曼)美洲印地安诸语言澳洲诸土著语言西伯利亚诸语言系属未定:日语、朝鲜语、巴斯克语等\n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languages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1汉藏乌拉尔印欧阿尔泰阿菲罗-亚细亚班图尼罗-撒印欧印欧阿尔泰达罗毗荼南岛爱斯基摩纳-德内凯楚亚毛利/澳土著南亚科依桑\nAfrica\nAltaicTurkicMongolicTungusic(Manchu-Tungus)Korean(oftenincluded)Japonic(rarelyincluded)Ainu(sometimesincluded)\n印欧语系概况印欧语系(吐火罗)印度-伊朗(安纳托利亚)波罗的-斯拉夫日耳曼亚美尼亚罗曼阿尔巴尼亚凯尔特希腊\n这些语系及其下位层级是根据什么标准什么程序找出的?本课第一单元——历史比较法将回答\n第二讲历史比较法(上):谱系的发现和原始语构拟(教材第四章)35\n2.0谱系树与历史比较法总览2.1确定同源成分2.2确定对应规则2.3确定先后次序2.4重建原始语(音类重建、音值重建)2.5历史比较法的理论依据和总的方法原则2.6历史比较法的成效与局限36\n2.0谱系树与历史比较法总览定位根据语言相似性而对语言进行分类有三种方法发生学分类——基于历史同源关系——谱系树地域分类——基于接触趋同关系——语言联盟类型分类——基于人类生理、思维共性的共时同构性——普遍特征,类型学参数和取值★37\n语言发生学理论的类比模型是谱系树。它也是历史比较法的语言演变模型。谱系树所表示的语言演化方式是:世界上多种多样的语言是从数量不多的几种语言发展而来的。早期的一种语言由于地域上的扩张、人口的增多和流动等原因而多次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从而形成从一个共同的根上生出来的多层级的分叉。现代的各种语言就是谱系树上最低层的分叉。38\n即,属于发生学的历史比较法把语言的演变(发展)看做是一个语言在时间轴上不断分化的过程,同时分布到了不同空间地域上。39\n┆┆┆┆┆┆时间地域空间40\n谱系树以由一个根而在时间-空间上不断分叉的树类比语言在时间的历程中不断分化,分化到了不同地域空间。41\n每个分叉的节点语与其下级的分叉语是“母女”关系节点语叫做下级分叉语的“祖语”或“母语”同属一个节点的各个语言是“姊妹语言”由此语言同源关系的远近就可以以血缘的谱系的亲疏来类比了,高两层的语言是“祖孙”关系,跨支的语言是“表姊妹”关系等等。但语言的亲疏与谱系也不是完全相同:下一辈与上一辈只有母系单亲的关系42\n历史比较法要解决的是与谱系树有关的理论问题:如何确定语言的同源关系哪些语言是一棵树上的语言?哪些语言不是一棵树上的语言?如何确定同源语言同源关系上的亲疏同一棵树上的语言在谱系树上的等级位置如何?如何重建已消失的各个层级上的祖语根据有证语言(活的或文献的)材料透视没有文献记录的已消失语言的情况是怎样的?43\n历史比较法所用的材料谱系树上不同地域上隔离分布的活语言或文献语言(有证语言)包括①最低层的现代或活语言或方言②某个节点的某文献语言方言与亲属语言对于历史比较法来说具有相同的性质。本课不做特别的区分。44\n有证据的语言(有证语言)现在仍然在使用的活语言只保留在书面文献中的历史语言原始语利用有证据的语言根据历史比较法重建出来的语言历史比较法是一种以有证据状态推导出无证据状态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功效是得出比已有证据更古老时期的语言状况。如比较梵语、拉丁语、希腊语的文献,以得出更早期的没有文献记载时期的语言情况。45\n注意“祖语/母语”与“原始语”的不同祖语/母语取决于在谱系树上的位置:每个节点相对于下面的分支而言都是它们的祖语/母语,分支相对于上级节点都是它们的后代语。原始语取决是否“有证”:凡没有文献证据、不是正在使用的活语言,而是利用有共时地域差别的有证材料、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工作程序重建出来的语言叫做“原始语”。原始语可能有深浅不同的历史深度。46\n历史比较法总的方法论原则共时的空间差异反映历时演变的不同阶段也即地域上后代语的差异反映祖语在时间上的分化恩格斯称为“科学的方法”47\n为什么共时差异可以反映历时演变的阶段呢?取决于这些共时差异是“同源要素”的差异揭示“同源要素”的差异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历史比较法成为科学方法的关键总之,这些有同源关系的语言一定要有反映同源关系的共同基因(同源相似)也一定要有后来的分化(差异)48\n历史比较法具体的工作方法和程序1.如何发现和确定同源成分2.如何确定同源语的对应关系和对应条件3.如何确定各个语言所处发展阶段的先后4.如何重建原始语(音类、音值)以上四步程序中,1、2、要在3、4之前进行,而1与2之间、3与4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操作上并不一定有先后的次序。49\n下面先不评说历史比较法和谱系树的这种对语言发展的总看法的优劣,也先不详细讨论它们更深层的理论公设,而是先介绍历史比较法的具体工作程序。我们认为,只有先弄清楚了它具体是怎么工作的,才谈得到解释它更深层的理论公设,及它的优劣与得失。50\n2.1确定同源成分2.1.1哪些是同源成分同源成分才是可供历史比较法工作的素材要剔除语言间的偶然的相似普遍性的相似(类型学相似)借用的相似(接触相似)鉴别出历史同源的相似(发生学的相似)51\n任务:剔除偶然相似、普遍相似和借用相似确定同源相似的成分哪些是语言中的同源相似?(类似基因)同源成分具有历史同一性但外形可能并不相似(如蚕、蛹、蛾)如何确定?52\n1、必须是特殊性的相似梅耶(1924/1997:4)“长生水”的故事各民族有关长生水的故事是否同源?欧洲各地的长生水故事是同源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源分析※求长生水(不能证明故事同源):各民族共同的愿望,由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和思维决定★大木桶、假未婚妻(可以用来证明故事同源):大木桶、假未婚妻是与长生没有必然联系的特殊性要素普遍性要素无法证明同源,只有特殊性要素可证同源。53\n具体说来,同源成分应该是⑴没有理据的成分(也即特殊性的)如果没有理据,不是同一个祖先的不同语言一般没有可能同时选择它。⑵选择的可能很多的成分选择可能多,出于偶然性而出现相似的可能就小。⑶反映人类早期生活的成分。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剔除借用。⑷较稳定的、具有系统性的成分。排除偶然或借用的另一保证⑴⑵为排除偶然性,⑶排除借用,⑷两者54\n反过来说,如下性质的成分不能用来确定语言的同源关系:※⑴有理据的成分※⑵选择可能极少的成分※⑶表示人类较晚期社会生活的词汇※⑷变化太快的成分。55\n⑴有理据可言的成分,⑵选择可能极少的成分,是相关的,有理据往往选择可能少。如语法的一些类型学特点往往是有理据而选择可能少的。句法成分的次序是SVO还是SOV,定语的排列次序是从大类到小类还是从小类到大类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即选择哪些语素和组合方式)往往是有理据可言的,选择很少。因此,语法类型的相同可以是同源造成的,但也同样很可能是由于人类思维的普遍性造成的。56\n元音音位系统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是由人的生理特点和记忆特点决定的,因而也是选择可能很少的。所以⑴有理据、⑵选择少,可以可合并为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要素不能作为确定同源的标准。它们都属于梅耶所说的人类普遍希望长生不老的那一类。57\n⑶人类社会较后期出现的词汇当然不可能是共同祖语中已经存在的成分⑷变化太快的成分如一般词汇和词汇的具体音值。那么,到底哪些成分是同源相似的成分呢?⑴无理据的⑵可多选的⑶人类早期生活的⑷稳定成系统的58\n确定同源的根据:核心词根和形态的语音对应性⑴没有理据⑵选择的可能很多⑶反映人类早期生活⑷较稳定、具有系统性★59\n同源的根据①基本核心词汇中的单个词根有语音对应关系②形态变化有语音对应关系核心词根是反映人类早期生活的成分,它们在语言中不断使用,又有很强的合成新词的能力。因此①不太容易借用。②比较稳定。③基本词汇的词根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音和义的结合关系是任意的没有理据的。(注意:单个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历史比较法得以成立的基本背景理论之一)60\n形态变化更是语言中比较稳定的部分。形态有理据的一面:不少生物有性别之分,所以名词有阴阳中三性;事物可以计量,所以名词有单复数的区别等等。形态没有理据的一面:某个形态具体选择哪个音来表示如果离得很远的语言中正好都有单复数、性、七格的区别,特别是复数都与-m的词尾有关,第三人称单数阳性的主格都与宾格形式相同,就是很特殊的事实了,属于取长生水与大木桶式特殊联系,可用做语言同源的证据61\n语音对应关系系统性与稳定性:词根和形态变化的同音类聚关系是系统性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语音的音值容易变化、不稳定,因此不同语言的基本词汇词根的音值和形态变化的具体音值可能很不相同,但同音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无理据性: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根义、形态义选择什么样的语音形式是没有理据的。62\n2.1.2语音对应语音对应历史比较法最核心的概念判断语音对应关系,先要排除那些模拟自然的语音形式。如象声词、感叹词。这些词的形式与词义有自然的联系,没有历史联系的语言也可能相似。这是人类思维的普遍性造成的。63\n语音对应关系与音义都有关系某个语言中彼此有同音关系的一组词根在另一个语言也是彼此有同音关系的一组我们称之为“语素音形的同音类聚关系相同”,具体到汉语就是“字音的同音类聚关系相同”。语音对应≠语音音值相同★64\n语音对应规律:一般人学方言——从母语出发类推例词普通话山东济南话山东聊城55-55-35-35213-213-42-42山西平遥55-55-35-35213-213-42-42江苏盐城55-55-35-35213-213-42-42湖南株州35-35-55-5542-42-213-213河南开封35-35-55-5542-42-213-213213-213-42-42213-213-42-4242-42-213-21342-42-213-21365\n语音对应北京话与济南话没有一个字的调值相同,但却有非常规则的语音对应:北京话55213济南北京55调{山东西江苏株州昆安…}济南213调{山东西江苏株州昆安…}★66\n语音相似北京话55≈44济南北京话214≈213济南北京55山东西江苏株洲开封……济南44古纸口手老苦五……北京35聊城平遥明湖南河南盐城……济南213山东西江苏株洲开封……音值相同或相似,字义完全无关,不是语音对应★67\n北京话的55调值的这一调类对应济南话的213调值的这一调类,北京话的35对应济南话的42。也就是说,北京话的55调的字形成一个集合,该集合的字具有同调关系,可叫做同调字的集合。济南话的213调的字也形成一个同调字的集合。对比两个集合就可以发现两个集合间有整齐的对应关系,北京话55调集合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在济南话的213调的集合中找到同样的成员。两个集合成员相同,成员间的关系——同调,也相同。这就叫做类的对应。68\n如果两地有个别语素的调值相同,也许是借用的,调值不同但成类的对应可排除借用的可能。“山东西江苏株州开封昆安”在语义上没有理由一定要读什么调值,在北京、济南的调值不同也证明了它们读什么调值与意义没有本质性的联系,是任意的。既然是任意的,北京话中它们同调,济南话中也同调就是很特殊的了,只能解释为有历史联系:过去曾是一个言语社团的语言,在这一共同语中,这些字同调;后来两方言分化发展,调值有了不同,但调类的关系没有变化。69\n在同源关系的判定中值是否相同不是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有“类聚的对应”。这不单纯是语音层面的问题,它涉及到音义结合体:有意义的语素或字,它们的同音关系的分类是否对应。当然它们的意义相同是历史上祖语时期的相同,后来也可能、甚至是多半有了分化。70\n也即,对于同源关系的判定来说,重要的不是两个语言或方言是否有相同的调型、声母或韵母,而是每个声调、声母、韵母辖有哪些音义结合体是否相同。有相同的声母韵母、有相同的元音辅音,可能是类型学的偶然相似,也可能是同一区域的语言长期接触而形成的,而语言的同源则表现为音义结合体的同音分合关系相同,具体到汉语就是字音声韵调的分合关系相同。讨论类型学或地区联盟的分类,可以只看音值上相同或相近,讨论同源必须看同音字的类聚是否相同,同声的、同调的、同韵字的类聚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否有其他的语音条件,等等。71\n再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汉语的“二”⒈而二耳儿饵尔贰洱迩珥铒鸸鲕佴二耳儿北京ÔÔÔ苏州(白)¤i¤i¤i厦门(白)lilili72\n北京话的“二”为Ô,而南方一些方言为¤i(苏州)、li(厦门),表面看语音话不相似。有没有可能北京话是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或者绍兴话是百越语的遗留呢?请注意,北京读Ô的其他口语字在这些方言有类的对应:苏州“儿、耳”都为¤i,厦门“儿、耳”都为li。北京读Ô的字很少,只有:“而二耳儿饵尔贰洱迩珥铒鸸鲕佴”,其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只有“儿二耳”,这几个字南方都有个与鼻音有关的声母,这绝不可能是偶然的,是一种有规则的语音对应。73\n词根的这种同调、同声、同韵的语音对应关系是没有道理可言的,符合无理据的要求。是一种选择性很多的特殊性的事实,可以排除偶然性和普遍性的原因。假设两语言都有20个声母,两语言有一个意义相同的词根刚好选择了同一个声母,偶然相似的几率是多少?1/20*1/20=1/400两个词根刚好选择了相同的声母,几率是1/400*1/400=1/1600三个词根刚好选择了相同的声母,几率是多少?可见一系列词根的声母相同这种相似性,可以排除偶然相似或普遍性相似的原因。74\n印欧语的“二”是历史比较法的著名例证(梅耶1924/1992)梵语希腊语拉丁语阿尔明尼亚语二d(u)vādyoduoerku怕dwi-erki-长久dwārónerkar(长)75\n仅看“二”,梵语、希腊语、拉丁语的对应是明显的,但阿尔明尼亚与和其他语言的对应就不明显了。erku和拉丁语的duo语音一点也不形似,但“怕”和“长久”表明它们是对应的。虽然只有几个词,但印欧语以*dw-,duw-开头的词本来就很少,就好象北京话Ô的字本来就少一样。在为数不多的词中的常用词大多有对应,,就可以使我们认为它们有同源关系。当然,这种语音差异还应该能从音理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对应才能最后确定下来。这还需要下面的几个步骤。76\n语音对应可以在语音上不相似,但不是说一定要不相似。语音相似的当然也可以形成语音对应,特别是同源关系比较近的语言和方言中。比如国外历史语言学教科书上常举的英语的元音aw与日尔曼语族其语言对应的情况。77\n英语的元音aw与日尔曼语族其它语言的对应英荷兰丹麦瑞典德房子hawshOçshu:/shu:shaws田鼠mawsmOçsmu:/smu:smaws虱子lawslOçslu:/slu:slaws出去awtOçsu:/u:taws棕色brawnbrOçsbru:/nbru:nbrawn元音aw:Oç:u:/:u::aw78\n总之语音对应不等于语音相似语音音值的变化比较快,而语音对应关系却较少变化,即使发生变化也是有规律、有语音条件的。语音对应关系符合稳定性、系统性的要求。同时,因为语言的最小符号——语素创制时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没有理据的,所以不同语言词根的这种同音类聚关系也是没有理据可言的。这种音义创制时就确定下来的、音义结合关系,及其由此而决定的词根同音类聚关系,没有理据而又具稳定性与系统性,是判定同源关系的依据。79\n2.2确定对应规则(对应条件)对应规则主要是要说明A语言的某个音在什么语音条件下对应于B语言的另一个音。确定同源成分时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对应规则,无论是北京和济南话的阴平和阳平,北京苏州的“二耳儿”,日耳曼语的“房子、田鼠、虱子”等词根的元音等,但这都是最简单的一类对一类的对应。★80\n同源语的语音对应大多不是一对一的对应,而是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复杂对应。需鉴别:复杂对应?混乱的无对应?是否有语音对应条件有语音条件的复杂对应,是同源语的表现混乱的无对应,是非同源语的表现语言间语音复杂对应(即对应条件)的确立,对于最终确定语言的同源及同源语中哪些是同源成分,至关重要所以,“确定同源成分”与“确定对应规则”其实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有先后关系的步骤。81\n注意:对应的出发点区分“有对应条件”和“无对应条件”例1二耳儿腻泥北京ÔÔÔnini苏州(白)¤i¤i¤i¤i¤i82\n二耳儿腻泥北京ÔÔÔnini苏州(白)¤i¤i¤i¤i¤i以北京为比较起点北京→苏州(例字)Ô全部¤i(二耳儿腻泥)ni全部二对一的有条件对应以苏州为比较起点苏州→北京(例字)¤i部分Ô(二耳儿)部分ni(腻泥)一对二的无条件对应★83\n2.3确定先后次序在一对多的对应中如果对应没有语音的条件那么多个音类的是较早期的阶段一个音类的是较后期的阶段(历时发生了合流变化)★84\n以“一”为比较起点苏州→北京(例字)¤i部分Ô(二耳儿)部分ni(腻泥)一对二的无条件对应无条件的一对多,则多(北京的分为两类字音)反映更古老的阶段。两两对应中,对应方向和对应条件非常重要85\n反过来,在一对多的对应中,如果对应是有条件的,那么一个音类的是较早期的阶段,多个音类的是较后期的阶段。(历时的有条件分化音变)肝杆竿干间奸艰/肩坚官观/关倦眷广州knkan/kinkun/kuankin北京kantþiankuantþyan广州北京k后元音前k(开合)非后元音前tþ(齐撮)广州的一个声母按一定的语音条件对应北京的两个声母有条件的一对多,一反映更古老的阶段:广州k更古老86\n对应规则(更复杂的对应)与历时先后肝杆竿干间奸艰/肩坚官观/关倦眷箭煎贱广州knkan/kinkun/kuankintSin北京kantþiankuantþyantþian广州北京kktþtS北京广州ktþtS部分齐撮部分齐撮无条件的一对多,多更古老87\n肝杆间/肩官/关倦眷箭贱毡战支/资赞广州knkan/kinkun/kuankintSintSintSitSan北京kantþiankuantþyantþian/s更复杂的情况广州北京kktþtS北京广州kktþtS后元音前非后元音前除i的前元音前i和中后元音前部分i和其他元音前开合部分齐撮部分齐撮开合开合总之,广州的k辖“肝杆间肩官关倦眷”比较古老,而北京的声母“毡战≠箭贱”、“支≠资”更古老。88\n平列式对应——最小对应组/最小公共同音组肝杆间/肩官/关倦眷箭贱毡战支/资赞广州knkan/kinkun/kuankintSintSintSitSan北京kantþiankuantþyantþian/广州—北京例字条件(北京)k—k肝杆竿干官观关开合k—tþ间奸艰肩坚倦眷部分齐撮tS—tþ箭煎贱部分齐撮tS—赞资开合tS—毡战支开合有条件、互补有条件、互补89\n平列式的好处:1、避免为了观察一对多而不断改换观察点2、有利于一次同时对比多个方言(稍后讲)3、依然可以根据分布的是否有语音条件来判断方言语音分类所处的阶段早晚:多个最小对应组如果是按语音条件互补分布的则:早期是同一音类分为多个不同音类的方言是后来的分化90\n课堂练习1改换出发点按一对多式找出如下对应有无共时条件北京诸城例字213西支师遮家虾些拖搓波靴44吸汁湿蛰夹瞎接脱撮拨缺说挖214喜纸屎者假姐妥簸短女手…北京诸城例字213西5544吸诸城北京例字55吸44213喜北京同调诸城同调????北京同调诸城同调91\n练习1答案北京诸城55213西支师遮家虾些拖搓波靴44吸汁湿蛰夹瞎接脱撮拨缺214喜纸屎者假姐妥簸短女手大部分大部分小部分小部分①北京55调对应诸城的213、44两调,是无条件对应②诸城44调对应北京的55、214两调,也是无条件对应③“西/吸”不同调反映早期,“吸/喜”不同调反映早期④∴“西/吸/喜”早期是三种调类。全部全部92\n练习2:按平列式最小对应组处理上述材料北京—诸城55—213西支师遮家虾些拖搓波靴…(大部分)55—44吸汁湿蛰夹瞎接脱撮拨缺说挖(小部分)214—44喜纸屎者假姐妥簸短女手…(大部分)三组均不形成按语音条件的互补分布∴分三组更为古老93\n2.4拟构原始形式2.4.1拟测原始音类及辖字2.4.2拟测各原始音类的音值94\n2.4.1拟测原始音类及辖字原始语的拟测分音类的拟测和音值的拟测音类的拟测和确定对应条件与确定演变阶段先后的道理相同。即:方言两两比较中有条件的一对多,则原始音类为一类无条件的一对多,则原始音类为多类但为了原始音类拟测得更准确,最好比较尽可能多的后代语。这样,两两成对的比较很麻烦。因此,拟测原始语的音类一般采取多方言平列式比较。95\n平列式比较的第一个重点任务是找出最小对应组也叫最小同音类字组先找出所比较后代语中音类相同关系的最小的类即从分不从合:如两个字的某个音类(如声母)在A方言中不同音就先把它分为不同的音类,另外两个字声母在B方言中不同音,也先把它们分为不同的音类。这样我们就把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转化为了平列的若干个简单的对应,形成若干对应类。