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简介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简介 本课程供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参考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预防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山东大学课程情况登记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英文课程名称MicrobiologyandMicrobiologyTest课程类型卫生检验专业课开课系所号开课学期(上)本研标志本科生课程学时学分\n考试类型笔试考查开设日期2002.8结束日期2003.1课程分类必修课选修主课名称先修课程课内总学时42实验总学时48讲课总学时90上机总学时0CAD总学时0CAI总学时0讨论辅导总学时2设计作业总学时0课外总学时0\n课外学分0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龚忠发姚苹宋艳艳基本面向卫生检验专业教学方式讲课实验教材《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参考书《医学微生物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说明本课程属于卫检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基础学科,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内容简介(200字左右)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检验方法和技能,特别是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的医学基本理论、医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原体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检验的一般方法,重点介绍了现代微生物学检验的新知识、新手段,为卫生防疫、临床检验打下坚实的医学检验基础备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辅导教案 教材:《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版)俞树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医大联合出版社.1992.5\n 参考书: 1.《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19972.《医学微生物学》余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李影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EssentialMicrology,NesleryA,1994绪论[教学学时]0.5学时 [重点]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新进展3.了解微生物的属、种、型、株的概念[要点及基本要求]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和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医学微物生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难点]微生物命名的原则,属、种、型及株的含义第一篇微生物学\n 本篇内容是在原来《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巩固加深相关重点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学时]0.25学时 [目的要求]1.熟悉细菌的大小和形态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2.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与动力的关系菌毛的性质、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概念、形成及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n 4.细菌形态结构检查法:(实验内容)显微镜的使用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染色标本检查法:单染色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及实际意义第二章细菌的繁殖与新陈代谢 [教学学时]0.25学时 [重点] 了解细菌的营养,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掌握细菌的代谢:厌氧的原理;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菌落、纯培养的概念[要求与基本内容] 细菌的营养: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细菌生长繁殖: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细菌的代谢:细菌代谢的能量来源,厌氧的原理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难点]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培养的方法及条件,常用培养基、生长现象菌落、纯培养的概念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 [教学学时]0.5学时\n [重点]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要点与基本要求]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难点] 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教学学时]0.5学时 [重点]1.了解细菌的变异类型与物质基础2.掌握细菌染色体、质粒的概念及主要性质3.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及机理\n4.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要点与基本要求]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细菌性状的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难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教学学时]0.25学时 [重点]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组成,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熟悉抗细菌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了解感染来源、途径与类型 [要点与基本要求]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毒力、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细菌侵袭力:菌体的表面结构及侵袭性酶 机体抗细菌感染的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n 感染来源、感染方式、感染的类型 [难点]细菌感染的种类与类型第七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治与原则 [教学学时]0.25学时 [重点]1.