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意识的神经学模型心理学上所说的意识,指的是人大脑的一项功能,即因人大脑的活动而得出的某项结果。当然,意识的作用很清楚,指导人的一部分生命活动。需要强调的是人的一些生命活动如心跳、消化是不需要意识指导的。我们这里将讨论意识在人的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脑为了产生意识,需要具有哪些神经学架构?而这些神经学架构都有哪些功能?这就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大脑的活动是以神经冲动的方式进行的,意识的产生也不用赘述。所以我们就明确,意识也是神经冲动的结果,然而并非所有的神经冲动都可以叫做意识。所以我们需要假定,大脑中有一个功能分区,专门用来筛选出意识。即,这个筛选意识的功能区有这么一项功能:1、从各种神经冲动中筛选出可以作为意识的神经冲动;2、将各种神经冲动经过进一步的筛选、组合、运算,让这些神经活动可以形成意识。不过这两项功能是不能并存的,即要么这个功能区仅仅执行一项功能,即仅仅是筛选而不做处理,要么是对信息进行运算处理。若这个功能区还对神经冲动进行组合运算,那么我就得在这个功能区中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划分,还是要划分出一个筛选的功能区。因为我们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为了使分析更加简单明确,纯粹由于个人的偏好,也因为我相\n信“奥卡姆剃刀”原理,我将使这个功能区的功能最简单化,即这个功能区仅仅对神经冲动做筛选。然后再进一步假设进行综合运算的功能区,总体上说这两种不同的假设,其基本结果是一样的。一、上意识筛选系统我将把这个简单的功能区命名为“上意识筛选系统”,“上意识筛选系统”具体分布于大脑的哪个脑区,需要由实验来证实,理论上无法进行说明,所以就不进行说明。“上意识筛选系统"会同时向下一级脑功能区输出多项内容,也可能不是单一的脑功能区,而是对多种功能分区的统称。我们对意识进行的讨论,将从“上意识筛选系统”的工作原理开始。1、筛选的内容“上意识筛选系统”筛选的内容根据性质分为三大类:A、对外感官的输入,如视觉、听觉等;B、对自身行为的反馈,包括体态行为和言语行为,而这些行为中的某些些内容也需要经过对外感官的输入;C、对自身需求或者愿望的输入,这一类的内容太过于抽象,需要更加详细的描述。所以大致将这些需求分别列举一下,如为对食物的需求、保持体温的需求、追求身体安逸的需求、性的需求、被人赞扬认可的需求、理解外在世界的需求等。这些需求马斯洛有彳艮好的\n分类,就不一一列举。2、筛选的原则接下来考虑“上意识筛选系统”的功能,这个系统具有这么一项功能,即汇总所有的与意识有关的神经信号,对这些神经信号做初次的筛选。“上意识筛选系统”对神经信号的筛选将遵循两个原则:一、新奇性原则,即选择输出最新奇的,原来未经输出的神经信号,而忽略持续时间过长、内容一直重复的信号,忽略时间边界与强度相关,强度越高,在忽略或拒绝输出之前能够持续输出的时间越长;二、强度相关原则,“上意识筛选系统”关注或者监视所有神经信号的强度,对同时刻进入“上意识筛选系统”的神经信号,进行强度对比,然后选择输出强度最大最新奇的信号;输出的这些信号,在这里我将其称为第一类“潜意识”。神经信号的强度会因人身体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因素不停的变化。3、对两个原则的进一步说明对两个原则的进一步论述,“上意识筛选系统”既然要对信号做出筛选,就得忽视一些信号,而一些信号已经输出到了下一环节,但同样的内容还是源源不断的由别处传过来,然而这些信号的信息量已经为零,将其过滤掉就是“上意识筛选系统”的一个功能。然而人的大脑并不能一下处理\n所有的信号,还是要有反应时间的,这就需要对所处理的信号进行优先性排序,而信号的强度与外在的“严重程度”相关,所以依据强度就是依据“严重程度”进行优先度排序。不过在排序过程中,我们认为新奇性原则要优先于强度相关原则。为何强度会和"严重程度"相关,这与人的神经构造有关,比如轻拍大腿和重击大腿产生的神经信号强度就是不一样的,严重程度就是这么一个度量。轻微的信号被筛选输出的持续时间就短,而强度大的持续时间就长,以便让人对其保持较长的注意力。二、感知中心进入大脑中的神经信号经过"上意识筛选系统"的初步筛选,就需要交由下一个功能单位进行运算处理。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一下,为何是先要筛选而后交由这一功能单位进行运算处理,而非先处理后筛选?