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 33页

  • 343.81 KB
  • 2022-08-11 发布

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 范式探析ExploringtheParadigmofSemanticStudiesinFunctionalLinguistics杨忠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YangZhong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Yangz@nenu.edu.cn\n1.引言2.西方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简评3.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探析4.沃尔夫假说新解的启示5.功能语义分析举例6.结束语\n1.引言自1883年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MichelBréal)提出语义学以来,语义研究经历了传统语义学和现代语义学发展阶段(贾彦德1999)。语言学语义研究已经显现出多种范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现代语义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突出表现在纯理功能理论(Halliday1970)、连贯概念的提出(Hallliday&Hasan1976)、主题意义作为意义的类型之一(Leech1981)、参与者(participant)作为句子意义的要素之一(Saeed1997)、评价系统(Martin&White2005)等研究成果。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直将语义视为语言系统的核心层,认为语词—语法体现语义。Halliday(1994:xix)指出,由于语义与语法的关系是自然的而非任意的,我们无法截然划分二者的界限。功能语法是最贴近语义的语法,为什么称功能语法而不叫功能语义学?他的解释是:人类现有知识水平尚不能描写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语义研究仍然是零碎的、具体的。事实的确如此,没有哪部语义学著作试图描写一个语言的语义系统。各种语义学都是采用某种研究范式来描写、解释某些语义现象。Halliday&Matthiessen(1999)首次使用了“功能语义学”(functionalsemantics)这一术语,,这意味着语言学语义研究增添了新的范式。本文探讨的问题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采用什么独特研究范式?\n2.西方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简评美国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2003)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使用“范式”(paradigm)一词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和方法构成的研究框架。意义早已成为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自然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现代语言学语义研究呈现出多种范式,简要述评如下。\n2.1语义研究范式概述语义研究向来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不同语言学家对语义研究范式的概括也各不相同。Lyons(1977)概括了三种范式:(1)行为语义学,基于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2)逻辑语义学,基于数理-逻辑理论;(3)结构语义学,源于索绪尔对符号的分析。Saeed(1997)也概括了三种范式:(1)结构语义研究;(2)形式语义研究;(3)认知语义研究。Taylor(2002)分析了三种语义研究路子[i]:(1)语言-世界路子---研究语义即研究词语与外部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2)语言内部路子---研究语义即研究语言符号系统内部的关系;(3)概念路子---研究语义即研究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概念化方式。此外,还有多种语义学名称,有的以发展阶段划分,如古代语义学、历史语义学、现代语义学,等(俞咏梅2006)。有的以研究对象划分,如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但这些名称不含研究范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有的语义学名称虽然含范式意义,如沃尔夫语义学、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ii](伍谦光1988),但因持续时间很短且研究成果有限或未得到广泛承认,本文也不讨论。\n2.2语义研究范式简评各种范式的语义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评价。我们仅从研究对象、意义观、研究方法等方面梗概评说在这些范式下语义学研究的成就和缺失。就研究对象而言,语义学研究的成就基本限于词义和句义分析,如指称意义、词义演变、词义关系、词义范畴化、语义场、词义成分、词项空缺、词汇化和句义结构、命题意义、真值条件、语义与概念化、假想运动(fictivemotion)、凸显(profile)、概念隐喻和转喻,等等。\n显而易见,上述范式下的语义研究未涉及语篇/话语语义的分析。而语篇/话语是语言使用的单位。忽略这一语言层次的语义研究就难以解释人际意义沟通,这一研究任务由语用学和篇章语言学承担了。与此直接相关的缺失是,过去几种语义研究范式都研究脱离语境的意义。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都是“无语境”意义研究模式(李福印1997:23)。“有语境”的意义研究模式,如语用学、篇章语义学往往不被视为语义学范围。\n客观主义意义观长期主导语义研究,逻辑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都认为意义的本质是符号与世界的关系。Leech(1981)认为语义学研究二元关系,即语言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语用学研究三元关系,即人-符号-世界之间的关系。传统语义观排除人的意识,赋予符号本体地位,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离开了言语社团群体共识,语言符号及其表达的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家。