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35 KB
- 2022-08-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代语言学名著精读》课程作业凡例:1、編號參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胡奇光、方環海《爾雅譯注》。2、文字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郝懿行《爾雅義疏》(郝氏家刻本影印本)。2.211【經】晦,冥也。【疏】冥者,上文云:“幼也。”《說文》云:“幽也。”【注】冥者,上文云:“幼也。”《說文》云:“幽也。”《易·豫》釋文引馬云:“冥,昧也。”《詩》“斯干”箋:“冥,夜也。”晦者,《說文》云:“月盡也。”月盡則光闇昧,故《詩·酌傳》:“晦,昧也,昧則幽昏。”故《風雨傳》:“晦,昏也。昏、昧皆冥之義。”故《公榖》“僖十五年”傳:“竝以晦爲冥也。”冥,讀如字。《釋文》:“亡定反。”2.212【經】奔,走也。【疏】走者,《說文》云:“趨也。”《釋名》云:“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奔者,《說文》云:“走也。”《釋名》云:“奔,變也。有急變奔赴之也。”按《釋宮》云:“中庭謂之‘走’,大路為之‘奔’,是奔走‘異’。”《經典》則同。故《呂覽·權勳篇》云:“齊王走莒。走卽奔也。”《晉語》云:“見王必下奔。奔,卽走也。《說文》:“奔走字\n皆从夭,故奔、走同義。”2.213【經】逡,退也。【注】逡巡,郤去也。《外傳》曰:“巳復于事而逡。”【疏】退者,《說文》作“復”,云:“卻也。”《檀弓》注:“去也。”《鄉射禮》注:“少退,少逡遁也。”《聘禮》注:“三退,三逡巡也。”《玉藻》注:“俛逡遁而退箸屨也。‘遁’皆與‘巡’同。”鄭俱本《爾雅》為訓也。逡者,《說文》云:“復也。”復,卽“”。字形近而譌。《玉篇》:“逡,巡也,退也,卻也。”《廣韵》:“逡巡,退也。”皆用《爾雅》可證矣。《方言》云:“逡,循也。‘循’與‘遁’古音同。遁有逡循。”又言:“逡巡,竝古字叚借。”皆言卻退不進也。《漢·鄭固碑》云:“鄉黨逡逡。”今《論語》作“恂恂”,亦退讓之義也。《齊語》云:“有司已於事而竣。”韋昭注:“竣,退伏也。”《文選·東京賦》云:“已事而踆。”薛綜注:“踆,退也。”是“踆”、“竣”皆退之叚借。2.214【經】疐,仆也。【注】頓躓倒仆。【疏】上文云:“疐,跆也。,踣也。”“踣”與“仆”,\n“疐”與“躓”,俱聲義同。《釋文》:“仆,音赴,亦踣之聲變。”2.215【經】亞,次也。【疏】次者,《說文》云:“不前不精也。”《玉篇》云:“敍也,近也。”“敍”、“近”皆次弟之義。“特牲饋食禮,亞獻尸”注:“次,猶貳也。”按次从二聲。“二”與“貳”同,其義又爲副二矣。亞者,《說文》引賈侍中說,以為次弟也。《經典》:“亞皆訓次。通作惡。”《易·繫辭》云:“而不可惡也。”《釋文》:“惡,於嫁反,荀作‘亞’。亞,次也。”《尚書·大傳》云:“王升舟入水,鼓鐘惡,觀臺惡。”鄭注:“惡,讀為‘亞’。亞,次也。”2.216【經】諗,念也。【注】相思念。【疏】諗者,《詩·四牡傳》:“念也。”箋云:“告也。”《說文》云:“深諫也。”