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9.5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理学试题库绪言【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射2.神经调节3.体液调节4.反馈5.负反馈6.正反馈二、填空题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__水平研究。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__。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__。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反馈调节。8.体液调节是通过_______完成的。三、判断题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2.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A.突触B.中枢C.效应器D.外周神经3.躯体运动神经属于()A.传入神经B.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4.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5.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A.控制系统B.受控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6.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A.控制系统B.受控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7.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A.控制系统B.受控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8.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A.控制系统B.受控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9.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A.人体血压稳定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n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10.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减压反射1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A.全身性体液调节B.自身调节C.神经调节D.局部性体液调节12.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13.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14.排尿反射是()A.自身调节B.负反馈调节C.体液调节D.正反馈调节(二)多项选择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出现反应迅速B.局限而精确C.作用持续时间较长D.作用范围广泛E.适于缓慢进行的一些生理过程的调节3.属于条件反射的有()A.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B.沙粒入眼引起流泪C.望梅止渴D.叩击髌腱引起小腿伸直E.谈起美食引起唾液分泌4.以下何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五、简述题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n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3.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4.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5.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6.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二、填空题1.整体2.反射3.体液调节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5.正反馈负反馈6.正反馈7.负反馈8.体液中化学物质三、判断题1.√2.√3.×4.×5.×6.×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D2.A3.C4.A5.A6.B7.C8.D9.C10.D11.C12.D13.C14.D(二)多项选择1.AC2.AB3.CE4.ABC5.BDE6.ABCDE7.ABC五、简述题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4.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习题】一、名词解释1.易化扩散2.阈强度3.阈电位4.局部反应二、填空题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9.O2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n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的作用。21.有时开?牛惺惫乇帐窍赴の镏首绞街?_______的功能特征。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三、判断题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14.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关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B.细胞膜是细胞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门户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D.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脂溶性物质则不能12.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3.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属于()A.主动转运B.易化扩散C.被动转运D.入胞作用(胞纳)4.物质在特殊细胞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电化学递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胞吐)5.在一般生理情况下,钠泵每活动一个周期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入膜内C.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D.2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6.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B.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C.作为载体的膜蛋白质与被转动物质之间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D.通道蛋白质对被转动的物质没有特异性7.细胞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nB.膜在兴奋时Na+的通透性增大C.膜上ATP的作用D.膜上钠泵的作用8.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9.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A.K+B.Na+C.Ca2+D.Cl-10.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A.Na+平衡电位B.K+平稳衡电位C.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D.锋电位与超射之差11.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A.K+B.Na+C.Ca2+D.Cl-12.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射13.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14.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15.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A.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B.阈上刺激,出现较低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C.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D.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16.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A.局部电位B.阈电位C.锋电位D.后电位17.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阈电位B.时值C.阈强度D.强度-时间变化率18.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A.神经冲动B.收缩C.分泌D.动作电位19.电紧张性扩布的特点是()A.跳跃传导B.通过局部电流传递C.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D.不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20.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D.不衰减扩布21.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C.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D.横管、纵管和肌浆网22.骨骼肌中横管的作用是()A.Ca2+的贮存库B.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C.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D.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n23.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A.前负荷B.后负荷C.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24.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A.不发生叠加B.发生叠加C.幅值变大D.幅值变小25.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是()A.动作电位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B.肌浆网释放Ca2+到肌浆内C.终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细胞浆内D.横管释放Ca2+到肌细胞浆内26.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A.Na+B.K+C.Ca2+D.Mg2+27.静息电位的数值变大称作()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28.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A.增加一倍B.增加二倍C.减小一倍D.保持不变29.在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的情况下,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A.阈强度B.基强度C.时值D.阈下刺激30.K+通道和Na+通道阻断剂分别是:()A.箭毒和阿托??B.阿托品和河?毒素C.四乙胺和河豚毒素D.四乙胺和箭毒31.在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后负荷在何时肌肉收缩的初速度达最大值()A.为零B.过小C.过大D.无限大(二)多项选择1.有关单纯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有()A.顺浓度差转运B.依靠膜载体转运C.不耗能D.通过膜通道转运E.借助膜上泵的作用2.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A.有结构特异性B.有竞争性抑制C.有饱和现象D.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E.是一种被动转运3.Na+泵的作用有()A.将Na+转运至细胞内B.将细胞外的K+转运至细胞内C.将K+转运至细胞外D.将细胞内Na+转运至细胞外E.将Na+或K+同时转运至细胞外4.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有()A.逆浓度梯度转运B.消耗能量C.借助泵D.有特异性E.由ATP供能5.Na+-K+泵的功能特点有()A.逆浓度差、电位差的转运过程B.由ATP供能C.消耗能量D.使细胞内外的Na+和K+浓度相等E.属于易化扩散6.K+进入细胞内错误的叙述是()A.借助通道B.不耗能C.被动扩散D.借助泵E.顺浓度递度7.Na+进入细胞是()A.借助通道B.不耗能\nC.主动转运D.借助泵E.顺浓度递度8.N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出胞E.入胞9.Ca2+通过骨骼肌细胞肌浆网膜的方式有()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出胞E.入胞10.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叙述()A.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B.它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电位C.其大小接近K+平衡电位D.其大小接近Na+平衡电位E.它是个稳定电位11.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A.细胞外K+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B.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C.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D.细胞内外K+浓度差加大可使静息电位加大E.加大细胞外K+浓度,会使静息电位减小12.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叙述()A.它是瞬时变化的电位B.它可作衰减性扩布C.它可作不衰减性扩布D.它是个极化反转的电位E.它具有“全或无”特性13.关于细胞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的锋值接近Na+平衡电位B.动作电位复极相主要由K+外流引起C.静息电位水平略低于K+平衡电位D.动作电位可发生于任何细胞E.动作电位复极后,Na+和K+顺电化学梯度复原14.膜通道的功能状态可区分为()A.激活状态B.备用状态C.失活状态D.灭活状态E.静止状态15.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外于失活状态时()A.膜对该离子通透性减小,几乎为零B.即使再大刺激也不能使该通道开放C.如遇适当的刺激,可出现通道的开放D.在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中,膜上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E.失活状态的通道不可能再恢复到备用状态16.刺激参数达下列哪几种情况可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A.基强度B.阈值C.时值D.阈下刺激E.阈上刺激17.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A.神经冲动B.阈电位C.阈值D.动作电位E.静息电位18.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A.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B.不随细胞外Na+浓度的变化而改变C.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E.不随细胞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n19.兴奋性降低时()A.阈强度增大B.阈强度减小C.阈电位上移D.阈电位下移E.阈电位和阈强度不变20.关于横桥,正确的论述是()A.它是原肌凝蛋白的组成部分B.本身具有ATP酶活性C.能与肌纤蛋白结合D.能向M线摆动引起肌肉收缩E.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21.关于骨骼肌的肌管系统,正确的叙述是()A.横管内液体为细胞外液B.兴奋时纵管膜上发生动作电位C.兴奋时纵管膜上钙通道受动作电位的影响而开放D.纵管内Ca2+浓度很高E.横管与纵管彼此沟通,实为一体22.局部反应的特征是()A.“全或无”的变化B.只发生电紧张性扩布C.无不应期D.可总和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23.关于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论述正确的有()A.单个刺激引起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B.单收缩的收缩和舒张时间决定于Ca2+释放和回收时间C.单收缩的收缩时间约为50~60ms,舒张时间约为30~40msD.连续脉冲刺激,如后一刺激落在前次收缩期内则产生不完全性强直收缩E.整体内肌肉全是等张收缩24.关于骨骼兴奋与收缩的描述,正确的是()A.肌肉的兴奋和收缩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B.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同时开始C.收缩时程比兴奋时程长得多D.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位却不能融合E.肌肉兴奋是收缩的前提五、简述题1.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2.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3.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和机制。4.简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5.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6.刺激引起可兴奋的细胞兴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7.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8.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2.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3.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4.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二、填空题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2.通道蛋白质3.增快4.脂肪\n5.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膜两侧电位差6.Na+载体7.载体顺8.胞纳(入胞)胞吐(出胞)9.单纯扩散胞吐10.高于高于11.阈电位钠通道去极相12.钠离子13.K+K+通道蛋白14.全或无不减衰传导15.越低16.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17.局部电流18.肌小节不变缩短缩短19.肌纤蛋白20.横管系统纵管系统纵管系统(终池)21.通道扩散22.衰减性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D2.D3.D4.B5.C6.D7.D8.A9.A10.B11.B12.B13.A14.C15.D16.B17.C18.D19.C20.C21.C22.B23.A24.A25.B26.C27.D28.D29.B30.C31.A(二)多项选择1.AC2.ABCE3.BD4.ABCDE5.ABC6.ABCE7.ABE8.AB9.AC10.ACE11.ABDE12.ACDE13.ABC14.ABC15.ABD16.ABCE17.AD18.AC19.AC20.BCD21.ACD22.BCD23.ABC24.ACDE五、简述题1.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①顺化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2.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大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3.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递度迅速内流产生AP,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AP一样。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AP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4.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形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形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纤蛋白上的结合点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当肌浆网上钙泵回收Ca2+时,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5.AP产生、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6.刺激必须达到三个有效量,即一定的刺激强度;足够的作用持续时间及适当的强度-时间变化率才可成为有效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7.“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8.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如下所示:区别点: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上或阈刺激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不减衰性扩布电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n无“全或无”特点有“全或无”特点第二章血液【习题】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2.血细胞比容3.可塑变形性4.渗透脆性5.红细胞沉降率6.趋化性7.血浆8.血清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血型11.体液12.血液凝固二、填空题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___和_______。血浆是___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_。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___;贫血时,其值_______。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___。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水平衡。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所形成。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输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CD,血细胞形态_______。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___水平有关。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___。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___,越不易_______。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___;女子为_______。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___,下段是_______。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_______。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___增多所致。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___增多。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___和很强的_______。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___。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___。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___。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___。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_______和_______。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___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___。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______不被受血者_______所凝集。31._______或_______血能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___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___型。三、判断题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2.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3.血浆的粘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4.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5.血浆蛋白含量增多,则血沉加快。()6.红细胞只运输O2,不运输CO2。()7.红细胞也具有缓冲作用。()8.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一成不变。()9.血浆蛋白总浓度不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10.血清是经抗凝后,无红细胞的液体成分。()11.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12.脱水时血细胞比容升高。()\n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细胞的物理性叠连无关。()1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产生主要是机体缺铁所引起的。()15.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增多。()16.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17.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18.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Ca2+的参与。()19.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20.血小板数量减少,则毛细血管脆性增加。()21.某人失血后输入200ml的A型血,没有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一定的A型。()22.Rh阴性的人二次输Rh阳性人的血时,不会出现凝集反应。()23.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凝集原类型。()24.因子X的激活是内源性凝血的开始。()25.只有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26.Rh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含有Rh抗原。()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A.KHCO3/H2CO3B.Na2HPO4/NaH2PO4C.NaHCO3/H2CO3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氯化钾B.氯化钠C.碳酸氢钾D.钙离子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A.球蛋白B.白蛋白C.氯化钠D.纤维蛋白原4.蛋白质的浓度在体液中的分布是()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B.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5.与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肾素6.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A.血浆白蛋白减少B.血浆血蛋白增多C.血浆球蛋白增多D.血浆球蛋白减少7.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8.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D.血细胞比容改变9.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A.胶体渗透压B.K+浓度C.Na+浓度D.总渗透压1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A.凝集的快慢B.叠连的快慢C.运动的快慢D.溶血的多少11.把正常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增快人的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A.不变B.减慢C.增快D.先不变,后增快12.如将血沉增快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的血浆中去,血沉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A.不变B.减慢C.加快D.先不变,后加快13.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中心静脉压B.细胞外晶体渗透压C.血浆和组织间的胶体渗透压D.脉压14.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nA.变形运动B.吞噬作用C.产生抗体D.凝血作用15.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雄激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雌激素D.红细胞提取物16.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不产生()A.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B.过敏性慢反应物质C.肝素和组胺D.水解酶和过氧化酶17.柠檬酸钠抗凝的机制是()A.与血浆中的Ca2+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B.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物D.与血浆中的Ca2+结合而沉淀18.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19.可加强抗凝血酶Ⅲ活性的物质是()A.柠檬酸钠B.草酸钾C.维生素KD.肝素20.慢性少量失血引起的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21.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B.因子Ⅻ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22.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A.血小板破裂B.血管紧张素增加C.肾素分泌增加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3.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A.纤维蛋白B.血小板收缩蛋白C.凝血酶D.肝素24.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尿液25.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A.血清B.体液C.细胞外液D.血浆26.肾性贫血是()A.缺乏铁质B.缺乏维生素B12C.缺乏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27.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A.肾和肝B.脾和肝C.胸腺和骨髓D.淋巴结28.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29.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30.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A.因子ⅠB.因子ⅡC.因子ⅣD.因子Ⅹ31.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A.不变B.升高C.下降D.红细胞皱缩\n32.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33.ABO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它主要是()A.IgGB.IgAC.IgMD.IgD34.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是()A.A型B.B型C.O型D.AB型35.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ml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A.A型B.B型C.AB型D.O型36.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的凝集素;Rh系统中()A.有天然凝集素B.无天然凝集素C.有天然D凝集素D.有抗D凝集素37.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C.血浆不与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D.血浆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38.某一体重60kg健康成年人,其体液量为()A.25kgB.36kgC.45kgD.56kg(二)多项选择1.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白蛋白B.球蛋白C.氯化钠D.氨基酸E.钙离子2.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A.缺乏纤维蛋白原B.含有较多的葡萄糖C.缺乏凝血酶原D.含大量白蛋白E.含有大量球蛋白3.嗜中性粒细胞()A.可产生抗体B.可作变形运动C.具有凝血作用D.可吞噬某些病原微生物E.具有止血作用4.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A.可释放肝素B.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过敏反应中的作用C.吞噬结核分支杆菌D.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E.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A.肝素B.去甲肾上腺素C.组胺D.肾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6.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将体液分为()A.细胞内液B.唾液C.细胞外液D.胃液E.汗液7.维护血管内外和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血浆中碳酸氢盐浓度B.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C.血浆中Ca2+浓度D.血浆中O2和CO2浓度E.血浆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8.细胞生成的原料有()\nA.维生素B12B.维生素KC.铁质D.蛋白质E.维生素C9.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素有()A.肝素B.叶酸C.维生素B12D.雄激素E.内因子和维生素B1210.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A.雄激素B.铁质C.肾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血管紧张素11.缺铁性贫血()A.红细胞数明显减少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D.叶酸缺乏可引起比病E.红细胞数明显增多12.下列情况中哪种因素可使血沉加快()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B.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D.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E.血液中的球蛋白减少13.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A.Ca2+B.5-HTC.ADPD.ATPE.肾素14.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柠檬酸盐B.抗凝血酶IC.肝素D.维生素KE.抗凝血酶Ⅲ15.成人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A.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B.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大C.红细胞核逐渐消失D.红细胞核变大E.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16.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是()A.除掉纤维蛋白原B.除掉血浆中的Ca2+C.增强肝素的抗凝D.降低凝血酶的活性E.阻断凝血酶激活因子Ⅹ17.