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物学复习辅导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王钵2006.4\n关于2006年考试大纲(主要谈对考试范围的理解)\n1.对考试大纲的关注应适度2.从理论上讲,考试大纲内容的确定是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但实际操作中,如果离开了教材,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难以把握的。考试大纲所列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超出教材的范围。3.教材中注明“选学”的内容不在命题范围内4.教材正文部分“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放线菌”不作要求\n5.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读”、“课外科技活动”等以及穿插在正文中的以小号字编排的内容,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简史”等不要求。注意:不包括有些内容可能在某些章节是小号字的选学内容,但在另一些章节中则出现在正文的部分。如:“溶酶体”在必修是小号字,但在选修“细胞免疫”中则再次提到溶酶体的作用;再如“细胞的内吞外排”在必修部分属于选学,但在选修教材则成为必学内容。\n6.关于实验、实习、调查与研究性学习选做实验不要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等未列入。7.关于初中生物学的内容考察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涉及到初中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是正常合理的。如:“花的结构与种子、果实形成的关系”\n8.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及相关的热点问题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但这里只是要求对“重大”进展的“关注”。什么是重大事件,尽管没有明确地界定,但至少是全社会都能加以关注的,比如前几年的克隆问题、人类基因组问题。即使这些进展,也只是“关注”的要求,解决相关问题所需的知识是教材的范围。当然,作为背景材料和试题的信息给予则另当别论。\n实验专题\n第一部分2005高考给我们的启示\n不论有多少份试题,对于学科教师而言,其中的学问都是一样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05年试卷突出特点:众多的高校教师参与到试题的命制过程,涌现出大量新颖的、高质量的、对中学教学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试题,从多个角度体现出高校教师对中学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期盼。05能力要求的突出特点是:高度关注生命科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研究思想、研究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过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n一.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常识”及其道理例题1.(05北京31题)(4)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划线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定期取样方法进行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液应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n评析:此题涉及到微生物实验(或培养)过程中一些常识性的操作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在中学教材中是有所涉及的,但其中的道理恰恰是不被我们重视的。然而,专门研究微生物的大学教师却认为,对于一个非此专业的高中生来讲,了解这些科学研究工作的“常识”及其道理,比记忆住一些结论性的理论更重要。\n二.重视教材研究性学习例题2.(05天津第3题)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D)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n评析:对于孟德尔定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一些遗传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方面(常见题的立意)。此题与我们常见的遗传题的立意角度不同,题目设定了研究的方向(调查原发性低血压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研究该病的遗传方式)。必修教材第二册P56研究性课题《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教学目标就是这两点。\n例题3.(海淀06.1)黑蒙性痴呆是在北美犹太人中较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A)A.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B.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C.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D.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出发病率\n三.命题立意的高度和角度高度—某一专业的大学教课书。角度—人类在这一专业最基本的研究认知过程。例题4.(05广东36题)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请回答:(1)为什么选用黑藻的幼嫩叶片而不是幼根为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幼叶中存在叶绿体,便于细胞质流动的观察。幼根中细胞质流动没有明显的参照物,不便于观察。\n(2)如果先用高倍镜观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会找不到观察对象,还可能会出现高倍镜镜头压碎载玻片(损坏镜头)。(3)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随光照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评析:此题给我们的启示①未做过该实验的学生很难下笔;②未注意细胞质流动与否的参照是绿色叶绿体位移的同学也无解题思路;\n③不仅要求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技能,还要了解非正规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④中学教材仅介绍叶绿体的一般形态,不涉及叶绿体的分布。第(3)小题显然是立足于“细胞生物学”的水平考查对叶绿体的“最基本”认识,实则属于“人类对叶绿体认知的初级过程”。\n四.重视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或给出处理结果,如直角坐标图或直方图或表格化的数据,请考生表述其中蕴含着的信息)例题5.