如果情况是后者,即先运算处理而后筛选,显然不符合经济性。不过既然已经经过筛选,接下来也用不着再次筛选,那最好的假设就是进行综合分析、运算,所以我们假设神经信号经过“上意识筛选系统”处理后交由第二个功能单位"感知综合中心”来处理。1、感知中心的两个功能接下来要说明人的感知综合中心:A、“感知综合中心”\n具有短时存储功能,即会短时间存储由“上意识筛选系统”输出的“不稳定信号”。人脑中所想的可以回忆的“单位”,就是短时存储在“感知综合中心”当中的“潜意识”。不过,“感知综合中心”的内容不完全来自于“上意识筛选系统”。潜意识在这里分为三类:一、感知到的信号,感知到的信号到达“感知综合中心”,就是人对外界的体察的所得;二、愿望,指的是影响行为的关乎未来的愿望;三、行为,包括体态行为和言语行为。B、“感知综合中心”具有综合运算功能,即这一功能单位会收集所有的,经过提炼的信号,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将其汇集在一起,形成对个人自己和外在环境的“综合的感知”。2、感知中心的处理信号的方式并行处理我们已经知道大脑是并行处理神经信号的,“感知综合中心”也是并行感知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输入的。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对愿望的感知,因为愿望特别复杂,关涉人对自己的控制,并非来自对自身身体和外在环境的感知,所以愿望不需要经过“上意识筛选系统”系统的筛选。愿望结合了对外在环境的感知、对自身内在情况的认识和自己获得的经验,而“感知综合中心”可以感知溢出来的不稳定愿望。当然“上意识筛选系统”只筛选新鲜的信号,就导致溢出来的信号是易变。人内心中溢出来的意识是不稳定的,不过人\n的行为却具有稳定性。3、感知中心对信号的综合方式一一影片式图景“综合感知中心”将各种不同感受信息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图景,虽然输过来的信号是不稳定的,只要这些信号相互不冲突,图景就是稳定的,这些信息将从不同侧面描述同一个图景。唯有之后的输入与之前的信息起冲突的时候,就是图景要更新的时候。不过图景不会立即更新,而是当一个稳定清晰的图景形成的时候,这个图景就具有了主体性,即“感知综合中心”会选择接收与图景相融合的新信息,而压抑排斥与图景相冲突的信息,即这些信息得不到表达。直到新的信息是如此之多,而原来的图景已经因为组成它的信息(因为是被短时记忆,而若一定时间段没有重复的信息补充,就无法继续维持。)被遗忘。无法继续维持完整,而被迫重新修正。(受启发于《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就像一个人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接触到了新的事物,得被迫重构自己的感知图景,就发觉自己迷迷糊糊的,如同梦中。4、注意重心的迁移大脑中是否只有一个图景,这就需要讨论一下。既然有些信息因为与旧有图景无法融合而被排除在外,那么这些信息可以组合成一个不同于旧有图景的新图景,仅仅是旧有图\n景占据主要位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图景与旧有图景差不多一样清晰的时候,就是人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直到信息继续输入,某一个图景因为获得更多支持而占据主体位置。5、图景的综合方式对综合的方式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进行描述:通感,即某些信号总是有所关联的,如脚步声和视觉中别人的靠近、眼中看到的敲向屁股的板子和它带来的风声以及接下来屁股的疼痛,都是顺势而发生的。那么“感知中心"将把这些信号综合起来加以存储。这样在以后出现类似的信息中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即在先听到声音的时候,或看到板子的时候就做好屁股疼痛的准备,这就是思考。两类通感A、同时性,即某些不同的感觉信号在同一时间输入,将被存储;B、顺序性,即某些不同的感觉输入具有一定的顺序。6、记忆图景的作用既然人因为某些信息的输入具有关联性,这样在有前面的信息输入的时候,自动从记忆中启动后面信息的记忆,也就是人具有了一定的预测性,对未来的一点短暂的感知,这点感知结合对刚发生过事情的一丁点记忆,就是当下的现实感。当事情的发生,即神经信号的输入不与记忆中的内容吻\n合,那就说明有些意外,而这些新信息因为如此新奇,将由感知中心反馈给“上意识筛选系统",这个系统将给这些信息更多的输入“感知中心”的机会,让它有更多的机会形成新的记忆,这就是学习。