96\n平列式比较的第二第三个重点任务分别是找出最小对应组的对应条件的对立/互补对立的最小对应组原始语中独立音类互补的最小对应组原始语中可合并音类哪些合并还需参考音理和系统性97\n广州—北京:k--k(肝官关)开合k--tþ(间肩倦)部分齐撮t--tþ(煎剪箭)部分齐撮t--ts(资紫赞)和开合t--t(毡展支)和开合广州in等声母1声母2声母3广州in等98\n[韵母条件]广州—北京(例字)[韵母四呼][uon…]k–k(肝官关)[开合]①[iyeOa]k-tþ(间肩倦)[齐撮]①[Eiin¿N…y]tS-tþ(煎剪箭)[齐撮]②[anUN…y]tS–ts(资紫赞))[开合]②[an/im¿N…]tS--t(毡展支)[开合]③99\n这种先寻找最小对应组/最小同音类组,平列开,再观察分布条件的对立互补的方法可以在多个方言间一次进行。比如唇塞音声母在北京、绍兴、客家/晋南、晋中/荣城、吕梁的分类情况可归纳为下表:平/上/去/入北京绍兴客家晋中吕梁波搬/补饼/布变/百八ppppp坡抛/普捧/铺片/撇拍pHpHpHpHpH婆皮盘平pHbpHppH部抱鳔瓣并/步败病pbpHpp拔薄白pbpHppH100\n得出最小对应组/最小同音类组的具体步骤:⑴列出所研究的各个方言的各个音类的辖字⑵按有一个方言能分开就分的原则,找出最小同音类组。包搬|补饼|布变|百八|部瓣|步病|拔白|婆盘|抛潘|普捧|铺片|撇拍同音字组①同音字组②同音字组③同音字组④同音字组⑤北京ppH客家ppH晋中ppH吕梁ppH101\n找出最小对应组/最小同音类组后可看出:⑴每个最小对应组有自己独特的对应链⑵最小对应组所辖的字在任何方言中所考察的音类都相同包搬|补饼|布变|百八|部瓣|步病|拔白|婆盘|抛潘|普捧|铺片|撇拍p–p–p–pp-p-p-pp–p–p–pp–p–p–pp–p–p–p北京ppH客家ppH晋中ppH吕梁ppH102\n⑶各组是否按一定的语音条件而互补分布?如是对立,则原始语必须单立音类。原始声母1原始声母2第一和最末两组在相同的声调中对立分布:波搬|补饼|布变|百八p-p-p-p坡抛|普捧|铺片|撇拍pH-pH-pH-pH103\n⑶各组是否按一定的语音条件互补分布?如是互补,则原始语可以并为一个音类。中间三组的声调互补,原始语归并为一个声母:pH—pH—p—pH婆盘(限浊平)—pH—p—p部瓣/步病(限浊上去)p—pH—p—pH拔白(限浊入)互补分布中间三组并为一个声母——原始语声母3104\n总结最小对应组最小同音字组北京-客家-晋中-吕梁例字声调p-p-p-p波|补饼|布变|百八平上去入pH-pH-pH-pH坡抛|普捧|铺片|撇拍平上去入pH—pH—p—pH婆盘平平—pH—p—p部瓣|步病上去p—pH—p—pH拔白入123原始声母类105\n2.4.2拟测原始语各音类的音值⑴所拟音值要能够解释后代语⑵要符合普遍音理⑶如有古音材料,要符合⑷最好按亲属关系的亲疏分层拟测106\n⑴所拟音值要能够解释后代语的演变最小对应组北京-客家-晋中-吕梁声调原始声类原始音值p-p-p-p平上去入声母1pH-pH-pH-pH平上去入声母2pH—pH—p—pH平—pH—p—p上去声母3p—pH—p—pH入***p*pH*b?*bH?107\n⑵要符合普遍音理要符合类型学研究的普遍音理。比如,一个语言有三个同部位塞音的,第三个一般是浊塞音,即一浊对两清。一浊对两清的“一浊”,一般没有送气对立所以,“婆白”等拟为*b更合理。108\n⑴所拟音值要能够解释所有后代语前面的例子只是为讲解拟测程序其实只要在所比较的方言中加上绍兴话的例子平/上/去/入北京绍兴客家晋中吕梁波搬/补饼/布变/百八ppppp坡抛/普捧/铺片/撇拍pHpHpHpHpH婆皮盘平pHbpHppH部抱鳔瓣并/步败病pbpHpp拔薄白pbpHppH109\n⑵要符合普遍音理普遍音理对演变的制约大致可分为组合和聚合两个方向。组合方向:同化弱化为主异化较少见同化就是相邻的音在一个或几个特征上变得相同。常见的如舌根音或舌尖音声母在前高元音前的腭化,低元音在高元音后的高化,非圆唇音在圆唇音后的圆唇化,复元音音的单元音化,fu→hu或hu→fu等等。110\n弱化如辅音清塞→浊塞→擦→流→半元音的变化;辅音在词末位置由口腔有闭塞的辅音弱化为鼻化元音,再变为口元音;在多音节语言中词中位置在两个元音间最容易发生此种变化。再比如轻读音节的元音央化,或一律用该语言最常用的元音,如a。还有词末轻读音节中成分的脱落等等。因而在原始语的拟测中如果是分化式的变化,即有条件的一对多的对应,则原始音值的拟测应符合后代语形式是原始语形式从组合的方向获得了对应条件的某些语音特征的原则,因为,共时的对应条件实际上就是历史演变的分化条件。111\n语音演变在聚合上的规律体现为,受音位系统平行对称性的制约,语音变化往往是具有同一特征的聚合群发生平行的变化。而且一次只变化一个特征。常见的如bdg要清化都清化,ttH要变不卷舌就都不卷舌等。如b清化后变为p或pH,部位不变。常见的还有前后元音平行高化,最高的复化所拟测的原始形式与每个后代语形式都最好有一些语音特征相同,同时在拟测的各个音类间要有平行性。112\n综合以上两条,在许多后代语中存在且不能用组合方向的语音条件解释的特征一般是原始形式的音值特点,只在部分后代语中存在且可以从组合方向的语音条件解释的特征是后起的特征。113\n仍以北京与广州的k与tþ为例。广州的k与北京的tþ的对应条件为iyeOa等非后元音,以这样的条件直接变为tþ是不合音理的,绝大多数语言都有ka的配合,舌根音与低元音相配并不困难。如果增加一些后代语,就可以看出这种演变还有几个中介的演变阶段,k→tþ的演变不仅需要后面是前元音,而且还需要高元音。114\n例字广州梅县韶山北京基keikicitþi欺heikhichitþhi旗khikhiïitþhi希heihiCiþi115\n在许多后代语中存在且不能用组合方向的语音条件解释的特征一般是原始语形式的,只在部分后代语中存在且可以从组合方向的语音条件解释的特征是后起的特征。‘温暖’塔基克阿美尼亚梵希腊拉丁德garmermgharmahthermosformusWarm*ghwermos116\n雅科布逊:“语言科学方面的丰富经验已容许我们发现一些永恒现象,这些现象很难说只有近似的价值。”如①音节不以元音开头或者音节不以辅音收尾的语言是有的,但是音节不以辅音开头或者音节不以元音收尾的语言是没有的;②没有擦音的语言是有的,但没有塞音的语言是没有的;③有塞音和塞擦音的对立而没有擦音的语言是没有的;④前元音唇化而后元音不唇化的语言没有;⑤有清浊对立和送气不送气的对立而没有h的语言是没有的;⑥有送气浊塞音而没有送气清塞音的语言是没有的。雅科布逊由此而指出,印欧原始语拟测的塞音拟测为清不送气/浊不送气/浊送气三类是不符合类型学发现的普遍音理的。类型学的研究成果也已成为普遍音理的一部分。117\n2.5历史比较法的理论依据和总原则背景理论依据①单个语言符号创制时音义结合的任意性②语音演变的规律性③语音演变的不平衡性总原则后代语共时的差异反映原始语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共时的空间的差异反映历时的次序(简)118\n2.6历史比较法的成效与局限成效:①延长语言的历史在中观(数百年)的时间范围内颇有效②揭示不真实的文学语言掩饰下历史演变的真面目③补充书面文献所不能反映的演变的具体过程119\n局限:①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②无法重确定后代语方向不一致但都合音理的音变过程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⑤无法处理无条件分化的音变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120\n局限①不能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如现代方言中没有保留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没有“堵/猪/煮”三字声母相同的……121\n②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方向不同但均合音理的变化过程答达托磕渴壳叶揭学广州apatkptkipitk梅县apatkktkapiatk厦门apatkapuatakapia//iEko//ak潮州apako/apua/aki«pia//iko//ak南昌atatkk/ttkiEtiEtk苏州a/a/o/F/O/o/iI/iI/o/太原a/a/ua/a/a/a/ie/ie/ie/长沙aàaàoàoàoàoàieàieàioà北京ÛaÛaÚuoÚFÜFÛFieÞÚieÛye⑴⑵⑶⑷⑸⑹122\n潮州、厦门pptkk//南昌pttkk苏州、长沙、北京的三组合并是哪两组先合?123\n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只能确定演变相对阶段的先后如可以肯定在广州的k与北京的tþ的对应中,广州是较古的阶段,还可以肯定北方话先发生了“鸡”“间”类字变为齐齿呼的音变,然后“鸡”“间”类字和其他齐撮呼字一起发生了腭化音变;但不能确定“鸡、间”等字在北方话中变为齐齿呼和齐撮呼前舌根声母腭化的具体时间。124\n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如“温暖”的词首辅音的原始形式的圆唇成分究竟是与舌根成分同时发出还是相继发出。这一问题随着普遍音理研究的深入有希望部分解决。125\n⑤没有考虑到无条件分化的可能(如北京话清入字的演变)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这种无条件分化是方言混杂的结果。也就是说,历史比较法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有失效的可能。126\n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文白异读127\n语言分化式的演变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因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也不能只用历史比较法一种方法。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来说,我们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不学习、了解、运用历史比较法,仍单纯地使用排比历史文献材料的方法研究汉语史,这样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前面所说的不能反映历史演变真面目的缺陷。二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历史比较法,不考虑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料,不考虑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和历代共通语的影响。这两种倾向在汉语研究中都有反映。128\n第一种倾向在国内汉语史的研究中比较严重,汉语史的研究成果大体上还只能反映书面语演变的轨迹,至于这些书面语反映的变化是基础方言的更替还是一种方言的发展则未加注意。每个朝代有几种重要的方言,每个方言的特点是什么,汉语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演变,这些演变首先在哪个方言发生,波及到了哪些方言,未波及到哪些方言,都还搞不清楚。这当然跟汉语使用不单纯表音的方块字有关,但汉语史的研究中还没有很好地利用方言、外语借词和对音材料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为各个大的方言分别拟测共同的原始语,再观察这些原始语的特点,拟测更早的原始语,无疑是细化汉语史的研究,揭示各大方言形成的时间和后来的演变所必须的一步,但这种工作还没有开展。129\n第二种倾向在美国普林斯顿学派对汉语的研究中表现得最明显,代表人物是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罗杰瑞。他研究建立了原始闽语,完全依据无条件的一对多则多为原始的分类的原则,把原始闽语的塞音声母分为清送气/清不送气/浊送气/浊不送气/清弱化/浊弱化六套。这一结果中国学者多认为是完全没有考虑到邻近吴语的影响,有许多不合理之处。130\n第三讲历史比较法(中):规律与例外(教材第五章)\n历史比较法的具体工作程序★确定同源成分★★确定对应规则确定先后次序重建原始语(音类重建、音值重建)(核心词根和形态的语音对应)(有条件/无条件的一对多、平列式)\n语音对应和确定对应规则是最重要的:1、有语音对应和对应规则才能最终确定同源成分;2、确定了对应规则,才能确定后代语演变阶段的先后,才能得出原始语的音类及辖字。\n语音对应≠语音相似北京话55213济南北京55调{山东西江苏株州昆安……}济南213调{山东西江苏株州昆安……}★语音对应例二耳儿北京ÔÔÔ苏州(白)¤i¤i¤i\n语音相似北京话55≈44济南北京话214≈213济南北京55山东西江苏株洲开封……济南44古纸口手老苦五……北京35聊城平遥明湖南河南盐城……济南213山东西江苏株洲开封……音值相同或相似的,不是相同的字(音义结合体)的对应。★\n复习和补充上一讲最小对应组/最小同音类组的表如何得出?具体步骤:⑴列出所研究的各个方言的各个音类的辖字⑵按有一个方言能分就分开的原则,找出最小同音类组。包搬|补饼|布变|百八|部瓣|步病|拔白|婆盘|抛潘|普捧|铺片|撇拍同音字组①同音字组②同音字组③同音字组④同音字组⑤北京ppH客家ppH晋中ppH吕梁ppH\n复习上一讲历史比较法的理论依据和总原则背景理论依据①单个语言符号创制时音义结合的任意性②语音演变的规律性★③语音演变的不平衡性总原则后代语共时差异反映原始语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共时的空间的差异反映历时的次序(简)\n5.1语音对应规则和语音演变规律5.2格里木定律和历时比较法的雏形5.3格里木定律三条例外的解释和历时比较法的改进5.4“音变规律无例外”和青年语法学派的音变理论5.5类推和借用★★\n5.1语音对应规则和语音演变规律历史比较法的几个步骤都与对应规则有关:找出对应规则,同源成分才能最后确定找出对应规则,才能分析发展阶段的先后找出对应规则,才能分析原始语的音类和音值\n从共时和历时的关系看共时的若干亲属语言或方言对应的规则性反映了历时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即亲属语言与方言间共时整齐的语音对应(差异)反映了同一祖语后代的语音从前一阶段到后一阶段有规律的变化\n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表现在在语音条件相同的组合条件下同一区别特征的聚合群在历时音变中要变一起变一起发生方向相同的变化(注意组合、聚合两个方面的制约)即相同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n语音演变的不平衡性语音演变只是一种可能的变化不是必然的变化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的制约因此,严格地说语音演变规律应是:相同语音条件的音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要变一起变\n比如共时广州北京k后元音前k(开合)肝杆竿干/官观/关非后元音前tþ(齐撮)间奸艰/肩坚/倦眷反映历时北京古北京今k后元音前k(开合)肝杆竿干/官观/关非后元音前tþ(齐撮)间奸艰/肩坚/倦眷\n总之,亲属语共时语音有对应反映同一语言历史语音演变有规律利用现代语共时的语音对应研究语音历史演变的具体轨迹和普遍规律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语言史的基本途径亲属语语音的对应性与语音演变的规律性是同一现象的共时、历时的两种反映。\n“语音演变无例外”是历时比较法的基本前提假设之一,是恩格斯认为历史比较法使语言学第一次成为科学的基本保证。历史比较法的建立就依赖于这一观念的建立,它曾经过几代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语言学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主要是印欧语学者)。历时比较法与音变规律的研究是同步发展的,要了解历时比较法,不能不了解印欧语学者建立语音演变规律着一观念的艰苦历程。所以教材专立一章来介绍这一问题。\n5.2格里木定律和历史比较法的雏形建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的观念与日耳曼语族的辅音转移律的发现有关,所谓日耳曼辅音转移律是日耳曼语族辅音发生的一次大的变化,正是由于日耳曼语族发生了这一辅音变化而印欧语其他语族没有发生,这使得日耳曼与从原始印欧语中分化出来。日耳曼辅音转移律又称“格里木定律”\n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最早发现北欧诸日耳曼语与希腊、拉丁语在核心词根和形态方面有整对应关系,归纳出一些字母转移规则,并提出一个语言最主要、最具体的、最不可少的基础词汇有语音对应并且形态系统也有相应的特点则可以确定它们为同源语言的观念。但他的工作不够严密,不够系统:没有剔除一些偶然的相似和借用(因而混入了许多不规则的对应),没有注意同一聚合群应该有平行的变化(因而放过了一些量少而规则的对应);因此他虽然发现了日耳曼语跟希腊、拉丁有语音对应,但没有找出准确的对应规则和条件。历史比较法研究成就最大的\n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是德国语言学家格里木(JacobGrimm)《德语语法》(1882)该书在拉斯克工作的基础上缩小规模,具体讨论日耳曼语与希腊-拉丁、梵语的辅音对应,增添了许多例证,剔除了借用和例外,使得对应显示出了极大的规则性。这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称“格里木定律”。格里木定律(Grimm’sLaw)\n格里木定律(Grimm’sLaw)使音变规律性的概念首次在学者的思想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历史比较法走上了科学的道路\n格里木定律主要涉及三套阻塞音的变化清塞音(ptk):Ttenues浊塞音(bdg):Mmediae气音(音值?):Aaspiratae梵语bhdhgh希腊语phthkh拉丁语fTh?*bh*dh*gh?*ph*th*kh\n从原始印欧语到原始日耳曼语这三套音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循环原始印欧语原始日耳曼语T>AM>TA>M\n这种循环关系可用下图表示TMA拉链从原始印欧语到原始日耳曼语123\nT>A拉丁英语*p>fpesfoot脚paterfather父亲piscisfish鱼*t>Ttrēsthree三tenuisthin薄tacēte[θahan]安静(哥特)*k>hcentumhundred百caputhead头cornūhorn角清塞音>气音(英语的擦音)\n2.M>T拉丁希腊英语*b>p[′kennabis]hemp麻*d>tduotwo二denstooth牙edereeat吃*g>kgrānumcorn谷粒genuskin亲属ageracre英亩浊塞音>清塞音\n3.A>M拉丁希腊梵语英语唇A>bferō[′phero:][′bhata:mi]bear携带/忍受frāter[′phra:te:r][bhra:ta:]brother兄弟齿A>dfēcī[′the:so:][′a-dha:t]do做[′methu][′madhu]mead蜂蜜酒牙A>g[hā′sah]goose鹅vehit[′vahati]wegan(OE)运输hostisgiest(OE)客人guest气音>浊塞音\n格里木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他在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了上述对应规律,但是也发现不少与上述对应规律例外的现象。因此,他说日耳曼辅音转移规律有例外。任何语音规律都有例外这也是当时学者的普遍看法。\n格里木时期建立起了严格的、系统的、语音对应规则的观念比起原来的只看整体词形的相似前进了一大步已经认识到语音演变是有规律的特别是同一聚合群的成员有相同的变化但仍认为对应有例外。也就是说,仍认为演变是一种大致的趋向,不像机械定律那么严格。这一点在后来又有了本质的进展。后来的进展是由格里木定律三组例外的圆满解释而带来的。\n5.3格里木定律三组例外的解释和历史比较法的改进三组例外:多数规律少数例外⒈*T-A*T-T⒉*A-MM/T-M⒊*T-A*T-M\n多数规律少数例外⒈*T-A*T-T⒉*A-MM/T-M⒊*T-A*T-M例外一、三反映了原始印欧语的*T组辅音在日耳曼语中有条件的分化、后期演变例外二反映了原始印欧语的*A组辅音后来在梵语和希腊语中有条件的分化。三组都有严格的语音条件,其实都不是例外\n例外一发现人C.Lottner罗德纳与格里木定律(1822)同时语音条件*T→(p,t,k)T/[-浊]___(如拉丁captus:哥特hafts中的*T(p,t,k)→A/其他(如拉丁captus:哥特hafts中的时间地点:原始印欧语到日耳曼语,其他语族没有发生这一变化c/h,p/f)t)\n更多的*T→T的例子:希腊拉丁哥特英语captushaftscaptured捕获spuōspeiwanspew呕吐['esti]estistis是[skótos]skadusshadow影子nox,noctisnahtsnight夜[ok‘to:]octōahtaweight八主要看希腊拉丁与哥特(日耳曼),英语有二次音变\n例外二发现人H.Grassmann格拉斯曼在1862年(格里木定律后40年)语音条件σσ*A([+气])→[-气]/____...#[+气]....