这样的语义观解释不了在客观世界没有指称对象却有意义的表达式,例如,“一个圆三角形”。\n认知语言学家们证伪客观主义语义观,主张经验现实主义语义观。Lakoff(1987:159;197-198)阐述了客观主义语义观的缺失。他认为客观主义范式由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构成。其基本观点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可以用理论集合模拟;世界由客体、属性、关系构成,作为人的认识的理论集合与之对应。在他看来,经验主义语义范式的问题是:语词不直接与外部世界范畴对应,因为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可供对应的范畴。他以光的波长和颜色词为例证明这一观点。光的波长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颜色作为范畴则不然。颜色存在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颜色范畴本身不是客观世界的“在”,颜色范畴既是人认知的产物,又是群体共识,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n从客观主义到经验现实主义语义观的转变是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的革新。认知语义学研究范式虽然包括了“人”,但视角是个体而不是群体。人际意义仍未纳入语义学研究的范围,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讨论。就语义研究方法来说,过去的研究范式基本囿于内省法(introspection),这或许是必然的选择。Talmy(2003:4-6)指出,“任何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必须采集资料。例如,一个地质学家必须旅行跋涉到现场采集地质资料。同样,如果研究的领域是语义,那你必须到意义所在地去。意义就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去采集资料就必须内省。”内省的确可以解决语义的“可及”问题,使研究者注意并明确研究对象。但是内省法本身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因为内省是研究者个体行为,他/她的思辨结果还需要以其它方法验证。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在语义观和方法方面都另有建树。\n3.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探析3.1建构主义语义观Halliday&Matthiessen(1999)回顾了从古希腊哲学延续至今的两种语义研究传统,即哲学-逻辑学传统和修辞学-民族学传统。以此为参照他们界定了功能主义意义观与形式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的意义观的区别。他们首先指出,功能语义学持建构主义语义观,源于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和弗斯(Firth)。其基本观点是:语言识解经验,建构事物;离开了语言,现实则难以认知;一切事物都在语言中化为意义;意义不先验地存在,而是形成于人际互动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见Halliday1992:65)。\n功能语义观与形式语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认识人的因素。形式语义学研究命题的真值及其条件,视意义的本质为符号与世界的对应。功能语言学研究话语/语篇,视意义的本质为人对经验的识解。功能语义观与认知语义观的区别在于着眼点是群体还是个体。认知语义学摈弃客观主义语义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语义观;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或概念结构的组成部分。这种认知语义观指导下的语义研究走向趋于修辞学-民族学语义研究,尽管它源于哲学-逻辑学传统(Halliday&Matthiessen1999:425)。由于认知语义学探讨语义与概念的关系,其着眼点是个体而不是群体。功能语义观强调语义的主体间性,强调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融合于词汇-语法。Halliday&Matthiessen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n“我们的观点---识解的世界是语义建构产物---蕴涵着人际视角。意义是共同建构的,交互的。“识解的世界”经常在人与人的协商过程中调整。这就意味着共识和分歧常常在一些领域出现,而过去通常以真伪来看待。语义系统(语言系统的构成部分)为群体共有,它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此说来,我们的观点虽然近于雷可夫(Lakoff1987)的“经验主义认知”,但仍有不同。区别在于:我们认为经验识解是在主体间进行的,既具符号性又有社会性“(作者译,ibid:428)。\n3.2语义生成的多视角阐释Halliday&Matthiessen(1999)从时间维度阐释语义生成过程,提出三个观察视角:一是种系演进视角(phylogenetictimeframe),即语言符号系统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二是个体发展视角(ontogenetictimeframe),即语言系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展;三是语言实用视角,即语言系统在语篇中的具体运用(logogenetictimeframe,instantiationofthesysteminthetext)。三者相辅相成:系统为语篇提供资源,语篇丰富系统资源;种系共有的系统为个体语言发展提供环境;个体的语言使用也推进系统的演进。这种多视角的动态的语义生成解释着实是语义理论的创新。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模式仍需补充完善。其中的明显缺憾是缺少空间维度,不利于解释语义的民族特性。功能语义研究还应增加一个种族视角(ethnogenetictimeframe)。关于这一点,我们在3.4部分进一步讨论。\n3.3系统与实例相结合的描写原则语义学研究范式基本囿于内省式研究方法,语义研究中观察的对象限于词、句。功能语义研究范式在语义描写范围和方法上实现了超越。观察的对象是词、句、篇,描写的方法是系统与实例结合。“语法学的任务远不只是描述这个系统,它还要把系统与实例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系统与实际语言例子(即语篇)结合起来描述”(Halliday&Matthiessen2009:141)。