血型可以指()A.红细胞中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18.可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血型有()A.B型B.A型C.O型D.AB型E.Rh阳性19.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ⅢB.因子ⅩC.因子ⅨD.因子ⅡE.因子Ⅻ20.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是避免()A.Rh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液B.Rh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液C.Rh阳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D.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nE.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21.下列叙述哪些与“血液”的概念相符()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O2结合时,血液是紫色;血红蛋白与CO2结合时,血液呈鲜红色E.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22.血液的基本功能有()A.分泌B.运输C.调节D.防御E.排泄2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的变化有()A.血容量增多B.有效滤过压增高C.细胞内液减少D.组织液容量增多E.进入毛细血管的水分减少24.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有()A.运输作用B.供能C.缓冲作用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E.参与凝血25.红细胞的特点()A.正常呈双凹圆盘形,具有可塑变形性B.平均寿命120天C.红细胞膜对各种物质具有选择通透性,高分子物质一般不能透过,某些低分子物质能透过D.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E.红细胞比重比血浆大,但红细胞的沉降却很慢26.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因素有()A.维生素B12B.雄激素C.内因子D.叶酸E.铁质27.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A.缺乏纤维蛋白原B.缺乏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C.增加了一些凝血过程产生的活动物质D.含有大量白蛋白E.含有红细胞28.白细胞的功能()A.吞噬外来的微生物B.吞噬机体本身的坏死细胞C.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D.其嗜碱性粒细胞还能产生和贮存组胺和肝素E.可形成抗体29.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A.吞噬和消灭致病微生物B.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C.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D.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E.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30.白细胞包括()A.嗜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31.T淋巴细胞的功能()A.直接接触杀死靶细胞B.产生淋巴因子C.参与体液免疫D.调节红细胞的活性E.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3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A.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使局部血管收缩的物质\nB.在损伤处血小板粘聚C.形成止血栓D.促进血液凝血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33.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A.胶原组织损伤首先激活因子Ⅻ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C.所需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D.许多环节有Ca2+参与E.不需因子Ⅱ参加34.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A.纤维蛋白降解B.因子Ⅰ降解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35.肝素抗凝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C.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释放反应D.抑制因子Ⅹ的激活E.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36.关于缺铁性贫血,正确的是()A.红细胞数目有所减少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D.失血可引起此病E.内因子缺乏可引起此病37.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是()A.天然抗体B.主要为IgMC.不能通过胎盘D.能通过胎盘E.是凝集原38.以下哪些因素使血沉加快()A.血液中球蛋白增加B.血液中白蛋白增加C.血浆中纤维蛋白增加D.风湿热等疾病E.红细胞叠连加速五、简述题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3.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4.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5.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7.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8.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六、论述题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2.白细胞有何生理功能?3.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4.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5.试述ABO血型的鉴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2.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n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5.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6.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7.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8.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9.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10.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11.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12.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二、填空题1.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中间环节2.内环境稳态(内稳态)3.40%~50%37%~48%升高降低4.7%~8%5.白蛋白球蛋白6.血浆组织液7.晶体渗透压NaCl8.不变不变9.7.35~7.45NaHCO3/H2CO310.5.0×1012/L4.5×1012/L雄激素11.120~160g/L110~150g/L12.大破裂13.0~15mm/1h0~20mm/1h14.蛋白质铁15.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16.血浆血细胞17.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8.促红细胞生成素19.(4~10)×109/L50%~70%20%~40%20.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21.敏锐的趋化性吞噬能力22.(100~300)×109/L增加23.血栓止血24.因子Ⅲ组织中25.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26.酶促化学加快27.抗凝血酶Ⅲ肝素28.草酸盐柠檬酸钠29.血浆浓缩红细胞30.红细胞血清31.AB型B型32.A或ABB或AB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C2.B3.B4.A5.C6.A7.B8.A9.D10.B11.C12.A13.C14.B15.B16.D17.A18.C19.D20.B21.B22.A23.B24.C25.A26.D27.B28.D29.A30.C31.A32.B33.C34.D35.C36.B37.B38.B(二)多项选择1.AC2.AC3.BD4.BD5.AC6.AC7.BE8.CD9.BE10.AD11.AB12.BD13.AC14.CE15.AC16.DE17.CD18.BD19.AE20.BE21.ABCE22.BCD23.BDE24.ACDE25.ABCDE26.ACD27.ABC28.ABCDE29.ABCD30.ABCDE31.ABE32.ABCDE33.ABCD34.ABCD35.ABC36.ABD37.ABC38.ACDE\n五、简述题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亦称为内环境。其生理意义: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3.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mm/1h;女性为0~20mm/1h。4.其功能:①吞噬和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菌;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③识别、清除衰老的血细胞;④参与体内铁和胆色素代谢。5.其功能:①参与生理性止血;②促进血液凝固;③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6.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7.其生理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作用;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④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⑤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8.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六、论述题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方面:一为食物中摄取Fe3+,维生素C将Fe3+还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二为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2+重新被机体利用。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叶酸正常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μg。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维生素B12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的合成。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2.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①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②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④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3.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1)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2)在Ⅻa的摧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3)在Ⅺa的摧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4)因子Ⅸa、因子Ⅷ、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Ⅹa。(5)因子Ⅹ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物。(2)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摧化下因子Ⅹ转变为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4.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5.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n,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第三章循环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1.心肌自动节律性2.窦性心律3.异位心律4.房室延搁5.期前收缩6.代偿间歇7.心率8.心动周期9.每搏输出量10.心输出量11.射血分数12.心指数13.心力储备14.动脉血压15.收缩压16.舒张压17.平均动脉压18.脉搏压19.中心静脉压20.微循环二、填空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复极是因_______外流产生的。2.心室肌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_______通道的激活电位。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4._______自律性最高。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期自动_______速度快,被称为正常心脏。5.主要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_______期去极机制的不同,把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6.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7._______和_______是慢反应心肌细胞。8.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是由_______内流所致,2期是由_______负载内向离子流和_______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9.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_______负载内向离子流所致,3期是由_______外流所致。10.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11.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12.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13.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4.心肌发生兴奋后,有一段时间,无论给它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它再兴奋,此期称为_______。15.成人正常心率为_______~_______次/min。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保持相对不变的时期是_______和_______。17.用心音图描记心脏有四个心音。第一个心发生于_______;第二心音发生于_______;第三心音发生于_______;第四心音发生于_______。18.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输出量为_______。19.正常成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_______,心指数约为_______。20.心脏的射血与充盈过程主要动力来源于_______的舒缩活动。2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主要缩短的是_______。2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后负荷,会同时增加_______,使心室收缩张力_______。23.剧烈运动可使心舒末期容积从140ml增加到160ml,此称_______储备。24.典型心电图包括五个基本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QRS波群出现在_______开始收缩之前,其波幅与T波相比通常较_______。26.心电图上的_______间期是冲动从窦房结传到房室束所需要的时间。27.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在_______期末;最低在_______期末。28.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百分比称_______。29.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30.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_______。31.血流动力学中,血流阻力与_______和_______成正?龋?_______4次方成反比。32.在体循环中,平均血流速度在_______最快,在_______最慢。血压以_______最高,_______最低。33.平均动脉压等于_______。34.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_______,舒张压为_______,脉压为_______。3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36.增加每搏输出量将导致收缩压_______,脉搏压_______。37.每搏输出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动脉顺应性减小,脉压则_______。38.伴有高血压和外周阻力增高的动脉硬化患者,通常收缩压_______,舒张压_______。39.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约为_______,它是指_______和_______的压力。40.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血液与组织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4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微循环的灌流量与总闸门的开放程度呈_______比;微循环内血流分配则取决于_______的开放比例。\n43.动脉血压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44.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_______压升高,脉压_______。45.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_______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至最低称为_______压。46.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是_______。47.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心肌兴奋性_______,心肌收缩力_______。48.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是_______感受器,它们的传入神经大部分包含在_______和_______对脑神经内。49.血压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心率_______,血管紧张度_______。50.血液中CO2分压高,通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_______感受器作用,反射性地使外周血管_______。51.失血后,出现最快的反应是_______系统兴奋,_______传出冲动增多,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_______。52.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肾上腺素增加外周阻力的效应较_______。53.心舒期长短和_______压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改变_______口径是机体调节冠脉血流量的主要方式。54.由于脑组织代谢水平_______,而且对缺氧的耐受性_______,因此必须有充足的供应,才能保证脑的正常功能。55.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它与心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心率_______,心肌收缩力_______,房室传导_______,故心输出量。56.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它与心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心率_______,心肌收缩力_______,房室传导_______。57.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它与血管平滑肌上_______受体结合能力较强,而与_______受体结合能力较弱,故以_______效应为主。58.夹闭兔两则的颈总动脉,可引起动脉血压_______,其产生原因是_______。59.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_______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60.引起冠脉血管舒张的最重要的心肌代谢产物是_______。三、判断题1.由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所以它的传导速度最快。()2.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K+外流加快时,动作电位时程将缩短。()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4期Ca2+的复原是由钠泵提供能量的。()4.心肌自律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负值越大,则自律性越高。()5.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a2+除由终池释放入肌浆外,尚需来自细胞外液。()6.在心肌有效不应期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也不会产生膜的任何程度的去极化。()7.在相对不应期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细胞发生兴奋。()8.心房收缩,使房内压升高,迫使房室瓣开放,血由心房流入心室。()9.每分钟由两侧心室共同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10.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11.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收缩前被拉得愈长,收缩力就愈大。()12.心肌收缩力增强,若心舒末期容积不变,则射血分数不变。()13.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所以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大。()14.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收缩力增强则第一心音加强。()15.心电图可反映心脏机械收缩、舒张过程。()16.全身阻力血管指的是小动脉和微动脉。()17.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和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18.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升高,脉压减小。()19.动脉脉搏图的上升支表示心室收缩期,下降支表示心室舒张期。()20.血液流向静脉已无搏动,故无静脉脉搏。()21.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使心跳加快加强。()22.安静时用相同刺激强度,同时刺激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时,心率不变。()23.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24.体内多数血管舒张是由于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所致。()25.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26.刺激迷走神经或按压颈动脉窦区可导致心率减慢或心脏停搏。()27.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28.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29.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都具有很强收缩血管的作用。()30.冠脉虽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冠脉的收缩作用不明显。()31.微动脉的舒缩活动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影响。()32.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回心血量增多;二是心肌收缩力减弱,使输出量减少。()\n3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的血压范围是8~24kPa(60~180mmHg),尤对搏动性血压变化敏感。()34.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感受装置对牵张、压力等刺激敏感。()3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和心脏活动的变化是相同的。()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心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A.具有快速去极过程B.有较大的振幅C.有较长的持续时间D.复极过程较短2.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是由于哪种离子流动引起的()A.Na+内流B.Ca2+内流C.K+外流D.Cl-内流3.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0期去极为Na+内流B.复极1期为K+外流C.复极3期为K+外流D.4期有K+外流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A.1期复极时程长B.2期复极时程长C.3期复极时程长D.4期时程长5.窦房结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A.Na+平衡电位B.K+平衡电位C.慢钙通道激活电位D.快钠通道激活电位6.心肌细胞0期去极速度主要决定了()A.兴奋性的高低B.自律性高低C.传导速度快慢D.收缩性的强弱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A.Na+内流,Cl-外流B.Na+内流,K+外流C.K+内流,Ca2+外流D.Ca2+内流,K+外流8.窦房结细胞的起搏电活动主要是由于()A.K+外流衰减B.K+内流衰减C.Na+内流D.Na+外流9.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错误()A.静息电位稳定B.0期去极速度快C.复极速度也快D.属快反应细胞1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末期()A.因Na+内流而产生B.因K+外流而产生C.因Ca2+内流而产生D.因Cl-内流而产生11.心肌工作细胞没有()A.兴奋性B.传导性C.自律性D.收缩性12.以下组织传导速度最慢是()A.窦房结B.心房肌C.心室肌D.浦氏纤维13.动作电位传播速度最慢,可低至0.02m/s的?宋?()A.心房肌纤维B.房室交界纤维C.浦肯野纤维D.心室肌纤维14.临床上较易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是()A.房室交界B.房室束C.左束支D.右束支1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A.增强心肌收缩力B.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D.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16.自律细胞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是()A.0期去极速度慢B.无平台期C.4期可自动去极D.复极时程长\n17.关于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下述哪项错误()A.它包括窦房结,房内传导B.它包括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C.它们传导兴奋的速度都比心室肌快D.其末梢是浦氏纤维18.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的是()A.心房肌,心室肌B.浦氏纤维C.房室交界D.窦房结19.属于快反应非自律细胞的是()A.心房肌,心室肌B.浦氏纤维C.房室交界D.窦房结20.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的是()A.心房肌,心室肌B.浦氏纤维C.房室交界(结区)D.窦房结21.结区的生物电特征,下述哪一项错误()A.没有自律性B.传导速度很慢C.有明显的平台期D.4期不自动去极22.心肌传导细胞4期自动去极是由于()A.主要是Na+循If通道引起的舒张期去极B.主要是Ca2+内流C.主要是K+内流D.主要是K+外流23.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A.房室交界B.窦房结C.房室束D.浦氏纤维24.心室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25.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因为()A.刺激阈值小于正常B.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C.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D.自律性高于正常26.在有效不应期()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27.在绝对不应期()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28.在相对不应期()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29.在超常期()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在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诱反应30.在以下何时给予心室一个额外刺激不引起反应()\nA.心房收缩B.心室收缩C.心室舒张D.整个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31.心室在期前收缩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由于正常窦房结传来的冲动落在了期前兴奋的()A.有效不应期B.绝对不应期C.相对不应期D.超常期32.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哪项是错误的()A.有效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33.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A.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存少B.心肌有自律性,会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C.心肌呈“全或无”收缩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34.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35.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开放始于()A. 等容收缩期之初B.等容收缩期之末C.等容舒张期之初D.等容舒张期之末36.房室瓣关闭见于()A.等容收缩期开始B.等容收缩期末C.等容舒张期开始D.等容舒张期末37.等容收缩期()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38.心室充盈期()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39.快速射血期()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40.等容舒张期()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41.一个心动周期中,相当于房室瓣开始关闭至开始开放的时程是()A.心室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之和B.心室舒张期和等容收缩期之和C.心室舒张期D.房缩期和心室收缩之和42.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关闭之间的间隔相当于()A.心房收缩期B.心房舒张期C.心室收缩期D.心室舒张期43.心动周期中,心脏瓣膜的活动,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C.房室瓣、动脉瓣都开D.房室瓣、动脉瓣都关44.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的变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等容收缩期,动脉压最低\nB.等容收缩期,心室容积最大C.等容舒张期,动脉压最高D.等容舒张期,心室容积最小45.心动周期中,哪一期左室压力最高()A.心房收缩期末B.等容收缩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46.一个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变化最大的时期是()A.快速射血期B.减慢射血期C.快速充盈期D.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47.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是在()A.等容收缩期末B.等容舒张期末C.心房收缩期末D.快速充盈期末48.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A.心房收缩的初级泵作用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C.血液的重力作用D.肌肉泵作用49.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A.快速充盈期B.减慢充盈期末C.房缩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50.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A.重力作用B.心室肌收缩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51.心指数等于()A.每搏输出量×心率/体表面积B.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心率C.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D.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52.射血分数等于()A.每搏输出量/回心血量×100%B.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100%C.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00%D.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53.心室肌的前负荷可用哪一项间接表示()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B.心室收缩期容积或压力C.动脉压D.心房容积54.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B.心室收缩末期内压C.大动脉血压D.心房内压55.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因为()A.等容收缩期缩短B.快速射血期缩短C.减慢射血期缩短D.充盈期缩短56.第一心音标志着()A.心室收缩开始B.心室舒张开始C.心房收缩开始D.心房舒张开始57.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由于()A.房室瓣开放B.动脉瓣开放C.房室瓣关闭D.动脉瓣关闭58.关于心电图,下列哪不正确()A.反映心肌机械收缩过程B.P波反映兴奋在心房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C.QRS波反映兴奋在心室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D.T波反映心室肌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59.正常心电图中,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的是()A.P波B.QRS波\nC.T波D.S-T段60.窦房结的兴奋由心房到达心室,表现在心电图上的相应部分是()A.P-P间期B.P-R间期C.Q-T间期D.S-T段61.容量血管指的是()A.大动脉B.微动脉C.微静脉D.静脉62.交换血管指的是()A.大动脉B.小动脉及微动脉C.毛细血管D.静脉63.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于()A.口径大对血流摩擦阻力小B.管壁厚C.管壁有可扩张性的弹性D.血流速度快64.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A.收缩压B.舒张压C.脉搏压D.平均动脉压65.血液停止循环后,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称()A.收缩压B.舒张压C.脉搏压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66.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涞南喽怨叵?D.