了解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法2.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要点与要本要求]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第八章省略(属课外阅读部分)第九章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诊断技术 [教学学时]2学时 [重点] 细菌形态学检查 [要点与基本要求] 掌握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方法,熟悉人工培养及生化试验 [难点] 生化试验方法:要求掌握细菌检验的常用方法及27种生化试验方法\n第二篇微生物学检验第十章微生物学检验概述 [教学学时]2学时 [重点]标本采集与处理与微生物学检查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 [要点]微生物学检查的各种方法 [难点]质量保证--措施如何得到切实的质量保证 [基本内容] 一、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要求 二、标本采集与处理 1.标本采集2.标本的运送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镜检2.快速诊断和直接药敏试验3.常规检验4.报告 四、血清学诊断 五、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1.实验室安全防护2.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3.质量保证第十一章球 菌 [教学学时]2学时 [重点]掌握各种病原性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熟悉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n[要点与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链球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B族、D族链球菌的特性及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柰瑟氏菌属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难点]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基本内容]一、葡萄球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n二、链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三、肠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1.脑膜炎奈瑟菌2.淋病奈瑟菌3.其他奈瑟菌属细菌4.卡它布兰汉菌第十二章肠道杆菌科 [教学学时]4学时 [重点]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掌握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的生化反应特点、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了解肠道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要点与要本要求]概述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n志贺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克雷伯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变形杆菌属:致病性 [基本内容]一、概述1.命名与分类2.共同特性3.自然界和人体分布4.临床意义5.微生物学检查二、埃希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三、沙门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志贺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五、耶尔森菌属1.鼠疫耶尔森菌2.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假结核耶尔森菌4.其他耶尔森菌六、枸橼酸杆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七、克雷伯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八、肠杆菌属、多源菌属、哈夫尼菌属 1.肠杆菌属2.多源菌属3.蜂房哈夫尼菌九、沙雷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十、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1.变形杆菌属2.普罗威登菌属3.摩根菌属十一、肠杆菌科中的其他菌属\n1.西地西菌属2.克吕菌属3.拉恩菌属4.塔特姆菌属5.致病杆菌属 第十三章孤菌属、气单胞菌属和邻邻单胞菌属 [教学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霍乱孤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教学内容] 霍乱孤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这检查、防治原则 溶血性孤菌:形态培养、致病性 [基本内容]一、霍乱菌属二、非O1群霍乱弧菌三、O139型霍乱弧菌 第十四章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教学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n[教学内容] 空肠弯曲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幽门螺杆菌:形态培养、致病性、生化反应、防治原则第十五章厌氧菌 [教学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 掌握厌氧芽孢杆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致病机理、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机体条件及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 1.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类、感染、培养 2.厌氧芽胞杆菌: (1)破伤风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2)产气荚膜杆菌: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n (3)肉毒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无芽胞厌氧菌: 3.