系统与语篇的关系称为“例示”(instantiation),二者的关系好比气候和天气,观察的对象相同,但观察的视角有别。每一个语篇都是鲜活的,它一方面加强系统,另一方面改变该系统。“语篇与系统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一门活的语言。说一门语言是‘活的’是说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来维持其存在”(ibid:141-142)。上文说到,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n从语篇入手研究语言的系统性规则这种研究思路触发了语料库的使用。Halliday&Matthiessen(2009:142)认为,“语料库构成了语法学家们基本的数据库”,用现代计算机化的语料库的定量基础来建构语篇背后的规则会“可靠得多”。可见,系统与实例结合的描写原则一方面强调以实际使用的语言为观察对象,另一方面强调语言、语篇与语境的联系。\n3.4系统和实例与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从以上概述可见,系统功能语言学已经提出了独特的语义研究范式。这个范式从语义观到方法论都注重语言、语篇与语境的紧密联系,这个范式继承了伦敦学派的传统。正如利科(Ricoeur2004:170-171)所言:“英国哲学家的语义学是一种话语语义学,这种语义学一开始就处于指示活动的领域,甚至在它考察语词时也是如此。[……]语境机制(语词或非语词的)有助于排出多义词的模糊性并且决定着新意义的形成。”\nMatthiessen&Halliday(2009)发展了这种话语语义学,在阐释“例示”的图示中将语言系统对应于文化语境,语篇对应于情景语境,语域对应于情景类型。这是对原有模式的重要补充。如此说来,他们关于语义生成的三维阐释则显不够充分,因为没有解释语言系统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对语义生成过程的阐释仅从时间维度展开,忽略了空间维度,也就忽略了系统发展的文化语境[i],这与修辞学-民族学的语义研究传统相悖。因此在功能语义研究中必须首先采用种族视角,而不是采用种系视角,前者关注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发展,后者关注语义普遍性(universalism)。\n自然语言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展延续的,其语义系统基于言语社团的共识,语义本质上具有主体间性。不将文化语境纳入语义生成模式之中客观上导致了功能语义研究范式的不一致(inconsistency)。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首选的是种族演进视角而不是种系演进视角。种族演进视角直接关注的是那个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是如何在那个文化背景中发展的。其实,这种种族语义观是系统功能理论一贯坚持的观点。Haillday(1992:64-65)在阐述语义生成过程时概括了三种观点:一是普遍主义语义观;二是苏联学者提出的上层建筑观(关注的焦点是语义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三是相对主义语义观。他明确表明,他支持第三种观点,“‘现实世界’不是业已存在有待表达的,它是需要建构的。语言在识解世界的过程中衍生。[……]它是灵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自然语言语义系统迥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n4.沃尔夫假说新解的启示萨-沃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之后,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Levinson(1997;2003)综述了各种观点之后提出了沃尔夫假说新解:(1)不同语言使用的词汇概念体系不同;(2)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在“分子”语义层的意义表征各异;(3)在概念系统内,“分子”层面的意义可以分解为“原子”层面的意义;(4)从人类种系进化角度来理解,这些“原子”层面意义完全可能具有普遍性;(5)讲不同语言的人可能使用不同的“分子”层面合成意义系统和相同的“原子”层面意义系统;(6)人们在使用不同的“分子”层面概念系统进行思维和交流时,在很大程度上说,不存在人类心理共性;然而,他们是在“原子”层面意义基础上组合“分子”层面概念系统,因此,可以说有普遍的表征系统。这一新解的基本观点是: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思维;自然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差异背后是语义差异;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兼有民族性和普遍性[i]。新解对功能语义研究有以下启示:\n启示之一,进行功能语义研究首选语义民族性为对象。既然语义普遍性和民族性都是客观存在,那么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差异只是研究视角的差异,无正、误之分,无优、劣之别。不同研究视角是互补关系。观察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研究语义也同理。采用什么视角进行语义研究取决于研究目的。若为探求人类认知共性,自然以语义普遍性为研究对象。若为语言教学、翻译、词典编撰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则以语义民族性为研究对象。举一简单的例子为证,如果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或英语国家学生学习汉语不理解为什么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称blacktea这样一个词义问题,哪一个视角的语义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答案呢?显然是后者。\n启示之二,进行功能语义研究要融合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研究方法。西方语言学的两种传统在认识论上分别属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方法上,前者重内省和定性分析,后者重调查和定量分析。“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对立,以不同的形式,贯穿整个语言学史”(罗宾斯语,转引自梁茂成2010:92)。到了近代和现代,科学领域呈现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相互融合的趋势。