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67.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搏出量增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A.收缩压升高B.舒张压升高C.收缩压和舒张压等量升高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68.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而心率加快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A.收缩压升高B.舒张压升高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69.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A.收缩压降低B.舒张压升高C.脉搏压增大D.脉搏压减小70.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A.外周阻力B.每搏输出量C.心率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71.影响外周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A.血液粘滞度B.血管长度C.小动脉口径D.小静脉口径72.肺循环和体循环的()A.收缩压相同B.外周阻力相同C.每搏输出量相同D.大动脉可扩张性相同73.在主动脉处记录脉搏时,降中峡是在下列哪个瞬间形成的()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C.快速射血期开始时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74.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主要反映()A.外周阻力大小B.心率快慢C.大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大小D.回心血流量多少75.心肌收缩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主要是因为()A.动脉血压升高B.血流速度加快C.心输出量增加D.舒张期室内压下降\n76.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77.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淋巴回流减少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有效滤过压增大78.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组织代谢产物D.乙酰胆碱79.微循环具有营养功能的通路是()A.直捷通路B.动-静脉短路C.迂回通路D.淋巴回路80.生理情况下,对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B.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和毛细血管血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81.关于组织液的生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小动脉收缩时,组织液生成减少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C.静脉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D.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时,组织液生成减少82.慢性肾脏疾病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淋巴回流受阻83.刺激心迷走神经,下述哪项结果不正确()A.窦房结自律性减慢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D.心室肌收缩力明显减弱84.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组胺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85.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是影响()A.心肌收缩力B.心率C.血管阻力D.血量86.心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肌的哪一种受体()A.α肾上腺素受体B.β肾上腺素受体C.M胆碱受体D.N胆碱受体87.心迷走神经作用于心肌哪一种受体()A.α肾上腺素受体B.β肾上腺素受体C.M胆碱受体D.N胆碱受体88.以下情况可使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A.动脉血压降低时B.肌肉运动时C.血容量减少时D.由直立变为平卧时89.肌肉运动时,该肌肉的血流量增加,主要是由于()A.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B.动脉血压升高C.相邻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D.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90.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A.皮肤血管B.骨骼肌血管C.脑血管D.冠状血管91.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n92.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主要受体是()A.α肾上腺素受体B.β肾上腺素受体C.M胆碱受体D.N胆碱受体93.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总称是()A.血管收缩神经B.血管舒张神经C.血管运动神经D.血管紧张性神经94.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95.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A.窦房结自律性增高B.房室传导加速C.心肌收缩力加强D.以上都对96.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97.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是由于()A.血管紧张素Ⅱ增高B.交感胆碱能纤维兴奋C.组胺释放增多D.乳酸增多98.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A.脊髓B.延髓C.下丘脑D.大脑皮层99.关于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下述哪项是不存在的()A.迷走舒血管紧张B.心迷走紧张C.心交感紧张D.交感缩血管紧张10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使()A.静脉回心血量减少B.肾脏排钠量减少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D.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101.下述物质中,哪一种升压作用最强()A.肾上腺素B.血管紧张素ⅡC.肾素D.组织代谢产物102.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舒血管物质()A.激肽和组胺B.去甲肾上腺素C.血管升压素D.以上都是103.心动周期中冠状动脉血流量急剧减少是在()A.等容收缩期早期B.等容舒张期早期C.等容收缩期后期D.等容舒张期后期104.冠状动脉硬化时()A.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B.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C.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D.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105.心肌缺氧时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引起的()A.氢离子B.组胺C.腺苷D.乳酸(二)多项选择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A.主要是由于膜对Na+通透造成的B.是由于膜内外Cl-的不均分布造成的C.随膜外K+浓度而变化D.完全等于K+的平衡电位E.与膜对K+的通透性有关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决定了()A.有效不应期的长短B.收缩期的长短C.超常期的长短D.静息期的长短E.整个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n3.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有()A.阈电位水平B.静息电位水平C.0期去极速度D.4期去极速度E.以上均是4.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A.心肌自律性高低B.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快慢C.动作电位3期复极速度快慢D.传导速度快慢E.兴奋性高低5.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的共同因素是()A.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B.4期去极化速度C.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D.阈电位水平E.3期复极化速度6.正常人安静时的每搏输出量()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B.等于每分输出量除以心率C.与体表面积有关D.为60~80mlE.左心室小于右心室7.正常心动周期中()A.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B.心房舒张期完全处在心室收缩期内C.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内D.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内E.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收缩期内8.在心房和心室的泵血活动中()A.推动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主要靠心房收缩B.推动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靠心室舒张C.推动血液从心室进入动脉主要靠心房收缩D.房室瓣关闭主要靠心室收缩E.动脉瓣开放靠心房收缩9.以下因素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A.血钙增加B.血钾增加C.交感神经兴奋D.乙酰胆碱增多E.组织缺氧10.交感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升高的原因是()A.0期去极速度加快B.4期自动去极速度加快C.阈电位下移D.钙通道开放E.钾通道开放11.迷走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的原因是()A.0期去极速度减慢B.4期自动去极速度减慢C.阈电位下移D.钙通道开放E.钾通道开放12.以下使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的是()A.压迫并阻断颈动脉血流B.由卧位变为立位C.动脉血压升高D.动脉血压降低E.压迫颈动脉窦13.剧烈运动时,体循环总外周阻力降低的原因是()A.参加运动的肌肉血管舒张B.代谢产物增多C.交感神经放电减少D.副交感舒血管活动加强E.交感舒血管活动减弱\n14.以下体液因素可使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加()A.乳酸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血管紧张素ⅡE.组胺15.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常可引起()A.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心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D.肾素释放增多E.肾上腺素分泌增加16.与心肌传导细胞比较,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A.最大舒张电位值大B.最大舒张电位值小C.0期去极速度快D.无明显3、4期E.0期去极幅度低17.窦房结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是()A.正常心脏的起搏点B.不具有传导性C.对潜在起搏点能夺获控制D.对房室结活动不能阻抑E.在体内活动不受神经影响1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均关闭的时期是()A.等容收缩期B.房缩期C.减慢充盈期D.等容舒张期E.减慢射血期19.影响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A.大动脉弹性B.心肌收缩力C.小动脉口径D.血液粘度E.回心血量20.以下使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升高的因素是()A.小动脉端压力下降B.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C.血浆晶体渗透力升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小动脉端血压升高21.关于心迷走神经的论述,正确的是()A.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B.兴奋时促进K+内流C.兴奋时抑制K+外流D.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E.使心肌收缩力减弱22.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表现有()A.心输出量增加B.心率减慢C.回心血量减少D.心输出量减少E.外周阻力增加23.决定和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有()A.心肌收缩力B.前负荷C.大动脉弹性D.外周阻力E.回心血量24.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的因素有()A.迷走神经抑制B.血容量增多C.肾素分泌增多D.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25.动脉血压升高后,可能出现的反射活动是()A.减压反射活动增强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C.ADH分泌增多D.心迷走神经活动增强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活动增强26.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A.使大动脉收缩B.使容量血管舒张\nC.大动脉扩张D.阻力血管收缩E.使血容量增加27.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的因素有()A.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B.血Na+升高C.血K+升高D.血Na+降低E.血K+降低28.对心血管中枢的论述,正确的是()A.基本中枢在下丘脑B.具有一定紧张性C.其紧张性与体液因素刺激无关D.心交感中枢与心迷走中枢间呈交互抑制E.吸气时交感紧张性降低29.和神经纤维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A.去极速度快B.动作电位时程长C.存在明显的平台期D.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E.有效不应期长30.心室肌的生理特性()A.有兴奋性B.有传导性C.无传导性D.有收缩性E.无自律性31.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A.0期去极速度慢B.由快Na+内流所致C.由慢Ca2+内流所致D.无明显的复极1、2期E.无明显的超射32.心脏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可能是由于()A.Ca2+内流量增加B.Na+-K+泵活动受抑制C.K+外流变慢D.Cl-内流增加E.Na+外流增加33.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A.0期去极速度快B.动作电位幅度大C.有明显复极1、2期D.传导速度快E.复极速度快34.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A.4期自动去极速度B.0期去极速度C.阈电位水平D.静息电位(舒张电位)水平E.以上均是35.以下组织哪些有自律性()A.心房肌B.心室肌C.窦房结D.房室束E.浦肯野纤维36.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A.阈电位水平B.静息电位水平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D.离子通道开放的数量和开放的速度E.细胞直径的大小37.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A.绝对不应期B.局部反应期C.相对不应期D.超常期E.低常期38.决定和影响心室肌兴奋性的因素有()A.阈电位水平B.钠通道性状C.静息位水平D.钾通道性状E.钙通道性状39.去甲肾上腺素可()A.增加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B.使心房传导加快C.使心肌不应期缩短\nD.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E.使心肌收缩增强40.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A.心室容积不发生变化B.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C.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D.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E.心室内压低于动脉内压41.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有()A.搏出量B.心输出量C.后负荷D.射血分数E.心指数42.在心肌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后负荷可使()A.每搏输出量减少B.等容收缩期缩短C.等容收缩期延长D.射血速度减慢E.心室充盈期延长43.下列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A.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兴奋B.颈动脉窦内压升高C.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D.增加心舒末期容积E.缺氧、酸中毒44.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有()A.心肌收缩力增强B.交感神经兴奋C.回心血量增加D.前负荷增加E.后负荷增加45.以下因素可使心输出量增加()A.静脉回流血量减少B.一定范围内增加心率C.交感神经兴奋D.迷走神经兴奋E.体力劳动46.心力贮备包括()A.收缩期贮备B.心率贮备C.舒张期贮备D.余血贮备E.心房贮备47.真毛细血管的特点是()A.管壁很薄B.管壁的通透性大C.血流缓慢D.管壁内皮细胞有吞饮功能E.可周期性收缩和舒张48.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主要作用是()A.维持一定舒张压B.产生外周阻力C.产生收缩压D.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E.缓冲动脉血压49.以下可使动脉血压升高()A.心肌收缩力加强B.小血管收缩C.循环血量增加D.大动脉弹性加强E.心输出量减少50.在动物实验中以下哪几项可使动脉血压升高()A.阻断双侧颈动脉血流B.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C.刺激减压神经D.注射肾上腺素E.注射去甲肾上腺素51.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抗利尿激素D.血管紧张素ⅡE.组织胺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A.心肌收缩力增强,促进静脉回流B.心输出量加大,可促进静脉回流\nC.呼气时,静脉回流加快D.下肢骨骼肌的交替收缩、舒张可促进静脉回流E.站立时,促进静脉回流53.能引起脉搏图上升支斜率变大的因素有()A.每搏输出量增加B.大动脉管壁可扩张性降低C.外周阻力降低D.主动脉瓣狭窄E.外周阻力增高54.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包括()A.心率减慢B.下肢静脉被动扩张C.回心血量增加D.动脉血压降低E.心输出量减少55.右心衰竭时可表现()A.颈静脉怒张B.肝肿大C.下肢水肿D.中心静脉压升高E.肺水肿56.以下因素可使组织发生水肿()A.静脉回流障碍B.心肌收缩无力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淋巴回流受阻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57.关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A.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B.使心率加快C.使冠脉血流量增加D.使心肌收缩力增强E.使房室传导加快58.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心血管调节的主要结构有()A.大脑皮层B.下丘脑C.中脑D.延髓E.脊髓59.关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哪几项正确()A.对正常范围内的血压灵敏B.是一负反馈调节C.可将各种范围内血压波纠正到正常水平D.对搏动性压力变化敏感E.亦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60.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是()A.促进醛固酮的释放B.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C.使全身微动脉收缩D.加强缩血管中枢的活动E.促进近球细胞释放肾素61.引起血管舒张的因素有()A.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减弱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增加C.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增加D.交感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E.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62.失血时的心血管反应有()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阻力血管收缩C.容量血管收缩D.心率加快E.醛固酮分泌增多63.下列因素可使冠脉流量增加()A.心肌活动增强B.心肌中腺苷增加C.心肌缺氧D.心率加快E.心室舒张期延长64.脑循环的特点有()A.耗氧量大B.因容积固定,血管舒缩受限制C.二氧化碳可使脑血管舒张\nD.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增加E.脑血流量恒定的调节是平均动脉压在8.0~18.6kPa(60~140mmHg)范围时五、简述题1.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3.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4.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5.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6.简述动脉血压的正常值。7.微循环有哪几条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如何?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9.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10.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11.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12.一个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13.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14.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哪些?15.简述冠脉循环的特点。16.何谓平均充盈压?其意义是什么?17.什么是等长自身调节?18.什么是异长自身调节?19.何谓肌肉泵?20.何谓呼吸泵?六、论述题1.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2.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3.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机制。4.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5.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6.试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对心血管的作用。7.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8.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动脉血压的调节。9.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10.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2.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3.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4.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5.?氖壹”灰淮味钔獯碳に鸬囊淮翁崆暗男朔芎褪账酰蚋么涡朔芎褪账跏窃谙乱淮务?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6.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7.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8.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9.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10.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11.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2.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13.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4.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15.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16.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17.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18.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19.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n20.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二、填空题1.K+2.Na+3.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4.窦房结舒张(或4)去极化起搏点5.06.浦肯野纤维7.窦房结房室交界8.Na+Ca2+K+9.Ca2+K+10.4期自动去极速度11.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12.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13.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Ca2+)通道的状态14.有效不应期15.6010016.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17.心缩期开始心舒期开始快速充盈期末心房收缩期18.4.5~6L19.60~80ml3.2L/(min·m2)20.心室21.舒张期22.前负荷增强23.舒张期24.PQRST25.心室大26.P-R27.快速射血等容舒张28.射血分数29.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30.心指数31.血管长度血液粘度血管半径32.主动脉毛细血管主动脉静脉33.舒张压+1/3脉压34.12~18.6kPa(90~140mmHg)8~12kPa(60~90mmHg)4~5.3kPa(30~40mmHg)35.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相互关系36.升高加大37.加大38.升高升高39.0.39~1.18kPa(4~12cmH2O)胸腔大静脉右心房内40.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41.扩散胞饮滤过与重吸收42.正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43.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44.舒张减小45.收缩舒张46.心迷走神经47.升高增强48.压力ⅨⅩ49.减慢降低50.化学收缩51.交感神经缩血管神经收缩52.弱53.舒张冠状小动脉54.高小脑血流\n55.去甲肾上腺素β1加快加强加速增加56.乙酰胆碱M减慢减弱减慢57.去甲肾上腺素αβ2缩血管58.升高减压反射减弱59.负反馈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60.腺苷三、判断题1.Ⅹ2.√3.√4.Ⅹ5.√6.Ⅹ7.Ⅹ8.Ⅹ9.Ⅹ10.Ⅹ11.√12.Ⅹ13.Ⅹ14.√15.Ⅹ16.√17.Ⅹ18.√19.Ⅹ20.Ⅹ21.Ⅹ22.Ⅹ23.√24.√25.Ⅹ26.√27.√28.√29.Ⅹ30.√31.√32.√33.√34.Ⅹ35.Ⅹ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C2.A3.D4.B5.C6.C7.D8.A9.C10.B11.C12.A13.B14.A15.B16.C17.C18.B19.A20.D21.C22.A23.B24.C25.A26.C27.A28.B29.D30.B31.A32.D33.D34.B35.B36.A37.B38.A39.D40.B41.A42.C43.C44.C45.C46.D47.A48.B49.C50.D51.A52.D53.A54.C55.D56.A57.D58.A59.C60.B61.D62.C63.C64.A65.D66.C67.A68.B69.C70.A71.C72.C73.B74.D75.D76.A77.D78.C79.C80.B81.D82.B83.D84.C85.B86.B87.C88.D89.D90.A91.B92.A93.C94.C95.D96.C97.A98.B99.A100.B101.B102.A103.A104.A105.C(二)多项选择1.CE2.AE3.AB4.BD5.CD6.BD7.AC8.BD9.AC10.BD11.BE12.CE13.AB14.CD15.AC16.BE17.AC18.AD19.BE20.DE21.AE22.AE23.CD24.CD25.AD26.DE27.AD28.BD29.BCDE30.ABDE31.ACDE32.ABC33.ABCD34.ACD35.CDE36.ABCDE37.ABCD38.ABC39.ABCDE40.ABCDE41.ABDE42.ACD43.ABCE44.ABCD45.BCE46.ABC47.ABCD48.ADE49.ABC50.ADE51.ABCDE52.ABD53.ABC54.BDE55.ABCD56.ABCD57.ABCDE58.ABDE59.ABDE60.ACD61.ABCD62.ABCDE63.ABCE64.ABCE五、简述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①0期: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快速内流所致。②复极1期: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③复极2期:由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④复极3期: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⑤4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Na+和Ca2+,摄回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3.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4.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其中,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5.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出来,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6.健康成人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为12.0~18.6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0~12.0kPa(60~90mmHg);脉搏压为4.0~5.3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为9.3~13.7kPa(70~102mmHg)。7.微循环的通路有:①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②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③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是指滤过力量与回流力量之差。它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有关。9.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39~1.18kPa(4~12cmH2O)。其高低取决于①心脏射血能力;②静脉回流速度。10.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11.①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②不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12.一个心动周期中有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及随后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13.当机体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增高和H+\n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多,以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到延髓,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经缩血管神经使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此反射只能使血压升高,故称加压反射。14.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①激肽类物质,包括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②组胺;③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CO2、H+、乳酸等。另外O2分压降低时,也能引起血管舒张。15.冠脉循环特点有:①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流量大。②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性舒缩呈现相应波动,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16.在暂时停止心脏射血时血流中断,心血管腔内压力迅速处于平衡状态,被扩张的血管壁对血液所施加的压力为平均充盈压。它反映了血液量对血管腔的充盈程度,为血管内的基础压力(约为7mmHg)。17.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强度和速度的改变以增加心肌收缩能力,从而增加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方式与心肌初长的改变无关,故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血中儿茶酚胺及Ca2+浓度增加,某些强心药物等都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18.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称为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流血量使心舒末期容积加大(前负荷加大),心肌初长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19.肢体静脉有静脉瓣,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反向流动。当骨骼肌收缩时,挤压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使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加速。肌肉舒张时,能抽吸外周血液回流。这种骨骼肌与静脉瓣一起发挥了推动静脉血流向心脏流动的泵作用,称为肌肉泵或肌肉静脉泵。20.胸膜腔内压力通常为负压,在负压作用下,胸腔的大静脉呈充盈扩张状态。呼气使胸内负压增大,大静脉进一步扩张,促使静脉回流增加;呼气时则相反。由于呼吸动作影响静脉回流,故称为呼吸泵。六、论述题1.心脏泵血包括射血和充盈过程。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之前,处于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心房收缩,使心室得到进一步充盈,充盈血量增多。(2)心室收缩期:分为①等容收缩期:此期特点是心室肌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在等容收缩期两瓣膜均处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②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后,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进一步升高,超过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迅速减小,此期末室内压升至最高,射血速度很快,主动脉内压也随之升高。③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后,由于大量血液从心室射入主动脉,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减弱,心室容积的缩小相应变得缓慢,射血速度逐渐减慢,射血量减少。在其后段,心室内压已低于主动脉压,但由于受到心室肌收缩的挤压作用,血液仍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惯性,使心室内血液还在继续射入主动脉。