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基本内容] 一、概述 二、厌氧菌的分布与临床意义 1.自然界和正常人体中的分布2.临床意义三、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标本的采集方法2.标本的运送与处理四、分离与鉴定1.检验程序2.检验方法五、梭状芽胞杆菌属1.破伤风梭菌2.气性坏疽病原梭菌3.肉毒梭菌4.艰难梭菌六、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1.类杆菌属2.梭杆菌属3.纤毛菌属七、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1.放线菌属2.双歧杆菌属3.丙酸杆菌属4.优杆菌属5.乳酸杆菌属八、厌氧球菌1.黑色消化球菌2.消化链球菌属3.韦荣球菌属第十六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教学学时]1学时 [重点] 了解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n [要点与基本要求] 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防治 [基本内容] 一、棒状杆菌属 1.白喉棒状杆菌2.其他棒状杆菌 二、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 1.炭疽芽胞杆菌2.蜡样芽胞杆菌 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1.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2.红斑丹毒丝菌 四、阴道加特纳菌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七章分枝杆菌和需氧放线菌 [教学学时]1学时 [重点] 掌握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熟悉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性预防 [要点与基本要求] 结核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基本内容]一、分枝杆菌属 二、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 1.结核分枝杆菌2.非典型分枝杆菌3.\n分枝杆菌的鉴定 三、麻风分枝杆菌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奴卡菌及其他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教学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布鲁氏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要点与基本要求] 布鲁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芽胞杆菌属:炭疽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基本内容] 一、概述 二、假单胞菌属 1.分类2.铜绿假单胞菌3.荧光假单胞菌4.恶臭假单胞菌 5.斯氏假单胞菌6.假鼻疽假单胞菌7.其他假单胞菌 三、嗜麦芽黄单胞菌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不动杆菌属\n1.命名和分类2.生物学性状3.临床意义4.微生物学检查五、产碱杆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六、黄杆菌属1.生物学特性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七、莫拉菌属 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八、军团菌属 1.分类和命名2.生物学性状3.临床意义4.微生物学检查.第十九章小细菌 [教学学时]1学时 [重点] 熟悉流行性感冒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要点与基本要求] 嗜血杆菌属: 流行性感冒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鲍特氏菌属:百日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变异)、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预防 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n 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放线菌属(补充内容) [教学学时]0.5学时 [重点] 熟悉放线菌的主要特性,致病性放线菌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要点与基本要求] 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致病性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奴卡氏放线菌)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第二十章支原体[教学学时]1学时[重点]熟悉支原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主要病原体支原体的致病性[要点与基本要求]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主要病原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其他支原体的致病作用[基本内容]一、生物学性状\n1.形态与结构2.培养特性3.生化反应4.抗原结构5.抵抗力二、临床意义三、微生物学检查1.肺炎支原体2.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第二十一章螺旋体 [教学学时]1学时 [重点] 熟悉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要点与基本要求] 概述:主要特点及分类 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基本内容]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2.培养特性3.抗原结构4.抵抗力 二、临床意义 1.性传播疾病2.自然疫源性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1.钩端螺旋体2.梅毒螺旋体和雅司螺旋体3.伯氏螺旋体4.其他螺旋体\n 第二十二章立克次氏体 [教学学时]0.5学时 [重点] 熟悉立克次氏体的共同特性、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试验(外裴氏试验) [要点与基本要求]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普氏及莫氏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基本内容] 一、命名与分类 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2.繁殖与代谢3.抗原成分4.