(05全国卷Ⅲ第30题第2小题)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n环境条件甲拟谷盗(100%)乙拟谷盗(100%)湿热1000干热1090湿温8614干温1387湿冷3469干冷0100\n①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答案\n上海生物卷第36题A也要求学生“在直角坐标内绘制表示粳性和糯性花粉粒的数量关系图(直方图)”。评析:学生普遍缺乏“记录、整理、统计、处理实验数据”实践过程。\n例题7.(江苏卷第40题)(2)在所给的坐标图中绘出加那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3)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n评析:此题再次反映出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也再次击中了我们教学中轻示实践环节的软肋。迫使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落实教材规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实习内容。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感性体验,特别是经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五.关注生物学知识的发现、研究、认知过程\n例题8.(05北京)下列能鉴别野牛草是否为C4植物的简便方法是(B)A.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大小B.制作叶横切临时装片,观察叶脉结构C.分离、测定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D.用碘液测定叶片中淀粉的含量评析:此题实则在考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仅讲结论,而不理睬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n六.关注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过程例题9.(全国卷Ⅰ第31题)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n(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不能确定。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六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n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综上分析,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n评析:假设(或假说)是研究者对问题作出的合乎逻辑的解释,是严谨的思维推理过程。此题虽然不是考查科学研究过程中大的逻辑思维过程,但要求考生书写出自己假设的思维推理过程,其难度是很高的。七.面对未知领域(对学生而言)的典型的探究实验突然消失\n例题10.(北京04第31题)已知: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研究的问题(涉及两个因子):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实验处理: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至10m处\n实验对照:生长于10、500和1000(仅写10者不少)m处的野菊。评析:学生见过的习题大多是一个对照处理,缺乏对于“对照”概念的理解与“对照”因素的分析,不知道实验中的变量与实验所研究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本实验是同一个处理,却在研究不同的两个问题——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株高的影响),而变成了对“对照”形式的记忆。\n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测量株高、记录数据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应为预期):评析:不少答“分别测量三株的高度”学生很少写“记录”。表现出学生普遍缺乏实验过程的体验。\n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10m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评析:学生答题错误:“三株近似等高”、“明显增高”、“原500米1000米处的野菊长高”或“移栽后比原来高”等。未分析出此时的参照应是10米处野菊的高度。此种假设下,500m和1000m处的株高并非不是参照,但此种比照的差异在题干中已经交代(已知,不需研究)。\n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处(500m和1000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评析:学生答题错误:“用于对照的野菊明显最高”,“1000米的最矮”、“原500米1000米处的野菊均不变“或“原生长于10m处的野菊最高,依次…”。未分析出此种假设下应是株高不变(不受环境影响),而不变的含义是……,即变没变的参照是……。在此种假设下,与10m处的差异在题干中已经交代,最主要的是,此时的对照是原处生长的株高。\n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评析:学生答题错误:“10米处野菊略高于其他两种,1000米略矮于10米和500米的”或“原500米1000米处的野菊均长高”等。学生未分析出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的比对对象应分别是移栽前与移栽后两处的株高。\n评析:此题看似简单,变量仅是海拔高度,但研究的问题不同,假设不同,预期则大不一样。实验设计中的逻辑思维训练还要下大功夫。但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探究性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一定会在高考试卷中重现。\n八.给出实验目的、材料用具,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步骤,预测并作出解释的题目增多。例题11.(全国卷Ⅱ第30题)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所示。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n其它象广东卷第39题、上海卷第40题、天津卷第31题的第(2)小题、重庆卷第30题等均是此类试题。评析:给出实验原理和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非易事,凡是学生未做过的实验,其很难独立严谨地完成全过程的设计。此种试题编制较容易,但距离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去甚远,以目前的教学水平,很难短时间内达到此种水平。当然,努力的方向在于实验教学的改革,要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人。\n九.教材规定实验涉及到的“实验材料药品仪器的选择与使用、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及结果”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例题12.