例:梵['bo:dha:mi]:希腊['pewthmaj]:哥特[ana'biwdan]:[bid]吩咐时间地点:原始印欧语*A到希腊语、梵语的分化到日耳曼语族其实是规则演变:原始印欧的*A一律变成M*A([+气])→A([+气])/其他(原始印欧到希腊、梵语)例外二*A-M(规则)M/T–M(例外)\n例外三发现人K.Verner维尔纳在1876年(格里木定律后52年)正则音变1(原始印欧→原始日耳曼)①*T(ptk)→*A(fθh)/*[-浊]___(除例外一均变)音变2:原始日耳曼语的*A再次弱化②*A(fθh)→*浊A(vDÄ)→M(bdg)/V___'V*A(fθh)→A(fθh)/其他处于轻读和重读元音之间的辅音时间地点:原始印欧语到原始日耳曼语发生了第一次辅音转移之后,变来的*A(非原始印欧语的*A)又有一部分发生了二次音变,其他语族连第一次音变也没发生,保持T,更无二次\n*T→M更多的例子(正则应是*T→A)梵语拉丁哥特古高德古英语anka-muncu-s-aggan-mangan-m钩trtîya-tertiu-sθridjan-dritjoθridda第三drittosaptansibunsibunseofon七sibannapât-mnepôtnevonefa外甥\n第一、第三两组例外都涉及到原始印欧语*T组到日耳曼语的音变。在音变的初始阶段,所有的T除了第一组例外保持T外,都无例外地变成了原始日耳曼语的A;后来,原始日耳曼语的A又因词中位置的不同而分化,一部分变成M,另一部分不变。如下图所示T/[-浊]___①例外一*T*AA/其他②正则M/V__‘V③例外三\n这些研究充分证明了语音演变的规则性时间性地域性规则性:所谓的例外其实是有语音条件的分化时间地域性:格里木定律和例外1只在原始日耳曼语发生例外2只在原始梵语希腊语发生例外3只在后期日耳曼语中发生几个语音演变可能有先后阶段上的差别,从演变的条件往往可以分析出演变的阶段差别。如只有先发生*T→*A演变,才可能有*A→M演变,因为第一个演变的结果是第二个演变的出发点。\n我个人的看法,这些研究的另一个收获是确定了多音节轻重音型语言的规则音变在组合方向的范围——在一个语音词的范围内:包括:①一个音在所有组合环境中的变化,②在特定的邻近音的条件下的变化,③在特定的隔位音的条件下的变化,④某些超音质条件下的变化。但都在一个语音词的范围内\n请注意汉语的特点与此不同或者说汉语的“语音词”与多音节语不同汉语的规则性语音演变的组合范围是单音节词根如精见两组声母细音字的颚化及合流而多音节词则只发生临时性的语流音变少数语流音变固定下来,成为演变的例外。如“婿”\n邻近音、隔位音(特别是相邻音节的相同位置上)、超音质的条件都可能造成规则的语音演变,而不是临时的语流音变,这一发现,大大丰富了语音演变理论。演变的时间、地域限制,前人也说过,而对音变条件的解释,则是从拉斯克到格里木,再到罗德纳、格拉斯曼、维尔纳等的功劳。(110页)\n5.4“音变规律无例外”和青年语法学派的音变理论音变规律条件的圆满解释大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年轻的语言学家,使他们坚信语音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发现格里木定律第三条例外的维尔纳在一封信里建议改正格里木的老提法没有一个规律是没有例外的没有一个例外是没有规律的并说:“那就是说,如果曾经支配过一个语言的规律有任何例外,例外一定另有原因。”\n雷斯金(AugustLeskien,1876年)没有一个例外是没有规律的(维尔纳)语音规律无例外该提法很快就成为代表当时历史语言学时代精神的口号。优点:更简洁、从正面定义。“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口号也是对1870年以前“语言象生命体一样,由弱小发展兴旺至顶峰,再由兴旺转向衰老。”的看法的反动。由此历史比较法进入新阶段。\n关于音变的实现方式,青年语法学派也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解释语音演变的方式是只以语音为条件、齐整地、渐进地、连续地变化\n所谓以语音为条件齐整地变化,就是说语音的演变只与语音条件有关符合某一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如凡浊塞音一律清化,是以浊、塞为条件,舌根音在齐撮呼前腭化,既有舌根的条件,又有齐撮呼之前的组合条件。浊、塞、舌根、齐撮等都是语音性的条件,凡符合这些条件的词,不管它们的语法条件或词汇意义如何不同,都发生了同样的语音变化。所谓渐进、连续的变化是一回事,就是变化的过程中语音的音值是逐渐改变的,说话人都很难感觉到的小变化。即机械式发生\n语音渐变词汇突变如英语的i:→ai,实际上是i→Ii→ei→£i→Ei→ai因此语音变化在语音上是渐进、连续的,但要注意,这种语音变化在词汇上却不是一个词一个词逐渐变化的,而是符合同一语音条件的词集体的、成类地变化,不是连续的逐渐的变化。正因为语音音值是连续性渐变的,而词却是非连续的整类变化,所以语音的演变才体现出无例外的特点。\n锯木头说(叶斯帕森)音变好象锯木头一样,如果你想把木头锯得一样长,采用的方法是每次都用前一次锯下的木头比着锯下一块,那么,尽管锯木人想要锯得一样长,但最后结果肯定是第一块和最后一块相差甚远。音变的情况与此类似,下一代从上一代学习语言,尽管想学得一丝不差,但每一代都有些差别,若干代后差别就十分明显了。\n即使是i→Ii→ei→£i→Ei→ai也是一种人为的离散化的表示法,其实每个阶段都是逐渐过渡的,没有明显的界线。在音值上是以一种发音人没有觉察的连续的渐变方式变化的,所以这种变化会同时影响到相同语音条件下的相同的音,只要语音条件相同,不管语法、语义有什么不同,所有的词中符合这一语音条件的音会一起发生变化。这又称为机械的、盲目的变化。\n奥斯托夫和勃鲁格曼对此的理论总结是……每个语音变化,由于它是机械地出现的,所以它都按规律发生,不允许有任何例外。这就是说,语音转移的方向,对于一个语言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是相同的,除非出现了方言的分化,所有在相同关系中发生了语音变化的词,都没有例外地受这种变化的影响。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原则,是青年语法学派两条重要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另一条是类推原则)\n总之新语法学派所总结的语音演变的特点是在音值上是连续性的渐变在词汇中是符合一定语音条件的词一起变教材称之为“连续式音变”毫无疑问,这种音变方式的确是存在的,如汉语舌根音的颚化就是一种典型的连续式音变,排比各方言的语音差异就可看到音值逐渐变化的序列。\n“语音规律无例外”的提出在历史上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正是坚信语音规律无例外,激励了青年语法学派去探求所谓例外中的规律,揭示了许多隐藏很深的语音演变的条件。\n但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语音只因语音条件变化、在音值上连续渐变的、发音人无法觉察等,只是一种理论假设,是根据地理上相距很远的亲属语言的中心点的语音情况得出的,是根据音变已经完成后的遗留情况假设的;实际的语音变化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实际检验。这就为后来的一些争论埋下了伏笔。\n除了语音层面的以语音为条件的语音演变以外,语法、词汇等层面的演变也会影响到语音,这些层面的变化造成以一定的语法或词汇为条件的语音改变,这些改变不具有语音的规律性。青年语法学派对语法层面的一种演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这种演变是造成语音演变零星例外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语法层面的“类推”变化。此外,非亲属语言和已分化的亲属语言之间的接触,相互之间的“借用”造成的词汇形式的语音变化,也不具备语音演变的规律性\n5.5类推和借用5.5.1语法层面的类推语法层面的演变往往是说话人有意识的创新。最常见的动力是说话人对规则性的追求。包括类推拉平和类推创新两种类推拉平是以某一语法领域中较多出现的规则模式去替代较少出现的不规则形式。类推创新是把语法某一领域的结构模式类推到另外的领域★\n如现代英语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多用-er,最高级多用-st;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多用-ed;这是现代英语的规则形式,但有少数形容词、动词的形态变化不是这种形式。如英语:old/elder/eldest→old/older/oldestshine/shone/shone→shine/shined/shined这些词形的变化(elder→older,shone→shine)是语法层面的类推变化,只影响符合语法条件的词,不影响语法条件不同而语音条件相同的其他词。如elm→*olmbone→*bine\n中古英语形态的简化:词末语音弱化与类推古英单复主fiscfiscas所有fiscesfisca与fiscefiscum宾fiscfiscas中古英单复fiscfiscesfiscesfisce/fiscesfiscfiscesfiscfisces标红的形式因语音弱化化而变得相同,标黄的变化由于类推类推创新例:中古英语形态的简化\n古英单复主fiscfiscas所有fiscesfisca与fiscefiscum宾fiscfiscas中古英单复fiscfiscesfiscesfisce/fiscesfiscfiscesfiscfisces中古英语中,因语音的演变,形成了:主格单:主格复数=宾格单:宾格复=与格单:与格复fisc:fisces=fisc:fisces=fisc:Xfisces另外主格单:所有格单=主格复:所有格复fisc:fisces=fisces:Xfisces+s\n语音弱化带来语音形式的简化(归并)简化后的形态格局再引发类推,使得中古英语名词的格系统大大简化。主、宾、与、所有四格简化为了两格,主、宾、与合一,于是只能称为“通格”,通格(零形式)与所有格(-s)对立。但是,类推没有推平所有名词的格:1、人称代词仍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也不是-s2、少数日常口语常用的名词的所有格不是-s。\n语法类推是新语法学派提出的造成“语音演变”的“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是真正的语音演变的例外,因为发生的并不是语音层次的演变。分清了演变的层次,“语音演变无例外”更得到了加强。\n5.5.2借用“借用”,是新语法学派研究得很多的另一方面。借用可以在非亲属语言间发生,也可以在已经分化的亲属语言或方言间发生。借词是把贷方语词的音和义都借到借方。如果借词的数目不多,通常是根据“音值的相似”把贷方语词的音到借方。由于借的词少,不会形成“音类的对应”。亲属语言间的少量借用会造成“语音对应的例外”\n非亲属语言间的少量借词只有语音相似,而没有语音对应的例子:沙发软翱翔歌英语sofasoftsoarsong汉语shāfāruănāoxiānggē英语“沙发”一词的音与汉语的比较像(与吴语的更像),但其他以s开头的词,如soft、soar、song等等与汉语语词的声母没有同音类的关系,形不成“语音的对应”,因为“沙发”一词是借用的。\n亲属语言或方言之间的个别借用,也会成为亲属语语音对应关系的例外。如北京话的“尴尬”一词是从吴语中借来进入北方话进而进入标准语的,北方话中这个词的音值形式与吴语十分相似,如果忽略声调,其声母韵母在北方和吴语大致都是[kan][ka],但这两个字音的同音关系在吴语与北方完全不同。以绍兴为例:绍兴{监间奸尴}≠kẽ{甘柑干竿肝}北京{监间奸}≠{尴甘柑干竿肝}绍兴ka{介界届芥尬[嘎非本地词]}北京e{介界届芥}≠{尬嘎}\n也即,从共时看,绍兴人学北京话,可以按照绍兴kẽ北京kan,绍兴k_x001D_北京的对应来类推只有“尴”字例外“尴”一字是绍兴k_x001D_北京k,形成共时对应的例外同样,“尬”也是对应的例外,其他字的对应是绍兴ka北京e只有“尬”一字是绍兴ka北京ka\n这种共时对应的例外,折合到历时就是某些字音变化的例外:{监间奸尴}在中古都是咸山摄开口二等字,是同音字,在绍兴话中它们仍是同音字;{甘柑干竿肝}则都是开口一等字,是另一组同音字,在绍兴话是也仍然保持同音;绍兴话现在的音类分合,符合“要变一起变”的语音演变规律。可是北京话中本来属于二等一组的“尴”却独自一字跑到一等那组中去了,其他二等字却没有跑到一等,不符合“同一语音条件的字要变一起变”的语音演变规律。因为是单独借了一个词的音值。“尬”字的情况与“尴”平行,不赘述。\n总之,借词的音根据的通常都是借入时借贷双方音值的相似,如果借词只是少量的,就会造成这些个别的词的语音形式发生不同于其他同音字的特殊改变。从结果看,造成了“语音演变无例外”的“例外”,而实际上所发生的变化是个别借用造成的,并不是一个音系自身的语音变化,并不是“语音演变”真正的“例外”。所以,新语法学派十分强调鉴别语言中的“借用”成分,认为必须剔除借用成分,才能揭示出真正的、规则的“语音演变规律”。\n第四讲汉藏语系(教材第三章)\n第一步确定同源:确定同源的根据核心词根和形态的语音对应性⑴没有理据⑵选择的可能很多⑶反映人类早期生活⑷较稳定、具有系统性★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n语音对应关系与音义都有关系某个语言中彼此有音类关系相同的一组词根在另一语言中也是彼此有音类相同关系的一组我们称之为“语素音形的同音类聚关系相同”,具体到汉语就是“字音的同音类聚关系相同”。语音对应≠语音音值相同★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n第二步确定对应规则(对应条件)对应规则主要是要说明A语言的某个音在什么语音条件下对应于B语言的另一个音。确定同源成分时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对应规则,无论是北京和济南话的阴平和阳平,北京苏州的“二耳儿”,日耳曼语的“房子、田鼠、虱子”等词根的元音等,但这都是最简单的一类对一类的对应。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n第三步确定先后次序方言两两比较如果是音类对应是一对多且对应没有语音的条件那么多个音类的是较早期的阶段一个音类的是较后期的阶段(历时发生了合流变化)如北京和苏州的“儿”和“泥”★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n平列式比较确定对应规则的第一步是找出最小对应组也叫最小同音类字组先找出所比较后代语中音类相同关系的最小的类。即从分不从合:如两个字的某个音类(如声母)在A方言中不同音就先把它分为不同的音类,另外两个字声母在B方言中不同音,也先把它们分为不同的音类。这样就把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转化为了平列的若干个简单的对应,形成若干对应类。★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n平列式比较确定演变先后最小对应组的对应条件的对立/互补对立的最小对应组是较早的,原始的互补的最小对应组是晚起的分化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n第四步a平列式比较确定原始语音类及其辖字:最小对应组的对应条件的对立/互补对立的最小对应组原始语中独立音类互补的最小对应组原始语中可合并音类哪些合并还需参考音理和系统性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n第四步b确定原始语音类(及其辖字)的音值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⑴所拟音值要能够解释后代语⑵要符合普遍音理⑶如有古音材料,要符合⑷最好按亲属关系的亲疏分层拟测\n第三章汉藏语系3.1印欧语研究的成果和有利条件3.2汉藏语谱系的四语族派、两语族派和华-澳大语系派3.3两种分类的原则3.3汉藏地区语言的人文、人种学材料3.5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等特征是后起的类型相似3.6汉藏语系鉴别同源词的困难和鉴别同源词的两个新方法3.7借用的无界有阶与鉴别同源相似与接触相似(陈保亚)\n3.1印欧语研究的成果和有利条件印欧语系(吐火罗)罗曼印度-伊朗日耳曼波罗的-斯拉夫凯尔特东西亚美尼亚希腊哥特高低阿尔巴尼亚德荷兰/英(安纳托利亚)东西\n吐火罗:包括A,B两个方言,有后来出土的公元5-10世纪的的用印度婆罗米字母书写的文献。A方言在吐鲁番的焉耆,B方言在塔里木盆地的库车(龟兹)印度-伊朗:印度一支有梵语、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吉普赛语。梵语的早期文献称吠陀,具体年代不清,大约在公元前15至前12世纪。公元前5世纪时Panini语法之后梵语有了精确的规范,此后是梵语的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0世纪全盛。梵语很长时期是印度的书面语波罗的-斯拉夫:波罗的包括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古普鲁士亦属此支。斯拉夫语又分为:东斯拉夫: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西斯拉夫:波兰语、捷克语,南方斯拉夫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最早的文献是9世纪的教堂斯拉夫语,是古代的保加利亚语亚美尼亚:--,阿尔巴尼亚:--,\n希腊:现代希腊语是古代雅典方言的后代。希腊在公元前约20世纪时就出现了文字。现有公元前14世纪的用线条型的辅音文字记录的迈锡尼文献和大量的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表音位的希腊字母的文献。在公元前4世纪之前大致可分为四大方言:伊奥尼亚(Ionic)-阿提卡(Attica)方言(阿提卡是中心),西部希腊-多利亚(Doric)方言,爱奥利亚(Aeolic)方言,阿尔卡地亚(Arcadia)-塞浦路斯方言。但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兴起,统一了各地,随之希腊地区产生了以阿提卡方言(现雅典附近地区)为基础的相当一致的口语变体,称之为“共同希腊语”或“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语”。以阿提卡(雅典)方言为基础的“共同希腊语”逐渐取代了这之前的各地方言。后来,这一共同语又分化为现代各地希腊方言。现代希腊方言的分歧也很大,甚至很难相互通话。但它们并不是分别继承于古代的各希腊方言,而都是建立在古代阿提卡(雅典)一个方言基础上的“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语”的继承\n罗曼:拉丁字母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创立,一直使用到近代。罗曼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都是古意大利语拉丁方言的后裔。古意大利语分为Oscan,Umbrian,Latin三大方言。另两个方言没有流传下来。凯尔特:现代的威尔士语、苏格兰语和爱尔兰语。古代高卢人原说凯尔特语,后改说征服者的拉丁语。日耳曼:东日耳曼语有古哥特语,已消亡。有公元4世纪的圣经文献。西日耳曼语:德语(高地德语),荷兰语,英语,低地德语。英语有公元6世纪的圣经文献。安纳托尼亚:公元前2千年至公元后1千年土耳其一带的Hittit语,有公元前17世纪的书面文献。\n印欧语的谱系经过近百年的研究成果斐然。基本弄清原始印欧语的主要特点原始印欧语到几个重要语族发生了哪些演变每个语族原始语的主要特点它们到各个语支的主要演变各语支的主要特点,到各个语言的主要演变各个语族古时候有几个主要方言,各个古代方言的主要特点,哪些古代方言发展至今,哪些古代方言或语言后来消亡。\n词汇方面,基本弄清了哪些词是原始语流传下来的同源词,哪些是后来各个语言自己创造的。根据各语族都有的同源词可以大致推断,原始印欧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活在中欧西北部不靠海的地区,已经有一至百的数字概念,有比较完整的亲属称谓,周围的主要植物有橡树、白桦树、柳树,动物有狼、熊、海龟、鲑鱼等。\n印欧语研究的客观优势古文献的优势⑴有三种公元前开始并长期作为书面语使用的表音文献梵文(公元前15世纪吠陀/前5世纪经典梵文)希腊文(公元前14世纪辅音文字/前8世纪音位文字)拉丁文(公元前6世纪)以它们为基础,往前推1千年左右,就比较容易。\n⑵各个语族都有公元10世纪前的表音文献:哥特语(公元4世纪)古英语(公元6世纪)教堂斯拉夫语(公元9世纪)⑶后期又出土了几种已消亡语言的表音文献吐火罗语(公元5-10世纪)赫梯语(Hittit,公元前17世纪至后10世纪)\n语言本身有利于运用历史比较法的优势词根多音节且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形成多个辅音的序列“担负、背”的词形变化(红皮书13页)希腊梵语人称/数é-pher-o-ná-bhar-a-m1/单é-pher-e-sá-bhar-a-s2/单é-pher-eá-bhar-a-t3/单e-phér-o-mes(方言)á-bhar-ā-ma1/复e-phér-e-teá-bhar-a-ta2/复é-pher-o-ná-bhar-a-m3/复对应语素次序:过去时-词根-连接元音-人称和数希腊语e/o梵语a,希腊语ph梵语bh,希腊语n梵语m\n单个词的语音相似可能是偶然的语音的对应肯定是历史同一性的结果希腊é-pher-o-n梵语á-bhar-a-m1/单过去时用单个元音表达,“背”用唇塞音加元音加r表达,第一人称的单复数和第三人称的复数用鼻音表达,第二人称单数都有s,复数都是t加元音。