变异性5.生活力与抵抗力 三、临床意义 1.立克次体病2.Q热3.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和猫抓病4.埃立克体病四、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采集与处理2.直接检出3.分离与鉴定4.血清学诊断5.实验室检查法评价 第二十三章衣原体 [教学学时]1学时\n [重点] 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衣原体沙眼变种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要点与基本要求]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结构、抵抗力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沙眼生物变种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基本内容] 一、命名与分类 二、生物学性状 1.生活周期2.抗原成分3.抵抗力 三、临床意义 1.沙眼衣原体感染2.鹦鹉热3.肺炎衣原体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与处理2.直接检出3.分离与鉴定4.血清学诊断第二十四章病毒学检验病毒的基本形状 [授课学时]1学时 [学习重点] 病毒的大小、型态、结构、增殖;噬菌体和亚病毒的有关特性 [基本概念]\n 1.病毒:是一类体积极小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体:是具有完整病毒典型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 3.复制周期:动物病毒的复制,一般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等6个阶段,称为复制周期 4.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病毒在其中则不能合成自己所需的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的核酸与蛋白质,但不能组装与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5.缺损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病毒核酸复制时失去了正常的互补作用,使mRNA正常功能受阻,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失调,因而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病毒,称为缺损病毒 6.辅助病毒:当缺损病毒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若后者能为缺损病毒提供所缺少的物质,使缺损病毒能增值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体,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称为辅助病毒 6.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7.干扰素:病毒作用于宿主细胞可诱生一种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称干扰素 8.亚病毒:将具有病毒核酸或仅有蛋白质的感染性活体,暂分类为亚病毒属于非典型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n [基本要点] 注意学习以下内容 1.病毒的测量单位:纳米 2.病毒的形态:球形或近球形、杆状、丝状、弹形、砖形、蝌蚪形 3.病毒的基本结构: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 核心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构成病毒的基因组 病毒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由数量不等的壳粒组成形成三种对称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立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4.病毒的辅助结构:包膜、其它辅助结构(如触须样纤维) 5.病毒的增殖: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6.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的增殖情况:双重感染、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病毒交叉 7.注意学习亚病毒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第一节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授课学时]2学时[学习重点]\n 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方法 [基本概念] 1.组织培养:将人或动物离体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模拟体内的生理条件在试管或培养瓶内加以培养,使之生存和生长,称为组织培养目前一般所指的组织培养多指单层细胞培养 2.原代细胞培养:采用机械或胰蛋白酶等处理离体的新鲜组织器官,制成分散的单个细胞悬液,加入生长液后,分装于培养管中培养,活细胞贴壁生长繁殖,数天后形成单层细胞,称原代细胞培养 3.次代细胞培养:将原代细胞培养物轻微消化后,再洗下分装至含新鲜培养液的培养管中继续培养,即为次代培养 4.二倍体细胞株:原代细胞经过多次传代仍能保持二倍体特性,称为二倍体细胞株 5.传代细胞系:来源于肿瘤细胞或细胞株在传代过程中变异的细胞系,是能在体外无限传代的细胞系 6.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由病毒引起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基本要点] 注意学习以下内容: 1.病毒检验的大致程序:临床标本→分离培养→初步鉴定→最后鉴定\n 2.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发病初期从感染部位采集足量标本,低温运送、保存,尽快送检,分离培养前去除标本中的沉渣、细菌、真菌和毒性物质等,必要时需浓缩、提纯 3.病毒分离培养方法:包括组织培养、鸡胚接种、动物接种 4.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细胞培养可分为三种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传代细胞系其中传代细胞系的增殖特性类似于恶性肿瘤细胞,不能用于疫苗生产,可选择性地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等研究 5.鸡胚接种常用于粘液病毒、疱疹病毒、痘类病毒等的原代培养,也可选择性地用于疫苗生产根据病毒种类的不同,接种病毒的部位也各异,包括鸡胚尿囊腔接种、羊膜腔接种、卵黄囊接种和绒毛尿囊膜接种 6.动物接种分离病毒需要选择敏感动物及合适的接种部位 7.病毒的初步鉴定依据:动物感染范围及潜伏期、对鸡胚的敏感性、细胞形态变化类型、红细胞吸附、病毒干扰现象、血凝性质、理化性质(核酸类型测定、大小形态、乙醚敏感试验、耐酸试验) 8.病毒的最后鉴定依据:主要是血清学方法(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9.