(全国Ⅰ第4题)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D)\n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n例题13.(全国Ⅱ第5题)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的是(D)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蛋白质\n例题.(广东卷第4题)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D)A.分子量最小B.分子量最大C.在层祈液中的溶解度最大D.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n例题.(广东卷第13题)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n例题.(广东卷第32题)下表是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操作及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AC)试剂操作作用A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止血液凝固B蒸馏水与鸡血细胞混合保持细胞形状C蒸馏水加入到溶解有DNA的NaCl中析出DNA丝状物D冷却的酒精加入到过滤后DNA的NaCl中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n例题.(江苏卷第26题)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A)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光量,调焦观察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光量,调焦观察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光量,调焦观察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光量,调焦观察\n第二部分关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n一.生物学常用的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从客观世界中取得原始第一手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n1.观察科学观察的最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应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可重复的。只有可重复、可检验的观察结果,才是可靠的。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务必要自始至终观察同一个细胞。观察实验往往伴随着借助测量仪器进行的测量,并对数据进行随时地记录,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n教材设计的学生实习1《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就要求连续观察10~20天,把每次观察测量到的结果记录下来。若观察发育变化,主要是记录质(形态结构)的变化,若观察生长情况,则是一个连续的数量(体长、体重)的变化,并需要将若干实验个体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平均值。\n2.假说和实验在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称为实验。实验不仅意味着精确地操作,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摘自《普通生物学绪论》\n现象—问题—解释(假说或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仪器的使用)—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n①现象(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提出问题(此现象是否与何单侧光照有关)—假设(此现象与单侧光照有关)—设计实验(单侧光照与常态均匀光照对照)—结果(单侧光照处理向光弯曲生长,对照处理则直立生长)—结论(证实了假设成立)。\n②新发现的现象(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点)—问题(此现象是否与尖端有关?)—假设(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设计实验(切掉尖端,单侧光照)—结果(不长也不弯)—结论(假设成立)\n③现象(上述两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尖端是否产生某种物质,影响细胞的生长)——假设(尖端能产生影响细胞生长的物质)——设计实验(借助琼脂,注意用空白琼脂对照)——结果(略)——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n现象:植物对单侧光照的刺激产生向光生长的反应。问题:植物的何部位感受单侧光照的刺激?解释(假说):植物感受单侧光照刺激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区域(b区域)。结论:?\n例题14.(海淀)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过程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知其萌发过程是否与光照有关。下面是探究此问题的实验。(1)你提出的假设是:假设必须与本实验探究的问题相关联\n图1各种植物的开花都要求一定的黑暗和光照时间,但“影响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还是光照期的长短”并不明确。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苍耳需要每天短于16h的日照才能开花,若日照时间长于16h就不开花,16h的光照是一个临界点。图16所示实验中,各组处理的差异(变量)是。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你认为可以对前人的认识作何修正?\n图2\n3.模型实验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非常困难,或者简直不可能时,可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来进行实验。用动物模型对人体进行实验—激素的生理功能由于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很难直接收取,所以,只能采取间接迂回的方法。一般包括三步:\n(1)将所研究的或怀疑有分泌激素功能的器官或组织切除,观察因此而出现的症状。\n(2)将另一同种动物的同样器官或组织移植到被切除这一器官或组织的动物体内,观察该动物切除某器官后出现的症状能否消失。如果症状消失,动物恢复正常,就说明该器官或组织有何种内分泌功能。\n(3)从该器官或组织中分离出化学物质,注射到被切除这一器官或组织的动物体内,如果症状消失,即说明该化学物质即是激素\n经典实验:1849年德国生理学家Berthold将幼雄鸡的睾丸切除,结果鸡冠萎缩不能发育。然后,他将另一正常幼雄鸡的睾丸移植到去睾丸的幼雄鸡体内,不久鸡冠发育,雄伟美丽如常。他由此认为,睾丸除产生精子外,还分泌某些物质,这种物质随血液流到全身,决定雄性的第二性征的发育。这是按上述三个步骤完成的第一个成功实验。