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3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章实验评估型第一节基本原理与方法自然科学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知识形态和认识形式,是在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一定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因此,在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中,是否拥有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能否对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关键。正确的科学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根据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具体方法;可以为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提供启示和借鉴。一、科学探究法探究性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实验是验证假说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实验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的变化的一种方法。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操作者所控制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是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或结果。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在科学探究中,常常要注意以下原则:(一)对照原则对照原则是指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时甲试管为实验组,乙试管为对照组,且乙试管为典型的空白对照。2.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当我们采用单组法和轮组法开展实验时,实验中就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的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或数据、证据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3.条件对照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采用等组实验法开展“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时,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那么,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4.相互对照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的方法,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就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了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结果也更具有说服力。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n法,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的结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作用,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或证据。对照实验设计要注意以下事项:(1)明确实验目的一切从目的出发,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类型,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该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探索哪方面的规律,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2)弄清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根据和思路。如已知淀粉遇碘显蓝色,蛋白质遇碘显黄色,现有浆糊、蛋清液、唾液、碘液等材料,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验证酶的专一性可利用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不催化蛋白质水解来证明。(3)合理选取材料选取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使用性和可控性;易行性和经济性;可靠性。如实验“动物激素喂小动物的实验”中,首先要选择幼体,而且能体现出发育的,则首选材料为蝌蚪。因青蛙的胚后发育属于变态发育,而且又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观察。(4)设置单一变量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的单因子变量一般是所要验证的事实。如“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为温度,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完全相同。(5)防止干扰实验设计不仅要设置单一变量,而且要使无关变量(除单一变量外,对实验结果也有影响的变量)不影响实验结果。如“如证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要使除pH以外的其它变量不影响酶的活性,如温度要保持在最适温度,以保证酶能发挥出最佳催化效果。此外单一变量也要考虑度、量的问题,以体现出应该有的结果差异。(二)重复原则实验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是重复原则。由于个体差异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同一种处理对不同的受试对象所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其具体指标的取值必然有高低之分,只有在大量重复实验的条件下,该处理的真实效应才会比较确定地显露出来。例如,在物理学中测量一个电流表的电阻,需要重复实验3~5次,根据每次测量的数据,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重复通常有三层含义,分别是重复实验、重复测量和重复取样。重复实验是指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独立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降低以个体差异为主的各种实验误差。重复测量是指受试对象接受某种处理后,在不同时间点或对称的不同部位上被重复观测某定量指标的数值大小,目的是看定量指标随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趋势或部位改变条件下定量指标的分布情况。重复取样就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从同一受试对象身上或同一个样品中取得多个标本,目的是看各标本中某定量观测值的分布是否均匀或检测方法是否具有重现性。(三)随机原则除了对照和重复之外,在实验研究中,还要求各组间除了处理因素外,其他可能产生混杂效应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贯彻随机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统计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在实验设计中贯彻随机原则的重点在于如何保证每个实验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便减少外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n干扰。随机主要有两种,一是随机分组,二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是要保证试验对象分到每个组别的概率是相等的,随机抽样是要保证所有总体研究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取到。随机的实现主要是靠随机数字。在手工计算的时代,随机数字主要是通过随机数字表,显得比较繁琐,以致不少科研人员对其望而生畏。而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Excel产生随机数字,实现随机化。例如,某研究比较食物交换份法和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治疗作用,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首先按一定条件(如入院时间)将所有患者编号,然后利用Excel的随机函数产生80个随机数字,与患者编号一一对应,即每人编号对应一个随机数字。将这80个随机数字由小到大排序,前40个随机数对应的患者分入试验组,后40个随机数对应的患者分入对照组。