分离病毒的病原学意义 (1)从人体组织、脑脊液、血液、眼部、水泡液分离到任何病毒均可认为具有高度病原学意义尿液中检出病毒也具有病原学诊断意义 (2)从呼吸道、阴道、肠道标本分离病毒的病原学意义需要考虑这些病毒是否有无症状携带者和长期排毒者如果同时从同一病人的多个部位分离到同一种病毒,其病原学意义较大;如果仅从某种标本分离到病毒,病原学意义则较小\n (3)分离培养呈阴性结果时,应考虑细胞的敏感性、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污染、是否接种量或病毒含量过低等 (4)结合恢复期血清滴度与急性期血清滴度之比值判断所分离到的病毒与某一特定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病毒血清学诊断 [授课学时]2学时[学习重点] 重点学习各种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原理和检测意义 [基本概念] 1.补体结合试验:应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能激活补体的原理而设计的方法包括2个抗原-抗体系统和补体5个成分,其中病毒特异性抗原与抗体为反应系统,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为指示系统当病毒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则加入的定量补体被结合,指示系统因无补体而不发生溶血,是为阳性结果否则出现溶血为阴性结果 2.中和试验:是病毒在细胞培养中或在活体内被特异性抗体中和,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3.血凝抑制试验:许多病毒,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能够凝集一定种类动物(鸡、鸽子、豚鼠、人类)的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为血凝抑制试验 4.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实验体系包括病毒抗原+抗体+\n荧光素标记的抗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的强弱 [基本要点] 对于各种血清学方法,都应注意学习其原理、方法和检测意义可用已知抗体诊断未知病毒抗原,也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则相应抗体的滴度 1.补体结合抗体出现早、消失快,可用于早期诊断,也可用已知抗体鉴定分离的病毒及其型别 2.中和试验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增长情况,以便于辅助诊断和免疫效果评价;也可用已知抗体鉴定病毒试验中所用病毒量为100TCID50 3.血凝抑制试验常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病毒亚型鉴定及抗原变异的检测 4.荧光试验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临床血清学诊断常用间接法 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基本原理同免疫荧光检测,只是标记物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 第三节病毒感染早期诊断 [授课学时]2学时[学习重点] 早期诊断的一些常用方法\n [基本概念] 1.快速特异性诊断:指从患者采集分泌物、渗出物、刮取物、血液、脑脊液、活检组织等,尽快地在3~4h内或者当天查出病毒抗原、核酸等 [基本要点] 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判断结果早期诊断主要是应用具有高度特异敏感的快速诊断方法去检测病毒的特异成分(包括完整的病毒颗粒、病毒抗原和核酸成分) 1.细胞内病毒抗原的检出: 常用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不同种类的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部位不同,一般DNA病毒在核内复制,在胞核内有荧光颗粒或显色;RNA病毒一般在胞质内复制,在胞质内有荧光颗粒或显色;有的病毒随其复制进程不同,在胞内的存在部位不同试验时必须设严格的对照,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2.胞外游离病毒的检测: 可用ELISA、dot-ELISA、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法(enzymelinkedimmunoelectrotransferbiotEITB)、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最常用的方法是ELISA法,用病毒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载体,在一定条件下捕获临床标本中的游离病毒抗原,再用标记的酶标抗体或未标记抗体与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检测 3.显微镜检查病毒感染组织细胞或体液等标本以及细胞培养的盖玻片标本中的病毒颗粒、细胞形态变化以及包涵体 通过光学显微镜用组织、细胞学方法检查感染组织或脱落细胞中的特征性病毒包涵体(包括包涵体的位置和染色性)\n 通过电镜检查从早期感染材料中直接检出病毒颗粒可采用负染色法、免疫电镜法、超薄切片法 第四节呼吸道病毒 [授课学时]1学时 [学习重点] 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 [基本概念] 1.呼吸道病毒:是一群能侵犯呼吸道的病毒有些出现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另一些由呼吸道感染,但主要症状是呼吸道以外的感染症状 2.抗原漂移:抗原变异幅度小,系量变,不形成新的亚型 3.抗原转变:抗原变异幅度大,系质变,形成新的亚型,引起大规模流行,甚至世界范围的大流行 [基本要点]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粘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的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腺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呼肠病毒等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1.生物学性状:\n 病毒颗粒呈多形性,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负股RNA,易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引起变异;包膜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刺突,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据NP和M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型,根据NA和HA抗原性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抗原变异幅度取决于HA和NA的变异大小,并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表现为抗原漂移或抗原转变;该病毒适于在鸡胚中增殖,组织培养可采用犬肾细胞系(MDCK)或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动物接种以雪貂最敏感 2.