\n新编教材抛弃了旧教材的长处,只是列出了若干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我们恰好可以利用教材给出的内分泌腺的生理功能,请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之。(摘除法或去除法)这一设计思想有时在植物学实验中也会出现,例如:研究小麦旗叶与千粒重之间的关系,就会设计出剪掉旗叶的处理。\n4.调查法一般工作程序: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订研究或调查计划方案研究或调查的过程(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成果形式(论文或调查报告)交流与答辩了解成果的价值\n例题15.(2001年上海理综)下面列出了三个研究课题名称:课题一:上海市民加入“中华骨髓库”新心态的剖析课题二: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课题三:上海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研究请选择上述三个课题中的一个作为你的课题,并回答如下问题:①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选题理由。②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③该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是:\n例题16.(海淀)(1)请你自己确定一个环境调查的课题,并简单陈述选题理由。注:①要注意所选课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尽量选择较“小”的题目。②选题范围十分广泛,可涉及我们生存环境的各种因素,也可涉及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责任、环境道德等人文领域。①课题名称:拟出可行的环境调查课题。②选题理由:课题的意义、本人的兴趣、所具备的研究条件等。\n(2)简要拟订出你的调查方案。①调查的对象(或内容):。②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调查方案应与所选课题相对应注:调查方案还应包括调查的计划,本卷不做要求。(3)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是:调查报告或小论文。\n5.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则—变量的控制逻辑关系:研究的问题——针对研究的问题,确定在实验中控制的因素——控制的因素就是变量——实验组相应的参照(对照)\na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c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对照的常用方法:b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n例题17.为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蝌蚪15只,新鲜水草,3只培养缸,普通的河水,添加了甲状腺激素制剂的河水,蒸馏水等。如设置A组为对照组,A内应加普通的河水;B、C分别加入添加了甲状腺激素制剂的河水和蒸馏水。\n例题18.(海淀06.1)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针对SARS病毒的疫苗已经进入到人体安全性试验阶段,数十名志愿者报名接受安全性试验。研究人员制定的试验方案应是(D)A.志愿者全部注射疫苗,密切监视受试者的反应,随时准备处理意外情况的发生B.志愿者全部注射疫苗,密切监视受试者的反应,观察、比较与常态人群的区别C.志愿者全部注射疫苗,观察、记录并统计出现不良反应的个体所占的比例D.在志愿者不知情的状况下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注射疫苗,一组注射生理盐水\n例19.(04上海生物卷第23题)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中,下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C)A.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B.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C.记录繁殖季节该种鸟雌鸟和雄鸟鸣叫次数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n例题20.下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曝光。一段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结果被锡箔覆盖的部分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变蓝。图17\n例题21.(04春季高考)年为了研究胰腺的胰液分泌调节,某人从实验狗甲的一段小肠上刮下黏膜,将该黏膜放入稀盐酸中浸泡,把过滤后的提取液注入实验狗乙的静脉,结果引起实验狗乙的胰液大量分泌,并由此得出“小肠黏膜中存在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的结论。分析这一实验与结论,回答下列问题:仅根据上述实验能否得出该结论,为什么?答:不能。缺少对照实验,也即未排除稀盐酸的作用。\n例题22.(05.11海淀期中试题).小白鼠是恒温动物。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如果破坏了小白鼠的下丘脑,它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了。(1)这个实验说明了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本实验的参照是实验前动物的状态(或小白鼠被破坏下丘脑之前的状态)。(3)研究者如何确定实验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多次等时间间隔测量动物体温。若研究者要对实验鼠被破坏下丘脑之前24小时和破坏下丘脑以后24小时的体温分别进行测量记录(测量间隔为4小时),请你为该实验设计一个合理的体温记录表。\n(4)若研究者仅根据一只小白鼠实验结果便做出了前面的结论,你认为该结论可靠吗?为什么?不可靠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如均得到相同的结果,上述结论才可靠。测量时间(间隔4小时)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处理前动物体温处理后动物体温\n二.对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新研究确定①实验目的的确定——确定要观察的任务或探究、验证的问题②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实验过程③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实验材料④实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1.强迫学生转变角色,以研究者的身份解释(当然也就理解了)教材实验的设计思路\n⑤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⑥预期的实验结果⑦实验现象的客观描述⑧准确地作出实验结论⑨实验结果的交流与答辩等注:某一个实验未必均包括以上诸项\n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根据实验目的如何选材和设计实验程序?