这都是没有道理说的,约定俗成的特殊性的事实。一个词的语音相似可能是偶然的,但这种碰巧的几率并不大,特别是如果这个词是多音节的或音节结构很复杂的。而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每个词都有由若干种词形变化构成一群形式,如果这些形式都有对应性的相似,就不可能是碰巧了。特殊的事实成套地对应,必然是历史同源的结果。所以,形态变化的对应成为确定印欧语同源关系的一个重要证据。\n社会环境早期有几次大的长途迁徙和征战,梵语从此与欧洲语言在地域上彼此隔绝,独立发展,有利于避免语言接触的影响。特别是梵语成为一种宗教语言,有利于保留古代的信息。英语等也具有地域上隔绝的特点。\n总之,印欧语文献上有三种公元前开始并持续使用的、表音的古文献有多种公元10世纪前的表音文献有后来出土的早期古文献语言上多音节语,形态变化丰富,词形中有多个辅音社会形态上多有突然性分化和之后的彼此隔离这些都是适合于运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语言史的因素\n3.2汉藏语谱系语族系属的不同意见总体来看,汉藏语系语言间的对应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对于汉藏语系有几个语族,目前有对立的三派意见。1、汉、藏缅、侗台(壮侗)、苗瑶四语族派李方桂、85年之前的中国社科院民族所2、汉、藏缅两语族派白保罗(Paulk.Benedict)马提索夫(JamesA.Matisoff)3、汉藏、侗台、南岛等华-澳大语系派沙加尔(Sagart)、邢公畹、郑张尚芳\n汉藏语系的四语族方案李方桂《中国的语言和方言》1937年提出,1973年正式发表两语族方案白保罗《汉藏语概论》1940年完成,1972年出版校勘本\n李方桂是著名语言学家bloomfield和Sapier的学生,在美国受到过严格的印地安语田野调查的训练,中国音韵学也有很好的基础。他毕业后1929年回国,1930-34年学习了泰语并调查了中国境内许多侗台语,著成《广西凌云瑶语》、《赤坡岩语词干》、《赤坡岩语的辅音》、《莫话记略》、《水语押韵系统声调》、《武鸣壮语》、《台语复辅音》、《暹罗语的wan和waan》、《邵语记略》、《剥隘语Jui方言音系》、《台语方言词汇分类》、《台语系声母和声调的关系》、《台语与侗水语》、《佯黄语记略》……多篇论著。代表作《比较台语手册》和《上古音手册》在学术界评价很高。\n李方桂1929-1937年在史语所工作,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国内民族语研究的老前辈几乎都是李的学生。所以国内对李1937著成但未发表的四语族说很熟悉。1954年罗常培和傅懋勣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权威论文就采取了四语族的分类。\n白保罗三十年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多人失业。193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钱组织人在柏克莱加大从事“汉藏语”计划,很多人参加了这个计划的工作。他们把当时可以收集到的有关汉藏语的所有书面文献都收集起来,排列成表进行研究。当时,收集到的材料数量相当可观,但质量不够平衡。这项工作于40年代初结束,出了十三卷打印材料。在历时十年左右的工作中涌现出了两个学者沙飞和白保罗沙飞:主张汉语与印欧等许多语言同源白保罗:汉藏语系只包括汉语、藏-克伦两语族\n白保罗的汉藏语系谱系图汉藏语系汉藏-克伦藏缅克伦(在下缅甸)卡钦卡钦即景颇,它是中心。藏、缅-彝、怒、独龙及其他许多不在中国境内的藏缅语都与景颇有直接的关系。\n华-澳大语系说沙加尔《汉语南岛同源论》1990,23届汉藏语年会论文中国邢公畹关于汉语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问题《民族语文》1991年3&4该说认为,人类语言史上有两支大的语系:一支从南向北延伸,叫做欧罗巴语系;一支从北向南延伸,叫做汉藏泰澳语系。\n单音节的汉藏语怎么会跟多音节的南岛语同源呢?该派认为汉语的单音节与南岛多音节词的末音节对应湖图孤居(住)悟古汉*ga*da*ka*ka*ga厦门htkkuN)印尼telagapetatuNgaltiNgaleNa引自:从汉、印尼、几组词的对应看汉、南岛的关系吴安其,民族语文1991第3期P4\n四语族派把壮侗、苗瑶归汉藏语系两语族派把壮侗归南岛,苗瑶归南岛或归南亚华澳大语系说认为汉藏、南岛两语系本就是一大语系似乎解决了四语族、两语族派的矛盾其实不然大语系中,仍然有壮侗与南岛近还是汉藏近的问题所以下面先介绍四语族、两语族两派各自的理由\n3.3两派的分类依据3.3.1四个语族的语言现状苗瑶、壮侗与汉语的相似程度要大于藏缅与相似程度苗瑶、壮侗与汉语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整体相似(见下页)但基本核心词汇有一些与汉语同源,另有一些明显与马来语同源藏缅与汉语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不那么相似(见后)但基本核心词汇有不少看似与古汉语同源未发现看似与其他语系同源的\n苗瑶、壮侗与汉语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相似词根单音节音节结构:韵尾辅音一般只有mnNptk,顶多多一个/声母最多有两个辅音,限鼻冠音声母或后置的l、r介音一般有rljw声调大多分为四声八调且大多与有汉语对应关系语法没有形态变化,次序和虚词是语法的主要手段,有量词词汇:有数量较多的与汉语有语音对应的词根\n藏缅语从表面看与汉语的差别比较大词根单音节,但音节结构复杂。古藏文共213个辅音声母,其中四合辅音6个,三合辅音66个,二合辅音113个,单辅音30个。(据研究三合、四合辅音可能有构词前缀参与其中)无声调,今方言即使有也是与汉语的四声八调发展途径不同的后起声调。语法(更接近阿尔泰语)SOV型。用后附词表示名词的格。有较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动词有三时一式的变化。\n藏文(相当于七世纪的藏语,现在安多保留较好)辅音韵尾单辅音9个mnNbdgrls复辅音7对bsmsgsNsndldrd声母单辅音kkHgNtþtþHdü¤ttHdnppHbmtstsHdzþüszh/·rljw二合辅音spsbststsrbrtrdlgltlkmdmgbtbkbtþbsdpdbdmdndkgtgtþ……三合辅音brtbltbsdbstsbkl…四合辅音brkjbsgr(最后的j、r实际是介音)\n藏语的音节结构CVCCCVC主要辅音后置辅音前置辅音一前置辅音二元音主要辅音后置辅音\n藏语一些基本词根的语音形式我Na口kHa五lNa水tsHu哭Nu鱼¤ia死þi谁su有路的山la藏语语汉语语音上有联系的词汇不太多,但不少是基本核心词汇。这些词语汉语的语音对应至今并未完全搞清,但似乎可以肯定有某种不会是偶然的历时同一性。\n3.3.2两派观点的主要依据李方桂的主要依据是语言整体面貌的相象,特别是,⑴单音节语⑵声调有对应认为这是同源的最有力的证据邢公畹《汉语“子”、“儿”和台语语助词luk试释》《国文月刊》第68期,1948;《汉台语构词法的一个比较研究》《国文月刊》第77期,1949;俞敏《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il》《燕京学报》37期,1949;都是从语法的角度论证汉语、台语、藏语的同源关系。\n解放后至70年代,我国学者又增加了⑶有量词、缺少形态变化用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关系如罗常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人民日报》1951.3;罗常培、傅懋勣《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要》《中国语文》1954.3;马学良、罗季光《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中国语文》1962.5;邢公畹《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中国语文》1962.1;《现代汉语和台语里的助词“了”和“着”》《民族语文》1973.2&3。\n白保罗、马蒂索夫认为,只有⑴基本词根与形态的语音对应仅此可以作为同源的证据该派认为,单音节、有声调、有量词、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相似等等都是类型的相似,是可以因后来的接触而产生的相似,不能作为历时同源的证据。\n我国大多数学者的态度是,语言结构的稳定性很强,少数借用是可能的,各层面广泛的、系统性的相似不该简单看成是借用,而应该作为同源的重要证据。邢公畹《论汉藏语言的比较语法学》(1979),俞敏《汉藏比较的范围应该扩大》(1982·8),赵衍荪《白语的系属问题》(1982),王敬骝、陈相木《傣语声调考》(1983·4),罗美珍《试论台语的系属问题》(1983.2),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1984),毛宗武、蒙朝吉《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1984·2),张济民《从语音特点和词义生成看仡佬语与苗语的关系》(1984·3),王辅世《瑶语的系属问题初探》(1986·1)等有代表性的系属讨论文章中,都把这些相似作为同源的标准。?\n两种标准哪种对呢?曾有人想借助于人文和人种学的证据但其实这两方面的材料并不能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方面的材料\n3.4汉藏地区语言的人文、人种学材料考古材料:公元前5000-2000年前,中国是多文化圈。如陕西黄河中下游的半坡文化的半坡文化(华夏),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东夷,百越),东北的红山文化等。史书记载:公元前2000前左右,当时中国以华夏为中心,有南蛮、东夷、西戎、北狄。\n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60,科学出版社)收集了许多古史中有关华夏祖先来源的材料,并大多亲赴文献所述事件发生地进行了考察。虽然时代久远,许多传说无法确定,但汉、藏缅、苗瑶、壮侗的起源和相互关系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线索。近50余年来有关百越民族史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的是百越与壮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n俞敏:华夏族的来源主要是炎帝、黄帝两支。炎帝神农氏,姜姓。炎帝和黄帝是从一个母系氏族分出来的两个部落。炎帝从现在的陕西省歧山县西北兴旺起来,顺着渭河、黄河南岸向东移民,先后到了河南和山东。黄帝部落姬姓,从现在的宁夏兴旺起来,也顺着渭水到了黄河。再顺着黄河的北岸向东移民。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与蚩尤打了一仗,胜了,被诸侯尊为天子。后来以姜、姬两姓为骨干,吸收了许多别的部族,形成统一的华夏族。(《中国大百科全书》“羌”条)但是姜姓部落有一部分留在了西北,被认为是古代的羌。后来羌沿着甘肃、青海、四川而迁徙,一部分后来为秃发氏征服,进了西藏,成立了吐蕃国。另一部分沿横断山继续南下,成为现在的彝族、景颇族、缅甸族等等。缅甸在公元左右就有小的藏缅人的王国了,所以,这一过程是很早的。\n先秦的“蛮”(上古音mran)为现在的苗瑶苗族的自称mlwan,其义为“人”《史记》“三苗在江淮、荆洲数为乱。”湖北东部、安徽西部的长江一带和洞庭、鄱阳(旧称彭蠡湖)两湖之间的地区。后来向南和西南迁徙。现主要在湘西、贵州、云南、广西。\n先秦的“东夷”很可能与现在的壮侗、台湾高山族、印尼马来有关,也有一部分融入了华夏。东夷即百越,最早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的沿海一带。早期的文化特征是有凿牙风俗、使用印纹陶、段石锛等。他们很早就与黄帝、炎帝的华夏族有接触。华夏族东迁后,先是与炎帝打仗,胜了,又与黄帝打,败了。败了以后一部分跟一部分东夷和华夏族融合了。据说殷商文化与东夷的关系密切。另一部分南移到广西等地,就是后来的壮侗。据研究,台湾高山族的语言最古老,后来才到了大陆、印尼等地。\n从这些考证看,似乎是藏缅与汉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但这些说法都还有待更多的材料证实。同时,姜(一般归到华夏)也好,羌(一般归到西戎)也好,进入西藏高原后都与当地的土著发生了融合,语言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可知。\n藏“岩魔女传说”:①藏传佛教史上说:人类产生以前,“雪域吐蕃乃是南瞻部洲五个或九个大地面中最坏的一个地方,佛陀未曾到过,佛语之光未曾照到,没有佛法,众生还够不上教化的对象充满了无边的黑暗。”"雪域吐蕃,如仰卧之女魔,岩谷险峻,鬼妖众多,山黑而粗,诚属蒙昧昏暗之洲。"后来,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根据无量光佛的教导,来到吐蕃,站在布达拉山顶,面向北方观看,静思引导雪域有情众生的方略。最后,菩萨确定派遣一名猴子前往吐蕃地域去修定。这位猴子奉命到吐蕃中部大山崖底下修定,后与一岩魔女结合,生了既不像猴子又不属母亲类的儿子即人类。菩萨又取出青棵、小麦、豆、荞、大麦播种于大地,其地即充满不种自生之香谷。雪域人种,其性格亦来自父亲猕猴与母亲岩魔女。②藏民传说其先祖是观世音点化的一只猕猴,与度母化身的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了六只具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特征的小猴,繁衍成雪域的人类。\n人种学(体质人类学)的早期研究:根据等位基因(不列颠百科全书:等位基因指可能出现在染色体某特定座位上的2个或多个基因中的一个。若一个座位上的基因以两个以上的状态存在,称为复等位基因。若一组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完全相同,则该个体位纯合子。在杂合子中,某些成对基因的两个成员为共显性发,即彼此没有显性和隐性关系,例如人类的MN血型系统。决定多数性状的基因不止两个,但一个染色体对中只有两个座位,因此等位基因便有多种组合方式。例如决定人类ABO血型系统的等位基因有ABO三种,从而产生ABOAB四种表现型。)的多项统计,中国境内十个民族的基因的关系的远近如下图:\n维吾尔藏蒙古回汉朝鲜白侗高山壮可以看出,这些民族分为三大组。维吾尔自成一组,与中亚的高加索地区的民族相近。汉族和藏族与北方的蒙古等民族接近,而南方的其他民族与马来人种接近。早期还有些调查认为,南方汉族的基因与北方汉族基因的差异大于与南方其他民族的差异,也就是说,南方汉族从人种上更接近马来人。但……\nY染色体是父系遗传的染色体,线粒体DNA则由母系遗传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测定和分析了来自南北28个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汉族人群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和线粒体DNA,这些样本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   研究者将汉族线粒体DNA序列归入不同的世系类群并统计出其分布频率,结果发现,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相似性达82%),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相似性是59%),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由北向南递减。\n其他的研究报告表明:日本人、藏族人、苗族人、朝鲜人等绝大多数民族内部血缘联系差异很大。50%左右日本人包含棕色人种基因,藏族人则为35%。不过藏族人的Y染色体(父系基因染色体)与汉族有42%的相似性,说明汉藏同源的说法有一定的依据。\n人文材料和遗传基因的材料只能说明现代汉、藏缅、苗瑶、壮侗四语族的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密切的接触,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来源。问题是人文材料和基因材料并不足以证明语言的历史同源关系。在密切的接触中,一个民族可能在某一时期放弃自己的语言,换用另一种语言,从而成为另一语言的新的分支。因此人文和人种的材料只能作为旁证,判断语言是否同源主要还要依赖语言自身的材料。前面说的判定是否属于汉藏语系的两种标准,到底哪种对也就必须要进一步研究。\n3.5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等是后起的类型相似80年代后随着学术调查研究深入展开,我国学者发现发现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和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的确可能产生语言各个层面的类型相似:1、80年代后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汉藏等四语族的声调的确是后起的藏语安多方言无声调,康方言只有不区别意义的伴随调,卫藏方言有声调,可以肯定是藏文发明之后(七世纪以后)才因声母的清浊和韵尾的消失而发展出来的:★\n第三阶段无降尾长(非塞尾VV/VN韵)55无降尾短(非塞尾V韵)54有降尾(塞韵尾)52无降尾长(非塞尾VV/VN韵)113无降尾短(非塞尾V韵)12有降尾(塞韵尾)132第一阶段无声调第二阶段高调(声母清)低调(声母浊)如bod→pHO132\n藏缅语:陈其光《汉藏语的几种声调》84.3,戴庆厦等《景颇语的声调》85.3,《载瓦语的声调》89.1,陈康《彝语支调类诠释》91.3,李永燧《彝缅语言声调比较研究》92.6。壮侗语:罗美珍《黎语声调刍议》《民族语文》86.3发现,黎语虽然属于壮侗语族,但是声调和壮侗语族的其他语言有所不同。这说明黎语(公元前三、四千年移到海南岛)从壮侗语分化出来时,壮侗原始语并没有发展出现在的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去声和阴阳调的分化都是后起的。罗《对汉语和侗台语声调起源的一种设想》《中国语文》88.3又进一步提出,侗台语声调的产生常常是语音结构简化的补偿,由其他音位的伴随物变成独立的音位。这说明原始汉语和原始台语的声调没有同源关系。《侗台语族声调的发生和发展》张均如(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n越南语声调的产生(教材):最初阶段越南语没有声调,但有声母清浊的对立,韵尾有-s,-/。-s变为-h,-h和-/又消失而变为声调,如下:12辅音韵尾消失3浊音清化无-/→升调高低声-h→降调高低调其他→平调高低\n2、单音节语及无形态也可能是后起的典型例:海南三亚回族人语言倪大白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的系属《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三亚回族有明确的迁徙来源、迁徙时间和原来的语言:10世纪(宋)--15世纪(明)从越南占城经海路迁来。原来说占婆话(马来系语言,多音节语,无声调)现在说的话当然有许多汉语借词,但也有不少基本词根还是占婆语的,只是由多音节变成了单音节有声调。\n印尼语三亚回风aNinNin33田humama33印尼?sawah路dzalanla:n33鱼ikanka:n33咸asinsin33细、小reniknia/55印尼?kecil\n三亚回族语仅仅经过约1000年的时间,就由多音节无声调语言变成了单音节有声调语言,基本词根保留最后一个音节(重读音节),因此还可以根据词根的对应重建与原来语言的同源关系。根据基本词根的语音对应关系判断的亲属语,符合历史的事实,它的确是从南岛语系马来语族分化来的。如果根据单音节有声调的特点把它跟汉语归为亲属语,不符合历史的实际。\n藏缅语的调查表明,羌语和嘉戎语不是单音节的。罗美珍《台语长短元音探源一得》1985认为侗台语也是从多音节变为单音节的,作为补偿,产生了长短元音。看来,单音节、有声调的确是后起的类型学相似。\n3、量词量词是较晚时期发展起来的,量词在侗台语、汉语、藏缅语中不同源,少数相同的量词是借用结果。汉语真正的量词是在汉代产生,在南北朝才大量地普遍地使用的。(贝罗贝)梁敏《侗台语族量词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语文》83.3,指出黎语在与其他侗台语分化时尚无量词(那么侗台原始语就没有量词,如果侗台语属于汉藏语系,语系的原始语就更没有量词了)。藏缅语各语言的量词发展不平衡,景颇语、藏语的量词正在产生,羌语、缅语已有一定的发展,彝语的量词已比较成熟。\n①萌芽阶段(如景颇语、藏语等)容器-数(碗一)名-容器-数(水碗一,有歧义:一碗水或一个水碗)名-数(人一)**[名-]数-容器(*[水]一碗)**[名-]指示-容器(*[水]这碗)②发展阶段(如羌语、缅语、部分彝语)数-量(一人)★名-数-名(人一人)反响式名-数-量(刀一把)名-指示-量(猪这只)③完成阶段(部分彝语):反响式渐少,量词数目增加。