(3)心室舒张期:分为①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当其低于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关闭。随着心室的进一步舒张,室内压进一步下降,当其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下降。②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下降,一旦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血液由心房迅速进入心室,即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使心室充盈。③减慢充盈期:心室快速充盈后,随着心房内血液不断流入心室,使房室和大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减少,血液继续以较慢的速度充盈心室,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④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心脏泵血过程概括如下: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升高大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室内容积减小。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降低小于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降低小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室内容积增大。随后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2.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期:①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60mV。这段时间里,无论再给它一个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在有效不应期的前一时期,即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膜电位复极到-55mV,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膜的任何去极化,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在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段时间里,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局部反应期时细胞兴奋性较绝对不应期稍有提高。②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60mV复极到-80mV这段时间内,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③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段时间里,一个低于阈值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见,这一时期内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故称为超常期。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3.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以能影响两者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主要有心肌初长(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①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正常引起心肌初长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受心室充盈持续时间及回流速度的影响。②动脉血压—后负荷影响: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n③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与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而增加收缩力的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O2、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2)心率: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若搏出量不变,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量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在40次/min以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舒期也不能提高充盈量,也使心输出量减少。4.①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②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③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外周阻力主要与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粘度有关。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5.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33kPa(10mm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约为-1.00kPa(7.5mm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因素有:①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时,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丧失过多的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导致水肿。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如果其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④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在受阻部位远端的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致水肿。6.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房室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心肌收缩力增强等,表现为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与心肌细胞膜上M胆碱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降低;房室传导延缓;心肌收缩力减弱,表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维持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使血管收缩。7.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对心脏兴奋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β2受体,使血管舒张(常以此效应为主)。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8.当肾脏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缺血;致密斑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血浆中转换酶的作用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再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和Ⅲ,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促使肾脏保钠、保水、排钾,循环血量增多。故当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后,使血管收缩,循环血量恢复,升高血压。9.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当动脉血压在8.0~24.0kPa(6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吞咽神经)及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10.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有:(1)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传导性的主要解剖因素,直径小的细胞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2)生理因素:①\n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局部电位形成速度快、局部电流大,电流扩布的距离也愈大,兴奋传导快。②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下移,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变小,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邻近部位易发生兴奋,则兴奋传导快;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兴奋传导慢。第四章呼吸生理一、名词解释1.呼吸2.胸内负压3.肺泡通气血流比值4.肺活量5.时间肺活量6.胸式呼吸7.生理无效腔8.肺牵张反射9.血氧饱和度10.中枢化学感受器二、填空题1.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_______;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_______。2.内呼吸指的是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气体交换或称组织换气。3.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的神经是_______,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___,其作用的受体是_______。4.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减小的神经是_______,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___,其作用的受体是_______。5.表面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6.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_______。肺通气的阻力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7.迷走神经通过M型胆碱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_______,使气流阻力_______。8.正常成人腹式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但以为主_______;小儿主要是_______呼吸;妊娠后期的妇女则以_______为主。9.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形式。10.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通气量越_______。11.氧解离曲线为_______形曲线,它表示Hb中O2的饱和度与_______的关系。12.低O2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_______。13.肺牵张反射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反射。14.机体对呼吸运动调节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15.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_______和_______。16.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___,它对细胞外液中_______浓度十分敏感。17.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三、判断题1.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迄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2.功能残气量代表了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时肺容量。()3.关于胸内压,吸气时比呼气时低。()4.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通气量越小。()5.人体呼吸过程中CO2的运输主要是由肺至组织,而O2的运输主要是由组织到肺。()6.肺回缩力主要来源于肺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7.一定范围内,浅而快的呼吸可明显增加通气效率。()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9.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时,其物理溶解形式是化学性结合的必要前提或中介阶段,溶解的气体量随分压增高而增多。()10.肺的顺应性越大,其弹性阻力也越大,故顺应性可作为弹性阻力的指标。11.通气/血流比值越大则肺换气越好,越小则肺换气越坏。()12.温度升高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13.在缺氧时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因而使呼吸增强,以体现调节作用。()14.CO2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变化,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15.由于CO2的分子量比O2大,所以临床上常见到气体扩散障碍应该是CO2的扩散障碍。()16.血液的氧容量越大,表示其含氧量越多。()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时间肺活量B.肺活量C.潮气量D.深吸气量2.肺总容量等于A.余气量加肺活量B.功能余气量加肺活量C.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D.肺活量加潮气量3.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A.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B.潮气量×呼吸频率C.余气量×呼吸频率\nD.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4.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吸气肌收缩B.胸膜腔密闭C.呼气肌收缩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5.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A.肺活量B.肺通气量C.时间肺活量D.肺泡通气量6.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A.肺通气量减少B.肺泡通气量减少C.肺泡通气量增加D.肺通气量增加7.吸气末肺内压()A.大于大气压B.等于大气压C.等于胸内压D.小于大气压8.胸膜腔内压等于A.大气压+肺内压B.大气压+肺回缩力C.大气压-非弹性阻力D.肺内压-肺回缩力9.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A.桥脑B.脊髓C.延髓D.中脑10.某人肺通气量为7.5L/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无效腔容量为125/ml,每分心输出量为5L,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A.0.8B.0.7C.1.0D.0.911.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A.延髓化学感受器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C.脑桥呼吸调整中枢D.延髓呼气神经元12.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A.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C.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13.切断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A.呼吸幅度减小B.吸气相延长C.呼吸频率加快D.血液CO2张力暂时升高14.在血液中CO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A.物理溶解B.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碳酸氢盐D.与水结合成碳酸15.进行腹式呼吸的吸气时,下述哪块肌肉收缩为主A.肋间外肌B.腹直肌C.肋间内肌D.膈肌16.血液中H+增多时,氧解离曲线A.上移B.不变C.左移D.右移17.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下述哪项错误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吸气时膈肌收缩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18.当氧离曲线左移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A.增多B.减少C.先增加后减少D.不变19.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液比值为A.0.84B.0.94C.1.0D.2.020.血氧饱和度是指()A.血氧容量占血氧含量的百分比B.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C.溶解氧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D.以上全错\n21.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A.一定程度的缺氧B.血〔H+〕升高C.一定浓度的CO2D.以上全错22.血液中使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因素是()A.CO2分压升高B.O2分压降低C.乳酸增多D.非蛋白氮增多23.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述哪项不正确?()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B.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D.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酯(二)多项选择1.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A.肋间外肌B.肋间内肌C.胸锁乳突肌D.膈肌E.腹壁肌2.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A.吞饮作用B.物理溶解C.化学结合D.渗透作用E.分泌作用3.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吸气时肋间外肌舒张B.呼气时呼气肌收缩C.吸气时膈肌收缩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恢复原位4.肺泡回缩力来自()A.胸内负压B.肺泡内层液面的表面张力C.肺的弹力纤维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E.肺内压5.与弹性阻力有关的因素是()A.肺回缩力B.气道口径C.气道长度D.气体密度E.胸廓回缩力6.正常成年人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在前两秒末所呼出气体量分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是()A.83%B.96%C.70%D.80%E.99%7.引起呼吸道平滑肌强烈收缩的体液因素是()A.5-羟色胺B.肾上腺素C.缓激肽D.去甲肾上腺素E.以上全错8.关于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描述正确的是()A.安静时正常值是0.84B.比值减小、如同发生动-静脉短路C.肺尖部比值可增至3.3D.比值增大,使生理无效腔增大E.肺底部比值降低9.影响肺通气的因素有()A.胸廓弹性回缩力B.呼吸道阻力C.肺血液循环速度D.肺的弹性回缩力E.呼吸作功大小10.与胸膜腔内负压形成有关的因素是()A.肺的弹性回缩力B.胸廓的弹性回缩力C.肺泡表面张力D.胸膜腔内少量浆液E.胸膜腔的密闭状态11.影响肺泡通气量的因素有()A.通气血流比值B.肺泡内气体分压\nC.无效腔D.呼吸频率E.潮气量12.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A.酸碱度B.CO2C.温度D.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E.以上四种因素都不是13.CO2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A.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B.加强肺牵张反射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D.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E.直接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14.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A.颈动脉窦B.主动脉弓C.颈动脉体D.主动脉体E.以上均是15.关于肺牵张反射,下述正确的是()A.其感受器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B.传入神经在迷走神经中C.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D.它在呼吸节律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E.以上全对16.与呼吸运动有关的中枢部位有()A.脊髓B.延髓C.脑桥D.下丘脑E.大脑皮层五、简答题1.何谓呼吸?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2.简述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3.简述胸内负压的成因及生理意义。4.氧解离曲线左移,右移各说明什么问题?5.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及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6.何谓有效通气量?7.呼吸过程中肺内压有何变化?8.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9.何谓肺扩张反射?有何生理意义?10.简述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其敏感刺激。11.CO2对呼吸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如何?【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本质是吸入O2排出CO2。呼吸全过程由外呼吸、内呼吸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个环节组成。2.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因其比大气压低,故叫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3.指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4.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男性为3500ml,女性为2500ml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5.在一次最大吸气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99%。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肺通气速度。6.以肋间外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而致胸廓运动明显,腹壁运动不明显的呼吸称胸式呼吸。7.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则为生理无效腔。由于正常肺泡无效腔容积不大,故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几乎相等。8.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9.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叫做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通常叫做血氧饱和度。10.存在于延髓腹外侧表浅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二、填空题\n1.肺通气肺换气2.组织细胞血液3.迷走神经乙酰胆碱M型胆碱受体4.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β2型肾上腺素受体5.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二软脂酰卵磷酯(DPP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6.呼吸运动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7.收缩增加8.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9.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物理溶解10.小11.SPO212.抑制兴奋13.肺扩张肺缩小14.神经调节15.颈动脉体主动脉体16.延髓腹外侧H+17.延髓三、判断题1.Χ2.√3.√4.√5.Χ6.Χ7.Χ8.Χ9.√10.Χ11.Χ12.Χ13.Χ14.√15.Χ16.Χ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A2.A3.A4.B5.D6.B7.B8.D9.C10.C11.A12.A13.B14.C15.D16.D17.C18.B19.A20.B21.C22.A23.A(二)多项选择1.ABCDE2.BC3.AB4.BC5.AE6.AB7.AC8.ABCDE9.ABDE10.ABCDE11.CDE12.ABCD13.CD14.CD15.ABCDE16.ABCDE五、简答题1.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全过程包括:①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气体交换是O2和CO2按照各自的分压差持续的扩散过程,可用以下简图表示。① 肺泡气体交换过程(数字单位为kPa)PO213.6O25.3变成13.3肺泡肺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PCO25.3CO26.15.3②组织气体交换过程PO24.0O213.3变成5.3组织液体毛细血管动脉血静脉血PCO26.6CO25.36.13.①形成原理:胸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而呈负值。由于腔内只有少量浆液而无气体,故其内压并不是由气体分子运动而来,而是由大气经膜传导而成。人出生后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快,而胸膜脏、壁两层紧贴在一起,肺就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肺泡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回缩,胸廓因其弹性而弹回其原位,这时两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其与大气压力的方向相反,抵消了一部分大气压力,使胸内压低于大气压。习惯上以大气压为标准,设为零,其公式为: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肺回缩力。②生理意义:a.保持肺泡及小气道扩张,为肺通气和肺换气提供有利条件;b.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c.维持气管及纵隔的正常位置。4.左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O2。右移表示:在相同PO2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较多O2。5.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时间肺活量反映呼吸肌力度及所遇阻力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6.又称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量,由下式表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n7.吸气开始及吸气过程中肺内压小于大气压;呼气开始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压大于大气压。吸气末及呼气末则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8.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始终为负压(低于大气压)。吸气时负压值增大,吸气末可达-0.67~-1.33kPa(-5~-10mmHg);呼气时负压值减小,呼气末可达-0.40~-0.67kPa(-3~-5mmHg)。用力呼吸较平静呼吸时负值变化大。9.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而产生呼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到达延髓,抑制呼气中枢的活动,发生呼气。该反射可使吸气不致过深过长,防止肺过度扩张,同时也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参与节律呼吸的形成。10.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器,它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敏感,CO2也可刺激它,但不感受低O2刺激。11.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并小于7%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时,会引起CO2在体内堆积,呼吸受到抑制。CO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素,可使呼吸运动与代谢相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第五章消化和吸收【习题】一、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3.机械性消化4.化学性消化5.胃肠激素6.容受性舒张7.胃排空8.胆盐的肠肝循环9.内在神经丛10.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二、填空题1.食物的消化有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2.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_____,收缩_____。3.消化器官的绝大部分都受_____和_____神经双重支配。4.支配消化器官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是_____神经。其兴奋可使胃肠运动_____,胆囊,括约肌_____,消化腺分泌_____。5.胃肠道的内在神经丛由_____神经丛和_____神经丛组成。6.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_____。7.促胃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胃液_____;使胃窦_____;促进消化道粘膜及胰岛素的_____。8.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化学因素是在小肠上部和幽门的_____和_____。9.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促进_____和_____中HCO3-的分泌。10.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_____。11.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引起_____收缩和_____分泌。12.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小肠上部的_____。13.内因子是胃腺_____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它能保护和促进_____的吸收。14.可使胃蛋白酶原激活的物质是_____和_____。15.胃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16.胰腺导管细胞分泌_____和_____;胰腺腺泡细胞分泌_____。17.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_____和_____含量很少,而_____的含量较丰富。18.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19.胆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其主要作用包括_____、_____。20.小肠运动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三、判断题1.食物能够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而被吸收。()2.基本电节律能引起平滑肌收缩。()3.消化道运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完成对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它对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4.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通常取决于消化道中食物的量,并不依赖摄入食物的性质。()5.蠕动波的移行方向均朝向肛门()6.排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部。()7.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胃。()8.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腺是胰腺。()9.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的速度是相同的,吸收速度并不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的组成及在该部分停留时间。()10.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蛋白质。()\n11.唾液分泌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12.三种营养物质在胃中排空速度的快慢顺序是脂肪、糖、蛋白质。()13.蛋白质具有强烈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14.小肠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15.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B族维生素吸收不良。()16.维生素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形式是()A.单纯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出胞作用2.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起于()A.环形肌层B.斜形肌层C.纵形肌层D.粘膜层3.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主要依赖于()A.交感神经的支配B.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内在神经丛的作用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A.少量、粘稠唾液B.大量、稀薄唾液C.少量、稀薄唾液D.大量、粘稠唾液5.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A.胃液B.胆汁C.胰液D.小肠液6.胃液分泌的胃期,是由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引起,通过下述哪条途径完成()A.迷走神经B.促胃液素C.内在神经丛D.所有上述因素7.分泌盐酸的是()A.主细胞B.壁细胞C.粘液细胞D.胃幽门粘膜G细胞8.唾液分泌的调节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以上都不是9.在食团进入胃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可()A.立即中止B.持续几分钟C.持续一两小时D.因pH值较低而增强10.在胃内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物是()A.少量多肽B.胶原C.月示和胨D.非蛋白质食物11.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乙酰胆碱B.促胃液素C.组胺D.脂肪12.下列哪一项不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A.盐酸B.蛋白质C.脂肪D.高渗溶液13.胃蠕动的开始部位是在()A.胃贲门部B.胃幽门部C.胃中部D.胃窦14.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A.Cl-B.HClC.Na+D.K+15.胃的容受性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条途径实现的()A.交感神经B.迷走神经C.内在神经丛D.促胰液素16.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是()A.胆固醇B.胆色素C.胆盐D.胆绿素17.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A.大量的水分和HCO3-,而酶含量很少B.少量的水分和HCO3-,而酶含量也很少C.少量的水分和HCO3-,而酶含量丰富\nD.大量的水分,而HCO3-和酶含量很少18.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排列是()A.糖、蛋白质、脂肪B.蛋白质、脂肪、糖C.脂肪、糖、蛋白质D.