为何截取根尖2—3mm;辨认间期与前期的依据;如何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根据实验目的如何选材与设计实验程序;分离与复原的参照;\n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选择何种材料?可否用其它药品替代?实验安全问题如何处理?选修教材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的实验设计做了改动。三个试管分别加入淀粉液、三个试管分别分别加入酶溶液,分别达到设定的温度后再混合在一起。过去总是先混合,再分别设定不同温度处理。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其差异,理解设计者的思想(对实验条件的控制)\n2.搞清实习(或研究性)课题的关键性原理或能力要求(1)植物杂交实习如何获得F1和F2?(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和分析其遗传方式(3)环境调查实习应参照2001年上海理综的调查性研究试题,了解调查研究的工作程序。\n(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面临的困难:逐一计数个体总数是很困难的方法:取样调查法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尽量客观):随即取样种群密度数值的获得: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n(5)生态瓶的设计—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n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①必须经受一定时间的检验;②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标志——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相对稳定。\n例题23.(05.11海淀期中试题).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瓶,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A)A.生态系统存活时间的长短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n(6)生态农业的设计遵循的原则①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原理—能量的充分利用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有时甚至是循环再生)A.提高经济效益—使物质和能量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B.减少废物和污染。\n②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理,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例题24.(04海淀)连年种植花生的土地里有大量的蛴螬(一种昆虫),严重危害花生的根系和果实。人们发现,若花生与甘薯轮种(一年种花生,一年种甘薯),除了能大大减轻蛴螬的危害,还能够增产,原因是(A)①提高了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率②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③促进了农田的物质循环④巧妙地利用了种间关系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n例题25.(05.11海淀期中试题).生态农业不仅指对于农作物中所含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还具有很多的内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光、水等各种自然资源,设计出适合本地的生态农业结构的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中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B)A.作物“轮种”不仅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还可避免某些害虫的大发生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以做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氮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D.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n(7)关于获取、整理、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饲养蝌蚪的实习虽然可行性不强,但可以作为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以及获取实验信息,并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素材\n3.阅读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例如:①渗透装置的演示实验涉及的原理、②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③动物内分泌腺功能的探究(鸡的阉割实验)、④动物激素功能的验证(甲状腺激素)、⑤噬菌体遗传物质的研究、⑥孟德尔研究的思路及成功的原因、⑦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研究等。\n三.对教材中涉及到的结论性理论、概念、规律可设计实验验证之\n例如:根吸收矿质离子与有氧呼吸密切相关、与吸收水分是相对独立的过程等结论经理论分析后,可否设计实验验证之;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是否能设计实验验证之;怎样证明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怎样证明亲代噬菌体的性状传给了子代?孟德尔对对杂种后代性状分离、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正确与否?怎样证明之?等等。\n例如1.格里非思将“无毒性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从死鼠内检测到S型细菌。(现象)问题—S型细菌的什么成分使R型细菌产生了转化?假设—实验方案—实验的处理组应与假说相对应。\n问题:加热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什么物质使R型细菌发生了性状转化?假设:加热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DNA(或其它)使R型细菌发生了性状转化。实验方案:处理组—DNA;对照组—其它。\n例如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目的:复习设计此实验的逻辑过程噬菌体的成分—蛋白质和DNA—遗传物质是什么?—假设(三种可能)—设计实验方案(同位素标记)—结果—结论(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例如3.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成分—问题—假设—实验方案—结果—结论\n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