\n4、形态藏缅语动词有现在/过去/将来三时有自动/使动有陈述/命令等形态变化戴庆厦《载佤语使动范畴的形态变化》81.4,《景颇语的句尾词》1990,胡坦《论藏语的比较句》84,瞿蔼堂《论汉藏语言的形态》1988.4,《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85.1,《嘉戎语动词的人称范畴》83.2,孙宏开《羌语动词的趋向范畴》81.1,《我国藏缅语族动词的人称范畴》83.2,《藏缅语动词的互动范畴》84.4,谭克让《藏语动词的自动与使动范畴》86.6等文章说明。\n总之经过国内学者的大量工作,现在基本达到了共识:单音节、有声调、有量词、无形态不能作为判断同源的证据于是问题集中到同源词的判定侗台、苗瑶语与汉语有大量语词有语音对应,其中不乏早期词汇,但后期词汇更多。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与南岛语也有相当多的早期词汇的有语音对应关系,并且晚期词汇没有语音对应关系。藏缅语与汉语有一些早期词汇很象似,但也并没有建立起令学界信服的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龚煌城)\n3.6汉藏语判定同源的客观困难和两个新探索词根的同源与否的判定在汉藏地区的语言中也遇到了印欧语没有遇到的困难:①词根大多是单音节的、词形大多没有词形变化,使得整个词形较短,增加了偶然相似的可能,也增加了变化后辨认不清的可能。②表音的文献比较少。汉语使用的文字虽然年代较早(公元前14世纪),但是表音不系统的方块字。其余语言的文字:藏文(7世纪),缅文(11世纪),彝文(音节文字16世纪),泰文(11世纪)……。③历史上较少大规模迁徙后隔离发展的情况:即使有民族的迁移,迁徙后也是多民族在同一地区密切接触★\n新方法一:同族词对应法即,先建立同源词族,再考察词族间是否有对应关系董为光、曹广衢、严学宭《汉语和侗台语的亲缘关系》(1984),提出了同族词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先分别找出侗台语和汉语的同族词,再找同族词的语音对应规律,符合语音对应规律的就是侗台语和汉语的同源词,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同族词是同一语言中一组音义相关而又有语源关系的词,很难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被借用到另一语言中借用,因此两个语言中的同族词对应可以用来证明两个语言之间的同源关系。\n同源词(cognent)≠同族词(wordfamily)同源词:原始语中的一个词在不同后代语中分化后,在不同后代语中的形式。它们虽然现在的音义可能有不同,但都是原始语中同一音义结合体的反映形式,有历史的同一性。同族词:同一语言中一个词根利用音形变化孳生出的若干意义上有联系的新词,或是一个词根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派生或复合环境下有语音交替的若干词形。同族词是一个语言中音义有关联的一组音义结合体,而不是一个音义结合体。这些音义结合体之间有历时的先后关系,但不是历时上的一个音义结合体。\n董、曹、严的词族例——表“黑色、阴暗”的词族汉语黔*黯*(深黑)阴*j黕*t(云黑)黭黮*d(黑也,又云黑也)龙州壮语傣语黎语侗语水语黑da1kam6dam1lam6dom3nam1/nam1阴kHa1ka:3德宏ko3ta1ta:5夜ka6kHa65/a51借一个词容易,借一族词难,2有利于找出古代面貌\n同源词(cognent)≠同族词(wordfamily)①词形的各个成分是否只限一个成分语音不同同源词既可以只有一个成分语音不同、也可以多个成分不同比如北京的“病”是不送气声母、后鼻韵尾、去声调而闻喜的“病”是送气声母、开尾韵、阳平调两地的“病”的声韵调都不同,但它们是同源词同族词:一般只有一个成分语音不同,其他成分的完全相同。如英语的sit~set,sing~sang~sung;汉语的“好很好”“好喜好”“间一间”“间间苗”只有声调不同至于“长”声母和声调都不同是后来演变的结果。\n同源词(cognent)≠同族词(wordfamily)②语音差异是否都可以用语音演变规则解释同源词:各位置的语音差异都可以用演变规则解释比如北京的“病”是不送气声母、后鼻韵尾、去声调,而闻喜的“病”是送气声母、开尾韵、阳平调;北京全浊声母平送仄不送,闻喜一律送;北京梗摄保留鼻尾,闻喜鼻尾失落;北京阳去归去,闻喜归阳平同族词仅有的一个位置上的不同不一定能用演变规则解释,但一般只限于一个区别特征的交替。如i~u的演变是不太可能的,但在形态交替中出现是很常见的。\n同源词(cognent)≠同族词(wordfamily)③语音差异是否与语法语义的条件相关联同源词:语音差异没有语法语义的条件。符合相同古音条件的词,不管语法语义条件如何,都有平行的差异。如中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在北京都是不送气,在闻喜都送气;梗摄舒声字在北京都是后鼻尾韵,在闻喜都是开尾;阳去字在北京都是去声,在闻喜都是阳平。同族词:相同的语音差异与相同语法或词汇条件相关联。如普通话中有an~ar韵母交替关系的,基本是名词,ar的有小称义。\n从理论上说,词族比较法对于排除偶然相似、借用相似有一定的作用但建立可靠的、早期的词族的工作难度太大甚至超过建立语音对应关系另外,只要接触的程度深,整个词族借用也是有可能的。\n方法二:深层对应法,或称语义比较法邢公畹《汉台语比较研究中的深层对应》(1993)其方法的实质就是要求整个词形各个位置都有对应,形成同音词群,而不是词的某个位置上音位的对应。比如:广州泰:n←*/an1“鞍”:/a:n←*/a:n“马鞍”:n←*/an1“亻安”:/a:n←*/a:n“吃”\n现代和古代泰语的“马鞍”与“吃”是同音词,现代广州话和可以上推的古代广州话的“鞍”与“亻安(吃)”也是同音词。邢公畹先生认为这样的对应不是偶然地巧合,可以证明汉台两语言之间有发生关系。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用声韵调结合在一起的音节对应代替印欧语比较中常用的仅仅辅音的对应。这样可以一定程度地排除偶然性。至于不是一个词而是若干个或一组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对应,我个人觉得本来就是历史比较法所要求的。这一方法的理论假设是,一个词的借用是常见的,一组意义无关的同音词都借用就不大可能了,多半是同源的。\n同族词对应和深层对应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的新探索,无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它们对加深认识古借词和同源词的关系,对加深深层语音对应规律的认识是有价值的。由于汉藏语言之间接触和同源关系极难区分,古借词和同源词也极难区分,而经典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印欧语言为分析对象,没有碰到类似汉藏语言这样复杂的问题,因此同族词理论和深层对应理论也可以说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所作的探索。\n3.7陈保亚:借用无界有阶论鉴别同源相似与接触相似的阶曲线模型人文、基因的材料不足以做语言同源的证据,语言自身又有单音节、无形态、缺乏早期的表音文献等不利因素。而除西藏地区外,这一地区非常频繁的相互接触,使语言的借用和语言自身的演变交织在一起,给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带来困难。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这一地区,由于语言的历代接触太频繁,于是语言里就可能有几个不同时期借词。晚期的借词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且是很近期的文化词汇,如“共产党”,所以很容易鉴别借用关系。而一些较早期的词汇,如铁、针,一方面对应关系不容易确定,另一方面即使确定了对应关系,也不容易确定它们是同源词还是早期借词。\n关系词不同语言中有语音对应关系但尚未判定是同源关系还是借用关系的词不少学者提出,与其现在没有把握地去证明汉藏南岛为一个大语系,不如先把每个语族的情况搞清楚。把每个语族的原始语先建立起来,再观察它们之间的对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其他语族的一些词根,但主要应先利用本语族的材料。在语族内部的比较拟测方面,李方桂先生对于侗台语族的研究受到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现在最好先不提同源鉴别的问题,先努力去发现早期的对应关系,早期确有对应关系的词不妨先叫做关系词。至于是同源关系还是早期借词,留待材料积累多了再说。\n借词无界有阶论(陈保亚博士论文)无界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没有不能逾越的界线①核心词汇可能借用②同族词可能一起借用③同音词群可能一起借用事实上,随着接触程度的加深借用的层次也就加深有阶:借用先从外层语词开始,后达核心词形成核心/非核心语词中借词比例不同的阶如果核心词也全部换为其他语言的,已语言换用\n属于接触关系的不同语言中,原来各自的语词都是非关系词,后来在接触过程中从外层开始产生关系词,逐渐向内层发展。属于同源关系的语言则完全相反,分化之初同源语言中的所有语词都是关系词,后来在分头发展中在外层首先产生非关系词,逐渐向内层发展。同样是向内层发展,但接触关系是关系词由外而内发展,同源关系非关系词由外而内地发展。也就是说,接触关系是有对应关系的词要先占领文化词才能占领一般词,再然后才占领核心词。而同源关系的渐远则是对应关系词先退出文化次再退出一般词,最后才退出核心词。\n这样,尽管关系词的绝对数目因接触的密切程度和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关系词在某一层语词中的比例也因接触的密切程度和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但关系词在各层之间比例差值却不会因接触的密切程度或同源的亲疏程度而变化:接触关系,不管接触怎么密切,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大于在核心词中同源关系不管怎么疏远,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小于在核心词中\n阶曲线模型把关系词在不同词汇层次中的比例用直线绘出,根据曲线的走向可以判定关系词是同源的遗留还是接触的借用。100%关系词比例0%词汇阶核心词基本词一般词同源关系曲线接触关系曲线\n由于核心词、基本词、一般词的界线不好控制,陈保亚用的是Swadesh根据多种语言同源研究得出的一百个最基本词根与次基本的第二百词根表对侗台语与汉藏语的同源关系和与马来语的同源关系做了考察,统计结果表明,侗台语与汉语的关系词呈接触关系的曲线,而与马来语的关系词呈同源曲线前100词算最核心的词汇后100词算较外层的词汇Swadesh的100/200词表(见教材最后的附录)\n接触借用的几种类型我的意见我同意陈保亚的有界无阶论我觉得借词的借贷两方的语音关系可以因接触的密切程度和接触的空间关系而分为如下三种主要类型:⑴非密切接触型⑵较密切的高对低的远程接触型(阿错:教化型)⑶极密切的平等的相邻接触型\n⑴非密切接触型或是相隔很远的两种语言处于一般性的接触,或是地位低的方言对地位高的方言的个别影响。如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沙发”、“的士”或蒙古语借词“胡同”和官话中的南方借词“尴尬”。这类借词的特点是语音相似,但找不到成套的对应关系。\n非亲属语言间的少量借词只有语音相似,而没有语音对应的例子:沙发软翱翔歌英语sofasoftsoarsong汉语shāfāruănāoxiānggē英语“沙发”一词的音与汉语的比较像(与吴语的更像),但其他以s开头的词,如soft、soar、song等等与汉语语词的声母没有同音类的关系,形不成“语音的对应”,因为“沙发”一词是借用的。\n亲属语言或方言之间的个别借用,也会成为亲属语语音对应关系的例外。如北京话的“尴尬”一词是从吴语中借来进入北方话进而进入标准语的,北方话中这个词的音值形式与吴语十分相似,如果忽略声调,其声母韵母在北方和吴语大致都是[kan][ka],但这两个字音的同音关系在吴语与北方完全不同。以绍兴为例:绍兴{监间奸尴}≠kẽ{甘柑干竿肝}北京{监间奸}≠{尴甘柑干竿肝}绍兴ka{介界届芥尬[嘎非本地词]}北京e{介界届芥}≠{尬嘎}\n⑵较密切的高对低的远程接触或是相隔很远的两种语言文化上全面同化,或是地位高的共通语对地位低的方言的影响。这类关系词在音类上有严整的对应关系,语音可能因后来的变化而不相似。单纯从语音上与同源词很难区别,但在文体色彩和所用语用范围上与同源词有所不同。它们可以用来研究借贷当时双方的语音,但不能用来证明语言的同源关系如日语、朝鲜语的一至十的数词与汉语的语音比较\n日韩汉字音读与汉语方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梅县it¤isamsiNÑNuliuktsHitpatkius«p日ichini/zisanshigolokushichihatsukiuujiuu韩ilisamsaoiuktSHilpHalkusip日韩本地音(汉字训读)与汉语方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梅县it¤isamsiNÑNuliuktsHitpatkius«p日hitofutamitsyotsitsumutsnanaiatskokonotoo韩ha-natulsesnesta-ses«-s«silkopj«-t«pa-hopj«l\n从日韩汉字音音读可以看出如下对应规则:汉语-p-t-k-ms-prlN-日-o/-uchi/tsuki/ku-ns/shhn/zlg-韩-p-l-k-mspH\n日语、高丽译音与梅县话的差别并不比北京话与梅县话的差别大。语音对应规则是十分清楚的。仅从语音看,无法判断日语和韩语是不是汉语的一个方言,三者是否同源。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这些有对应关系的关系词在文体和语用方面的分布。考察发现,与这些词词义相同的还有其他词,也即,这些词义还有另外的、没有语音对应关系的形式。只有口语中常用词根的语音形式才反映同源关系\n也即如果有语音对应关系的出现在文化词中,或用于正式的语境;没有语音对应关系的出现在本地词中,或用于正式的语境;则两种语言肯定不是同源分化关系有语音对应的关系词是借用的汉语方言中的文白异读也属于这一性质的接触,只是接触双方是已经分化的方言,而不是完全没有同源关系的不同语言。\n接触关系的整齐对应来自文化借用对音规则与同源分化不完全相同各自音系的不同音位系统的不同音节结构的不同会在对音规则中起重要作用陈保亚1996称之为“匹配”“匹配”也有方向性,以后再细讲\n⑶极密切的平等的相邻接触型两种语言地域上长期相邻,生活和文化上密切接触,政治、文化地位高的权威语言会对非权威语言产生极大的影响。非权威语言也会对权威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是形成“语言联盟”。语言联盟:同一地区权威语言词汇向非权威语言渗透较多,在核心词汇方面非权威语言仍能较大比例地保留自己原有的词汇。在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方面则双方都有所改变而趋同。\nDixon:TheRiseandFallofLanguages同一地区的不同语言,如果在人口、文化及生产水平上差距极大,比如人口相差上百倍,则非权威一方会被权威一方吞并,非权威集团发生“语言替换”。如果双方权势相差不太大,比如人口相差数倍或数十倍,则各个语言集团可长期共存。\n中国南方地区的各个民族历史上一直处于“长期共存”关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非权威语会出现多时间层次的与权威语言不同时间语音层有对应关系的词根,这些词根在后期的词汇中分布很多,但也有一部分渗入了基本词汇甚至是基本核心词汇。随着接触密度的增加,基本词汇被替换的比率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区分同源和接触的难度最大,陈保亚的阶曲线模型提供了希望。\n这样,尽管关系词的绝对数目因接触的密切程度和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关系词在某一层语词中的比例也因接触的密切程度和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但关系词在各层之间比例差值却不会因接触的密切程度或同源的亲疏程度而变化,除非发生了语言替换:接触关系,不管接触怎么密切,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大于在核心词中同源关系不管怎么疏远,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小于在核心词中\n阶曲线模型把关系词在不同词汇层次中的比例用直线绘出,根据曲线的走向可以判定关系词是同源的遗留还是接触的借用。100%关系词比例0%词汇阶核心词基本词一般词同源关系曲线接触关系曲线\n人类语言起源(单源/多源/何时起源)王士元、柯津云《语言的起源及建模仿真初探》《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大意摘录:考古学发现许多古人类活动的证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古人类大多没有保存到现在,而是在演化过程中被淘汰了。基因的研究证明,所有智人以后的人类,都是属于非洲古人类的那一支。\nCann1987:采用母系传递的线粒体DNA(MtDNA)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基因的最早分支是非洲人与其他人,结论是现代人的祖先,即智人(Homosapiens),是从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的。共同祖先大约在10到20万年前。Thomson等2000:根据父系传递的Y染色体,提出人类的共同祖先距离我们只有5万年。\n5万年的结论与考古学界的一些发现和推论吻合:5万年前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出现以下现象:山洞壁画、坟墓、陪葬花草——艺术和宗教的萌芽,航海技术的突破——从亚洲南部越海到达澳大利亚,(据李讷说还有:大量多种类的细石器、人口的第2次突长)。猜想:那时出现了人类的语言。\n问题:当时世界上已分布着不同的人群,是某一个群体产生了语言,不断扩张而取代了其他群体,还是不同群体各自产生了自己的语言?单源说:语言是如此复杂深奥,发明一次已经是很大的巧合了,要发明多次,可能性一定很小。多源说:单源说的错误在于,把发明时的语言等同于现在有奥妙结构的语言,实际上最原始的语言一定十分简单,词汇极少,几乎没有语法。这样的语言,产生的可能就比较大。原始时的人群群内人数可能较少,而群数可能很多。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其中的一部分产生语言,从概率上说就是很可能的了,比单源说还大。\n多源论者还指出:语言不是基因突变的产物,而是人脑容量逐渐增加、思维能力的逐渐增强、发音器官不断接近发语声的需要(直立行走而造成喉头下降,声道延长),在此基础上满足了产生语言的基本要求。\n历史比较法的成效与局限成效:①延长语言的历史在中观(数百年)的时间范围内颇有效②揭示不真实的文学语言掩饰下历史演变的真面目③补充书面文献所不能反映的演变的具体过程★补讲:\n局限:①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②无法重确定后代语方向不一致但都合音理的音变过程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⑤无法处理无条件分化的音变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无条件音变,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n局限①不能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如现代方言中没有保留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没有“堵/猪/煮”三字声母相同的……\n②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方向不同但均合音理的变化过程答达托磕渴壳叶揭学广州apatkptkipitk梅县apatkktkapiatk厦门apatkapuatakapia//iEko//ak潮州apako/apua/aki«pia//iko//ak南昌atatkk/ttkiEtiEtk苏州a/a/o/F/O/o/iI/iI/o/太原a/a/ua/a/a/a/ie/ie/ie/长沙aàaàoàoàoàoàieàieàioà北京ÛaÛaÚuoÚFÜFÛFieÞÚieÛye⑴⑵⑶⑷⑸⑹\n潮州、厦门pptkk//南昌pttkk苏州、长沙、北京的三组合并是哪两组先合?\n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只能确定演变相对阶段的先后如可以肯定在广州的k与北京的tþ的对应中,广州是较古的阶段,还可以肯定北方话先发生了“鸡”“间”类字变为齐齿呼的音变,然后“鸡”“间”类字和其他齐撮呼字一起发生了腭化音变;但不能确定“鸡、间”等字在北方话中变为齐齿呼和齐撮呼前舌根声母腭化的具体时间。\n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如“温暖”的词首辅音的原始形式的圆唇成分究竟是与舌根成分同时发出还是相继发出。这一问题随着普遍音理研究的深入有希望部分解决。