糖、脂肪、蛋白质19.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A.胆盐B.促胃液素C.促胰液素D.促胰酶素20.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A.十二指肠和空肠B.空肠和回肠C.十二指肠D.回肠21.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A.容受性舒张B.紧张性收缩C.蠕动D.分节运动22.酸性食靡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A.迷走神经兴奋B.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C.交感神经兴奋D.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23.脂肪消化后的长链脂肪酸和乳糜微粒的吸收途径是()A.直接进入门静脉B.经淋巴途径进入血液C.经淋巴系统进入组织供细胞利用D.经肠系膜静脉进入下腔静脉(二)多项选择1.胃液分泌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A.交感神经B.迷走神经C.促胰酶素D.促胃液素E.胰岛素2.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物质有()A.内因子B.粘液C.盐酸D.胃蛋白酶原E.维生素B123.胃酸的生理作用有()A.激活胃蛋白酶原B.有?谔透频奈摘?C.直接使脂肪分解D.抑制小肠内消化液的分泌E.促进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4.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A.食物是胰腺分泌的自然因素B.在非消化期,胰液仍大量分泌C.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双重调节,而以神经为主D.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胰液分泌E.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与缩胆囊素5.唾液的成分除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外还有()A.唾液淀粉酶B.粘蛋白C.溶菌酶D.尿素和尿酸E.氨基酸6.刺激胃液分泌增多的因素的()A.促胃液素B.乙酰胆碱C.组胺D.阿托品E.盐酸7.在消化期内,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A.盐酸B.蛋白质C.脂肪D.高渗溶液E.氨基酸和多肽8.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A.胃平滑肌收缩B.胃液分泌增加C.胃液分泌减少D.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增多E.抑制胃排空\n9.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有()A.兴奋性较高B.能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C.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D.富有伸展性E.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刺激不敏感10.消化道的功能有()A.消化作用B.分泌作用C.吸收作用D.排泄作用E.防御作用11.促胰液素的作用有()A.抑制胃酸分泌B.抑制胃的运动C.促进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碳酸氢盐D.抑制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水分E.促进胃蛋白酶分泌12.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消化液有()A.唾液B.胰液C.胆汁D.胃液E.小肠液13.大肠的运动形式有()A.蠕动冲B.分节推进运动C.集团蠕动D.袋状往返运动E.容受性舒张14.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是()A.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和B.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机会C.促进肠壁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D.促进食糜向前推进E.促进小肠分泌消化液15.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神经、体液因素有()A.迷走神经兴奋B.促胰液素C.胆囊收缩素(缩胆囊素)D.促胃液素E.胆盐16.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是()A.调节消化腺分泌B.调节消化道运动C.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D.促进水盐代谢E.促进消化道生长五、简答题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2.什么是胃肠激素?在消化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胃肠激素有哪几种?3.胃酸有何生理功能?4.胃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5.小肠有哪几种运动形式?各有何生理意义?6.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7.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是否能严重影响胰液分泌?为什么?8.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9.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10.何谓脑肠肽?11.何谓餐后碱潮?【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3.通过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4.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5.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6.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n7.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8.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9.指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消化管壁内神经分布。它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10.是胃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二、填空题1.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2.较低缓慢3.交感副交感4.迷走加强收缩舒张增多5.肌间粘膜下6.胃肠激素7.分泌收缩生长释放8.蛋白质消化产物乙酰胆碱9.胆汁胰液10.盐酸11.胆囊胰液(酶)12.蛋白质消化产物13.壁糖蛋白维生素B1214.胃酸(HCl)胃蛋白酶15.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16.水HCO3-消化酶17.水HCO3-酶18.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促胃液素19.胆盐乳化脂肪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0.分节运动紧张性收缩蠕动三、判断题1.Χ2.Χ3.√4.Χ5.Χ6.√7.Χ8.√9.Χ10.Χ11.Χ12.Χ13.√14.Χ15.Χ16.√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D2.C3.D4.B5.C6.D7.B8.A9.C10.C11.D12.B13.C14.B15.B16.C17.A18.A19.D20.A21.A22.D23.B(二)多项选择1.BD2.AC3.AB4.BC5.ABCDE6.ABC7.ACD8.ABD9.BCD10.ABCDE11.ABC12.BCE13.BCD14.ABC15.ABCDE16.ABCE五、简答题1.①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②紧张性收缩;③自动节律性运动;④伸展性。2.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起重要作用的有:促胃液素、促胰激素、胆囊收缩素(缩胆囊素)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抑胃肽)。3.胃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杀灭和抑制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胃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⑤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4.①容受性舒张;②紧张性收缩;③蠕动。5.①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的基础。②分节运动。其意义:a.使食靡与消化液充分混和;b.使食靡与肠粘膜紧密接触;c.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③蠕动,把经过分节运动的食靡向前推进一步。6.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酸、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有的无机盐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而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本身还是一个利胆剂。总之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7.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对胰液分泌有一定影响,因为去除了胰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性分泌途径。但是,并不严重影响胰液分泌,因为胰液主要是在肠期分泌。胃内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刺激小肠粘膜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及其分解产物等,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酶素(缩胆囊素),以上二种激素使胰液分泌量和含消化酶量都很多,故在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在去除神经反射因素后,胰液分泌减少并不严重,故对消化影响不大。\n8.因为:①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②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h;③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9.正常人每日胰液分泌量约为1~2L。其成分及作用如下:①碳酸氢盐:它由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②胰淀粉酶:它以活性形式分泌,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③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④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酶原初分泌出来时无活性,被激活为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10.一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呈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称为脑-肠肽。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P物质、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11.消化期与胃酸分泌的同时,出现血和尿中HCO3-增多,pH值升高的现象称为餐后碱潮第六章体温【习题】一、名词解释1.体温2.基础代谢3.温热性出汗4.行为性体温调节5.体温调定点6.蒸发散热7.能量代谢8.食物的热价9.食物的氧热价10.呼吸商11.非蛋白呼吸商12.基础代谢率二、填空题1.体温通常是指_____。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三、判断题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9.女子体温在排卵前升高,在排卵后降低,故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10.体温的稳定全靠机体产生热量来维持。()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A.上午8~10时B.下午3~4时C.清晨2~6时D.夜间10~12时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A.行经期B.排卵前C.排卵后D.排卵日\n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A.36.0℃~37.4℃B.36.7℃~37.7℃C.36.9℃~37.9℃D.37.5℃~37.6℃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A.环境温度B.进食C.精神、情绪D.肌肉活动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A.肝脏B.脑C.心脏D.肌肉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A.辐射B.传导和对流C.发汗蒸发D.不显性发汗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A.增加辐射散热B.增加传导散热C.增加蒸发散热D.增加对流散热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A.增加辐射散热B.增加传导散热C.增加蒸发散热D.增加对流散热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在()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下丘脑后部C.大脑皮层运动区D.脑干网状结构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A.下丘脑B.大脑皮层C.下丘脑后部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A.中枢冷敏神经元B.皮肤热感受器C.中枢热敏神经元D.皮肤冷感受器13.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A.降低B.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不变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混和食物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A.减少B.不变C.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A.二磷酸腺苷B.三磷酸腺苷C.磷酸肌酸D.葡萄糖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A.体重B.环境温度C.蒸发散热D.精神紧张程度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空腹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C.环境温度18~25℃D.深睡状态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A.PO/AHB.小脑C.中脑D.下丘脑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A.糖尿病B.红细胞增多症C.阿狄森综合征D.甲状腺功能亢进21.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只有将能量转移至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B.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C.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D.人体所需总能量的70%以上来自糖的分解22.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异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B.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1~2℃\nC.清晨2~6时最低D.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二)多项选择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A.排卵前较高B.排卵后降低C.排卵前较低D.排卵后升高E.行经期高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心脏B.肾脏C.肠D.脑E.肝脏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是因为()A.环境温度低于体温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D.精神紧张时E.与环境温度无关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39℃,在此情况下()A.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B.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C.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E.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A.热敏神经元多B.热敏神经元少C.冷敏神经元多D.冷敏神经元少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A.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B.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C.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D.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E.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7.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A.氯?婆ǘ鹊陀谘?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C.脂类浓度相等D.尿素氮高于血浆E.蛋白质浓度为零8.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A.环境温度B.测量时间C.性别D.体重E.年龄9.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A.肌肉活动B.环境温度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D.精神活动E.体温10.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A.辐射B.传导C.对流D.不感蒸发E.汗液蒸发11.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A.骨骼肌紧张性增强B.发生寒战C.交感神经兴奋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E.产热增加1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A.皮肤血流量减少B.皮肤温度降低C.代谢降低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13.引起出汗的因素有()A.环境温度升高B.情绪激动C.交感神经兴奋D.精神紧张E.注射乙酰胆碱\n14.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A.环境温度高B.环境温度低C.空气湿度大D.空气湿度小E.空气对流速度快15.恒温动物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应主要表现()A.温热性发汗B.寒颤C.皮肤血流量增加或减少D.寒冷时蜷曲身体E.伸展肢体促进散热五、简述题1.人体体温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2.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3.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4.什么是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正常情况下三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各为多少?六、论述题1.试述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2.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2.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状态下,室温保持在20~25℃,排除肌肉活动,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3.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汗腺分泌。4.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对体温的调节。5.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6.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去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它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7.指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过程。8.1g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其中,糖为17.5kJ;脂肪为39.75kJ;蛋白质体内17.99kJ、体外23.43kJ。9.氧化某营养物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其中,糖20.92kJ;脂肪19.66kJ;蛋白质18.83kJ。10.指同一时间内体内释放的CO2量和摄入O2之比(CO2/O2)。其中,糖为1;脂肪为0.71;蛋白质为0.8。11.指机体在同一时间内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生成的CO2量与耗O2量的比值。12.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二、填空题1.机体深部平均温度2.新陈生命活动3.直肠腋窝4.辐射蒸发5.肝脏脑6.皮肤7.显汗不显汗8.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出汗9.下丘脑下丘脑10.交感胆碱能11.体表蒸发12.上移13.促进14.皮肤粘膜15.下丘脑16.升高17.升高孕激素三、判断题1.Χ2.Χ3.Χ4.Χ5.√6.√7.√8.√9.Χ10.Χ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B2.C3.D4.A5.D6.D7.C8.C9.B10.A11.D12.D13.B14.C15.C16.B17.A18.D19.B20.D21.C22.D\n(二)多项选择1.CD2.DE3.BC4.CD5.AD6.CD7.ABE8.ABCE9.ABCDE10.ABCD11.ABCDE12.ABE13.ABCDE14.ADE15.ABCDE五、简述题1.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2.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3.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4.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叫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6%。六、论述题1.①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热为主,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④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⑤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恒定。2.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第七章肾脏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1.肾小球滤过率2.肾小球滤过分数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肾小管重吸收5.排泄6.肾糖阈7.球管平衡8.水利尿二、填空题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_____,它由_____和_____两部分组成。2.供应肾单位血液的两套毛细血管网是_____和_____。3.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_____和_____。4.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_____。5.滤过分数是指_____与_____的比值。6.Cl-在_____为主动重吸收。7.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主要接受_____的调节。8.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_____,_____和_____的作用。9.酸中毒时H+的分泌_____,H+-Na+交换_____,K+-Na+交换_____,导致血K+_____。10.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_____和_____分泌,并在_____释放入血。11.血管升压素分泌的主要刺激是_____和_____的改变。12.醛固酮由_____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__的重吸收和对_____的排出。13.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_____和_____的调节。14.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过程中,需要_____的参加。1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16.机体的排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17.肾脏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和_____。18.尿生成的基本步骤为_____,_____和_____。1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__。20.糖尿病人的多尿属于_____利尿。21.肾脏内与肾内分泌调节有关的感受器是_____和_____。22.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则与_____和有关。2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_____。24.正常人动脉血压保持在_____范围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25.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是_____和_____。26.水利尿时,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的感受器是_____。\n27.尿液的浓缩主要是小管液在通过集合管时完成,其关键因素是_____和_____的作用。28.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逼尿肌_____,尿道内括约肌_____。三、判断题1.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2.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很大,对终尿量的调节作用也最大。()3.终尿中的K+主要来源于肾小球的滤过。()4.HCO3-重吸收与H+分泌有关,主要以CO2的形式吸收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5.一般血压变动范围内,正常人肾血流量依靠自身调节维持相对恒定。()6.由腰髓发出的腹下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促使排尿。()7.Na+在髓袢升支细段是被动重吸收。()8.近球小管对H2O的重吸收是等渗性重吸收,与人体是否缺水无关。()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10.Cl-在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11.当尿中出现葡萄糖时,尿中糖的浓度为肾糖阈。()1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13.血管升压素是由神经垂体合成、贮存和释放的。()14.肾小管对NH3的分泌和H+分泌有相互促进作用。()15.远曲小和集合管的H+-Na+交换和Na+-K+交换有相互抑制作用。()16.循环血量增多时,肾素分泌增多,使血中血管紧张素增多,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17.排尿反射是正反馈调节。()18.醛固酮能促进近曲小管对Na+重吸收和K+的分泌。()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产生肾素B.浓缩、稀释尿液C.排泄Na+和Cl-D.释放血管升压素2.有关肾的内分泌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分泌前列腺素B.分泌肾素C.分泌肾上腺素D.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3.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A.直接释放肾素颗粒B.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C.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收缩D.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4.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靠()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多种调节5.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流量()A.不变B.减少C.增多D.先减少后增多6.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A.近端小管B.髓袢升支细段C.集合管D.髓袢升支粗段7.关于肾小球的滤过,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出球小动脉收缩,原尿量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原尿量减少C.肾小囊内压升高,原尿量减少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原尿量减少8.不论终尿是稀释尿还是浓度缩尿,哪一段小管液始终是低渗的()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9.关于抗利尿激素,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由神经垂体释放B.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加大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增加分泌D.大静脉和心房扩张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10.水的重吸收在下述哪个部位接受ADH调节()\nA.近球细胞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11.肾糖阈的正常值为()A.8~9mmol/LB.9~10mmol/LC.10~11mmol/LD.11~12mmol/L1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A.增多B.减少C.不变D.先减少后增多13.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A.80ml/minB.100ml/minC.125ml/minD.150ml/min14.肾小管中重吸收能力量强的部位是()A.近端小管B.远端小管C.髓袢细段D.集合管15.关于排尿反射,下述哪项不正确()A.排尿反射的基本中枢在骶髓B.排尿时阴部神经抑制C.副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D.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16.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囊内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17.在兔急性实验中,静注20%葡萄糖溶液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18.阴部神经兴奋时()A.膀胱逼尿肌收缩B.膀胱括约肌收缩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19.关于肾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它是由近球细胞分泌的B.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Na+浓度升高时,可刺激它分泌C.交感神经兴奋,可刺激它分泌。D.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时,可刺激它分泌20.损毁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什么变化()A.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B.尿量增加,尿浓缩C.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D.尿量减少,尿浓缩21.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A.循环血量减少B.疼痛刺激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22.合成血管升压素的主要部位()A.脑垂体B.神经垂体C.下丘脑D.下丘脑视上核23.血管升压素对肾脏的作用是()A.抑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C.减少肾血流量D.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24.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主要因素是()A.血Na+升高B.血K+降低C.肾素D.血管紧张丌颉糧K)25.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A.促进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B.促进K+重吸收和对Na+的排泄\nC.促进Na+重吸收,抑制K+排泄D.促进K+重吸收,抑制Na+排泄26.浓缩尿液的主要部位在()A.集合管B.远曲小管C.髓袢D.近曲小管27.肾小管实现排酸保碱作用最主要是通过()A.尿酸排出B.H+的分泌和H+-Na+交换C.K+的分泌和K+-Na+交换D.铵盐排出28.下列不属肾脏功能的是()A.生成尿液B.分泌醛固酮C.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D.与酸碱平衡调节密切相关29.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二)多项选择1.皮质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A.肾小球较小B.髓袢较长C.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动脉粗D.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较多E.出球小动脉分出直小血管2.与肾小球滤过有关的因素是()A.有效滤过压B.滤过膜通透性C.滤过膜总面积D.肾血流量E.肾小囊胶体渗透压3.肾脏的生理功能有()A.生成尿液,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B.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C.分泌肾素D.分泌血管升压素E.参与调节酸碱平衡4.肾脏血液供应特点有()A.血流量大B.肾髓质的血流量占90%以上C.正常情况易受全身动脉血压影响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5.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完全或绝大部分被重吸收的物质有()A.Na+、K+、Cl-B.H2OC.尿素D.肌酐E.葡萄糖6.下列哪些物质在近球小管能主动重吸收()A.Na+B.K+C.Cl-D.葡萄糖E.水7.关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下述哪几项是正确的()A.分泌的H+是细胞代谢的产物B.与Na+存在H+-Na+交换C.与肾小管液中HCO3-结合生成H2CO3D.不影响NH3的分泌E.碳酸酐酶活性增加,H+的分泌减少8.与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因素有()A.有效循环血流量增多\n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血管升压素分泌释放减少E.醛固酮分泌减少9.大量失血引起尿量减少是因为()A.循环血量减少B.肾小球滤过率减少C.醛固酮分泌增多D.血管升压素分泌释放增多E.发汗量增多10.以下哪些属于主动重吸收()A.肾脏对水的重吸收B.近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C.近曲小管对Cl-的重吸收D.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E.近曲小管对K+的重吸收11.正常尿液中不应该出现哪些物质()A.氯化钠B.氯化铵C.葡萄糖D.蛋白质E.尿素12.对尿量调节作用较大的激素有()A.ADHB.PTHC.T3、T4D.醛固酮E.胰岛素13.循环血量减少时,反射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的感受器是()A.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B.左心房及腔静脉处容量感受器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D.延髓化学感受器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14.