临床意义:在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样物质可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少数患者病毒可蔓延到下呼吸道,引起间质性肺炎 3.微生物检查 (1)于发病头3天内采集鼻腔洗液、咽拭子、鼻拭子、喉拭子等标本 (2)分离培养与鉴定:可采用鸡胚接种、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进行分离,用人"O"型血或豚鼠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并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和亚型 (3)快速诊断 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方法检测标本病毒抗原;用分子杂交或RT-PCR法检测病毒RNA;免疫电镜查病毒颗粒;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二、副粘病毒 (一)副流感病毒(PIV) 1.生物学特性:为球形,有包膜,膜上有HN、F两种刺突;核酸为单负股RNA,不分阶段 2.临床意义: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3.微生物学检查\n 采集发病早期的上呼吸道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原代猴肾细胞,在CPE出现以前可用豚鼠红细胞做吸附试验,用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进行鉴定 可用免疫学方法直接检测标本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也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但与其它副粘病毒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1.生物学特性:球形,包膜上有F、G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核酸是单负股RNA 2.临床意义:经呼吸道传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继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婴儿有时会出现呼吸暂停 3.微生物学检查: (1)采集早期的呼吸道标本 (1)用免疫学方法直接检查鼻咽上皮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2)病毒分离与鉴定:接种于Hep-2、HeLa、A549细胞或原代猴肾细胞等,CPE的特点是形成多核巨细胞 (3)血清学诊断除检测IgG外,尚能检测急性期血清中IgM、IgA抗体,进行早期诊断 三、腺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球形,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包膜,12个五邻体位于20面体的顶角上;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只能在人源的组织、细胞中增殖,人胚肾细胞易感 (二)临床意义:\n 可感染人体各个器官,出现相应不同的临床症状;常年流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和接触该病毒污染物而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于发病早期采集标本,标本有咽拭子、鼻拭子或吸取物、眼渗出拭子、粪便或直肠拭子、尿道或宫颈拭子、活检或尸检组织,以及双份血清标本 2.直接检查病毒抗原与核酸: 可采用电镜和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和酶免疫试验、PCR与核酸电泳的方法 3.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用人源传代和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典型CPE现象为细胞肿胀、变圆、聚集、拉丝呈葡萄状,受染细胞核中形成嗜碱性包涵体2周内仍无CPE可进行盲传 可用CF、IF、EIA、HI、NT等试验方法进行鉴定 4.血清学诊断: 可用CF、EIA、HI、NT等试验方法 第五节肠道病毒 [授课学时]1学时[学习重点] 常见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基本概念]\n 1.肠道病毒:由微小RNA病毒科中的67种独特的血清型组成,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5个亚属或亚群,各亚群中又分不同血清型 [基本要点] 一、生物学特性: 单股正链RNA,无包膜,抗原的多样性取决于衣壳中VP1~VP3蛋白的变异;能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包括猴肾、人胚肾、人羊膜细胞、Hep-2、HeLa等细胞中增殖 二、临床意义: 肠道病毒从消化道侵入,并在整个消化道中增殖,病毒侵入血流,进入肠道外组织增殖,不同的肠道病毒对各种器官组织的嗜性不同,引起肠外多器官系统的疾病往往一种血清型肠道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与多种血清型有关多数人感染肠道病毒后并不出现症状,表现为隐性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的采集: 根据临床症状和可能病变的部位,采集不同标本(如:脑脊液、血液、尿液、粪便、直肠拭子或喉拭子等 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多种传代细胞对肠道病毒敏感,CPE典型因此,通过组织细胞分离病毒仍然是许多实验室常用的诊断方法 为区别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其它肠道病毒常用NT、IF和PCR法等 3.血清学诊断: 可采用NT、CF、HI方法\n 第六节肝炎病毒 [授课学时]1学时[学习重点]常见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 [基本概念]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基本要点] 一、生物学特性: HAV属小RNA病毒科,单正股RNA,只有1个血清型,目前已有多种细胞可用于HAV培养,复制周期长,众多灵长类对HAV敏感 HBV为嗜肝DNA病毒科,电镜下可见小球型、管型、大球型3种形态,其中大球型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含双股环状DNA,有多种血清型尚不能用细胞培养,少数灵长类动物对其敏感 HCV为黄病毒科,有包膜,含单正股RNA,最敏感的动物是黑猩猩 HDV为缺陷病毒,敏感动物有黑猩猩、东方土拨鼠 HEV为嵌杯病毒科,无包膜,含单正股RNA,敏感动物有猕猴、黑猩猩、大鼠等 二、临床意义: HAV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隐性感染或急性肝炎症状\n HBV通过血液与血液制品、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和迁延型慢性肝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有关 