(四)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基本要求提出问题①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表述这些问题;③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作出假设①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②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①拟定计划;⑦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③选出控制变量;④设计对照组实施计划①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②记录现象、数据;③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得出结论①描述现象;⑦处理数据;③分析得出结沦表达交流①撰写探究报告;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二、数学建模法在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进行科学抽象,并通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方法去定量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其基本过程是:(1)先将研究的原型抽象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也就是转化为科学概念;(2)在此基础上,对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学科学抽象(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使研究对象的有关科学概念采用符号形式的量化,达到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即形成理想化了的数学方程式或具体的计算公式;(3)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即将其略加修正后运用到原型中去,对其进行数学解释,看其近似的程度如何:近似程度高,说明这是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反之,则是一个较差的数学模型,需要重新提炼数学模型。例如,在生物学中种群增长率的测定,就需要进行数学建模,形成理想化的计算公式:Nt=N0λt。这样就能够估算种群密度,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很重要意义。\n提炼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所谓提炼数学模型,就是运用科学抽象法,把复杂的研究对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经合理简化后,建立起揭示研究对象定量的规律性的数学关系式(或方程式)。这既是数学方法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提炼数学模型,一般采用以下六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研究对象属哪类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从而确定使用何种数学方法与建立何种数学模型。即首先确定对象与应该使用的数学模型的类别归属问题,是属于“必然”类,还是“随机”类;是“突变”类,还是“模糊”类。第二步:确定几个基本量和基本的科学概念,用以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这需要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假说及实验信息资料的分析确定。例如在力学系统的研究中,首先确定的摹本物理量是质主(m)、速度(v)、加速度(α)、时间(t)、位矢(r)等。必须注意确定的基本量不能过多,否则未知数过多,难以简化成可能数学模型,因此必须诜择出实质性、关键性物理量才行。第三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科学抽象。现实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种因素混在一起,因此,必须变复杂的研究对象为简单和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关键是分清主次。如何分清主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也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所建数学模型一定是可能的,至少可给出近似解;二是近似解的误差不能超过实际问题所允许的误差范围。第四步:对简化后的基本量进行标定,给出它们的科学内涵。即标明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这些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第五步:按数学模型求出结果。第六步:验证数学模型。验证时可根据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使其符合程度更高,当然这以求原模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为原则。第二节生物学科经典实验一、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背景知识对生物生存有影响的条件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土壤和生物)称为生态因素。各种生态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物,彼此不可相互替代。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光强、光质、日长等对生物的作用。如光能促进某些植物(如烟草)种子的萌发;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如鸡蛋、蛙卵和鲑鱼卵在有光条件下孵化发育快);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如弱光下的夜行性动物猫头鹰;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如花的发育、果实的成熟和果实的品质。鼠妇,俗称潮虫,一种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多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如花园的花盆、砖块或石块地下),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很少看到。(二)实验原理通过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中鼠妇的活动,可以探究出光是否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三)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n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作出假设的依据: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3.制定计划实验思路: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如果暗环境鼠妇多,则说明假设可能是正确的。方法步骤:(1)在阴暗和明亮的两种环境中各放入10只鼠妇,静置5分钟。(2)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4.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5.得出结论随着时间越长,处于有光部分的鼠妇越来越少。此结果支持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6.交流讨论:本次实验结果支持假设,但并不明显,原因有以下三点:(1)不能保证完全给鼠妇创造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2)不能保证除了光的刺激外,鼠妇不受到其他任何刺激;(3)不能避免鼠妇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背景知识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干燥的种子除有微弱的呼吸作用外,其他各种生理活动大部分停止。吸水后,种皮结构变软,有利于氧气通过种皮进入内部,增强呼吸作用。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氧气。在种子得到足够的氧气时,呼吸作用加强。种子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供各种生理活动之用,从而保证种子正常的萌发。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随着种子的吸水萌动,种子的生命活动增强,表现在酶的活性加强,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加快,种子内部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而酶的催化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二)实验原理通过设置不同温度、不同水分量、不同氧气浓度的环境条件,观察种子的萌发状况,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三)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干燥的种子不会萌发,冬天放在户外的种子也不能萌发,那么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呢?2.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3.制定计划:(1)准备某种植物的种子(如绿豆、大豆等)40粒,四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n,一个小勺,八张餐巾纸或卫生纸,四张标签纸和胶水(或直接用黏性标签)。(2)在四个标签上分别写上1、2、3、4,分别贴在四个罐头瓶上。将这个四个罐头瓶都放倒,每个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用小勺在1号瓶中撒10粒种子,将瓶盖拧紧。1号瓶作为空白对照。(3)分别向2号瓶和3号瓶中洒一点水,使里面的纸变得潮湿。注意,不要洒水过多,不能使纸浸泡在水中。用小勺向4号瓶中倒较多的水,直到水即将从瓶口留出为止(以便使种子能完全浸没在水中)。故此,2、3与4相比,变量为水分含量、氧气量。(4)分别向2、3、4号瓶中纸上撒10粒种子,然后拧紧瓶盖。每个瓶子中要求种子的数量一致,排除因种子数量不同而造成的对实验结果的干扰。(5)将1、2、4号瓶放入橱柜中,将3号瓶放到冰箱里。过几天再观察,看哪个瓶里的种子长成了幼苗。这里设置的变量为温度,2号和3号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4.实施计划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5.得出结论1号瓶中种子未萌发,2号瓶中种子萌发最多,3号瓶中种子个别萌发,4号瓶中种子变坏。支持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6.交流讨论干燥的种子含水量少,一般仅占种子总重量的5%~10%,这样的条件使一切生理活动都很微弱。