\n⑤没有考虑到无条件分化的可能(如北京话清入字的演变)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这种无条件分化是方言混杂的结果。也就是说,历史比较法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有失效的可能。插:北京清入字用历史比较法处理的结果与实际演变(与用阶曲线的观察一致)\n★北京清入中古清入在北京无规则地派入四声p尾为例派阴平搭答2鸽喝塌溻磕扎插夹掐鸭押压接跌贴帖2法2汁湿吸揖派阳平答1裌胛劫法3执急级(声母几乎都不送气)派上声蛤塔眨甲褶帖1法1给獭撒葛渴派去声踏榻恰摄怯涩泣萨喝喝彩\n清入在其他北方主要次方言中的演变中古清入(搭鸽喝扎插/执急级/塔眨给撒渴/踏涩)中原/冀鲁官话阴平西南官话阳平胶辽官话上声兰银官话去声中古全浊入在以上官话均归阳平白笛次浊入西南阳平、中原阴平、其他去声六日\n一般认为明清两代的北京多种方言人群涌入主要是中原/冀鲁人和关外持胶辽官话的旗人相互影响而造成清入的无条件分化其中清入派阳平是先期“全浊入派阳平不送气”的类推派去声是认为区分入声字的读书音\n北京清入派四声是方言混杂、先期语音关联类推、读书音三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比较法的程序构拟出的“近代北方方言原始语”的调类将多许多\n历史比较法构拟原始语音类的程序:1、找出最小对应组(此例为最小同调字组)以中古声调作为出发点,北方主要方言几乎都相同的四个最小对应组是:北京—中原—西南—胶辽—兰银山东高阴平—阴平—阴平—阴平—阴平聊城宁阳平—阳平—阳平—阳平—上有4点阴平杂食白舌好纸丑上声—上声—上声—上声—上声怕近忘去声—去声—去声—去声—去声\n几乎各地都相同的四个最小对应组是:阴平(山东高)、阳平(聊城宁兰银上)、上(好纸)、去(怕忘)另外的最小对应组还有:北京—中原—西南—胶辽—兰银5六日辣月去声—阴平—阳平—去声—去声6鸽喝扎插阴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7执竹急级阳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8塔眨给笔上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9踏涩却释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n比较法程序二:根据最小对应组语音条件的对立互补确定原始语有多少音类1东捞各地均阴平不限声类2城宁除兰银上声外均阳平不限声类3好柳各地均上声不限声类4怕忘各地均去声不限声类5杂白除兰银去声外均阳平限不送气阻塞声母6日辣除西南阳平中原阴平外均去声限响音声母7鸽喝阴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限非响音8执竹阳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限不送气阻塞9塔眨上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限非响音10踏涩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限非响音对立类1对立类2对立类3对立类4互类补5对立类6对立类7对立类8对立类9\n严格根据历史比较法的程序操作得出“原始近代官话”共有9个原始调类其中5个调类对应于中古入声实际上,近代任何一个官话都没有过9个调只是由于入声在各地的演变不一这一分化后在某些大都市方言又发生了分化后方言的接触接触造成方言混合、造成声调的“跑类”跟南方借词“尴尬”在北方发生韵母跑类相同\n如何判定接触与演变?如何判定接触造成的跑类与演变分化?1、利用历史比较法分析出最小对应2、观察最小对应是否有异读异读多则多半涉及接触3、利用风格色彩和阶曲线模型判断异读的几组对应是否本地方言4、若有两种以上方言风格色彩为白阶曲线为本地则有方言混合的可能\n中古清入在北京无规则地派入四声p尾例派阴平搭答2鸽喝塌溻磕扎插夹掐鸭押压接跌贴帖2法2汁湿吸揖派阳平答1裌胛劫法3执急级(声母几乎都不送气)派上声蛤塔眨甲褶帖1法1给獭撒葛渴派去声踏榻恰摄怯涩泣萨喝喝彩从以上例字可大致看出,派阴平上声的风格色彩偏白,而派阳平去声的偏文;但有交叉。\n北京上声字在一阶二阶核心词中的分布表4a高阶清入今调例字例次比例阴平杀吃说一虱膝黑不又850%阳平--00%上声骨角脚给血髮又637.5%去声髮又不又212.5%总计16100%\n表4b低阶清入今调例字例次比例阴平挖压又擦吸湿562.5%阳平--00%上声窄雪225%去声压又112.5%总计8100%\n派阴平的一阶虽绝对数量多,但二阶更多;派上声的一阶较多,但二阶较少,属本地层\n根据审核后的材料得出的阶曲线说明:①归阴平的高阶比例小于低阶,但绝对比例大,属于后起深度密切接触的外源层次。②归阳平的高、低阶均为零,在核心语素集中还未形成层次。③归上声的高阶比例大于低阶,属于本地自源层次。④归去声的高阶与低阶比例均等。陈(1996:199)根据对汉台语接触大量实例的分析指出,平直式阶曲线所反映的层次性质与关系词的数量多少相关:如果关系词的数量很多,平直式阶曲线反映同源关系;如果关系词的数量很少,则反映接触关系。据此清入归去应为接触关系的外源层次。\n我们试用三阶字集两分阶的方法:①核心高阶,前100词;②核心低阶,后100词;①②合并为“核心通阶”③“常用通阶”,《汉语方音字汇》3000字减前100、后100词。\n加上“常用通阶”后清入派阳平、上声、去声的曲线基本未变分别是外来接触、本地原有、外来接触只有清入派阴平的曲线有变化它在核心前100和后100的阶曲线为接触型在核心与常用的阶曲线为本地自源型这可能正好说明它是通过人员交杂而形成的。\n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文白异读\n语言分化式的演变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因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也不能只用历史比较法一种方法。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来说,我们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不学习、了解、运用历史比较法,仍单纯地使用排比历史文献材料的方法研究汉语史,这样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前面所说的不能反映历史演变真面目的缺陷。二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历史比较法,不考虑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料,不考虑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和历代共通语的影响。这两种倾向在汉语研究中都有反映。\n第一种倾向在国内汉语史的研究中比较严重,汉语史的研究成果大体上还只能反映书面语演变的轨迹,至于这些书面语反映的变化是基础方言的更替还是一种方言的发展则未加注意。每个朝代有几种重要的方言,每个方言的特点是什么,汉语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演变,这些演变首先在哪个方言发生,波及到了哪些方言,未波及到哪些方言,都还搞不清楚。这当然跟汉语使用不单纯表音的方块字有关,但汉语史的研究中还没有很好地利用方言、外语借词和对音材料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为各个大的方言分别拟测共同的原始语,再观察这些原始语的特点,拟测更早的原始语,无疑是细化汉语史的研究,揭示各大方言分化的时间和后来的演变所必须的一步,但这种工作还没有开展。\n第二种倾向在美国普林斯顿学派对汉语的研究中表现得最明显,代表人物是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罗杰瑞。他研究建立了原始闽语,完全依据无条件的一对多则多为原始的分类的原则,把原始闽语的塞音声母分为清送气/清不送气/浊送气/浊不送气/清弱化/浊弱化六套。这一结果没有考虑到邻近吴语、客赣语的影响,值得从新的角度重新考察\n第五讲历史比较法(下):空间与时间汉语史研究四模式评述(教材第五章)\n本章要点历史比较中活语言材料和文献材料如何配合使用两种材料在历史时空中的正确定位由材料时空定位的视角评论汉语史研究的四个模型\n本章要点的参考文献:徐通锵、叶蜚声,历史比较法与切韵音系研究,《语文研究》1980.1徐通锵,美国语言学家谈历史语言学,《语言学论丛》13,商务。四个模型的代表作: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注,商务,1940/48/95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张琨《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台湾,联经,1987罗杰瑞《汉语概说》张惠英译,语文出版社,1995\n6.1时空结合的原则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6.2时间类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首次自觉运用——清儒的贡献与局限6.3时空两类材料首次自觉的结合——高本汉框架6.4对《切韵》性质的认识与汉语史研究的框架6.5时间类材料的进一步挖掘——王力框架6.6空间类材料单独、系统地运用——罗杰瑞框架\n6.1时空结合的原则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传统语言学只考查文献语言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历史比较法的原则是语言的共时的空间差异(即地理差异)反映语言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增加了考虑时间、空间的关联。两种方法对两类不同性质材料的使用:历史比较法: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或不同地域文献语言的差异传统语言学:不同时期书面文献语言的差异(忽略空间)\n历史比较法传统语言学·空间·空间····————————————————————————时间时间传统语言学忽略了文献材料的空间差异,忽略了活的语言,因此常常不能重建真实的历史演变。历史比较法如果片面地只使用现代语言的材料,也是有局限的。\n两类材料的局限后代语的差异:不能反映后代语一致的语言变化,不能确定演变的绝对年代,当分歧的发展都符合音理时,有时无法确定某一后代语的具体的演变轨迹。如果有文献材料补充,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局限,更好地重建语言史。(注:详见后)书面文献的差异:不能反映连续变化的具体阶段,不一定是同一方言演变的差异(可能是基础方言替换的差异),有的语言或方言的书面文献历史很短。\n历史比较法的局限:①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②无法重确定后代语方向不一致但都合音理的音变过程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⑤无法处理无条件分化的音变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n局限①不能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如现代方言中没有保留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没有“堵/猪/煮”三字声母相同的……\n②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方向不同但均合音理的变化过程答达托磕渴壳叶揭学广州apatkptkipitk梅县apatkktkapiatk厦门apatkapuatakapia//iEko//ak潮州apako/apua/aki«pia//iko//ak南昌atatkk/ttkiEtiEtk苏州a/a/o/F/O/o/iI/iI/o/太原a/a/ua/a/a/a/ie/ie/ie/长沙aàaàoàoàoàoàieàieàioà北京ÛaÛaÚuoÚFÜFÛFieÞÚieÛye⑴⑵⑶⑷⑸⑹\n潮州、厦门pptkk//南昌pttkk苏州、长沙、北京的三组合并是哪两组先合?\n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只能确定演变相对阶段的先后如可以肯定在广州的k与北京的tþ的对应中,广州是较古的阶段,还可以肯定北方话先发生了“鸡”“间”类字变为齐齿呼的音变,然后“鸡”“间”类字和其他齐撮呼字一起发生了腭化音变;但不能确定“鸡、间”等字在北方话中变为齐齿呼和齐撮呼前舌根声母腭化的具体时间。\n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如“温暖”的词首辅音的原始形式的圆唇成分究竟是与舌根成分同时发出还是相继发出。这一问题随着普遍音理研究的深入有希望部分解决。\n⑤没有考虑到无条件分化的可能(如北京话清入字的演变)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这种无条件分化是方言混杂的结果。也就是说,历史比较法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有失效的可能。\n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文白异读\n除④,历史比较法的局限如果有历史文献都可以弥补①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②无法重确定后代语方向不一致但都合音理的音变过程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⑤无法处理无条件分化的音变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n语言分化式的演变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因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也不能只用历史比较法一种方法。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来说,我们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不学习、了解、运用历史比较法,仍单纯地使用排比历史文献材料的方法研究汉语史,这样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前面所说的不能反映历史演变真面目的缺陷。二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历史比较法,不考虑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料,不考虑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和历代共通语的影响。这两种倾向在汉语研究中都有反映。★\n第一种倾向在国内汉语史的研究中比较严重,汉语史的研究成果大体上还只能反映书面语演变的轨迹,至于这些书面语反映的变化是基础方言的更替还是一种方言的发展则未加注意。每个朝代有几种重要的方言,每个方言的特点是什么,汉语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演变,这些演变首先在哪个方言发生,波及到了哪些方言,未波及到哪些方言,都还搞不清楚。这当然跟汉语使用不单纯表音的方块字有关,但汉语史的研究中还没有很好地利用方言、外语借词和对音材料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为各个大的方言分别拟测共同的原始语,再观察这些原始语的特点,拟测更早的原始语,无疑是细化汉语史的研究,揭示各大方言形成的时间和后来的演变所必须的一步,但这种工作还没有开展。\n第二种倾向在美国普林斯顿学派对汉语的研究中表现得最明显,代表人物是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罗杰瑞。他研究建立了原始闽语,完全依据无条件的一对多则多为原始的分类的原则,把原始闽语的塞音声母分为清送气/清不送气/浊送气/浊不送气/清弱化/浊弱化六套。这一结果完全没有考虑到邻近吴语的影响,有许多不合理之处。\n历史比较法其实不排斥用文献材料,比如,如果没有古拉丁、希腊、梵语的材料,印欧语系的建立、原始印欧语的拟测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但历史比较法要求文献材料要有正确的空间定位。不能把有基础方言替换的文献材料当作同一种系统的演变。文献材料只有有正确的空间定位,才可能正确地投射到时间的演变上。\n设想有多个时间点上的多空间点分布的语言材料(包括现代活语言和文献语言),利用历史比较法可有效延长语言演变史空········———————————————时由文献直线投射的时点,可以给现代方言中一些存古现象确定绝对时间,可以确定方言演变的一些难以确定的轨迹,可以发现现代方言中已经全部演变了的原始语信息。另外,比较那些基本同期而不同空间点的文献(绿点),还可以再推出更古时的原始语蓝点现代方言,绿点文献语言。\n各种材料时空的正确定位是历史比较法最大程度发生效力的前提徐通锵先生从这一点出发评论了当时最有影响的四种汉语史模型\n6.2时间类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首次自觉运用——清儒的贡献与局限汉字书面文献的特殊局限文字单元与语音单元对应复杂(从今音看):谈痰t淡t剡炎詹t蟾tH擔t簷anananiananananian文字不直接反映语音,特别是音值的情况。语音变化了,文字不变。\n清儒贡献找出了利用不表音的书面文献重建历史的音类的方法\n大约与欧洲人同时甚至更早,中国人也从理论上认识到了语音是变化的,而且语音的演变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明末的陈第(1541--1617):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之必至一群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也;百年之中,语有递变,系乎时者也。\n虽然认识到了语音变化有时空两个方面,但由于能够表示时间变化的汉字文献不能直接反映语音的情况,也不能很好地记录当时地域上的方言差别,所以汉语学者不可能象西方学者那样直接利用文献材料发现共时空间的语言差异与历史时间的语言差异上的关联,而首先先要发现揭示汉字材料所反映的语音事实的方法。清儒正是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n清儒的贡献分为今音学和古音学两个方面。今音学研究《切韵》(隋朝韵书,以后这一系的韵书一直是文言书面语音的规范)的语音系统。古音学研究《诗经》(先秦韵文)的语音系统,并研究从《诗经》到《切韵》的语音演变。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研究音类的分合,不研究音类的音值。也就是说只研究声母、韵母、声调分为几类,不管它们具体音值如何。分出声韵调的类别是十分重要的,分出这些类别也就是找出了同音关系的聚合群,这是历史语音研究很重要的一步。\n今音学利用的材料:韵书、韵图。《切韵》是按字音的次序编排的字典,其编纂的直接目的是为作诗押韵提供统一的标准。它的分卷反映声调的不同,分韵反映韵(不含韵头)的不同,同音小纽则反映字的同音与否。从韵书的编排,很容易分出声调、韵的类别,但声母和介音的类别以及韵与韵之间语音的差别程度就不能直接反映了。清儒的贡献正在于发现了确定声母和介音的类别的科学方法。一是以反切系连法确定声母的类别,另一个是利用韵图来确定各个音类之间的系统关系。如“帮滂并明”同为唇音。古音学利用的材料:《诗经》、汉字的谐声偏旁、《切韵》系联《诗经》韵脚找出韵类,从谐声大致确定声母的主要类别和未入韵字的韵类,与《切韵》音类对比最后确认。\n小结清儒意识到了语音的演变,他们利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材料中可以表音的部分,以系连的方法,重建出了某几个著名经典文献时期的音类划分。局限:理论上没有建立方言差异、基础方言替换的概念。方法上无法利用方言材料,无法拟测音类的具体音值。结果上①无法区分方言替换和一个方言的演变,从而找出一个语言系统语音演变的各个阶段。②无法细致描写音变的各个阶段,无法发现普遍音理,也就无法建立语音演变规则的观念。③无法发现空间差异与时间差异之间的关系。①是文献研究法的通病,②则受限于汉字的不表音。\n利用文献材料进行时间序列的排比,清儒的研究到达了顶峰系联法是十分伟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汉字不表音这一不利于语音史研究的因素,找到了利用汉字文献找出古代音类及其辖字的方法。找出一个历史音系的音类及辖字是历史语音史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最关键的一步。但而顶峰就意味着危机:音类的研究该作的工作已经作完,下一步作什么?只找出《切韵》、《诗经》两个平面的音类,可以基本满足读经的需要,而作为一门研究语言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明显不够了:它既不是汉语语音以前演变的实际情况,又不能说明《切韵》以后到现今方言的演变和现方言间的语音对应规则。