HCV感染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与HBV感染相似 HDV感染的传播途径与HBV相似,只在感染了HBV的人中才能发生,与HBV可同时感染,也可重叠感染,引起严重或进行性肝病 HEV感染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与HAV感染相似 三、微生物学检查: HAV感染的粪便标本或肝活检组织可采用电镜或IF、EIA检查,以及PCR和核酸杂交的方法;对于血清标本可用ELISA方法检查抗-HAVIgM和总抗-HAV HBV感染常采血液标本,可通过核酸检查方法检查血液中HBVDNA含量,常用RIA和ELISA法检查HBsAg和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 HCV检测标本主要是血清与血浆,检查方法主要有两类:血清学方法(EIA或RIA)测定抗-HCV及PCR法测定HCVRNA,并进行基因分型 HDV检测标本为肝活检组织和血清,用免疫荧光或酶标法检测其中的HDAg,用核酸杂交和RT-PCR法检测HDVRNA,用EIA或RIA检测血清中的抗-HDV HEV的检测标本与检查方法基本同HAV,但对阴性结果的判断要慎重,有时不能排除感染的存在\n第七节虫媒病毒 [授课学时]1学时 [学习重点]虫媒病毒的概念;主要虫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 [基本概念]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群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 [基本要点]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主要生物学性状: 病毒结构蛋白有3种:M、C和E,抗原性稳定病毒在pH6.0~6.5范围能凝集雏鸡、鸽和鹅的红细胞,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细胞,以及AP61或C6/36蚊传代细胞中均能增殖,最易感的动物为乳鼠 2.临床意义: 三带喙库蚊为传播媒介,形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人感染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和轻型感染,少数病人表现为脑炎症状 3.微生物学检查: (1)分离与鉴定: 采用乳鼠脑内接种和金黄地鼠肾原代细胞及蚊传代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用交叉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进行鉴定,也可用IFA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但临床标本的分离率极低 (2)血清学诊断:\n 2-ME敏感的血凝抑制试验和IgM抗体捕获ELISA实验可用于乙脑的早期诊断;补体结合抗体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时为阳性;中和试验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IFN快速诊断: 白细胞中乙脑病毒抗原主要存在于病程早期,可用于早期诊断 二、森林脑炎病毒 传播媒介为森林硬蜱,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小鼠和鸡胚对其敏感;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乙脑病毒相似 三、登革病毒 传播媒介为伊蚊,在人蚊之间传播,轻型病人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再次感染的重型病人表现为登革出血热病毒分离的方法有巨蚊胸内接种、C6/36细胞分离和乳鼠脑内接种血清学诊断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IgM抗体ELISA捕获法,后者有利于早期诊断 四、汉坦病毒 1.主要生物学特性 为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单负股RNA包膜病毒,呈多形态性,包膜上有血凝素;可在A549、Vero-E6及地鼠肾细胞中生长;黑线姬鼠、小鼠、乳鼠对其敏感,鼠肺和肾中可检出大量病毒;国际上确认的血清型有汉坦病毒(HTN)、汉城病毒(SEO)、普马拉病毒(PUV)、希望山病毒(PH) 2.临床意义 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往往与鼠类的分布和活动有关,也可经螨传播 3.微生物学检查\n 用A549和Vero-E6进行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用RT-PCR技术进行快速诊断 五、新疆出血热病毒 为布尼亚病毒科罗病毒属,病毒结构、培养特性与汉坦病毒相似可引起新疆出血热,但无肾综合征微生物学诊断主要是病毒分离和用ELISA、IFA检测抗体,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第八节疱疹病毒 [授课学时]1学时[学习重点]各种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基本要求] 疱疹病毒科是一大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核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一、单纯疱疹病毒(HSV) 1.能在多种细胞中增殖,有原代细胞(兔肾、貂肺、人胚肺或肾)、二倍体细胞和传代细胞(Hep-2、BHK21等),形成典型CPEHSV有两种血清型,核酸同源性达40% 2.HSV-1主要感染腰以上部位,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感染后常导致病毒潜伏,潜伏病毒可被激活增殖,可导致复发性局部疱疹,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HSV-2主要感染腰以下部位,99%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由HSV-2引起,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n 3.微生物学检查 (1)用免疫电镜、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法直接检查疱疹液、皮肤粘膜病灶刮取物、活检组织中的病毒或特异性抗原 (2)病毒培养是最敏感的方法,可用McAb或核酸杂交进行鉴定、分型 (3)血清学诊断不能用于HSV复发性诊断,双份血清抗体的测定有助于原发性HSV感染的诊断,HSV-1和HSV-2间存在广泛的交叉反应 二、巨细胞病毒(CMV) 1.CMV种属特异性高,人CMV仅在人成纤维细胞中生长,形成巨大细胞,形似猫头鹰眼特征 2.感染广泛,常呈隐性感染,也可导致持续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包括先天性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 3.微生物学检查 (1)采用组织病理学、脱落细胞学、免疫荧光技术、电镜观察、核酸杂交和PCR等直接检查病毒或特异性抗原 (2)分离培养采用人成纤维细胞,初次分离时常需1个月才出现CPE,可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 (3)血清学诊断方法有EIA、IFA、被动胶乳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和中和试验等,并注意学习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n 1.