以下哪些属于渗透性利尿()A.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多B.糖尿病患者的多尿C.静滴20%甘露醇D.静滴5%葡萄糖1000mlE.静滴生理盐水15.下述有关血管升压素的叙述,哪些是错误的()A.它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的激素B.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它的分泌减少D.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E.血管升压素使尿量减少16.机体在酸中毒时表现为()A.肾小管H+的分泌增加B.HCO3-重吸收减少C.H+-Na+交换增强D.K+-Na+交换也增强E.血钾浓度降低17.用家兔进行“影响尿生成因素”的实验结果中,错误的是()A.静注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B.静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尿量增加C.静注速尿,尿量增加D.静注垂体后叶素2U,尿量增加E.静注20%葡萄糖5ml,尿量增加18.肾脏内调节肾素分泌的感受器有()A.间质细胞感受器B.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nC.肾小囊脏层的压力感受器D.致密斑感受器E.远曲小管感受器19.与血浆比较,终尿中缺乏的物质有()A.蛋白质B.Na+C.K+D.Cl-E.葡萄糖20.对抗原尿生成的因素有()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D.肾小囊胶体渗透压E.肾小囊囊内压21.机体在大失血应急情况下调节肾血流量的主要神经、体液因素有()A.交感神经B.副交感神经C.前列腺素D.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原22.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激素主要有()A.去甲肾上腺素B.血管紧张素C.血管升压素D.甲状腺素E.醛固酮23.葡萄糖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A.65%~70%重吸收B.100%重吸收C.借载体扩散D.与Na+重吸收耦联进行E.重吸收没有限度24.Na+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方式主要是()A.H+-Na+交换B.K+-Na+交换C.以泵-漏方式主动重吸收D.与HCO3-耦联重吸收E.生成铵盐25.调节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因素有()A.血浆晶体渗透压B.循环血量C.交感神经D.迷走神经E.血浆胶体渗透压26.由肾脏生成,与调节动脉血压有关的活性物质有()A.肾素B.血管紧张素原C.促红细胞生成素D.前列腺素E.维生素D327.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的因素有()A.动脉血压下降B.循环血量减少C.肾小球滤过Na+量减少D.交感神经兴奋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28.有关水利尿的叙述是()A.大量饮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C.ADH合成与释放减少D.尿量增加E.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水与渗透压平衡29.肾脏产生的活性物质有()A.肾素B.前列腺素C.羟化维生素D3D.醛固酮E.促红细胞生成素30.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A.肾小管内溶质浓度B.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C.肾小球滤过率D.血管升压素E.醛固酮31.肾小管参与机体酸碱调节的活动过程包括()A.分泌H+和H+-Na+交换B.分泌NH3和生成铵盐\nC.分泌K+和K+-Na+交换D.排出HCO3-E.以上都是32.关于醛固酮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肾上腺髓质分泌B.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C.循环血量减少,促进其分泌D.血钾浓度升高,使其分泌减少E.血钠浓度降低,使其分泌增加33.促进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的因素有()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循环血量减少C.动脉血压下降D.疼痛刺激E.情绪紧张34.排尿过程是()A.膀胱内尿量增加,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B.传入冲动传至脊髓排尿中枢C.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D.环境适合排尿时,盆神经兴奋,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抑制E.膀胱收缩,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五、简答题1.何谓肾小管重吸收?影响因素有哪些?2.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3.何谓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值是多少?4.肾素由哪里分泌?它对机体水盐平衡如何调节?5.简述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6.何谓球管平衡?有何生理意义?7.何谓渗透性利尿及水利尿?8.简述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的机制。9.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及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可能原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25ml/min。2.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3.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4.肾小管小球滤过形成的超滤液(原尿),在其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的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5.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内过量的有用物质(如水和无机盐)、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6.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7.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8.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称水利尿。主要是因为饮水量增多,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二、填空题1.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2.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3.生成尿液分泌肾素4.收缩5.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6.髓袢升支粗段7.血管升压素8.H+K+NH39.增多增多减少升高10.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11.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n12.肾上腺皮质球状带Na+K+1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钾、血钠浓度14.碳酸酐酶15.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血浆流量16.肺脏皮肤消化道肾脏17.排泄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内分泌18.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19.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20.渗透性21.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22.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尿素再循环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23.脊髓骶段24.10.7~24.0kPa(80~180mmHg)25.盆神经的传出纤维阴部神经26.渗透压感受器27.肾髓质高渗状态血管升压素28.松弛收缩三、判断题1.Χ2.Χ3.Χ4.√5.√6.Χ7.√8.√9.√10.√11.Χ12.Χ13.Χ14.√15.√16.Χ17.√18.Χ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B2.C3.D4.C5.B6.A7.B8.D9.C10.D11.B12.A13.C14.A15.D16.A17.B18.C19.B20.A21.D22.D23.B24.D25.A26.A27.B28.B29.D(二)多项选择1.ACD2.ABCD3.ABCE4.ADE5.ABE6.ABD7.ABC8.ABCDE9.ABCD10.BDE11.CD12.AD13.AB14.BC15.AD16.AC17.BD18.BD19.AE20.BE21.AD22.CE23.BD24.AC25.AB26.AD27.ABCDE28.ABCDE29.ABCE30.ABCDE31.ABC32.BCE33.ABCDE34.ABCDE五、简答题1.肾小管重吸收是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流的过程。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增大,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②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滤过率的65%~70%;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④激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2.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回血液;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可向小管液中排出H+、K+和NH3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3.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的总量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年人约为125ml/min,故24h超滤液总量可达180L。4.由肾脏的球旁细胞分泌。当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时,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再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和Ⅲ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肾小管的保Na+、保H2O和排K+作用,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血中Na+、K+比例得以保持。5.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在此贮存并释放入血。其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其分泌的因素有: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②循环血量的变化。6.正常情况下,有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滤过率的65%~70%,此现象称球管平衡。其产生与近端小管对Na+的恒定比率重吸收有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7.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分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8.①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②\n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a.对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2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b.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牵张感受器兴奋,使肾素释放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浆醛固酮增多,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H2O的重吸收,尿量减少。9.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②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如果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③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致部分大分子的血浆蛋白不能受阻而滤过。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涎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第八章内分泌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1.激素2.应激反应3.垂体门脉系统4.生长素介质5.靶细胞6.促垂体区7.允许作用8.第二信使9.月经周期二、填空题1.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作为药物应用时_____激素可被消化酶分解,故不易口服;_____激素不被消化酶分解,故可口服。2.激素的传递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大多数激素的传递方式是_____。3.甲状旁腺激素是由_____分泌的激素,它主要调节血中_____和_____的浓度。4.甲状腺激素主要以_____的形式贮存于_____中。5.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_____,而成年人缺乏甲状腺激素将导致_____。6.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以_____为主,而活性以_____为高。7.血钙增高,甲状旁腺素分泌_____;血磷升高,甲状旁腺素分泌_____。8.胰岛素由胰岛_____分泌,其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和_____。9.胰岛素缺乏,组织对糖的利用_____,血糖_____。10.腺垂体分泌四种促激素,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11.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_____分泌,糖皮质激素由肾腺皮质_____分泌,性激素可由肾上腺皮质_____和_____分泌。12.糖皮质激素分泌受腺垂体分泌的_____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受_____控制。13.糖皮质激素使血糖_____,肝外组织蛋白质_____,脂肪_____。14.下丘脑分泌的各种调节性多肽,通过_____运送到_____,调节_____的分泌。15.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是_____和_____。16.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_____支配,并受ACTH和_____的调节。17.生长素对代谢的作用是促进蛋白质的_____,加速脂肪的_____,_____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_____。1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_____分泌的,其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19.卵巢在卵胞期主要分泌_____,而黄体期还分泌_____。20.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使蛋白质合成_____,而甲亢时蛋白质_____,呈负氮平衡。21.卵巢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_____,并分泌_____、_____和少量_____。22.可以作为激素第二信使的物质是_____和_____等。23.刺激和维持男性副性征的激素是_____;刺激女性副性征的激素是_____。24.LH作用于睾丸_____细胞,引起_____分泌。25.月经周期中,由于血中_____和_____浓度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形成月经。26.生长激素能刺激肝脏产生一种_____,促进软骨骨化。27.成年期_____激素过多将引起肢端肥大症。28.甲状腺内碘的活化需_____酶,生成的激素贮存在_____内。29.机体在应激反应时,主要有_____和_____激素分泌明显增加。30.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肾上腺皮质将_____。三、判断题1.甲状腺激素既可促进骨的生长,又可促进脑的发育。()2.随着食物中含碘量的增加,甲状腺激素合成也增多,最终可引起甲亢。()3.血钙浓度降低,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降钙素分泌减少。()4.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可抑制垂体产生ACTH。()\n5.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只能通过胰岛素实现。()6.应激反应中,大量糖皮质激素分泌,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7.生长激素分泌在异相睡眠期明显增加。()8.胰高血糖素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也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9.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酮中毒,这是因为大量脂肪酸在体内氧化分解产生大量酮体所致。()10.食物中缺碘时,甲状腺将发生萎缩。()11.女性在排卵后体温升高是由于黄体生成素水平增高造成的。()12.下丘脑合成并释放调节性多肽,经下丘脑-垂体束输送到神经垂体,调节其内分泌功能。()13.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胃肠激素。()14.生长素直接刺激软骨的生长发育,对个体生长起重要作用。()15.切除肾上腺后,动物死亡的原因是缺乏糖皮质激素。()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关于内分泌系统的最佳描述是()A.区别于外分泌腺的系统B.由内分泌腺体及全身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C.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的腺体D.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递信息的系统2.下列生物活性物质不属内分泌激素的是()A.肾上腺素B.胰岛素C.内因子D.前列腺素3.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错误描述是()A.启动DNA转录,促进mRNA形成B.诱导新蛋白质生成C.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受体D.减少新蛋白质的生成4.“旁分泌”就是()A.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B.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细胞C.激素通过血液以外的途径作用于远距离的靶细胞D.由神经细胞分泌发挥局部作用的激素5.第二信使cAMP介导激素作用的机制是()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B.激活磷酸二酯酶C.激活蛋白激酶D.激活DNA酶6.生长介素的作用是()A.反馈抑制生长素分泌B.刺激生长素分泌C.促进脑发育D.促进软骨生长7.“神经激素”是指()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B.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C.具有激素功能的神经递质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8.下列作用中不属于生长激素的作用是()A.促进骨的生长B.促进蛋白质合成C.促进神经系统的分化与发育D.减少糖的利用9.血管升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降低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B.使血管收缩,维持血压C.促进肾对钠的重吸收D.增加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10.下列激素哪种不是含氮激素()A.生长激素B.生长抑素C.催乳素D.雄激素11.下丘脑室旁核主要分泌下列哪种激素()\nA.催产素B.生长激素C.促卵泡激素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2.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A.激素的半衰期非常长B.激素的特异性很高C.激素分泌的持续时间非常长D.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13.下列激素或因子中,可由下丘脑以外的组织产生的是()A.催乳素释放因子B.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C.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D.生长素释放激素14.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发病原因是()A.食物中缺碘B.食物中缺乏酪氨酸C.三碘甲腺原氨酸过多D.促甲状腺素过少15.在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中,下列哪个最强()A.血脂降低B.血糖降低C.血脂升高D.血氨基酸降低16.临床上长期服用强的松,对腺垂体的影响是()A.促进生长素分泌B.促进ACTH分泌C.抑制ACTH分泌D.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17.促卵泡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刺激黄体生长B.促进黄体分泌C.刺激乳腺发育D.刺激精子生成18.黄体生成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抑制卵泡发育B.促进黄体生成和分泌C.抑制排卵D.引起月经19.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A.肾上腺素B.自主神经C.血中游离脂肪酸D.血糖浓度20.切除肾上腺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A.糖皮质激素B.去甲肾上腺素C.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D.醛固酮21.促进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的主要激素是()A.雌激素B.生长素C.催乳素D.甲状腺激素22.神经垂体激素是()A.催乳素与生长素B.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C.血管升压素与催产素D.催乳素与血管升压素23.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是()A.抑制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B.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C.加速糖原的分解D.促进糖的异生24.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是()A.视上核-垂体束B.室旁核-垂体束C.垂体门脉系统D.交感神经25.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是()A.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B.抑制脂肪合成C.促进脂肪氧化D.促进脂肪分解26.糖皮质激素过多时,会产生()A.侏儒症B.水中毒C.向心性肥胖D.肢端肥大症27.一昼夜内血液生长素水平最高是在()\nA.清晨起床时B.中午C.傍晚D.深睡后28.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是()A.产生雄激素B.生精作用C.支持和营养生殖细胞的作用D.起血睾屏障作用29.下列哪项不是调节性多肽()A.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B.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C.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D.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30.关于第二信使学说,下述错误的是()A.激素是第一信使B.腺苷酸环化酶由蛋白激酶激活C.cAMP裂解为5′AMPD.cAMP的生成需有Mg2+存在31.下列不是由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A.GHB.ACTHC.TRHD.FSH,LH32.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作用()A.促进蛋白质合成B.提高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适应能力C.使淋巴细胞数减少D.抑制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33.关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下述错误的是()A.长期服用皮质醇可使ACTH分泌增多B.ACTH是糖皮质激素的促激素C.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D.糖皮质激素在午夜分泌量最低34.下列哪项不是胰岛素的作用()A.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B.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C.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D.促进肝糖原分解35.甲状旁腺激素作用的错误描述是()A.动员骨钙入血B.促进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C.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D.抑制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成36.下列哪项激素不能升高血糖()A.糖皮质激素B.降钙素C.肾上腺髓质激素D.甲状腺素37.不能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是()A.甲状旁腺素B.生长素C.甲状腺素D.性激素38.不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激素是()A.生长素B.甲状腺激素C.糖皮质激素D.胰岛素39.去甲肾上腺素可被下列哪种酶灭活()A.蛋白水解酶B.单胺氧化酶C.过氧化物酶D.胆碱酯酶40.下列哪种激素的分泌调节存在正反馈()A.糖皮质激素B.雌激素C.催乳素D.雄激素(二)多项选择1.在下列器官或组织中,能产生激素的有()A.性腺B.胃肠道\nC.下丘脑D.肾脏E.腺垂体2.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能出现哪些表现()A.血液胆固醇水平增高,且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B.在婴儿时甲状腺功能减退,若不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出现呆小症C.粘液性水肿D.性功能增强E.感觉迟钝,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3.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有()A.糖皮质激素B.胰岛素C.肾上腺素D.盐皮质激素E.生长激素4.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A.血管升压素B.促卵泡激素C.催乳素D.催产素E.生长素释放激素5.盐皮质激素对细胞外液中哪些物质有较强的调节作用()A.钙B.钠C.钾D.磷E.镁6.降钙素的靶器官是()A.肾脏B.甲状旁腺C.腺垂体D.骨E.胃肠道7.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对机体的影响有()A.基础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B.皮下粘液性水肿C.血糖升高、出现糖尿D.基础代谢降低E.智力低下8.产生血管升压素的部位有()A.神经垂体B.腺垂体C.视上核D.室旁核E.致密斑9.释放到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有()A.MITB.DITC.T3D.甲状腺球蛋白E.T410.引起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严重失血后C.垂体功能低下D.垂体功能亢进E.血浆钾升高11.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A.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B.大剂量引起血压下降,小剂量引起全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C.使皮肤与肾脏的小动脉收缩,骨骼肌的小动脉与冠状动脉舒张D.可加速肝糖原分解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12.雌激素的作用是()A.使输卵管、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减弱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C.抑制肾脏对水、Na+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量减少D.促进女性附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E.产热作用13.孕激素的作用是()A.进一步促进子宫内膜及其血管、腺体增生并引起腺体分泌B.使输卵管、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减弱C.刺激乳腺腺泡发育\nD.使宫颈粘液分泌增多E.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14.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有()A.使破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B.使成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C.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D.间接促进胃肠道对钙的吸收E.使血钙降低15.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有()A.使破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B.使成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C.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D.使血钙升高E.使血钙降低五、简答题1.简述激素在体内的作用特点。2.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4.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哪些激素?5.简述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的相互关系。6.何谓应急反应?7.简述雌激素的生理作用。8.神经垂体所释放激素的来源及生理作用?9.试述激素的分类。10.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1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而必须逐渐减量?12.调节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特殊的高效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2.各种有害刺激,如缺氧、创伤、感染、中毒、疼痛、饥饿、寒冷、精神紧张、手术、电休克等,常能引起机体内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加强,ACTH、糖皮质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可以大大提高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此种反应称为应激反应。3.是指由下丘脑到腺垂体的特殊血管系统。由垂体动脉发出分支首先到达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形成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为垂体门脉,在垂体柄中下行至腺垂体,再分散为第二级毛细血管网。该系统的作用是将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所释放的调节性多肽经血流运至腺垂体,调节腺垂体中各激素的分泌。4.长素的作用是通过诱导肝细胞产生并存在于血浆的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实现的,这类物质称生长素介质。它可加速蛋白质合成,增加胶原组织,促进软骨细胞分裂,加速软骨生长、骨化。5.能接受某些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6.下丘脑基底部的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室周核等区域,其神经元属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接受中枢神经的控制,并通过分泌调节性多肽,控制腺垂体的分泌,这一区域,称为促垂体区。7.有的激素,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某一生理过程,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激素的效应得以实现,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8.大多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是通过两个信使将信息传至细胞内引发生物效应的。该类激素分子量较大,激素本身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内,而先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细胞内产生cAMP,cAMP作为激素(第一信使)的信使(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系统引起靶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反应。9.在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活动控制下出现的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二、填空题1.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含氮类类固醇类2.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远距分泌3.甲状旁腺钙磷4.甲状腺球蛋白腺泡腔5.呆小症粘液性水肿6.T4T37.减少增高8.B细胞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促进蛋白质合成9.减少升高10.FSHLHACTHTSH\n11.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性腺12.ACTH交感神经13.升高分解重新分布14.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腺垂体15.血管升压素催产素16.胆碱能节前纤维糖皮质激素17.合成分解减少升高18.胎盘维持妊娠黄体功能19.雌激素孕酮20.增加大量分解21.卵子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22.cAMPcGMP23.雄激素雌激素24.间质雄激素25.雌激素孕激素26.生长素介质27.生长素28.过氧化物腺泡腔29.ACTH糖皮质30.萎缩三、判断题1.√2.Χ3.√4.√5.Χ6.Χ7.Χ8.√9.√10.Χ11.Χ12.Χ13.Χ14.Χ15.Χ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B2.C3.C4.B5.C6.D7.B8.C9.D10.D11.A12.D13.B14.A15.B16.C17.D18.B19.D20.C21.A22.C23.B24.C25.A26.C27.D28.A29.D30.B31.C32.A33.A34.D35.D36.B37.A38.C39.B40.B(二)多项选择1.ABCDE2.ABCE3.ACE4.BC5.BC6.AD7.BD8.CD9.CE10.BE11.ACD12.BD13.ABC14.ACD15.BCE五、简答题1.①作为生理调节物质;②特异性;③高效性;④相互作用,允许作用;⑤激素作用的时间因素。2.用:①调节糖代谢,使血糖降低;②调节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③调节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有利于机体生长。调节:血糖浓度及神经体液性调节。3.①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基础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耗氧量增加;②对物质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促进糖的吸收和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小剂量促进肝糖原合成,大剂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小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大剂量促进蛋白质分解;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分化;④其他: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等。4.分泌的激素有三类: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②糖皮质激素(皮质醇);③性激素(少量雄激素和雌激素)。5.㈠㈠下丘脑-CRH腺垂体-ACTH糖皮质激素㈩㈩㈠注:㈠抑制作用㈩促进作用6.