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论文 (2) 8页

  • 217.50 KB
  • 2022-08-11 发布

对比语言学论文 (2)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英汉句子结构对比课程名称:对比语言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姓名:学号:年级:1任课教师:2013年12月25日\n英汉句子结构对比AbstractThesentenceistheuniquefixedexpressionofalanguageshapedinthelanguageusingprocess.Alsothesentenceisthemostbasicunitoflanguageandoneoftheunitsofthehumanmind.Thesentencesinthelanguagearethekeytoconnectthelexicalphrasesandsentencegroup.Inotherwords,sentenceisthethingthatcanreflectthedifferencebetweentwolanguagesmost.Thusdifferentpeopleindifferentareahavethedifferentlanguages,andallofthelanguagesowndifferentstructures.Toknowthedifferenceofdifferentlanguagesisgoodforlearninganewlanguage.However,howcanwestudythesentencestructureappropriately?Sentenceresearchshouldbebasedontheregionalstructurestudyofcontextandinvestigationresearch.Namelytheresearchneedstocoverthedifferentstructureanddifferent"surface"and"deep"structureoflanguage,toexploretheinternalrelationofstructureandobjectivelaws.Thisarticlewilldiscussthesentenceisgeneralized,includingidioms,allusions,etc.DuetocomparisonoftheEnglishandChinesesentencesaboutgeography,history,religiousbelief,lifecustom,etc,thesentencesofthetwolanguagescontainthedifferentethnicresearchstructurecharacteristicsandstructureofinformation,whicharecloselyconnectedwithtraditionalstructure,inseparable.Thedifference\nismorethanthesameinEnglishandChineselanguages,whichreflectsonthesentencestructureisembodiedinmeaningandform,afteracttheroleofingandacttheroleofing,beforethecenterofgravityandcenterofgravity,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complexsentencesandsimplesentences.Factorsinthesentencestructureisoftenthedifficultyinthestudy,inthispaper,usingthetheoryoflinguistics,thestudyofEnglishandChinesesentencesmakesomeexplorations.关键词:英汉句子、结构对比、句子研究语言是结构的载体,同时又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句子是最带有地方性色彩的语言,它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结构特征的部分。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结构个性,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结构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背景对比,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句子之间的多方面对比可归分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对比,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对比,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结构对比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句子结构意义研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一、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n所谓“前后重心”是指句子的重要信息置前还是置后。英语民族具有直接性,他们倾向于直接表达他们的意见、感情和态度,不愿意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谈事情。因此他们往往是把句子的重要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前,而汉民族则恰恰相反。这种前后重心在英汉语比较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复合句子中英语的主句为重要信息,从句为次要信息。主句往往置于从句之前,即重心在前。而汉语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重要信息放在后面,即重心在后。例如:如果人类贪欲无止,世界和平则无望。翻译成英文:Theworldpeaceisoutofthequestiononlyifthereconsistentlyexistsinsatiablegreedinhuman.又例如:Strikewhiletheironishot翻译成汉语:趁热打铁(二)一个句子中既有叙事部分,又有表态部分时如有叙事部分,又有表态部分,则显然表态部分相对于叙事部分来说是重要信息。英语通常先表明态度或观点,然后再陈述所发生的事情。然而,在我们汉语里,通常把事物或情况讲清楚,最后来个简短的表达或评论。例如:精通一门外语是大有裨益的。翻译成英文:Itisofgreathelptomasteraforeignlanguage.又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成英文:Itisagreatpleasuretomeetfriendsfromafar.(三)事件本身及发生背景的排序相对于事件发生背景(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本身是重要信息。因此英文中将其置于事件发生背景之前,而汉语与之相反。例如:新闻发布会将于明天上午9点左右在314会议室召开。翻译成英文:ThenewsbriefingwillbeheldinRoom314ataboutnineo’clocktomorrow\n总结:在英文句子写作中,将重要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前,尽量避免具有信息传递间接性特点的汉语的干扰。二、英汉句子中所反映的结构对比朱光潜先生在《谈研究》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研究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很难找出,而这对文学却极关仅要。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结构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研究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结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结构》(1871)一书中,首次把结构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结构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地位能力与习惯等。"可见结构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结构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句子所反映的是非曲直结构对比,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存环境的对比句子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句子,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句子,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结构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n再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英语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二)习俗对比英汉习俗对比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句子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结构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句子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句子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mot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Itrainscatanddog.(下起了倾盆大雨)。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结构中cat"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羊"是个褒意词,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淫荡的人。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Romeo:Whathasthoufound?Mercutio:Nohare,sir.梁实秋先生把这段话译为:罗:你发现了什么?墨:倒不是野鸡,先生。\n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野兔"变成了"野鸡",恰好又与"野妓"谐音双关,真可谓译到好处。汉语中某些植物词喻意也很深刻。"杨柳"可喻"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如"水性杨花"、"花街柳巷"、"寻花问柳"等。英语的willow却是悲伤命运的象征。柳树的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是和奥菲莉和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黛丝泰蒙娜在离开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树之歌。(三)文学对比研究之所以不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的结构,承载着丰厚的结构内涵,并受结构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文学,便存在着对结构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结构及多结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结构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结构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文学中体现了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比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doesn'ttakeafteryoursideofthefamily,Grannie.She'smorelikeaJia."这样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谙熟中国传统的杨戴伉俪将这句话译为"Shedoesn'ttakeafterherfather,son-in-lawofouroldAncestress,butlooksmorelikeaJia."该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得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有时即便对某成语的典故结构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研究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可能会达不到"传真"的效果。比如"adoginthemanger"常被直译为"狗占马槽",但用在下面的两例中似乎就不合适了。例一:Letmehavetheskates.Youdon'tknowhowtoskate.Don'tbeadoginthemanger.译文:把冰鞋给我,你不会滑冰,不要狗占马槽。(此句中"Don'tbeadoginthemanger"应该译成"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为妥。)例二:Thereyouarethedoginthemanger!Youwon'tlethimdiscussyou\naffairs,andyouareannoyedwhenhetalksabouthisown.译文:你狗占马槽!你不让他谈你的事,可他讲他自己的事你又恼了。(此句中"Thereyouarethedoginthemanger"应译为"你不干还不让别人干!"才达意。)总结正是因为研究中这些错综复杂矛盾的存在才给了各种理论发展的广阔天地,也奠定了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础,使它在和语言学、阐释学、批评理论等许多学科息息相关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将成为这个人文交响乐中一部永恒的变调重奏。参考文献:[1]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J].e时代周刊2003(56).[2]王先霈.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J].湖北大学学报,2003(5):3.[3]丁崇明.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胡兆云.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J].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