在语言学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与基于直觉的研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正如梁茂成(2010)所展望的,基于语料库的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n启示之三,进行功能语义研究应重视语义系统和实例相结合的对比研究。对比分析语言之间的词汇系统差异可以揭示不同文化在范畴化方面的规律。精密度(delicacy)是功能语法基本范畴之一,指词汇-语法的详细程度。不同民族生存于不同地域环境,对世界的范畴化不完全相同,词汇语义系统必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常常面对如何在译文中与原文保持详略程度一致,或者说保持精密度等值”(Halliday2009:18)。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精密度差异常给语言学习者带来困难。英语与汉语词义范畴的精密度有显著差异,王逢鑫(2001)和Halliday&Matthiessen(1999:Chapter7)从系统入手进行英汉语义对比;而陆国强(2008)则基于实例进行语义对比。着眼于系统的语义对比研究可发现范畴化的异同;从实例入手的语义对比可探索意义建构的规律。如能将系统和实例结合起来对比,或许会在语义对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n5.功能语义分析---以精密度和语法隐喻为例5.1精密度精密度(delicacy)是功能语法基本范畴之一,指词汇-语法的详细程度。不同语言中关于同一事物的词集往往不对应,反映语义系统的精密度差异。“Translatorsoftenfacetheproblemofmatchingthedegreeofspecificityfoundinthesourcetext:inotherwords,ofmaintainingequivalenceindelicacy”(Halliday2009:18).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精密度差异常给语言学习者带来困难。不同民族生存于不同地域环境,对世界的范畴化不完全相同,词汇语义系统必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例1-物的次范畴]调羹(无下义词)spoon(tablespoonsoupspoonteaspoondessertspoon)。[例2-物的构成划分(meronymy)]树---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冠树皮tree---rootstrunkbranchtwigleafbark\n[例3-关系的范畴化]uncle伯父叔叔姑父舅父姨夫(1:5)aunt姑母伯母婶婶舅母姨母(1:5)cousin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1:8)brother-in-law大伯子小叔子姐夫妹夫内兄内弟(1:6)sister-in-law嫂子弟媳大伯嫂小婶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1:8)[例4-现象的范畴化]fogmisthaze雾霾[例5-过程的范畴化]cut切剁剪割裁削修劈砍剌刮\n6.2语法隐喻与语域据Biberetal.(1998)统计,名词化(典型的语法隐喻)在学术语篇中出现的频次为每百万词44,000词次,在口语语篇中出现的频次为每百万词11,300词次。王晋军(2003)通过定量的语料分析证明名词化在语篇中出现频率的高低与语篇类型的正式程度成正比。我们考察了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一位农民代表的座谈对话以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三农”部分的内容,前者为对话的口语语体,对话中总理话语的长度为618字,28个句子;后者为正式的书面语体,该部分长度为1340字,41个句子。这两段语料所涉及的话题基本相同。为考察概念隐喻在这两段语料中的运用情况,我们统计了其中名词化的出现频次,在口语对话语篇中名词化出现20处,平均1处/30.9字,1处/1.4句;而在书面报告语篇中,名词化共出现93处,平均约1处/14.4字,约1处/0.44句。\n在口语对话语篇中,概念隐喻用的少,而语气隐喻用的多。例如,总理在说到,“过去收税费,农民把土地往小处说,现在领补贴,农民如实报,我不说往大处报”,接下来他问,“有没有这个现象?”这里用疑问语气代替陈述语气,体现看法的可商讨性。两个语篇的语场相同,而语旨和语式不同,其中不同的语法隐喻使用频率则不同。书面报告语篇多用名词化,体现报告的客观性、概括性、决断性。口语对话中少见名词化,多用一致式和情态隐喻,体现内容的具体和可商讨性,也体现了领导人的亲切和友善。(林正军杨忠2010)\n6.结束语本文概括了语义学原有研究范式及其缺失,探讨了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及其与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区别。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的突出成就在于语篇语义研究,在于探究意义与语境的关系。本文提出,既然系统与文化语境紧密相关,实例(语篇)与情景语境对应,功能语义研究势必首选语义民族性为研究视角,应倡导内省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词语精密度和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为例说明系统与实例结合的功能语义分析方法。每一种范式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新范式预示新突破。功能语言学为语义研究开辟了新视阈,语义学领域或许会“柳暗花明有又一村”。\n参考文献Biber,D.etal.1998.CorpusLinguistics:InvestigatingLanguageStructureandUs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Halliday,M.A.K.Languagestructureandlanguagefunction[A].InJohnLyons[ed.]NewHorizonsin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0:140-165.Halliday,M.A.K.Newwaysofanalyzingmeaning:Thechallengetoappliedlinguistics[A].InMartinPutz[ed.]ThirtyYearsofLinguisticEvolution[C].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2:59-98.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M].London:Arnold,1994.Halliday,M.A.K.TheGloosyGandoderm: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J].