当机体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出现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的反应。此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呼吸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配,肌肉血液量增多,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有利于同环境斗争或迅速脱离危险环境。7.①促进女性器官发育及副性征出现;②促进子宫内膜增生;③促进阴道上皮角化,糖原合成增加;④增强输卵管运动;⑤促进蛋白质合成等。8.①血管升压素;主要产生于下丘脑视上核,有抗利尿、升压作用;\n②催产素:主要产生于下丘脑室旁核。其生理作用是收缩子宫平滑肌、射乳反射。9.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两类:一为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的衍生物、肽类与蛋白质类;另一类为类固醇激素。10.作用:①对三大物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增加糖异生,减少糖的利用;减少脂肪和肌肉组织对糖的摄取,使血糖升高;促进四肢脂肪组织分解,而增加肩背腹部脂肪合成;②较弱保钠排钾作用,分泌不足出现排水障碍,引起水中毒;③对血细胞的作用: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④对儿茶酚胺类激素有“允许作用”;⑤是参与应激反应的最重要的激素。1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由于这些激素对腺垂体及下丘脑的强大抑制作用,ACTH的分泌受到抑制,病人肾上腺皮质渐趋萎缩,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如果骤然停药,将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引起低血糖、低血钠及血压下降等严重情况,因此应逐渐减量,使病人的肾上腺皮质能够逐渐恢复正常。12.①生长素:促进骨及全身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②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骨骼和神经系统分化很重要,生理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③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④性激素:雌激素与雄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与副性征的出现。第九章神经系统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2.受体3.突触4.化学突触5.电突触6.反射中枢7.生命中枢8.运动终板9.运动单位10.牵涉痛11.腱反射12.γ-环路13.牵张反射14.脊休克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16.内脏脑17.自主神经系统18.皮层诱发电位19.强化20.自发脑电活动21.第二信号系统22.条件反射的消退23.语言优势半球24.中枢延搁25.后发放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二、填空题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_。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_和_____协同活动完成的。27.锥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_____和_____的活动,前者在于_____,后者在于_____以配合运动。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_____的活动。\n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_中枢兴奋。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32.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_____,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对大脑皮层处于_____状态。33.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将睡眠过程分为_____和_____两个时期。34.从本质上可将一切信号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称为_____;一类是_____,称之为_____。35.神经元胞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始于_____。36.中枢内信息的化学传递可通过_____传递和_____传递。37.使乙酰胆碱失活的酶是_____。38.视觉的皮层投射区在_____叶的_____的上、下缘。39.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官是_____。_____神经元可调节其敏感性。40.牵拉骨骼肌,刺激_____类神经纤维末梢,引起位相性牵张反射。41.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_____。42.小脑半球受损后可发生_____震颤;基底神经节受损后可发生_____震颤。43.在应急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强,同时_____分泌增多,此称_____系统。44.关于脑电图,人体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是_____波,在深睡时出现的是_____波。45.在_____睡眠时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在_____睡眠时相,脑组织蛋白质合成加快。三、判断题1.神经递质大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Na+、K+、Ca2+,特别是K+通透性升高。()3.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5.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6.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7.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的去极化引起的。()8.兴奋可通过突触联系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双向传播。()9.感觉传导通路在上行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一次交叉,浅感觉传导道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传导道是先上行后交叉。()10.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具有“1对1”的关系。()11.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传导最重要的换元站。()12.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13.内脏感觉、包括痛觉在内的传入冲动,绝大部分是通过副交感神经传入中枢的。()14.躯体感觉的投射在第一体感区是倒置的,而在第二体感区则是正立的。()15.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16.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觉器。()17.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18.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水平之间切断脑干,出现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α僵直。()19.脑干网状结构内对牵张反射的抑制区活动有赖于高极中枢的始动作用。()20.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肌肉,包括面部肌肉的支配是交叉性的。()21.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庠硕南滦邢低场?()22.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结构特征,若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影响范围较广泛;而若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则影响范围较局限。()23.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重要支配。()24.所有汗腺都只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25.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26.机体在活动时,迷走-胰岛素系统活动水平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水平高。()2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又是调节内分泌的高级中枢。()28.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系统。()29.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30.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31.突触前抑制可使突触后膜出现IPSP。()32.中枢神经元间缝隙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33.同一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34.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n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A.不受温度的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C.与刺激强度有关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C.轴丘D.轴突末梢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A.单纯扩散B.化学突触C.电突触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A.Na+、K+、Cl-,尤其是Na+B.Ca2+和K+C.Na+、K+、Cl-,尤其是K+D.Na+、K+、Cl-,尤其是Cl-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A.Na+B.Ca2+C.K+和Cl-,尤其是Cl-D.Na+、K+和Cl-,尤其是K+7.EPSP是()A.动作电位B.阈电位C.静息电位D.局部去极化电位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A.外周神经内B.交感神经内C.中枢神经内D.副交感神经内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A.不必移除或灭活B.保持较高浓度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D.多巴胺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B.神经-肌肉接头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13.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A.支气管平滑肌B.内脏平滑肌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D.神经肌肉接头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D.酚妥拉明可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15.对胆碱受体不正确的叙述为()A.N1受体存在于终板膜B.筒箭毒既可阻断N1受体也可阻断N2受体C.阿托品可阻断汗腺胆碱受体的兴奋\nD.M受体激活可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16.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不涉及的作用是()A.β1受体兴奋致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B.α受体兴奋效应主要为血管平滑肌收缩C.α受体兴奋导致小肠平滑肌舒张D.α2受体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过程改变17.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B.感受器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刺激强度的高低18.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A.轴突-轴突型突触B.轴突-树突型突触C.轴突-胞体型突触D.胞体-胞体型突触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20.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轴突末梢去极化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2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量减少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22.脊髓何处损伤可引起痛、温觉与触觉分离()A.脊髓空洞症B.完全横断C.半离断D.前根受损23.脊髓半离断可致()A.同侧痛觉障碍B.对侧温度觉障碍C.对侧深感觉障碍D.以上都对24.对感觉投射系统正确的叙述是()A.感觉传导道都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实现B.感觉接替核发出纤维直接到脊髓C.非特异投射系统可改变大脑皮层细胞兴奋状态D.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作用在于维持动物的觉醒状态25.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不正确的叙述是()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机体处于昏睡状态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26.对丘脑功能错误的叙述是()A.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B.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两大系统C.也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纤维D.丘脑能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但与痛觉无关27.躯体感觉的大脑皮层投射区主要分布在()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皮层D.皮层边缘28.第二体感区的结构功能特点有()A.倒置分布B.交叉投射C.与深感觉产生有密切关系D.与痛觉和内脏感觉关系较为密切2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n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痛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3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肌紧张3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A.腱器官B.肌梭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32.脊髓的最后通路为()A.α运动神经元B.运动神经元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D.小脑浦肯野细胞33.牵张反射的反射弧不直接涉及()A.肌梭B.Ⅰ、Ⅱ类传入纤维C.快肌纤维D.运动神经元34.对肌梭正确的叙述为()A.它是各种多突触反射的感受器B.它只有感觉神经分布C.它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D.它的活动不受梭内肌主动收缩的影响35.下列有关脊休克的论述错误的是()A.是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进入无反应的状态B.脊髓反应逐步恢复C.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3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A.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37.人类新小脑损伤所特有的症状是()A.静止性震颤B.意向性震颤C.肌张力增强D.偏瘫38.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一通路受累的结果()A.纹状体-黑质-氨基丁酸能抑制通路B.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C.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D.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39.躯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主要分布于()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D.皮层边缘叶40.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是()A.肌紧张增强B.腱反射亢进C.肌萎缩明显D.巴彬斯基征阳性41.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42.能使汗腺分泌增多的自主神经是()A.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N受体B.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M受体C.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D.躯体运动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43.属于交感神经功能特点的是()A.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nB.功能总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C.在应激过程中活动明显增强D.活动较副交感神经局限44.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不出现()A.骨骼肌收缩B.支气管平滑肌收缩C.消化腺分泌加速D.骨骼肌血管舒张45.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A.由阈下刺激引起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46.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A.β、α、θ和δB.α、β、θ和δC.θ、δ、β和αD.β、θ、α和δ47.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A.出现α波B.出现β波C.出现θ波D.出现δ波48.对皮层诱发电位,正确的叙述是()A.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的节律性变化而致B.包括后反应与主发放C.包括α、β、θ和δ四种波形D.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变化49.慢波睡眠中,哪种激素分泌明显增加()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生长素C.糖皮质激素D.醛固醇50.睡眠的表现不包括()A.感觉消退B.意识逐渐消失C.不自主运动能力增强D.失去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51.快波睡眠的生物意义是()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C.促进食欲和消化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52.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C.建立后可以消退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不需皮层下中枢参与53.对第二信号系统正确的叙述是()A.它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词语信号系统B.是接受现实具体刺激信号的系统C.先天具有的系统D.是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随着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不断加强而形成的54.所谓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是指()A.空间辨认能力B.语言功能C.音乐欣赏、分辨D.触觉认识55.谈论梅子引起唾液分泌是()A.支配唾液腺交感神经兴奋所致B.非条件反射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56.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A.体温变化B.脉搏变化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57.在进行突触传递时,必需有哪种离子流入突触小体()A.Ca2+B.Na+C.K+D.Cl-58.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表现为()A.突触前膜去极化B.突触后膜去极化C.突触前膜超极化D.突触后膜超极化\n59.出现突触前抑制的关键在于()A.突触前膜的去极化B.突触后膜的去极化C.突触前膜的超极化D.突触后膜的超极化60.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大多数交感节后纤维末梢释放B.被神经末梢释放,释放后全部被酶水解C.单胺氧化酶可使它灭活D.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可使它灭活61.关于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A.除嗅觉外,均经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B.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C.产生具体感觉D.除特殊感觉器官外,一般经三级神经元接替62.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A.其上行纤维需经脑干网状结构B.经丘脑非特异核群(髓板内核群)换神经元C.弥散性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D.损毁它并不影响具体感觉功能63.有关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其感受器是腱器官B.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C.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D.引起肌紧张的传入神经是Ⅱ类纤维64.当骨骼肌剧烈收缩同时用力牵拉该肌肉时,可引起()A.肌紧张反射B.腱反射C.反牵张反射D.屈反射65.屈反射的生理意义是()A.维持骨骼肌长度B.防御意义C.维持骨骼肌的力量D.维持姿势66.脊休克时,脊髓反射消失的原因是()A.剧烈损伤刺激的抑制作用B.脊髓反射中枢受损C.脊髓反射中枢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D.血压下降导致脊髓缺血67.引起α僵直的神经结构是()A.前庭神经核B.脑干网状结构C.小脑D.纹状体68.有关肌梭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它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B.它有螺旋形末梢和散花状末梢两种传入神经末梢C.Ⅰa类纤维兴奋时引起肌紧张;Ⅱ类纤维兴奋时引起腱反射D.它有传出神经支配69.下述哪项不是小脑的功能()A.管理平衡B.调节肌紧张C.发动随意运动D.使随意运动更准确70.关于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下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发动随意运动,特别是精细技巧运动B.锥体外系协调肌群运动C.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调节肌紧张D.锥体系受损时,肌紧张亢进,说明锥体系对肌紧张有抑制作用71.有关内脏反射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A.排便、排尿中枢在脊髓B.摄食中枢在下丘脑C.血管张力反射中枢在延髓D.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72.正常人在闭目安神时,脑电波主要是()A.α波B.β波C.θ波D.δ波73.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nA.它是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产生的B.仅发生在颅脑表面的一定部位C.有固定的潜伏期D.有固定的波形(二)多项选择1.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有()A.接受刺激B.传导兴奋C.整合信息D.合成递质E.营养性效应2.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是()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相对不疲劳性D.双向传导E.单向传导3.轴浆运输的特征是()A.不断进行的过程B.有快慢两种速度C.有顺向、逆向两种运输形式D.是一种被动过程E.以上均正确4.兴奋由神经向骨骼肌传递时发生()A.神经末梢去极化B.递质与骨骼肌终板膜受体结合C.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D.产生可扩布的终板电位E.递质呈量子式释放5.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A.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C.潜伏期较长D.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E.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6.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叙述有()A.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B.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变化C.突触后膜产生部分去极化改变D.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E.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入侧支性抑制两种7.中枢神经递质包括()A.多巴胺B.乙酰胆碱C.氨基酸类D.5-羟色胺E.去甲肾上腺素8.神经元之间的环路式联系是哪些功能的结构基础()A.正反馈B.负反馈C.后发放D.交互抑制E.回返抑制9.外周神经中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有()A.躯体运动神经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10.胆碱受体包括()A.M受体B.N受体C.α受体D.β1受体E.β2受体11.肾上腺素受体包括()A.M受体B.N受体C.α受体D.β1受体E.β2受体\n12.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A.血管收缩B.扩瞳肌收缩C.胃肠道平滑肌收缩D.有孕子宫收缩E.竖毛肌收缩13.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可引起()A.血管舒张B.心率加快C.胃肠道括约肌舒张D.无孕子宫收缩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14.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发挥效应后的主要去路是()A.转变为多巴胺B.突触前膜重摄取C.在突触间隙被单胺氧化酶灭活D.在肝脏破坏灭活E.进入淋巴循环15.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Cl-通透性增大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D.K+内流,膜电位降低E.Na+内流,膜电位去极化16.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是()A.作用范围局限B.作用距离远C.潜伏期短D.作用范围广E.有特定的突触结构17.脊髓半横断时,断面以下可出现()A.对侧的痛觉障碍B.同侧浅感觉障碍C.同侧发生深感觉障碍D.对侧的深感觉障碍E.断面同侧的肢体发生运动障碍18.对丘脑功能正确的叙述为()A.它是感觉传导(除嗅觉外)的换元接替站B.其感觉接替核可接受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C.其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传来的纤维D.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特异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E.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19.关于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下述哪些叙述是错误的()A.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无关B.它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C.产生特定的感觉D.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E.主要终止于皮层相应感觉区的??4层20.关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正确叙述有()A.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B.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C.引起特定感觉D.容易受药物影响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冲动21.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正确叙述是()A.必须通过丘脑-皮层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B.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损伤后可引起昏睡E.易受药物影响22.关于内脏痛的特征,正确的是()A.缓慢、持久、定位不清B.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nD.体表病变可引起内脏痛E.对机械性牵位、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较敏感23.与牵涉痛产生有关的是()A.患病内脏与产生牵涉痛的皮肤区的脊髓中枢位于同一区域B.内脏传入冲动提高邻近皮肤传入中枢的兴奋性,使痛觉过敏C.内脏与皮肤的感觉经同一上行纤维传入高位中枢D.意识上产生错觉E.以上均正确24.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包括()A.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B.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纤维C.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D.运动神经元是脊髓传出的最后通路E.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对牵位刺激的敏感性25.脊髓反射有()A.肌牵张反射B.肌紧张C.屈反射D.排尿反射E.对光反射26.骨骼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兴奋()A.拮抗肌缩短B.传出纤维受刺激C.牵拉肌肉D.梭外肌缩短E.梭内肌收缩27.腱反射是()A.紧张性牵张反射B.单突触反射C.位相性牵张反射D.多突触反射E.腱器官受刺激引起的反射28.有关脊休克,正确的叙述有()A.脊髓与上位中枢之间突然离断而产生B.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消失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脊休克恢复速度越慢D.断面以下随意运动不能恢复E.断面以下的知觉可逐渐恢复正常29.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B.小脑前叶蚓部C.网状结构易化区D.纹状体E.小脑前叶两侧部30.去大脑僵直时()A.伸肌紧张性亢时,四肢坚硬如柱B.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C.血压下降D.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E.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α僵直3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A.感觉的高级中枢B.调节躯体平衡C.调节随意运动D.调节肌紧张E.调节内脏活动32.小脑的功能包括()A.维持姿势平衡B.调节肌紧张C.协调随意运动D.发动非精细运动E.控制生长发育33.人类由于锥体系统或皮层运动区的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出现()A.肌紧张增强B.腱反射亢进C.肌肉明显萎缩D.肌张力降低E.痉挛性麻痹34.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功能特征是()A.交叉支配B.倒置安排\nC.刺激皮层一定部位仅引起个别肌肉收缩D.运动精细程度决定于感觉敏感程度E.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35.关于锥体系正确的有()A.不只起源于大脑皮层4区B.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只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C.不调节肌紧张D.与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无关E.可控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36.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A.全射多数血管收缩B.汗腺分泌增加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D.瞳孔括约肌收缩E.逼尿肌舒张37.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有()A.具有紧张性作用B.均有双重神经支配C.一般情况下,双重神经拮抗作用是对立统一的D.调节作用与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E.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38.下列哪些器官的活动只受交感神经调节()A.肾上腺髓质B.汗腺C.竖毛肌D.各类血管E.子宫39.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A.作用较广泛B.作用较局限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D.促进消化吸收E.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40.对脑电波正确的叙述为()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D.睡眠过程中脑电即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E.低频高幅波是去同步化的表现41.慢波睡眠的特点有()A.是由清醒到入睡必经时相B.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C.脑电呈同步化慢波D.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机体生长E.处于此期不能被唤醒42.关于快波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是()A.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B.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C.易被唤醒D.植物性功能不稳定和做梦E.出现眼球快速转动43.对大脑半球一侧优势现象正确的叙述有()A.优势半球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B.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现象仅见于人C.一般人右侧半球具有非词语性认识D.一般人右侧大脑皮层44区受损,可致严重的运动性失语症E.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指语言活动功能44.关于条件反射()A.是后天形成的,数量有限B.具有极大易变性C.具有高度适应性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E.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就是学习记忆过程\n五、简述题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2.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3.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4.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5.简述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及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6.简述胆碱受体的种类及分布。7.简述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8.简述锥体系的功能。9.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10.简述迷走-胰岛素系统的生理意义?11.小脑有何生理功能。12.简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投射规律。13.简述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14.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15.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16.