具有疱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只有一个血清型,能在人二倍体肾和肺细胞中增殖,受染细胞出现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 2.初次感染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水痘,VZV常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带状疱疹仅发生于曾有水痘病史或隐性感染VZV的人,多见于成人和老人 3.微生物学检查 (1)刮取新鲜病灶基底部细胞用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法、免疫电镜、免疫电泳和核酸杂交等直接检查病毒或抗原 (2)用人胚肾或人胚肺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接种物为病灶早期内容物,用McAb进行鉴定 (3)EIA为主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四、EB病毒 1.EB病毒具有疱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只能在人及部分灵长类的B细胞内或含EB病毒基因组的类淋巴母细胞中增殖;分为A、B两个血清型;病毒表达抗原包括潜伏期表达抗原和增殖性感染相关抗原 2.EB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表现为潜伏感染、B细胞恶性转化的非增殖性感染及病毒增殖性感染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 3.微生物学检查 (1)采用ACIF法和核酸杂交直接检查淋巴结、脾或肿瘤组织中的病毒核酸或抗原\n (2)病毒分离可用不含病毒的胎儿B细胞分离培养,并用ACIF进行鉴定 (3)血清学方法是目前诊断EB病毒原发感染最常用的方法方法主要有异嗜性抗体的检测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第九节其他病毒 [授课学时]1学时[学习重点]有关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基本概念] 1.内基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形成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2.狂犬病:又称恐水病,狂犬病毒感染人,人发病时神经兴奋性增高,吞咽或喝水时喉头肌痉挛,甚至闻水声或其它轻微刺激包括光线均可引起全身痉挛发作,病死率几达100% [基本要点] 一、人类免役缺陷病毒(HIV) 1.主要生物学特性 HIV为逆转录病毒,有独特的三层结构,核酸为两条相同的单正股RNA,其复制与一般逆转录病毒相似,整合在细胞染色体中的前病毒可以非活化方式长期潜伏于宿主细胞内;该病毒只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细胞;HIV有两型,HIV-1、HIV-2\n 2.HIV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4的细胞,从而引起CD4细胞缺损,细胞免役功能受损,引起多种疾病状态主要有3个传播途径 3.微生物学检查 (1)血清学方法有ELISA、WB、凝集筛选实验、放射免役沉淀实验和IFA等通常是先经过2~3次ELISA初筛,再用WB或IFA确证 (2)病毒分离采用非感染的PBMC进行培养,2周后可检出上清夜中的逆转录酶活性或p24抗原 (3)PCR是目前检测HIV最敏感的方法,有助于HIV感染的早期诊断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II型(HTLV-I、HTLV-II) 1.为逆转录病毒,含两条相同的单正股RNA,包膜表面有刺突及特异性糖蛋白,能与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2.可引起多种血液病,HTLV-I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热带下肢痉挛性瘫痪及HTLV-I相关的脊髓病等有关,HTLV-II与毛细胞白血病及慢性T4细胞淋巴瘤等有关 3.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方法与HIV感染检测方法相似 三、轮状病毒(RV) 1.RV属呼肠病毒科,为双层衣壳,呈车轮状外观,核酸为双股RNA,11个基因片段,根据VP6核心结构蛋白的特异性将起分为A、B、C、D、E五个组HRV属于A、B、C组,根据VP7外壳糖蛋白的特异性可将A组分为若干个血清型,根据VP4外壳蛋白的特异性可将A组分为4个血清型\n 2.HR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病原体,经粪-口传播 3.常选用ELISA双抗夹心法诊断,当粪便中的病毒颗粒较多时可用胶乳凝集实验或电镜观察 4.病毒分离培养采用原代猴肾细胞培养后,转种猴肾传代细胞增殖 四、狂犬病病毒 1.属弹状病毒科,外形子弹状,单负股RNA,螺旋对称,有包膜, 2.易感染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形成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具有诊断价值 3.感染动物或人后,引起狂犬病,伤口越深、距头部越近,潜伏期越短 4.微生物学检查 (1)取发病动物海马回部组织做切片或涂片染色检查内基小体或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取患者颈后发际皮肤做活检系列切片,检查病毒抗原 (2)用鼠神经母细胞瘤进行病毒培养,并用DIFA法检查病毒抗原 (3)用RT-PCR法检查病毒核酸 五、人乳头瘤病毒(HPV) 1.属乳多空病毒科,是二十面立体对称裸病毒,双股环状DNA,有70多个型,具有干扰正常细胞癌抑制蛋白的功能\n 2.只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可引起不同的疣 3.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不典型者可做病理学或免役组化检查,以及PCR检测,尚不能用组织细胞分离培养第二十五章真菌学检验 [教学学时]4学时 [重点] 熟悉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了解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真菌性变态反应 [要点与基本要求] 概述: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培养、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致病性真菌:皮肤丝状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白色念珠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新型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曲霉菌:致病性黄曲霉素及其致癌作用 [基本内容] 一、真菌及其检验的基本特征 1.生物学性状2.分类与致病3.微生物学检查 二、念珠菌和隐球菌及其他医学上重要的酵母 1.念珠菌2.隐球菌3.其他酵母\n 三、二相性真菌及其他腐生性霉菌 1.二相性真菌2.曲霉菌3.毛霉目霉菌 四、皮肤真菌 1.临床意义2.真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