只有吸足水,种皮膨胀、软化,氧气才容易透入,呼吸才能增强。各种生理活动才会大大加强;只有吸足水分,种子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溶解于水并经过酶的分解后才能转运到胚,供胚吸收利用。种子萌发时,包括胚乳或子叶内有机养料的分解,以及由有机和无机物质同化为生命的原生质,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而酶的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种子得到足够的水分和适当的温度后,就开始萌动,此时氧气的供应对萌发起着主导作用。在氧气充分的情况下,胚细胞呼吸作用逐渐加强,酶的活动逐渐旺盛,种子中贮藏物质通过呼吸作用,提供中间产物和能量,才能充分供应生长的需要。一般种子需要空气中含氧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发,含脂肪较多的种子比含淀粉多的种子需要更多的氧气,当含氧量下降到5%以下时,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完全浸没在水中或深藏于土壤深处的种子往往不能萌发,主要就是因为得不到氧气。三、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背景知识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是叶片,淀粉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二)实验原理在无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不会制造有机物而是消耗有机物。只有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淀粉的特性是与碘反应,呈蓝色反应。(三)实验步骤\n1.提出问题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2.作出假设绿叶在光照的条件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3.制定计划(1)材料用具: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2)方法步骤: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的一昼夜。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③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脱去绿色,排除干扰。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4.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实验计划实施实验。5.得出结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这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并且,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6.分析讨论之所以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是为消耗掉叶片中原来就有的淀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不遮光的部分形成对照。四、探究酶的高效性(一)背景知识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H2O2氧化后产生的氧气可使火星复燃。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FeCl3是常见的一种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催化剂。(二)实验原理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设置对照实验,通过不同种催化剂催化同一底物发生反应的速率不同,比较出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力的不同。(三)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酶的催化效力是否跟无机催化剂相同?2.作出假设酶的催化效力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3.制定计划\n实验材料: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H2O2酶)、3%的FeCl3溶液(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催化剂)、清水、试管5支、试管架、酒精炉、线香、打火机、量筒方法步骤:(1)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H2O2溶液,依次编号置于试管架上。(2)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与清水等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3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3%的FeCl3溶液;4号试管中加入经过高温煮过的等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5号试管中加入高温煮过的FeCl3溶液。(3)用点燃但无火焰的线香插入试管检验。(4)观察并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气泡的量,即气泡产生的速率。4.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5.得出结论实验现象如下表:氧气量效果1号—无催化作用2号+++高效催化3号﹢低效催化4号—无催化作用5号﹢低效催化(五)结果与讨论过氧化氢酶比FeCl3催化剂高效,酶具有高效性。另外试验中设置了高温与常温的对照,高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到了影响而FeCl3没有,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四、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此类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一)实验原理及步骤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组织中的有关有机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选材→制备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煮沸→显色(砖红色沉淀)。2.脂肪的鉴定步骤:选材→制片→加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漂洗→镜验(橘黄色或红色)3.蛋白知道额鉴定步骤:选材→制备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A→摇匀→加双缩脲试剂B→观察颜色(紫色)。(二)实验注意问题(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n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洗掉浮色。(5)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做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粘在试管壁上不易刷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7)易写错别字提示:“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脲”不可错写成“尿”。六、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一)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2)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二)材料用具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三)方法步骤(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四)实验结果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七、探究酶的高效性(一)实验原理\n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H2O2氧化后产生的氧气可使火星复燃。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FeCl3是常见的一种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催化剂。(二)实验材料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H2O2酶)、3%的FeCl3溶液(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催化剂)、清水、试管5支、试管架、酒精炉、线香、打火机、量筒(三)实验步骤1.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H2O2溶液,依次编号置于试管架上。2.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与清水等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3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3%的FeCl3溶液;4号试管中加入经过高温煮过的等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5号试管中加入高温煮过的FeCl3溶液。3.用点燃但无火焰的线香插入试管检验。4.观察并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气泡的量,即气泡产生的速率。(四)实验现象氧气量效果1号—无催化作用2号+++高效催化3号﹢低效催化4号—无催化作用5号﹢低效催化(五)结果与讨论过氧化氢酶比FeCl3催化剂高效,酶具有高效性。另外试验中设置了高温与常温的对照,高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到了影响而FeCl3没有,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