开发新的材料,利用新的方法是有所前进的唯一方法\n6.3时空两类材料首次自觉的结合——高本汉框架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最先利用空间的方言差异来研究汉语语音史最先系统地利用国际音标进行音值的描写最先引进了空间差异是历史演变快慢不同之结果的观念最先引进语音演变是有音理可循观念但高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标准的历史比较法的。\n高本汉的研究方法是:⑴以书面文献本身的证据按照清儒的系联法确定《切韵》和《诗经》两个时期的音类和辖字⑵以今方言和成系统借音的音值给《切韵》的每个音类拟测音值⑶以《切韵》的音值上推上古《诗经》各音类的音值可以看出,高的框架的特点是以《切韵》为中枢,先下连今方言,再上推上古。而这个中枢的音类划分(有多少个声母、韵母、声调)是单纯按文献本身的证据确定的,与今方言没有关系。\n《切韵》和《诗经》时期的音类划分,高并不是按照历史比较法的原则,通过方言的比较(找最小对应字组,根据最小对应字组是否有互补语音条件再进行音类的归并)建立的,而是遵清儒的原则,借鉴了清儒的成果而建立的。因此,高的上古和中古音音系的得出,只在一些系联的操作上宽严标准上与清儒稍有不同,得出的结果稍有差异,大的方面是相同的(注意:都未注意重纽)。以今方言的音值确定《切韵》音类音值的方法,则是依据了历史比较法。\n高本汉认为,拟测的古音应该跟这个语言历史上的旧材料相合能够把中国全部方言解释到一种可信的程度跟这个语言历史上的旧材料相合,就是不但音类的划分与《切韵》等历史材料一致,而且声母韵母的语音特点符合韵图的描述。注意:这一点不完全对,韵图反映宋代而不是中古前期的语音特点\n能够把中国全部方言解释到一种可信的程度即,要做到从拟测的音值出发,能够使到现代的各个方言经历的演变都符合语音演变的音理。在后代语中新出现的特征,或者能够用组合条件,或者符合该系统的系统演变的倾向,有一系列的演变都有相同的倾向。如音节结构简化,浊阻塞音清化属于成系统的系统简化;后者清化后的分派还有组合上声调的条件;元音高化属于有组合条件的分化。\n端母(多朵都堵睹戴堆丹党登/低刁钓点等丁顶”等字的声母)一等四等高丽ttS日本t,tst,tþ越南ê温州t(d)广州/客家/汕头/福州/上海t北京/开封/怀庆/归化/大同t太原/兴县/太谷/文水/凤台t兰州/平凉/西安/三水/四川/南京t根据是有个传教士描写说该音听起来像浊音,其实与真正的浊音并不相同。t→tS/__it→t/__{o,a,e}t→ts/__ut→tþ/__i汉语t,d:越南ê汉语t:越南ÿH把端母拟为t,各个现代语的所有音值都可以得到解释。\n高本汉的框架有很大的合理性。首先,单纯地运用方言的对比往前推的历史比较法必须依靠方言中保留的原始语的特点,如果这些特点在所有的方言中都消失了,或者说未收在我们的比较材料中,就无法复原原始语的情况,无法找出后来演变的条件。对于汉语来说,这点更重要。至今我们也还没有能够对所有的方言普查一遍,特别是哪些最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从而最可能在某些方面保留古特点的交通不便的地区。而如果可以肯定《切韵》是现代方言的母语,它就是后代所有演变的最细的条件集合,就可以放心地从它出发,不必担心遗漏了什么条件。即使有的方言比《切韵》更古老,如果只是个别的方面,也可以仅就个别方言再离析《切韵》的个别音类\n其次,历史比较法无法确定原始形式的确切年代,而《切韵》、韵图等文献材料都有确切的年代。其实在历史比较法中利用一些较古老的文献材料作为中介,下连上推,是很普遍的做法。只是印欧系语言的研究的古文献已经是表音的。但高本汉的研究目的就不是历史比较法的:没有分别找出各个方言区的原始音类,所有方言材料其实只是为拟测切韵音系服务,而不是为重建方言历史面貌服务。可以从切韵音类出发,但历史比较法的研究需要根据大方言内各个小方言的情况把切韵音类进行合并或分化,找出该方言区的最小对立组,再根据对立互补找出对立的原始音类。以宋代韵图的格局去诠解《切韵》也是个的缺陷,后来一些学者的研究主张,切韵的音系与韵图的音系格局完全不同。可参考潘悟云《汉语音韵学》。\n高本汉严格地以“历史上的旧材料”为标准,用方言和译音材料的差异来说明这种分合的理由并拟测相应的原始形式(即音值),这个音值一要和“历史上的旧材料”相合,二要能够从音理上解释《切韵》到现代各个方言的语音演变,三要符合语音的系统。这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有了这个框架,汉语方言大体上有了一个聚汇点,或叫出发点,从它出发可以更清楚地说明现代各个方言的异同,可以由此而说明汉语语音演变的主要规律,这是传统的音韵学不可能达到的成就。这也是时空结合的方法优于单一时间轴的文献排比法的地方。\n6.4对《切韵》性质的认识与汉语史研究的框架高本汉的框架因其确有高于传统音韵学的能力而一直着影响汉语语音学的研究。整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汉语史的研究都在使用高的框架,虽然在音类的划分、音值的拟测上有小的改进(如四等韵的音值,三等韵的介音等),基本的框架并未改动。高校教学用、王力先生编撰的汉语史教材也是属于这一框架。★\n高本汉框架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切韵》的性质问题。高本汉框架的立足点是《切韵》是隋唐时期的长安方言,该方言是现代汉语各个方言的原始母语。也即,现代方言都是隋唐时期长安方言的后代,是从《切韵》音系分化发展而来的。争论焦点《切韵》是不是隋朝初年的长安方言?是不是一时一地之音?是不是现代汉语各方言的共同祖先?由于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后两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导致出现新的汉语音韵史研究模型。\n其实,高本汉的看法并非没有道理。如拉丁语是古代罗马都城附近的语音,现代的拉丁系方言都是从这个古方言分化而来的一样。因此,从现代方言出发,最多可以探溯到这个历史方言。至于这个方言更早的情况和这个方言同时期或更早时期的方言的情况必须利用其他材料来研究了。大家的看法?\n高本汉的看法是否正确,包括三个层次不同的问题。1.承认《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但它是不是隋朝初年的长安音?2.《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还是兼收某个时期各地方言差别和古今音差别的综合音系?3.不管《切韵》是隋代的一时一地之音也好,综合音系也好,它能不能代表现代各个方言的原始母语?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特别是后两个问题的看法,牵涉到了整个汉语语音史应该怎样研究的框架问题。\n对于《切韵》是不是隋朝初年的长安音,汉语学者一般都不同意高的看法。因为这于历史上说不大通,于《切韵》序不合,与《切韵》审音的参加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对南北地区方音与标准音的关系的论述也不同。《切韵》序:论及音韵,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颜氏家训》音辞篇: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沉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n陈寅恪认为:“《切韵》所怀知标准音者,乃东晋南渡以前,洛阳京畿旧音之系统,而非杨隋开皇仁寿之世长安都城行用之方言也。”由前面的摘录可以看出,《切韵》是综合南北通语的音系,以金陵洛阳读书音为准。而当时南方士人的语音离颜之推心目中的标准音最近。而当时的南方士人,就是西晋王室南渡之前洛阳士人的后代。李荣同意陈的看法。陈说看来比高说要合理,因为,虽然东晋皇室南渡之前北人也有向南的移民,但数量不多;而南北朝时北人特别是许多地位很高的世族大户也大规模地向南移民。根据《颜氏家训》,是时南方的士族比北方更能表示动乱前的标准音,可见,陈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南北朝时的北方音,即使是读书人的,也被《切韵》作者认为是较粗俗的。\n是否是隋唐时长安音的问题,尽管目前学界比较公认高本汉是错误的,但这一错误不那么重要,到底是洛阳还是长安,是南北朝之前还是南北朝之后虽有不同意见,但这对似乎对研究汉语史的总框架不会有什么影响,只是现代方言的共同出发点提早一些而已,所以直至60年代,汉语史的研究一直用高的框架。\n两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高的框架中《切韵》之前没有方言的分歧,或者说,至少我们是无法恢复这些方言分歧的。但是首先,根据文献的记录,从先秦之后的每个朝代都有方言的分歧。那么现代方言中有没有保留上古标准语或与《切韵》音系不同的古方言的特征的情况呢?如果有比切韵更早的特征留存,则这些方言不能直接用切韵音系作为共同祖语。其次,如果《切韵》是隋代的综合音系,那么它和《诗经》的上古音系又是什么关系呢?《诗经》是先秦时代黄河流域的方言是比较明确的,如果《切韵》是综合音系,《诗经》→《切韵》直线发展的模式恐怕也不能用总之,《切韵》作为下连方言、上推先秦的出发点受到质疑。\n后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的整个框架是否合理。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许多讨论,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后来同意《切韵》是南北朝时南北两系音系的综合的观点占了上风。因为,《切韵》序说得明明白白“论及音韵,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同时,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一方面现代汉方言的绝大多数差异的确都未超出《切韵》音系(请注意,《切韵》的确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方言),另一方面闽方言、(吴方言)的个别现象比《切韵》更古老,可追溯到早于《切韵》时期的事实也逐渐揭示出来。如“环怀”等匣母字读塞音g或kkH,与群母同;闽语的支韵字(施倚刺奇徛骑寄蚁)不少读a,与歌韵同韵。\n虽然对《切韵》的性质的讨论逐渐深入,对“《诗经》→《切韵》直线发展,《切韵》到现代方言多向分化”的模式从历史事实上的批判较多,但怎样根据比较接近历史的事实建立新的汉语史框架,国内学者的讨论并不多。对《切韵》性质的认识其实牵涉到如何确定《切韵》在语言时空发展中的真实位置及语言史的研究中如何正确地判断材料在时空中的位置,如何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类材料,尽可能地复原语言在时空中发展的真实面目的问题。由于对《切韵》性质的不同理解,7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三种新的汉语史研究框架,这就是80年代以王力《汉语语音史》为代表的王力模式,70年代以罗杰瑞为代表的普林斯顿模式和80年代的张琨模式。\n6.5时间类材料的进一步挖掘——王力框架王力先生五十年代的《汉语史稿》用的是高本汉的框架,即,以《切韵》为中枢,上推先秦,下推方言。并且是以《切韵》等文献材料的内部证据定字音的归类,以方言的证据定音值。在定字音分类时,除了清儒的系连法外,还利用了当时较新的内部拟测法。此外,从框架上说与高的模式是相同的。\n但在对《切韵》性质的讨论中,王先生同意《切韵》是综合音系的观点。并且,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对《切韵》的看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牵涉到汉语史的研究模式。因此他没有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在汉语史的研究领域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而且是更换模式的探索。新的模式体现在85年的著作《汉语语音史》中。这部书明确放弃《切韵》作为汉语史研究的枢纽。他指出,《切韵》是综合音系,不能代表隋唐音系,因此不仅不能作为语音史研究的枢纽,而且不能作为语音史的一个阶段。语音史的各个阶段应该由排比可以反映或接近一时一地之音的文献材料,如《诗经》、历代诗人、词人的用韵、历代注疏中的反切等,来得出。在这个文献的排比中不包括综合音系的《切韵》,但由于《切韵》保存了不少古音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参考。\n该书把汉语语音史分为9个阶段:先秦:《诗经》、《楚辞》、《周易》、《老子》的韵文汉:张衡、马融的辞赋魏晋南北朝:四谢(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朓)、颜延之、沈约、江淹的诗赋;《后汉书》、《文心雕龙》的赞隋-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的反切,诗人用韵(如宋之问、王勃、卢照邻、杜甫等)晚唐-五代:南唐徐锴《说文系传》所用朱翱的反切。宋: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的反切,辛弃疾等词人用韵。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音韵》,马致远、关汉卿等人的元曲。明清: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兰茂《韵略易通》、无名氏《字母切韵要法》、樊腾凤《五方元音》现代:北方话、吴语、闽语、粤语、客家五种方言。\n王先生在利用书面文献上很有特色。他不象清儒和高那样只取作为经典的、时间上不连续且跨度很大的两种书面文献,而是尽量挖掘靠近口语的、时间上跨度较小的多种书面文献,从而细化了有确切时间坐标的语音演变的线索。这一新的成果综合了他自己和其他学者对于断代文献所反映的音系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有:罗常培、周祖谟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的研究》、台湾丁邦新的《魏晋音韵研究》,王的《南北朝诗人用韵考》、周法高的《玄应反切考》、张世禄的《朱翱反切考》等。这些成果是突破了语言史研究为解经释道服务后,进一步挖掘书面文献,使之为历史比较、为发现语言发展规律服务的观点转变的必然。而王先生善于从整体框架上考虑问题,将这些新的成果用新的框架组织起来,显示出很强的理论功底。\n王的框架比起高的研究,在书面材料的运用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在方言运用的方面则没有进展。徐老师因此批评这一框架是“只根据书面材料来整理各个时期的音系,而没有考虑汉语方言在语言史研究中的价值,……抛开空间的差异而单纯地追求时间的线索”。这种批评有些太极端,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说它太极端,是因为王明明在《汉语语音史》的前几章就提出“汉语自古就有方言存在”,“因此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就会遇到方言的问题。我们所根据的语音史料,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在各种同时代的语音史料中,有没有方言的差别?在同时代诗人的用韵中,有没有方言的差别?”这些都说明,王在作书面文献的整理时,有明确的空间差异观念。\n王在作书面文献的整理时,有明确的空间差异观念。他指出,他曾经将不同地区的文献分开整理,如将《诗经》的十五国风分别整理,《诗经》与《楚辞》分别整理,南北朝诗人的用韵和籍贯分开整理等等,但都没有发现系统的方言差别。因而,王说,“讲古音时我们很少讲古代方音,是因为我们对古代方音知道太少了。”从王的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到,他选用的材料多是在文学、儒学等方面的代表人物,而且都长期生活在都城附近。由此可知,王是很重视空间的线索的,但我们的历史文献很少有真正反映地方口语音的。\n我们认为,王《汉语语音史》实际上是在找出汉语口语共通语的发展轨迹!这一工作对于以后我们会提到的对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这一目的,这本书的缺陷反而是不应该完全放弃《切韵》和宋代韵图。《切韵》和宋代韵图其实是对汉语口语共通语最重要、最稳定、起作用最大的两个阶段,又恰是北方大量向南方移民,在各个方言留下明显文读痕迹的两个阶段。\n我感到王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在整体上有些矛盾:如果讨论共通语的演变,就不应该最后的阶段放上方言。如果放上方言就应该考虑它们的前身,不应该简单地堆在明清标准音的后面。(虽然唐以前很少有方言口语音的材料,但唐五代敦煌、西夏黑水城等确实是成系统的方音材料)事实上闽粤客等方言的整体面貌大大早于明清通语,放在《等韵图经》、《韵略易通》的后面不甚合理。也即,《汉语语音史》虽然放上了现代方言的材料,其实并没有把它们折射到时间的演变轴上。单就这一点而言,的确比高的框架还有一点点退步。\n虽然有共通语、方言定性不清的局限,但王先生的《汉语语音史》首次摆脱读经的需要,从语言的角度、以更细密的时间分段给出了有影响的书面语材料的多个共时音系情况。这一研究对于确定现代汉语各个方言实际的历史起点(被推平后的起点),对于确定现代汉语方言的多个层次,有重要的价值。\n6.6空间类材料单独、系统地运用:罗杰瑞框架罗杰瑞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教授,受过严格的历史比较法的训练,是闽方言研究专家。他提出,应该先不管《切韵》等书面材料,严格地运用历史比较法用方言的内部差异重建各个方言的原始语,如原始闽语、原始吴语、原始粤语等等,然后再比较这些原始语的差异去重建更早期的原始语。\n在研究闽语的过程中,他发现闽语的词汇明显地分为三个时间层次:闽语旧有层次,《切韵》层次,切韵后层次。在最早的闽语层次中有不少《切韵》音系不能解释的现象,因此用《切韵》做所有现代方言的原始语是错误的。由于闽语的最早的层次早于切韵,因此应该严格按历史比较法来拟测它的情况。他完全根据闽语内部的方言差异去拟测原始闽语声母的类做了全面的拟测。如《切韵》的定母在闽语各个方言中的反映形式不同,且这种不同与《切韵》的语音条件无关。\n《切韵》的定母在闽语各个方言中的反映形式不同,且这种不同与《切韵》的语音条件无关。请看下表:平/仄福州厦门建阳永安原始语蹄/弟豆ttttH*d啼糖/叠tHtHhtH*dH铜/袋毒ttlt*-d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原理,《切韵》的一个声母d,在闽语中无条件地分化为三类,无条件地一对多,则多为更早期的情况,因此这些字在原始闽语中属于三个不同的声母。罗把这三套音拟测为:*d/*dH/*-d。最后一套音可能是原来带有浊音、响音性前缀的塞音。rd、nd、ld之类的。\n罗杰瑞的工作完全依据了历史比较法的原则,而且所选的字音都是日常口语的常用字,都是当地认为的口语音而不是读书音。罗所拟测的原始闽语的声母,浊塞音塞擦音分为三套而不像《切韵》那样只有一套。根据同样的方法,他发现清塞音塞擦音也同样有三套。加起来就是:ppH-pbbH-bttH-tddH-dkkH-kggH-gtstsH-tsdzdzH-dz\n中国学者大多不能接受罗的拟测。他们提出,罗忽略了这些不规则的对应大多出现在闽北,是与吴方言交界的地区,在这种地区往往会发生方言的借用,特别是一部分字音音值的借用,其结果如同北京“尴尬”的读音一样,正是发生无条件的分化(《切韵》咸摄二等见系字北京都读齐齿呼,但这两个字读开口呼,《切韵》的一个韵北京分为两个韵,从声母、声调上都找不出条件)。他们指出罗原始闽语声母拟测单纯运用历史比较法而忽略了方言间的相互影响。方言间的影响正往往造成历史比较法所不能对付而历史上的确存在的无条件分化,而如果利用可以利用的历史文献材料,就能够确定某些无条件的一对多的一反而是更古老的。\n在韵母的拟测中,仅仅根据方言内部差异而不管《切韵》的字音分类的做法遇到了更大的困难,至今罗还没有拿出自己满意的方案。尽管罗的原始闽语的拟测有种种局限,但还是促使中国学者更多地思考方言材料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价值。如果能够结合历史文献去除方言影响的因素,分层次拟测原始语的方法应该是可以为我们揭示各个现代方言原始出发点相对时间次序的早晚,从而为汉语方言的形成时间提供更多的信息的。比如,一个现在仍然保留文献材料只在上古才有的某些特点的方言,它从母语分化出来的时间一定较早,而一个所有的语音特点都可以用明清的文献材料解释的方言,一定是明清北方话的直接后裔。\n6.7时空材料结合的新探索——张琨框架参考书目:《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张琨著,张贤豹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切韵》与方言》张光宇著,台湾商务,1988年。张琨先生字次瑶,河南开封人,民国六年(1917年)12月17日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三十八年(1949)耶鲁大学语言学硕士,四十四年(1955)耶鲁大学语言学博士。出国(1947)前,历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及燕京大学研究助理。民国四十年(1951)起以讲师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升任副教授、教授,直至1963年。