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生物学本源 4页

  • 27.00 KB
  • 2022-08-12 发布

体育的生物学本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体育的生物学本源耿业进胡小明(广州华南师大510631)摘要: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探究近代体育在工业社会诞生的生物学本源。人类在进化为直立行走后,所发生的人体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体育性质的身体活动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人类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为弥补自己的生物性缺陷,萌生了对体育活动的主观需求。在工业经济过细的社会分工严重损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特定条件下,近代体育得以诞生。关键词:近代体育诞生生物学本源THEBIOLOGICALORIGINOFSPORTANDPEBEINGBORNGengYe_jinetc(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Abstract]Thepaperlookedintothebiologicalorigin,thatsportcanbeborninindustrialsociety,fromtheanthropologicalangle.Thechangesofhumanmorphologyandcompositionarethebasicofthatthemanisunderwayphysicalactivityofsport,afterthehumanbeingcanruninhislegs.Thehumanbeingbringaboutsubjectivenecessaryforsportintheprocessofhisall-roundprogressing,tomakeupforhisownbiologicalweakness,ontheconditionthatheunderstandhisownobjectiveexistence.Thensportcanbebornintheindustrialsocietysituation.[Keywords]SportBornBiologicalOrigin1前言传统观点认为,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诞生的。事实上,那只能算是前体育期飘忽的体育萌芽,因为古代并没有体育意识,没有体育概念,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古代体育萌芽而言的近代体育,是一种社会化的开放体育,指体育自身形成体系并拓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独立领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到现代社会,体育已自成体系,融入生活,走向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成为一种文化。尽管体育文化成熟很晚,但对体育的客观需求却萌发得很早。人类自站起来的那一天,就从生物学意义上为体育的萌生埋下了种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是由四肢爬行的动物变成两腿直立行走的人,直立行走是动物进化成人的阶段性标志。要追溯体育的起源问题,人类身体在直立行走后的生物学变化是首先要考虑的。以此为主题的研究,对体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体育的身体运动,以直立行走后人体形态结构的改变为前提条件。\n从人类自身的起源历程(南方古猿即人类的前驱——直立人——古人——现代智人)来看,在人类进化史上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是直立行走,从而引起身体形态结构相应的变化,为近代体育的诞生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具有和其它动物相似的遗传特征;然而毕竟人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他具有其它动物无以相比的身体形态结构上的优越性。最突出的是人能够完全直立行走所带来的大量独特的身体结构。汪洋人类祖先寻根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92.1直立行走后人体的下肢逐步演化成为进行身体活动的主要支撑器官。下肢长度增加,几乎占身长的一半,重量增加使重心下移,保持了身体直立状态下稳定性。脚的大拇指变得粗大,长于其它各趾,可以与四趾靠拢,不灵活,失去对握能力并在同一平面上,是动物树栖生活的一种退化;足弓高,有弹性,适于长途行走和弹跳。小腿骨变得粗壮,趾骨和跖骨相对跗骨要短的多,脚踵是内旋的,胫骨的骨干周长与躯体长度的百分比增大,有利于两腿更好的支撑身体重心和维持身体的平衡;腿肚肌肉非常发达,跟腱很长,可使膝盖弯曲或伸直,使脚放下或抬起,适于人类快速奔跑和跳跃。另外,臀部肌肉发达,股伸肌发展较好,各伸肌的总重量与大腿其余肌肉重量之比增大,旋肌的作用减小,更好的带动大腿曲伸,使人在行走和奔跑中更主动的克服自然阻力,走的更快更远,跳的更高。雅.雅.罗金斯基、马.格.列文人类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人类直立行走后的下肢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广阔的平原陆地生活,所发生的一系列形态结构的改变,都最终为了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并保持身体在直立状态下的平衡和灵活性,从而能够做出跑、跳、投等与体育有关的基础身体活动。而且,人类哪怕保持静止的直立姿势都会很快感到疲劳,因此需要整天变换身体姿势以维持健康。2.2直立行走后人体上肢的解放为身体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上肢的旋肌变得发达,与臂部其余肌肉重量之比为1:4.8,对人类做前旋和后旋的动作有利,手臂的灵活性得到提高。手骨各部分间的联合结度加强,掌指关节和掌骨关节的动作差异扩大,手的灵活性提高。由于大拇指变长,依赖于掌骨的扩大使拇指和食指得到强化;手部面积小,人的手长同上臂长之比明显大大小于猿的。人的锁骨特别发达,把上肢支撑到躯干两侧面,肩关节高度自由,有利于上肢大范围的运动。从而使得上肢重量有所减轻,而灵活性提高。手的抓握动作,更为人类能够利用器械和工具提供了保证。与类人猿前肢长于后肢、手掌过大、半直立状态下行动缓慢、不易奔跑相比,人类在上肢解放以后,手变得更加灵活,摄取食物取得优势,并在劳动得过程中逐渐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而进入社会化。简言之,人类在由猿到人的转变中,上肢的解放,便于更好地携带东西;同时,上肢的辅助动作更有利奔跑行走的进行,是能效更高的行动方式,是动物为适宜改变的环境而做出的自然选择。上肢不再是支持和行动的器官,主要是抓、握的器官,为以后手臂灵活多变地参与利用体育运动器械提供了生物性的支持。2.3直立行走后头面部的变化,在有利于人类做出灵活动作的同时,智力的发展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的面颅面积缩小,免得过大而抬高重心,以脊柱为支撑的头部平衡服从于杠杆第一定律,有利于人的直立行走,硕大的脑对于有下垂趋势的面部是很好的抗衡体。因此,短小的面部在力学上无疑是对人有利的。同上\n人脑的脑量变大,绝对脑重增加,以及相对于体重的脑重量大为增加,皮质发达,大脑皮层的沟回数量增多,顶额叶发达,脑胼胝体较大。人脑最大的进化在于皮质层有了语言功能区的分化,视听觉的发达,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构成了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手部的灵活和使用工具,脑部相应的变化,思维的发展,手脑结合,使人类逐渐学会工具,并对火的利用,最终产生灿烂的文化。