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2009(1):17-26.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Halliday,M.A.K.&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London:Cassell,1999.Halliday,M.A.K.&C.M.I.M.Matthiessen.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FirstStepintotheTheory[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9.\n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7.Leech,G.Semantics(2nded.)[M].Harmondworth:Penguin,1981.Levinson,S.C.Fromoutertoinnerspace:linguisticcategoriesandnon-linguisticthinking[A].InNuyts,J.&E.Pederson(Eds.)LanguageandConceptualization[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13-45.Levinson,S.C.SpaceinLanguageandCognition[M].Engla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Lyons,J.Semantics[M].Engla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Martin,J.R.&P.R.R.White.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Saeed,J.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1997.Talmy,L.TowardsaCognitiveSemantics[M].Massachusetts:MITPress,2003.Taylor,J.CognitiveGrammar[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Wierzbicka,A.Semantics:PrimesandUniversal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n[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0(4):90-97.林正军杨忠语法隐喻的语义关系和转级向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forthcoming),2010.陆国强.英汉概念结构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吾伦金、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王晋军,2003,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第2期。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杨忠.语言相对论与语义研究视角摭议[J].外国问题研究,2010(1):12-16.俞咏梅.汉语语义学纲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n注释[1]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09YJA740015)。[2]书中用approaches。我们认为,从方法论意义上理解,approach与paradigm大体通用。[3]Leech(1981:343)认为,生成语义学和解释语义学主要阐释语义与句子的关系,而很少涉及语义研究方法。[4]关于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解释:语义学包括语用学;语用学包括语义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为两个学科。我们认为,二者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语言学语义研究领域。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见杨忠(1998.语用、语义、认知[A].载于《语用、认知、交际》[C](张绍杰、杨忠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5]他们在文中括弧内说明,“至少三个视角”。在脚注中又说,“可能更多,但这三个在这里至关重要”(HallidayandMatthiessen1999:17)。[6]关于语义普遍性研究、民族性研究的综述见杨忠(2010)。\nExploringtheParadigmofSemanticStudiesinFunctionalLinguisticsAbstract:Functionallinguisticshasmadeuniquecontributiontosemantics,andtheterm‘Functionalsemantics’isusedinHalliday&Matthiessen(1999).Whatistheparadigmofsemanticstudiesinfunctionallinguistics?Thispaperfirstbrieflyreviewstheparadigmsofstructuralsemantics,formalsemanticsandcognitivesemantics,thenexplorestheparadigmofsemanticstudiesinfunctionallinguistics,focusingontheviewofmeaning,theinterpretationofmeaninggenerationandthemethodofsemanticanalysis.Finally,basedonthecorrespondencebetweensemanticsystemandculturalcontext,andthatbetweentextandsituationalcontext,theco-authorsproposetheethnogeneticinterpretationofmeaninggenerationwithdelicacydifferencebetweenEnglishandChineselexicalsetsasillustration.Keywords;Functionallinguistics;Semantics;Paradigmsofsemanticstudi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