引《春秋傳》:“辛伯諗周桓公。(閔二年。)”“諫告”與“念”不同者,“念”為心中諷誦,與“諫告”之義相足成。故以“告諫”爲“念”也。《說文》:“諗从念聲。念从今聲。”是“念”古音奴忱切,與“諗”聲較\n遠。2.217【經】屆,極也。【注】有所限極。【疏】極者,《釋詁》云:“至也。至亦極也。”屆者,《釋詁》作“”而訓至。《說文》云:“屆,極也。”本此謂訓。《詩》內“屆”字,傳箋或訓“至”或訓“極”。至“極”其義同也。“屆”亦借爲“戒”卽“平”。傳:“戒,至也。至卽極,戒卽屆矣。屆、極一聲之轉。”2.218【經】弇,同也。【注】《詩》曰:“奄有蒙。”【經】弇,蓋也。【注】謂覆蓋。【疏】同者,上文云“檢,同也。”此云:“弇同者,弇訓覆蓋,與同義近。故又爲同也。”洪頤煊引《考工記》:“鳧氏侈弇之所由興。‘弇’謂鐘口斂。‘斂’即‘檢’。”故“檢”“弇”皆訓同矣。通作“奄”。《詩》“奄有四方”傳:“奄,同也。又通作‘掩’。”《方言》云:“掩,同也。”《文選·高唐賦》云:“越香掩掩。”李善注:“掩,同也。”〇蓋者,\n《說文》作“盇”,云:“覆也。”“蓋”亦“覆”之義。按《釋魚·說龜》云:“前弇諸果,弇諸獵。”是“弇”爲“覆蓋”也。通作“奄”。上文云:“蒙荒奄也。”郭注:“奄,奄覆也。又通作‘掩’。”《文選·懷舊賦》注引《埤蒼》云:“掩,覆也。《說文》作‘弇’,覆也。”《禮器》云:“豚肩不掩豆。”《聘義》云:“瑕不揜瑜。”俱以“揜”爲覆蓋也。又與“盫”同。《說文》:“盫,覆蓋也。”《玉篇》云:“於含切。”是“盫”“弇”聲義同,“奄”訓“蓋”者。《墨子》曰:“周公旦非關叔。辭問:‘公旦將攻商蓋?’辛公甲曰:‘不如服衆小以刧大。’乃攻九夷而商蓋負矣。”商蓋,卽商奄也,以“奄”訓“蓋”,因而借“奄”爲“蓋”。見段氏《說文注》“”篆下。2.219【經】恫,痛也。【注】《詩》曰:“神罔時恫。”【疏】痛者,《說文》云:“病也。”《廣雅》云:“慯也。‘慯’與‘傷’同。”《方言》注:“痛,怨痛也。”恫者,《說文》云:“痛也,一日呻吟也。《匡謬正俗》云:“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謂之‘呻喚’,關中俗謂之‘呻恫’,太遠俗謂‘恫喚’云,通‘喚’。”此亦以痛而呻吟,其義一也。又引《爾雅》:“郭,音呻。哃,音通,亦音恫,字或作‘侗’。”所\n引卽“郭”音義之文也。《說文》引《詩》作“神罔時侗”云:“侗,大兒。與‘郭’音同義異。”《詩》思齊傳本《爾雅》《桑柔》云:“哀恫中國。”《史記·燕世家》云:“百姓怨恫。”皆以“恫”爲“痛”也。(《桑柔》)《釋文》:“恫,本又作‘痌’。痌,蓋‘恫’之或體。”見《玉篇》。2.220【經】握,具也。【注】謂備具。【疏】具者,《釋詁》云:“供時共具也。”握者,《釋文》引李本作“幄”,云:“居位處之具也。”今按“”。《說文》作“楃”,云:“木帳也。”《釋名》云:“帳,張也。”然則張施陳設,與供具義近,通作“屋”。《詩》“夏屋”箋:“屋,具也。”正義云:“《釋言》文又通作‘握’。”《易萃》云:“一握爲笑。”《釋文》引鄭云:“‘握’當讀爲夫三爲屋之屋。”《周禮》“巾車”云:“組總有握。”《釋文》:“‘握’,劉音‘屋’。”馬本作“”,是“”、“握”、“屋”俱古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