何谓脑电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六、论述题1.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3.内脏痛是怎样引起的?有何特征?4.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产生原理。5.试述牵拉肌肉时,肌肉收缩的调节过程。6.试述植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7.试述脊休克的表现及产生原理。8.何谓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它们各有何生理作用?9.何谓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各有何功能?【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2.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殊结构。3.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4.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5.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6.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7.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人类指延髓,该部位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此外,吞咽、唾液分泌、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泌等,均需有延髓的存在。8.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称神经肌肉接头,即运动终板。9.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10.内脏有病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11.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由于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并造成相应关节的移位,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12.指由运动神经元→肌梭→Ⅰa纤维→α运动神经元→肌肉所构成的反射途径。13.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14.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15.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16.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它对内脏活动有广泛的影响,称之“内脏脑”。17.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18.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19.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20.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律性电活动,称自发脑电活动。21.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由这些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第二信号系统。22.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n23.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24.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搁时间越长。25.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称后发放。26.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7.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二、填空题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2.脊髓各级脑3.传入(感觉)神经传出(运动)神经4.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5.兴奋性抑制性6.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8.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肽类9.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10.胆碱能11.αβ12.单线式分散式会聚式环路式13.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14.痛觉温度觉轻触觉15.乙酰胆碱N216.深压觉肌肉本体17.对同18.躯体感觉运动19.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多突触接替20.经络观点神经观点递质观点21.肌紧张腱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22.平行串联23.腱肌梭24.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截瘫25.抑制易化26.锥体系锥体外系27.α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调整肌梭敏感性28.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29.交感肾上腺髓质30.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摄食31.α波β波δ波θ波32.增加兴奋33.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34.现实的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现实的抽象信号第二信号35.轴突始段(或轴丘)36.突触非突触37.胆碱酯酶38.枕距状裂39.肌梭40.Ⅰa41.去大脑僵直42.意向性静止性43.肾上腺髓质激素交感-肾上腺髓质44.βδ45.快波快波三、判断题1.Χ2.Χ3.√4.√5.6.√7.√8.Χ9.√10.√11.√12.√13.Χ14.√15.√16.Χ17.√18.Χ19.√20.Χ21.Χ22.√23.Χ24.√25.√26.Χ27.√\n28.Χ29.Χ30.√31.Χ32.√33.√34.√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B2.C3.B4.C5.A6.C7.D8.C9.B10.C11.A12.D13.C14.A15.A16.A17.C18.A19.A20.C21.C22.A23.B24.C25.D26.D27.B28.D29.D30.D31.B32.A33.D34.C35.D36.D37.B38.D39.A40.C41.B42.C43.C44.A45.D46.A47.B48.D49.B50.C51.B52.D53.D54.B55.D56.D57.A58.B59.A60.B61.B62.D63.A64.C65.B66.C67.A68.C69.C70.D71.C72.A73.A(二)多项选择1.ABCDE2.ABCD3.ABC4.ABE5.ABCD6.ABDE7.ABCDE8.ABCE9.ABCDE10.AB11.CDE12.ABDE13.ABE14.BD15.CE16.BD17.ACE18.AC19.AD20.ABD21.ABCDE22.AE23.ABCDE24.BE25.ABCD26.ABCE27.BC28.ABCD29.CE30.AB31.CD32.ABC33.ABE34.ABCE35.AE36.ABCE37.ACDE38.ABCE39.BD40.BCD41.ABCD42.ABDE43.ABCE44.BCE五、简述题1.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和相对不疲劳性。2.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3.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对药物及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易疲劳性。4.属化学性传递,呈单向性;终板电位本质上是去极化电紧张电位,是1:1的传递;接头部位易受药物及内环境变化影响。5.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①能够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②合成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并在神经冲动到来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④在突触部位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机制;⑤该递质的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强或阻断其突触传递效应。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中枢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6.胆碱受体分为两种,即M与N受体。M受体又名毒蕈碱样受体: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瞳孔括约肌,胃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各种分泌腺等。N受体又名菸碱样受体:包括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N2受体,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上。7.由感受器发出冲动,沿特定的传入通路达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传导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其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8.锥体系分别控制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前者在于发动肌肉运动,后者在于调节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另外还有保持运动协调性的作用。9.延髓网状结构有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以及与消化功能有关的中枢;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10.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管运动增强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呼吸,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加强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此时迷走-胰岛素功能系统的活动增强,从而起着促进消化吸收、储备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11.①原始小脑即小脑绒球小结叶部分,与前庭核的活动相协调,从而维持姿势平衡;②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进化过程中,小脑前叶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的易化作用逐渐占优势;③新小脑主要是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12.(1)中央后回的体表感觉投射特征为: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区在顶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感觉越精细,代表区越大。(2)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有体表感觉的第二感觉区,其投射呈正立安排,双侧性投射,能对感觉粗糙分析,并与痛觉有较密切的关系。(3)肌肉本体感觉投射至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4)内脏感觉:可投射到第一、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5)视觉投射到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6)听觉投射在颞上回和颞横回,呈双侧性投射。(7)嗅觉和味觉:嗅觉投射区为梨状区皮层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等区域;味觉投射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之下侧。13.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就表现出头尾昂起,四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等伸肌张力明显增强的现象,即所谓去大脑僵直。此种僵直属于僵直。产生机制是:去大脑动物主要由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中枢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抑制区失去了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以致其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则受到的影响较小,以致其活动相对增强。下行易化作用,首先提高了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而发放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导致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这称僵直。由前庭核下行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促进α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α僵直。\n14.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慢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与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与精力恢复。15.①对摄食活动的调节;②对水平衡的调节;③对情绪反应的影响;④对体温调节;⑤对内分泌的调节。16.当大脑皮层许多神经元的电活动步调趋于一致时,就出现低频高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由大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当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不大一致时,就出现高频低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由小变大),称为去同步化。六、论述题1.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2.下述5个方面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结构基础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抑制产生部位突触前轴突末梢突触后膜起作用的递质GABA抑制性递质产生机制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降低(不产生IPSP)突触后膜超级化,产生IPSP作用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3.内受刺激引起的疼痛称内脏痛。当内脏受到机械牵拉、痉挛、缺血或炎症等因素刺激时,由于受刺激的组织释放某种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游神经末梢,经由自主神经纤维传入脊髓,以后进入躯体痛觉传导道上行至丘脑,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叶和第二体感区。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针刺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辨别力差,是不愉快的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血压变化等。4.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①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②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经Ⅰ、Ⅱ类传入纤维入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传出纤维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从而完成牵张反射。腱反射以快肌纤维为主,肌紧张以慢肌?宋鳌GU欧瓷涔炭梢蛟硕窬疃忧俊5痹硕窬朔苁顾竽诩∠宋账酰岣呒∷蟾惺芷鞯拿舾行裕杉忧壳U欧瓷洹*?5.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肌梭和腱器官的活动对肌肉收缩进行调节。肌肉受到牵拉,肌梭兴奋,冲动沿Ⅱ类和Ia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经单突触或多突触接替后,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兴奋而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肌肉收缩增强以致强烈收缩,肌张力明显升高时,腱器官兴奋,冲动沿Ib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通过抑制性神经元,使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受到抑制,肌肉收缩减弱,肌张力减弱,以避免过度牵拉而造成肌肉损伤。6.该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的总称。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该系统的结构特征有:①传出神经由节前、节后两部分构成;②交感中枢发源于胸1~腰3脊髓侧角。副交感神经源于Ⅲ、Ⅶ、Ⅸ、Ⅹ脑神经副交感核与骶2~4脊髓节段相当于侧角处;③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局限;④交感神经节离脏器远,节后纤维较节前纤维比例为大,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相反,反应较局限;⑤交感神经末梢可通过曲张体与效应细胞接触,亦可直接支配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肌、平滑肌与腺体的活动,其特征为:①\n两系统对器官的支配作用往往拮抗,但在一般情况下,交感中枢活动加强时,副交感中枢活动相对减弱,而表现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在于使机体适应环境急骤变化,耗能多。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则使机体休整,促进储能,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②在某些生理状态下,两系统活动可都增强或都减弱,而其中一个占优势;③两系统对某些外周效应器的作用是一致的;④平时对外周效应器都有持久的紧张作用;⑤它们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7.脊休克是指在第5颈髓水平以下将脊髓横断,使之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等。以后反射逐步恢复,先出现屈肌反射、腱反射,然后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内脏反射等。它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8.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锥体束)与低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主要功能是执行随意运动指令,完成精细活动。它可直接抵达α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梭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锥体外系是指直接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以外的下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系统。它包括经典的锥体外系,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触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及肌群协调运动。9.特异投射系统是指通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按规则秩序排列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并引起特定感觉的投射系统。通过丘脑联络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的部分,虽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但其在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区域,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4层,终止的区域狭窄,其功能是将机体所受到的环境变化的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送到相应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各种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以实现其最高级中枢的调节功能。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非特异性核群),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第十章感觉器官【习题】一、名词解释1.感受器2.感觉器官3.近点4.瞳孔对光反射5.视力6.视野7.明适应8.暗适应9.眼震颤10.听阈二、填空题1.视细胞是感光细胞,分_____和_____两种。2.眼是视觉的_____,其适宜刺激是波长为_____的电磁波。3.眼的折光系统由透明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4.视觉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的共同活动完成的。5.眼的调节主要靠_____的改变、_____和_____,以上三者合称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6.睫状肌受_____纤维支配,当视近物时睫状肌_____晶状体_____,因而折光力。7.非正视眼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种,可分别用_____、_____和矫正。8.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_____处,而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_____部。9.明适应时间_____,而暗适应时间相对_____。10.夜盲症是由于_____缺乏,而引起_____减少所致。11.颜色辨别是由_____完成的。12.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_____。13.具有感受色光功能的是_____系统,而只具有区别明暗功能的是_____系统。14.远视眼时,远处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_____,近处光线则聚焦于视网膜之。15.晶状体弹性减弱,则眼的调节能力_____,近点变_____。16.只在白昼活动的动物,其视网膜中的感觉细胞主要是_____;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则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主要是_____。17.听觉器官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所组成。18.听骨链硬化可导致_____性耳聋,耳蜗病变将导致_____性耳聋。19.球囊和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_____运动,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_____运动。20.耳蜗_____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耳蜗_____部则主要感受低频声波。21.声波刺激引起耳蜗产生_____电位,再由它引起听神经兴奋。22.感音性耳聋的_____导与_____导同样受损。三、判断题1.远视眼的近点较远。()2.视近物时瞳孔缩小,此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n3.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是一种神经反射。()4.当悬韧带放松时可使晶状体曲度增大。()5.暗适应实际上是眼对光敏感性逐渐提高的过程,主要与视锥细胞中感光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6.阿托品可使瞳孔扩大。()7.缺乏维生素A将引起色盲。()8.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9.散光眼是指平行光线不能同时聚焦于视网膜的非正视眼。()10.在同一光照条件下,正常人的视野一般鼻侧较大,颞侧较小。()11.耳蜗微音器电位的频率与波形和刺激音的频率与波形完全相同。()12.把震动着的音叉置于颅骨中线处,患耳感觉声音更响,说明是传音性耳聋。()13.人体在匀速旋转过程中,半规管受刺激,引起机体产生反应。()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当感受器受刺激时,刺激虽在持续,但其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A.抑制B.疲劳C.适应D.衰减传导2.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小C.双眼会聚D.眼轴变短3.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能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A.角膜反射B.视轴会聚反射C.瞳孔对光反射D.眼的调节4.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A.角膜曲度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度减小D.晶状体曲度增大5.眼处于静息状态时能够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最远之点为()A.焦点B.远点C.主点D.节点6.对近视眼的错误叙述有()A.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所致B.近点较正常眼近C.因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超过正常所致D.远点移远7.对远视眼的错误叙述有()A.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所致B.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C.看远物时需要调节D.近点移远8.凸透镜适用于()A.近视眼视远物B.远视眼视近物C.散光眼D.青光眼9.圆柱镜适用于()A.近视眼B.老花眼C.远视眼D.散光眼10.缺乏某种视锥细胞时,可能导致()A.夜盲症B.色盲C.色弱D.青光眼11.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A.视神经乳头B.黄斑C.视网膜周边部D.视网膜中央凹12.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A.瞳孔近反射B.瞳孔对光反射C.角膜反射D.幅辏反射13.对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A.红、蓝、紫B.红、黄、黑C.红、绿、蓝D.红、黄、蓝14.颜色视野范围最小的是()A.绿色B.黄色C.红色D.蓝色15.与暗适应无关的过程是()\nA.从亮处进入暗处B.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升高C.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D.视紫红质的浓度逐渐降低16.听觉的感受器是()A.耳蜗螺旋器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窗D.鼓膜与听骨链17.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A.传音作用和增压作用B.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C.感音换能作用D.对声音信息只有整合作用18.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A.鼓膜B.听小骨与卵圆窗C.内耳淋巴D.膜半规管19.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A.集音作用B.共鸣作用C.增压效应D.减压效应20.听阈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A.某一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B.任何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C.某一频率的最小振动强度D.某一频率的中等振动强度21.正常人耳所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是()A.16~2000HzB.16~20000HzC.0~16HzD.3000~6000Hz22.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A.蜗管B.咽鼓管C.前庭阶D.鼓阶23.鼓膜穿孔将引起()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神经性耳聋D.骨传导减弱24.前庭器官传入冲动所引起的效应中,错误的有()A.位置觉与运动觉B.听觉C.眼震D.植物性反应25.关于微音器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其波形、频率与声波相同B.其幅度随音强加强而加大C.它是由毛细胞产生的D.在听神经变性时它即消失26.声音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A.外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B.外耳→鼓膜→听小骨→圆窗→内耳C.外耳→鼓室空气→圆窗→内耳D.颅骨→内耳27.关于眼的折光异常,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近视眼在无调节时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B.近视眼视近物时可不戴眼镜C.远视眼视远物时不需眼的调节D.散光眼不同平面的光线焦距不同28.有关感觉细胞中的感光物质,下述错误的是()A.视紫红质在光照时分解B.视黄醛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C.11-顺型视黄醛在暗处转变为全反型视黄醛D.视锥细胞所含感光色素分三种29.关于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下述错误的是()A.引起基底膜的振动,在传向耳蜗顶部的过程中振幅加大\nB.声音越强,基底膜振动传向顶部越远C.声音越强,被兴奋的听神经纤维数越多D.声音越强,听神经动作电位的频率越大30.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A.角加速运动B.角减速运动C.角匀速运动D.直线变速运动(二)多项选择1.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者的()A.近点变远B.近点变近C.远点变近D.远点变远E.远点不变2.关于视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过程,错误的有()A.睫状肌收缩B.睫状小带被拉紧C.晶状体曲率减少D.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增强E.将近处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3.视杆细胞的特点是()A.感?苋豕?B.对物体的分辨力强C.不能感受色光D.与色盲的发生有关E.密集于视网膜中央凹4.双眼视觉的特点是()A.扩大视野B.扩大生理盲点C.形成立体视觉D.增强明适应E.不利于判断物体的距离5.颜色视野的特点是()A.红色最大B.红色最小C.白色最大D.绿色最小E.蓝色最小6.临床上较多见的色盲是()A.红色盲B.黄色盲C.绿色盲D.蓝色盲E.全色盲7.传音性耳聋是()A.多由外耳道或中耳病变引起B.多由耳蜗病变引起C.气导大于骨导D.骨导大于气导E.气导与骨导均受损8.瞳孔近反射的生理意义是()A.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B.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量C.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D.增加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E.使视网膜上形成更清晰的像9.眼的视近调节过程包括()A.瞳孔缩小B.瞳孔扩大C.晶状体变凸D.视轴会聚E.眼裂增大10.老花眼()A.视远物不清B.视近物不清C.看远物和正常眼无异D.主要为眼球前后径改变E.晶状体弹性降低五、简述题1.简述眼的视近调节。2.简述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与功能。3.何谓听觉的行波学说?\n4.何谓微音器电位?有何特点?5.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指分布在体表、内脏和组织结构中,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2.有一些感受器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有利于感受的附属装置,通常将这些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称为感觉器官。3.人眼作充分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4.随照射视网膜光线的强弱而出现瞳孔大小的改变,称为瞳孔对光反射。5.又称视敏度,指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一般以眼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6.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7.从黑暗处初到强光下时,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恢复视觉,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8.当人从亮处进入黑暗的环境,最初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逐渐看清暗处物体,这一过程为暗适应。9.旋转刺激除引起机体各部肌紧张变化、植物性反应外,还会出现眼球运动。眼球发生不随意的颤动称为眼震颤。10.指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用以衡量听力的好坏。二、填空题1.视杆细胞视锥细胞2.外部感受器官370~740nm3.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4.眼视神经视觉中枢5.晶状体曲率半径瞳孔缩小双眼视轴会聚6.动眼神经副交感收缩变凸增强7.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凹透镜凸透镜圆柱透镜8.中央凹周边9.较短较长10.维生素A视紫红质11.视锥细胞12.中脑顶盖前区13.视锥视杆14.上后15.减弱远16.视锥细胞视杆细胞17.外耳中耳内耳18.传音感音19.直线变速旋转变速20.底顶21.微音器22.气骨三、判断题1.√2.Χ3.√4.√5.Χ6.√7.Χ8.√9.√10.Χ11.√12.√13.Χ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C2.D3.D4.D5.B6.D7.B8.B9.D10.B11.C12.B13.C14.A15.D16.A17.B18.D19.C20.C21.B22.B23.B24.B25.D26.A27.C28.C29.B30.D(二)多项选择1.BC2.BC3.AC4.AC5.CD6.AC7.AD8.ACE9.ACD10.BCE五、简述题1.眼的视近调节包括以下三方面:①晶状体调节:视近物时,通过反射使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从而使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增加,将近处的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②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的使瞳孔缩小,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与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③视轴会聚:视近物时,两眼的视轴同时向鼻侧聚合,使近处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清晰的像。2.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①视锥细胞:密集于视网膜中央凹。其功能是司明视觉与色觉,对物体的分辨力强,光敏度差。\n②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其功能是感受弱光,无色觉,光敏度高,对物体的分辨力差。3.行波学说认为,声波达卵圆窗后,基底膜的振动先从蜗底部开始,再以行波方式逐渐向蜗顶推进。频率愈?叩纳ǎ啄ぷ畲笳穸牟课辉娇拷系祝环粗蚩拷隙ァ;啄ふ穸?度最大部位的毛细胞受刺激最强,其冲动沿听神经传导达听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相应音调感觉。4.当耳蜗接受声波刺激时,可记忆到一种与声音声学图形相同的近似麦克风式的电位变化,称耳蜗微音器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①在一定刺激强度范围内,其频率、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相同;②潜伏期极短,无不应期;③不易疲劳,对低O2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在听神经变性时仍能出现。5.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①声波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此为正常气导;②声波直接经中耳鼓室→圆窗→鼓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此为病理气导;③声波经颅骨→骨迷路→鼓阶与前庭阶→蜗管内淋巴,此为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