“劳动和语言符号是猿脑向人脑进化的最大推动力。人脑是由亿万细胞借助树突而构成的精密巨大的网络系统,它的能量相当于140台相互联系的微型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控制系统。”张立文新人学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8由此可见,人的头面部的变化在适应直立行走的同时,智力得到了飞跃性的进化。2.4躯干及其它器官都为适宜人的直立行走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也为各式身体活动的进行在形态结构上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人体躯干在成人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朝向前方,胸曲和骶曲朝向后方,使脊柱成独特的弹簧状,在跑跳震动时产生弹性,保护大脑免受伤害;强壮的脊柱支撑着头部,使其平衡,并由颈椎向下逐渐变粗,到腰椎最粗,可以较好的支撑上肢和躯干的重量。其它内脏器官结构的相应变化,也都是围绕人的直立行走而做出生理上的适应:胸廓宽阔,胸腔横断面呈肾形,使重心后移,利于保持平衡;骨盆宽低,骶髋联结牢固,增大稳定性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式身体活动的开展作好了充足的生物学准备。没有适宜的身体运动,人体就会虚弱。3直立行走后人的身体形态结构变化,为人类的某些生理疾病埋下了隐患,也为近代体育的诞生提供了需求。人类在直立行走后,由于某些器官的改变,为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带来困难和不便,缺乏必要的身体运动将引起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疾患,这就是为什么人类需要适宜的身体活动的根本依据。在漫长的天然经济和自然经济时期,人类不得不以体力劳动维持生存,基本保持着全身上下肌肉均衡活动,没有产生体育意识和需求。进入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带来的枯燥乏味及沉重得超越了我们身体适应能力的劳动,体力活动作用于身体局部,人异化为机器的奴隶,身心健康饱受摧残,才产生了对体育的主管意识和客观需求。3.1内脏位置的改变。直立行走前动物的内脏呈水平的位置在体内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有肋骨的维护,无肋骨维护的方向朝向地面,可以减少物理损伤的机率;而人类由于站立姿势,内脏在人体内呈垂直的状态,肌肉在人静止的状态下都要维持一定的紧张性,肋骨的保护强度也不如动物。所以,人们需要通过身体的练习,加强肌肉的强度与韧性,使内脏免于受物理的刺激和疾病的危害。3.2心脏供血系统的不便。心脏在人体胸腔内,不仅要供应胸部以下部位的血液,胸部以上的肢体特别是头部的血液供给尤为重要,心脏博动的次数与每博输出量的调节功能是决定人的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人的直立状态,心脏要克服一定的重力将血液向上输送,加上血管的阻力,所以这一生理现象,容易引起人类的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另外,由于长期的坐立使下部静脉血液回流困难,特别是直肠静脉无静脉瓣以及直肠上、下静脉壁薄位置浅;腹内压力增高,容易产生人类特有的疾病——痔疮。许桂香等百病自我保健新法青岛出版社1999.6人类在直立行走后形态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某些生理疾病的隐患,在进入工业社会后非自然化的劳动方式使其成为明忧。人类需要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和有效的肢体练习,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和血液调节机制。3.3骨盆的变化,造成了某些固有的生理缺陷。直立行走后为适应新的活动方式,\n骨盆必须承受全身的重量,骨头形状、各部分排列位置,加强韧带;为了恢复身体的平衡,骨盆力图重新回到失去的状态,耻骨联合、胝髋关节和髋关节向同一个垂直面的靠近。脊柱的腰椎和骶椎部分弯曲形成的“岬”,在挺立状态下,岬的前沿正好相当准确地位于两个髋关节中心点的水平线之上。这种变形有效的维持了身体的平衡,但并未消除力学上的不和理性,却为女性的分娩带来极大的困难。并通过人类特有的某些疾病表现出来:难产时的子宫下垂和脱出,负载过重时疝气比较常见,平足,等等。同②人类在起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生理缺陷,蕴涵着产生某些人类特有的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是人类在自身全面发展中必须要克服的矛盾,这也成为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近代体育产生强烈需求的本源性依据。4文明的工业社会为近代体育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人类直立行走了几百万年,并没有产生强烈的体育意识和需求。大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机和电气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程度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摆脱了过去农业社会以体力做功的时代,取而代之是以机器运作为生产动力的时代。人类由农耕时代以手工劳动过渡到工业社会机械化和单一化的重复劳动后,身体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加之生活环境的异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工业社会为体育的诞生提供的了良好机遇,渔猎采集和农耕时代丰富多彩的身体活动,包括为维持生存的生产劳动、生活中的游戏娱乐竞技性运动、原始宗教仪式中的身体活动等飘忽的体育萌芽,都在体育的意识下得到汇集与整合。于是,近代体育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5结论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直立行走,为人类开展多样性的身体活动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人类在由四肢着地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过程中,身体结构和某些器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人类的体育需求埋下了伏笔。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由于机械的劳动导致身体的不协调发展,为了克服自身缺陷进行全面健康发展,人类利用自身形态结构和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形成近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实践活动。新世纪,需要新的体育理论探索。参考文献:[1]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2]人体生理学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6[4]汪洋.人类祖先寻根[M].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9[5]黄新美.体质人类学基础[M].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3.7[6]雅.雅.罗金斯基,马.格.列文.人类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

相关文档