是年转任加州柏克莱分校中文及汉藏语教授。\n张原来主要研究苗瑶语,在梵语、藏语等方面在很有研究。1939年到史语所跟李方桂先生研究非汉语直至1963年,63年后接任赵元任先生的职位得教汉语,于是开始真正接触汉语音韵学。头一年开的课是教学生读《切韵》序。加大的环境实在是很好,如果你想读书的话,书可以教得很少,于是张花了近20年的时间独立王力、周祖谟、袁家华、周法高的许多文章。有原来研究苗瑶语的经验,再加上后来没有偏见地全面地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使张对汉语史的研究有了新的看法。\n张琨是研究汉藏语系语言的著名专家。1963年他因接替赵元任的工作而去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讲授汉语,研究汉语音韵学。如果说王、罗因《切韵》代表一种综合音系而在语音史研究中把它放在一边,不予置理的话,张琨则正好相反,他充分利用《切韵》反映“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特点来清理语音发展的线索,提出了又一个新的理论框架。1972年张和夫人张谢蓓蒂合写了一本名为《上古汉语的韵母系统和《切韵》》的著作,为这种新的框架勾画出大致的轮廓。这种框架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n1.《切韵》以南朝,特别是齐、梁、陈时期的诗韵为基础编纂而成,反映了许多南方方言的特点。《切韵》包含各地方言,由于方言的差异反映时间的序列,因而《切韵》本身就反映汉语的发展,可以说它代表一部汉语的音韵史。2.《诗经》的语言代表黄河中游地区的北方方言,它与《切韵》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因而不能以《切韵》为基础来上推上古汉语,而应该利用《切韵》建立原始汉语。这个原始汉语的时期比上古汉语要早一些,系统也要复杂一些。北方汉语→诗经→切原始汉语南方汉语→韵\n3.既然《切韵》包含各地方言的特点,那么在研究它与现代汉语方言的关系史就不应该笼统地把它看成母语,而需要根据不同方言的特点把《切韵》的音类简化。也就是说,在研究甲方言与《切韵》的关系史要剔除《切韵》这一综合音系中不属于甲方言的因素,为原始甲方言建立一个音类框架,而后比较该方言的内部分歧,为该方言的每个原始音类拟测一个具体的音值,建立原始方言音系。在次基础之上,再比较各个原始方言间的差别去建立原始汉语。所以,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既不能抛开《切韵》,也不能象高那样直接以《切韵》为中枢上推下连。\n4.汉语史的研究不要分期,不要划线,而要集中精力研究十几种、二十几种重要的音韵变化买如鼻尾韵的发展、塞尾韵的发展等等,然后再用合理的方法分析这些变化的前后时代关系。\n关于《切韵》与《诗经》不是直接的继承关系,《切韵》的字音分类有些方面早于《诗经》,张做了不少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该死十三元现在北京话中读anyan的韵中,有一部分在《切韵》中与现北京话读enyn的字读音相近,可以互相通押,而不能和其他读an的字通押。这些字音的归类关系与北方音不合的字就是《切韵》的元韵及其与它相配的入声月韵。如\n建键健腱犍言宪献蔫反饭贩翻藩番繁烦矾晚挽万蔓元阮远原源愿劝券喧楦冤袁辕园援宛怨/揭歇蝎发(头发)发(发生)伐筏罚袜做格律诗以上各字必须与魂痕等今音en类的字押韵。做律诗必须遵守《切韵》的这一分类。在北方读an的一部分字却要与en押韵,叫做诗人十分头疼,因它在诗韵(106韵)中排列第十三,就把它叫做“该死十三元”。\n张指出,这些“该死十三元”的字在《诗经》中是与an类字押韵的,到《切韵》时与en类相近,到后来(如唐代的反切)又与an相近。如果把历代通语看做是同一系方言的演变,则发生如下循环的演变:时间:《诗经》《切韵》唐反切、《中原音韵》元(魂痕)元(寒山)寒山(元)寒山张认为,这其实并不是语音的循环演变,而是《切韵》的情况其实是反映南方方言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北方不曾存在过或是在上古就消失了;而在南方,这一特点在南朝时仍然存在。从诗人用韵可以看得很清楚,日本的吴音是南北朝时从南方的吴语区借入的,也保留了这一特点。现方言中只有闽语保留这一特点。\n韵例字福州日吴音仙愆qian1kHieNken乾kieNgen薛杰kiekketsi元建kioNkon言NioNgon月歇kiokkotsi从保持仙/远对立的日吴音和闽语来看,元韵大概是个圆而偏高的元音。\n张的观点很有特色。其中《切韵》既然是综合了南北是非,反映当时的方言差别,那么,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原理,它应该能代表更早期的古代语言的观点应该是合理的。从《切韵》出发对各个方言的原始语的音类做不同的合并的做法也是比罗的方法更加可行的方法。汉语史先不分期,先重点考察十几、二十几种音韵现象在各个方言中的演变,再想法儿整理其中的时间先后次序的方案也很值得一试。\n*但认为《切韵》有许多南方音的特点而《诗经》是北方方言系统,原始汉语很早就分裂为南北两大方言,一直在平行发展的说法不太确切,容易引起误解。其实《切韵》是综合了南北的差异,但是是按能分就分的原则区分的,不仅仅是南方音,而是主要依据了洛阳和金陵的读书音。而就是当时所取的南方金陵音,是当时士族的语音,的确是更接近于皇室南渡前的北方洛阳地区的读书念字音--洛生咏,只是这种读书音存古的性质很强,与当时的口语音相差很大。而《诗经》虽然绝对年代较早,但却是黄河中游地区的口语音。因此在有的问题上反而不如读字音古老。\n从张的《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可以看出,张的原始汉语的音类与其他学派的中古和上古的音类区分相差不多,是《诗经》与《切韵》对比后按能分就分的原则找出的最小分类。因为其他学者为了解释《诗经》到《切韵》的直线发展其实也只能将《诗经》与《切韵》加起来找最小分类。只是其他学者的这一最小分类的绝对时间定位在上古,而张定位在更早的原始时期。从这个原始汉语出发,到《诗经》时发生了大量的韵类的合并,同一时期,在其他地区发生了与之不同的韵类合并。\n我不同意《切韵》比《诗经》更古老的基本判断。比较《诗经》与《切韵》,虽然《切韵》的韵母的数目可能多一些,但它与现在的北方音要比《诗经》更接近。如按《切韵》韵目排列的十六摄在现北方音中大多归为同一套韵母,也就是说,把《切韵》作者认为比较接近的韵母合并,与现在北方音就相当接近。而就是分化成不同的韵母、声母的,也能在《切韵》中找到演变的条件。换句话说,从《切韵》的字音分类出发,很容易推出现代北方音。而从《诗经》音系出发推出现代的方言就很困难,许多分化条件可能在后来的演变中消失了。在《诗经》中一些可以互相押韵的字,在现代北方话中韵母相差甚远。如\n“沱/蛇沙/施奇”《诗经》同在歌部,“台在/怡已”《诗经》同在之部。如果认为《切韵》比《诗经》更古老,《诗经》是《切韵》原始语之后的北方方言,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字在《切韵》各分为两或三类,不能押韵,后来在北方的《诗经》变得能押韵了,再后来又按原始语的分类不能押韵了。再有,《诗经》的这种押韵情况倒是在闽语中还有残留。如果认为各个现代方言都是不同时期从北方方言分化出去的,而闽语分出去的时间最早,倒是能更好地说明这种现象。张说《切韵》有不少南方音的特点,《诗经》是黄河中游的方言,这都没有错,但两个绝对时间是不同的。《切韵》带有的是南北朝时的南方音的特点,《诗经》是先秦时的北方音。两者相差近一千年。必须认识到,前一时期的北方音很可能就是后一时期的南方音。因此决不能说综合音系就一定比单一音系更早。\n特别是,《诗经》(公元前1100--前600)比《切韵》(公元500)早一千年左右,在使用不表音汉字的汉语社会,《切韵》是否有可能是在《诗经》前就存在的读书音,是否可能存在一种保存数千年前语音的读书音?我们十分怀疑。再有,张认为《切韵》有南方音而《诗经》只有北方音的根据是《切韵》有而《诗经》没有直接反映的一些分韵的特点现在只在闽语中有反映。这主要有两点:1.仙/元分韵。2.真/殷分韵,1、2在闽语和日译吴音中也有反映,但《诗经》具有而《切韵》不太明显的一些特点也只在闽语中有反映,如支的部分字与歌同韵等。所以,张的南北方言平行发展说也有些问题。\n总之,整体来看《诗经》还是比《切韵》更古老,闽语许多早于《切韵》的特征都是与《诗经》一致的。当然,在个别项目上《切韵》的确比《诗经》具有更古老的特征,而且多半也保留在闽语中。\n但张的主张中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张认为,《切韵》中的重纽问题很值得注意,上古音研究的突破,很可能因重纽而引发。二是,张主张,汉语史的研究不要分期,不要划线,而要集中精力研究十几种、二十几种重要的音韵变化,如鼻尾韵的发展、塞尾韵的发展等等,然后再用合理的方法分析这些变化的前后时代关系。\n第六讲结构分析法(上):结构与音变教材第7章\n本单元作业1、比较北京、太原、苏州、双峰、南昌、梅县、广州七地的果摄字(以“拖、搓、歌、朵、果”为例)的音值,参考必要的历时文献资料,拟测果摄字的原始音值及到各个方言的演变(文白读分开观察,口语特殊读音可不计)。2、把北京、苏州的果摄字的读音放到各自共时系统中去,结合其他阴声韵字的读音(如蟹摄的“带、埋”,假摄的“茶、家”),观察这两个方言果摄字韵母演变的结构基础。\n参考文献:A.MartinetFunction,StructureandSoundChange,ReadingsinHistoricalPhonology,P.Baldi&R.N.Werth,PennsylvaniaStateUniv.陈保亚《语言演变的结构基础》,《缀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申小龙《系统演变的语言学诠解》,《语言研究》,1992第2期。\n7.1结构主义语言共时系统说7.2从位vs.变体到语音性音变vs.音系性音变7.3音系的结构7.4双向对立和音位的成组演变7.5单向对立和音位的单独特变7.6发音器官发音能力的不平衡性和发音心理平衡性的矛盾7.7聚合系统规整与组合结构规整的矛盾7.8陈保亚的“系统协和度”说\n7.1结构主义语言共时系统说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致特点“十九世纪世纪的语言学中研究语言的分析方法被巩固下来作为唯一科学的方法,语言学家象解剖学家一样,把语言的整体分为许多极细小的部分----从意义当中抽象出语音和语音的结合,并追溯语音对应在时间上的细微线索。”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也就是说,历史比较法把语言研究限于语言史的研究,语言史的研究又限于语音史的研究。而在语音史的研究中,又着重若干语音项目在前后两个时间段上的相继性联系。这种情况在20世纪初开始有了根本的变化。\n20世纪的结构主义(索绪尔)区分语言、言语区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的共时态语言的共时要素彼此制约形成系统,而语言的历时态则是某些要素在时间上一个代替一个的变化,不构成系统。共时的语言“是一系列声音差别和一系列观念差别结合而成的纯粹的价值系统”,“语言系统由共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差别构成”“语言中要素的实质是否相同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形式,是它们是否对立。”“语言中重要的不是一个要素本身是什么,而是它不是什么。”\n当共时系统说成为语言学理论界的共识,人们开始思考系统在历时语言学方面的作用。历史音变也不应该只考虑变化项目前后相继的关系,它们还隶属于一定的系统,还要受其他与之共时存在的其他要素的制约。从这一角度的考察,历史语言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原则。\n7.2从位vs.变体到语音性音变vs.音系性音变历史比较法:注重音值的差别和渐变音值的渐变看成语音演变的各个阶段结构主义:共时强调音位vs.变体的本质区别只有音位的对立才有系统价值引入历时则强调语音性音变与音系性音变的区别只有音系性音变才是语言学的对象\n音位一个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或说意义)之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在语言起作用的是音位,是说一种语言的人共同的音响印象(音响感知范畴),而不是纯客观的声学范畴。\n音位通过对比一个语言中的最小对立对儿而得出英bin[b]pin[phin]spin[spin]汉拼[phin]宾[pin]音位是一个具体语言中必须区分的音。每个音位可以有若干音位变体,变体是该语言不必须要区分的音。\n如,见系三四等字在梅县音为舌根音kkhh,在韶山为舌面中音cchC,在山东胶东为tþtþHþ,音值各不相同。历史比较法十分关心这些音值差异,认为是演变的不同阶段。但结构主义认为,梅县的舌根音、韶山的舌面中音和胶东的舌面前音都与开合口的舌根音互补分布,可与一二等的舌根音归为同一套音位。也即,三个语言的字音关系是一样的。都是中古的见系字与精组字有对立,不同音。与之不同的是北京话。北京的见系三四等字和胶东一样读tþtþHþ,但北京的精组三四等字也读tþtþHþ,这就有了字音的音位性的变化了:见≠贱→见=贱。从结构主义位和变体的观点看,北京与胶东的区别是系统性的区别,是语音系统的变化。而梅县、韶山、胶东的区别则是尚未影响到系统的过渡性变化,不必关心。\n历史语言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来表示这些区别。变体性的变化:语音演变(chang,soundchange)语音性变化(phoneticchang)音位性的变化:语音顿变(mutation,soundshift)音系性变化(phonologicalchang)此外还有下章将要讲到的“音移”(sounddrift)但是,这些术语,除了“语音性变化”和“音系性变化”这两个一直被沿用外,其他似乎并未被普遍接受。soundchang也还被经常用来作为涵盖phoneticchang和phonologicalchange的上位概念。\n也即:上位概念下位概念phoneticchangsoundchangphonologicalchange\n7.3音系的结构语音系统如何实现跳跃性的顿变,可以从音系的结构中寻找答案。因为是音系的结构为顿变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在语言的各个结构层面中,语音结构的系统性最为明显。受人的发音、听音能力的限制,语音层面是封闭的。这主要表现在:构成系统的最小线性单位的数量很小,每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位。此外,由这些单位组成的最小结构--音节的结构格局的数量也很有限。最后,这些数量不多的最小线性单位又由更少的区别特征组成。在这样是小的封闭的系统中,成员间的制约关系比较容易揭示。\n布拉格学派的音系平行对称说:音位可分析为为数不多的区别特征,语言的音位因区别特征而形成多维的聚合群,多维聚合群显现出大致平行对称的矩阵式格局。如下几种语言的塞音、鼻音系统:现代汉语现代英语现代韩语pphmpbmpph/pmtthntdntth/tnkkhNkgNkkh/kN\n平行对称与音位的双向聚合密切相关:如果把音位按照特征聚合群的关系列出,呈现的格局大致是:横成行,纵成列,行与行、列与列的成员数目分别相等,象个矩形。也就是说,一个音位,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区别特征,从而分属两个以上的聚合群。而这两个聚合群其他成员的聚合关系与该音位有平行对称性:除各自具有一个与该音位相同的特征外,也都还具有与该音位的另一个特征相平行的另一个特征,与另外的音位形成另一方向的聚合。其他成员另一方向聚合群的成员数目与该音位另一方向聚合群的成员数目相同,从而形成聚合群的矩阵。\n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就成为音位系统的重要特点处于双向聚合中的成员受到几个方面的均衡的拉力,受到很大的系统制约力。但音系中也有少部分音位只有单向聚合,在聚合系统中就成为方阵外的游离分子。游离分子不是系统的主流,它受系统的制约力相对来说比较小。如普通话音系辅音中的rl就处于单向聚合中。\n7.4双向对立和音位的成组演变中古全浊声母演变例\n《广韵》声母的格局(传统术语)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次浊重唇帮p滂pH並b明m舌头端t透tH定d泥n来l半舌舌上知彻H澄娘齿头精ts清tsH从dz心s邪z正齿庄初H崇d生正齿章t昌tH船d书常日半齿牙见k溪kH群疑喉晓h匣影云j以(i)\nb並平pH上去pd定平tH上去t澄平tH上去tg群平kH上去k(从)崇[床禅]平tsHtHtH上去tstt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声调条件平送仄不送\n双向聚合单位不仅在演变中成系列,在共时组合能力上也往往相同或近似。共时组合关系中的一些系列空格,往往是双向聚合单位长系列演变的结果。如,汉语不送气声母阳声韵(鼻尾韵)与阳平调的组合有一系列空格。从发音生理看并无困难。不送气声母阴声韵有阳平字,为什么?(160页)\n阴平般奔边宾单颠当东丁端敦光坚今精将瞻真张征中尊宗阳平○○○○○○○○○○○○○○○○○○○○○○○阴平潘喷篇拼滩天汤通听湍吞筐牵钦清枪搀嗔昌称冲村葱阳平盘盆便贫檀田堂同亭团屯狂虔琴晴墙蟾陈长称虫存从阴平巴播包低都哥锅渣知遮斋周糟鸡家街浇阳平拔博薄笛毒格国闸直辙宅轴凿急颊洁嚼成组演变全浊声母清化:平送仄不送声调:平分阴阳(清声母阴平、浊声母阳平)全浊入阳平、次浊入去声,清入四声\n7.5单向对立音位的单独演变法语的小舌颤音R在一些地区变为舌尖颤音r,另一些地区变为舌面后擦音。这一变化不影响其他音位,因为法语只有这一个小舌音,也只有这一个颤音。汉语日母在各地的读音分歧最大:}½zni-l\n7.6发音器官发音能力的不平衡性和发音心理平衡性的矛盾发音能力不平衡元音高元音张口度小,舌位前后移动的可能大,唇形圆展的差别度也大。低元音相反。舌位前时高低活动余地大。而舌位后次高低活动余地小前元音趋向展唇,后元音趋向圆唇。\n辅音舌前部位灵活而富有弹性,能做多种复杂的发音动作所以语言中舌前的辅音最多。如塞擦音、颤音、闪音、边音几乎都集中在舌前部位。其他部位大多只有塞或擦。\n发音上的难易不同造成音系聚合向可能的不对称的结构。如许多语言的元音系统高元音的数目多于低元音的数目,形成三角形的聚合系统,也有不少语言的音系是4个前元音、3个后元音的梯形。辅音系统也一般都是塞音的发音部位多于边音、闪音、颤音等的发音部位,舌尖部位的发音方法多于其他部位的发音方法。\n发音组合的难易不同也可造成组合向的不对称格局:发音部位偏前的塞辅音与高低元音都能配合,发音部位靠后的塞辅音和舌尖的塞擦或擦音则与前高元音的配合不稳定,容易腭化或增生过渡的央元音。低元音后的鼻尾、塞尾较高元音后的鼻尾、塞尾容易弱化或脱落等等。\n人类的心理结构却决定了对语言结构对称性的要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需要是无限的,所以,语言的结构应该是有条理、组织性很强的,才有利交际人的掌握。如果现实世界的每一种现象都需要有一个独特的音去表达,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结构规则那么人的大脑是无法承担这种无穷无尽的记忆任务。减轻记忆负担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平行对称的语言结构,这样,用最少的规则就可以驾驭语言。如,如果语言的音位的聚合系统是双向聚合的,那么,从聚合角度看,掌握了一个音位的发音方法,也就掌握了一系列音位的发音方法,记忆的负担其实很轻。从组合角度看,掌握了一个音位的组合规则,也就掌握了一系列音位的组合规则,音位的数目虽然增加,但记忆的负担却没有增加。\n生理发音器官不对称心理记忆要求对称发音的易与记忆的易相互冲突是语言不断的变化原因之一。\n7.7聚合系统规整与组合结构规整的矛盾发音的易与记忆的易的矛盾使得音位的聚合系统的规整与组合系统的规整也往往是矛盾的。由此推进了语言的不断变化。\n隋唐早期,声母的塞音和鼻音系统是相当平行对称的。不仅音位的聚合系统对称,而且组合关系也平行对称。如下: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不芳并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n晚唐五代不组在合口三等的条件下圆唇的摩擦成分加强,分化出一组轻唇音。端组在二三等的条件下腭化为¦¦H¥。这两种变化都使得发音上更加容易,然而,组合上也因此而出现了不对称的格局: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见溪群疑++++\n再如山西一些方言中原来只有一个浊擦音z(中古日母字),它在聚合系统中没有配伴,十分孤立。后来,零声母合口呼字变为v,成为另一个浊擦音,聚合系统的整齐性增加了。但从组合看,零声母由原来的开齐合撮四呼变成了开齐撮三呼,v声母则只有开口呼,都出现了组合空格。从组合角度看,这一变化不但没有提高结构的规整,而且还降低了结构的规整。\n7.7陈保亚的“系统协和度”说不应只区分双向/单向聚合两类还应该有更精确的量度不仅要看音位矩阵中空格数目的多少还要看发音上是否有可能不可能发音的空格不应计做负\n本单元作业1、比较北京、太原、苏州、双峰、南昌、梅县、广州七地的果摄字(以“拖、搓、歌、朵、果”为例)的音值,参考必要的历时文献资料,拟测果摄字的原始音值及到各个方言的演变(文白读分开观察,口语特殊读音可不计)。2、把北京、苏州的果摄字的读音放到各自共时系统中去,结合其他阴声韵字的读音(如蟹摄的“带、埋”,假摄的“茶、家”),观察这两个方言果摄字韵母演变的结构基础。\n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