而那些经常发生的相互关联的信号,因为总与记忆相符,这样“感知综合中心”就会反馈“筛选系统",不必将这些所有的信息输入,只需输入这些关联信息的一部分,即能够启动记忆的内容就可以了。7、记忆及愿望的形成对愿望的分析。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即人在某些感觉输入之后还需要做出对应的身体活动以应对这些外在的刺激。人的“感知中心”同样会对这些身体活动信号进行记忆,即将自身感觉信号和自身相关行为信号的记忆融合后,而形成的程序性记忆。这样以后若感官输入启动了行为记忆,而在行为发生之前,所产生的愿景性冲动,就是愿望。不过人是怎么知道应该对特定的感觉信号进行具体的身体应对的呢?受斯金纳学派的行为学说启发,我们这样来人是,任何复杂的应对具体刺激的方式,也是经过对很多不同应对方式的尝试,记忆下最好的应对方式而形成的。听音乐的一些解释。一些乐器通过模仿具体环境中的声音,这些声音作为启动按钮启动了类似声音环境下的视觉记忆,就让人产生了音乐的视觉感受。\n三、愿望的执行在行动记忆被启动之后,产生愿望,就需要被执行。因为人的思考能力是如此之快,而行动速度又是如此之慢,因此到达执行中心的愿望,还需要执行中心里的另夕I、一个系统,“执行选择系统”的选择。这个系统会依据权重,对进入“执行中心"的愿望进行筛选。执行中心中的愿望的权重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在短时间内被重复的愿望,重复的次数越多,权重就越大越容易被选择执行。二、排队等待的时间,即在愿望可以短时维持的时间段中,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记忆越清晰,越接近回忆时的时间,即在记忆历史的队列里,排队越靠前,逆序越容易回忆,越容易被执行。而超出记忆的时长的内容就会被遗忘。而“感知综合中心”将监视“执行中心”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的结果,因为被执行的愿望将使人的身体发生运动,这样就可以通过感知器官反馈给“感知中心”,因为这些反馈是与原先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形成了对行动的记忆。已经开始执行的愿望,则进入了下意识,具体怎么执行应该属于大脑的程序性的记忆,因为已经不再“感知中心"里,人不会对大脑中的过程有意识,而仅仅对身体的运动有意识。\n四、较高层次愿望的成因不过我们还是会有疑问,初始愿望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愿望升华深化的过程。初始愿望与本能紧密结合,如吃奶、搔痒、排泄的愿望,这些愿望人生下来就有本能的应对方式,可以称之为初始愿望。1、精神需求的成因及工作方式而“如意的生活.安逸的生活环境、被人赞扬”,则属于被升华和深化的高层次愿望。而这些愿望并不会产生具体的身体行为,而是影响人的大脑判断思考的愿望。这就说明,“感知中心"也会对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身体行动的总体效果进行判断,从而在长远上否定某些短期的行为,即抑制、或推动某些初始愿望的执行。长远的愿望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因为在生活过程中总有些信息,如对生活水平的感知,会长时间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因素是人对生活的长远认识,而这些认识作为构成现实图景的一部分,影响大脑中的短期构图,让某些新信息形不成图景,从而抑制短期愿望的执行。2、梦的成因梦,没有感觉输入的纯粹精神性活动,对记忆的再利用,缺乏感知的意识。既是说,在清醒状态下形成的记忆,在休息时,因为没有感觉信息的干扰,“感知中心”将对清醒时\n的破碎记忆进行进一步统筹、综合,形成完成的记忆、形成更宽大的图景、形成更深更高的精神需求。正常情况下的梦,进入了感知中心,因为没有感觉信号的启动,不会产生身体行为。五、纯粹意识1、宗教及其神经学基础2、社会意识笑谈:“感知中心”在有机会时,会将原来的图景作为元素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这是一种无止境的向更高一层次的循环。若有人将这种综合的过程作为日常行为,与感觉反馈相结合,将会导致人走入循环的死胡同,即进行无止境的哲学思考,可说是人大脑设计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